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诈勒索罪的对象有哪些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6
摘要目前由于我国的立法对敲诈勒索罪的概念界定比较模糊,各地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适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引发了敲诈勒索罪认定中的诸多问题。
本文通过对敲诈勒索罪各构成要件中最具争议的方面进行分析,并对敲诈勒索罪与其他罪名进行辨析,以解决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关键词敲诈勒索犯罪构成司法认定敲诈勒索罪是我国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财产犯罪,它发案率高,严重侵犯了我国宪法和刑法所保护的公私财产权利。
为了更好的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和恰当的处罚更是不容忽视(/)。
然而,我国目前的立法对本罪的概念界定比较模糊,加之敲诈勒索罪手段行为更是与抢劫罪存在相似之处。
对于两罪相交的中间地带,各地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适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较大差异。
同时,本罪与勒索型绑架罪及诈骗罪等都极易混淆。
此外,在本罪的客观方面、主观目的及犯罪对象的内容界定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也是目前造成司法界在本罪的法律适用上还比较混乱的原因。
下面将就上述方面的具体问题展开分析。
一、敲诈勒索罪的客体(一)敲诈勒索罪的客体是简单客体还是复杂客体一般认为本罪的客体不仅包括财产权利还包括人身权利。
也有学者认为财产权利是敲诈勒索罪的唯一客体,敲诈勒索罪的客体是简单客体,并不包括人身权利(法律/刑法论文/)。
其理由是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即行为所针对的,不再是被害人应受法律保护的某种权利,而是其不能曝光的非法利益;或者以就被害人而言具有特殊意义的财物相威胁,进而索取某种价值相对较低的,或者被害人无关紧要的财物。
这两种情况都没有体现对被害人人身权利的侵犯。
笔者认为这种理解看似合理,实际上有失偏颇。
虽然在两种情况下,行为人威胁的内容都是针对被害人的财产权利或者不法利益,但由于“恶害的实现并不要求其自身的违法性,即便是包含正当权利的事项,如果作为使他人交付财物的手段来使用时,也可能成为胁迫行为。
”即刑法之所以要把行为人将被害人不能曝光的非法利益予以揭发这样一个行为作为威胁的行为,不是因为揭发他人的行为本身不合法,而是因为行为人的本意并不是真的想揭发他人,而是以此为手段来使被害人产生心理上的恐惧来达到自己勒索财物等犯罪目的。
一、诈骗诈骗罪是怎样定性的诈骗诈骗罪的定性如下: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
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
所以,不构成诈骗罪。
2.客观要件。
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3.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4.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二、敲诈勒索和诈骗罪的区别是什么意思1.不同的对象:敲诈勒索罪不仅侵犯了公私财产的所有权,而且危及他人的人身权利或其他权益;2.客观表现不同:诈骗罪注重诈骗,即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敲诈勒索罪强调敲,即威胁、胁迫、恐吓等;3.受害人交出财产的主观状态不同:欺诈受害人被欺骗后自愿交出财产;勒索受害人害怕被迫交出财产;4.立案标准不同:诈骗罪数额超过3000元;数额超过5万元;数额特别巨大,超过20万元;敲诈勒索罪数额超过2000元;数额超过2万元;5.刑期不同:诈骗罪可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敲诈勒索罪最高刑期为10年有期徒刑。
三、怎么起诉敲诈勒索罪法律快车提醒您,受害人去公安机关报案进行立案调查,由公诉机关进行起诉。
受害者人可以自行到法院进行立案,然后进行自诉。
以威胁或者要挟的方式剥夺他人财产,向财产所有人或持有人强索财务的行为,会触犯敲诈勒索罪。
敲诈勒索主要方式有口头敲诈勒索、电话敲诈勒索、书面敲诈勒索、书信敲诈勒索等。
构成犯罪可以是当事人直接进行的敲诈勒索,也可以是委托第三人进行的敲诈勒索。
论敲诈勒索罪的若干重要问题;内容摘要:我国刑法对于敲诈勒索罪在理论上还有若干问题没有解决,在立法上还存在某些不合理性。
敲诈勒索的对象应该包括财产性利益,但不包括公共权力等其他不法利益;认为其实行行为不包括暴力;建议增加法律拟制的抢劫罪;另外还建议增设财产刑,增加一个量刑档次。
; 关键词:敲诈勒索; 财产性利益; 暴力法律拟制刑罚; 一、敲诈勒索罪的对象; 敲诈勒索罪是一种重要的侵犯财产罪,其犯罪对象是公私财物。
有的学者认为,敲诈勒索罪的对象是复合的,包括人和公私财产。
[1]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从敲诈勒索罪的客观要件入手,敲诈勒索的客体只能是财产所有权,因而其犯罪对象只包括公私财物,而不包括人。
值得讨论的问题是:1 财产性利益是否是该罪的犯罪对象;2 公共权力等其他不法利益是否是该罪的犯罪对象。
对于什么是财产性利益,有的台湾学者解释为:“所谓财产上不法之利益,指现实财物以外之一切无法律原因之财产利益而言,包括有形与无形之财产利益,消极与积极之财产利益。
”[2]例如,用威胁或要挟方法强迫房东免除自己的房租,强迫他人为自己无偿提供劳务等。
; 国外立法例对敲诈勒索罪的犯罪对象是否包括财产性利益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将敲诈勒索财物和敲诈勒索财产性利益分开规定为两个犯罪,例如《日本刑法典》第249条规定了狭义的恐吓罪和恐吓利得罪。
第二,将敲诈勒索财产性利益看成是敲诈勒索财物的一种,只规定敲诈勒索罪,例如《挪威刑法典》第266条的敲诈罪。
; 我国刑法没有明确规定财产性利益是否属于敲诈勒索的对象,有的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3]但多数学者持肯定态度,但对财物包括财产性利益是否属于类推解释,违反罪行法定原则却并没有展开充分的讨论。
[4]; 笔者认为,将敲诈勒索罪中的财产性利益解释为财物属于扩大解释,并不违反罪行法定原则。
主要理由如下:; (1)我国现行刑法中存在间接的法律依据。
2002年4月1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审理非法生产、买卖武装部队车辆号牌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第二款规定:“使用伪造、变造、盗窃的武装部队车辆号牌、骗免养路费、通行费等各种规费,数额较大的,依照诈骗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上海未成年敲诈勒索罪立案标准上海未成年敲诈勒索罪立案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事件不断增加。
而在这些未成年犯罪事件中,敲诈勒索案件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上海市警方对此也特别重视,于是依据法律法规对未成年敲诈勒索罪立案标准进行了规定。
一、敲诈勒索罪的定义敲诈勒索罪是我国刑法中规定的一种犯罪行为,指的是故意使用威胁、恐吓等手段,强迫他人交出财物或者以其他方式给予自己利益的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利益。
而如果敲诈勒索的对象是未成年人,那么犯罪嫌疑人将面临更严厉的法律制裁。
二、未成年敲诈勒索罪立案标准1. 未成年对象的标准敲诈勒索罪如果以未成年人为对象,那么被害人年龄需要在18周岁以下。
2. 敲诈勒索的行为标准敲诈勒索的行为包括威胁、恐吓、贪污等行为。
对于未成年敲诈勒索罪,如果犯罪嫌疑人使用了非常手段威胁被害人,或者采用了殴打、恐吓等手段进行敲诈勒索,就视为构成未成年敲诈勒索罪。
3. 财物数量的标准实际上,未成年敲诈勒索罪的财物数量并不是绝对的。
但是根据往年的案件经验来看,警方在立案时大约会以200元左右的财物标准为标准。
如果犯罪嫌疑人敲诈勒索的财物数量超过了200元,那么就有可能被立案侦查。
4. 敲诈勒索的次数标准同样地,在未成年敲诈勒索罪的立案标准中,警方也会对敲诈勒索的次数进行考量。
如果犯罪嫌疑人对同一未成年人多次敲诈勒索,那么在立案调查的时候,警方就会更严格地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结论未成年敲诈勒索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定罪,就会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发展和生活。
因此,所有未成年人和家长都应该提高警惕,防范敲诈勒索犯罪的发生。
同时,对于敲诈勒索犯罪,相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维护社会安定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遇到刑事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敲诈勒索罪的含义是什么,包含了哪些构成要件敲诈勒索,通俗的来讲,就是为了获取他人的巨额财物,对他人实施威胁。
其行为及其严重者会构成敲诈勒索罪,敲诈勒索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项重要罪名。
那么敲诈勒索罪的含义是什么?包含了哪些构成要件?赢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如下,欢迎阅读。
一、敲诈勒索罪的定义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
有的学者认为,敲诈勒索罪的对象是复合的,包括人和公私财产。
从敲诈勒索罪的客观要件入手,敲诈勒索的客体只能是财产所有权,因而其犯罪对象只包括公私财物,而不包括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敲诈勒索罪是一种重要的侵犯财产罪,其犯罪对象是公私财物。
二、敲诈勒索罪的构成(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各体是复杂客体,不仅侵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还危及他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其他权益。
这是本罪与盗窃罪、诈骗罪不同的显著特点之一。
本罪侵犯的对象为公私财物。
(二)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采用威胁、要挟、恫吓等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财物的行为。
威胁,是指以恶害相通告迫使被害人处分财产,即如果不按照行为人的要求处分财产,就会在将来的某个时间遭受恶害。
威胁内容的种类没有限制,包括对被害人及其亲属的生命、身体自由、名誉等进行威胁,威胁行为只要足以使他人产生恐惧心理即可,不要求现实上使被害人产生了恐惧心理。
威胁的内容是将由行为人自己实现,还是将由他人实现在所不问,威胁内容的实现也不要求自身是违法的,例如,行为人知道他人的犯罪事实,向司法机关告发是合法的,但行为人以向司法机关告发进行威胁索取财物的,也成立敲诈勒索罪。
敲诈勒索的行为只有数额较大时,才构成犯罪。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是本罪的加重情节,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敲诈勒索罪的惯犯;敲诈勒索罪的连续犯;对他人的犯罪事实知情不举并乘机进行敲诈勒索的;乘人之危进行敲诈勒索的;冒充国家工作人员敲诈勒索的;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巨大的;敲诈勒索手段特别恶劣,造成被害人精神失常、自杀或其他严重后果的;等等。
敲诈勒索罪问题研究敲诈勒索罪是指通过恐吓、威胁等手段,强迫他人交付财物或者以其他方式给予自己利益的犯罪行为。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敲诈勒索罪的案件时有发生,对社会治安和人民财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对敲诈勒索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成因、特点及预防对策,对于减少这类犯罪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敲诈勒索罪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和特点敲诈勒索罪是我国刑法体系中的一种罪名,其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件:第一,主体是指以个人或者集体名义实施敲诈勒索行为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第二,客体是指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财物、利益或其他合法权益;敲诈勒索行为是指通过恐吓、胁迫或者其他手段,迫使他人交付财物或者以其他方式给予自己利益的行为。
敲诈勒索罪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敲诈勒索罪行为是以非法手段获取利益的犯罪行为;第二,敲诈勒索罪行为具有明显的生活性和实用性,常常发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场合;敲诈勒索罪行为一般情况下都会给受害人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
二、敲诈勒索罪的成因分析敲诈勒索罪的发生通常是由于一些社会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一些人出于对生活的不满和对权益的侵犯而采取非法手段获取利益。
具体来说,敲诈勒索罪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矛盾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一些人由于受到不公平待遇或者其他原因感到不满,便采取敲诈勒索等非法手段来获取利益;二是道德观念问题。
一些人出于对金钱的贪婪和对权力的崇拜,忽视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采取了敲诈勒索行为;三是缺乏法制观念。
由于一些人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不够,缺乏法制观念,导致了敲诈勒索罪的发生。
三、敲诈勒索罪应对措施针对敲诈勒索罪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以应对。
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问题,加强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
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只有通过加强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才能够减少敲诈勒索罪的发生。
关于虚拟财产能否成为敲诈勒索犯罪对象的思考作者:王静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3期【关键词】虚拟财产;敲诈勒索罪;犯罪对象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敲诈勒索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
行为对象既包括人也包括财产。
敲诈勒索罪直接侵犯的对象是人,但最终目的却是物。
我国刑法明确将公私财物作为敲诈勒索罪的犯罪对象。
那么,虚拟财产能否理解为“公私财物”?能否成为敲诈勒索罪的犯罪对象呢?一、虚拟财产的概念和特征对虚拟财产的概念说法不一,总结起来大致如下:有学者认为虚拟财产是指网民、游戏玩家在网络空间中所拥有、支配的必须利用网络服务器的虚拟存储空间才能存在的财物,具体包括游戏的账号、游戏货币、QQ号码等;[1]还有学者认为虚拟财产是指游戏服务商在网络游戏中编制并提供给游戏玩家的能够为游戏角色个人持有和使用的武器装备、游戏货币、土地房屋、日用品等电子数据模块。
[2]归综合学者们的观点,虚拟财产是数字化、非物化的财产形式,它是能够为人所拥有和支配并且具有一定价值的网络虚拟物和其他财产性权利,包括游戏装备、QQ币、人人豆等,也包括QQ号码、电子邮件、网络寻呼等一系列信息类产品。
虚拟财产虽然无形,且只能在特殊的网络环境中存在,但是它与其他财产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相应价值也可以用现实的货币来衡量。
网民和玩家通过支付相应价格,在在线或者离线交易市场内是能够取得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也就是说虚拟财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虚拟走向现实。
但并不是所有的虚拟财产都具有现实价值。
通过对虚拟财产概念与内涵的探讨和分析,可知网络虚拟财产具有如下特征:一是虚拟性。
就是说虚拟财产是存储在服务运营商服务器上的电子数据,是通过各种网络游戏和服务形式表现出来的,不能脱离网络而存在的。
如果运营商服务器上的电子数据消失了,虚拟财产也随之消失。
二是价值性。
网民或者游戏玩家投入大量的时间、智慧和金钱,通过练级和做任务不断提升虚拟角色的等级、获得相应的装备和游戏币。
司考刑法:敲诈勒索罪司考刑法:敲诈勒索罪。
在司法考试复习初期,主要复习刑法和民法部分,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刑法分则部分的名师讲义,本文主要讲解敲诈勒索罪。
精彩链接:司考刑法:诈骗罪司考刑法重点:盗窃罪司考刑法:抢夺罪司考刑法:抢劫罪的加重情节相关法条: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知识要点:(一)行为结构对他人实行威胁→对方产生恐惧心理→对方基于恐惧心理处分财产→行为人或第三者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
1.敲诈行为:向对方实施一定暴力或者胁迫,要求其处分财产的行为(如果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达到了压制他人反抗的程度,则构成抢劫罪)。
(1)恐吓手段:包括明示、暗示,语言、文字、手势、动作,直接告知或者第三者转达,利用自己曾经犯罪的经历、从事特定职业(如新闻记者)、担任某种职务等身份实行威胁。
(2)恐吓内容:以恶害相通告,以使对方产生恐惧心理,即使对方清楚不交付财物就会招致恶害。
这种恶害,只要足以使人产生恐惧心理即可。
(3)恐吓实现:行为人所告知的恶害可由行为人自己实现,也可由第三者实现;但由第三者实现时,行为人必须使对方知道行为人能够影响第三者,或者让对方推测到行为人能影响第三者。
在这种情况下,不要求行为人与第三者有共谋关系。
特别提示:1.敲诈勒索罪中的恶害是不要求实现的,也不要求行为人具有实现恶害的真实意思。
2.通告虚伪事实使对方产生恐惧心理进而交付财物的,也成立敲诈勒索罪。
3.敲诈勒索罪的成立不要求恶害的实现自身具有违法性,例如以检举揭发对方的犯罪行为相威胁,索取对方财物的,也成立敲诈勒索罪。
4.单纯使被害人产生困惑的行为,不成立敲诈勒索罪。
例如,窃取他人车牌后告知对方,如果交付2000元即返还车牌的,只成立盗窃罪。
上海敲诈勒索罪立案和量刑标准上海市公安局发布的《关于依法惩治敲诈勒索犯罪的通告》中明确规定了敲诈勒索罪的立案和量刑标准。
针对敲诈勒索罪案件,公安机关应该根据以下3个要素确定是否立案:1.主观方面:敲诈勒索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恐吓、侮辱、诽谤、毁谤、打击报复或者其他方法,强迫或者诱使他人交出财物的行为。
因此,敲诈勒索罪的主观方面必须要有犯罪故意。
2.客观方面:针对被害人,其所交出的财物总价值应当达到5000元以上,其中包括现金、实物等。
敲诈动机可以是非经济的,但是被占有的财物值应当至少在5000元以上。
如果情况非常严重,警方也可以根据事实和证据,适用涉嫌敲诈勒索罪处理。
3.构成要件:敲诈和勒索是两个犯罪行为,而敲诈勒索罪是同时完备了敲诈和勒索两个犯罪行为,需要同时满足敲诈和勒索两个构成要件。
因此,只有同时满足敲诈和勒索两个构成要件,才能够立案。
敲诈勒索罪的刑法规定了刑罚幅度的上下限,而具体的判刑标准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性质、情节和危害后果的严重程度。
如果敲诈对象是公共机构、企业或团体,或涉及较大数额的财产,或者造成较为严重的社会影响,那么一般会判处较重的刑罚。
2.敲诈勒索的手段和方法。
如果敲诈对象是老年人、残疾人、妇女或者有危险情况的人,或者利用暴力手段,或者使被敲诈人的生活受到极大的干扰,那么判刑往往也会更严厉。
3.犯罪对象是不是遭受了财产损失。
如果受害人没有遭受损失,那么判刑通常会稍微轻一些,但是也应该依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根据《刑法》第272条规定,敲诈勒索罪的量刑标准为:1.数额较大的罚金或者剥夺政治权利;2.拘役,可以并处罚金;3.有期徒刑三年以下,可以并处罚金。
对于被判有期徒刑的人员,还有可能被裁定缓刑处罚,但是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没有前科,在教育、劳动方面表现好;2.犯罪的危害性不是很大,适用缓刑不会对社会造成较大危害;3.具有高度的认识和悔罪表现,积极赔偿受害人或做出了其他积极的补救行为;4.法院认为适用缓刑符合社会保护的需要和法律的基本原则。
Legal Sys t em A nd Soci et y ■■匿盔圈匡;竺堡!型圭!f叁垄!圭垒金敖谁勒察罪若干疑难问题解析楚丹丹摘要目前由于我国的立法对敲诈勒索罪的概念界定比较模糊,各地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适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引发了敲诈勒索罪认定中的诸多问题。
本文通过对敲诈勒索罪各构成要件中最具争议的方面进行分析,并对敲诈勒索罪与其他罪名进行辨析,以解决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关键词敲诈勒索犯罪构成司法认定中图分类号:D9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060—03敲诈勒索罪是我国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财产犯罪,它发案率高。
严重侵犯了我国宪法和刑法所保护的公私财产权利。
为了更好的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和恰当的处罚更是不容忽视。
然而,我国目前的立法对本罪的概念界定比较模糊,加之敲诈勒索罪手段行为更是与抢劫罪存在相似之处。
对于两罪相交的中间地带,各地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适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较大差异。
同时,本罪与勒索型绑架罪及诈骗罪等都极易混淆。
此外,在本罪的客观方面、主观目的及犯罪对象的内容界定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也是目前造成司法界在本罪的法律适用上还比较混乱的原因。
下面将就上述方面的具体问题展开分析。
一、敲诈勒索罪的客体(一)敲诈勒索罪的客体是简单客体还是复杂客体一般认为本罪的客体不仅包括财产权利还包括人身权利。
也有学者认为财产权利是敲诈勒索罪的唯一客体,敲诈勒索罪的客体是简单客体,并不包括人身权利。
其理由是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即行为所针对的,不再是被害人应受法律保护的某种权利,而是其不能曝光的非法利益;或者以就被害人而言具有特殊意义的财物相威胁,进而索取某种价值相对较低的,或者被害人无关紧要的财物。
这两种情况都没有体现对被害人人身权利的侵犯。
笔者认为这种理解看似合理,实际上有失偏颇。
虽然在两种情况下,行为人威胁的内容都是针对被害人的财产权利或者不法利益,但由于“恶害的实现并不要求其自身的违法性,即便是包含正当权利的事项,如果作为使他人交付财物的手段来使用时,也可能成为胁迫行为。
刑法“二阶层”理论在敲诈勒索罪中的适用
刑法中的“二阶层”理论是指犯罪构成要件中的两层结构,即犯罪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在敲诈勒索罪中的适用,也需要根据这一理论进行分析和判断。
敲诈勒索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犯罪类型,主要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威胁、恐吓等手段强迫他人交付财物或者获取不法利益的行为。
在适用刑法“二阶层”理论时,需分别从客观和主观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客观方面来看,敲诈勒索罪的客观要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二是采取威胁、恐吓等手段。
在法律规定中,对于“非法占有”和“威胁、恐吓”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解释,因此在适用“二阶层”理论时,需要对这两部分的要件进行具体分析和确认。
对于“非法占有”部分,需要明确被告人的行为是否存在明显的非法占有行为,即是否通过敲诈勒索手段获取了他人的财物或者不法利益。
需要对被告人的行为进行具体的调查和证据确认,以确定其是否构成了非法占有行为。
对于“威胁、恐吓”部分,也需要具体确认被告人所采取的手段是否构成了威胁或恐吓,是否足以使被害人产生恐惧并屈服于被告人的要求。
在这一部分的确认中,需要对被告人的行为和言行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估,以确定其是否构成了敲诈勒索罪的客观要件。
在刑法的适用中,对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确认和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在敲诈勒索罪这类犯罪中,客观和主观要件的确认和分析尤为重要。
只有对这两个方面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和判断,才能确保对被告人的定罪与量刑具有科学合理性。
敲诈勒索罪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11.2修正案八)(注原《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13年4月1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5次会议、2013年4月1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2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4月27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13年4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4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5次会议、2013年4月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2次会议通过)为依法惩治敲诈勒索犯罪,保护公私财产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现就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价值二千元至五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治安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
第二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数额较大”的标准可以按照本解释第一条规定标准的百分之五十确定:(一)曾因敲诈勒索受过刑事处罚的;(二)一年内曾因敲诈勒索受过行政处罚的;(三)对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敲诈勒索的;(四)以将要实施放火、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犯罪或者故意杀人、绑架等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相威胁敲诈勒索的;(五)以黑恶势力名义敲诈勒索的;(六)利用或者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军人、新闻工作者等特殊身份敲诈勒索的;(七)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敲诈勒索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暴力、威胁手段或者其
他方法,强行让他人交出财物或者为自己谋取不当利益的行为。
敲诈
勒索罪是一种严重的刑事犯罪,其性质恶劣、危害性大,属于社会危
害性极强的犯罪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意使用暴力、威胁方法或者其他方法,强行使他人交出财物或
者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利益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
金或者没收财产。
对于敲诈勒索罪,人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非法占有的要素:刑法中规定的敲诈勒索罪,其非法占有是罪
名成立的必备要素。
所谓非法占有是指被害人的财物被加害人通过非
法手段侵吞占有,而非合法的占有行为。
2.强迫手段的要素:敲诈勒索罪通常要求加害人使用强迫手段,
即暴力、威胁或其他迫使被害人交出财物的手段,才能被定性为敲诈
勒索罪。
3.情节轻重的评估:在审理敲诈勒索案件时,需要综合考虑加害
人行为的性质、手段的残忍程度、对被害人的危害程度等,对罪行的
情节轻重进行评估,以确定适用的刑罚和量刑的具体幅度。
总之,敲诈勒索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对于加害人而言,不
仅会受到法律的严厉惩处,还会给被害人带来严重的财产损失和生命
安全威胁。
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厉行法治,增强法律意识,共同维护
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敲诈勒索罪- 构成敲诈勒索罪(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各体是复杂客体,不仅侵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还危及他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其他权益。
这是本罪与盗窃罪、诈骗罪不同的显著特点之一。
本罪侵犯的对象为公私财物。
(二)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采用威胁、要挟、恫吓等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财物的行为。
威胁,是指以恶害相通告迫使被害人处分财产,即如果不按照行为人的要求处分财产,就会在将来的某个时间遭受恶害。
威胁内容的种类没有限制,包括对被害人及其亲属的生命、身体自由、名誉等进行威胁,威胁行为只要足以使他人产生恐惧心理即可,不要求现实上使被害人产生了恐惧心量。
威胁的内容是将由行为人自己实现,还是将由他人实现在所不问,威胁内容的实现也不要求自身是违法的,例如,行为人知道他人的犯罪事实,向司法机关告发是合法的,但行为人以向司法机关告发进行威肋索取财物的,也成立敲诈勒索罪。
威胁的方法没有限制,既可能是明示的,也可能是暗示的;既可以便用语言文字,也可以使用动作手势;既可以直接通告被害人,也可以通过第三者通告被害人。
威胁的结果,是使被害人产生恐惧心理,然后为了保护目己更大的利益而处分自己的数额较大的财产,进而行为人取得财产。
被害人处分财产,并不限于被害人直接交付财产,也可以是因为恐惧而默许行为人取得财产,还可以是与被害人有特别关系的第三者基于被害人的财产处分意思交付财产。
行为人敲诈勒索数额较小的公私财物的,不以犯罪论处。
敲诈勒索的行为只有数额较大时,才构成犯罪。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是本罪的加重情节,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敲诈勒索罪的惯犯;敲诈勒索罪的连续犯;对他人的犯罪事实知情不举并乘机进行敲诈勒索的;乘人之危进行敲诈勒索的;冒充国家工作人员敲诈勒索的;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巨大的;敲诈勒索手段特别恶劣,造成被害人精神失常、自杀或其他严重后果的;等等。
(三)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敲诈勒索罪问题研究敲诈勒索罪是刑法中的一种非法侵犯财产罪,违反了社会公共秩序,危害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对个人和社会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敲诈勒索行为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和正义,甚至对受害者的生命造成了威胁。
关于敲诈勒索罪的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敲诈勒索罪的构成及特点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他人进行勒索、威胁或者其他手段,非法索取财物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即主观方面要求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二是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私财物,即客观行为要求有对他人进行勒索、威胁或其他手段非法索取财物的行为。
敲诈勒索罪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行为的目的性强,即犯罪行为所要求达到的目的是为了非法占有财物。
二是手段的多样性,即犯罪行为所采取的手段可以是暴力、威胁或其他手段。
三是侵害面广,即犯罪行为侵害对象可以是个人、企业、组织等。
四是社会危害性大,即敲诈勒索罪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和正义,危害了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二、敲诈勒索罪的危害及原因分析敲诈勒索罪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个人的生命、财产和尊严造成了直接的伤害。
二是对社会的稳定和安全造成了威胁。
三是对法制的影响,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敲诈勒索罪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社会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使得一部分人利用手段非法获取财物。
二是法制建设不完善,导致了法律制裁的滞后,使得一部分人觉得蛮横无理是可以获得利益的手段。
三是社会风气的败坏,导致了一部分人认为敲诈勒索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不愧为一种手段获取财富。
三、敲诈勒索罪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理敲诈勒索罪,需要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一是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加大对敲诈勒索罪的打击力度。
二是加强社会监督,提高社会公众对敲诈勒索罪的警惕性,形成社会共识,共同抵制敲诈勒索行为。
敲诈勒索罪的成因、特点及防治对策作者:刘水莲张娟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06期近年来,敲诈勒索案件的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并且逐渐成为侵犯财产类犯罪中的多发性罪名。
笔者以审查起诉环节为切入点,对2010年1月份至2013年10月份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敲诈勒索犯罪案件情况进行了调研,该单位所属辖区较大,受理案件数量多,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笔者通过分析此类案件的特点、成因,从而提出防治敲诈勒索案件的对策。
一、敲诈勒索犯罪案件的基本情况及特点2010年1月份至2013年10月份,太原市小店区人民检察院共受理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敲诈勒索犯罪106件215人。
其中2010年26件53人,2011年33件73人,2012年28件56人,2013年1-10月份19件33人,分别占当年侵财类案件总数(件/人)的9.4%/12.7%、8.0%/11.3%、6.3%/8.5%、5.2%/6.7%。
该类案件在近几年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有:(一)从涉案人员看2010年1月份至2013年10月份太原市小店区人民检察院受理的106件敲诈勒索案件中,属于无业人员的有153人,占总数的71.2%;外来人员作案的有60人,占总数的28.0%。
这表明,无业人员是实施敲诈勒索犯罪的主体,绝大多数案件属于本地作案。
(二)从作案手段看在太原市小店区人民检察院所办理的敲诈勒索犯罪案件中,涉案人员的作案手段呈现出两个新的趋势。
一是由过去的书信、电话敲诈勒索转向当面敲诈。
用书信、电话对被害人或者其家人人身、财产安全进行威胁的方式,由于不易得逞的原因,一直呈下降趋势。
当面敲诈,即当面对被害人进行语言威胁或者暴力胁迫,迫使其当场或定期交出钱财,这种作案手段由于更易得手,近年来逐渐增多。
以2012年我院办理的28件敲诈勒索案件为例,当面实施敲诈勒索的就占到89.3%。
二是出现了利用现代通讯工具、网络实施敲诈勒索的新作案方式。
以息访“勒索”政府行为是否构成敲诈勒索罪研究发表时间:2018-09-18T09:53:22.473Z 来源:《知识-力量》3中作者:张嘉琦[导读] 近年来,多省频发以息访“勒索”政府的案件。
上访者和政府之间,能不能成立所谓的敲诈勒索罪,是近期以来值得社会各界深思的问题。
上访者提以息访条件,向政府或有关主管部门提出诉求。
而在司法实践中,对这种行为是否能构成刑法中敲诈勒索罪认识的却并不一致。
站在上访权利的性质,政府管理者职责和受胁迫交付财物的不得已性角度,为避免和减少上访,政府及有关部门支付财物给当事人,是否可以定性为敲诈勒索罪,显然是亟需解决的(辽宁大学)摘要:近年来,多省频发以息访“勒索”政府的案件。
上访者和政府之间,能不能成立所谓的敲诈勒索罪,是近期以来值得社会各界深思的问题。
上访者提以息访条件,向政府或有关主管部门提出诉求。
而在司法实践中,对这种行为是否能构成刑法中敲诈勒索罪认识的却并不一致。
站在上访权利的性质,政府管理者职责和受胁迫交付财物的不得已性角度,为避免和减少上访,政府及有关部门支付财物给当事人,是否可以定性为敲诈勒索罪,显然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目前刑法中敲诈勒索罪出发,对上访者、受访者、息访提出条件行为本身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希望对息访“勒索”政府行为进行准确理解,并对判定此类行为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信访息访勒索敲诈勒索罪一、上访能否成为敲诈勒索罪的理由(一)从刑法敲诈勒索罪上看访行为我国刑法二百七十条对敲诈勒索罪进行规定,所谓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威胁或胁迫方法,强索公私财物的行为。
刑法界通说认为,敲诈勒索罪的主要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
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财产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因此敲诈勒索罪的客体应为复杂客体,包括财产权及相关的财产权利。
而目前我国上访者的诉求集中在几个方面:要求落实待遇,要求给付合理的征地、拆迁补偿款或赔偿款。
从诉求或者目的本身来讲,可以分为合法诉求和不合法诉求,合法诉求进一步包括合理和不合理两种情况。
合同订立原则
平等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三条:“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的规定,平等原则是指地位平等的合同当事人,在充分协商达成一致意思表示的前提下订立合同的原则。
这一原则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不论所有制性质,也不问单位大小和经济实力的强弱,其地位都是平等的。
②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对等。
当事人所取得财产、劳务或工作成果与其履行的义务大体相当;要求一方不得无偿占有另一方的财产,侵犯他人权益;要求禁止平调和无偿调拨。
③合同当事人必须就合同条款充分协商,取得一致,合同才能成立。
任何一方都不得凌驾于另一方之上,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更不得以强迫命令、胁迫等手段签订合同。
自愿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条:“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的规定,民事活动除法律强制性的规定外,由当事人自愿约定。
包括:第一,订不订立合同自愿;第二,与谁订合同自愿,;第三,合同内容由当事人在不违法的情况下自愿约定;第四,当事人可以协议补充、变更有关内容;第五,双方也可以协议解除合同;第六,可以自由约定违约责任,在发生争议时,当事人可以自愿选择解决争议的方式。
公平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条:“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公平原则要求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要公平合理具体包括:第一,在订立合同时,要根据公平原则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第二,根据公平原则确定风险的合理分配;第三,根据公平原则确定违约责任。
诚实信用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条:“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当事人在订立合同的全过程中,都要诚实,讲信用,不得有欺诈或其他违背诚实信用的行为。
善良风俗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七条:“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规定,“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指的就是善良风俗原则。
包括以下内涵:第一,合同的内容要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精神和原则。
第二,合同的内容要符合社会上被普遍认可的道德行为准则。
敲诈勒索罪的对象有哪些
热门推荐:
每一个罪名都是有具体的犯罪对象的,然而,很显然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同的罪名,法律中规定的犯罪对象不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敲诈勒索罪的对象有哪些,接下来,就让律师365小编为你做详细解答吧。
一、敲诈勒索罪的对象有哪些
敲诈勒索罪是一种重要的侵犯财产罪,其犯罪对象是公私财物。
有的学者认为,敲诈勒索罪的对象是复合的,包括人和公私财产。
从敲诈勒索罪的客观要件入手,敲诈勒索的客体只能是财产所有权,因而其犯罪对象只包括公私财物,而不包括人。
值得讨论的问题是:
1、财产性利益是否是该罪的犯罪对象;
2、公共权力等其他不法利益是否是该罪的犯罪对象。
对于什么是财产性利益,有的台湾学者解释为:“所谓财产上不法之利益,指现实财物以外之一切无法律原因之财产利益而言,包括有形与无形之财产利益,消极与积极之财产利益。
”例如,
用威胁或要挟方法强迫房东免除自己的房租,强迫他人为自己无偿提供劳务等。
二、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别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
仅从字面看,“威胁”既是抢劫罪的手段之一,又是敲诈勒索罪的基本行为方式。
但是,其威胁的特定内涵不同:
1、从威胁的方式看。
抢劫罪的威胁,是当着被害人的面直接发出的;而敲诈勒索罪的威胁可以当面发出,也可以通过书信、电话或第三者转达。
2、从实现威胁的时间看。
抢劫罪的威胁表现为扬言如不交出财物,就要当场实现所威胁的内容;而敲诈勒索罪的威胁则一般表现为,如不答应要求将在以后某个时间实现威胁的内容。
3、从威胁的内容看。
抢劫罪的威胁,都是以杀害、伤害等侵害人身相威胁;而敲诈勒索罪的威胁内容则比较广泛,包括对人身的加害行为或者毁坏财物、名誉等。
4、从非法取得财物的时间看。
抢劫罪是实施威胁当场取得财物;而敲诈勒索则可以在当场,也可以在事后取得。
可见,这两种犯罪中的威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果案件事实同上述抢劫威胁的各特点相符合,应以抢劫罪论处。
如果其中有一条不符合,则应以敲诈勒索罪论处。
关于敲诈勒索罪的对象,其实主要就是指公私财物。
但这其中,财产性利益以及公共权力等其他利益是否属于这里的犯罪对象呢,就需要在作出深入的研究。
要是认定行为人犯此罪的话,一般情况下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情节比较严重的,则就会在3-10年有期徒刑之间进行处罚。
更多相关知识您可以咨询律师365银川律师。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