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名著导读课
- 格式:docx
- 大小:369.02 KB
- 文档页数:2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课
一、导入
1、鲁迅的成长足迹
17岁那年,奋力求学
21岁那年,国人麻木不仁
28岁那年,回国任教
45岁那年,写下《朝花夕拾》
55岁那年,逝世
2、《朝花夕拾》的成长足迹
“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3、展示图片,推测插图属于《朝花夕拾》的哪一篇
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无常五猖会
藤野先生琐记
4、看目录,回忆初读印象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二、文本研读
1、散文: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
2、翻看阅读本,分享一下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对于事物刻画最感染你的一处,并说明理由。
3、读散文,首先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体会作者的“托物寄意”。
4、讨论《朝花夕拾》的思想感情:
A.对亲友和师长的崇敬、怀念之情
B.具有强烈的饭封建思想,具有对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封建顽固派的批判意识
C.以炽热的感情和浓重的笔墨,揭示了一个时代的各个侧面
5、散文: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灵活的文学体裁——“形散而神不散”
三、拓展延伸
1、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景山:它(《朝花夕拾》)不是小说,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它不是传记,却提供了鲁迅早年的一大批鲜为人知的传记材料;它不是历史书,却使人从中看到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若干重要而生动形象的侧面;它当然更不是民俗学著作,但它却涉及并记叙了那么多的城乡风习。
2、北京大学语文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这形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
3、总结:《朝花夕拾》是鲁迅从自我生命的底蕴里,寻找光明的力量,以抵御由外到内的漫漫黑暗;是鲁迅在“战斗”的间歇期,以一种特殊的“休息”方式,去“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问题;亦是言志与载道的结合,将中国现代散文的写作拓展进一个新的境界。
四、总结
想起鲁迅说过:“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如果说没有童年的百草园,如果说没有童年的阿长与山海经,没有童年的这些那些,就没有日后伟大的鲁迅无尽的远方和无穷的想象,以及丰富的未来。我们多幸运,在我们的青春,就这样和鲁迅的童年相遇,让我们阅读吧,相信在你人生的路上,能不断地和鲁迅相遇,在这样的过程中,继续去感受,继续去感悟,继续去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