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德国民法上的人格权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德国法上的法人一般人格权制度及其反思摘要德国法上的法人一般人格权制度在德国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法人一般人格权是指法人以及与法人相似的组织和机构所享有的权利和利益保护机制。
本文通过对德国法人一般人格权制度的介绍和分析,反思该制度对于法人权益保护的意义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德国法,法人,一般人格权,权益保护,问题与建议引言法人一般人格权是指法人实体所享有的一系列权利和利益,与个人一般人格权有类似的保护机制。
在德国法上,法人一般人格权是法人实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维护法人权益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德国法上的法人一般人格权制度,并对其在法人权益保护中的作用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最后给出一些建议。
1. 德国法上的法人一般人格权制度概述德国的法人一般人格权制度是建立在个人一般人格权基础上的,旨在保护法人实体的权益和利益。
其中,一般人格权分为主动权和被动权。
主动权是指法人通过行使其自身权益所具有的权力;被动权是指法人对他人行使其权益是享有的阻止权。
德国法人一般人格权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平等和公平原则,旨在维护法人的基本权利和利益,并确保法人享有与其地位和作用相对应的权力。
2. 德国法人一般人格权制度对于法人权益保护的意义德国法人一般人格权制度对于法人权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该制度确保了法人在商业交易和法律事务中享有与其地位相对应的权益。
其次,法人一般人格权制度为法人提供了法律救济的途径,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其权益。
此外,该制度还促进了法人在市场经济中的积极参与,为法人提供了一定的保护和支持。
3. 德国法人一般人格权制度可能存在的问题尽管德国法人一般人格权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该制度在实践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是权益保护的不平衡。
由于法人的权益与个人的权益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在法人一般人格权的保护中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
其次,该制度在具体操作上可能存在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
浅析德国民法上的人格权制度作者:徐颖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23期摘要《德国民法典》一方面否认人格权的权利化,另一方面通过法院造法,在判例中确立一般人格权,这是由当时的立法技术以及对人格权的重视程度决定的。
我国应抓住民法典编纂的契机,单列人格权编,确认各种具体人格权与一般人格权,以加强对人格权的保护。
关键词人格权一般人格权人格权权利化中图分类号:D9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8-029-02一、《德国民法典》:否认人格权的权利化在德国民法典制定前夕,德国学者曾就是否规定人格权的内容出现过分歧。
德国历史法学派的代表人物萨维尼认为,人无法就自己的精神利益享有所有权,并且也无法占有自己的身体和肢体,而权利是人支配物的关系,不是人支配人的关系,所以无法规定人格权。
由于萨维尼的观点占据了19世纪欧洲大陆的主流,因此我们看到,虽然《德国民法典》的立法者承认应该对人格进行保护,但《德国民法典》却没有承认人格权。
虽然在《德国民法典》的自然人部分对姓名权予以直接肯定,将生命、身体、健康和自由等人格利益纳入了侵权法的保护范围,但总体看来,人格权在当时并非权利的一种。
德国学术界也通常将人格权作为权利主体的必要属性,而不从权利的角度来看待人格权。
尽管“第823条第1款还列举了四种在受到侵犯时就同权利立于同等地位的‘生活权益’,即是生命、身体、健康和自由……这样并不是说,有一种生命、身体、健康和自由的不可侵犯的权利,并把这种权利与法律承认的人格权并列。
”也就是说,这里保护的生命、身体、健康和自由等生活权益仅是人格利益的表现,而人格利益作为人格权的客体,是人格权所指向的标的,对人格利益的保护,并不意味着人格权得到了法律的确认。
具体说来,《德国民法典》不将人格权作为一种独立的权利制度予以承认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
首先,立法者认为“不可能承认一项‘对自身的原始权利’”,否则会得出一项自杀权的结论。
德国侵权法上一般人格权制度及利益权衡原则关键词: 利益权衡/一般人格权/侵权法内容提要: 所谓一般人格权,是指即使立法未予明确规定法院仍可依其裁量权加以确认和保护的广泛的人格权。
文章分别介绍了德国侵权法中一般人格权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一般人格权的内容、德国法院在实践中对利益权衡原则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就发展我国的一般人格权制度和采纳利益权衡原则提出相关的立法建议。
Abstract: The generalri ghtto personalit yreferstothecom prehensive personalit yri ghtacknowled gedand protectedbydiscretionofcourts,insteadofbein gs pecificallysti pulatedb yle pmentofthe generalri ghtto personalityinGermantortlaw,thecontentofsuchri ghtandthea pplicationofthe principleofinterestsbalancin ginthe ggestionandrelatedlegislativeadvicesa re providedconcernin gthedevelo pmentofthe generalri ghtto personalit yandtheado ptionofthe principleofinterestsbalancin gbasedhereofinChina.Keywords: balancingofinterests;generalri ghtto personalit y;tortlaw德国侵权法中的一般人格权制度,是德国法院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在具有典型意义的司法判例中解释和适用法律而逐步建立和发展的,是以个案中的利益权衡为基础的。
论德国《基本法》视野下的一般人格权1. 引言1.1 德国《基本法》的重要性德国《基本法》是德国联邦共和国的宪法,于1949年制定,是德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基本法》确立了德国的民主原则、人权保障以及司法独立等重要原则。
它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规定了政府的职责和权力范围。
《基本法》在德国法律体系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一切法律的根据。
德国《基本法》在德国政治、法律和社会制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确保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维护了国家的民主原则,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保护和尊重《基本法》是德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保障。
1.2 一般人格权的概念一般人格权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德国《基本法》将一般人格权视为最重要的法律原则之一,是保护个人尊严和自由的基石。
一般人格权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生命权、身体权、人格权、言论自由、信仰自由、隐私权等。
这些权利的核心在于保障个人的尊严和自由,使个人能够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一般人格权的概念体现了人类尊严的核心原则,即每个人都应当被视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个体,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
在德国法律中,一般人格权被视为个人权利的基础,是其他具体权利的基础和前提。
保护一般人格权不仅是保护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更是保障社会秩序和和谐发展的重要依据。
在德国《基本法》的视野下,一般人格权的概念具有深远的意义,为个人权利的保护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和保障。
2. 正文2.1 基本法对一般人格权的保障德国《基本法》作为德国宪法的核心文件,对一般人格权的保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基本法》中,一般人格权被视为最基本的人权,受到严格的保护。
基本法第一条规定:“人的尊严是不可侵犯的,对此必须注意和尊重”。
这一规定确立了一般人格权的核心地位,保障了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权利和尊严。
基本法对一般人格权的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本法确立了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平等原则,保障了每个人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地位;基本法规定了个人的自由权利,保障了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空间;基本法规定了个人的尊严权利,保障了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尊严和自尊心;基本法对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权利的保障,进一步强调了一般人格权在言论自由上的重要性。
德国法上的法人一般人格权制度及其反思摘要:德国法上的法人一般人格权制度是指法律将法人视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并对其人格权进行保护的制度。
本文将从德国法上的法人一般人格权的内涵、法理依据以及其反思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对该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评估。
关键词:德国法、法人、一般人格权、保护、制度引言法人作为一种特殊的主体,在德国法中被赋予了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并且享有法律上的人格权保护。
德国法上的法人一般人格权制度对于保护法人合法权益、规范法人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德国法上的法人一般人格权制度展开讨论,探索其内涵、法理依据以及反思等方面的问题,旨在对该制度进行深入了解和评估。
1. 德国法上的法人一般人格权的内涵德国法上的法人一般人格权是指法律赋予法人的基本权利,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财产权、自由权、肖像权等。
作为法人,其享有的人格权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以确保法人合法权益的得到尊重和维护。
在实践中,德国法通过具体法律规定来界定法人的人格权内容和范围,并依法进行保护。
2. 德国法上的法人一般人格权的法理依据德国法上的法人一般人格权的法理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 宪法保障德国宪法对于法人一般人格权的保障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宪法将法人视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并强调其人格权应当受到保护。
宪法对法人的人格权作出了基本保障性规定,为法人一般人格权制度确立了宪法基石。
2.2 法律调整德国《民法典》等法律对法人一般人格权进行了具体的调整和规范。
法律将法人视为独立于其成员的主体,赋予其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并对其人格权进行明确的保护。
法律通过规定法人的权利和义务范围,确保法人一般人格权得到依法保障和实施。
3. 德国法上的法人一般人格权的反思尽管德国法上的法人一般人格权制度对于维护法人权益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反思。
3.1 保护范围不清晰在实践中,德国法对于法人一般人格权的保护范围并未进行明确的界定。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德国侵权法上一般人格权制度及其利益权衡原则王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关键词:利益权衡/一般人格权/侵权法内容提要:所谓一般人格权,是指即使立法未予明确规定法院仍可依其裁量权加以确认和保护的广泛的人格权。
本文分别介绍了德国侵权法中一般人格权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其一般人格权的内容、德国法院在实践中对利益权衡原则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就发展我国的一般人格权制度和采纳利益权衡原则发表了笔者的浅见并提出相关的立法建议。
德国侵权法中的一般人格权制度,是德国法院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在具有典型意义的司法判例中解释和适用法律而逐步建立和发展的,是以个案中的利益权衡为基础的。
一般人格权或人格利益在列举上的难以穷尽、其内容的不确定性和边界的模糊性,使得利益权衡成为德国法院进行有关一般人格权裁判的一个关键环节和核心原则。
通过数量庞大的司法判例,德国法院逐渐发展出一套虽不甚系统、却颇有实际效用的利益权衡规则,为如何划定一般人格权的边界、如何在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中寻求平衡提供了指导。
德国对一般人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格权的发展和对利益权衡原则的运用,对发展我国的侵权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一般人格权制度在德国的产生和发展(一)立法的沿革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1款规定:“因故意或者过失不法侵害他人生命、身体、健康、自由、所有权或者其他权利者,对他人因此而产生的损害负赔偿义务。
”这是该法典对侵权行为的概括规定 [1]。
为了避免这一条款的适用范围过于宽泛,《德国民法典》第253条又规定:“损害为非物质上的损害时,仅在法律有规定的情形下,始得要求以金钱赔偿损害”。
确立上述原则的结果是,在《德国民法典》起草的时代,德国法并没有承认一般性的、广泛的人格权。
当时的人们认为,对精神人格权的范围和界限无法清晰地界定,如果给予普遍承认,会给法官带来过大的权力和责任。
浅谈德国法上的一般人格权作者:曹启来源:《农家科技中旬刊》2018年第02期摘要:人格权的法律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始于罗马法的人格权制度,时至今日已经发展的日益完善。
人格权使人活得更有尊严,因此他所体现的核心价值就是人的尊严和人身自由。
德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的代表,其人格权制度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发展,但是在德国民法典上并没有对一般人格权的表述。
民法理念集中表现在对人的终极关怀,充分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一般人格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一般人格权的含义着手,分析一般人格权在德国法上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一般人格权;民法体系1.一般人格权的含义人格权制度的发展是现代民法的产物,二战结束之后,人权运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而促进了人格权制度的迅猛发展。
在黑格尔法哲学的思想中,最为核心的观点就是“做一个人,并且尊重他人为人”。
而一般人格权在这样的法哲学基础上实现了飞跃发展。
在德国,一般人格权的概念为德国联邦法院基于《德国基本法》第2条关于保障人格的规定,通过裁判方式得以确立。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精神性人格利益的范围逐步扩大,其范畴也在不断扩展,为了将这些扩张的人的价值纳入到民法的保护体系内,而“一般人格权”的确立就是在上述情况下产生的用于专门保护人格权的“一般条款”。
一般人格权并不是抽象的概括性的具体人格权,而是作为一种框架性权利或者一般条款性权利,从保护人的尊严和自由出发,将那些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无法具体确定的人格权的内容和范围给予法律上的保护。
如果说人格为自然人与生俱来而当然拥有的法律地位,则人格权亦为自然人与生俱来而当然固有的法定权利。
由此可见,自然人之人格权的确认和保护视为民法最重要、最基本的任务。
2.一般人格权在德国民法上的确立“法律的保护”存在两种模式,一是权利的保护模式,即如果某物是外在于人的,要想推出人拥有该物,就必须以权利作为连接点,将权利作为沟通权利主客体的桥梁,赋予主体享有该物的权利。
论德国《基本法》视野下的一般人格权董 建摘要:德国《基本法》第1条和第2条第1款作为一般人格权的请求权基础使宪法价值被辐射至私法场域,宪法诉愿制度的存在令法官权力的行使受到制约,并对当事人的权利产生影响。
法院对法益的衡平令一般人格权在司法实践中与原法律体系相分离,呈现出独特的侵权行为认定方式。
我国在借鉴德国模式时,应当关注这一理论背景下私法场域与宪法制度之间的嵌合、兜底性民事权利条款的解释路径及权利间冲突的消解机制。
关键词:德国《基本法》;一般人格权;基本权利;第三人效力;权利冲突中图分类号:D93/9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一、问题的提出《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以下简称《草案》)的出台,开启了我国人格权保护的新纪元。
《草案》在形式上突破了一贯的立法格局,也令人格权在民法领域中的保护模式呈现出全新的局面——“人格权”这一概念正式出现在我国法律体系中。
①从《民法通则》至《民法典各分编草案》,我国人格权的保护进路在不同的民事法律文件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人的自由”“人的尊严”概念的适用越发明晰,私法领域的发展也为我国宪法学者构建跨接公法与私法的基本权利保护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由于学界对德国“一般人格权”理论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私法场域,忽视了这一理论与基本法的联结,同时,德国司法实践中绝大多数一般人格权案件都存在着对冲突基本权利的衡平,基本权利对民事案件的辐射令一般人格权理论呈现出极其鲜明的特征。
在此情形下,应对“一般人格权”理论在德国《基本法》的视野下加以关注。
二、基本法程序视野下的一般人格权(一)一般人格权的规范性表达1954年,在《基本法》颁布近十年后,联邦德国最高普通法院在“读者来信案”的判决理由中强调了《基本法》第1条规定的人格尊严应当受到尊重,被告的行为是对原告人格权的侵害。
②基于联邦普通法院的判决,一般人格权作为公民人格权益的解释依据,正式成为民事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在民事诉讼中发展出了联结宪法与民事场域的桥梁功能。
德国法上的法人一般人格权制度及其反思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关键词: 法人/一般人格权/人格尊严/德国法内容提要: 德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一系列判决承认了法人的一般人格权。
该立场在理论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议。
反对意见认为,一般人格权的重要价值基础是人格尊严,而法人无所谓尊严;法人是为了特定目的而存在的,并不享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因此法人不能也不需要享有一般人格权。
持赞同意见者或者通过否认一般人格权的基础是人的尊严,或者通过论证法人也具有独立的价值,来论证法人享有一般人格权的合理性。
由于只有涉及人的尊严的自由才构成了一般人格权,法人并不需要一个一般性的人格保护,德国法承认法人一般人格权有其特定的制定法背景,因此,在一般意义上法人不应享有一般人格权。
在德国,一般人格权是以自然人尊严和人格发展保护者的身份得到承认的,[1]并因为其道德和价值基础而在违反德国民法教义学体系的情况下依然成为德国私法秩序的必要组成部分。
[2]然而当一般人格权被承认之后,其保护的主体范围很快表现出一种扩张的倾向:司法机关将法人等组织体也纳入到了一般人格权的保护之下。
与此同时,反对法人享有一般人格权的声音以及与此有关的论战之声也不绝于耳。
目前,中国人格权的理论研究和立法准备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期间也有论者提出应该承认法人的一般人格权,并以德国法作为借鉴的主要依据。
但法人真的应该享有一般人格权吗?本文将通过分析德国法院如何承认法人一般人格权、为何要承认法人一般人格权以及期间的论战,提出笔者对法人是否应该享有一般人格权的观点,希望对立法和理论有所裨益。
一、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对法人一般人格权的承认最晚在1975年,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就表达了保护法人一般人格权的思想。
在“侵害声誉的剧本中的艺术自由案(kunstfreiheit bei rufsch覿digigendem theaterstück)”中联邦最高法院认为:“上述一点(指艺术自由和其他价值的冲突应该基于基本法的价值体系并顾及到该价值体系的统一来解决——作者按)也适用于艺术自由和宪法所保护的人格领域之间的冲突。
浅析德国民法上的人格权制度摘要:《德国民法典》一方面否认人格权的权利化,另一方面通过法院造法,在判例中确立一般人格权,这是由当时的立法技术以及对人格权的重视程度决定的。
我国应抓住民法典编纂的契机,单列人格权编,确认各种具体人格权与一般人格权,以加强对人格权的保护。
关键词:人格权一般人格权人格权权利化一、《德国民法典》:否认人格权的权利化在德国民法典制定前夕,德国学者曾就是否规定人格权的内容出现过分歧。
德国历史法学派的代表人物萨维尼认为,人无法就自己的精神利益享有所有权,并且也无法占有自己的身体和肢体,而权利是人支配物的关系,不是人支配人的关系,所以无法规定人格权。
由于萨维尼的观点占据了19世纪欧洲大陆的主流,因此我们看到,虽然《德国民法典》的立法者承认应该对人格进行保护,但《德国民法典》却没有承认人格权。
虽然在《德国民法典》的自然人部分对姓名权予以直接肯定,将生命、身体、健康和自由等人格利益纳入了侵权法的保护范围,但总体看来,人格权在当时并非权利的一种。
德国学术界也通常将人格权作为权利主体的必要属性,而不从权利的角度来看待人格权。
尽管“第823条第1款还列举了四种在受到侵犯时就同权利立于同等地位的‘生活权益’,即是生命、身体、健康和自由……这样并不是说,有一种生命、身体、健康和自由的不可侵犯的权利,并把这种权利与法律承认的人格权并列。
”也就是说,这里保护的生命、身体、健康和自由等生活权益仅是人格利益的表现,而人格利益作为人格权的客体,是人格权所指向的标的,对人格利益的保护,并不意味着人格权得到了法律的确认。
具体说来,《德国民法典》不将人格权作为一种独立的权利制度予以承认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
首先,立法者认为“不可能承认一项‘对自身的原始权利’”,否则会得出一项自杀权的结论。
萨维尼认为,一个自然人不能单独支配其自身及其外在的和内在的诸部分。
“只能通过具体的保护性条款(行为不法)而不能通过某项绝对的权利,来保护人格的‘原始权利’”,这样,深受历史法学派观点影响的《德国民法典》也就失去了对人格权的关心,并否认生命、身体、健康、自由等人格价值的权利属性。
浅析人格权宪法化的两种模式及其启示一以宪法创设新的人格权宪法影响人格权保障的第一种方式是以德国为代表的。
9世纪末德国民法制定之时有学者提议规定一般人格权条款但法制定者不予采纳因此当民法于897年被制定出来的时候除了少数特定人格权外一般人格权纳民法的努力未竟其功。
这少数的特别人格权不过是被反映于民法第83条之生命身体健康自由及其他权利第84条之信危害的防止以及第85条之对因欺诈胁迫和滥从属关系而进行的性侵害的救济之中并不包括隐私名誉人格利益。
这一状况随着基本法的颁布获得了根本性的改观。
众所周知在基本法949年制定之前德国早期宪法并没有效力87年的帝国宪法和99年的魏玛宪法只是一种客观的价值宣示是指导国家行为的一种纲领不能为诉讼依据。
战之后新宪法采纳了违宪审制度宪法摇身一变成为真正意义的基本法仸何违宪的立法行政司法行为都可被宣布无效。
借此契宪法精神也潜移默化地进部门法领域引发了所谓私法的宪法化(CufvLw)。
德国民事法院扩张解释上述民法第83条之第款的其他权利认为它包括基本法第条和第条的人性尊严和人格发展权亦称为一般人格权。
联邦最高法院于954年审理的读者来信案(VffuvBf)就是这一制度的滥觞。
读者来信案说的是某杂志刊登了一名纳粹时期的中级军官在军中服务的一些往事其间颇有不实之词军官写信给杂志社表示不满要求杂志修正原先的言论没想到杂志将此信刊登在读者来信栏目中军官遂以杂志社未经同意发表信件为由提出起诉。
可惜的是个人信件达不到著权法规定的品的标准遂不受著权法保护因此联邦最高法院挑中了宪法上第条第条为民事审判的依据认为该条便是民法学者一提倡的一般人格权条款法院说道:既然基本法已经承认人性尊严被尊重的权利(基本法第条)和人格自由发展的权利(基本法第条)是仸何人都应该尊重的个人权利只要不伤害他人的权利或者不违反合宪性的法律规范和道德律例一般人格权就必须被看做是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
案件中被告不存在仸何值得尊重的利益使之有权出原告起诉的行为。
论德国《基本法》视野下的一般人格权德国《基本法》是德国的宪法,也是德国政治制度的基础法律文件,它确立了德国民主政治的原则和价值观念。
在《基本法》中,一般人格权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涵盖了对每个人的尊严和自由的保护,保障了每个人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和尊严。
本文将从德国《基本法》的视野下来探讨一般人格权的含义和意义。
一般人格权在德国《基本法》中的重要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一般人格权保障了每个人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和尊严。
《基本法》第三章第三条中,规定了非歧视的原则,任何人不得因种族、宗教、国籍、性别、残疾等原因受到歧视。
这意味着,每个人在德国社会中都应当受到公平和公正的对待,不得因为其个人特征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一般人格权保障了每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空间。
《基本法》第一章第一条将人的自由作为宪法的核心价值,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和个人发展。
这意味着,德国法律保障了每个人在言论、信仰、聚会、私生活等方面的自由和权利,不得受到不合理的干涉和侵犯。
一般人格权还体现在对人的生命和身体的保护上。
《基本法》第二章第一条中规定了对人的生命和身体的保护,认为每个人的生命和身体都是不可侵犯的。
这意味着,在德国社会中,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自由和权利,不得受到不合理的侵犯和伤害。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一般人格权还在德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尊重个人秘密、保障人的隐私、保护婚姻和家庭的自由、保障良好的劳动条件等方面,一般人格权都有具体的规定和保障。
一般人格权是德国社会中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保障,它确保了每个人都能够在法律和社会中获得平等和尊严的待遇。
尽管一般人格权在德国社会中得到了较好的保障,但在实际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在新兴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影响下,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一些特定群体依然存在受到不公平对待的情况。
未来德国社会需要继续加强对一般人格权的保护和维护,保障每个人的尊严和自由不受到侵犯和损害。
德国潘德克吞式《民法总则》之后的人格权法的立法作者:许中缘来源:《东方法学》 2017年第6期内容摘要:对人格权法是否独立成编的学术争论应该遵循《民法总则》采用德国潘德克吞体系这一立法技术选择所形成的基本共识。
《民法总则》第五章在“民事权利”一章中规定人格权内容并明确了人格权与主体制度分离的立法模式,为人格权法独立成编确立了体系性和类型化的基础。
独立成编的侵权责任法以权利救济法的行为规范与裁判法规范的立法定位,无法涵盖人格权法规范的行为规范、裁判规范与赋权规范的内容,由此确定了人格权法独立成编的必然性。
《民法总则》有效实现人格权的宪法性权利的民法化、采用民商合一的立法体例对自然人与法人人格权予以分别规定,确定了人格权法独立成编的应然性。
基于人格权权利行使与权利保护的立法逻辑,人格权法编的设计,是我国在继承德国潘德克吞体系下民法典总则所作出的必然选择,也是《民法总则》发展德国潘德克吞体系所作出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民法总则》人格权独立成编科学性人格权法是否独立成编是在坚持人格权法这一基本价值共识前提下对立法技术选择所存在的争议,由此决定了人格权法是否独立成编这一立法技术选择很难达成共识。
在《民法总则》颁布之前,就人格权法是否独立成编的学术争论而言,大都是站在人格权保护的应然立场,这具有合理之处。
但在《民法总则》颁布之后,这一立场就应回归为实然立场。
其中,学术争论应该遵循《民法总则》采用德国潘德克吞体系这一立法技术选择所形成的基本共识。
总分结构是德国潘德克吞体系最为突出的特征,“总则编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规则,统领各分编;各分编在总则编的基础上对各项民事制度作具体可操作的规定”。
〔1 〕《民法总则》在第五章民事权利中对人格权进行了抽象性、概括性以及基础性的规定,其中第109条确定了自然人一般人格权,第110条则进一步明确了自然人、法人以及非法人组织的具体人格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名誉权等,对实现充分保护民事主体的人格利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使得民法典各分编具有延续人格权设置具体规则的前提。
《德国民法典》于1896年公布,1900年1月I日生效。
受19世纪名誉观念的影响,立法者认为,非财产上利益不能与金钱财产等量齐观,不能用金钱填补精神上的损害。
因此,《德国民法典》第253条规定,对非财产上损害的金钱赔偿,仅以法律有特别规定者为限,尤其拒绝对侮辱进行财产的填补。
在《德国民法典》规定侵权行为的第823条中,列举的权利也不包括名誉。
该条第I款内容为:因故意或过失,不法侵害他人之生命、身体、健康、自由、所有权或其他权利者,对受害人负赔偿损害之义务。
由此可以看出,立法者采取单独列举的方式,规定了几种特别人格权,但没有对人格权作一般性的规定。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私领域或个人秘密的保护受到阻碍。
根据当时的法院判决,只能通过著作权来保护私人信件不被公开。
1954年,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在著名的“读者投书案”中,从《德国基本法》第1条及第2条中推导、创设出了民法上的一般人格权°该案中,被告出版社在其发行的杂志上撰文批评原告,原告委托律师致函要求更正。
但被告断章取义,删除了这封信中的若干关键文字,仅保留了部分内容,而且将其发表在“读者来信”栏目。
原告遂以被告侵害人格权为由起诉,要求被告刊登更正启事,表明该信件系律师函,而非“读者投书虽然案件仅涉及被告对信件性质和内容的不实表述,但德国联邦最高法院由此在其判决中创设了一般人格权,并指出,私人信件不被公开受该权利保护,不再依赖著作权保护信件隐私。
该判决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笔者简要摘译其相关内容如下:“任何用于表达思想的语言文字一即使该表达形式尚不足受著作权保护一都是作者人格权流露于外的结果。
据此,原则上只有作者本人有权决定,是否以及以何种形式公开其写下的内容。
”同时,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在该判决中提出了“秘密领域''的概念,指出“未经同意的公开构成对秘密领域的侵犯”。
依据该判决,一般人格权成为《德国民法典》第823条所规定的“其他权利三年后,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另一则判决中巩固强化了对隐私的保护,认为“保护秘密领域的人格权”具有普遍性的效力。
论德国民法中的人格与人格权——兼论我国民法典的应然立场关键词: 人格/人格权/权利能力内容提要: 德国民法对人与人格权的处理方式是与其人格理论立场的坚持密不可分的。
德国民法中的人被缩限为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权利能力则成为了“人为人”的实证法表达,从而实现了对人格的某个方面功能的替代。
而德国民法中的人格权尚未被权利化,立法对人格利益列举式的规定必然寻求着开放式的突破,一般人格权的产生不可避免。
我国民事立法应在鉴别的基础上,既有延续又有创新与突破。
我国民法的体例与民法理论的整体渊源大部分来源于德国民法。
因此,厘清德国民法上相关概念与追寻制度本真,必将有助于我国民法理论的提升与民法典的建构。
本文借由对德国民法中人、人格、人格权等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制度基础的分析,从而得以反思我国民法的相关理论,进而为我国民法典的制定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德国民法中的“人”——法律关系(权利)的主体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近代法对自然人人格的普遍承认是基于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的自然法思想,将人的自然理性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
反映在民法上就是《法国民法典》第八条:“所有的法国人均享有民事权利”。
在结论上,德国法得出了与自然法思想相同的结论,那就是人人平等。
但在论证过程方面却与此不同:在德国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康德先验唯心主义与萨维尼的历史法学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他们反对自然法学派的论证方法。
萨维尼的历史法学强调法律是民族精神的产物,而反对把自然法看成是民法的法源,认为德国的法典编纂不应当遵循以《拿破仑法典》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和自然法思想。
[①]而针对自然法所强调的基于自然所生的人类理性,康德哲学反对把人的理性系于自然法则之上,而是主张它来自于人的内心意志。
他认为,“没有理性的东西只具有一种相对价值,只能作为手段,因此叫做物;而有理性的生灵叫做…人‟,因为人依其本质即为目的本身,而不能仅仅作为手段来使用。
”基于此,他推导出道德上的基本要求:“你的行为举止应该是这样:无论是在你自己,还是在任何其他一个人,你都应将人类看做是目的,而永远不要看做是手段。
德国民法典中有关言论的法条第5章个人权益第12节人名权在德国民法典中,人名权被视为个人权益的一部分。
根据德国民法典规定,每个人都有权拥有自己的姓名,并对使用自己的姓名进行限制。
这意味着,未经个人同意,他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他人的姓名。
人名权的法律保护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个人对自己的姓名拥有专有权,其他人不得冒用或误用他人的姓名。
2. 个人对自己的姓名使用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可以限制他人在商业活动中使用自己的姓名。
3. 对于公众人物,他们的人名权受到限制,因为他们的姓名通常被广泛使用并与公共利益相关。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人名权并不是绝对的。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他人可能在不违反德国民法典的前提下使用某个人的姓名。
比如,新闻报道、学术研究或法院判决等合理用途。
第10章通信第1节一般规定德国民法典第10章对通信进行了规定,其中包括了言论的自由和相关的法律责任。
第185条侮辱根据德国民法典第185条规定,以口头或书面方式故意伤害他人名誉的行为属于侮辱。
言论自由并不包括对他人进行诽谤、污蔑或侮辱。
这意味着,德国法律严禁对他人进行无端的侮辱,这一条款在保护个人尊严和社会秩序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有人违反这一规定,被侮辱者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或进行其他法律追究。
第186条含有侮辱意味的事实表达侮辱不仅依赖于字面上的言论,还包括故意传播对他人名誉有损害的不实信息。
根据德国民法典第186条规定,故意传播含有侮辱意味的事实表达属于侮辱。
这一规定保护了个人免受不实的指控和恶意的诽谤,确保了言论自由在合理和负责任的范围内实施。
第187条信息自由德国民法典第187条强调了信息自由的重要性。
根据这一条款,个人有权自由获取和传播信息,并且没有任何人可以阻碍或干扰这种权利。
信息自由对于言论自由至关重要,它确保了人们可以自由获取和传播信息,以实现言论自由的目的,促进社会讨论和言论多样性。
结论德国民法典在言论自由和个人权益方面有一系列规定。
探析德国民法上的人格权制度摘要:《德国民法典》一方面否认人格权的权利化,另一方面通过法院造法,在判例中确立一般人格权,这是由当时的立法技术以及对人格权的重视程度决定的。
我国应抓住民法典编纂的契机,单列人格权编,确认各种具体人格权与一般人格权,以加强对人格权的保护。
关键词:人格权一般人格权人格权权利化一、《德国民法典》:否认人格权的权利化在德国民法典制定前夕,德国学者曾就是否规定人格权的内容出现过分歧。
德国历史法学派的代表人物萨维尼认为,人无法就自己的精神利益享有所有权,并且也无法占有自己的身体和肢体,而权利是人支配物的关系,不是人支配人的关系,所以无法规定人格权。
由于萨维尼的观点占据了19世纪欧洲大陆的主流,因此我们看到,虽然《德国民法典》的立法者承认应该对人格进行保护,但《德国民法典》却没有承认人格权。
虽然在《德国民法典》的自然人部分对姓名权予以直接肯定,将生命、身体、健康和自由等人格利益纳入了侵权法的保护范围,但总体看来,人格权在当时并非权利的一种。
德国学术界也通常将人格权作为权利主体的必要属性,而不从权利的角度来看待人格权。
尽管“第823条第1款还列举了四种在受到侵犯时就同权利立于同等地位的‘生活权益’,即是生命、身体、健康和自由……这样并不是说,有一种生命、身体、健康和自由的不可侵犯的权利,并把这种权利与法律承认的人格权并列。
”也就是说,这里保护的生命、身体、健康和自由等生活权益仅是人格利益的表现,而人格利益作为人格权的客体,是人格权所指向的标的,对人格利益的保护,并不意味着人格权得到了法律的确认。
具体说来,《德国民法典》不将人格权作为一种独立的权利制度予以承认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
首先,立法者认为“不可能承认一项‘对自身的原始权利’”,否则会得出一项自杀权的结论。
萨维尼认为,一个自然人不能单独支配其自身及其外在的和内在的诸部分。
“只能通过具体的保护性条款(行为不法)而不能通过某项绝对的权利,来保护人格的‘原始权利’”,这样,深受历史法学派观点影响的《德国民法典》也就失去了对人格权的关心,并否认生命、身体、健康、自由等人格价值的权利属性。
其次,人格权的内容和范围难以明确的确定。
立法者们认为,“一项一般的人格权与现行民法不相容。
仅仅存在为特别的法律所规定的人格权,如姓名权、商标权、肖像权、著作权中的人身权部分”,“应受保护的人格领域在内容和范围上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此,可以看到《德国民法典》并没有普遍承认人格权,而是对人格利益采取限定保护原则,认为因内容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没有必要承认人格权的法定化。
最后,我们看到,《德国民法典》制定时,德国正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更加重视金钱和财产,反映在法律上就是,“在德国民法中,人被缩限为‘民事权利主体’,而作为民法的总则在很大程度上是财产法律规则的抽象:作为德国民法总则中的核心概念的民事法律行为更多的是关于财产法交易的规则,而代理、时效的规定也无不是围绕财产法规则进行的。
”因此,在德国民法上,人主要是作为财产交易的主体而存在,人格权没有得到法律的承认与尊重。
二、司法判例:确认一般人格权正如前文所述,在一般人格权由司法判例确认之前,德国民法并不将人格权作为一项独立的权利制度予以承认,仅在有限的范围内承认姓名权、妇女贞操权、著作权以及生命、身体、健康和自由等人格利益。
而二战后,战争的生灵涂炭导致人们权利意识与法治观念的觉醒,德国民众对人格权的保护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同时,德国的法官们也发现自己处于这样的一个处境中:民法典以权利形态进行保护的人格利益的类型十分狭窄;通过侵权行为进行间接保护的大门又不对一些非典型的人格利益敞开;指望立法对民法典的规定进行干预显得遥遥无期;但是《基本法》确定的尊重人格的原则又必须在司法活动中得到贯彻。
这就为日后德国法院确认一般人格权制度奠定了现实基础。
1954年,“出于一个相对而言微不足道的契机,联邦最高法院承认了一般人格权”,这就是“读者来信案”。
在审理该案时,联邦最高法院援引了德国《基本法》第1条人的尊严和第2条发展人格的规定,将一般人格权称之为“由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作为被现行法合理承认了的,并将之等同于第823条第1款所指的‘其他权利’,从而填补了重大的空白。
”此后,德国联邦最高法院于1958年2月14日的“骑士判决”中第一次承认了对人格权损害的金钱赔偿;在1958年5月20日作出的“录音案”判决中,最高法院在一般人格权的基础上,赋予每一个公民对其话语的“自决权”;最后于1964年12月8日著名的“索拉雅案”中,最高院又赋予每个公民对其隐私言论的“自决权”。
在这一系列的案件判决中,德国法院通过三个步骤确立起了“一般人格权”的概念:“第一阶段,联邦最高法院将一般人格权理解为自决权;第二阶段将这项自决权限制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内(认定客观载体);第三阶段,在上述特定领域内,在中等程度的抽象高度上,根据人民大众中行之有效的生活准则与礼仪规则,进行法益权利与利益权衡。
”具体说来,在第一阶段,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将一般人格权界定为“自由的意思”或“自决的权能”,如在“读者来信案”中,一般人格权就被界定为“原则上只有信件的作者本人单独享有决定其信件是否公布以及以何种方式公布于众的权利”。
在判例中,联邦最高法院将基本法中应予保护的概括的人的伦理价值,认定为意志在外部领域的自由的空间(即所谓的“自决权”),从而赋予其“外在于人”的性质。
但这种单纯的“自决权”还不具有“可识别性”的标准,还不能达到为人与人之间进行自由的划界作用,因此在第二阶段,联邦最高法院通过上述典型案例成功揭示了“自决权”的某些方面,从而使自主决定人格的意思获得了一个可以被他人识别的基础,在“读者来信案”中,这种可识别性就表现为特定的思想内容在书信中的语言记录。
而在这前两个阶段,无论是一般人格权内涵的确定,还是一般人格权的涵盖范围,都是建立在个案的基础之上的,如何为整个人格权进行范围界定与介入保护提供一般的理论指导,在这两个阶段尚未完成。
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在第三阶段突破了个案的限制,最终在一般意义上(主要是指方法论意义上)明确了一般人格权的适用范围(即“人我”之间的自由界限问题)与保护的方式,一般人格权的创造功能得以发挥。
三、启示(一)关于人格权的权利化通过上文对德国民法上人格权制度的分析,笔者认为:《德国民法典》没有从正面规定人格权,而是通过侵权法来实现对人格权保护,是由当时的立法技术以及对人格权的重视程度决定的。
而我国完全可以抓住制定民法典的契机,承认人格权的权利化,将其作为一项明确的权利在民法中确证下来。
人格权的权利化,其重点并非强调应将生命、健康、名誉等后加上一个“权”字。
而在于将人格权的内涵与外延清晰地在民法中揭示出来,以绝对权的姿态明晰人们行动自由的界限。
针对《德国民法典》中否认人格权权利化的原因,笔者认为:第一,人格权的权利化,不会导致“自杀权”。
《德国民法典》不承认人格权的权利属性,其理由之一,就是来自于对“自杀权”的担忧。
而这个担忧可以简化为这样一个问题,即人格权是否是支配权。
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支配权的判断标准主要有两点:直接支配性和排他性。
从前者来看,这种直接支配性体现在人格权的权利人对人格利益的支配无须他人的介入或协助,仅依自己的意思就可以实现权利的内容,并能够在合法的范围内自由处分自己的人格利益。
而“自杀权”实质上是因误认人格权权利就是直接支配人格的全部或一部分的权利而得出的错误结论。
生命权为一种人格权利,其重点在与强调不并他人侵害,保障自身生命、身体的安全和自由。
如同所有权的行使并非完全自由的那样,权利主体对人格利益的占有、使用与处分也并不是随意的,它也要受到一定的社会道德理念、价值观的约束,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人格权的直接支配性。
就排他性而言,人格权的排斥他人干预性成为人格权行使中的常态。
这主要是因为,人格权主要是要求他人对自己尊重的一种权利,他人因此而负的义务主要就是消极的不作为的义务。
因此,人格权属于支配权,人格权的权利化,不会导致“自杀权”的存在。
第二,人格权的内容和范围真的难以确定吗?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德国民法典》的制定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对人格权的要求并不深入。
而随着世界范围内人权运动的再次兴起、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身的人权保护的重要性。
这种对人格权的诉求有力地推动了法律对人格权的认识,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法律时间,人格权的类型化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各国民法对人格权的保护侧重点虽然有所不同,但大体范围的一致性说明了将人格权加以具体列举的可行性。
因此,笔者认为,在21世纪的中国民法典中,应承认人格权权利化,将人格权从正面进行确证,以明晰人格权的内涵与外延,从而为人格权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与应受保护的范围,实现人格权权利行使与权利保护上的的可预期性。
(二)关于一般人格权在德国民法中,一般人格权是德国法院依据宪法基本规范通过解释第823条第1款中的“其他权利”而创设的,作为弥补德国民法第823条第1款人格利益具体列举不足的手段。
笔者认为,如果承认人格权的法定化,也必然会存在类似德国民法中的问题,因此,应承认一般人格权,使之成为弥补人格权权利化弊端的手段,但不能遵循德国通过法院判例创设的先例。
第一,从德国法院创造一般人格权制度的过程与途径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德国民法不存在完整意义上人格的内涵与能推导出一般人格权制度的理论支点,才导致了德国民法无力以自身的能力创设并对人格权进行全面的保护。
而如前文所述,我国完全可以抓住制定民法典的契机,承认人格权的权利化,揭示出人格和人格权的内涵,为一般人格权与具体人格权的存在提供理论支点。
第二,德国法院直接援引《基本法》并创设一般人格权的做法也不符合我国的国情。
德国法院如此做法,是建立在有宪法法院、有完善的违宪诉讼的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对宪法私法效力有较为清晰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而我国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并不具有私法上的效力,同时,我国既没有宪法法院,也没有专门的违宪诉讼制度,自然不能照搬德国法院的做法。
总的说来,笔者认为,我国民法典的应然做法是:将一般人格权与具体人格权规定于一处,并指明一般人格权的基本权利属性,将宪法中关于人权的精神实质体现在一般人格权的规定之中。
其相应的条文可大致规定为:“人格权是由宪法所保障的人的基本权利,人格独立、人格自由与人格尊严应予尊重,任何人不得侵犯,不得剥夺。
”注释:[德]卡尔·拉伦茨著.王晓晔等译.德国民法通论(上册).法律出版社.20XX 年版.第170页,第171页.[德]霍尔斯特·埃曼著.邵建东等译.德国民法中的一般人格权制度——论从非道德行为到侵权行为的转变.梁慧星.民商法论丛.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XX年版.第413页,第414页.曹险峰.论德国民法中的人、人格与人格权.法制与社会发展.20XX(4).薛军.人格权的两种基本理论模式与中国的人格权立法.法商研究.20XX(4).[德]迪特尔·梅迪库斯著.邵建东译.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XX年版.第805页.周晨,张惠虹.中德民法中一般人格权制度之比较.德国研究.20XX(2).曹险峰.论一般人格权制度的适用——以德国之做法为参考.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6).马俊驹,张翔.人格权的理论基础及立法体例.法学研究.20XX(6).曹险峰.论人格权的法定化——人格权独立成编之前提性论证.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XX(2).曹险峰.论一般人格权的立法模式——以德国与瑞士立法例之对比考察为中心.当代法学.20XX(3).论文在线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