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让语文教学回归原点内容摘要: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如果一味地鼓励学生去“参与”、“去探究”、去发表“独特体验”,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质上只营造了外表的虚美,而抛弃了语文的本真,失去了语文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回归真切的生活,让学生从生活的视角来审视和品味、享受语文生活,从而回归到语文的原点。
关键词:语文味主体生活一、追求课堂“热闹”,放大学科“联姻”。
案例:在《黄山奇松》的课堂上,老师是这样教学课本上只用了一句话描写“陪客松”的:“同学们,书上没有画出‘陪客松’的图,你们能不能根据书上的句子把它画出来?”学生齐说:“能。
”于是课堂上能够见到的是学生忙碌的身影:有的学生埋头“苦画”;有的学生在问同学借水彩笔;有的学生转脸询问:“哎,你怎么画的,让我看看。
”……十分钟过去了,老师问:“同学们,画好了吗?”有的同学答:“画好了。
”有的同学着急地说:“还没有,等一下。
”这时,老师让画好的同学到前面展示自己的画,老师问:“画的怎么样?”学生评价:“画的很好!”“画的很像!”老师也在一边赞叹:“真不错!”……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理念,主张模糊学科界限,提倡学科间的融合。
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唱、跳、画、演等多种活动。
当然,学生通过演、画等形式,可以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形象地表现出来,使之相互启发,相互感染,大大地增强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可是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领会课标的意图,片面追求愉悦教学,使课堂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是干扰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
二、评价简单,表扬泛滥案例:老师说:“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看谁读得好!”学生们一个接一个起来读书。
老师说;“你们读得真棒!”、“你读得真好!”、“你真了不起!”“为他鼓掌!”一节课下来,掌声、表扬声不绝于耳。
如果有的学生读的不太好,老师便会说:“还有哪个同学比他读得更好?”当然,老师也没有忘记让学生发挥评委的作用,但学生只会说:“他读得很好,很有感情!”、“字读得很准确!”此时的老师也只是点头微笑。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摘要:课文教学生活化,是指面对中学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
综合性学习活动,为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提供了良好范例,语文训练要与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明白易懂,有利于启发学生今后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语文知识。
抓住生活中的契机穿插语文训练,既能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关注语文、训练语文的习惯,也能使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迅速提高,真可谓一箭双雕。
课堂上也要再现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问题的探究不断深化。
同时由于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新的问题和新的学习需要将不断产生,这就要求教师还要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后生活的联系,使课堂教学不断向课后生活延伸拓展。
关键词:课文教学学生生活联系回归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是我们生活的工具,也是工作的工具,还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
语文与生活同在,它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最能体现学以致用的学科。
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
那么,如何与生活密切联系进行语文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1、让课文教学生活化,走进生活,丰富生活课文教学生活化,是指课堂语文讲读要面对中学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贴近学生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
如教学《化石吟》,我考虑到学生对化石很生疏,理解课文难度很大,于是我就到生物实验室借来几个植物和动物标本,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化石的特点,探讨化石的形成过程,再对照课文中的抒写,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平凡的真理”、“珍贵的密码”、“生命的档案”、“卓越的雕刻家”的含义,品味作者对化石的深刻感悟和用语的精准。
这样教学,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难懂为具体可感,让学生轻松而准确地领会了这首科学诗的深刻含义和写法。
这正是教学联系生活的功效。
2、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联系生活,感受生活新课改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后面增加了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这是新教材的最大亮点,,为新时代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提供了良好范例。
支持课程改革,让语文回归生活摘要:语言是生活中人们沟通和交流的工具,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语文中处处有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积极的学习意识,从而积极自主地从生活中挖掘知识,提升技能,做生活的强者,做学习的主人。
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小学语文教学如何“生活化”以及学生生活“语文化”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和交流。
关键词:课程改革;小学语文;回归生活;规范用词语言是生活中人们沟通和交流的工具,作为语言的学习途径,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不管是拼音识字、口语表达还是阅读理解,都是实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当然,这些沟通技巧也需要在实际交流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因此,我们要想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语言交流能力,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间的壁垒,让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小学语文教学如何“生活化”以及学生生活“语文化”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和交流。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1.打破教材束缚,从生活的角度来理解知识实际上,小学语文新教材设置的许多内容都来自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若语文教师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地讲解,肯定会与其设置的初衷渐行渐远。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链接点,并以此来唤起学生对对应生活现象的探索和学习,并能选择性地与语文知识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比如,在教学《和时间赛跑》这一课时,笔者就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打破文本的束缚,说一说自己对时间的理解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学生经过阅读、思考和感悟纷纷举手,各抒己见,见仁见智,有人说:“父母晚上加班就是在和时间赛跑。
”有的学生说:“乘坐汽车等交通工具就是为了和时间赛跑。
”如此引导,理论联系生活,让学生从教材狭义的时间范畴里走出来,弄明白文章的深意,从而激活了大家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这样让学生用生活的方式来感受和体会文本知识,将知识学活、用活,这才是学习语文的真谛!2.活学活用,试着描摹生活情境教育学家曾这样教导我们:“做学问就要活用,若学问不能活用,则是伪学问,不如不学。
阅读教学应是“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过程。
陶行知先生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我们只有架起语文与生活的桥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由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尽情体验生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一、构建生活化语文阅读教学观“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生命。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发掘生活中的阅读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将阅读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课程改革新理念的一大体现。
教师只有实现教学观念中的三大转变,才能构建生活化的语文阅读教学范式。
1.变“为考试而教(学)”为“为生活而教(学)”。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它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在中考指挥棒的指引下,语文教与学的目的已经偏离,语文的工具性价值已经有些变味。
它往往不是学生做人的工具、“生活的工具”,而是考试的工具、升学的工具。
老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
那些充满哲理的名言警句需要死记硬背,因为考完就会忘记;那些美妙的文章往往被肢解得面目全非,因为要应付各种偏题、怪题;那些市场上铺天盖地的应试材料鱼龙混杂,因为学生间竞争实在激烈……于是,语文离学生越来越远,语文的教学本性已渐渐迷失。
陶行知先生一贯反对“教死书”、“读死书”,他认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所知道的交给学生”,“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因此,想让语文回归生活,教师必须变“为考试而教”为“为生活而教”,学生变“为考试而学”为“为生活而学”,不断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以促进他们精神的成长。
2.变“课堂上学”为“生活中学”。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联的学科,可是目前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空间相对狭窄,学习材料相对单一,学习过程相对单调,基本忽略了生活这一大语文课堂。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语文装扮生活语文与生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语文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高山流水,清风明月;草长莺飞、山青水秀的妩媚江南;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塞外风光;人生的悲欢离合,求索的艰难坎坷……都是语文课里鲜活的内容。
所以,语文不是一本单一枯燥的教科书,而是活生生的、五彩斑斓的生活。
由于语文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该回归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语文装扮生活,提升生命质量。
“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开放、自由、灵活、宽广无边的空间。
只有那些来自生活的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才富有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使学生学到具有时代气息的语文。
语文就是生活,小课堂里的知识是有限的,大社会的天地则是无限的。
有造诣、有成就的人往往更得益于社会这个大课堂。
可是,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一、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语文教学在课内进行固然没错,但语文学习的形式可以是生活的。
老师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突破课堂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强化课内外联系,引导学生挖掘开辟阅读内容,丰富阅读信息,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辐射到课外。
1、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生活中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去体验和感悟生活。
通过收集课外资料,留心观察生活,在设计、组织、探究、研究等系列活动中发展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在课堂,应该向更广阔的天地——课外延伸,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特别是随着科学信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网上社区的开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速度、高密集的信息和知识的广阔天空。
让学生通过生活提供的各种渠道,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见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运用于社会生活实践。
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体验和探究创新的过程,走进生活,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体现火热的当代社会生活。
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就是要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
因此,教学应让学生从语文课堂走向生活,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使语文教学和学习走向一个新的、更广阔的领域。
一、寻找源泉,汲取知识课堂上,老师教给了学生字词句篇,教学生感受酸甜苦辣,让学生认识了什么是动物、植物,什么是月亮和星星。
的确,课堂是学生系统摄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在这里,学生学会了写“人”字,认识了人,也将众多关于人类的知识和信息贮存于大脑。
然而,课堂上接触到的知识更多的是理论存于自己的大脑。
然而,课堂上接触到的知识更多的是理性的,没有质感的,大自然,社会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知识宝库。
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直接来自于生活,有的课文内容还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事物,只是他们常常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教学时如能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就能帮助他们迅速地把握课文,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比如教学《燕子》一课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燕子的外形、飞行特点等。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就会很容易理解。
这样既巩固了语文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深一步了解知识的内涵,这样就会进一步丰富知识的仓库,视野也就更开阔。
二、抓住契机,培养能力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是的,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教给他们识字写字能力,还培养他们阅读、理解、表达等各种能力,尤其是低年级,这种能力的培养更进一步得到了证实。
让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回归生活摘要:培养跨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呼唤,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让各种活动走进生活,融入到生活中,起到教育感化的目的。
笔者现以“笑对失败”为话题,指导学生从三个方面结合实例及生活进行此类演讲稿类的语文实践活动。
关键词:实践演讲笑对失败活动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语文教师可以活学活用所学知识,使学生将知识运用到语文实践中去,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增长才干的目的。
但是在实践活动中,语文教师要理性地引导学生将实践活动生活化,让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生活。
写作演讲稿是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演讲稿不同于一般的小学生作文,它与生活联系密切,有一定的演讲对象。
好的演讲稿能起到启迪思想、教育引导的作用,能鼓舞人心、振奋精神。
笔者现以“笑对失败”为主题,介绍一下小学演讲稿的写作技巧及方法。
用演讲稿的形式来抒发自己的真情,是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内容的重点。
只有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来驱赶失败的阴霾,用心来写作文章,抒发人生感悟,才会给人以生命的启迪和思索,也才能给人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安慰。
演讲稿是小学作文在形式上的创新,是一大文体上的亮点。
以“笑对失败”为例,写作这篇文章时,我们要在掌握好演讲稿的写作规律基础上,深刻把握演讲主题内容,领悟人生真谛,积极乐观融于感悟,才会写出面对失败,坦然微笑以对的美文来。
具体说来,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观察生活,让生活的气息溢彩生光对于学生演讲稿,演讲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其目的就是让听众信服,增强自己说理的感染性,达到传播思想、教育引导、形成共鸣的目的。
针对演讲稿的主题,要想写好“笑对失败”的演讲稿,小作者必须要认真地观察生活,让生活的气息在文中活灵活现。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可以指导小学生,让他们举自己的、身边的事例来旁证。
如写自己,考试的失利,在痛苦中煎熬,在沮丧中无奈,然而终于豁然开朗,用微笑冲开了笼罩在自己头上的“阴影”,自己站起来了,走向了自信。
让小学语文教学走进生活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一、对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认识1.语文教学生活化,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一个里程碑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鲜明地提出了基础教育“为了生存”和“学会生存”这一主题;面向21世纪的“德洛尔报告”则更明确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个重要支柱。
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被视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
基础教育关照生活世界,回归生活,注重生活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建构,成为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特征。
然而多少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导致了学生对人生与社会自主思考的忽视,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命的活力,导致教育丧失生活意义。
总之,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的教育难以体现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无法给予学生“走向生活的通行证”。
2.语文教学生活化,是学科性质的要求(1)语文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
语文学科的社会性是指语文渗透于社会的每一个方面,每个角落,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一方面,语文无所不在。
学生学习语文并非是从学校开始,也不会以走出学校而结束。
语文学习广泛而长期地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之中。
它在书本里,也在生活中,书本以外的生活,更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
读书看报是学语文,欣赏名山大川是学语文,了解民俗风情是学语文,参加公益事业是学语文,甚至休闲娱乐游戏亦是学语文,语文学习的触角可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真可谓“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让语文走进生活【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
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新课标还提出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血肉相连。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1、访一访,观察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浅谈如何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摘要: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一部活书,应该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这不活书?本人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活语文课堂语文是一门得天独厚的的课程,因为它是“母语”,这就提供了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
提供实现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最大可能。
听说读写本身就属于他们的生活形式,本来就是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主要渠道,因而可以将语文教学生活化,把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自然而然变为学生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一.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氛围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认知等方面的培养。
而生活化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中交流,表达感情。
例如,在在教室里开辟贴近学生生活的图书角,让可爱的小动物成为学生观察.学习的好伙伴;让美丽的盆花葱茏的绿叶成为学生休息的话题;让各式的航模、车模玩具等成为学生动脑动手的实验标本,让学生在生活的情趣中学习语文。
另外,课堂还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模拟布置为“春色满园“夏日蛙鸣”“硕果累累”“雪花飞舞”等。
而此时的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到授业解惑者,而是孩子们学习的伙伴,生活的导师。
真正落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
二.让教学内容闪烁生命活动的特质新课程教材无不紧紧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遵循“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原则,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学生贴近生活,联系生活。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的诠释本文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化的角度去解读文本。
(1.)走进生活,感悟文本语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的不全面,甚至出现一些偏差。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的或者是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是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教学时应指道学生去留心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语文(心得)之语文课堂呼唤生活的回归语文论文之语文课堂召唤生活的回归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局限于颈部以上的只有学问存在而无人存在的活动,而我们想建构一种接通同学情感生活领域、布满儿童情趣的生活化课堂。
在这种课堂上,师生是沟通者、合,老师以乐观的对象性情感和自我体验感染同学,鼓舞同学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给他无拘无束制造探究的天地,给他们以家的亲切感与归属感;课堂成为同学生活的一部分,同学在生活中更好地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因此语文课堂召唤生活的回归。
一、课文内容的生活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颜色、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老师的首要任务是为同学学习语文制造和供应详细生动、可借联想的学习背景,使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和课文内容形成相像和谐的振动,让同学主动感知体验,进展同学的多元智能。
《云房子》是一则具有极强的情趣性的童话故事,教学时我把整篇课文内容外化为活动的生活背景——在教室的前后黑板画上蓝天、白云,为每一位同学预备一张小鸟头贴;让全班的同学一起做一下小鸟跟妈妈飞上蓝天观察这么美的天空你们想说什么,想做什么?接着让小鸟(同学)用白云(棉花)造一下云房子,最终相互介绍自己造的云房子,邀请别的小鸟(同学)到自己的云房子里去做客玩耍……这样把整篇文章内容活化为生活情境,感染同学进入角色(小鸟)体验他们的欢乐;此时同学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既是教材更是生活。
同学在这个特定的生活场景里达到忘我的境界,真真实切感受到了云房子的好玩,并自觉地学习书上的语言把自己造的云房子介绍得更好玩。
围围着教材,师生沉醉在一个布满情感、言语沟通的“场”中。
二、语言训练的生活化阅读是一种简单的智力活动,要奇妙创设语文的各种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让同学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直接的说话内容,让他们的思维感官始终处于一种是我自己要学要说的活泼状态。
闻名特级老师于永正有许多语言训练都是奇妙孕育于生活场景之间的,最为闻名的就是古诗《草》的听说读的训练。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摘要: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
因而,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关键词:语文教学师生关系教学环境教学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美国教育家华特也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因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
”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必然伴有语文,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
反思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学习习惯差,语言的表达运用的能力较差等等。
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语文教育只盯在仅有的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的大课堂,致使语文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由此,笔者对生活化语文教学作了有效的探索与尝试:
一、建立生活化的师生关系
教学生活中的学生和教师都应是生活中本真的、真心真意的、有真情实感的人。
我们要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就必须构建一种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生活化教学实施的前提。
“亲其师,信其道。
”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提供了满足,保证了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上课的一个轻轻的抚摸,一个赞许的目光,一阵热烈的掌声都能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鼓励、赞美,这些愉快的情绪体验消除了孩子对于新环境的焦虑感,能使学生更快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来。
二、创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与教室,无论是学校的诗歌长廊、文化走廊,还是教室里摆放整齐的课桌椅子、优秀作业栏、评优栏、图书角、队角等等都洋溢着温馨的生活气息和浓浓的童真童趣。
可以说,在人性化、科学化、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已不仅仅是学生,他们同时还是充满个性和灵气的鲜活的生命。
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也因此有了强有力的生命支柱,充满了不竭的生命活力。
三、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一)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1.立足家庭,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
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懂得了很多道理。
没有多少父母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愿意为教育孩子出力,愿意配合学校让孩子获取更多的知识。
课堂上的40分钟毕竟很有限,社会和家庭才是最好的课堂。
2.以班为本,联系学校生活,教学语文
班级是学生生活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舞台。
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参与学生生活时,要利用一切机会
给他们创造“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学生新到一个班级,可以开展自我介绍和班干部竞选,让同学写自荐书或上台演讲等等,争取让班内更多的同学参与班级生活,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3.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到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语文实践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在学习、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起点。
教师在设计学习方式时,要尽可能把学习的内容跟真切的生活内容相联系,拉近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充满童趣与乐趣的学习中健康成长。
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点。
1.引导观察生活,实现生活化课堂教学
我们的课程设计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难以体现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通过生活实践,学生有了切身的实践,有话可说,让学生主动去参与教学问题,通过观察、实践、合作与交流等学习活动过程,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联,更好地理解知识。
2.创设情境,再现生活,为“生活化教学”丰羽添翼
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
但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学时可以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如运用多媒体和课本剧的形式再现生活,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3.体验生活,理解文本,让“生活”与教学相融相辅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
”事必躬亲才会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对课文的感悟亦是如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可以给学生一个开放、自由、灵活、阔大无比的学习空间,它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愿生活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源头!
作者单位:溧阳市溧城镇西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