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138.89 KB
- 文档页数:12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是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为基础知识,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意义,学会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大小。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为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对于长度单位这个概念可能较为陌生。
但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测量物体大小的经验,如用尺子量身高、用米尺量房间等。
因此,学生在学习长度单位时,能够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应用。
2.难点:长度单位的换算和测量物体大小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长度单位的作用。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
3.直观教学法:运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长度单位。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模型、实物、图片等。
2.学具:尺子、铅笔、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长度场景,如身高、房间、道路等,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如何测量这些物体的大小的?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教师总结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长度单位模型,如米、厘米、毫米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然后,教师通过PPT或实物,呈现一些物体,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互相测量身高、手臂长度等,并记录结果。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单位。
2、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长度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重点、难点在建立长度概念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厘米尺,边长为1厘米的小方块,一根长5厘米的纸条,图钉。
教学过程(“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
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小方块,还记得我们上节课用这个小方块做了些什么事情吗?(作为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
)每次测量物体长短都用这样的小方块一个一个去摆太麻烦,有什么其他工具可以测量物体的长短吗?(尺)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是统一规定的。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厘米。
(1)看一看。
将小方块的边放在厘米尺的刻度上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尺上每大格长度与小方块边相等。
)这个小方块,他的一边是1厘米,而厘米尺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
(板书课题)(2)比一比。
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教师出示实物图钉和手指,通过测量,学生清楚地看到并体会到1厘米的直观表象,学生练习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的长度。
(3)认识厘米尺。
我们使用的这种尺每大格都有1个数字,因为这些数字都以厘米作为计量单位,所以叫做厘米尺。
(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2、用厘米尺量。
(1)说一说。
厘米尺上1、2、3……这些数表示什么意思?(1厘米,2厘米,3厘米……)让学生根据刻度表示出1厘米,2厘米的长度。
总结:从0到1有1个大格表示有1厘米,从0到2有2个大格表示有2厘米……(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
一年级《长度单位》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一年级《长度单位》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4、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导入:同学们,你们的文具盒里都有什么东西?能不能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让学生自己动手,并汇报测量结果。
通过同学们用各自不同的物品得出不同的结果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分小组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让学生明确活动的方法并动手操作。
(1)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不能弯弯曲曲的。
(2)将全班学生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每组从三件物品中(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全班总共分为6个小组,其中3组用正方形,3组用曲别针,3组用三角形。
注意:在使用三角形时,规定只使用三角形的一条边来量。
(3)在测量好后各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
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短边,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讨论交流,让学生尝试着总结。
)结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2、让各小组换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然后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学生独立操作,体会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教学设计:长度单位引言:长度是物体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是一个基本的物理量。
在学习中,学生需要理解长度的概念以及不同的长度单位。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二年级学生理解长度单位,并能够正确地进行长度测量和转换。
一、学习目标1. 理解长度的概念。
2. 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米、千米。
3. 能够正确选择并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
4. 能够将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转换。
二、教学内容1. 引入:- 利用实物引起学生对长度的关注,比如一把尺子、一段绳子等。
- 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长度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学习长度单位:- 指导学生学习并理解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米、千米。
- 利用实物或图片等教具展示不同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其大小关系。
3. 长度测量:- 在教室内设置不同的测量任务,如测量桌子的长度、教室的宽度等。
- 分组进行测量,学生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实际操作,并记录测量结果。
- 学生相互比较测量结果,讨论可能存在的误差原因及解决办法。
4. 长度单位转换:- 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物出发,学习将不同单位的长度进行转换。
- 利用练习题目,让学生多次进行单位转换操作,培养他们的转换能力。
- 提供实例作为参考,帮助学生掌握转换方法,并能够灵活应用。
5. 小结和巩固:- 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习重点和难点。
- 进行思维导图、填空题等形式的巩固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方法1. 实物引入法: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等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 活动导向法: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等活动导向学生进行学习,增强学习的互动性。
3.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测量和转换任务,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理解程度等。
2. 实际操作:评估学生在进行测量和转换操作时的准确性和独立性。
3. 书面测试:通过练习题目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长度单位》62-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1.长度单位》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学会使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实际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长度有一定的感知,但缺乏系统的长度单位概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使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学会使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2.难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以及灵活运用长度单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
2.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长度单位的使用。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模型、实物道具、长度单位卡片。
2.学具:学生尺、练习本、铅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如小猴子的水果店,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
故事中,小猴子遇到了一个难题,不知道如何比较水果的长度。
借此机会,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怎样比较水果的长度吗?”从而引出长度单位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长度单位模型,如厘米、分米、米,并向学生介绍它们的意义。
同时,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
如,用厘米尺测量一张纸的长度,用分米尺测量一把椅子的长度,用米尺测量一根绳子的长度。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学生尺,让学生分组合作,测量教室里的物体长度。
如,测量黑板、桌子、窗帘等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在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测量方法。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本节课主要针对小学二年级学生进行《长度单位》教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长度单位,能够正确使用常见的长度单位,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米、厘米、米和厘米的换算关系。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长度单位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3. 教学内容•认识米和厘米的概念。
•米和厘米的换算。
•长度单位的运用。
4. 教学过程引入:老师出示不同长度的物品,让学生猜测各物品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讲解: - 介绍米和厘米的定义并区分二者。
- 给出米和厘米的换算公式。
- 演示米和厘米的实际测量和计算。
练习: -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练习。
- 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使用长度单位进行计算。
巩固:设计游戏环节,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掌握。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通过引入、讲解、练习、游戏和作业等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参与度。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可能会出现学生对长度单位概念理解不够深刻,需要在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的应用。
另外,教学中还需注意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例如米和厘米的概念,多设立复习环节,以确保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
此外,增加与学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全面,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长度单位》的教学设计《长度单位》的教学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长度单位》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长度单位》的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长度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
虽然学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和基础,但是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
为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于实际,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测量身边物体的长,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并能运用。
全单元分4课时完成,本教学设计为第4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学生尺、米尺【设计理念】因为长度单位的选择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
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设计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提高。
【教学过程】1、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2、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3、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4、教师进行小结,并板书:1米=100厘米【设计意图】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节课的活动做好铺垫。
二、进行练习。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幼儿园大班数学《长度单位》教案标题:幼儿园大班数学《长度单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理解并认识基本的长度单位,如厘米和米。
2. 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能够初步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 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尺子、不同长度的绳子或纸条、一些需要测量的物品(如铅笔、书本等)。
2. 学具:每个幼儿一把尺子和一些需要测量的物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把尺子,引导幼儿观察尺子上的刻度,并引入“厘米”和“米”的概念。
2. 新授内容:(1) 讲解“厘米”和“米”的含义。
可以通过故事或者游戏的方式,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 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引导幼儿尝试自己动手测量。
(3) 让幼儿两两一组,互相测量对方的手臂、腿等部位的长度,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3.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测量题目,让幼儿独立完成,以检验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测量方法。
4. 总结回顾:带领幼儿一起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收获。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对于未能掌握测量方法的幼儿,应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五、家庭作业:布置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测量任务,如测量家中的桌子、椅子、床等物品的长度,增强幼儿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六、教学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利用实物进行演示,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的使用方法。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测量,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细致、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的概念2. 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的使用方法3. 长度单位的换算4. 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个尺子,引导学生观察尺子的特点,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2. 提问:生活中我们如何表示物体的长度?(二)新授1. 长度单位的概念(1)教师讲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强调长度单位是用来表示物体长度的。
(2)举例说明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的使用方法(1)教师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引导学生认识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2)学生动手操作,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3. 长度单位的换算(1)教师讲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2)学生进行长度单位换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布置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测量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体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际测量中的操作能力和准确性。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长度单位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教版数学二上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能够运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换算。
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长度单位进行计算。
二、教学重点1.米、分米、厘米、毫米的换算关系。
2.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计算。
三、教学难点1.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灵活运用不同长度单位进行计算。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材。
2.教具:尺子、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实物,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引入:通过展示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实物,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长度单位的大小差异。
2.导入:让学生回忆一下长度单位的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讲解:通过示范示例,解释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让学生跟随练习。
4.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的掌握。
第二课时1.复习: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他们对长度单位转换的掌握情况。
2.讲解:介绍使用长度单位进行计算的方法和技巧,并进行示范。
3.操练: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练习,强化他们的计算能力。
4.综合练习:设计几道综合应用题,让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六、教学总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的转换关系,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计算。
通过课堂教学和练习,相信大家对这部分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七、作业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题,以及设计的作业题目。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和掌握,如有疑问请随时向老师提问。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和理解长度的概念,并能够使用正确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
2.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测量技能,培养他们的准确性和细致性。
3.培养学生的协作和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测量活动。
教学内容:1.长度的概念和应用:理解长度是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认识一些常见的长度单位,如厘米、分米、米、千米。
2.长度的测量:使用直尺和尺子进行长度的测量,学习如何读取和使用刻度尺上的刻度。
3.长度的比较:学习如何比较不同对象的长度,并能够使用正确的语言描述长度的大小关系。
教学过程:1.导入活动:师生对话引导学生思考长度的概念,例如什么是长度?我们在生活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可以给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例如铅笔、书、桌子等。
2.知识讲解:通过幻灯片或黑板板书的形式,向学生介绍长度的概念和常见的长度单位,如厘米、分米、米、千米。
解释每个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并演示如何使用直尺和尺子进行长度的测量。
3.实践测量:将学生分成小组,提供一些不同长度的物品,如铅笔、橡皮、书等,让学生使用直尺和尺子进行测量,并记录每个物品的长度。
学生可以向同组的同学展示自己的测量结果,并比较不同物品的长度。
4.比较长度: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使用正确的语言描述不同物品的长度大小关系。
例如,物品A的长度比物品B长,物品C 和物品D的长度相等等。
5.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对长度的认识和测量技巧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每天在生活中积极观察和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6.拓展练习:布置一些拓展练习,让学生在家继续实践测量和比较长度的技能,如测量家里的门窗长度、测量教室里其他物品的长度等。
教学资源:1.幻灯片或黑板板书2.直尺和尺子3.不同长度的物品,如铅笔、橡皮、书等评估方法:1.观察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和沟通情况,评估他们的协作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倾向。
2.观察学生在测量活动中的操作准确性和细致性,评估他们的观察力和测量技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这一单元是学生学习测量和几何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主要围绕“厘米”和“米”这两个基本的长度单位展开,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首先学习厘米和米的概念,了解它们是如何用来表示物体长度的。
通过直观的教具和实例,学生将能够感受到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从而加深对这两个单位的理解。
学生还将学习如何使用刻度尺进行简单的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包括如何对准刻度、如何读数等。
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本单元还注重实践应用。
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和练习,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测量。
比如,他们可以测量课桌的长度、书本的宽度,甚至自己的身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学生将学习如何根据物体的实际大小进行大致的估测,这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快速判断物体长度非常有帮助。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不仅涵盖了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估测意识。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单元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是他们掌握测量和几何知识的重要一步。
(二)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内容设计紧贴学生生活实际,旨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基本认识和测量技能。
首先,单元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入手,引入长度的概念,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测量长度的必要性和实用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兴趣基础。
在“认识厘米”这一部分,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强调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厘米尺的使用,熟悉其结构特点,掌握如何用厘米尺准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长度的单位》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的意义和单位。
2.掌握米、分米、厘米的换算。
3.能够正确使用长度的单位进行计量。
4.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进行长度的比较和计算。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米、分米、厘米的换算方法。
2.理解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较好掌握米、分米、厘米的换算。
2.能够准确地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和比较。
四、教学准备
1.课件和教具:长度单位的图片、绘画板、米尺、量尺等。
2.已备好的教学案例和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1.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几种不同长度的物体,引导学生了解长度的基本
概念。
第二步:讲解
1.讲解米、分米、厘米的概念,并介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第三步:实践
1.给学生布置几道长度单位换算的练习题,让他们动手实践,巩固所学
知识。
六、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长度的单位,并掌握了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使用这些长度单位来测量和比较物体的长度。
七、作业建议
1.完成课堂练习题。
2.自行收集一些长度单位的实物,并进行测量和比较。
八、延伸阅读
1.了解更多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
2.思考一些实际问题,并尝试用长度单位进行解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方法,提高对长度的测量和计算能力。
如果有任何问题,请及时向老师请教。
长度单位大班数学教案一、教案背景和目标本节课将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常见的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长度的度量方法和换算技巧,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与概念引入- 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如米、厘米、千米等,回答什么是长度单位。
- 引导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使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的场景,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使用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 讲解长度单位的概念- 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长度单位是用来量度物体长短的单位,可以把物体的长短表示为一个数。
- 指出常见的长度单位有米、厘米、千米等,并通过实际示例让学生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3. 长度单位的换算- 通过具体的示例,讲解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 引导学生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
- 引导学生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千米=1000米。
4. 操作练习-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计算和换算练习。
-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例如:小明跑了500米,小红跑了3千米,谁跑得更远?5. 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参加拓展探究活动,例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寻找所在城市的长度标志等。
-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交流分享。
三、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评估- 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和问答,检验学生对长度单位概念和换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作业评估- 布置作业,包括计算和换算题目,检验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 教科书、课件、黑板、尺子等五、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换算,培养实践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同时,通过拓展应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提供更多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