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平面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
- 格式:ppt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32
《平面向量的概念及其线性运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对平面向量的概念及其线性运算的复习,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融通和运用,也是学生对学习平面向量的总结和探索。
正确理解和熟练掌握平面向量的概念及其线性运算是之后学好空间向量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平面向量的概念及其线性运算,继续深入学习,是一节复习课。
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向量的概念及其线性运算的基础知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知识保障,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继续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加强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这也是为后面学习空间向量内容做好知识储备的课.为了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及其线性运算,将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1、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2、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理解两个向量相等的含义;3、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4、掌握向量加法、减法的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5、掌握向量数乘的运算及其儿几何意义,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含义;6、了解向量线性运算的性质及其几何意义;四、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理解两个向量相等的含义;2、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3、掌握向量加法、减法的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4、掌握向量数乘的运算及其儿几何意义,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含义;5、了解向量线性运算的性质及其几何意义;(二)教学难点: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以及共线定理的应用五、教学工具:多媒体、粉笔等。
六、教学过程:向量运算定义法则(或几何意义)运算律加法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1)交换律:abba+=+;(2)结合律:cbacba++=++)()(减法求a与b的相反向量-b的和的运算)(baba-+=-相等向量长度且方向的向量两向量只有相等或不等,不能比较大小相反向量长度且方向的向量的相反向量为0教师展示表格,布置任务学生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共线.其中错误说法的序号是________. 考点二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基础之翼练牢固)[题组练通]1.在△ABC 中,D 为AB 的中点,点E 满足EC EB 4=,则ED = ( ) A. AD AB 3465- B. AD AB 6534- C. AD AB 3465+ D. AD AB 6534+2.在四边形ABCD 中,AB ∥CD ,AB =3DC ,E 为BC 的中点,则AE 等于 ( )A.AD AB 2132+ B.AD AB 3221+ C.AD AB 3165+ D.AD AB 6531+ 3.在△ABC 中,AB =2,BC =3,∠ABC =60°,AD 为BC 边上的高,O 为AD 的中点,若BC AB AO μλ+=,其中λ,μ∈R ,则λ+μ等于 ( )教师板书讲题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完成,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语音表达能力,激发学生七、板书设计:平面向量的概念及其线性运算一、知识梳理二、典例分析1、向量的有关概念考点一:2、向量的线性运算考点二:3、共线向量定理考点三:八、教学反思:总体情况良好,基本满意,大多数学生可以换换掌握!九、作业反馈:分析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并进行总结和反馈。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平面向量是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重要工具。
平面向量之间可以进行线性运算,包括加减法、数量乘法和应用特殊运算规则的向量乘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其应用。
一、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向量由两个有序实数对表示,分别表示向量在 x 轴和 y 轴上的分量。
设向量 a 的分量为 (a1, a2),则向量 a 可表示为 a = a1i + a2j,其中 i 和 j 分别是 x 轴和 y 轴的单位向量。
二、平面向量的加法设有两个平面向量 a = a1i + a2j, b = b1i + b2j,其和为 c = (a1 +b1)i + (a2 + b2)j。
向量的加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零向量的存在性。
三、平面向量的减法设有两个平面向量 a = a1i + a2j, b = b1i + b2j,其差为 c = (a1 - b1)i + (a2 - b2)j。
向量的减法也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
四、平面向量的数量乘法设有平面向量 a = a1i + a2j,实数 k,k与向量 a 的数量积为 k * a =ka1i + ka2j。
数量乘法满足结合律、分配律和对数乘法的分布律等性质。
五、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应用1. 向量共线与平行若有两个非零向量 a 和 b,当且仅当存在实数 k,使得 a = kb,称向量 a 和 b 共线。
若向量 a 和 b 共线且方向相同或相反,则称向量 a 和b 平行。
2. 向量的线性组合设有向量组 a1, a2, ..., an,其中每个向量的形式为 ai = ai1i + ai2j。
对于任意给定的实数 k1, k2, ..., kn,向量 b = k1a1 + k2a2 + ... + knan 称为向量组 a1, a2, ..., an 的线性组合。
3. 向量的共面性若存在不全为零的实数 k1, k2, k3,使得 k1a1 + k2a2 + k3a3 = 0,称向量组 a1, a2, a3 共面。
学员编号:年级:高一课时数:3学员姓名:辅导科目:数学学科教师:授课主题第07讲---平面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授课类型T同步课堂P实战演练S归纳总结教学目标①了解向量、向量的相等、共线向量等概念;②掌握向量、向量的相等、共线向量等概念;③熟练掌握向量的线性运算法则:加法法则,减法法则,数乘法则。
授课日期及时段T(Textbook-Based)——同步课堂*创设情境兴趣导入如图7-1所示,用100N①的力,按照不同的方向拉一辆车,效果一样吗?图7-1一、平面向量的概念:1、平面向量:在数学与物理学中,有两种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叫做数量(标量),例如质量、时间、温度、面积、密度等.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矢量),例如力、速度、位移等.平面上带有指向的线段(有向线段)叫做平面向量,线段的指向就是向量的方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如图7-2所示,有向线段的起点叫做平面向量的起点,有向线段的终点叫做平面向量的终点.以A为起点,B为终点的向量记作AB.也可以使用小写英文字母,印刷用黑体表示,记作a;手写时应在字母上面加箭头,记作a.2、向量的模长:向量的大小叫做向量的模.向量a,AB的模依次记作a,AB.3、零向量:长度为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其方向是任意的.知识梳理aAB图7-2、平行四边形法则:如图7-4所示,这说明,在平行四边形ABCD aa起点相同的两个向量a、b,其差a-b仍然是一个向量,的终点,终点是被减向量a的终点.()()3a a a λμλμ+=+ ;()()a b a b λλλ+=+4 .考点一: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 例1、给出下列六个命题:① 两个向量相等,则它们的起点相同,终点相同; ② 若|a |=|b |,则a =b ;③ 若AB →=DC →,则A 、B 、C 、D 四点构成平行四边形; ④ 在ABCD 中,一定有AB →=DC →; ⑤ 若m =n ,n =p ,则m =p ; ⑥ 若a ∥b ,b ∥c ,则a ∥c . 其中错误的命题有________.(填序号)【解析】两向量起点相同,终点相同,则两向量相等;但两相等向量,不一定有相同的起点和终点,故①不正确;|a |=|b |,由于a 与b 方向不确定,所以a 、b 不一定相等,故②不正确;AB →=DC →,可能有A 、B 、C 、D 在一条直线上的情况,所以③不正确;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故a ∥b ,b ∥c 时,若b =0,则a 与c 不一定平行,故⑥不正确.故答案为①②③⑥;例2、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图7-5),O 为对角线交点.(1)找出与向量DA 相等的向量; (2)找出向量DC 的负向量;(3)找出与向量AB 平行的向量.【解析】要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分析.两个向量相等,它们必须是方向相同,模相等;两个向量互为负向量,它们必须是方向相反,模相等;两个平行向量的方向相同或相反.解: 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1)CB =DA ;(2)BA =DC -,CD DC =-;(3)BA //AB ,DC //AB ,CD //AB . 考点二:平面向量的线性表示例1、一艘船以12 km/h 的速度航行,方向垂直于河岸,已知水流速度为5 km/h ,求该船的实际航行速度.典例分析ADCB图7-5O【解析】如图7-10所示,AB 表示船速,AC 为水流速度,由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AD 是船的实际航行速度,显然22AD AB AC =+=22125+=13.又512tan =∠CAD ,利用计算器求得6723CAD '∠≈︒. 即船的实际航行速度大小是13km/h ,其方向与河岸线(水流方向)的夹角约6723'︒.例2、 用两条同样的绳子挂一个物体(图7-11).设物体的重力为k ,两条绳子与垂线的夹角为θ,求物体受到沿两条绳子的方向的拉力1F 与2F 的大小. 【解析】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可以得到1212cos F F F k +==θ,所以 12cos k F =θ.例3、已知如图7-14(1)所示向量a 、b ,请画出向量a -b .【解析】如图7-14(2)所示,以平面上任一点O 为起点,作OA =a ,OB =b ,连接BA ,则向量BA 为所求的差向量,即BA = a -b .例4、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O 为两对角线交点如图7-16,AB =a ,AD =b ,试用a , b 表示向量AO 、OD .求出向量AC 与【解析】因为12AO AC =,12OD BD =,所以需要首先分别BD .AC =a +b ,BD =b −a ,BbOaAba(1)(2)图7-14ABD CF 1F 2kθ 图7-11图7-16因为O 分别为AC ,BD 的中点,所以 1122==AO AC (a +b )=12a +12b ,OD =12BD =12(b −a )=−12a +12b . 例5、平行四边形OADB 的对角线交点为C ,BM →=13BC →,CN →=13CD →,OA →=a ,OB →=b ,用a 、b 表示OM →、ON →、MN →.【解析】BA →=a -b ,BM →=16BA →=16a -16b ,OM →=OB →+BM →=16a +56b .OD →=a +b ,ON →=OC →+CN →=12OD →+16OD→=23OD →=23a +23b .MN →=ON →-OM →=12a -16b . 考点三:共线向量例1、设两个非零向量a 与b 不共线.(1) 若AB →=a +b ,BC →=2a +8b ,CD →=3(a -b ).求证:A 、B 、D 三点共线; (2) 试确定实数k ,使k a +b 和a +k b 共线.【解析】(1) 证明:∵ AB →=a +b ,BC →=2a +8b ,CD →=3(a -b ),∴ BD →=BC →+CD →=2a +8b +3(a -b )=5(a +b )=5AB →. ∴ AB →,BD →共线.又它们有公共点B ,∴ A 、B 、D 三点共线. (2) 解:∵ k a +b 与a +k b 共线, ∴ 存在实数λ,使k a +b =λ(a +k b ), 即(k -λ)a =(λk -1)b .又a 、b 是两不共线的非零向量, ∴ k -λ=λk -1=0. ∴ k 2-1=0.∴ k =±1.例2、已知a 、b 是不共线的向量,AB →=λa +b ,AC →=a +μb (λ、μ∈R ),当A 、B 、C 三点共线时λ、μ满足的条件为________.【解析】由AB →=λa +b ,AC →=a +μb (λ、μ∈R )及A 、B 、C 三点共线得AB →=tAC →,所以λa +b =t(a +μb )=t a+tμb ,即可得⎩⎪⎨⎪⎧λ=t ,1=tμ,所以λμ=1.考点四:向量共线的应用例1、如图所示,设O 是△ABC 内部一点,且OA →+OC →=-2OB →,则△AOB 与△AOC 的面积之比为________. 【解析】如图所示,设M 是AC 的中点,则OA →+OC →=2OM →. 又OA →+OC →=-2OB →, ∴ OM →=-OB →, 即O 是BM 的中点, ∴ S △AOB =S △AOM =12S △AOC ,即S △AOB S △AOC =12. 例2、如图,△ABC 中,在AC 上取一点N ,使AN =13AC ;在AB 上取一点M ,使得AM =13AB ;在BN的延长线上取点P ,使得NP =12BN ;在CM 的延长线上取点Q ,使得MQ →=λCM →时,AP →=QA →,试确定λ的值.【解析】∵AP →=NP →-NA →=12(BN →-CN →)=12(BN →+CN →)=12BC →, QA →=MA →-MQ →=12BM →+λMC →,又∵AP →=QA →,∴12BM →+λMC →=12BC →,即λMC →=12MC →,∴λ=12.P (Practice-Oriented)——实战演练➢ 课堂狙击1.在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①长度为0的向量都是零向量; ②零向量的方向都是相同的; ③单位向量的长度都相等; ④单位向量都是同方向; ⑤任意向量与零向量都共线.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⑤D .①③⑤【解析】由定义知①正确,②由于两个零向量是平行的,但不能确定是否同向,也不能确定是哪个具体方向,故不正确.显然,③、⑤正确,④不正确,所以答案是D. 2.向量(AB →+MB →)+(BO →+BC →)+OM →等于( )A .BC →B .AB →C .AC →D .AM →【解析】原式=AB →+BC →+MB →+BO →+OM →=AC →+0=AC →;故选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