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散文和小说阅读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217.50 KB
- 文档页数:11
七年级语文散文和小说阅读训练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①秋日里,我从遥远的大山往公路边扛木头,一截黑乎乎的用来做拐棍的干枯杨木桩,被我顺手捎回,插在了院子内的土堆上。
②之后,我很快便把它忘掉了。
只有母亲,偶尔会把一个湿筐子或一块刚洗出的旧布挂在它上面晾晒,它干裂皱巴的躯体因而浸上了一层湿漉漉的水渍。
③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这截木桩的到来,使院子里有了很大的改变。
以前,院子里只有一棵小枣树,孤零零的。
风刮来时,是一种寡不敌众很无奈且软弱无力的声音,听了,总叫人感到沮丧。
现在不一样了,有天晚上,当尖利的吼叫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时,我还以为是凶猛的野兽呢。
仔细辨听,才知是从杨木桩上发出的声音。
它不像枣树那样弯腰曲膝,总想尽力摆脱风的肆虐,把落在自己身上的风再推给别人,结果是被风撕扯得披头散发,没有了往日的形状。
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
它让风从身边溜过,又吸收着风,让风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
④杨木桩使得落在院子里的雨也仿佛有了灵性。
多数情况下,雨会在院子的东西两边布出疏密不同的两种雨幕,每回西边的杨木桩被淋得直往下流水,东边的小枣树却干渴得蔫巴巴的没一点儿精神。
母亲心疼小枣树,细心地用木棍围住它,给它浇水,还多次想在杨木桩旁为小枣树再造一个新居,因怕把枣树挪死,才终未为其迁址。
⑤大雪天,小枣树裹着棉絮,被冰雪盖得严严的,几乎看不见任何枝梢。
而杨木桩却光溜溜、水亮亮的,冰雪一附上去即刻就化,从不积存。
一样的雪,一样的严冬,却是是两种情景。
是风有意所为,还是枣树和杨木桩内部的原因?困惑中的我总涌起太多说不清的神秘猜测。
⑥无风无雨的的天气,我总能听出一种声音。
这声音隐约而清晰,细微而执著,愈来愈深,就像是一个人在奋力行走;一会儿翻山,一会儿趟河,一会儿在清风丽日下奔跑,一会儿又走在烟雨迷蒙的山间小径------开始的时候,我怀疑是自己的耳朵在作怪,产生了误听。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阅读理解题(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阅读理解题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良心①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不明包块,医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
“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
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字。
"②“你们”是指大哥和我。
医生的话让大哥的脸“唰"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噗噗”地抖动。
他把目光投向我,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
他问,二子,你看呢?③“签就签呗!"我漠然地说。
甚至我还打了一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昨晚我打了通宵麻将,太困了,想早点儿回家,手术时你就一个人待在这儿吧!”④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虚张声势地悲伤。
大哥最终还是忍住了愤怒,在手术单上赌博一样谨慎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⑤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
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
大哥比我大一岁,我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
可那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又都读不“终局”,于是决定让大哥回来“顶替"。
⑥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
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的工作只是坐在电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一家三口共用一辆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
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在一个又一个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自己推销出去,个中辛酸,一言难尽。
正是我们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以保险起见让我“顶替”呢?既然父亲把他的爱以最实惠的方式给了大哥一个人,那么就让大哥一个人来承担养老送终的义务吧!我虽然冷血却不矫情,言为心声是我最大的优点。
初中语文阅读题(诗歌、小说、散文)
以下是一些适用于初中语文阅读题的例子,包括诗歌、小说和散文的题目及其答案。
诗歌题目
1. 请研读以下诗句,回答问题: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问题:这首诗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色?
- 答案:春季。
2. 请阅读以下诗句,回答问题:
如梦令悠悠细雨寒,
- 问题:这句诗描绘了什么天气?
- 答案:细雨寒冷。
小说题目
1. 请阅读以下段落,回答问题:
小明跑得气喘吁吁,他正追赶着一只飞快逃跑的小兔子。
他全力以赴地迈动每一步,但小兔子似乎越跑越快,很快消失在了他的视线里。
- 问题:小明追赶的是什么?
- 答案:小兔子。
2. 请阅读以下段落,回答问题:
她低下头,凝视着自己细长纤弱的手指,在她高脚沙发上翻来覆去地浏览报纸。
她的目光停留在一则关于动物保护的新闻上。
她的脸上露出担忧和悲伤的表情。
- 问题:女主人公的情绪是怎样的?
- 答案:担忧和悲伤。
散文题目
1. 请阅读以下段落,回答问题:
鸟儿在天空中翱翔,唱着欢快的歌儿。
它们自由自在地穿越云朵,给大地带来了欢乐和生机。
- 问题:这段文字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 答案:欢快和生机。
2. 请阅读以下段落,回答问题:
当我走进花园,我感到一种宁静和平和。
花草树木静静地生长,蝴蝶在花间飞舞。
这里是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
- 问题:作者在花园里感受到了什么?
- 答案:宁静和平和。
以上是一些适用于初中语文阅读题的例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留几本书在窗台(12分)翁秀美①星期天收拾房间,顺便整理书柜。
书大都是新的,买回来还没翻过。
有几本落了厚厚的灰,用湿布擦了,随手丢在窗台上晾着。
②再进书房时,只觉眼前一亮,迎面窗台上的书随意躺着,有一本斜放在红红的“中国结”上,淡紫色窗纱轻拂过书面,宽大的窗台显得生动明媚。
原来,书可以不用整齐地码在书柜里,也可以不用机械肃穆地正襟危坐着。
书在窗台上很显眼,淡雅的鲜艳的封面堆叠,有些乱,却是明亮可喜,一进门就入了眼。
我的心情也轻松愉快,就想坐下来,细读一番。
③这个念头,让我吃了一惊。
细致认真地读一本书,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书,曾经是我的最爱,端着饭碗看,躲在被窝里看,连上厕所也是手不离书,最喜黄昏时,搬只小凳坐在院子里,看当代,看花城,不知天黑不觉肚饿,每次被母亲催着赶着进屋还不舍得放下。
那会儿,好书,如友。
④那一年生病住院,怕闷,带了《宋词三百首》、《闲情偶记》,医院建在山下僻静处,病房夜里不熄灯,正好读书,字字句句如清水,将五脏六腑涤荡得妥帖舒畅,容色精神实不像个病人,出院时,书角已被翻得起毛打卷。
好书,胜药。
⑤只是不知什么时候,时间长了翅膀,哧溜一下就过去了,一天,一月,一年,快得让人招架不住。
每天来去匆匆,总有做不完的事情,一天恨不能掰成两天用。
朋友单位离家不远,走路仅十多分钟,却开车上下班,说这样快,节省时间。
日子仿佛是被抽打着的陀螺转个不停,再难挤出时间来读书了。
黄庭坚有言:“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想来我早已是面目全非了。
⑥坐在窗台,伸直腿,书搁在腿上,慢慢翻看。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笼在书页上,文字构建的美妙意象和感觉瞬间渗入全身,心在字里行间跳跃飞舞,喜悦漫溢开来。
窗外,天蓝如洗,云作奇峰,这景被窗户框成了画,清新至极。
边的书故人一般围拢着,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捧着书坐着,直到最后一缕阳光从书页里消失,暮色在身边聚集,尤不忍释卷。
因为阅读,匆忙枯燥的时间被文字的墨细细研磨了,书香适意怡人。
七年级初一语文小说阅读理解(精选)小说阅读(五)3.15小说概念: 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小说的常识:1、小说是通过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主题是通过反映的中心思想。
3、人物描写()4、情节()5、环境()6、顺序()小说的特点:1、完整的故事情节2、鲜明的人物形象3、典型的环境4、深刻的主题5、精巧的构思小说类阅读题解题策略〈一〉归纳内容要点1.用短语或句子概括情节。
2.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格式:真题: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
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
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
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
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
(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问:请概括写出我爱花的原因。
〈二〉关于情节。
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题型有: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三〉概括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三、人物形象的揣摩:分析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1、明确人物的社会身份,对人物定性。
2、结合内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①描写人物用了什么方法。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细节描写)②用这些方法写了什么内容。
(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词和句。
)③针对内容分析人物思想感情,精神品质。
新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试题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特殊考察徐嘉青①刘林是一所乡村小学的负责人,这里位置偏僻,经济状况很是糟糕,学校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到处都破破烂烂的,至于说体育设施,几乎是一无所有,只有两个快要散架的篮球架,上体育课时,孩子们只能在校园的空地上跑玩。
②这天,刘林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有人给农村学校捐赠体育器材,有需要的可以报名。
刘林虽然觉得报了名也没多大机会入选,但还是按照要求填写了学校的现状和自己的联系方式。
③过了一个来月,刘林几乎都要忘记这件事了,这天,他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报家门是负责捐赠体育器材项目的工作人员,说看到了他的报名信息,觉得符合捐赠条件,打算进行实地考察后再做定夺,这才给他打了电话。
④当对方问刘林这几天是不是有时间时,刘林激动极了,连声说:“有时间,咋没时间呢,就是晚上十二点我也行。
”对方笑了,说了声:“那行”,就挂了电话。
转过天是个休息日,刘林正在家里干点杂话,电话响了起来,还是那位工作人员,说他们再过十几分钟就型到学校门口了,让刘林尽快赶到学校去。
⑤撂下电话,刘林连手都没顺得上洗,就匆匆忙忙往学校赶去,刘林刚打开校门,一辆车“哎呀”一声停在了校门口,刘林赶紧迎了上去,一番介绍后,他把车上的一行人让到了校园里,其中有个戴者眼镜的中年男子,详细地同了学校的情况,刘林都一一做了回答,最后他们又在校园里转了一圈,这才打算告辞。
⑥坐上车后,那个戴眼镜的中年男子插下车窗,问:“刘校长,如果咱学校成了受拥对象,你能不能保证用好这批捐赠器材?”刘林一脸严,“能,绝对能”。
中年男子看向刘林。
微微一笑,说:“好的,最终结果我们会再与你联系的。
”又是几天过去了,刘林接到电话,学校成了受捐对象。
几天后,工作人员就把一批篮球送到了学校,还专门举行了一场捐赠仪式。
仪式搞得挺隆重,可拥赠物品也就十几个篮球,刘林心里虽然有些不爽,但又一想:有了这些东西,也能领着孩子们上堂像模像样的体育课了。
初中语文散文小说阅读梯度训练5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19分)煤油灯①煤油灯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久远了,许多孩子只有在博物馆、纪念馆才能见到它的身影。
偶尔停电,大家也是用蜡烛替代照明。
在我记忆深处,那如荧的煤油灯,依然跳跃在乡村那漆黑的夜晚,远逝的岁月也都深藏在那橘黄色的背景之中。
②我的家乡就挂.在一个山坡上,房子无规则地散落着。
岁月如歌,人间沧桑。
记忆中的小山村,白天有刺眼的阳光,傍晚有燃烧的夕阳,晚上有亮晶的月光,黑夜有跳动的磷火、飞舞的流萤,并不缺光。
那时山村没有电,祖传的照明工具就是煤油灯,印象最深的是那煤油灯的光芒。
油灯那跳动着的微弱的光芒,给遥远而亲切的山村和山民涂抹上昏黄神秘的颜色,也给我的童年升起了一道生命的霞光。
③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煤油灯是乡村必需的生活用品。
家境好一些的用罩子灯,多数家庭用自造的煤油灯。
用一个装过西药的小玻璃瓶或墨水瓶子,倒上煤油,再找个铁瓶盖或铁片,在中间打个小圆孔,然后孔中嵌进一个用铁皮卷成的小筒,再用纸或布或棉花搓成细捻穿过筒中,上端露出少许,下端留上较长的一段泡在煤油里,然后把盖拧紧,油灯就做成了。
待煤油顺着细捻慢慢吸上来,用火柴或火石点着,灯芯就跳出扁长的火苗,还散发出淡淡的煤油味……④煤油灯可以放在许多地方,譬如书桌上、窗台上,也可挂在墙上、门框上。
煤油灯的光线其实很微弱,甚至有些昏暗,由于煤油紧缺且价钱贵,点灯用油非常注意节省。
天黑透了,月亮也不亮了,各家才陆续点起煤油灯。
为了节约,灯芯拔得很小,灯发出如豆的光芒,连灯下的人也模模糊糊。
灯光星星点...点.,飘闪飘闪。
忙碌奔波了一天的庄稼人,望见家里从门窗里透出来的煤油灯光,疲倦与辛苦荡然无存。
⑤晚饭以后,院子里光线已经暗了,娘才点起煤油灯,我便开始在灯下做作业。
有时我也利用灯光的影子,将五个手指做出喜鹊张嘴、大雁展翅的形状照在土墙上,哈哈乐上一阵子。
母亲总是坐在我身旁,忙活针线活,缝衣裳、纳鞋底,一言不发地陪伴我。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小说阅读题一、小说的概念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
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三、小说的描写及作用: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人物描写正面、侧面概括、细节描写自然环境①交代故事时间、地点、背景环境描写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心理社会环境③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四、小说的情节(细节)结构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五、小说的表达技巧A、人称运用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B、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3.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C、表达方式1、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2、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六、小说的标题及作用1、理解A、小说的主要情节;B、小说的主要人物;C、小说的主要内容。
2、作用A、线索,贯穿全文B、点明主题[台湾]陈启佑那时侯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
小说散文阅读训练三篇一、冠军母亲的诞生梅树童程亮妈每天天还没亮就起了身,和面、生火,手脚麻利地烙好一锅香香的饼,然后放入蓝布包袱,再满心欢畅地顶着星星上路。
儿子程亮在县城重点高中上学,从家到学校的山路有三十多里远,妈想着儿子吃到饼时的快乐样子,浑身就有用不完的劲,她一路小跑,竟能在儿子上课前赶到学校。
程亮的吃饭问题解决了,另一桩心事又让妈眉头不展:学校已多次催欠款了,因为上学时学费没交全。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妈妈的头发又白了许多。
一天,她望着后山满坡的青绿发愁时,突然有主意了:现在城里人不是流行吃什么绿色蔬菜吗?咱这漫山遍野的蔬菜若是挑进城卖,不是可以赚大钱吗?第二天,妈妈怀里揣着饼、肩上挑着一担菜就上了路。
妈妈即使这样还是走得飞快,当天还蒙蒙亮时,她依旧把香软的饼给了儿子,然后再卖菜。
程亮望着妈瘦小的背影和一担沉重的菜发了半天愣。
妈的菜卖得出奇快,那满着露水的青菜总是第一个被抢光。
然而,愁人的是街上有穿制服的人不让卖,每当他们一出现,好多像她一样的乡下人就像见了鬼似的四散奔逃,妈也吓得不行,有时跑慢了,篮子就被踩了,青翠的菜也被踩得稀巴烂。
可妈还是偷偷摸摸地卖、没命地跑,时间一长她就不怕了,因为已没人能追赶得上她。
程亮不忍心让妈一个人这么劳累,他也加入了卖菜的行列。
每个星期六晚上步行回家,星期天一大早再和妈一同挑菜进城。
妈开始不允许,后来见儿子的成绩一级棒才答应下来的。
本来嘛,山里的孩子走几十里山路是无所谓的事,可才开始跑的时候程亮就吃了一惊,他竟跑不过妈!妈挑着一担重重的菜像没事人似的。
程亮不服气,脚下拼命加力,还是跟不上,可妈已是四十多岁的人了啊!好在程亮年轻,不久就能赶上她了。
一天,程亮在报纸上见到一则消息,说为了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县里决定举办一次长跑运动会,参赛对象不设限制……奖金很是丰厚,冠军一千元,亚军五百元,程亮看了心一动。
程亮就为自己和妈报了名。
那天,观众看到一个头发斑白的瘦削女人也参赛,个个都觉得好笑,谁知发令枪一响啊,他们才知道笑错了,那女人跑得极快,简直像平地刮起一阵旋风,没有人能追上她,即使一个高高的、黑黑的学生模样的大男孩也追不上。
初一语文散文阅读题散文阅读题是初一语文考试中的常见题型。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初一语文散文阅读的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初一语文散文阅读题(一)当天空合上眼睛,最后一抹夕阳倏然消失,夜晚来临了。
夜晚是属于家的。
家是天空中的一颗星星,引领我们踏上归程。
终于可以从那些似乎总也忙不完的工作中抽出身来,告别同事、客户,和家人团聚在一起。
我们不妨算一算,其实我们成年以后大部分时间是和自己的同事、朋友在一起而不是自己的亲人。
我们可以把爱心慷慨地献给他人,却对亲人如此吝啬。
所以,夜晚这段相聚的时光就显得如此珍贵。
我们可以吹着愉快的口哨为家人准备一顿可口的晚餐,可以一起出去散散步,也可以坐在一起谈谈各自一天中的经历。
不管做什么,只要和亲人在一起都是幸福的。
夜是慈爱的母亲。
她用温润的手掌将我们握在掌心,轻轻地呵护抚慰,让我们体味如在母体的温暖和舒适。
白天所面对的繁杂的工作,所陪的笑脸,所遭的冷遇,都被一股脑抛到九霄云外了。
夜包容一切,然后将它们荡涤干净,在黎明到来的时候,呈献给人们一个崭新的白天。
夜是一杯由各种情感调制而成的鸡尾酒。
当你慢慢地将它啜进口中,万般滋味便一一涌上心头。
这其中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愁绪,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闲适,有“举杯邀明月”的豪情,有“天涯共此时”的思念,更有“共剪西窗烛”的浓浓爱意。
一切微妙的,不可言说的情感都可以拿出来与自己细细分享。
夜使人成熟。
一个人除了要接受白天的历练,更要接受夜晚的沉淀,这样才能够逐渐成熟。
我们在夜晚重播白天的视频,把那些不愉快统统删除,将美好的都放进自己记忆的收藏夹。
同时,我们还要回顾自己的错对得失。
白天在我们情绪激动的时候往往做出一些不理智的判断和行为。
夜晚使我们沉静下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反思,这样,我们所犯的错误就可以成为以后的经验了。
在这不断地回味、思索、总结中,我们也逐渐走向成熟。
夜是思想者的乐园。
夜以其特有的博大、宁静、神秘而备受爱思考人们的青睐。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求答案的叩问陈益时光漫漫似水。
至今回想起来,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
这令我明白,“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
最难忘的情景,是一灯如豆的夜晚,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
忽然发觉空气中有焦臭味,原来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
偶尔,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来也不肯停歇。
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
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不过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
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十八双鞋》。
自幼,我们兄妹四人就习惯于穿母亲做的布鞋。
千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
散文是由此引发的岁月与亲情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虚构。
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来中国,为了翻译《十八双鞋》,特意从上海去往锦溪古镇访问母亲。
分手时,她向母亲讨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
她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水分。
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
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
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
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
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来,我偏偏不能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的疼痛……平心而论,我们并非上一辈人的复制,没必要,也没可能。
时代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岁月。
若干年以后,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走完最后一步,消逝得无影无踪。
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每一天作为最后一天,珍惜它,不浪费,度过余生。
我不再有挥霍的资本。
远离那些虚名假誉,似是而非,妄想攫取,烦嚣纷扰,让自己脱离桎梏,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还能做点事,对社会有用。
七年级下册语文散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参考答案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
(16分)算盘李森祥陈老师个子很高。
他常穿一件灰布中山装,两肩膀瘦塌塌的,背脊骨却像竹竿一般直。
他讲课时,一只手搭在课桌上,另一只手的指缝里,就夹住一颗粉笔。
他的手掌片开后,奇大,白白的,筋凸出来,薄薄的像菜刀。
一堂课结束时,他粉笔一丢,两手掌合住,相互擦一擦,沙沙的。
那声音很像剃头师在刮布上刮剃刀。
陈算盘是老师的绰号,村里人背后都这么叫他。
这陈老师是块活算盘,经他手教出来的学生,个个算盘珠上走得了马。
的的得得,的的的得得得,珠子炒黄豆一般响成一气。
上课时,老师不敲钟,不吹哨。
他的头从横梁内移出来,脚就从楼梯上下来,咯——咚声比上楼时响,弄得祠堂里回声很大,学生们远远就听见了。
到他下最后一级楼梯,我们已经坐好。
有一天,老师很认真地要我们这个年级的同学,上他住的阁楼里去看看。
祠堂有阁楼,老师的房间就在阁楼里。
我们心里一下子兴奋起来。
这就是说:老师要教我们珠算课了。
按老师的惯例,开教哪个年级的珠算,就让上他阁楼里走一趟。
这已经成了他的一种固定仪式。
我们排着队,很小心很紧张地往楼梯上迈步,一步步迈得很慢。
我脚底心软绵锦的,好像踩着的不是楼梯板,而是踩在老师的身上。
进了阁楼,老师让我们轮流在他的藤椅上坐一下。
藤椅会吱咯吱咯叫。
我们都坐过藤椅后,老师才打开了樟木箱。
樟木箱内掀出一股陈年樟气,在小阁楼内左右弥漫。
这有些辣有些绵酽的气息渗得我的鼻子忽大忽小的,我拼命熬着,才没打出喷嚏来。
老师撤出来一样物件,很重。
他小心地将物件平放在条桌上,解开包布,是一块算盘。
老师对我们招招手,很慎重地说:你们来模摸!我们就过去摸摸,一摸我就瞪大了眼睛,原来是块石算盘。
它不光算珠是石的,连排档、盘框也是石的。
这是一块雕出来的石算盘。
它能算吗?能算。
老师看着我们全摸过后,将左手按在算盘上,大拇指一勾,咯得数声脆响,打出一排珠子,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题含解析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自铸新词汪曾祺托尔斯泰称赞过这样的语言:“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
”以为这写得很美。
好像是屠格涅夫曾经这样描写一棵大树被伐倒:“大树叹息着,庄重地倒下了。
”这写得非常真实。
“庄重”真好!我们来写,也许会写出“慢慢地倒下”,“沉重地倒下”,写不出“庄重”。
鲁迅的《药》这样描写枯草:“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大概还没有一个人用“铜丝”来形容过稀疏瘦硬的秋草。
《高老夫子》里有这样几句话:“我没有再教下去的意思。
女学堂真不知道要闹成什么样子。
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上酱在一起……”“酱在一起”,真是妙绝!(高老夫子是绍兴人。
如果写的是北京人,就只能说“犯不上一块掺和”,那味道可就差远了。
)我的老师沈从文在《边城》里两次写翠翠拉船,所用字眼不一样。
一次是:“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做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
”又一次:“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不声不响,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
”“懒懒的”“很自负的”,都是很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
要知道盯着翠翠的客人是翠翠所喜欢的傩送二老,于是“很自负的”四个字在这里就有了很多很深的意思了。
我曾在一篇小说里描写过火车的灯光:“车窗蜜黄色的灯光连续地映在果园东边的树墙子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在另一篇小说里描写过夜里的马:“正在安静地、严肃地咀嚼着草料”,自以为写得很贴切。
“追赶”、“严肃”都不是新鲜字眼,但是它表达了我自己在生活中捕捉到的印象。
一个作家要养成一种习惯,时时观察生活,并把自己的印象用清晰的、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写下来也可以。
不写下来,就记住(真正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的印象是不易忘记的)。
记忆力保存了这种经常用语言固定住的印象多了,写作时就会从笔端流出,不觉吃力。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仰望母亲太阳很好。
明晃晃地让春的气息四处弥散,宛若迷人的轻音乐。
阳光下,我坐在小凳上洗衣服,母亲在一边给花木喂豆汁。
母亲忽然说:“我听见收音机里说了,现在,海葬好像每年只有一次……”我愣愣地看着母亲。
母亲笑着,又说:“如果可以,你以后就给我报名海葬。
要不,树葬也行。
不过,我们这里好像没有树葬……”我不知该怎么接母亲的话茬。
母亲又道:“真的,到时候,怎么省事就怎么做吧。
”母亲82岁高龄了,跟她唯一的女儿交代身后之事,也是人之常情。
事实上,母亲已不止一次如此平静地与我谈起这个话题了。
我放下满是泡沫的衣服,望着母亲的眼睛说:“妈……我答应你……我明白你的心思,你放心就是。
不过你也要答应我,这话,请你从此不要再说!千万,千万!你看外面的太阳,你一定要晴朗地活着!一定要健康地活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母亲笑道:“好,好,我不说了,不说了。
”我无法再看笑吟吟的母亲,急忙低头洗衣。
我不想让母亲看见我的眼睛湿了。
心思,早巳不在洗衣了。
罗曼·加里写下《我的母亲独一无二》时,母亲早巳离开了人间。
他的记忆始于13岁时的清贫生活,青年时期陷身二战,是母亲的书信,使他穿过了二战的硝烟。
但是直到与母亲阴阳相隔,他才知道支撑起他生命的天宇的250封书信是母亲事先就写好的,才领悟到母亲的独一无二。
而我,似乎打懂事起就明白,我所知晓的与我有关的每件事,无论寻常或不寻常,无论我喜欢或不喜欢,无一不是母亲独一无二的安排。
我庆幸,我能够在母亲健在的时候就明白这一点。
母亲一生坎坷,命运多舛。
现在,80多年的风风雨雨都已归于宁静,归于平淡。
养花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年她还要到各处走走。
她说,超山的唐梅宋梅是她最喜欢的。
我想,她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告诉我她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
母亲教了将近40年的书,做了无数为人知或不为人不知的善事;母亲的背驼了,头发白了,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她时常教我要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任凭潮起潮涌。
【精品】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及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麦物语①“二月初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大部分的中国北方家庭,都会全家共吃意喻“龙耳”的饺子。
或许跟饺子里喷香的肉馅相比,饺子皮不太像是主角,但是没了用面粉做的饺子皮,又怎么能够称作饺子呢?它是安安心心地将一切包裹起来的基础。
我愿意把“神奇”二字赋予面粉的来源——小麦。
②人类通过“种植”“加工”这些方式驯化了小麦,使其成为人类的主食。
大约一万年前,在中东黎凡特新月地区、约旦河谷的某个好奇的人类,在土地里有意或无意地播下了一些野麦的种子。
后来,在这片土地丰饶肥沃、气候干爽的冲积平原上,这些种子萌发并生长起来,结出了野麦粒,人们惊喜地发现,自己可以通过劳作,掌控播种和收获,定居下来,不必再逐水草而生,原始农业就此应运而生,农业和耕作使人口开始有了稳定增长。
③我们食用的,其实是小麦的颖果,淀粉主要来源于给胚芽提供营养的胚乳。
和其它主食不一样,我们一般不把小麦的果实用来直接食用,而是将它磨碎成面粉,在面粉的基础上再进行加工。
其中,未去除表皮麸质、粗糙且颜色较深的,就是我们说的“全麦”,而去除麸质的白面粉则更加细腻。
当然,白面最初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吃得起的。
小麦的英语单词“wheat”来自古日耳曼语,意为“发光的、洁白的”,可见早期白面粉在人们餐桌上的崇高地位。
18世纪以后,白面才成为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主食,在这之前,多数人吃的面都是带麸质的全麦、黑麦和燕麦的混合物。
④需要深加工的小麦,之所以能够打败可以直接吃的同行,成为当仁不让的主食,也是有其神奇之处的。
首先,是小麦中蕴含的能量密度相对较高,能够和它匹敌的就只有水稻和玉米,这也是为什么玉米、水稻、小麦分居全球主食产量前三名。
小麦强大的适应能力,则是它的另外一个优势。
只要在日照充足的季节,有稳定的灌溉水源,就能够生长,凭借发达的根系,小麦甚至可以在高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地区顽强生存。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①秋日里,我从遥远的大山往公路边扛木头,一截黑乎乎的用来做拐棍的干枯杨木桩,被我顺手捎回,插在了院子内的土堆上。
②之后,我很快便把它忘掉了。
只有母亲,偶尔会把一个湿筐子或一块刚洗出的旧布挂在它上面晾晒,它干裂皱巴的躯体因而浸上了一层湿漉漉的水渍。
③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这截木桩的到来,使院子里有了很大的改变。
以前,院子里只有一棵小枣树,孤零零的。
风刮来时,是一种寡不敌众很无奈且软弱无力的声音,听了,总叫人感到沮丧。
现在不一样了,有天晚上,当尖利的吼叫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时,我还以为是凶猛的野兽呢。
仔细辨听,才知是从杨木桩上发出的声音。
它不像枣树那样弯腰曲膝,总想尽力摆脱风的肆虐,把落在自己身上的风再推给别人,结果是被风撕扯得披头散发,没有了往日的形状。
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
它让风从身边溜过,又吸收着风,让风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
④杨木桩使得落在院子里的雨也仿佛有了灵性。
多数情况下,雨会在院子的东西两边布出疏密不同的两种雨幕,每回西边的杨木桩被淋得直往下流水,东边的小枣树却干渴得蔫巴巴的没一点儿精神。
母亲心疼小枣树,细心地用木棍围住它,给它浇水,还多次想在杨木桩旁为小枣树再造一个新居,因怕把枣树挪死,才终未为其迁址。
⑤大雪天,小枣树裹着棉絮,被冰雪盖得严严的,几乎看不见任何枝梢。
而杨木桩却光溜溜、水亮亮的,冰雪一附上去即刻就化,从不积存。
一样的雪,一样的严冬,却是是两种情景。
是风有意所为,还是枣树和杨木桩内部的原因?困惑中的我总涌起太多说不清的神秘猜测。
⑥无风无雨的的天气,我总能听出一种声音。
这声音隐约而清晰,细微而执著,愈来愈深,就像是一个人在奋力行走;一会儿翻山,一会儿趟河,一会儿在清风丽日下奔跑,一会儿又走在烟雨迷蒙的山间小径------开始的时候,我怀疑是自己的耳朵在作怪,产生了误听。
后来,无意中,当我的目光触到杨木桩上那几片嫩黄的叶芽,那饱胀着绿色汁液的肌体时,我似乎也看到那早已扎牢结实得再也拔不出来的根须,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由一截枯木桩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生命行走啊。
固然是我捡拾了它,但如果它自己就此停止生命的脚步,树便永远只能成为一个虚幻的影子了。
⑦小枣树依旧灰黑着,山风把它的枝梢摧折得七零八落,我轻轻地拍了拍它的枝干。
此时,它还在沉睡,在被动地等待着季节的到来,看不出它对未来有什么特别的的打算。
这是许多生命共有的选择,是它们共同的生命方式,似乎也不应苛责,毕竟,成长太惨烈,抗争太艰难了。
⑧无喜无忧的杨木桩,静静地指向天空,指向天幕上一颗很明亮的星。
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
1、感知内容。
说说文章是怎样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杨木桩这一形象的。
(2分)自身条件:生存状态:在风霜雨雪中经受磨砺内在精神:2、揣摩语句。
作者在第③段说,“杨木桩和风是朋友而不是仇敌”。
怎样理解?(3分)3、品味细节。
具体分析第④段画线的语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分)4、杨木桩和小枣树有着不同的生命行走方式,作者赞颂前者,也不愿苛责后者。
你如何看待生命的行走呢?请结合课外积累,说说你真实的感受。
(100字左右)(6分)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
在爱的站台上送别邓康延人生的各个路口,感情负载的最重时,也许就是亲友离别的一刻了。
时间和空间在那一瞬、那一站里显示出跳跃前的热烈和沉郁。
我常想,倘若那站台、机坪、码头有知有觉,能承负起那么多的离绪别恨、远思长情吗?母与子、夫与妻、姐与妹、朋友同事、知己同学、恋人情侣,目光拥抱着。
——当秋雨缠绵时,当暮雪飘洒时,当晨风微拂时,当星云游移时,汽笛响了。
许多人一别再难相逢,这里便成为一个灰蒙蒙的背景,衬托起班驳的记忆;许多人又会久别重逢,于是这里便凝聚起双倍的柔情。
每当我看到那些含泪又微笑,挥手再跟跑的人们,总觉得心头有什么被搅起。
苍茫人世,因为这别离,有了某种缺憾;也因为这别离,缺憾成美。
我不能忘记这些场景。
这新兵的站台上,一位母亲微笑着压住泪水。
还未佩徽章的儿子以不熟练的动作向她行第一个军礼,列车和岁月就此行驶在进行曲中。
一位乡下老人送读大学的孙女远行,两人为互让10元钱争来扯去。
我知道了爱有多种形式,钱能表达却不能丈量。
一方去支边的一对恋人绞着手话别,他们不能相吻,便用目光拥抱。
两位好似兄弟的青年难舍难分,我问送行的青年,“是老朋友吧?”“不,才相识几天。
”他望着列车消失的前方又补充了一句:“患难相交。
”我突然想起两句诗“天涯何处无芳草”“相逢何必曾相识”,人世有这两番境界,也算得上高远旷达了。
而最使我不能忘怀的,还是四川一个烟雨迷蒙的矿区小站上,一群矿区初中的孩子为几个实习归去的师专学生送行。
一个女孩率先哭了,顿时,站台被一片离情濡湿。
竟有几个男孩子爬上火车,要再送一站。
素来原则与心肠都挺硬的列车员默然允诺。
在车上,我问几个未来的老师,他们一时难以成句,索性打开一大碟赠送的本子。
有一本只题一句:老师,您不会走出我的心。
以后铁轨就给了我这样一个意想:血管。
再怎样延伸,伸,也是循环,终归走向亲友心里、社会心里、祖国心里。
站台,是一个细腻多情的少女,又是一个粗犷豪放的汉子,它身上淌着南方河的气息,它肩上托着北方山的情志,它怀着对往日的追忆,它举着对明天的期冀。
毕竟,时代的站台,已缩短了远方与远方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已走出了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冷艳,已走出了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怆,已走出了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孤寂。
于是,便有我们这一辈人揣着激情,去西走日喀则,东闯大亚湾,北穿漠河,南跨老山。
流动奔涌的,才是——生——活。
我向往着远方,还因为在驶向远方的路上有许多站,站上有许多故事,故事里有许多相识或不相识的朋友,朋友们以他们各自的送行方式表述着爱意。
人生是流动的,生活是流动的,爱却永久地站着,与坚固的站台一起挥手相送。
1、“苍茫人世,因为这别离,有了某种缺憾;也因为这别离,缺憾成美。
”你对这句话有自己的理解吗?你还能举出“缺憾成美”的一个例子吗?(3分)2、文中把站台比成细腻多情的少女、粗犷豪放的汉子,读了这篇文章,你还能把站台比喻成什么?请写出你的创意。
(2分)3、古人笔下的送别诗很多,除了文中出现的之外,你还读过哪些?请再写出两句(2分)4、作者将笔墨集中于站台,有哪些原因呢?阅读全文后,用自己的语言简要作答。
(3分)5、文中描绘了一些不能忘记的送别场景,你的人生经历中一定也有过这样的场景吧,请回忆并描述出其中的一个细节(不少于30字)(3分)三、晨刘白羽①淡淡的朝阳刚把树梢照亮。
顺了石柱攀缘到三层楼上来的老藤树比来时茂盛多了,有些柔韧的枝蔓伸展开来,带着绿叶,向人轻拂,似在表达它的欣快之感。
在露珠晶莹的树叶丛中,一只小蝉用稚哑的嗓门,轻轻嘶叫。
愈来愈明亮的阳光却显示:将要来临的又是十分炎热的一天。
但,不论回头将怎样火热,甚或会从燠(yu)热之中来一阵风掣电闪,现在这早晨却如此清新、宁静。
②如若仔细地分析一下,这清晨之可爱究竟在何处呢?是这清凉,是这朝露,是这潮湿泥土的芬芳,是这云霞烂漫的宁静。
是的,我想是这一切。
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新的起点。
在一个人的生活之中,不知要经历多少曲新复杂的道路——他焦灼,困难,轻松,欢乐。
而千千万万早晨之中的每一个早晨,当它到来的时候,都使你感到建第一次和它接触一样新鲜。
它永远那样清新澄碧,而又永远那样鼓舞人意。
人们在日常谈论中,常常用“朝气”与“暮气”这两个极端相反的字眼,评判一人一事,来说明那是生气勃勃的,还是气息奄奄的。
这个“朝气”就是从永远给人清新之感的早晨发展而来的。
朝气——使人想到:精力充沛,双眸明亮,两颊鲜红,向新的未来迈开脚步。
也许这未来之中充满莫可测的事变,而那早晨总还是那样令人欣喜,令人振奋,以无限情意督促人们起步。
③今天早晨就是这样可爱,我望着它就像第一次看到早晨。
那几片朝云,给阳光照得像嫩红的玫瑰花瓣一样轻柔、绰约、缥缈、悠然。
病中,我常常感觉到:愈是在困苦的时候,愈觉得清晨之可贵。
因为我们送走了芙,而又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
这一天的逝去与一天的来临,便标志着人生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我现在浸沉于晨光的快感之中,我思索着,这个清晨像什么?很像早霞中升起来的一片白帆,也就是每一个早晨都在我们生活的航道上升起的白帆。
它是那样洁白,它是那样漂亮,但它标志着永远向前,而且标志着坚定不移的方向。
④在我沉思默想时,不知不觉的,那一片片的云由红色而变得发白发亮,像给强烈光线照得透明的、轻柔的羊毛卷一样,它们朝着蓝天远处冉冉飞去,就如同白帆朝远天航去一样。
⑤突然,一切一切,偌大的天空和地面都变得出奇的宁静,蝉声没了,人声没了,那赫然闪耀的宇宙中充满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
1.填空。
第①段依次描写、沾满露珠的藤树的绿叶、等景物,表现了早晨的“清新、宁静。
2.第②段和第③段,把清晨比作“新的起点”、“生活的航道上升起的白帆”有什么含义?3.第③段和第④段,先后用“玫瑰花瓣”、“羊毛卷”作比喻,描述了朝云怎样的变化?4.文末为什么说“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请结合上文,谈谈你的理解。
5.你认为这篇文章只是描写清晨的景物吗?请谈谈你的认识。
四唤醒生命他生活宽裕,爱好旅游,常利用闲暇时间开着自己的车四处游历。
前不久,他又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驾着自己的车远赴2000多公里处的西藏。
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他到达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地区。
只身旅行,难免孤寂,但在那片地广人稀的地方,人影和炊烟都不多见。
他打开车里的收音机,却收听不到任何节目。
车子进入高原腹地,穿越戈壁和沙丘的道路两旁没有成活的草木,有的知识冰天雪地和不时刮起的狂风。
他一路上领略着奇特的高原风光,不料赖以行进的车却出了故障。
他仔细检查了一下,竟然没有找到原因。
他想起以前听别人说,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过往的车辆,请别的司机帮忙修理,或者拖着坏了的车离开这里。
只有等待,他一直等了三天。
糟糕的是,三天里没有任何车辆从这里经过,甚至连一个人影都没看见。
那是怎样一个世界啊,死一般的沉寂、空旷。
他携带的食物和水已所剩无几,处境非常险恶,如果等不到过往的车辆或者能够帮助他的人,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又过了两天,一场大雪将他的车慢慢覆盖。
他又冷又饿,因为食物已经完全吃完了。
迷迷糊糊中,蜷缩在车内的他被一种声音吵醒。
爬出车来,他看见车顶上站着一只不知名的小鸟。
那只小鸟也许是在寻觅食物,看起来同样无助,用微弱的声音不停地鸣叫着。
霎时间,他的泪水禁不住涌出——这是五天来,他第一次听到来自生命的声音。
他伸出手,轻轻捉住了那只小鸟,将它放进相对暖和的车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