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 格式:pdf
- 大小:189.34 KB
- 文档页数:4
应用小针刀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
罗军
【期刊名称】《《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
【年(卷),期】2006(003)005
【摘要】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又称腰椎横突间综合征,是比较常见的腰痛病之一,其发生率较高.办公人员由于长期处于久坐状态、缺乏必要的活动或者运动员运动姿势不对或运动过度,致使附着在第三腰椎横突尖端的软组织呈现紧张与痉挛状态,极易损伤,形成无菌性炎症.继发骨膜纤维组织增生,刺激和压迫邻近的脊神经引起局部疼痛或并发肢体放射性传导性疼痛.笔者6年来应用小针刀治疗办公人员久坐和运动员运动所导致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3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总页数】1页(P71-71)
【作者】罗军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新疆区分行医务室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4.9
【相关文献】
1.局部封闭结合小针刀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疗效观察 [J], 方玉树
2.小针刀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22例 [J], 贾斌;刘彦勋
3.小针刀治疗歼击机飞行员腰三横突综合征的疗效分析及医学鉴定 [J], 周肆华;孟庆刚;杨军;魏成
4.小针刀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临床观察 [J], 薛君平
5.小针刀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护理 [J], 陈艳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灸科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痛病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l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CT或MRl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或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病理分型(Macnab分型)1. 椎间盘膨出:整个椎间盘纤维环均匀性向椎体骺环以外凸起,不引起严重的神经根压迫。
2. 局限型突出:椎间盘纤维环的内层断裂,髓核组织部分突出。
3. 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纤维环大部分断裂,仅有外层纤维环尚完整,将髓核局限于纤维环内。
4. 椎间盘脱出:椎间盘纤维环全部断裂,髓核组织突出于椎间盘外,为后纵韧带所约束。
5. 椎间盘游离:髓核组织突破纤维环和后纵韧带,游离于椎管内,或硬膜内、椎间孔等处,压迫神经根与马尾神经。
(四)中医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小针刀联合杜仲腰痛丸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许先进1袁张凯东2△(1.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西固医院,甘肃兰州730000;2.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30)摘要:观察小针刀联合杜仲腰痛丸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选取甘肃省中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脊柱骨二科门诊诊断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患者6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
对照组予杜仲腰痛丸口服;观察组予口服杜仲腰痛丸+小针刀治疗。
在两组各治疗15d 后(1个疗程为15d ),比较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后腰腿疼痛的改善情况(VAS 评分)、下腰部JOA 评分、治愈率及患者满意度。
2组病人在治疗15d 后,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2.03±1.23<5.03±1.12;4.19±1.12<5.25±1.01),观察组有效率90.63%,对照组有效率84.38%,观察组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关键词:小针刀治疗;杜仲腰痛丸;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46.2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第三腰椎横突周围组织由于不良坐姿、扭伤等因素引起的腰部疼痛,主要的症状是第三腰椎横突周围压痛比较明显,本病也被称作第三腰椎横突周围炎,是临床上能够引起慢性长期腰部疼痛的原因之一,多见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壮年患者。
因为影响邻近神经组织,疼痛范围能扩大至臀部、大腿后侧、膝关节、内收肌及下腹部,但一般不超过膝关节,本次研究选择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二科门诊2018.09至2019.05确定诊断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病人64例,把所选出的病人随机地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口服杜仲腰痛丸10粒/次2次/d ,观察组给口服杜仲腰痛丸10粒/次2次/d+小针刀治疗1次,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第三腰椎横突的应用解剖摘要】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本文应用文献分析的方法,从解剖病理方面着手,对第三腰椎横突的应用解剖进行总结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提供解剖学依据。
【关键词】第三腰椎横突应用解剖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以第三腰椎横突部有明显压痛为特征的慢性腰痛,又称为“腰三横突滑囊炎”、“腰三横突滑膜炎”、“腰三横突周围炎”、“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等,是腰肌筋膜劳损的一种类型, 本病好发于青壮年从事体力劳动和爱好较剧烈体育运动者,多系慢性劳损所致。
其临床症状主要有腰痛或腰臀痛,少数病人的疼痛范围波及同侧股部、膝下、腹股沟或腹部,轻者表现为腰部酸困不适,活动受限,重者则卧不安席,翻身及行走困难。
临床上对此病的治疗方法颇多,常见的有中药、针灸、推拿、拔罐、注射疗法、针刀松解及综合治疗等。
但由于各种原因各种疗法都存在有效率高、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等问题。
本文对第三腰椎横突的应用解剖进行总结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提供解剖学依据。
1、腰椎横突陶甫[1]等在1981年首次提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并对其解剖情况作了详尽描述,第三腰椎位于腰前凸曲线之顶点,是五个椎体的活动中心。
其横突最长,它不似第一、二腰椎横突有肋骨保护,也不同于第四、五腰椎横突有骶骨保护,且在第三腰椎横突的尖部有许多与躯干活动有密切关系的肌肉和筋膜附着,故第三腰椎两侧横突所受的拉应力最大,是腰椎的活动中心,为腰椎屈、伸、侧弯及旋体的枢纽,所受的杠杆作用最大,故最易引起其上所附着的肌肉、肌筋膜损伤,出现出血、无菌性炎症、机化而发生粘连,反复牵拉,压迫刺激临近的腰脊神经后支和软组织而发生腰痛和臀部痛,甚至向大腿后侧至胭窝平面以上扩散。
2、相关的肌肉、筋膜、韧带第三腰椎横突上附着有大小不等的肌肉,刘靖[2]等对45例成人男性L1-5干燥腰椎骨共45套进行了多项指标的测量,认为横突各方附着的肌肉主要有①前侧的腰大肌、腰方肌②横突之间的横突间肌③横突背侧的竖脊肌④自胸腰筋膜起自L1-4横突的腹横肌、腹内外斜肌(腰背筋膜中层附着于腰椎横突尖)。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突然弯腰扭伤、长期慢性劳损或腰部受凉史。
(2)多见于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壮年。
(3)一侧或双侧慢性腰痛,晨起或弯腰疼痛加重,久坐直起困难,有时可向下肢放射至膝部。
(4)第三腰椎横突处压痛明显,并可触及条索状硬结。
(二)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腰痛如刺,痛处固定,拒按,腰肌板硬,转摇不能,动则痛甚。
舌质暗红,脉弦紧。
2.风寒阻络证:腰部冷痛,转侧俯仰不利,腰肌硬实,遇寒痛增,得温痛缓。
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紧。
3.湿热痹阻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阴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
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证:腰痛日久,酸软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腰肌萎软,喜按喜揉。
偏阳虚者面色无华,手足不温,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
二、治疗方案(一)推拿治疗1.治则:舒筋通络,松解粘连,活血止痛。
2.取穴:肾俞、志室、阿是穴、委中、五枢、维道、冲门穴等。
3.手法:按法、扌衮法、揉法、点拨法、腰椎整复法及腰部被动活动。
4.操作步骤:(1)扌衮揉放松腰脊法:患者俯卧位,先用按法、揉法或扌衮法在患处周围及腰部疼痛部位施术,手法施力由轻到重。
对急性发作,不能忍受按压者可直接施用点按、点拨法。
(2)点拨穴位通经法:用拇指在肾俞、志室、委中等穴施用点按、点拨法,以疏通经脉,达到止痛之目的。
(3)腰部点拨解痉法:用拇指在腰部软组织痉挛处施以点按、点拨法,可在第三腰椎横突端部及阿是穴处进行点拨,以缓解肌肉痉挛、松解粘连。
(4)屈髋屈膝牵拉法:患者仰卧位,用双手扶住膝部做屈膝屈髋被动活动3~5次。
(5)髂前点拨理筋法:患者仰卧位,用四指并排点拨髂前、腹股沟处的髂腰肌,点按五枢、维道穴及冲门穴。
(二)针灸治疗选用第三腰椎横突端或横突下,深度为6~8cm,行提插捻转手法1~2分钟,然后向一个方向大幅度捻转至滞针为度,再以电针治疗仪作电疗刺激,配穴人中(平补平泻),命门(补),委中(双、泻、放血),太溪(双补)等,主穴配穴均每10分钟行手法1次,并留针40分钟,每天1次,7天为一疗程。
腰三横突腰三横突位于腰椎生理前凸的顶点,所受牵拉力最大,横突最长,其横突上两侧对称分布相互拮抗的肌肉。
以维持人体重心的稳定,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以腰三横突部位软组织损伤为特点的一组症侯群,又称“腰三横突周围炎”“腰三横突滑囊炎”。
一、病因病理1.长期的慢性劳损由于第三腰椎横突最长附着肌肉最多,又位于生理性腰前凸的顶点,故长期的牵拉力过大,时间过长,其附着的肌肉韧带筋膜超出其生理承受限度引起损伤。
同时腰神经的感觉支也会受到牵拉可引起水肿变性产生疼痛,造成局部肌肉痉挛,使腰三横突周围出现水肿、渗出、纤维增生变性或形成滑囊炎。
2.突然的弯腰损伤突然剧烈的弯腰,可使腰三横突周围肌肉筋膜、韧带、神经发生撕裂,甚至出现撕脱性骨折而致病。
3.风湿或局部受寒一侧腰肌感受风寒湿,而造成肌肉紧张痉挛,特别在重体力弯腰劳动后,对侧或同侧肌肉在牵拉作用与反作用力的影响下损伤。
总之,腰三横定综合征是由于附着在腰三横突的韧带肌肉、筋膜、腱膜损伤后出血、水肿、机化而引起。
腰部的神经出椎间孔后分为前、后二支,前支较粗,构成腰和骶丛,后支较细,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内侧支分布于肌肉,外侧支成为皮神经。
脊神经后支走行过程中,共有6个固定点,尤其是横突点为骨性纤维管,起固定神经和保护神经的作用,各个固定点都可因外伤遭受牵拉。
因创伤反应、血肿粘连、瘫痪挛缩、筋膜变厚,使腰神经的后支在穿过病变组织时受到“卡压”,故也为“卡压综合征”的一种,为常见的腰痛或腰臀疼痛的原因之一。
有人甚至估计本病占腰腿痛患者近50%。
二、临床表现本病多发于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壮年,有负重或不同程度的扭伤史,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
腰痛可为一侧或两侧慢性酸痛或剧痛,疼痛为持续性,晨起或弯腰时疼痛加重,弯腰直起时加重,稍事活动疼痛减轻,疼痛可影响到臀部、同侧大腿内侧、前侧,一般不影响到膝以下。
腰部俯仰活动受限。
特别作健侧侧屈腰部转动时加重,但咳嗽、打喷嚏等增加腹压无影响。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伤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
我科腰痛患者西医称之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新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 001.1~001.9—94;的有关诊断。
病史:一是外伤而是劳损三是肾气不足四为风、寒、湿、热之邪流注经络致使经络困阻发病.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制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临床表现1.腰痛腰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最早先出现的症状。
而且是多见的症状,发生率约91%,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放射痛或刺痛。
2.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绝大多数病人发生在L4/5、L5/S 1间隙,故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生率达97%。
疼痛多是放射性痛,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跟部或足背部。
3.腹股沟区或大腿内侧痛高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迫L1、L2和L3神经根,出现相应的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内侧疼痛。
4.马尾神经综合症向正后方突出的髓核、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多表现为急性尿储留和排便不能自控。
5.尾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可出现尾骨疼痛。
原因是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移入骶管刺激腰骶神经丛。
6.肢体麻木感有的病人不出现下肢疼痛而表现为肢体麻木感此乃是椎间盘组织压迫刺激了本体感觉纤维而引发的麻木。
2、辅助检查(1)CT直接征象为向椎管内呈丘状突起的椎间盘阴影,或为软组织肿块影,硬膜囊受压变形或移位。
继发征象如黄韧带肥厚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小关节增生,侧隐窝狭窄椎板增厚,中央椎管狭窄的等。
(2)MRI对诊断椎间盘突出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同层面的矢状像及所累及椎间盘,可以观察病变椎间盘突出形态及其与脊髓关系。
三、辨证分型1、寒湿腰痛: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加重。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01)腰椎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09)急性腰扭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8)孟氏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4)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2)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3)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50)踝关节扭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57)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3)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74)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84)髌骨软化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93)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06)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
(1)有明确外伤史。
(2)好发于青壮年,多由高处坠下致伤。
(3)跟部肿胀,疼痛剧烈,压痛和冲击痛敏锐,明显皮下瘀斑,骨折严重者可呈现足底扁平,增宽或外翻畸形。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骨折诊断及分类。
X线片表现:跟骨侧位及轴位片对了解骨折移位,分型至关重要。
其中侧位片对识别骨折线,关节面塌陷及骨片旋转程度有一定帮助;轴位片能清晰显示距下关节面的载距突解剖形态及内外侧壁骨折移位情况,以及跟骨结节、跟骨体部内外翻移位情况。
(5)常规检查是否有合并症:颅底骨折、脊柱骨折。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症状与体征:典型的跟骨骨折临床表现包括后跟痛、肿胀、瘀血、跟骨横径增宽、跟部外翻畸形、足底扁平,应注意有无颅底骨折或脊柱骨折。
(2)辅助检查:正确诊断与分类则有赖于X线,或辅以CT 检查,了解骨折移位、塌陷方向及程度。
(二)骨折分类及证候诊断1.骨折分类(1)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结节部纵行骨折或呈“鸭嘴样”骨折,骨折片可向后上方移位,甚至有翻转移位,但不触及跟距关节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主攻病种临床诊疗方案腰痛病武汉市中医医院骨伤科目录一诊断 (1)二中医治疗方案 (2)三中医治疗效果 (10)四中医治疗难点 (13)五针对难点的中医治疗对应思路 (13)腰痛病武汉市中医医院骨伤科腰痛病是在肝肾亏损的基础上,因风寒湿及热邪侵袭、劳损等诱因,引起腰腿经脉痹阻,临床以腰腿窜痛、麻木为主症,具有病程迁延难愈的特点,好发于青壮年的一种常见病。
相当于西医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马尾神经而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从病理上分为膨出型、突出型和脱出型。
临床以或腰痛、或下肢放射痛、或麻木、或跛行、或二便障碍等为主要表现,或兼见一、二,最常见于腰4~5及腰5~骶1间隙,其次是腰3~4间隙。
一诊断本病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一)诊断依据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CT及MRI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证候分类1.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
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湿热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腰痛病:西医称为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马尾神经而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最常见于腰4-5及腰5骶1间隙。
一、【诊断要点】1、诊断依据:(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感受寒湿史。
大多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内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3)脊柱测凸,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盘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4)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域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放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5)X线摄片检查:脊柱测凸,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质增生。
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和程度。
2、症候分类:(1)血瘀型: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舌质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型: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天加重,肢体发凉。
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湿热型: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加重,活动后减轻,恶热口渴,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型: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
偏阳虚者,面色晄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痿、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3、病理分型:(1)单侧椎间盘突出:下腰痛伴一侧下肢放射痛,脊柱测凸,腰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病变椎间盘患侧椎旁压痛,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CT检查示椎间盘向椎管一侧突出。
(2)双侧椎间盘突出:下腰痛,伴双下肢放射痛,腰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病变椎间盘两侧椎旁均有压痛,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依据重点专科检查要点修改,按照公文字体排版)针灸推拿科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2022年版)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痛(TCD编码:A17.42)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M51.202)二、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具有下列4条或4条以上即可诊断为腰痛病)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时疼痛加重;(3)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4)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足趾背伸力减弱;(5)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相连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可能有骨赘增生。
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脊柱源性疼痛学组《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国疼痛专家共识2020》。
诊断必须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症状和体征反映的受累节段神经应与MRI或CT显示突出物压迫的神经支配区域相符。
诊断标准:①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位置与相应受累神经支配区域相符;②下肢感觉异常,相应受累神经支配区域皮肤浅感觉减弱;③直腿抬高试验、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健侧直腿抬高试验或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④腱反射较健侧减弱;⑤肌力下降;⑥腰椎MRI或CT显示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与症状、体征受累神经相符。
前5项标准中,符合其中3项,结合第6项,即可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三)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腰活动受限,站立、行走困难、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部疼痛缓解,活动改善,主要为下肢放射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耐久行、久站、久坐。
(四)中医证候诊断1、气滞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主攻病种临床诊疗方案腰痛病武汉市中医医院骨伤科目录一诊断 (1)二中医治疗方案 (2)三中医治疗效果 (10)四中医治疗难点 (13)五针对难点的中医治疗对应思路 (13)腰痛病武汉市中医医院骨伤科腰痛病是在肝肾亏损的基础上,因风寒湿及热邪侵袭、劳损等诱因,引起腰腿经脉痹阻,临床以腰腿窜痛、麻木为主症,具有病程迁延难愈的特点,好发于青壮年的一种常见病。
相当于西医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马尾神经而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从病理上分为膨出型、突出型和脱出型。
临床以或腰痛、或下肢放射痛、或麻木、或跛行、或二便障碍等为主要表现,或兼见一、二,最常见于腰4~5及腰5~骶1间隙,其次是腰3~4间隙。
一诊断本病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一)诊断依据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CT及MRI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证候分类1.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
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湿热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突然弯腰扭伤、长期慢性劳损或腰部受凉史。
(2)多见于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壮年。
(3)一侧或双侧慢性腰痛,晨起或弯腰疼痛加重,久坐直起困难,有时可向下肢放射至膝部。
(4)第三腰椎横突处压痛明显,并可触及条索状硬结。
(二)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腰痛如刺,痛处固定,拒按,腰肌板硬,转摇不能,动则痛甚。
舌质暗红,脉弦紧。
2.风寒阻络证:腰部冷痛,转侧俯仰不利,腰肌硬实,遇寒痛增,得温痛缓。
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紧。
3.湿热痹阻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阴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
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证:腰痛日久,酸软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腰肌萎软,喜按喜揉。
偏阳虚者面色无华,手足不温,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推拿治疗
1.治则:舒筋通络,松解粘连,活血止痛。
2.取穴:肾俞、志室、阿是穴、委中、五枢、维道、冲门穴等。
3.手法:按法、扌衮法、揉法、点拨法、腰椎整复法及腰部被动活动。
4.操作步骤:
(1)扌衮揉放松腰脊法:患者俯卧位,先用按法、揉法或扌衮法在患处周围及腰部疼痛部位施术,手法施力由轻到重。
对急性发作,不能忍受按压者可直接施用点按、点拨法。
(2)点拨穴位通经法:用拇指在肾俞、志室、委中等穴施用点按、点拨法,以疏通经脉,达到止痛之目的。
(3)腰部点拨解痉法:用拇指在腰部软组织痉挛处施以点按、点拨法,可在第三腰椎横突端部及阿是穴处进行点拨,以缓解肌肉痉挛、松解粘连。
(4)屈髋屈膝牵拉法:患者仰卧位,用双手扶住膝部做屈膝屈髋被动活动3~5次。
(5)髂前点拨理筋法:患者仰卧位,用四指并排点拨髂前、腹股沟处的髂腰肌,点按五枢、维道穴及冲门穴。
(二)针灸治疗
选用第三腰椎横突端或横突下,深度为6~8cm,行提插捻转手法1~2分钟,然后向一个方向大幅度捻转至滞针为度,再以电针治疗仪作电疗刺激,配穴人中(平补平泻),命门(补),委中(双、泻、放血),太溪(双补)等,主穴配穴均每10分钟行手法1次,并留针40分钟,每天1次,7天为一疗程。
(三)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血瘀气滞证
治法:活血化瘀,舒筋理气。
推荐方药:活血祛痛汤加减。
丹参赤芍、当归、川芎、茯苓、肉桂、元胡、香附、地龙、川断、狗脊、桑寄生、黄芪、甘草等。
中成药:活血化瘀类。
2.风寒阻络证
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地黄等。
中成药:祛风散寒类。
3.湿热痹阻证
治法:清热化湿,宣通经络。
推荐方药:四妙丸加减。
苍术、黄柏、川牛膝、薏苡仁等。
中成药:清热化湿类
4.肝肾亏虚证
治法: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
熟地、山茱萸、肉苁蓉、巴戟天、山药、泽泻、炙甘草、大枣等。
中成药:补益肝肾类。
(四)运动疗法
1.“五点式”、“三点式”:仰卧位把头部、双肘及双足跟作为支撑点,使劲向上挺腰抬臀,腰背肌功能加强后可改用头部及双足跟三点作为支撑的三点式锻炼方法。
锻炼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避免疲劳。
2.“飞燕式”:患者俯卧,头转向一侧。
动作:①两腿交替向后做过伸动作
②两腿同时做过伸动作③两腿不动,上身躯体向后背伸④上身与两腿同时背伸⑤还原,每个动作重复10~20次。
(五)封闭、针刀治疗
1.封闭
根据病证辨证选穴和经络触诊检查出阳性反应的穴位进行注射。
也可寻找准确的压痛点后,进行痛点注射。
常用的封闭部位有阿是穴、腰椎夹脊穴等。
常用的药物有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以及利多卡因、泼尼松等。
每次选1—2穴,休息一周后1次,1~2次为1疗程。
2.针刀
患者取俯卧位,腹部垫高枕暴露腰背部皮肤。
定点:平腰3棘、4棘突间隙,旁开约四横指,即在骶棘肌外侧缘,重按时压痛明显,并可触及一硬结,即为腰三横突尖部,用龙胆紫定点标记。
操作:定点局部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取3号针刀,刀口线与人体纵轴线平行,针体与人体矢状面成45度角向内缓缓刺入,刀口接触的骨面即为腰三横突背面,将刀口渐移至横突尖部,在横突尖部上缘、外缘、下缘行半圆形切开(注意刀口不离骨面),再在横突背面行横行剥离,觉针下松动即出针,按压针孔片刻,敷创口贴。
休息一周后进行下一次治疗,1~2次为1疗程。
(六)其他疗法
可采用敷贴、熏蒸、红外线照射、中药离子导入、电脑中频、电磁疗法等。
(七)护理调摄
1.疼痛较剧烈患者应绝对卧硬板床休息1周,减轻腰部负担,避免久坐,避免过度劳累,尽量避免弯腰提重物。
2.受凉是腰三横突综合征的重要诱因,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3.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注意持之以恒。
4.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要有规律,发病期间多卧床休息,注意保暖,保持心情愉快。
5.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
本病病程长,恢复慢,患者应保持愉快的心情,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疾病。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下降百分率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临床控制:减少大于或等于90%;
显效:大于或等于70%,小于90%;
有效:大于或等于30%,小于70%;
无效:减少小于30%。
(二)评价方法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
VAS调查采用一条长10cm的直线,两端分别表示“无痛”和“无法忍受的剧烈疼痛”,被测试者根据自身疼痛情况,在该直线上做相应标记,距“无痛”端的距离即表示疼痛的强度。
基本的方法是使用一条长约10cm的游动标尺,一面标有10个刻度,两端分别“0”分端和“10”分端,“0”分表示无痛,“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临床使用时将有刻度的一面背向患者,让患者在直尺上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医师根据患者标出的位置为其评出分数,临床评定以“0~2”分为“优”,“3~5”分为“良”,“6~8”为“可”,大于“8”分为“差”。
临床治疗前后使用同样的方法即可较为客观的做出评分,并对疼痛治疗的效果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