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14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1. 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
一方以法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
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
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状态的政治格局。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它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国际关系条约。
主要内容:(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肯定了先前取得的3个主教区;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
(2)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还规定卡尔文与路德教享有同样的权利,制止了天主教对新教的迫害。
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意义):第一,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第二,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鸣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第四,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第五,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行外事活动。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30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四大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三十年战争在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战争当推发生在1618年~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
它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引发,把欧洲的主要国家全都卷入进来,而且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对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17世纪初,神圣罗马帝国统辖下的德意志地区,仍然处于诸侯割据状态。
各邦诸侯因为信仰不同和教产矛盾,分别组成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
为了与对方抗衡,双方都大力寻求外国势力支持。
而当时业已形成统一和集权的国家,如英、法、西班牙等,正在谋求对外扩张,自然就把德意志当作角逐的目标。
这样,在战争爆发前,欧洲各国在宗教信仰的牵带下,形成了两大对立集团:哈布斯堡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得到罗马教皇和波兰的支持;反哈布斯堡集团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
这次战争的导火线是波希米亚(捷克)爆发民族起义,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任命天主教徒斐迪南为捷克国王。
自1618至1648年的漫漫三十年里,欧洲大地烽火连天,战事不断。
终于,1648年10月,参战备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战争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署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和近代欧洲外交史的开端。
它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欧洲均势格局,形成了早期的外交制度。
法国和瑞典增加了势力,神圣罗马帝国统治实际终结,哈布斯堡王朝受到沉重打击,信教力量增长;确立了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行动原则,促进了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王权进一步替代神权;法国争夺欧洲霸权。
维也纳体系拿破仑战争拿破仑执政(1799—1804)和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1815)时代,法国资产阶级为了在欧洲建立法国的政治和经济霸权,同英国争夺贸易和殖民地的领先地位,以及兼并新的领土而与奥、普、俄、英为核心的反法联盟进行的一系列战争。
第一,拿破仑战争具有革命性。
它是两种社会制度的战争,是革命的:保卫伟大的革命,反对反革命君主国联盟。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一、世界主要矛盾......的演变二、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近现代国际关系概况(各表均须结合课本掌握)★世界格局的变化★、重要的国际会议★、重要的国际条约★重要的国际组织三、主要大国间的关系1.英法关系:①基础史实18世纪,英法既在欧洲争霸,又在印度和北美争夺殖民地。
(七年战争)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最后打败了法国。
(第一次反法同盟) 19世纪中期,英法联合在克里木战争中打败俄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缔结协约,共同对德。
在巴黎和会上,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
英法操纵国联排斥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30年代,英、法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都采取了绥靖政策。
二战中,英、法联合对德作战,并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二战战后,英、法都加入北约组织。
1986年后以英法同为欧共体成员国。
②归纳认识:双方关系时而争夺,时而联合.工业革命前,双方争夺欧洲霸权与殖民利益,敌对关系居于主导;工业革命后联合居于主导,联合主要在于对俄、侵华、对付共同敌人德国共同主宰国联,推行绥靖政策.二战后两国国际地位下降.2.法德关系:①基础史实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普、奥积极组织反法同盟。
1870年爆发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被迫向德国割地赔款。
19世纪晚期,法德矛盾十分尖锐。
双方加入不同军事集团对抗。
一战爆发后,法德在西线对抗,进行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巴黎和会后,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
收回阿尔萨斯洛林,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索取战争赔款.30年代,法国纵容了德国的侵略。
二战初期,德国进攻,法国沦亡。
二战结束时,法国同美英分区占领西部德国。
西德成立后,法德同为北约与欧共体成员国,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②归纳认识:法德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原因在于双方对欧洲霸权德争夺.普法战争对双方关系有重要影响,埋下相互仇恨的种子.20世纪中期以来法德关系改善.3.英德关系:①基础史实从法国大革命到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始终联合普奥反法。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1.试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和特点。
答:性质:1618年到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彻底打破了罗马神权下的世界主权,建立了欧洲世俗专制王权国家间的国际秩序。
威斯特伐里亚条约实际是德意志内部宗教矛盾演变为一场各国君主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战争后,各国瓜分利益的条约。
该条约是在新教徒占优势地位的情况下签订的,这在它的内容中也体现出来。
该条约从政治上分裂了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国力大损,而法国,瑞典增强了自身实力。
但实际上作为一场战争的结果,该条约虽然调和了原有的矛盾,但是又挑起了新的矛盾。
瑞典法国实力扩大引起了英国,丹麦等国的仇视。
威斯特伐里亚体系建立之后,欧洲的局势并没有稳定,反而通过战争不断的进行着更替。
特点:l. 威斯特伐里亚体系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争端和结束战争的先例。
2. 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表明国家主权和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
3. 初次规定了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条款,如违约可集体进行制裁。
4.承认了新教和天主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5. 而此后欧洲各国之间开始确立常驻代表机构的制度,开始了外事活动。
6.它是国际关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并且促成了现代国际法的产生。
2.英、法在近代的外交发展战略有什么不同?回答一:1)英国外交战略特点:英国资阶革命以后,英国为了实现国内资阶的利益,走上了大力推进海外扩张的殖民道路。
为了建立世界贸易霸权,英国商船和舰队在全球范围内抢占殖民地,并与西班牙、荷兰等海上强国争夺利益。
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英法封建王朝的同盟关系结束。
两国转而争夺欧洲霸权。
英国在这一时期在争夺海上殖民地和海上战略据点更为主动。
后来在西班牙、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英国直接将法国视为其发展的最大竞争对手,采取各种方式削弱法国,阻止其在欧洲大陆称霸。
这一时期的,英国外交战略主要通过拓展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拓展其海外利益,同时通过干预欧洲大陆事务,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专题十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归纳整理知识要点
1、国际关系的主要表现方式:战争、和平。
2、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和平、发展
3、二战启示:见九下笔记P48-49
4、当前影响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宗教冲突等。
5、合理化建议:加强国际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大反恐力度
6、美国、日本崛起的共同原因:
①科教兴国;②“制度创新”;③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照搬别国发展模式;④后发国家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加快现化步伐。
7、西欧、日本崛起的共同原因:
①美国的援助和扶持;②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③采用最新科学技术等。
8、美国、日本崛起的启示:
①抢抓机遇,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②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科技,大胆创新;
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9、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
(一)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二)国际联盟(国联)
(三)轴心国集团与反法西斯联盟(四)联合国
(五)欧洲联盟(六)北约和华约
(七)世界贸易组织(WTO):见课本(八下78)
(八)亚太经合组织(APEC):见课本(八下78)
其中至今存在的全球性政治组织:联合国;
全球性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经济联合国”;区域性军事政治组织:北约;
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欧盟;
区域性经济组织: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讲义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研究所卢静第⼀部分:近代国际关系史第⼀讲绪论⼀、国际关系是什么?(⼀)国际关系:严格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指的是主权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在⼀定的⽣产⼒和⽣产关系的基础上,由联结世界上所有的或⼤多数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化纽带所形成的各个国家之间密切联系,互相交错、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
(⼆)国际关系的特点1、历史性2、交往频率的密切性3、交往地域的⼴泛性4、交往内容的全⾯性5、由主权民族国家组成(三)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的区别与联系国际关系格局:是国际舞台上各种国际战略⼒量对⽐在⼀定时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相互作⽤的表现形态。
体系与格局:体系(体制)与格局内涵上⼤致相同。
体系(体制)指由各种国际⾏为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构成的统⼀体。
格局指该统⼀体的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
秩序与格局:格局强调客观态势和相应的战略关系,是⼀种客观存在。
⽽秩序则更多地强调理想的或主观上要确⽴的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运⾏机制。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三)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国际关系的宏观历史背景1500年前后的世界I、东亚封贡体系II、穆斯林世界III、欧洲的中世纪三、欧洲⾛出中世纪1、⽂艺复兴Renaissance但丁《神曲》达芬奇《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朗开基罗《⼤卫像》2、宗教改⾰2、宗教改⾰新教分别以M. 路德、J.加尔⽂和英国国王亨利⼋世为代表美洲的发现及绕好望⾓到东印度通路的发现,是⼈类历史上最⼤⽽⼜最重要的两件事。
其影响已经很⼤了。
……通过为欧洲产品开辟⼀个⽤之不竭的新市场⽽给新的分⼯和⼯艺的进步提供了机会,这在古代商业的狭⼩圈⼦⾥是从不会发⽣的。
……不过,对于西印度及东印度两处的⼟⼈,这两件事件本来能够产⽣的⼀切商业上的利益却被它们所引起的不幸完全抵消了。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3、民族君主国的出现4、地理⼤发现1486年迪亚⼠发现⾮洲南端的(风暴⾓)好望⾓;1492年哥伦布航⾏到达美洲;1489年达伽马开辟绕过好望⾓到达印度的新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类⾸次环球航⾏;1642-1643荷兰⼈塔斯曼航⾏⾄澳⼤利亚和新西兰等地。
学习国际关系史的心得体会在这学期中,我们集中学习了《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涉猎,我对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新的感悟。
国际关系是史包含着一个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元素不断成长和变换的巨大网络,各种政治力量在一个日益一体的网络空间里相互发生联系。
国际关系史以世界体系的发展为主线,既有国际关系史围绕世界体系机制而运行的轨迹描述,又有关于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的分析以及推行国家利益对国际关系影响的思考。
一、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回顾五百年的国际关系史,我们发现,国际关系体系从欧洲走向了世界形成了真正世界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
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从大陆同盟体系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再到雅尔塔体系,国际关系体系转变的路径可供我们借鉴:从国际体系的极数分析,国际关系体系经历了两极体系—英法奥三极体系—英法俄普奥五极体系—英法俄德奥五极体系(美日具备极的实力,但没有参与国际体系)—美苏体系—中美苏战略三角,直到冷战结束后的美欧俄中日五大力量中心,多极体系初具雏形,美国军事实力超强,但建立单级霸权体系,困难重重。
从极的产生过程来看,法兰西与神圣罗马帝国之争,法国的战略在于分裂神圣罗马帝国,其重点在于与神圣罗马帝国争夺西班牙,同时支持德意志内部的新教诸侯反对奥地利。
其战略是成功的。
三十年战争后,法国成为欧陆的霸主。
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略则联合欧陆之外的英国,反对法国。
两强争夺的最终结果是英国成为战略平衡手,普鲁士也在两强的争夺中崛起起来。
同时,俄罗斯向西扩张,也成为欧陆的主要角色。
法德世仇成为欧洲国际关系体系转变的动力,神圣罗马帝国衰落后,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但是无论亨利四世还是拿破仑,在其实力鼎盛时期也未能达到与欧洲所有强国为敌的地步。
两强相争的后果是两强都衰落下去,只是衰落的快慢不同,拿破仑战争后,法国实力再也没有达到欧陆霸主的地位。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进入17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各诸侯与皇帝之间,天主教派与新教派之间斗争激烈,并导致“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
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主权,以及瑞士、荷兰为独立国。
缔约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常驻外交使节,进行专门的外事活动,正式国际关系逐步建立。
和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明确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促进了近代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
在17世纪后半期和18世纪的欧洲战争中,宗教利益、王朝利益和道德原则不再是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利益和理性原则逐渐指导着国家的主要行动。
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用战争来解决矛盾,用和约和妥协来结束战争。
战后的和约主要对所争夺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而不公正之处又引起新的战争。
其中的一些条款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
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专制国家体系逐步形成。
“三十年战争”前的五大强国法、奥、英、荷、瑞在战后地位各有升降。
到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国际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基本上确定为英、法、俄、普、奥五国。
在欧洲国际事务中,英国的主要角色是制衡者,其他四国是欧洲大陆的霸权争夺者。
学习要点: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与矛盾转化。
3、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
4、重要战争、和约及其影响。
5、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该时期的欧洲国际形式。
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一、17世纪初的欧洲各国君主专制国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进入17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各诸侯与皇帝之间,天主教派与新教派之间斗争激烈,并导致“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
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主权,以及瑞士、荷兰为独立国。
缔约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常驻外交使节,进行专门的外事活动,正式国际关系逐步建立。
和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明确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促进了近代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
在17世纪后半期和18世纪的欧洲战争中,宗教利益、王朝利益和道德原则不再是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利益和理性原则逐渐指导着国家的主要行动。
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用战争来解决矛盾,用和约和妥协来结束战争。
战后的和约主要对所争夺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而不公正之处又引起新的战争。
其中的一些条款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
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专制国家体系逐步形成。
“三十年战争”前的五大强国法、奥、英、荷、瑞在战后地位各有升降。
到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国际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基本上确定为英、法、俄、普、奥五国。
在欧洲国际事务中,英国的主要角色是制衡者,其他四国是欧洲大陆的霸权争夺者。
学习要点: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与矛盾转化。
3、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
4、重要战争、和约及其影响。
5、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该时期的欧洲国际形式。
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一、17世纪初的欧洲各国君主专制国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
专题十一: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与国家、国际组织间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国际关系是国际利益在某一时期的汇合。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分三种类型:①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矛盾与斗争;②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国家侵略与反侵略、称霸与反称霸的矛盾与斗争;③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对抗。
复习本专题应注意:促使国际格局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国际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原因。
一、近现代国际关系概况1、17世纪-19世纪早期特征:西欧国家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
主要矛盾:从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
结果:英国打败荷兰、法国,成为殖民国家2、19世纪晚期-一战特征: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
主要矛盾:从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结果:一战摧跨了四大帝国,削弱了英、法,美国和日本崛起,诞生了苏联社会主义家3、一战后-二战特征: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并逐步瓦解。
主要矛盾:从英美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到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此时期还增加了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结果:经过二战,法西斯国家被消灭,英法遭到进一步削弱,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4、二战后:特征:从冷战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趋势发展主要矛盾:美苏矛盾、南北矛盾。
结果: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兴起,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二、两次世界大战A原因:一战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②以英德为首的两大侵略集团扩军备战;③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引燃一战战火。
(导火线)二战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经济危机的影响;③法西斯势力的扩张④英法美的纵容侵略。
B经过一战:1、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也很快卷入战争。
2、交战双方—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协约国的英法俄意美中和塞尔维亚。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回车一中胡留成重点知识::一、两次世界大战。
二、世界格局的演变。
三、重要的国际会议四、重要的国际条约五、重要的国际组织复习本专题应注意:促使国际格局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国际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原因。
第一课时重点识记::一、两次世界大战。
二、世界格局的演变。
教学过程:一、近现代国际关系概况1、19世纪晚期-一战,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
2、一战摧跨了四大帝国,削弱了英、法,美国和日本崛起,诞生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3、一战后-二战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并逐步瓦解。
从英美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到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此时期还增加了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经过二战,法西斯国家被消灭,英法遭到进一步削弱,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4、二战后从冷战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趋势发展美苏矛盾、南北矛盾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兴起,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二、两次世界大战1、一战原因: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②以英德为首的两大侵略集团扩军备战;③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引燃一战战火。
(导火线)二战原因: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②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③法西斯势力的扩张(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④英法美的纵容侵略。
(加快了战争爆发)2、一战经过(1)、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也很快卷入战争。
(2)、交战双方—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协约国的英法俄意美中和塞尔维亚。
(3)、大战役—凡尔登战役、(4)、结果—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德国投降。
二战经过:(1)、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2)、扩大: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3)、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4)、转折: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5)、欧洲第二战场开辟:1944年6月,英美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
(6)、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战争结束。
(7)、重要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战。
3、一战性质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二战性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4、一战影响:(1)、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2)、产生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3)、促进了科技的进步4、削弱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
二战影响:(1)、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2)、战争打败了法西斯,教育各国人民,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3)、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民族解放运动和发展。
(4)、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5)、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三、世界格局的变化1、16-18世纪中期①以欧洲为中心,英国占主导地位②东方从属西方的国际关系格局开始形成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建立:1919年,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定了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该体系。
(2)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局限:凡──华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也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4)瓦解:二战爆发3、第二次世界大战-1991年美苏两极格局(1)建立: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2)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3)发展历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北约华约组织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4、1991年-今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巩固训练1、1921—1922年帝国主义为了调整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对中国的最大影响是A、日本获得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B、日本将山东主权归还给了中国C、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被打破D、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中2.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共同之处有:()①本质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②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③由少数国家操纵,充满矛盾斗争④都涉及到中国问题,且侵犯了中国主权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3.“我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对我们无端进行卑鄙的进攻,美国同日本帝国之间已经处于战争状态。
”罗斯福演说中谴责的日本“卑鄙的进攻”是指()A.偷袭苏联B.偷袭波兰C.偷袭珍珠港4.1945年5月8日,美国有位外交官清醒的指出:“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
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这里的两个“战争”分别指A.二战、冷战B.二战、中东战争C.一战、二战D.二战、科索沃战争5.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
下图是中国倡议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目前已有57个国家申请加入,涵盖五大洲。
这反映了()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②世界经济发展趋向全球化③中国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④世界经济格局趋向多极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6、20世纪发生了两次全球性的世界大战,战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动,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9分)(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最终形成了哪两大军事集团?(2分)(2)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帝国主义列强在“一战”后建立了怎样的世界新格局?其中哪些条约直接损害了中国的利益?(3分)(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意日三国结成政治同盟,这个同盟的名称是什么?(1分)(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这—世界格局结束的标志是什么?(2分)(5)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请你设计一条呼吁和平的宣传标语。
(1分)参考答案:(1)军事集团:三国同盟(1分)、三国协约(1分)(2)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分)条约:《凡尔赛和约》(1分)、《九国公约》(1分)(3)同盟名称:法西斯同盟(三国轴心或轴心国集团或“柏林—罗马—东京轴心”)(1分)(4)世界格局:两极格局(1分)结束标志:苏联的解体(1分)(5)宣传标语:从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角度回答。
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例如:反对战争,维护和平。
(1分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崩溃,一场世界性经济危机到来。
危机迅速扩展到加拿大、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遍及工、农、商、金融等行业。
材料二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比1929年下降40%以上,国际贸易额下降60%以上,大批银行倒闭,整个信贷制度濒于崩溃,3000多万工人失业,几百万小农破产。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此次经济危机有何特点?(3分)(2)面对危机美国采取什么措施?(1分)德国、日本采取什么对策?(1分)最终导致什么爆发(2分).参考答案:(1)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3分)(2)罗斯福新政(1分)德国、日本建立了法西斯政权,走上了的对外侵略扩张道路。
(1分)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分)第二课时重点比较理解:一、重要的国际会议二、重要的国际条约三、重要的国际组织教学过程:一、重要的国际会议强调时间、与会国、主要内容、影响、1、巴黎和会1919.1.27国,操纵国:英法美签订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2、华盛顿会议1921-1922 9国,操纵国:美英日签订《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慕尼黑会议1938.9 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把苏台德区割给德国。
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4、雅尔塔会议1945年初苏美英美英苏分区占领战败后的德国;苏联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成立联合国。
进一步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
5、亚非会议1955 亚非国家求同存异的方针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
二、重要的国际条约强调时间、内容、影响。
1、《凡尔赛和约》1919.6.对德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及“四国”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2、《九国公约》1921-1922 英法日美相约相互尊重在太平洋区域属地的权益。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1922 宣称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3、《慕尼黑协定》1938.9.规定捷克斯洛伐克把苏台德区割给德国。
助长了德国的侵略气焰,削弱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三、重要的国际组织1、同盟国1882年德意奥三国同盟形成,核心是德国。
协约国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核心是英国。
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大搞军备竞赛,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轴心国集团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侵略性军事政治集团,又称为“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
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
1940年春夏之交,德国攻占北欧和西欧的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
1940年6月法国投降。
1940年秋德国猛攻英国。
1941年德军进攻苏联。
与此同时,意德军队进攻北非。
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联盟正式成立。
政治上互相协作(二战期间四次会议)、经济上互相支持、军事上互相配合。
壮大了的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加快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4、北约组织1949年,美国、加拿大和西欧10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5、华约组织1955 年,苏联和东欧7个国家在波兰首都华沙缔结了《华沙条约》,成立了华约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