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05.00 KB
- 文档页数:13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一、问答: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阳明病提纲:XXX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XXX浮盛,抗邪于外。
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
③恶风寒—邪扰卫阳,XXX失其温煦。
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
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
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
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
③无汗—寒性收引,汗孔闭塞。
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3、猪苓汤与五苓散区别?证型病因病机证侯治则通阳化猪桂枝气兼解苓白术表邪茯苓养阴清泽热泻滑石不足阿胶热互结津液未伤阴虚有热水蓄下焦津液方药鉴别要点尚有表邪水烦渴、饮不解XXX表邪入腑,发热、渴,水入即散证水蓄下焦口渴、吐,兼有表证利膀胱气小便化失职阳明病下后水心烦不得眠,不利、猪苓伤津,水热咳而呕渴,发脉浮汤证结于下焦热不恶寒猪苓汤和五苓散的区别在于猪苓汤主要针对下焦水湿证,强调伤津,治疗口渴、水热、咳嗽和呕吐等症状,而五苓散则适用于表邪入腑、水肿、渴、发热等症状。
伤寒论
一、太阳病
1、太阳病本证
⑴.中风表虚证——桂枝汤
⑵.伤寒表实证——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2、太阳病变证
⑴.太阳蓄水证——五苓散
⑵.太阳蓄血证——桃核承气汤,
⑶.热证————麻杏石膏汤,葛根黄芩黄连汤
⑷.脾虚证————小建中汤
⑸.阴阳两虚证——炙甘草汤
⑹.热实结胸证——小陷胸汤
⑺.痞证————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
二、阳明病
1、阳明病本证
⑴.热证————白虎加人参汤
⑵.实证————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汤
2、阳明病变证
湿热发黄证——茵陈蒿汤
三、少阳病
1、少阳病本证——小柴胡汤
2、少明病兼变证——大柴胡汤
四、太阴病
太阴腹痛证——桂枝加芍药汤
五、少阴病
1、本证
⑴.少阴寒化证———四逆汤,真武汤
⑵.少阴热化证———黄连阿胶汤,猪苓汤
2、少阴兼变证
⑴.兼表证—————麻黄细辛附子汤
⑵.疑似证—————四逆散
六、厥阴病
厥阴病本证
⑴.寒热错杂证———乌梅丸
⑵.厥阴病寒症———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
⑶.厥阴热利————白头翁汤
七、霍乱病————理中丸
八、阴阳易后劳复病———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背诵条文归纳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1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
治法:开腠发汗,固肺平喘(方要麻黄汤)2简述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区别太阳蓄水证与蓄血证皆为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入里所致。
其病位均在下焦,主证均可见少腹急结。
不同点在于:太阳蓄水证为邪气与水结在膀胱气分,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故见小便不利;太阳蓄血证为邪热与血结于下焦血分,热与血结,故见神志方面的症状,如其人如狂或发狂。
因邪结于血分,不关气分,故小便自利。
由此可见两者的鉴别要点为:小便利与不利,有无神志症状。
3何谓水逆证,其产生病机是什么,如何治疗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其病机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水邪至下向上逆于胃,胃失和降,随入随吐,故出现水入即吐。
治法:通阳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
方用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4厥证的分类与治法①热厥—白虎汤(脉滑而厥)②寒厥—四逆汤(下利厥逆而恶寒)③蛔厥—乌梅丸(有吐蛔史,时烦时静,四肢厥但轻)④痰厥—瓜蒂散(手足厥冷,脉浮紧,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⑤水厥证—茯苓甘草汤(厥而心下悸)。
乌梅丸:乌梅以酸治蛔,细辛、干姜、桂枝、附子、蜀椒一者辛以刮蛔,一者兼温下寒,黄连黄柏一者苦以驱蛔,一者兼清上热,当归、人参、白蜜、米粉调补气血。
炙甘草汤:炙甘草大埔中州,以资代源,配以人参大枣补气血,麦门冬、生地、麻仁、阿胶滋阴养血,桂枝生姜温补心阳,清酒温通脉道5、4种不同病机导致的烦躁症,并分述它们的辨证要点及治法方要①里热郁滞,不得发散,如大青龙汤证,证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是中国医学的教科学和实践体系。
《伤寒论》由明代医学大家丁怀明撰写,历时十余年而成,共有一百三十一章,是关于古代认识的疾病和自然病原学的有价值的资料。
《伤寒论》又称《伤寒全书》,是中医学中一个经典的学术体系,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古老的医学经典之一,有“五经全书之首”之称。
《伤寒论》结合经、古籍、实验,对古代医学的产生、发展和中医典籍中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刻而深入的研究,融会部、内科、外科、针灸、拔罐、食疗、药饮六科保健原理,是一部介绍和研究中国上古医学至明清时期发展史的著作。
《伤寒论》思想体系以“五性”和“五味”为主,认为病的产生与营养、性质、气候以及人的自然本性、情绪及服药护理有关,以“六经”为模型,把病理诊断划分成六种,并把治疗方案严格按照季节变化而变换。
“上恶治本”是《伤寒论》的核心理念,这就是把病因作为治疗起点,在对本源病因祛除的基础上,采用攻肾壮阳、行气止痛、逐毒去瘀等方法,根据病人体质特点,综合施治,积极把握治疗动向,使病情得到根本的缓解,是今天中医内科的基本治疗原则。
一是对《伤寒论》的导读和学习,要求考生了解《伤寒论》思想体系和理论构成,了解《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科学实用的价值。
二是重点考查《伤寒论》中有关脏腑、病理特点、治病等方面,要求考生熟悉《伤寒论》学说中有关腑脏、病理特点、治病思想以及对六经的理解。
三是关于诊断、鉴别及治疗的考查,要求考生熟悉《伤寒论》处方调理要领,能正确诊断病因,并有效地选择治疗药物,从而掌握中医的辨治方法,给病人提供科学的治疗。
总之,《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硕果仅存,它的思想对今天的中医临床实践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是中医学者不断深入研究、发展的重要基础参考资料。
只要考生能全面把握《伤寒论》的学说内容,并能在实践中有效掌握《伤寒论》中有关脏腑、病理特点、治病等方面的内容,以及诊断、鉴别及治疗的要领,就能够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伤寒论期末复习重点1.六经病各自的主要治法及代表方剂?治法代表方太阳病解肌发汗桂枝汤或麻黄汤阳明病清热泻下白虎汤或承气汤少阳病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太阴病温中祛寒理中丸少阴病回阳救逆四逆汤厥阴病清上温下乌梅丸2.麻黄汤证,桂枝新加汤证,附子汤证,皆可出现身痛,应如何鉴别与治疗?①麻黄汤证的身痛为风寒之邪闭郁肌表,营阴郁滞,并伴有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等表证。
治以麻黄汤发汗解表,汗出邪去则身痛自除。
②桂枝新加汤证的身痛属气营两伤,筋脉失养,证见汗出,身痛,脉沉迟,治当益气养营,调和营卫,营卫通利,气血充而身痛可止。
③附子汤证的身痛是因少阴阳虚,寒湿不化,凝滞经脉、骨节,性质属虚属寒,伴见手足寒,背恶寒,口中和,脉沉等症状,治当温经扶阳气复,寒湿去,则身痛即愈。
3.试述大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及配伍意义?大青龙汤的主要证候为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其中不汗出而烦躁为辩证要点。
由于伤寒表实不得汗解,阳郁不得宣泄,进而化热,郁热内扰则生烦躁。
即烦躁源于内热,内热源于表闭阳郁,阳郁源于无汗。
其总的病机为风寒外束,内有郁热,故其治法为外散风寒,内清里热。
方用大青龙汤。
方中重用麻黄,并佐以桂枝、生姜辛温发汗,外散风寒;石膏辛寒清热,以除烦躁;炙甘草、大枣和中以滋汗源。
诸药合用,既能发汗解表,又可清热除烦,为表里双解之剂。
4.麻杏甘石汤的证治?麻杏甘石汤证以喘、发热、汗出、口渴、苔黄、脉数为证候特点。
病机是邪热壅肺,肺失宣降,治宜清宣肺热,降气平喘。
故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中麻黄宣肺定喘,石膏用量倍于麻黄清泄肺热,两者寒热相制为用。
杏仁宣降肺气,协同麻黄平喘,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药性,共奏清热宣肺平喘之效。
5.心阳虚的类型,治法及代表方药?①心阳虚心悸证:心阳不足,心失所养。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治法:温通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汤。
②心阳虚烦躁证:心阳虚弱,心神不敛。
心悸烦躁,舌淡苔白,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3.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4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根汤主之。
3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閏,此为逆也38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若呕者,栀子生豉汤主之。
76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石膏甘草汤。
63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根黄连黄苓汤主之。
3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64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名词解释(属于重点条文的先背)1.头项强痛:颈项疼痛不舒,不柔顺貌。
P142.脉缓:指脉象宽柔和缓,非怠慢迟缓之意。
P153.脉阴阳俱紧:阴阳俱紧,指三部脉都见紧象。
P164.温病:外感病中的一种病证。
属广义伤寒的范畴。
P175.身灼热:扪之灼手,形容发热很高。
P176.失溲:溲,一般指小便。
本条之失溲,指二便失禁。
P177.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P178.脉若静:指脉象与证候尚未发生变化。
P199.风家:指常受风患病者。
P21 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
P4410.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营弱。
P2211.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
P2212.其气上冲:这里的气有两种理解,一是指病人自觉症状,“气上冲”即病人自觉胸中有气上逆;一是指太阳经气,“气上冲”即太阳经气上冲,与邪相争。
总为表证仍在之意。
P2513.解肌:解除肌表之邪。
P2814.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P3015.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不止。
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P3316.微寒:此处应为脉微恶寒。
P3617.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P4218.额上陷脉急紧:指额部两旁凹陷处(太阳穴)的动脉拘急。
P4419.眴:目动也,即目睛转动。
P4420.寒栗而振:即寒战。
P4421.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P4422.坏病:即变证。
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
P6123.消谷引食:消谷,消化谷物;引食,能食、求食。
消谷引食,即易饥而多食的意思。
P6424.客热:邪热,此处作假热解。
P6425.客气:即邪气。
因邪从外来,故称客气。
P11026.振寒:畏寒怕冷而身体颤抖。
P6527.清谷:清,同圊,指厕所,此活用作动词。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P6728.清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
伤寒论一、名词解释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
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
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
霍,有迅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
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要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
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
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科突然倒扑,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28、清脓血:即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伤寒期末重点整理这是我们整理出来的,有不完整的大家就自己改下,顺便和我说下喽,祝大家考试顺利哈!考试时间1月14号9点到11点考试地点:1109总论1、《伤寒论》本来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
2、《伤寒论》由王叔和命名。
3、南宋(1144年)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第一个全文注解伤寒论的人。
4、六经传变主要取决于:一是决定于正气的盛衰。
二是决定于邪气的轻重。
三是决定于治疗的当否。
四是决定于体质的差异。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太阳病分为伤寒、中风、温病2、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的鉴别要点:相同点均以发热、头痛、恶风寒、脉浮为基本特征。
不同点太阳伤寒无汗而喘,太阳中风有汗。
太阳伤寒脉浮紧,太阳中风脉浮缓。
3、六经病头痛的特点:(我那时候没记清楚,谁记清楚的告诉下我呗)4、桂枝汤证病机:风寒外袭,卫阳浮盛以抗邪,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失调主症: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5.桂枝汤的六个兼证: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6. 麻黄汤证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主症: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周身疼痛、脉浮紧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方药:麻黄、桂枝、甘草、杏仁7.麻黄汤的兼证:葛根汤证、葛根汤与葛根加半夏汤证、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8、小青龙汤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各三两(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主症: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8、表郁轻证:桂枝加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证、9、蓄水证(五苓散方)重点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主症: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10、蓄血症的名称:桃核承气汤证、抵当汤证、抵当丸证11、桃核承气汤证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抵当汤证:先治里后解表(同四逆汤)12、太阳病变证热证有哪些:栀子豉汤类证、麻杏甘石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13、栀子豉汤类证主症:心烦不得眠,心中懊憹,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从轻到重的临床表现:心烦、心中懊憹、胸中窒、心中结痛1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病机:邪热壅肺主症:汗出而喘息咳嗽,身热或高或低而不恶寒,尚有口渴,苔黄、脉数等。
伤寒论复习重点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对于伤寒病的研究总结和归纳。
它对于中医王国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伤寒论讲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我们来复习一下伤寒论的重点内容。
一、伤寒的病因伤寒病的病因主要有外感邪气、饮食不洁和情志不遂三个方面。
外感邪气是指人体受到寒邪、暑邪、湿邪等外界的有害因素侵袭。
饮食不洁是指人们因饮食不当,摄入了变质食物或者因熬夜、暴饮暴食等过度劳累引起的肠胃功能紊乱。
情志不遂则是指人们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悲伤等不良心理状态下,导致了体内气血的紊乱。
二、伤寒的病机伤寒病的病机主要包括表里正邪的关系和脏腑经络的变化。
表里正邪的关系是指外感邪气侵袭人体后,人体通过表面的抵抗力和里面的调节能力来应对这种侵袭。
脏腑经络的变化则是指伤寒病引起了心、肝、脾、肺、肾等脏腑的功能紊乱,以及经络的阻塞和失调。
三、伤寒的临床表现伤寒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寒战、身体疼痛、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口渴或口干等。
其中,发热是伤寒病最主要的症状之一,通常会伴随着寒战和身体疼痛。
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是由于肠胃功能紊乱所引起的。
四、伤寒的辨证论治伤寒病的辨证主要依据包括脉象、舌诊、症状和病史等方面的信息。
常见的辨证有阳明证、少阳证、太阳证和厥阴证等。
辨证论治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热解毒、泻热下气、祛邪散寒、和中益气等。
其中,清热解毒是治疗伤寒病的基本原则,通过中药的使用来清除体内的热毒。
五、伤寒的预防与护理预防伤寒病主要包括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护理包括合理饮食、适当休息、保持情绪稳定等。
此外,伤寒病的患者还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
总结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对于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复习伤寒病内容时,我们要学习和理解伤寒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辨证论治等方面的知识。
《伤寒学》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题型:名词解释1.直中:是指太阳抗邪无力,疾病不出现太阳、少阳、阳明的证候,直接表现为三阴病症的一种发病方式。
产生直中的原因主要是正气内虚,抗邪无力使然。
2.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3.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题型:选择填空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名机,出生于东汉末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3.现今《伤寒杂病论》版本有两种:一是宋本,即林亿校正版本,但宋本现已无保存,现存者只有明代赵开美复刻本,简称赵本;一是南宋成无几注解本,称为“成注本”。
4.第一个逐条注解《伤寒杂病论》的医家是成无几。
5.《伤寒论》的体系特点:详于寒略于温。
6.《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论中所载113方(缺一方),被誉为“方书之祖”。
7.《伤寒杂病论》中合方有: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用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兼表证用药)等等。
8.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即“伤寒有五,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题型.名词解释1、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
即头痛项强之意。
2、时瘛疭:瘛,指收缩;疭,松弛之意。
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3、阳浮而阴弱:此以脉象示病机。
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
4、周时:一昼夜,即24小时。
5、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6、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不止。
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7、目瞑:目视不明,视物昏花。
《集韵》:“暝,目不明也。
”此处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8、项背强几几:几几,南阳方言,有拘紧、固缩之意。
亦有读作殊者。
全句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伤寒论考试重点 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3.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4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閏,此为逆也38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6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石膏甘草汤。
63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论重点知识点汇总复习一、名词解释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
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
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
霍,有迅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
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要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
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
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科突然倒扑,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28、清脓血:即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伤寒论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
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
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
霍,有迅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
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要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
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
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科突然倒扑,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28、清脓血:即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皓月)一,问答: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6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简述太阳病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
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
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
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
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
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
③无汗—寒性收引,汗孔闭塞。
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脉浮:①表未解,阳浮而阴弱,其脉必浮而无力。
②里热外蒸,必浮而有力。
发热:汗随热泄,其热较轻,只是微热。
②里热外蒸,其热较重。
渴:①三焦膀胱功能失职而正津不布,故见消渴、水逆。
②热结水停,较五苓散之渴程度轻,饮后可缓解,无吐。
小便不利:①三焦阳虚,气化失司,小便必清。
②下焦水热郁结,小便必赤。
治疗:①泽泻配茯苓猪苓利水通阳,白术健脾散水,桂枝温阳化气行水,表里同治。
②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阿胶清热利窍,育阴行水使湿热下泄。
4、结胸三症?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是大结胸证的三个典型脉症。
因被医家称为“结胸三症“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临床意义:是辨证论治的原则)主症,方中有炮附子辛热壮肾阳,白术燥湿健脾,生姜宣散佐附子助阳,茯苓淡渗佐白术健脾,芍药活血脉,利小便,不用人参。
附子汤主治少阴病阳虚寒湿身痛证,以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口中和,其背恶寒为主证。
辨证要点是口中和,背恶寒。
方中炮附子温经回阳,去湿止痛,配人参温补元阳,扶正祛邪,配白术温补脾阳,化湿止痛,佐茯苓健脾利湿,佐芍药通络止痛,共奏补阳化湿,温经止痛之功。
大黄黄连泻心汤。
证侯:心下痞,伴口渴心烦,小便赤,舌红,苔黄等热象。
病机:邪热郁于中焦。
煎服法:将大黄、黄连用煮沸的水浸泡三到五分钟,取其汁分再服。
临床意义:意在取其气之轻扬,不欲其味之重浊,使之利于清无形之热而不在泻有形之邪。
附子泻心汤。
证侯:心下痞闷不适,伴身热、口渴、心烦、尿赤、脉数,在此基础上复有恶寒,汗出,卫阳不足之证。
病机:邪热郁于中焦(热痞)兼表阳虚。
煎服法:附子别煮取汁,三黄(黄芩、黄连、大黄)用煮沸之水浸泡三、五分钟,取两者汁混合分服。
临床意义:三黄沸水浸泡取汁,取其气之轻扬以泄热消痞,炮附子另煎去汁,则辛热醇厚之性,尽收其中,以利温经复阳。
☆热痞证包括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和附子泻心汤证。
两者虽同属热痞,但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病机仅为胃热气滞,其主证是心下痞,按之濡与里热证如心烦、口渴、小便黄赤等组成。
治以泻热消痞。
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方中大黄泻热和胃,黄连泻心胃之火,黄芩泻中焦实火。
并用麻沸汤渍,取其气之轻扬,以清上部无形之热。
与之相比,附子泻心汤证病机为胃热气滞,兼有卫阳不固。
主证除热痞之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等证外,又见卫阳不固之恶寒汗出。
治以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方用附子泻心汤。
方用大黄、黄连、黄芩以沸水浸渍少顷,取其气以清上部之邪热,附子别煮取汁以扶阳固表。
16、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均为阳虚水停证,二者有何异同?同:均为水饮为患,而见头眩,脉沉。
异:苓桂术甘汤证主要是脾阳虚,水停中焦,病情轻,水气上冲而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真武汤证实少阳阳虚水冷,水停下焦,病情重,轻者仅见四肢重痛,重者可见四肢浮肿,症见发热,心下悸,头眩。
重者还可出现水饮横流四溢,遍及全身上下,症见腹痛,自下利手足厥冷。
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或咳或呕或小便不利等。
17、简述炙甘草汤证的主要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及煎药治。
主要证侯:脉结代,心动悸。
病机:气血两虚,脉道不充。
治法:滋阴养血,通阳复脉。
方药:甘草4、生姜3、人参2、生地黄1斤、桂枝3、阿胶2、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
煎药法:以清酒七升先煮八味,去渣纳阿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18小青龙汤证为何有“或渴”、“不渴”、“服汤已渴”三种表现?小青龙汤证出现或渴是饮停影响气化,津液不能上承。
不渴为水饮内停本象,未影响气化。
服汤已渴是指停饮之证,服小青龙汤后,温化之余,上焦津液一时不足,故见口渴,随之停饮得化,气机畅通,水津四布,口渴必除。
小青龙汤证中有“不渴”“或渴”“服汤已渴”其病机如何?“或渴”因水饮内停,正津不布“不渴”则因水饮未阻遏正津上达“服汤已渴”属水饮初化,津液一时不足,可有短暂口渴,这种口渴是水饮得温化,病向愈之征,并非伤津,勿需治疗。
19心阳虚共有5证。
①心阳虚心悸证:发汗过多,其人叉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其治法是温通心阳。
方用桂枝甘草汤(桂枝、炙甘草)。
②心阳虚烦躁证:方药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炙甘草、龙骨、牡蛎)。
③心阳虚惊狂证:方药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牡蛎、蜀漆、龙骨)④心阳虚奔豚证:方药为桂枝加桂汤(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
⑤心阳虚欲作奔豚证:方药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20白虎加人参汤证的主症和病机是什么?。
白虎加人参汤证的主症是:发热,大汗出,舌上燥而口渴甚,伴见时时恶风,背微恶寒,脉洪大。
病机是:邪热炽盛,津气两伤。
21、简述三阳病证发热的特征。
太阳病发热,一般是发热程度与恶寒程度成正比,就是发热越多恶寒越重、发热越少恶寒越轻;少阳病发发热多而恶寒恶寒少,或是往来寒热阳明病发热就干脆不恶寒了,反恶热,发热还怕热喜凉。
22何谓水逆证,其产生病机是什么,如何治疗?水逆是指饮邪内停,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证侯,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其病机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水邪至下向上逆于胃,胃失和降,随入随吐,故出现水入即吐。
治法: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
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23桂枝人参汤、葛根汤、葛根芩连汤、黄芩汤均治下利,如何区别运用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主治太阳病误下数次,表证不解,反伤脾阳,脾气虚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之证。
葛根汤解表止利,主治太阳表邪不解,内迫阳明下利,属表里同病但以表证为主者。
葛根芩连汤表里双解,清热止利,主治表证未解,挟表热的热利,因邪热下迫大肠,表里皆热,暴注下迫,故大便粘秽,汗出而喘。
黄芩汤清热止利,主治少阳邪热内迫肠道,利下粘秽肛门灼热,腹痛里急后重者。
24小陷胸汤证的辨证要点与病机是什么?2。
小陷胸汤证的辨证要点是,心下痞硬,按之则痛,胸闷喘满,咳吐黄痰,苔黄腻,脉浮滑。
病机是痰热互结于心下,结浅热轻。
25简述小建中汤证的症候、病机及方药是什么?小建中证的症候是心中悸而烦,腹中痛,喜温喜按,或伴轻微的恶寒发热等。
其病机是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被邪扰。
方药组成是: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饴糖。
26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均有头眩,如何鉴别?(论述题)。
1。
其鉴别点在于:苓桂术甘汤证之发生,是由于邪在太阳,治当汗解,而反用吐下之法,损伤脾胃之阳,脾运失职,水饮内停,而阳虚不能升清于上,则清窍反被上冲之水气所蒙,故起则头眩;而真武汤证则是由于太阳病汗不如法,表证虽解,而少阴阳气大伤,肾阳一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滥上下内外,若清阳不升,清窍反被上逆之水气所蒙,故头眩。
因此两证均为水气为病,都可致头眩,但一病在脾,一病在肾。
故脾虚停水常伴见心下逆满,气上冲心,不思饮食,脉沉紧脉症,而肾阳虚水泛则常伴有畏寒肢冷、心悸等症,故治疗上前者应温阳健脾为主,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后者以温肾利水为主,用真武汤。
27简述猪苓汤的配伍特点和功用。
猪苓汤具有清热、利水、养阴的功效。
方中用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加阿胶、滑石养阴清热利水,以利水见长而兼顾清热养阴,使利水而不伤阴,清热养阴而不碍利水。
28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在症状上如何鉴别?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均有目黄、身黄、小便黄等,但湿热发黄表现为黄色鲜明,为热实证,证见发热,口渴,腹满,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数等;寒湿发黄表现为黄色晦暗,为虚寒证,证见腹满时减,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迟弱等。
29试从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的组方配伍、功用的异同,阐述三方所主治证候的区别。
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中均用大黄,故均有攻下热实的作用,主治阳明腑实证,症见发热或潮热,心烦,腹胀满,大便难等。
调胃承气汤中大黄配以大剂芒硝,辅以甘草,全方具有良好的通便泻热作用,且泻下而不伤肠胃,适用于阳明腑实燥热重而结聚较轻的证候,临床见蒸蒸发热,心烦较重,兼有腹胀满,大便硬等症。
大承气汤中大黄配芒硝,并合以厚朴配枳实,全方具有通便泻热,攻积导滞的作用,适用于阳明热重,肠胃结聚亦重,症见潮热,心烦讝语,腹胀满痛,大便闭结等。
小承气汤中大黄配以小剂量的厚朴、枳实,全方虽有泻下导滞的作用,但力量较轻,适用于阳明腑实轻证,症见微热,或潮热,微烦,大便硬等。
30试列大柴胡汤证的二便、舌象与脉象的特点。
大便干结或下利,小便色黄,苔黄(厚)少津,脉弦(滑)数。
31简述柴胡桂枝汤的组方治法特点。
其主要适应症为少阳兼表寒的证候。
其组方特点是取小柴胡汤、桂枝汤各用半量,合剂而成。
故治法上有太少表里双解而予以轻剂的特点。
32试比较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证的证治异同。
1。
两证均为邪犯少阳,枢机不利。
但大柴胡汤尚兼阳明里实,除小柴胡汤所具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八症之外,尚有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痞硬、腹满痛、不大便或下利等证。
治法小柴胡汤证只宜和解少阳;大柴胡汤证宜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方药为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芍药、枳实、大黄而成。
两方虽以柴胡命名,但制方有大小,所针对病机、症状有差异,临床宜鉴别应用。
33太阴病下利的特点是什么?太阴病自利的病机为脾阳虚而清气不升,特点是自利不渴。
可兼见腹满痛等症。
34太阴腹痛证当用“大黄、芍药”时,为何要“减之”?芍药、大黄性寒而偏破泄,脾胃气虚的患者应当慎用,因太阴病本来脾胃阳虚,用芍药、大黄不慎,则恐伤脾胃,导致下利,故宜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