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7
《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配置资源(市场调节)
1.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因:人的需要的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的矛盾。
2.资源配置的手段:计划和市场。
3.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4.市场配置资源的具体运行机制:A.价格机制 B.供求机制 C.竞争机制
5.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A.市场能通过价格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B.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二)市场秩序
1、维护市场秩序的意义: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
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2、如何维护市场秩序
(1)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2)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3)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3、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为什么:①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②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
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③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④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生存竞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怎样办(措施):国家:建设社会信用制度;要切实加强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
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尽快完善信用监管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
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经济活动参与者: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三)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
3、仅由市场调节的后果:
A.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B.社会经济不稳定;
C.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两极分化。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含义: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A、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B、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C、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五)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1、宏观调控的涵义、目标(是什么)
(1)含义:宏观调控,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原因:(为什么)
(1)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使国家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效。
(2)加强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要求。
(3)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会导致经济波动、资源浪费、分配不公。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能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4)加强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手段:(怎样办)
(1)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
(2)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包括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
(3)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三者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国家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宏观调控手段常见的关键词
经济手段:经济政策、经济计划、经济发展规划、价格杠杆、财政政策(税收、税率、财政支出、国债等)、货币政策(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法律手段:经济立法、经济司法、查处、打击等。
行政手段: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政策、规定等。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科学发展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又好又快(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具体:
“一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一方针”: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三个转变”:A.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B.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C.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面对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生产全球化(2)贸易全球化(3)资本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
3.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影响:
(1)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3)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4.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不利影响)
(1)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2)经济全球化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