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实施和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7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以其独特优势,逐渐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对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进行介绍,着重从课程设计、实施流程、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是指在职业教育中,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课程开发方法。
这种方法起源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课程设计方面,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强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将课程内容按照实际工作情境进行整合和序化。
通过行业企业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针对岗位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和内容选取,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与实际工作过程一致。
课程设计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教育。
在实施流程方面,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倡导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
同时,实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将学校与企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企业和社会需求,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教学资源、虚拟仿真软件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总结起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具有重要性和优势。
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还可以满足企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演变,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发展。
148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从企业具体工作任务、具体工作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其教学过程通常为任务、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
它可以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学中做,做中学”中得到提升。
因此一体化课程对于培养新时代的技能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培养汽修专业人才的必要性随着汽车技术迭代更新速度的加快,汽修市场对汽修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长。
汽修岗位要求汽修人才不仅要懂汽车的一般修理技能,还要懂汽车的诊断分析和检测维修。
而一些陈旧的课程体系与真实的工作过程缺乏紧密联系,所以对于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2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理念与路径2.1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是汽修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文件,汽修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须遵循的基本思想有: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典型工作任务是学习载体;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的逻辑规律;工作过程系统化;工学合一,校企合作。
由于学习任务来源于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实施学习任务须在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下完成,因此在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下,让学习者实现“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
源。
经过课程教学试验、教学评价等闭环调整,最终正式运行汽修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
3 汽修专业“三段式”一体化课程开发实践3.1 第一阶段:课程框架的确立(1)职业与工作调研分析以汽修行业协会负责人、企业主管、汽修骨干员工、汽修专业毕业生等为调研对象,设计不同的调研内容,获取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需的就业单位、就业岗位、岗位所需要胜任工作任务、行业新技术、员工职业素养、职业资格证书等信息。
研究得出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某区域内各大汽车4S店、汽车修理厂等企业,企业具有国企或民营性质,从事机电维修、车间主管、技术总监等岗位(岗位群)工作,能胜任汽车快修、汽车常见故障维修(小修)、事故车大修、电气诊断、车辆编程等工作任务。
高职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标准的开发与实施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文章以3ds max建筑动画课程为例,探索研究高职院校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标准的开发与实施。
从课程标准制订的思路及课程定位及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情境设计、课程实施流程和课程考核方案等作了全面的阐释,形成一整套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有效性的方案。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标准;课程实施G642.0 文献标志码:A 1674-9324(2014)38-0199-03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是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
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建立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课程标准的开发与建设。
同时,课程标准的制定是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内容改革落到实处的保障。
在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下,课程标准制定的思路与内容,对于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和设计、实施流程、教学过程、考核方式及指导任课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笔者以我院多媒体技术核心专业课程“3ds max建筑动画”课程标准为例,探讨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标准的设计和实施。
一、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制定的思路工学结合课程具有载体是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实施过程要让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这两个显著的特征,这就要求课程整体设计要基于工作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来实施。
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首先应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阐述,明确课程目标;其次根据职业资格标准、企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通过课程实践专家研讨会论证研究,确定课程内容,以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典型任务为载体,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互相联系的学习情景;再次详细描述各学习情景中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任务设计、任务实施、教学条件和考核方案等各项具体详实的内容;第四,将课程内容以完整的项目为载体,通过教学情景中具体的描述来实施;最后,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教学评价和反思,来完成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考核。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项目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工程技术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越来越高,传统的学科分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工业对人才的需求。
因此,开发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工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方式的一种创新尝试。
项目目标1.设计和开发“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涵盖工程技术、实践操作和工作场景模拟等内容。
2.实践课程内容,让学生在真实的工程项目中应用所学知识。
项目计划阶段一:课程设计1.确定课程目标和培养目标,明确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2.设计课程大纲和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结构、时间安排和教学方法。
3.确定教材和学习资源,结合工程案例和实践操作,使课程贴近实际工作。
阶段二:课程开发1.撰写课程教材,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
2.开发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工程实践,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3.创建工程案例模拟,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场景中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工程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阶段三:课程实践1.教师进行课程实践培训,熟悉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
2.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参与真实的工程项目,在实际项目中应用课程所学知识,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3.回顾总结,学生和教师共同进行课程评估和反馈,不断改进和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项目成果通过“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学生将不仅仅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更将培养出综合运用工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这也为高校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经验。
特殊应用场合1: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安全考虑针对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安全问题,需要增加以下条款并进行详细说明:1.安全意识培训:在课程开发阶段,增加安全意识培训内容,包括工程现场安全规范和操作安全常识。
2.实践操作风险评估:在课程实践阶段,增加对工程实践操作风险的评估,确保学生在实践中安全操作。
高职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创新与实施——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电子基础工学结合综合课程》为例作者:潘世华,徐济惠,毛琳波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13期潘世华,徐济惠,毛琳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100)摘要: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提出了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概念,重点阐述《电子基础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理念和过程,并进行了效果分析,探索了一种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起引领作用的新的工学结合课程形式,为高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有益经验和依据。
关键词:工学结合;综合课程;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G6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280-03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度课题《以能力递进为核心的“智能信息类”专业群工学结合综合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编号:2014SCG319)作者简介:潘世华(1968-),男,江西武宁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电路与系统应用开发;徐济惠(1964-),男,浙江宁波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电子信息专业教学与管理;毛琳波(1980-),女,浙江奉化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
在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得到广泛共识。
而工学结合课程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上的具体落实,工学结合课程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符合当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需要[1]。
人们认识到高职课程开发必须遵循“工学结合”的基本范式,使之成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载体[2]。
然而,如何保证工学结合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引领作用?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各学习阶段特别设置了多门工学结合综合课程,在课程中实施精心设置的学习阶段性的“压顶”项目,探索一种符合学校实际的最佳工学结合课程形式。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探索和实践
摘要:本文以《基础会计实训》课程为例介绍了“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的理念以及课程实施中教学方法的改革,并对整个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所带来的成效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2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把校企合作作为切入点,以企业真实情况为依据设计课程内容,以工学结合,能力递进的思路设计学习情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实施课程教学。
以下以《基础会计实训》课程为例详细阐述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高职教育是为地区经济服务的,首要了解本地区人才市场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明确企业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及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经过对企业的调查与走访,我们发现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具有一项专业技能,并在另外领域有特长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市场上最缺乏,而企业又求之若渴的人才类型。
市场调查显示,各行业各地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企业偏爱复合型人才,而且“前景”喜人。
学生具备单一的专业能力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应该具备综合的能力,而综合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专业能力是基本
生存能力,而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是其基本的发展能力。
如果在具备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又掌握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则可使职业活动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了解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现状对课程的开发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一)总体思路
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合作发展的道路。
采用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课程模式。
根据会计核算工作岗位,开展广泛调研,对会计核算岗位典型的职业工作进行项目、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技术,遵循“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确定本课程的学习项目和任务。
让学生在学习项目、完成任务中学习,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技能,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培养学生具有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二)具体思路
三、课程的教学实施
《基础会计实训》课程的教学实施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70年代起源于德国,经过20多年的探索,于1999年以法律形式确定在德国全面应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代表了当今世界上的一种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
这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育理念
的根本性变革,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因而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手脑并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是各种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方法的综合和提炼,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不定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主动的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
主要包括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角色扮演法、张贴板教学法、问题引导教学法、模拟情境教学法等。
在现代职业教育培训中,行动导向学习的目标是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包括在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关键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动脑、动手,进行探究性学习。
这种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要求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接受较多的实践性教学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基础会计实训》课程的实施过程,首先,通过模拟社会会计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工作程序来组织学生进行业务操作。
学生从原始凭证的辨识和整理、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装订、账簿的启用和登记、成本的计算、报表的编制等等任务完全模拟会计真实工作场景进行操作,直观让学生知道会计日常在做什么,理解会计核算的账务处理程序,了解和弄清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为进入社会执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其次,以项目驱动,以任务为引领,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创造一种培养组织能力的环境,采用分组实训的方式,使得学生在建立自信心特点与发挥参与性的同时,具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自豪感及胜利喜悦使内聚力得以加强。
第四,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
倡导学生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
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和焕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功能。
第五,教学方法不再单一,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
第六,教学成果评价方式多元化。
采用小组长给组员评价,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指导老师的评价,财会教研室教师的评价以及以网络的形式登入问卷星对该门课程以及该门课程授课教师实施教学等情况进行评价,师生之间可以对教学的质量和成果进行互评,构建比较完善教学成果评价体系。
总而言之,在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师通过派发学习任务(与专业有关),学生以小组形式共同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最后进行实训报告的撰写以及学习成果的展示,老师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只起指导作用。
学习的整个过程除了培养基本的专业能力外,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获得与利用信息的能力,集体工作的能力、交往合作的能力、口头书面表达能力以及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承受能力,通过课程的训练来提升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以培养社会所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四、课程实施的效果
通过问卷星网络问卷的方式对受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学生整体反映项目实训收获显著,认为在实务操作技能提高和专业基础巩固两方面的收获颇丰,此外,也有许多学生反映在促进自身对相应行业岗位的认知水平的提高方面较显著的收获。
参加实训的学生认为实践操作丰富性以及浓厚的实训学习氛围是该课程最有吸引力的
地方,激发了学生学以致用的热情。
五、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效
(一)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改变以往教师是绝对的主导地位,传统“教书匠”、“搬运工”的形象,而成为学习的策划者,课程教学的设计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
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就是一种“秧田式”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师居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信息是单一方向的传递。
现今采用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且引入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强调教法的多样性,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老师进行指导,双方信息相互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或忽视发现与探索,使
得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
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以“学习任务”为引导,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整个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主要是采用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实训的,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共同完成教师所下达的“学习任务书”,并进行成果展示,以达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五)提升教师队伍的科研开发能力
通过对课程的开发,带动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课程开发组的老师互助共享,群策群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共同编写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训教材,共同探讨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与开发课程的教师从课程开发中受益颇丰,整体上提升了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并推进学院教改和科研工作。
综上所述,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对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现学校教育和就业零对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
[2]李海宗.高等职业教育概论[m].科学出版社,2009,1.
[3]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9,1.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
[5]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6.
[6]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8.
[7]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模式课程研究课题组.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建设指导方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
[8]张治忠.行动导向教学实务培训资料[m].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