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雨果创作中看美丑对照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
雨果美丑对照原则在人物塑造中的运用—以《巴黎圣母院》为例摘要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明确提出美丑对照原则,这一原则既是浪漫主义创作的纲领,亦是雨果美学思想的核心。
而《巴黎圣母院》正是将这一辩证美学思想,发挥到极致的作品。
本文将从人物自身的对照与人物之间的对照两方面,浅谈该原则在人物塑造中的运用。
关键词美丑对照美学雨果《巴黎圣母院》正文所谓“美丑对照原则”,是指美与丑是共存的,主张在文学创作中不应只表现优美、崇高,也应表现“丑”,正如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所说:“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共存,黑暗与光明相共……”[1]《巴黎圣母院》正是雨果这一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不仅表现人物自身存在着美丑对照,而且人物之间也构成了“美中有丑,丑中有美”的人物网。
(一)人物自身的美丑对照在人物自身的对照方面,主要有三位人物,即外表丑却心灵美的加西莫多,以及外表美却心灵丑的弗比斯、克洛德。
1.加西莫多“那四角形的鼻子,那马蹄形的嘴巴,那猪鬃似的的红美貌地下小小的左眼,那完全被一直大瘤遮住了的右眼,那像城垛一样参差不齐的牙齿,那露出一颗如象牙一般长的大牙的粗糙的嘴唇,那分叉的下巴,尤其是那一脸轻蔑、惊异和悲哀的表情。
”[2]在加西莫多的外貌描写中,作者几乎用尽了一切丑化的词语。
不仅如此,作者还给他加上了驼背、耳聋、单眼失明等残疾,这使得加西莫多成为了一个不仅丑陋,而且畸形的人间至丑。
可就是这样一个样貌丑到极致的人,却有着一颗单纯而柔软的心。
因为从小生活在圣母院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导致加西莫多形成了相对单一的性格,其核心特点可用“忠诚”概括。
前期这份“忠诚”表现为不加判断的愚忠,而在艾丝美拉达的感化下,这种“忠诚”开始有了是非善恶的判断。
2.弗比斯弗比斯是法国国王卫队的队长,“穿着漂亮的军装,有一副高雅的容貌和一柄剑”[3]。
如何理解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是法国作家雨果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所提出的一种观点,它强调了美与丑的对照和对比。
雨果认为,只有通过对比美与丑,才能更好地展现美的价值和意义。
这一原则在雨果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仅丰富了他的作品内涵,也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体现在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上。
在《悲惨世界》中,雨果通过对比主人公让·瓦尔简和反派角色警察雅维尔的形象,展现了美与丑的鲜明对比。
让·瓦尔简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他为了救人而牺牲自己,表现出了人性的美好。
而雅维尔则是一个残忍、贪婪的人,他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择手段,展现出了人性的丑恶。
通过这样的对比,雨果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美与丑的差异,也引发了对人性的思考。
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还体现在他对社会现象的描写上。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通过对比巴黎圣母院的美丽和巴黎城市的丑陋,展现了美与丑的对照。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宏伟壮丽的教堂,它代表着宗教的力量和人类的信仰。
而巴黎城市则是一个充满了贫穷、腐败和犯罪的地方,展现出了社会的丑恶。
通过对这两者的对比,雨果让读者反思社会问题,思考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意义。
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还体现在他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上。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通过对比中世纪和现代的巴黎,展现了美与丑的对照。
中世纪的巴黎是一个充满了繁荣和活力的城市,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乐观和希望。
而现代的巴黎则是一个充满了犯罪、腐败和堕落的城市,人们的生活失去了美好的憧憬。
通过对这两个时期的对比,雨果让读者思考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引发了对人类命运和社会前景的思考。
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使读者对美与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对比美与丑,雨果让读者思考人性、社会和历史的问题,引发了对人类命运和社会前景的深思。
这一原则的影响至今仍然深远,它不仅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价值。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i>《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烂漫派小说,他处处体现了雨果所倡导的“美丑对照”原则。
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的夸张和强化了,在作者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下面,我就以《巴黎圣母院》为例,简单阐述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i>在十九世纪群星灿烂的法国文坛,维克多雨果可以说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
他是伟大的诗人,声名卓著的剧作家、小说家,又是法国烂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手和领袖。
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烂漫派小说,他处处体现了雨果所倡导的“美丑对照”原则。
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的夸张和强化了,在作者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下面,我就以《巴黎圣母院》为例,简单阐述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始终围绕三个人展开:善良美丽的波希米亚少女爱斯梅拉达,残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和外表丑陋、内心崇高的敲钟人伽西莫多。
小说中的反叛者吉卜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伽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弗罗洛和贵族军人弗比斯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
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浓烈的烂漫主义色彩和很强的可读性。
波希米亚少女爱斯梅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靠街头卖艺为生。
她天真纯洁,富于同情心,乐于救助人。
因为不忍心看见一个无辜者被处死,她接受诗人甘果瓦做自己名义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看见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她会同情怜悯,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钟人的唇边。
这样一个心地高贵的女孩,竟被教会、法庭诬蔑为“女巫”、“杀人犯”,并被判处绞刑。
《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描写中世纪巴黎社会生活和人性的经典小说。
小说中有许多美丽和丑陋的对照形象,并以此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以下将分析小说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巴黎圣母院》中最显著的美丽形象是埃斯梅拉达(Esmeralda)。
她是一个拥有非凡美貌的吉普赛舞女,拥有蜜色肌肤和充满活力的身体,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
她充满善良和同情心,对待他人总是充满关爱。
她的美丽和纯洁性格在小说中象征着希望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相比之下,卡西莫多(Quasimodo)是一个丑陋的钟楼骑士。
他身材矮小,面容恶心,双眼盲目,留有厚重的狰狞面具。
然而,他拥有善良的心灵,对埃斯梅拉达深深的爱慕和保护欲。
他与埃斯梅拉达之间的对比,凸显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冲突。
除了人物形象,小说中还有许多场景和符号与美丑对照相关。
在巴黎圣母院这个历史悠久的建筑中,有许多美丽的艺术品和建筑细节。
这代表了人类创造美的能力和对美的向往。
然而,在这个美丽的背后,隐藏着丑恶的一面。
教堂内的黑暗、腐朽和封闭象征着社会和宗教对人性的压迫和束缚。
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与人性的交织,也展示了美和丑的复杂关系。
在小说中,美丑对照的原则不仅仅体现在人物和场景上,也体现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
贵族和平民的对比是其中之一、贵族阶级浪费和残忍的生活方式与平民阶级的艰辛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贵族和平民的对立体现了社会不平等和人性的丑陋一面。
此外,小说中还出现了许多丑陋的人物形象,如法克、克洛普罗、德格里戈里等,他们都是丑陋、怪异、自私和残暴的人物。
他们代表了社会的丑陋和黑暗面,与美丽和善良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总的来说,雨果通过《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正是这种对比使得作品更具震撼力和深度。
美丑对照原则不仅仅体现在人物形象、场景和符号上,也体现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对比。
这样的对比使得读者对人性和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由《巴黎圣母院》透析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作者:赵丹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04期不是水晶,依然璀璨。
十九世纪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璀璨的水晶之一。
他不仅是伟大的诗人,远近闻名的剧作家、小说家,而且还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和领袖。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第一部浪漫派小说,不仅在十九世纪的文坛上引起了轰动效应,而且也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深刻小说。
在阅读这本书和欣赏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无论是在心灵上还是视觉上,都给读者强烈的“美与丑对比”冲击。
虽然书的内容题材取材于现实生活,但是往往最能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就是源于现实生活,故事内容被作者大大夸张及强化,作者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出发,运用美与丑,善与恶的强烈对比,在大师的浓墨重彩之下,勾勒出鲜明的人物性格,编织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形成一幅幅多彩而奇特的画面,揭露了十九世纪黑暗社会的尖锐问题。
《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是雨果文艺作品的主要创作原则,作者把人物性格剖析的淋漓尽致,使读者更加准确深刻的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多变,感悟人生的现实。
小说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对照是这篇巨作的一大看点。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是对照艺术的精髓。
作家通过女主角爱斯梅哈尔达与四位男性人物纵横交错的关系描写,以及各自的强烈感情,展示出爱情、婚姻等不同层次的爱。
首先,女主人公爱斯梅哈尔达在小说中是靠街头卖艺为生的流浪人。
“天工的尤物”①外表光彩靓丽,本质天真纯洁,是美丽的化身,善良的传播者,人性美的象征。
在她的身上实现了内外兼容美的高度统一。
当爱斯梅拉达看到加西莫多在赤日炎炎下苦受鞭刑,只有她同情怜惜,把水送到口渴难耐的加西莫多唇边。
当衣冠禽兽的克罗德强行暴力威逼之时,爱斯梅哈尔达则表现出不屈不饶,敢于反抗的顽强意志。
她讨厌克洛德,同时也害怕克洛德,但这并不足以使她动摇内心。
甚至在绞刑架前,她也丝毫没有妥协。
面对克洛德狰狞丑恶的嘴脸,她表现出非一般人所拥有的勇敢与坚强。
如何理解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影响了整个欧洲文学界。
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是他在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他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析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原则的内涵和意义。
美丑对照原则是雨果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
雨果认为人性是复杂而多元的,其中既有善良和美好的一面,也有邪恶和丑陋的一面。
他在作品中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将美丑两个极端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在《悲惨世界》中,雨果通过描写主人公让·瓦尔简的善良和正直,以及反派角色让·瓦尔简的邪恶和冷酷,展现了美丑对照的鲜明对比。
这种对照不仅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更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美丑对照原则是雨果对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雨果对于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通过作品中的美丑对照,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不公正现象。
例如,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通过塑造卡西莫多、爱斯梅拉达等美丽善良的角色和克洛德·福罗洛等丑陋邪恶的角色之间的对比,揭示了中世纪巴黎社会的黑暗和虚伪。
这种对照不仅让读者深思社会的问题,也促使人们对社会进行反思和改变。
美丑对照原则也是雨果对于艺术的追求和探索。
雨果认为艺术应该是真实和美好的,同时也要展现出世界的丑陋和黑暗。
他通过对美丑对照的运用,使作品更加真实而有力量。
例如,在《悲惨世界》中,雨果通过对巴黎贫民窟和富人社会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
这种对照不仅让作品更加真实,也让读者对社会现实有更深入的认识。
美丑对照原则也是雨果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
雨果认为人类的命运是由美丑两个极端交织而成的,没有美就没有丑,没有丑就没有美。
他通过作品中对美丑对照的描写,表达了对于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例如,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通过描写卡西莫多和克洛德·福罗洛之间的命运对比,展现了命运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这种对照不仅让读者对命运有所思考,也让人们珍惜和把握自己的命运。
雨果美丑对照创作原则及其应用
雨果美丑对照创作原则是指通过将美和丑进行对比,来表现主题、抒发情感、揭示社会现实的一种创作方法。
这一原则是维克多·雨果在文学创作中总结出来的,是其文学创作的核心之一。
雨果的美丑对照创作原则主要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
例如,在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通过将钟楼怪人卡西莫多和美丽善良的钟楼小姐艾斯梅拉尔达之间的对比,深刻地表现了人性的丑陋和美好,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黑暗。
又如,在他的诗歌《海上劳工》中,通过将海上劳工和美丽浪漫的大海之间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抒发了其爱国主义情感。
雨果的美丑对照创作原则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许多文学家都借鉴了这一原则,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例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小说《罪与罚》中,通过将主人公罗迪昂和邪恶的教会势力之间的对比,表现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又如,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其小说《老人与海》中,通过将老渔民桑地亚哥和强大的自然力量之间的对比,表现了人类的勇气和毅力,表达了其爱国主义情感。
雨果美丑对照创作原则的应用不仅可以更好地表现主题,还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通过将美和丑进行对比,可以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情感,揭示社会现实,引导读者思考。
因此,雨果美丑对照创作原则成为了后世文学家的重要参考和借鉴。
试论雨果创作的对照原则雨果被称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其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主张,轰动了19 世纪欧洲文坛。
在其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主张中,“对照原则”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
文章结合他的创作实践论述了“对照原则”———理论基础、创作方式、艺术与思想魅力等。
维克多·雨果,被世人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诗人、小说家、戏剧作家。
他出身于军官家庭,父亲信仰共和主义,母亲则信奉天主教。
由于受母亲影响较深,他青年时代同情保王党,后因目睹波旁王朝的黑暗与反动,政治立场从保守主义转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后又走向资产阶级共和主义,晚年成为热情的民主战士。
文艺观上,他接受了民主思想的影响,反对已成为僵化教条的古典主义,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在当时法国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因此而成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主将。
雨果在他的《莎士比亚论》、《论司格特》、《论拜伦》等理论著作中,深刻地阐明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美学思想。
特别是1827 年发表的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所作的序言,论证翔实,精华毕注,被视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和理论经典。
雨果要粉碎古典主义的美学观点,反对封建贵族沙龙主义文艺观,以求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阶段,运用资产阶级的文学新形式、新题材进行创作。
这篇序言实际上也是对古典主义提出的宣战书。
在《序言》里,雨果提出了“艺术自由”的信条。
他要求扩大艺术表现的范围,强调自然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题材;强调作家应该根据一定的道德和美学理想不拘传统自己创作,深入到心灵中进行挖掘,无拘无束地抒发主观的思想感情。
雨果在《序言》中特别强调艺术的基础是社会,他从基督教的肉体与灵魂、兽性与神性对立的神学观念出发,指出近代诗人应该站得高些,全面地看到黑暗与光明、丑与美的并存和对照,从而获得新的觉醒。
近代诗人开始赋予灵魂以肉体,理智以兽性,崇高优美以滑稽可笑,结果产生了诗的新形式———浪漫主义戏剧,这种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对照原则,是贯穿《〈克伦威尔〉序言》全篇的理论线索,也是雨果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
雨果作品中的美丑对照原则雨果的作品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里面有美丽的风景,也有丑陋的角落。
你看啊,他总是喜欢把这两者放在一起,形成一种奇妙的对比。
美好的人物常常身处黑暗的环境,而丑陋的角色则可能隐藏在华丽的外表下。
这种对照原则,让他的故事更有深度,读起来特别引人入胜。
想想《悲惨世界》,让人心疼的冉阿让,简直是个苦命的汉子。
他从小就被社会抛弃,一路颠沛流离。
但即便如此,他仍然有那份温暖的心,像是冬天里的阳光。
对比之下,那些高高在上的人,比如那个贪婪的丁喷,看起来衣着光鲜,却满身肮脏的灵魂,真是让人想笑又想哭。
这种反差,让人觉得生活真是太有戏了。
再说说《九三年》,雨果在这里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
那种在战火中展现出的英雄气概,简直让人热血沸腾。
那些为了理想而奋战的人,虽然面容可能满是风霜,但内心的光辉宛如星辰大海。
而那些在战争中浑浑噩噩的角色,虽然看似貌美,却内心空洞得可怕。
想想那些只知道享乐的人,真是丑得一塌糊涂。
雨果还特别擅长描绘城市生活。
巴黎的街道,繁华与破败交织,仿佛一首动人的乐章。
那些贫民窟的孩子,肮脏却纯真的笑容,像一朵在泥土中顽强生长的小花。
而那些富人,坐在豪华的马车里,满脸傲慢,眼神冷漠,简直是个行走的笑话。
美与丑,真是就像黑夜与白昼,鲜明对比,让人无法忽视。
再说《巴黎圣母院》,那个古老的教堂见证了太多的悲欢离合。
卡西莫多那张丑陋的面孔,反而让人觉得他心灵的美好更为珍贵。
他对爱与友情的渴望,简直让人心碎。
而那些表面光鲜的贵族们,心里却充满了阴暗和自私,真是让人想大喊“真是虚伪!”这就是雨果想传达的,他总是让人看到丑陋的外表下,其实隐藏着更深的真相。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雨果的作品就像是一场人生的百态秀。
美丽与丑陋交织,让人思考,让人感慨。
他用这种对照,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美好往往隐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
而那些华丽的表象,可能是空洞的泡沫,随时会破裂。
就像我们常说的“外表美不代表内心美”,真是句真理。
法国作家雨果(Victor Hugo)的美丑对照创作原则是指他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描述美丽和丑陋的对照来强调和突出主题。
这一原则在他的作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雨果的美丑对照创作原则有以下几个特点:
强调视觉对比:雨果经常使用细致而生动的描写手法,通过对美丽与丑陋的对比来激发读者的感官体验。
他将绚丽壮观的景色、美丽的人物形象与丑恶的环境、邪恶的人物进行鲜明的对比,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象征意义:美丑对照在雨果的作品中也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美丽往往代表善良、正义、纯洁,而丑陋则代表邪恶、罪恶、腐败。
通过这种对比,他传达了他对人性、社会问题和道德观念的见解。
强调人性的复杂性:雨果的美丑对照创作原则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不仅刻画了美丽的人物,也赋予了丑陋的人物深度和复杂性。
这种对照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多面性和深层次的内心冲突。
通过美丑对照创作原则,雨果的作品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形象和情感。
他以鲜明的视觉形象、深刻的象征意义和复杂的人性描写,创造出了具有强烈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文学作品。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其中的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美拉达。
其外表是美,但内心最是丑恶。
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其面目体形丑陋、但是心地善良,正好和副主教是对比。
1.美丑对照原则。
雨果在其《巴黎圣母院》中,将他的美丑对照原则运用到了一种极至\作品中的美与丑不是简单的对立对比,而是错综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尖锐的矛盾和强烈的冲突\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是美的化身,从相貌到内心都展示出美轮美奂的典型,敲钟人伽西莫多外貌奇丑而心地纯洁善良;副主教克洛德外表道貌岸然!内心阴险狠毒,卫队长弗比斯外表潇洒风流!内心卑鄙自私\这几个人物本身就有着显著的对照特征:爱斯梅拉达内外映衬,相辅相成,完美和谐;伽西莫多丑陋的外貌蕴涵着高尚的心灵;克洛德与弗比斯则是以好看的外表反衬出丑陋的灵魂\而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与鲜明对比:在爱斯梅拉达的至善至美和伽西莫多的外丑内美面前,克洛德显得格外的丑恶不堪,弗比斯也尤为卑劣琐屑\这里,美丑对照的运用,达到了理想化的效果,爱斯梅拉达与伽西莫多这两种类型的美好形象在丑态人物的反衬下,更为鲜美艳丽!光彩照人;而克洛德与弗比斯这两个丑角在美好人物的光照之下,更显形象猥亵!灵魂肮脏,令人作呕\而以丑为美的理论,是作者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美学领域的具体表现;它强调的是丑中有美,视丑为美,变腐朽为神奇,让丑的事物也显示出美的一面。
\巴黎圣母院一、中心人物与其他人物的美丑对照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为我们布置了一个以爱斯美拉达为主,以克洛德、卡西莫多、腓比斯、格兰古瓦为辅的人物体系。
再这个体系中,作者通过这些辅助性人物不同程度、不同方式、不同性质的爱展示出他们各自的道德品质和特点,从而与爱斯美拉达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作品中,作者把爱斯美拉达化身为超自然的生灵。
在圣母院前,她以其特有的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翩翩起舞,走进人们的视野。
她以美丽的容貌使我们惊艳,以纯洁的心灵让我们折服,她是体态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
美丑对照原则:美丑对照原则即是在文艺作品中大量地运用美丽、高尚与丑陋、卑贱的人物或意象作对比,以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反差,使故事情节更为跌宕起伏。
在《克伦威尔序言》中,雨果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
其主要内容是:1 大自然中美丑并存。
2 艺术家在创作时应同时表现丑,不能像古典主义那样只写崇高、优美。
肯定和强调“丑”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作用,提高“丑”的审美意义。
“丑”在艺术创作中具有衬托和提升“美”的作用。
艺术想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应该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同时采取艺术的夸张。
3 强烈的美丑对照、美丑并列,可能通过否定丑达到对美的肯定,使艺术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为浪漫派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巴黎圣母院》处处体现了雨果所倡导的“美丑对照”原则。
有外形丑陋无比但心地却纯洁善良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与之截然相反的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克洛德,有美貌与美丽心灵俱备的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尔达,而卡西莫多作为最鲜明的故事人物形象,仅仅在他一个人身上就体现了美与丑的极端对立——外表的极度丑陋和心灵的高尚美好。
一方面,在表现丑的同时,映衬了美的存在。
另一方面,这里的丑,虽丑不恶。
我们认为丑的东西在浪漫主义大师的笔下变的美了,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通过对那些丑的人物的悲剧更冷静地观察我们身边的世界,肯定某些我们原本认为丑的东西,批判自己,否定了某些我们原本认为美的东西,引领着人们从美中辨别丑,从丑中发现美!美丑对照原则运用于作文中,可以起到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其复杂性的作用,也能让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还可以尽显了人性的美好和丑恶。
下面的几篇文章都采用了美丑对照原则。
美丑之间和素常采访一样,我们见面时,先礼节性地握手。
两只手握到一起的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得逞。
那只大手似一条厚棉被,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我低下头去察看。
翻过来看手心,调过去看手背,整个手呈木色,手的纹路又深又粗,染着黑土色。
举例论证雨果的美丑对照观雨果的美丑对照观是指他对美丑的判断和评价,他认为美丑是对立的,相互依存的。
下面列举了10个例子来论证雨果的美丑对照观。
1. 人类的外貌:雨果认为美丑是主观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的外貌会有不同的评价。
比如,有的人认为一个人的五官漂亮,身材匀称,就是美的代表;而有的人认为一个人的五官普通,身材瘦弱,就是丑的代表。
2. 自然景观:雨果认为美丑是相对的,取决于观察者的主观感受。
比如,有的人认为山水画中的山峰秀丽,河水清澈,是美的代表;而有的人认为山峰险峻,河水湍急,是丑的代表。
3. 艺术作品:雨果认为美丑是具体的,取决于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效果。
比如,有的人认为一幅油画中的色彩明亮,构图合理,是美的代表;而有的人认为油画中的色彩暗淡,构图混乱,是丑的代表。
4. 文学作品:雨果认为美丑是情感的表达,取决于作品的主题和情节。
比如,有的人认为一篇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情感真实,是美的代表;而有的人认为小说中的情节平淡无奇,情感虚假,是丑的代表。
5. 音乐作品:雨果认为美丑是声音的表现,取决于作品的旋律和节奏。
比如,有的人认为一首歌曲中的旋律优美,节奏流畅,是美的代表;而有的人认为歌曲中的旋律刺耳,节奏混乱,是丑的代表。
6. 建筑设计:雨果认为美丑是结构的体现,取决于建筑的风格和功能。
比如,有的人认为一座建筑物的外观典雅,内部布局合理,是美的代表;而有的人认为建筑物的外观庸俗,内部布局混乱,是丑的代表。
7. 服装搭配:雨果认为美丑是个人形象的展示,取决于服装的颜色和款式。
比如,有的人认为一套服装的颜色搭配和谐,款式时尚,是美的代表;而有的人认为服装的颜色搭配不协调,款式过时,是丑的代表。
8. 食物味道:雨果认为美丑是味觉的感受,取决于食物的口感和味道。
比如,有的人认为一道菜的口感鲜嫩,味道醇厚,是美的代表;而有的人认为菜的口感粗糙,味道苦涩,是丑的代表。
9. 动物品种:雨果认为美丑是种类的区分,取决于动物的外貌和特征。
举例论证雨果的美丑对照观雨果的美丑对照观是指他在作品中通过对美与丑的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和社会现象的反差,进而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
下面列举了十个例子来阐述雨果的美丑对照观。
1. 在《悲惨世界》中,雨果通过对贫穷与富裕的对照,描绘了法国社会的丑恶面貌。
贫苦的冉阿让与富有的提斯达利特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出社会阶级的不公平和贫富差距。
2.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通过对卡西莫多与埃斯梅拉达的美丑对照,揭示了外貌对人们评判他人的影响。
卡西莫多因为丑陋而被社会所拒绝,而埃斯梅拉达因为美丽而备受追捧。
3. 在《海上劳工》中,雨果通过对船员的丑陋形象的描写,暗示了人性的丑恶和残酷。
船员们为了生存而互相残杀,展现出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本性。
4. 在《悲惨世界》中,雨果通过对法国革命中的美与丑的对照,表达了对自由、正义和人权的追求。
一方面,革命者为了追求平等和自由而奋斗,展现出美好的一面;另一方面,革命中的暴力和混乱也凸显了人性的丑恶。
5.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通过对教堂的美丑对照,反映了宗教的力量和腐败。
教堂作为美丽的建筑,代表着宗教信仰的美好一面;然而,教堂内部的腐败和虚伪也揭示了宗教的黑暗面。
6. 在《九三年》中,雨果通过对巴黎市民和军队的美丑对照,展现了人民对自由和民主的追求,以及军队对人民的镇压和暴力。
市民们的热情和勇敢体现了美好的一面,而军队的残暴和专制则显示出社会的丑恶。
7. 在《悲惨世界》中,雨果通过对恩约尔与波尼娅的美丑对照,揭示了人性的善良和邪恶。
恩约尔作为一个善良、慈悲的人物,代表了美好的一面;而波尼娅则是一个冷酷无情的角色,代表了人性的丑恶。
8.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通过对斯塔西奥与弗罗洛的美丑对照,揭示了爱情与欲望的冲突。
斯塔西奥对爱情持有纯洁和美好的看法,而弗罗洛则是一个追求欲望和权力的人物。
9. 在《海上劳工》中,雨果通过对船长和船员的美丑对照,展现了领导者的责任和船员们的懦弱。
从雨果创作中看美丑对照原则“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就是说,在文艺作品中大量地运用美丽、高尚与丑陋、卑贱的人物或意象作对比,以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反差,使故事情节更为跌宕起伏。
这便是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雨果在他的反封建小说《巴黎圣母院》里把美丑对照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不论是从形象塑造,还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描写上,作者都作了鲜明而独到的对照。
作者塑造了一个纯洁、无私和真挚的少女形象——爱斯梅哈尔达:迷人的身材、乌黑的大眼睛、淡金色的皮肤、婀娜的舞姿,还有纯朴善良的心地和强烈的同情之心。
她挺身而出,同穷诗人甘果瓦缔结碎瓶婚姻,解救其危难;她不记前仇,以德报怨,手捧葫芦,将水滴入当众受刑的加西莫多的口中;她勇于追求纯真的爱情和自由幸福的生活,又曾无畏地抵御了克洛德的利诱威胁,宁死也不屈从于“恶魔”的淫威。
这是一个至善的形象,是外貌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
作者又塑造了奇丑的形象——圣母院敲钟人加西莫多,这个曾为副主教克洛德收养的弃儿不仅跛足、独眼、驼背,而且长期敲钟震聋耳朵。
社会的残忍和摒弃,使他憎恨一切。
而爱斯梅哈尔达的出现,使他心灵复苏,丑的外貌突出了美的心灵。
他勇敢地从刽子手手里救出少女,甘愿为少女而牺牲自己。
而恶魔的原形——副主教克洛德,一个道貌岸然的“虔敬”的教士。
他被宗教禁欲主义扭曲的心灵促使他虚伪疯狂,凶残无忌,爱斯梅哈尔达使他神魂颠倒,却因无法占有,便要置她于死地。
克洛德的“阴森可怕”带给人们灾难,道德层次的对照使善者更善,恶者愈恶。
在自然环境描写上,登临圣母院楼顶,鸟瞰巴黎:一边教堂高耸,无数尖塔插向天空,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古典建筑的美;另一边绞架林立,隐现着丑陋的形状,显示出封建专制的残酷。
从社会环境描写上,巴黎有两个王国:一个是封建王朝,勾心斗角,相互倾轧,处处与民为敌,血腥屠杀百姓;另一个是“乞丐王国”,自由平等,执法严明,居住这里的人们虽然衣衫褴褛,却互助友爱,具有牺牲精神。
如何理解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是法国作家、政治家和思想家维克多·雨果提出的一个哲学观点,他认为美丑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美丑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照关系。
这一原则对于人们的美学观念和审美判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雨果认为,美丑是对比出来的。
美是一种内在的、积极的、愉悦的感受,而丑则是一种外在的、消极的、不愉快的感受。
美丑的对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比如颜色对比、形状对比、大小对比、材质对比等等。
他认为,通过对比,人们可以更好地发现美和丑的本质。
雨果还强调了美丑对比的普适性和普遍性。
美和丑都是相对的,它们存在于不同的情境之中。
美丑的对比可以在不同的文化、历史、地理、社会背景下产生,而且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呈现出不同的美丑特征。
因此,美丑对照原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历史、地理和人文事物。
除了美丑对比原则,雨果还提出了其他的美丑对比概念,比如“崇高之美”和“滑稽之美”。
他认为,崇高之美是一种内在的、积极的、精神的感受,它代表着人类追求真理、正义、自由和美德的精神,而滑稽之美则是一种外在的、消极的、娱乐的感受,它代表着人类追求享受、物质和权力的欲望。
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对于人们的美学观念和审美判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它强调了美丑是对比出来的,普适性和普遍性的,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历史、地理和人文事物。
同时,它也启示人们追求真理、正义、自由和美德,追求崇高的美。
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1827年,雨果发表了《〈克伦威尔〉序言》,它被称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在文学批评、美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在该序中,雨果提出了一套新的美学原则:美丑对照。
他认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同时,雨果也把这一原则运用到了《巴黎圣母院》的创作中,将他的美丑对照原则发挥到了极致。
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精心设置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的对比体系,正反两组人物互相映衬,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中心人物与其他人物的美丑对照。
在人物对比体系中,爱斯梅拉达无疑是这个体系的中心人物,加西莫多、克洛德、弗比斯处在较为次要的地位,形成众星拱月之势.通过他们对爱斯梅拉达的不同方式、不同性质的爱展示他们各自的道德品质和性格特点,从而与爱斯梅拉达形成强烈的对照。
爱斯梅拉达与加西莫多。
爱斯梅拉达是个“超自然的生灵”,她从小在吉卜赛人中长大,浑身洋溢着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她热情活泼,不仅容貌美,而且心灵更美,是体态美和心灵美和谐的统一,是“纯洁而光辉”的人,而加西莫多却恰恰相反是个极其丑陋的人,他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受尽嘲弄。
雨果采用高度夸张的手法,用加西莫多丑陋的外表和爱斯梅拉达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这两个人物外貌的对比来阐释他的美学主张“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 , 同时加西莫多外表的丑也更鲜明地反衬他自己内心的美好与崇高。
爱斯梅拉达与克洛德。
克洛德与爱斯梅拉达的对比其实也是善与恶的对比, 表现善与恶的对立。
爱斯梅拉达是善的化身,她代表着光明和自由, 代表着真善美, 而克洛德副主教却是极恶的代表,他“严峻、沉着、阴郁、狡黠”,是“阴森可怕”的魔鬼,衣冠禽兽。
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不是真情的表露,而是作为“一个男人去爱一个女人"的本能,是情欲的燃烧,这种长期被压抑的情欲一旦蠢动就表现为罪恶的形式。
如何理解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是指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应该具有美与丑的对比,通过对照来突出美的意义和价值。
雨果倡导在作品中塑造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通过对比来凸显出美的光辉与恶的丑陋,以达到艺术上的美学效果和道德上的教育意义。
美与丑的对照能够丰富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通过将美与丑对比,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更加丰满和生动,给读者带来更丰富的文学享受。
正如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刻画的让·瓦尔简与图塞尔的对比,让·瓦尔简代表了善与正义,他努力工作,忍受着绝望的生活,但依然保持着善良和慈悲之心;而图塞尔则是一个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人物,他通过背叛和欺骗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样的对比使得作品中的美与丑尤为鲜明,引发读者的共鸣,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性。
美与丑的对照有助于道德教育的转化。
雨果认为文学不仅仅是为了艺术的表达,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教育的功能。
他通过对比美与丑的形象,将道德的教育融入到作品中,呼吁人们追求美德、抵制丑恶。
以《巴黎圣母院》为例,其中的艾斯梅拉达和克洛德·福罗罗都是美的象征,他们追求真爱和正义,而卡西莫多则代表了丑恶的一面,他追求权力和报复。
通过对比美与丑的形象,作品告诫人们要以美德为准绳,摒弃丑陋的欲望,提醒读者积极向善,远离邪恶。
在雨果的作品中,美与丑的对照也体现了社会的斗争与矛盾。
通过对比美善与丑恶,作品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阶级的分化。
在《悲惨世界》中,雨果通过对照法国上层社会的富人与贫民的形象,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让·瓦尔简代表了下层社会的辛勤劳动者,而贵族德普尔累克代表了上层社会的富人。
他们之间的对比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地展现了社会阶级之间的斗争和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并不是简单的黑白对立,而是通过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构造,突出了美的光辉和恶的丑陋。
同时,在表现美与丑的对立时,雨果也给予了丑恶角色一定的人性和复杂性,避免了单一的刻画,使人物更加立体和真实。
以《巴黎圣母院》为例,简述雨果对于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运用。
在这部小说中,雨果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运用美与丑、善与恶强烈对照的艺术原则,编织了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创造了异乎寻常的人物,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光明与黑暗殊死搏斗的画面。
雨果对对照原则的实践,主要体现于下述两个方面:(一)情节场景的对照①情节上的对照:《巴黎圣母院》的情节由吉卜赛女郎爱斯梅哈尔达先后五次遇险与得救、最后被害的曲折过程所构成,最后出现的悲剧性结局与开头的喜剧性场面遥相呼应,所有情节都处在鲜明、强烈的对照之中。
综观《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发展,纵横跌宕,曲折纷繁。
爱斯梅哈尔达时悲时喜,时而厄运临头,时而绝处逢生。
她的每一次遇险与得救的前因后果,都具有明显的对照性质,善恶两种势力的尖锐冲突,则在层层的对照中愈演愈烈,显示出各自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内容。
②场景的对照:随着情节发展而形成的场景的尖锐对照,又使小说增添了反映历史、概括现实的广度和深度。
首先有两个王朝的对照:一个是以路易十一位代表的封建王朝,另一个是以克罗班为首的乞丐们的“奇迹王朝”。
也有两种法庭审判的对照:在“怪厅”里,贫民的头领按照自己的法律审判甘果瓦,立法、司法都公正严明,审理过程井然有序。
而宗教法庭对爱斯梅哈尔达的审判,则随心所欲,故意制造冤案,草菅人命。
还有两种演出场景的对照:宗教神秘剧千篇一律,演员甚多,观众极少。
爱斯梅哈尔达的街头演出,一人歌舞,观众云集,掌声不绝,叹为观止。
总之,情节场景的强烈对照,贯穿于《巴黎圣母院》之中。
它不仅使小说的布局结构显得紧凑、匀称,而且还有利于揭示社会斗争的复杂性,使小说富有紧张的戏剧性,扣人心弦。
(二)人物形象的对照人物形象的对照,是《巴黎圣母院》对照艺术的精髓。
作家通过爱斯梅哈尔达与四个男性人物的相互关系的描写,以及彼此的强烈对照,展示出四种不同性质的爱,给人们划出了爱情、婚姻、情欲的美丑、高下的界限。
1、她与四个男性人物的对照在《巴》中,女主人公是美的化身,善的集中体现,实现了体态美与灵魂美的高度统一,表和里的高度统一。
从雨果创作中看美丑对照原则“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就是说,在文艺作品中大量地运用美丽、高尚与丑陋、卑贱的人物或意象作对比,以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反差,使故事情节更为跌宕起伏。
这便是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雨果在他的反封建小说《巴黎圣母院》里把美丑对照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不论是从形象塑造,还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描写上,作者都作了鲜明而独到的对照。
作者塑造了一个纯洁、无私和真挚的少女形象——爱斯梅哈尔达:迷人的身材、乌黑的大眼睛、淡金色的皮肤、婀娜的舞姿,还有纯朴善良的心地和强烈的同情之心。
她挺身而出,同穷诗人甘果瓦缔结碎瓶婚姻,解救其危难;她不记前仇,以德报怨,手捧葫芦,将水滴入当众受刑的加西莫多的口中;她勇于追求纯真的爱情和自由幸福的生活,又曾无畏地抵御了克洛德的利诱威胁,宁死也不屈从于“恶魔”的淫威。
这是一个至善的形象,是外貌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
作者又塑造了奇丑的形象——圣母院敲钟人加西莫多,这个曾为副主教克洛德收养的弃儿不仅跛足、独眼、驼背,而且长期敲钟震聋耳朵。
社会的残忍和摒弃,使他憎恨一切。
而爱斯梅哈尔达的出现,使他心灵复苏,丑的外貌突出了美的心灵。
他勇敢地从刽子手手里救出少女,甘愿为少女而牺牲自己。
而恶魔的原形——副主教克洛德,一个道貌岸然的“虔敬”的教士。
他被宗教禁欲主义扭曲的心灵促使他虚伪疯狂,凶残无忌,爱斯梅哈尔达使他神魂颠倒,却因无法占有,便要置她于死地。
克洛德的“阴森可怕”带给人们灾难,道德层次的对照使善者更善,恶者愈恶。
在自然环境描写上,登临圣母院楼顶,鸟瞰巴黎:一边教堂高耸,无数尖塔插向天空,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古典建筑的美;另一边绞架林立,隐现着丑陋的形状,显示出封建专制的残酷。
从社会环境描写上,巴黎有两个王国:一个是封建王朝,勾心斗角,相互倾轧,处处与民为敌,血腥屠杀百姓;另一个是“乞丐王国”,自由平等,执法严明,居住这里的人们虽然衣衫褴褛,却互助友爱,具有牺牲精神。
巴黎城市和圣母院和谐美丽的环境又与当时人民阴暗不幸的生活构成鲜明的对比,更突出暴露了封建暴政的黑暗。
雨果在《悲惨世界》里同样运用对照艺术刻画了几个鲜明的形象,而与《巴黎圣母院》有所不同的是,《悲惨世界》极少有至善至恶的形象,而是着重描写人性心灵的光明与阴暗,以及丑美的转变。
例如主角冉阿让在主教米里哀的感化之下,从一个心灵有少许污点的小偷变为一个道德无比高尚的人,体现了一种由“丑”到“美”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