孙子兵法 作战篇
- 格式:docx
- 大小:15.04 KB
- 文档页数:3
《孙子兵法·作战篇》译文如下: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所以,要通过认真地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分析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这些条件有五个: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不会惧怕危险,甘心为国君战死。
所谓“天”,是指阴阳、寒暑、时令等自然条件。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地形的有利与不利等。
所谓“将”,是指将帅的智谋才能、勇敢威武、赏罚有信和公正无私。
所谓“法”,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君主和将领根据这五个条件来决定军事行动,制订战略计划。
凡属军用开支浩繁的战争,就不能凭空发动;粮食运输困难的战争,就不能冒险作战;没有得到内部和外部的有力支持的战争就不能轻易进行。
最好的用兵原则是:一旦发动战争,就必须争取速胜;如果战争旷日持久,军队转战千里,人力和物资消耗殆尽,国内其他重要事情就会处于困难和被动,甚至导致国破家亡。
用兵作战,先要制订好计划,了解双方君主谁正义,将帅谁智勇,天时地利谁占得多,部卒士气谁高昂,哪一方的资源更充足,哪一方的兵力更强大,
哪一方的计谋更周全,哪一方的内政更修明。
综合分析这些因素之后,才能判断战争胜负的情形。
根据这些情形来比较战争双方的条件。
如果己方君主仁义、将帅智勇、士卒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资源充足、法制健全等条件占优势,或者是双方条件相当,那么即使国力较弱,也有取胜的可能;如果再加上巧妙的计谋和正确指挥,那么胜利就更加有把握了。
孙子兵法13篇原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原文如下:
1. 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 作战篇: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3. 谋攻篇: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4. 形篇: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5. 势篇: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6. 虚实篇: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7. 军争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8. 九变篇:将帅有五种过失:不明智而不致疑,勇敢而不顾忌,貌庄而不生猛,看地势而不尽其利,计议大事而不论及小事。
9. 行军篇: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10. 地形篇:领兵者,智也;战者,仁也;守者,信也;处者,义也。
11. 九地篇: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12. 火攻篇: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13. 用间篇: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以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知其详。
孙子兵法作战篇总结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军事智慧的典范。
其中,《孙子兵法·作战篇》是孙子兵法的核心内容,总结了战争的基本原则和策略,为后世军事家和统帅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本文将就《孙子兵法·作战篇》进行总结,探讨其中的关键观点和战争策略。
《孙子兵法·作战篇》强调了诸多重要原则,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不厌诈”、“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等。
这些原则都强调了对敌我双方的全面了解和合理运用。
通过深入了解敌方情报,根据敌情制定恰当的战略,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同时,孙子兵法还提出了“以正合”的原则,即根据敌方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战术,以奇胜的原则,即通过出其不意的战术取得优势。
《孙子兵法·作战篇》强调了统帅的重要性和作用。
统帅在战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应具备智谋、决断、指挥等优秀素质。
在制定战略和战术时,统帅应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
此外,统帅还应善于运用兵员和资源,合理分配任务和职责,提高战斗力和战胜敌人的能力。
《孙子兵法·作战篇》强调了战略和战术的重要性。
战略是指全局性的规划和部署,而战术则是指实际行动和应对具体情况的手段。
孙子兵法提出了“以正合”的战略原则,即根据敌情制定相应的战术,使敌人陷入被动。
同时,孙子兵法还强调了运用奇袭、诱敌深入、埋伏等战术手段,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孙子兵法·作战篇》还阐述了兵员的重要性。
兵员是战争的基础,他们应具备勇敢、忠诚、服从命令等优秀品质。
孙子兵法提出了“兵不厌诈”的原则,即兵员应具备诈术和谋略,善于运用计谋和策略,以迷惑敌人并取得战争的胜利。
《孙子兵法·作战篇》是一部经典的军事著作,总结了战争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通过深入研究和运用其中的原则和战略,可以提高战争的胜算。
然而,孙子兵法并非一劳永逸的法宝,战争的形式和环境在不断变化,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才能在现代战争中取得胜利。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分别为:第一篇: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因此,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爵禄、punishments 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是故,调五事之比,以度胜负。
第二篇:作战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无智者不从,无道者不行。
夫兵之事,速则易器,而晚则难成。
故不尽知道,则不能行法;不谙法,则不能全师。
故知之在心,行之在形,不在累卵之枝,而在五绝之地。
治兵之道,必借于诈;诈则必行于眼前,故治兵之道,曰“形三,神三”。
“形三者,一曰金赤,二曰白黑,三曰此非;神三者,一曰神速,二曰神隐,三曰神明。
金赤白黑者,所以变化万化之状,神速、神隐、神明者,所以无穷之际,辞让有节之士也。
因而制之,则形不可测,神不可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负之道也。
第三篇:攻战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兵不厌诈,诈则必取,无诈而不取。
故敌虽高,则必可与战也;敌低,则必可取也。
故右上而左下之兵,出奇无穷,水逆转轮,攻其不备,此兵家之所谓胜,不可先传也。
第四篇:军形篇孙子曰:“将军居贵戚,三军士卒住安帐。
见则贵简,进则与之俱,权杖左右,贵者先,士卒死。
当其进也,合于鸡鸣;下其营也,得于钟鼓。
”第五篇:兵势篇孙子曰:“凡兵有五贼,必亡;有五常,必存。
五贼者:疾、贫、辱、惧、饥。
五常者:智、信、仁、勇、严。
凡此,以五常遗之,则民服;以五贼遗之,则民不服。
”第六篇:虚实篇孙子曰:“凡为客者,先礼后兵;先德后怨。
孙子兵法原文全篇及译文《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一、【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的。
因此,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从而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这五个方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要从政治思想上使人民与君主保持一致,这样,民众就可以与君主同生共死,而不会害怕任何危难。
所谓天时,是指用兵时的昼夜、晴雨,严寒、酷热,春夏秋冬等气候情况。
所谓地利,指的是用兵打仗时道路的远近,地势的险厄平易,地域的宽阔与狭窄,是死地还是生地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帅,就是要考察带兵将领是否足智多谋、诚实忠信、仁爱部下、勇猛果断、治军严明。
所谓法制,即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和纪律法规,人员的权责分配和管理教育,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译文孙子说,根据一般作战常规,出动战车千乘,运输车千辆,统兵十万,沿途千里转运粮草,内外的日常开支,使者往来的费用,修缮武器用的胶漆、战车所需的膏油、修甲所需的金革等等,每日须耗费千金,作好了这些准备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啊!所以,用兵打仗就要做到胜任裕如,举兵必克,否则,长久僵持,兵锋折损、锐气被挫,攻城就力竭,长期陈兵国外则国内资财不足。
如果兵锋折损,锐气受挫、兵力耗尽、财政枯竭,那么,其他诸侯国就会趁这个困顿局面举兵进攻,即使睿智高明的人也难以收拾好这个局面。
用兵打仗,只听说计谋不足但靠神速取胜的,没有听说有计谋却要拖延战争时日的。
战争时间长而对国家有利这种事,从来就没有过。
因此,不能全面了解战争害处的人,也就不能真正懂得战争的有利之处。
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再次征调,粮饷不再三转运。
各项军用从国内取得后,粮草补给在敌国就地解决,那么,军粮就可满足了。
国家由于兴兵而造成贫困的原因是长途运输。
孙子兵法作战篇原文与解析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被誉为军事智慧的宝典。
其中的作战篇是孙子兵法的核心部分,主要介绍了战争的原则、策略和战术等内容。
下面将为大家带来孙子兵法作战篇的原文,并对其进行解析。
篇首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一句话直接点出了战争与国家安危的关系,强调了战争的重要性。
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存亡的关键,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故自备待敌者,不可不察也。
”这句话强调了备战的重要性,指出在敌对势力来临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迎接敌人的挑战。
这体现了孙子兵法中重视预防战斗,主动出击的思想。
“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这一段描述了战前的计划和策略的重要性。
先算胜算多者,说明在战前的准备和战略规划充分,能够预测和应对各种战局。
而庙算不胜者,则表示预测和计划不足,战况临到时无法应对。
通过这段话,孙子告诫我们要重视计划和策略,提前预测和应对可能发生的战斗情况。
“故以战胜求备,以不胜求败。
”这一句表达了一种被动求胜的思想。
孙子认为在战争中,不仅要寻求胜利的手段,还要预留备胜的余地,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失败。
同时,也要通过战争的失败来寻找胜利的路径,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战略。
“兵之道,五主之,三将之,合志之,不可不察也。
”这句话指出了指导军队作战的关键要素。
孙子认为,战争的成功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将领的指挥和士兵的配合。
只有在五主(天、地、将、法、令)和三将(智、信、仁)的支持下,才能够形成合力,取得胜利。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合兵权,以取天下之众。
”这句话描述了将领的职责和作用。
将领是君主的代表,负责统帅军队,合理调配军权,达到最终的胜利。
这里的“权”是指指挥军队的权力。
“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这句话强调了灵活运用战略的重要性。
在战争中,有些城市和地形我们不应该攻打或争夺,某些君主的命令我们也不必听从。
孙子兵法中的作战篇主要讨论了战争的准备和策略。
以下是对作战篇的简要阐释:
➢战争的重要性: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生死攸关的大事,需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
他强调了战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必须充分准备才能应对。
➢战略原则:孙子提出了“兵者,诡道也”的原则,即战争是一种欺骗和伪装的艺术。
他强调了灵活性和变化性在战争中的重要性,要求将领根据敌情变化灵活应对。
➢兵力原则:孙子认为,兵力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他强调了兵力集中、快速行动和出其不意等原则,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物资准备:孙子认为,战争需要充足的物资准备。
他提出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原则,强调了物资的重要性。
➢将领素质:孙子认为,将领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
他强调了将领应该具备智勇双全、善于分析判断等素质。
➢战斗精神:孙子认为,士兵的战斗精神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强调了激励士兵、提高士气的重要性,要求将领善于鼓舞士气、激发士兵的斗志。
总之,孙子兵法中的作战篇强调了战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要求将领具备智勇双全、善于分析判断等素质,并提出了兵力集中、快速行动、出其不意等战略原则。
同时,他也强调了物资准备和士兵战斗精神的重要性。
这些原则和思想对于指导战争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孙子兵法13篇原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共分为十三篇。
下面将对这十三篇的原文进行简要介绍。
第一篇:计篇。
这篇主要讲述了作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军队的编组、兵员的选拔、军事情报的获取等。
关键词:谋略、计策、决策。
第二篇:作战篇。
这篇探讨了如何应对敌方的各种战术行动,包括包围、避敌锐气、对敌弱点的攻击等。
关键词:战术、行动、指挥。
第三篇:谋攻篇。
这篇讲述了如何运筹帷幄、出奇制胜。
主要内容包括了攻城策略、埋伏、奇袭等。
关键词:进攻、谋略、计谋。
第四篇:军形篇。
这篇主要介绍了军队的布阵,包括横队、纵队、斜队等不同的阵形,以及兵种的搭配。
关键词:布阵、队形、兵种。
第五篇:兵势篇。
这篇讲述了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找出优势和劣势,并制定相应的作战策略。
关键词:实力对比、优势劣势、战略。
第六篇:虚实篇。
这篇强调了战争中的虚实之分,利用虚假的手段引诱敌人,创造应战的时机。
关键词:虚实、欺敌、反击。
第七篇:军争篇。
这篇阐述了战争中的攻守之道,重点讲述了如何在防守时保持坚守,以及攻击时的迅速攻破敌方。
关键词:攻守、坚守、攻破。
第八篇:九变篇。
这篇强调了在战争中的灵活变通,适时调整计划和策略,并采取变化多端的方式来控制战局。
关键词:灵活、变通、控制战局。
第九篇:行军篇。
这篇讲述了军队在行军中的原则和方法,包括保持纪律、合理安排休息和补给等。
关键词:行军、纪律、休息。
第十篇:地形篇。
这篇强调了地形对战争的影响,讲述了如何根据地形条件来制定作战计划,并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关键词:地形、作战计划、地理优势。
第十一篇:九地篇。
这篇详细介绍了九种地理环境对战争的影响,包括平原、山地、水域等不同地方的作战特点和策略。
关键词:地理环境、作战特点、战略。
第十二篇:火攻篇。
这篇讲述了火攻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如何在战争中运用火攻来破坏敌军阵容和士气。
关键词:火攻、原理、应用。
第十三篇:用间篇。
这篇论述了间谍和情报工作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包括招募间谍、收集情报、破坏敌方间谍等方面的内容。
孙武《孙子兵法·作战篇》原文|译文|赏析《孙子兵法·作战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
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孙子兵法·作战篇》原文作者:孙武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
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译文孙子说,根据一般作战常规,出动战车千乘,运输车千辆,统兵十万,沿途千里转运粮草,内外的日常开支,使者往来的费用,修缮武器用的胶漆、战车所需的膏油、修甲所需的金革等等,每日须耗费千金,作好了这些准备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啊!所以,用兵打仗就要做到胜任裕如,举兵必克,否则,长久僵持,兵锋折损、锐气被挫,攻城就力竭,长期陈兵国外则国内资财不足。
如果兵锋折损,锐气受挫、兵力耗尽、财政枯竭,那么,其他诸侯国就会趁这个困顿局面举兵进攻,即使睿智高明的人也难以收拾好这个局面。
用兵打仗,只听说计谋不足但靠神速取胜的,没有听说有计谋却要拖延战争时日的。
战争时间长而对国家有利这种事,从来就没有过。
孙子兵法作战篇读后感孙子兵法作战篇读后感作战》篇是《孙子兵法》第二篇,也是最重要的一篇。
之所以说其最重要,是参军事历史角度说的。
《作战》篇的本义是说,要速胜,不要持久战,因为对后勤的消耗太大,对人员的消耗太大,对国力的消耗太大。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很容易遭受别人暗算从而面临消灭的危险。
孙武在这篇文章里提炼出核心观点:“兵贵胜,不贵久”。
在实际战争中,政治家和军事家们多反其道用之,即强调打击对方后勤保障、消耗对方国力的重要性,取得战略优势,从而赢得战争。
最著名的就是抗战。
在抗战初期,日本妄想三个月灭亡中国,咄咄逼人之势、对极端蔑视之情溢于言表。
日本人狂妄的背后其实是宏大的虚弱,即日本军力强,却面临资源少、后继乏力的困境,持久作战不利于日本,速决战利于日本。
因此,毛泽东因地制宜提出“持久战”战略,在人力上、资源上、士气上不断消耗日本,通过长期战争,积累对日本的作战经历,扩充实力,将战略态势由劣势转为优势,最终取得对日作战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对英国的潜艇战也属于消耗战,即德国击毁英国舰艇的速度快于英国制造舰艇的速度,不断削弱英国海军实力,使得德国海军由弱势转变为优势。
这一战略是好的,只是后来由于美国人参战未能成功。
当时,盟军除用军舰外,还用航母飞机打击潜艇,沉重打击了德国人的潜艇部队,德国海军的战略进攻态势也得到彻底遏制,此后不断走向衰败,直至最后灭亡。
中国三国时期,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抗,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取胜,就是采用了打击对方后勤保障的正确战略。
当时,蜀军北伐,最大的弱点就是后勤保障困难,纵是一代天才诸葛亮也没法解决。
司马懿看准了这一点,在与诸葛亮反复比赛中,不断消耗蜀军实力,等蜀军无力支撑作战时,自然撤走。
刘邦和项羽的比赛被人称为十战九不胜,最终刘邦胜出。
除了刘邦善于用人外,刘邦人力和后勤保障充足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与之相比,项羽的后勤保障和人力保障就很差,归附他的人才还不断外流到刘邦处。
总有一天,双方的战略态势会发生逆转,那时刘邦自然会战胜项羽,取得胜利。
孙子兵法《作战篇》原文及翻译《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孙子兵法之《作战篇》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艹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
国家安危之主也。
《作战篇》意思:孙子说:要兴兵作战,需做的物资准备有,轻车千辆,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士兵十万,并向千里之外运送粮食。
那么前后方的军内外开支,招待使节、策士的用度,用于武器维修的胶漆等材料费用,保养战车、甲胄的支出等,每天要消耗千金。
按照这样的标准准备之后,十万大军才可出发上战场。
因此,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如果拖的很久则军队必然疲惫,挫失锐气。
一旦攻城,则兵力将耗尽,长期在外作战还必然导致国家财用不足。
如果军队因久战疲惫不堪,锐气受挫,军事实力耗尽,国内物资枯竭,其他诸侯必定趁火打劫。
这样,即使足智多谋之士也无良策来挽救危亡了。
所以,在实际作战中,只听说将领缺少高招难以速胜,却没有见过指挥高明巧于持久作战的。
孙子兵法十三篇每篇的主题和作战原则
孙子兵法十三篇包括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间篇。
以下是每篇的主题和作战原则:
1.始计篇:主要讲庙算,也就是计算与衡量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包括君主对战争的态度,战争的性质,战略和战术的运用等。
2.作战篇:主要讲如何根据战争消耗的大小来评估战争的代价,以及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3.谋攻篇:主要讲如何运用计谋来攻击敌人的弱点,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4.军形篇:主要讲如何通过合理的兵力部署和阵型排列,形成有利的军事态势,从而在战争中占据优势。
5.兵势篇:主要讲如何灵活运用兵力,造成敌人的错觉和不意,以迅速制胜。
6.虚实篇:主要讲如何通过分散和集中兵力,使敌人产生错觉,从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7.军争篇:主要讲如何争夺有利条件,掌握战争主动权,以达到取胜的目的。
8.九变篇:主要讲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和战术,以及如何应对战争中的突发事件。
9.行军篇:主要讲如何在行军过程中保持战斗力,以及如何根据地形来选择合适的驻军地点。
10.地形篇:主要讲如何利用地形来增强战斗力,以及如何在地形复杂的地区进行战斗。
11.九地篇:主要讲在战争中遇到各种不同地形的应对策略,以及如何激发士兵的士气和战斗力。
12.火攻篇:主要讲如何利用火攻来辅助战争,以及在火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3.用间篇:主要讲如何使用间谍来获取敌人的情报,以及如何用间谍来扰乱敌人的战略和战术部署。
总之,孙子兵法十三篇是一个完整的军事战略体系,包含了战争的方方面面,对于指导战争和制定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孙子兵法作战篇对现实的启示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之一,讲述了战争策略、军事组织和指挥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战争和现实生活都有很好的启示。
其中,孙子兵法作战篇尤为重要,以下将探讨其对现实的启示。
第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了解自己和对方,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也要了解对方的优劣之处,这样才能采取最佳策略。
例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需要详细了解自己的产品、服务及市场情况,以及竞争对手的产品、服务和策略,才能制定出最有效的市场策略。
第二,凭借水利地形取胜。
在孙子兵法中,提到了水利地形,这是因为地形和环境对于战争战术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结合地形和环境,才能制定出最优的战略。
例如,在城市和乡村中,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需求可能不同,企业需要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和消费者群体的差异设计出不同的营销策略。
第三,击其所爱,遇其所不想。
战争中,攻击对方弱点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同样,在市场营销中,需要深入了解消费者,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偏好,根据这些做出最好的营销策略。
以苹果公司为例,它几乎每年都会推出新的产品,并通过广告、营销等方式宣传自己的产品,针对消费者喜欢新鲜感、追求高品质的心理,从而积极地吸引消费者。
第四,团结一致,众志成城。
在孙子兵法中特别强调了团队和军队的意义,因为团队的力量可以是无穷无尽的。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企业组织还是家庭组织,团队协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加强沟通、协作和配合,共同实现目标,才能实现更大的成功。
例如,在企业中,领导层需要带领员工紧密合作,共同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家庭同样也需要互相支持和帮助,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
综上所述,孙子兵法作战篇对现实有着重大启示,知己知彼、凭借地形取胜、击其所爱、团结一致都对于战争和现实生活都非常重要,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认识,才能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赢得更大的成功。
孙子兵法全文及解释引言《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学著作,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武。
本文为《孙子兵法》全文及解释,通过分析每一章节的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
本文总字数约为1500字,以下为正文部分。
一、始计篇孙武在本篇开头就提到,凡战必先认真思考和计划。
他强调了战争与个人形象的关系,并提出了战争的五个重要基本原则:道、天、地、将、法。
1.道:指指导军事行动的思想和信仰,也是战争的核心原则。
2.天:包括气候、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考虑天时地利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3.地:指战场地理条件及相关资源,要善于利用地理环境来达到战略目标。
4.将:指统帅能力和领导才能,战略计划的执行者。
5.法:包括组织结构、战术方法、军事规则等,确保战争按照既定计划进行。
二、作战篇作战篇是《孙子兵法》的核心章节,主要讲述了军队的组织与战斗的技巧。
以下是作战篇的主要内容:1. 对战国时期实际情况的分析作者在这一部分做了横向对比,在战国时期列举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并分析了它们的优势和劣势。
通过对比,孙武强调了选择合适的战略的重要性。
2. 五种行军作战形式作者介绍了五种行军作战形式:势、志、虚、实、诱。
每种形式都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的战争阶段和情况下使用,能极大地增加战争的成功率。
3. 用间篇用间篇主要涉及间谍的运用和情报的收集。
孙武指出,情报是战争决胜的重要方面,掌握敌情可以在战争中制造一系列有利的情况。
三、战形篇战形篇主要分析了不同的战争形势下应采取的战术和战略。
以下是战形篇的主要内容:1. 九变之道孙子兵法中提到的九变可以应用于不同的战争形势,包括攻守、进退等方面的战术应对。
2. 灭战之道在这一部分,孙武详细介绍了战争中灭敌的策略和技巧,包括围魏救赵、攻心为上等。
3. 七计之道孙武提出了七种常用的计谋:胜战计、败战计、攻边计、守边计、攻城计、守城计、乘势计。
这些计谋都是在不同情况下应对的有效方法。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注:以下内容为孙子兵法原文和注解。
由于篇幅较长,建议可分开阅读。
一、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孙武认为,兵是国家的大事,关乎到国家的生存,需要高度重视。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注:要思考五件事情:①道:指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②天:指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③地:指敌我双方所处的地理环境;④将:指领导战争的将领;⑤法:指执行战争的条例和方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终身不与民争利,夫何必智为!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注:只有领导得到民众的支持,才有可能成功。
领导者要不求私利,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天、地的环境也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领导者要了解环并善加利用,才能获胜。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和民、修省也。
注:将领应该具备智慧、信誉、仁爱、勇气和严格的纪律。
法律制度应该能够适应不同的情况和环境,并与民众相协调。
领导者还应该常常总结经验教训,修正过失,使自己和部队得到进步。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注:领导者了解五个事情的重要性,将会取得胜利,不知道五个事情的重要性,就会失败。
故兵贵胜,不贵久。
不故而能取敌者,其勝人矣。
注:战争追求胜利,而不是拖延时间。
久不可复,故明君合于租税之民,致之以死力,而后可与敌持久之战。
不合于租税之民,而令之与敌持久之战,必敝帚千金,而后能有为者。
注:如果国家财政不充裕,国家就不能与敌人进行持久战。
这就必须在国家建立起强大的税收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人民投身于保卫祖国的战争,才能打赢持久战。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得地,不知山林、隘塞、湍澗之形者,不能得财,不得其资而用兵者,是谓亡国。
注:领导者不了解敌人的策略和情况,不了解地形和环境,不了解国家的经济力量和兵力,就不能打赢战争。
作战篇读后感篇一作战篇读后感《孙子兵法》中的“作战篇”,读完之后,我觉得真的是让我思绪万千啊!也许你会觉得,这不过就是一本古老的兵书,能有啥新鲜的?但我告诉你,还真不是那么回事儿!这作战篇里讲的可不单单是打仗的事儿,它能让咱联想到生活中的好多场景呢!比如说,里面提到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难道不像是我们准备做一件大事之前,得先把各种资源准备好吗?可能有人会说:“哎呀,哪有那么麻烦,直接干不就得了!”但我觉得吧,这种想法太天真啦!就像我上次参加演讲比赛,啥都没准备好就冲上去了,结果那叫一个惨不忍睹!作战篇里还强调了速战速决的重要性。
这让我想到了考试的时候,时间紧迫,咱可不能在一道题上磨蹭太久,不然最后可能好多题都来不及做。
“兵贵胜,不贵久”,也许有人会反驳说,慢工出细活呀!但有时候,机会稍纵即逝,不快不行啊!还有啊,战争中的耗费巨大,这让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平时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
打仗要考虑成本,咱过日子不也得精打细算吗?不然等到月底钱包空空,那可就傻眼啦!读了这作战篇,我觉得自己好像明白了一些道理,又好像还有些迷糊。
到底该怎么把这些智慧运用到生活中呢?我还得好好琢磨琢磨。
这一路读下来,真的是感慨颇多呀!篇二作战篇读后感说起《孙子兵法》的作战篇,那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开始,我读的时候还有点懵懵懂懂,心想:这都是啥呀?能跟我有啥关系?但读着读着,我发现,嘿,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就拿“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这句话来说,这在战场上重要,在咱们平常的生活里不也同样重要吗?比如说,我参加篮球比赛,要是不了解对手的战术和实力,不熟悉场地的情况,那能赢才怪呢!“取用于国,因粮于敌”,这让我想到了做数学题。
有时候遇到难题,不能一直死磕自己的那点方法,也许借鉴一下别人的思路,就能轻松解决呢!我以前就总是固执地用自己的办法,结果浪费了好多时间。
难道不是吗?还有啊,战争中要善于利用缴获的物资来补充自己。
文言文翻译之孙子兵法作战篇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五轮书》(宫本武藏))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下面我们来看看孙子兵法·作战篇。
【概述】
《孙子兵法作战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
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作是兴起之意。
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
本篇继《计篇》之后,在慎战论思想的指导下,着重分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依赖于经济,但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
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翻译】孙子说,根据一般作战常规,出动战车千乘,运输车千辆,统兵十万,沿途千里转运粮草,内外的日常开支,使者往来的费用,修缮武器用的胶漆、战车所需的膏油、修甲所需的金革等等,每日须耗费千金,作好了这些准备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啊!
所以,用兵打仗就要做到胜任裕如,举兵必克,否则,长久僵持,兵锋折损、锐气被挫,攻城就力竭,长期陈兵国外则国内资财不足。
如果兵锋折损,锐气受挫、兵力耗尽、财政枯竭,那么,其他诸侯国就会趁这个困顿局面举兵进攻,即使睿智高明的人也难以收拾好这个局面。
用兵打仗,只听说计谋不足但靠神速取胜的,没有听说有计谋却要拖延战争时日的。
战争时间长而对国家有利这种事,从来就没有过。
因此,不能全面了解战争害处的人,也就不能真正懂得战争的有利之处。
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再次征调,粮饷不再三转运。
各项军用从国内取得后,粮草补给在敌国
就地解决,那么,军粮就可满足了。
国家由于兴兵而造成贫困的原因是长途运输。
长途转运军需,百姓就会贫困。
军队经过的地方物价高涨,物价上涨就会使百姓财物枯竭,财物枯竭就汲汲于应付赋役。
民力耗尽,财物枯竭,国内家家空虚,百姓的资财耗去了十分之七。
国家的资财,战车破损了,战马疲病了,盔甲、矢弩、矛盾、牛、车之类,耗去了十分之六。
因而,高明的将领务求从敌方夺取粮草。
就地从敌方夺取粮食一钟,相当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钟;就地夺取敌人饲草一石,相当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石。
激励士卒奋勇杀敌,是使之威怒;鼓励将士夺取敌人资财,要用财物奖励。
因此在车战中,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奖赏那先夺得战车的士卒,并且更换敌战车上的旌旗,将其混合编入自己的车阵之中,对于俘虏,则予优待、抚慰,任用他们作战,这就是所谓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日益强大。
所以,用兵作战以胜任裕如,举兵必克为贵,不主张力不从心,僵持消耗。
深知用兵之法的将帅,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守护者啊!
【赏析】
春秋时期,诸侯蜂起,相互间攻伐砍杀,连年征战不断。
每发动一场战争,从招募士兵、操练军队、调集物资、组织运输,到行军布阵、攻城掠地、血肉相搏,直至尸横遍野,战争结束。
对交战双方来说,无论胜负,还是媾和,都要耗尽大量人财物力,以致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
因此,如何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胜利,成了军事家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作战》篇从战争对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依赖关系出发,着重论述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思想,并提出因粮于敌等原则,充满了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
孙武指出,凡兴兵打仗,除出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千里运粮之外,还要部署各种武器装备、器材物资的供给,伤亡人员的补充,提供外交使节的往来费用,以及前方后方各项与战争有关的开支等。
所有这一切,糜费巨大,以日费千金来形容并不为过。
这样,才能保证十万大军顺利远征。
用这样庞大的军队去作战,当然要求速战速决,尽早取得胜利。
旷日持久地拖延战争,只能带来一连串的弊端,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战斗力削弱,国家财政府库空虚。
一旦有其他诸侯趁此鹬蚌相争之机出兵,后果将不堪设想。
即使有高明才智之人,也难挽回危局。
故只听说用兵打仗宁可笨拙也要迅速获胜的道理,而从未闻有光顾显示技巧久拖下去的。
拖延战争决不会使一个国家获得利益。
所以,若不深知其中害处之人,肯定不懂得打仗务求速胜的种种好处。
善于用兵的将帅无不坚持速胜论的军事指导思想,同时在具体的军事行动中遵守这样一条军事原则,亦即不是一味地从本国征调军队,也不能过多地从国内千里迢迢地调运粮草,而是要想方设法地在敌国解决粮草和兵员补充问题,因粮于敌,务食于敌,善待和使用俘虏。
从敌人那里获取一钟粮食,其利相当于从国内运送二十钟粮食;获取一石饲草,其利相当于从国内运送二十石饲草。
对俘虏卒善而养之。
然后编入自己的队伍充实军力。
再加上赏罚分明、激励士气等手段,这支军队就会愈战愈勇,愈战愈强。
导致国家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远道运输,百姓因运送军备而疲于奔命。
靠近军队的地方则物价飞涨,结果弄得军中生活困难,国家为支撑长期的战争和远道运输,别无选择,只有不断地加重赋税。
如此一来,举国上下是一片力屈、财殚的局面。
生民涂炭,国步维艰,也就在所难免。
说到底,善于用兵打仗的将帅一定要贯彻速胜的思想,也要尽可能地避免远道运输的毛病。
这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孙子总结长期以来的战争经验,提出速胜的军事思想在许多场合下是合理的。
一方面可以减少战争中人、财、物力的消耗,另一方面又可防止诸侯乘其弊而起。
但今天的人们在阅读《孙子兵法;作战》篇时,如果将这作为普遍的永恒不变的军事思想或原则来看待,是会遇到一些麻烦的。
如弱小民族在反对强敌入侵时就不适用,还须仔细把握速胜与持久的辩证关系。
【作者简介】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
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
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
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
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汉代版《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于临沂银雀山汉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