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构建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4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一、课程目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亲身实践,增强体验,培养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与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涵盖科技、艺术、人文、体育等多个领域,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具体内容可以包括: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了解社会现象,增强社会责任感。
科技创新:开展科学实验、技术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艺术体验:组织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力。
体育健身: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课程实施课程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课时,每周可以安排2-4个课时。
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主题和活动形式合理分配课时,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
师资配置:学校应选拔有相关专长和经验的教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
同时,可以邀请校外专家、志愿者等参与课程实施,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
教学方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特点进行合理安排。
安全管理:在组织实践活动时,学校应加强安全管理,制定安全预案,确保活动的安全顺利进行。
对于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活动,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评价与反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应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
评价方式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
同时,应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
评价结果应作为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学校应积极开发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包括校内外教育资源、网络资源等。
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一、教学目标1.1理论目标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2实践目标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2.1地方课程(1)地方特色文化:介绍当地的历史、民俗、艺术、传统工艺等;(2)地方资源与环境:分析当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3)地方社会事务:探讨当地社会热点问题、民生工程、社会管理等。
2.2校本课程(1)学校特色项目:介绍学校的教育教学特色、成果展示等;(2)学生素养提升:开展心理健康、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培训;(3)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志愿服务精神。
三、教学方法3.1理论教学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系统掌握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
3.2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3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安排4.1地方课程第一学期:地方特色文化、地方资源与环境;第二学期:地方社会事务。
4.2校本课程第一学期:学校特色项目、学生素养提升;第二学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
五、教学评价5.1学生评价(1)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2)实践活动成绩: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3)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
5.2教师评价(1)教学质量:评估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2)教学效果: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践能力。
六、教学保障6.1教学资源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网络资源等。
6.2实践基地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
6.3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6.4教学管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教学工作计划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知识视野,提高实践能力,并融入地域特色与学校文化。
为了有效实施这些课程,特制定以下教学工作计划,以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规划与执行1. 目标设定综合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工作计划中,我们设定了以下目标: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其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2. 内容选择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应遵循教育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原则。
我们计划结合学科知识,围绕社会问题、自然环境、生活技能等方面展开活动,如社区志愿服务、环保项目、科技创新等。
3. 实施步骤准备阶段:教师根据课程目标,确定活动主题和内容,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并对学生进行分组。
实施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活动计划进行实践操作,记录活动过程,总结经验教训。
展示交流阶段:活动结束后,学生整理成果,进行展示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4. 评价与反馈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
我们将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以全面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同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其改进不足,发扬优点。
二、地方课程的教学策略1. 地域特色融入课堂地方课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将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将地域特色融入课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家乡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2. 教学方法创新针对地方课程的特点,我们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实地考察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课程内容整合地方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涵盖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
我们将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形成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的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的构建构建校本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周密细致地进行规划和实施。
在这一过程中,应秉持以下理念:聚焦学生发展需求、彰显学校特色、突出实践导向、注重跨学科整合、贯穿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一、勘定校本课程理念校本课程的理念是指导整个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价值追求与基本原则,是课程建设的基石和航标。
1、价值追求首先,校本课程应与学校办学理念相一致,体现学校的育人情怀。
其次,课程应秉持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并重,关注学生品德修养与审美情操的培育。
再次,课程设计应顺应教育发展潮流,植根当下、放眼长远,体现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
2、基本原则首先,以生为本是校本课程最根本的原则,课程内容设计应基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遵循认知与生理成长规律。
其次,校本课程应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注重将知识内化为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再次,校本课程应贯彻整体设计、分层实施的系统原则,形成纵向贯通、横向渗透的课程框架。
二、勾勒校本课程架构1、课程类型校本课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涵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平台型课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第二类是传承民族文化底蕴的特色课程,如地方文化课程等;第三类是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拓展课程,如兴趣社团活动等;第四类是反映学校办学传统的传统课程,如学校历史文化课程等。
2、课程结构校本课程结构一般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方式三个主要板块。
课程目标需清晰界定该门课程所期待达成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层面的培养目标。
课程内容则是根据目标拟定的模块化内容框架,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活动环节。
实施方式则是开展该门课程的具体教学组织形式。
3、课程时数校本课程的时数分配遵循以生为本和知行统一的原则,平衡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时间。
通常将理论性知识点集中在一段时间教授,而将实践环节安排为若干专题单元或跨学期的活动,避免过于割裂和碎片化。
总体来看,理论与实践的时间安排要合理配比。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综合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的策略。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 创设真实情境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测量、购物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
2. 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注重合作,培养团队精神1. 小组合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2. 团队精神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
例如,在科学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四、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1. 了解学生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例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2. 分层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施分层教学。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
五、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1. 实践活动教师应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
例如,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
2. 实践评价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
评价应注重过程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提高实践能力。
六、强化指导,提高实践效果1. 教师指导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在科学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校本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报告校本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报告课改以来,点小教师与新课程同进步,共成长,造就了一支爱学习、勤思考、能实践、会创造的教师队伍。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作为课程改革的新生事物,已在我校走过了近6年的历程。
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发校本课程是我们一直致力于探索的问题。
在这6年中,我校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正不断发展、改进、成长,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下面,从活动的具体开展情况,报告如下:一、与时俱进抓校本。
写字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写字是小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搞好写字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有重要的作用。
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
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
几年来,我校结合实际,新开设了《快乐写字》这一校本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是我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又一项举措,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养成良好习惯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外,我校属区内中心小学,师资力量雄厚,青年教师居多,专业业务能力强。
因此,我校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专业特长,开发了以小学科为主的校本课程。
从而使我校的校本课程结构更加合理,形成了两门必修课《经典诵读》、《快乐写字》,六门选修课:《家乡点军》《灌篮高手》、《红舞裙》、《田径小健将》、《绘画小能手》、《电脑小博士》的校本课程结构体系。
另外学校还形成了一套校本课程开发管理模式,并已经建成了点小校本课程电子资源库。
其中,学校先后被授予湖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实验学校、湖北省写字教学先进单位、湖北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宜昌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实验学校。
通过这些校本课程的实施,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以校为本,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浙大附中自2003年新课程后,一直致力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探索,通过七年的探索和研究,我校走出一条“立足校情,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发展”之路,确立了“以课题实验推动课程建设,以课题研究带动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发展,我校重点从四个方面加以探索。
第一,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建设,促成新的教育理念形成与教师的培训,带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士更新观念、增加关注程度,促进教师在课程观念、教学方式方法、学生评价观念、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获得与新课程同步发展的进步,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理念、组织和制度保证;第二,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特别是专任教师的培训,实行专兼职老师结合的办法,积极参与杭州市“工作坊”活动,促进教师在专业化发展基础上不断提高综合活动课程的教学素质,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师资保证;第三,创新弹性课时制,解决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与现行教学管理模式的矛盾,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时间保证;第四,重视课程建设,努力构建有本校特色的动态的校本教材,为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常态化提供内容保证。
具体做法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建设:从“零散性主题”到“主题项目群”的转换;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从学科综合学习探究中提炼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与班团活动整合;按照不同学生团体提炼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延续;在节假日里拓展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特别是结合第二课堂活动,对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最新亮点。
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设置上的重大突破。
然而综合实践活动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材,没有教参,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参考,这对于长期以来依纲据本从事教学的教师来说,普遍感到无从下手。
由于其课程内容的广泛性、课程资源的开放性、组织实施的艰巨性,导致这门课程行动缓慢,步履维艰。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策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小学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同时,校本课程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
如何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价值和作用,是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1.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小学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科学实验、社会实践、体育锻炼、文艺欣赏等为主要载体,借助实践环节来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活动。
2.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教育目标和教育需求,由学校编制的具有本校特色和实用价值的课程,是一种深入挖掘本校教育资源和办学特色,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1.人文关怀与美育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人文关怀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元素,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良好的情感态度。
在校本课程中,美育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而美育的核心就是要使学生具有欣赏和鉴赏的能力。
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设置一些文化、艺术、美术等方面的课程,让学生能够体验到不一样的人文情怀和美育魅力,并通过这些体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整体审美能力。
2.科技创新与实践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科技创新是一个重要的课程内容。
随着科技发展,各种高科技设备和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就需要我们在综合实践中尽可能地加入科技创新的内容,如机器人编程、电子课件制作、网络通讯、3D打印等活动。
而在校本课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科技实验、科技创新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
3.生态环保与校本课程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生态环保是一个重要的课程内容。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生态环保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穿插生态环保实践活动,如种植绿化、垃圾分类、可持续发展等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汉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日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南综合实践活动日校本课程是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努力探究高素质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按照《江岸区教育局全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日”工作指导意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日工作。
一、实施目标1、以“三雅”教育为指导思想,以实践性学习为主,使综合实践课程与学校三雅文化相结合,体现汉铁小学办学品味。
2、使学生有慧中而秀外的素养,有规范的言谈举止,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有受良好教育的特俗气质,能做一个融合社会、正确生活、幸福生活的人。
二、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框架:每个年级教学内容选用单元式结构,每个年级3个单元,分别为手工类、益智类、习惯类三个板块。
每个版块内容5课时。
习惯类主要体现品德敦雅、谈吐温雅、举止文雅手工类注重作品表达,体现内涵的博雅;益智类是开发智力的传统游戏,体现学识慧雅。
三、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1、建立领导机构课程开发委员会;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家长共同组成,校长任委员会主任,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和领导保障。
其职能是:咨询、把关、审查和提供帮助。
课程领导团队:组长:文昌才、翁燕芬副组长:祝志芳、康岚组员:甘万盛、卢隽、陈慧、曹丽娟、李冰、赵健、赵立蕊校长室任务:负责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的制定、校内外指导力量的组织协调、课程开展的统一协调;教科室任务:负责校本培训、教师工作量鉴定、各类成果评比;教导处任务:负责课时安排、过程落实、实施检查等工作的统筹安排,并对班级实施课程、教师指导活动、学生活动等情况进行评估;总务处任务:负责做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后勤保障工作和设备使用。
课程教研团队:(由教科室负责人、综合实践活动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陈建华、石燕、赵立蕊、韩舰筠、李怡芳、冯懿萍、陈炜以及各教研组组长。
任务:制订学校学期计划、各年级或班级学期计划、编写主题活动方案、组织教研活动定期研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课程指导团队:以课程项目为单位,建立三个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团队。
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践研究实施方案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知识经济的加速渗透,给每个社会人员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面对这一全新的社会背景,为学生创设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为21世纪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成为现代教育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对这一战略问题的思考引发了一场空前的全球性教育改革运动。
一类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教育模式,在中小学课程改革领域异军突起,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迅速得到了普遍认同。
各国的教育和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其共同特点是强调课程的人文化,力求课程的生活化,注重课程的统整化,加强课程的弹性化;大力开发校本课程,着重培养创造能力。
在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被纳入到新的学校课程体系。
我国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它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与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全新课程。
这一价值取向既因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教育实现自身变革的必然选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及学生实际的情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实际操作的能力、热爱劳动的习惯及必须的生活技能等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标在当前教育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实施方案旨在通过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给学生实践、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机会,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课程概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开展团队合作、动手实践以及跨学科学习的机会。
通过与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内容结合,课程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创造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和跨学科学习能力。
5.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和服务能力。
四、课程内容安排本课程将分为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都将涵盖多个学科和领域的内容。
具体内容安排如下:1. 模块一:科学探究本模块将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并将学科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模块二:艺术创作本模块将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发展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
学生可以选择绘画、音乐、舞蹈等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意。
3. 模块三:社区服务本模块将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学生将与社区组织合作,开展一些对社区有益的项目,为社会做出贡献。
4. 模块四:体育运动本模块将强调体育运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培养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将参与各种体育项目的训练和比赛,提升自己的运动技能。
五、课程评价与反馈本课程将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价。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合作、项目成果和个人反思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渐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其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综合实践的教学体系,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1. 整体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体系应涵盖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形成有机整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实践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体系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开放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体系应打破学科界限,拓宽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4. 可持续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体系应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三、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1. 德育活动(1)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参观革命纪念地、观看红色电影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诚信教育:开展诚信主题班会、诚信签名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3)感恩教育:组织感恩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关爱他人。
2. 智育活动(1)科学探究:开展科学实验、科技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数学应用:组织数学竞赛、数学游戏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语文实践:开展经典诵读、写作比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 体育活动(1)体育竞赛:组织校内外体育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技能力。
(2)体育锻炼:开展晨跑、课间操等活动,增强学生体质。
(3)体育游戏: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4. 美育活动(1)音乐欣赏:举办音乐会、合唱比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2)美术创作:开展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舞蹈表演:组织舞蹈比赛、舞蹈排练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5. 劳动教育(1)家务劳动:开展家务劳动比赛、家务劳动培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在当今社会,教育改革不断发展,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响应这一趋势,实验小学决定开发一套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背景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及学生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单一的学科知识已无法满足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
因此,学校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探索和成长。
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实践活动中,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将在团队合作中学会沟通、协作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技巧,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二、课程内容与设置1.实践探究:学生将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实验、探究、考察等,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创新思维:学生将通过项目设计、创新实验等活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团队合作:学生将参与各种团队活动,如团队建设、团队游戏等,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社会实践:学生将参与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的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设置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每个年级将设置不同的实践活动主题,以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
同时,课程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和自我评价,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课程实施与保障1.加强师资培训:学校将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
2.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学校将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和设施,确保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进行。
3.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学校将积极与社区机构、企业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资源。
4.加强课程监管与评估:学校将加强对课程的监管与评估,确保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课程效果与展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生将能够获得更加全面和丰富的学习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一、课程背景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性的活动,提高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实践经验。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与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分享、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
三、课程内容和时间安排本课程的内容将涵盖多个实践性的活动,如科学实验、社会调研、项目设计等。
具体内容和时间安排如下:1. 科学实验•学习基本科学知识和实验方法;•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项目;•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经验。
时间安排:每周一次,共20周。
2. 社会调研•学习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选择社会问题进行调研;•收集、整理和分析调研数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
时间安排:每周一次,共15周。
3. 项目设计•学习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独立设计并完成项目;•撰写项目报告和进行项目汇报。
时间安排:每周一次,共10周。
四、课程评估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绩。
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参与:学生的课堂出勤情况及活动参与度。
2.实践报告:学生根据实践活动结果撰写的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课程作业:布置与实践活动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项目评估:评估学生项目设计和完成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以上评估方式将综合计算得出最终的课程成绩。
五、课程资源和支持为了保证本课程的顺利进行,学校将提供以下资源和支持:1.实验室和设备:提供实验所需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科学实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建构刘彬利(临沂市罗庄区罗庄中心小学276017)摘要: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都能获得基本的要求,但是,在实践中,教师必须深刻理解与接受这门课程。
因此,我们拟从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基本设计思路,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分配,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这六个方面,来探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价值取向。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建构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十九条指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耍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中小学增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和综合实践活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要求“从小学至高中设宜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在实践中,我们对这门学科又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至高中阶段实施的一门必修课程。
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牛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经历,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学习活动的时I'可和空间是开放式的,学习的时空突破课堂时空的局限,向社会仝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学习内容不受严密内容体系的制约,尊重学生的经验和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的整合,冇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软化学科界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强调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主动解决问题,加强中小学住的综合活动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单一•的课堂知识教学,强调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的重耍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知识获得、能力培养和人格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选题的背景及目的:
(1)背景: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世纪各国、各地区都提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得共同趋势就是: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的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
欧美等国家纷纷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我国台湾省则把“综合活动”作为新课程七大学习领域之一。
由此看来,追求课程的综合化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运而生,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小学至高中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据笔者了解,目前贵州各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情况不容乐观,在许多地区、县、市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未纳入学校的开设课程,教师对本课程的知晓率也极低,而真正实施这门课程的学校更是凤毛麟角。
针对这样的现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成为新课改推进的重点和难点,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构建也自然纳入了我们的视野。
(2)目的
如今,各国的教育和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其共同特点是强调课程的人文化;力求课程的生活化;注重课程的统整化;加强课程的弹性化;大力开发校本课程,着重培养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以上特点的集中体现。
而没有现成的教材可循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又一大特点。
因此,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学校应以校本课程为中心,不断探索和实践,贴近学生生活,以学校现有的各项资源为基础,构建本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大多是关于课程的比较研究,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类型、课程领域、课程目标和学习方式等。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类型,美国设有“综合实践性活动课程”,包括“自然与社会研究”“设计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英国设有“社会研究”“设计学习”;法国的跨学科“综合学习”,包括“动手做”等;日本有“综合学习时间”等。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的研究涉及相当广泛,体现了“综合”的特征。
但是“综合实践活动”也并不意味着任何一项活动都面面俱到,它的“综合性”是相对的。
国外的综合实践活动涉及的领域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包括“自然现象或问题的研究”“社会研究”;(2)社会实践学习,包括“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考察活动”“社会公益活动”;(3)生活学习,包括“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生活科技与创造活动”等。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的领域体现了跨学科性、
综合性、研究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征。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国外大多采取分层、分类加以设计。
课程目标的分层设计主要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设计、具体活动项目不同层次的课程目标设计两种方式,后者则采取分学段和分水平展开目标。
在地方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中,课程目标的分类设计是综合实践活动中最主要的课程目标设计方式。
美英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总体目标分为:个人需要的满足、社会问题、学术准备、职业意识等四个方面。
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以及作为国际社会中生存的日本人的意识;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地判断,以及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具有健康身心、自律意识、关心同情他人的情感和品德,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台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根本目标是强调人文情怀、统整能力、民族素养、乡土与国际意识,以及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它们包括:促进个体身心发展、增进社会文化参与、正确认识自然与环境并适切运用等。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起步较晚,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小学至高中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在实施推进之初,借鉴了国外许多有益的经验。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层面,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目标、内容领域研究比较深入,而关于课程的管理、实践的操作方面研究较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在论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时,第七个方面谈到“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阐述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仅有 651 个字。
较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产生背景”“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与目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等,分量显得轻了很多,只是纲目性地提了几条原则,缺乏有效的管理策略。
另外,我国颇有影响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家郭元祥教授在论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十大关系”中,没有一个提及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管理的问题。
只是熊梅教授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 5 月)中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管理方面的问题,但有些管理策略在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地丰富和完善。
针对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现状,我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学校**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构建,主要是侧重于某某学校某某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设的现状调查、校本课程构建的方法。
因为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国内外对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构建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行之有效的构建策略,再加上可借鉴的前人经验较少,很多地区的综合实践活动还未真正开展起来。
因此,这一研究现状奠定了本文研究的基点,即进一步梳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构建的方法,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出校本课程构建的有效策略。
三、课题可行性分析
经过对查阅文献的分析,综合考虑学校各方面因素,所需研究资料均可在校图书馆或网上数字资源获得,调查的学校可以以实习的学校为对象,因此可行性较高。
四、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
调查实习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设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学校现有的资源去构建实习学校某个年级的校本课程。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1、查阅收集相关文献,确定研究方法,准备撰写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
2、对实习的学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情况的调研统计,访问调研学校的一线教师和管理者关于现今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构建的策略和相关经验。
3、对实习的学校进行访问调查,以发放问卷、访谈的形式对学校中构建校本课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亲历校本课程构建和中遇到的难题,以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并尝试实施验证。
4、收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分析研究数据,开始写作完成论文。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为应用研究。
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有机结合,提高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1.文献研究法
收集和查阅有关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面的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实现理论与实一、研究方法践的创新。
充分尊重前人的研究,对一些有实践意义和指导意义的策略予以继承。
2.调查法
采用问卷、访谈等方法进行调查,了解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构建的基本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开展研究提供依据。
利用实习期间的实习机会与一线教师谈论该研究,看看一线教师的看法,获得相关信息资料,进一步加强本研究的论证。
3.行动研究法
采取听课、研讨的方法,关注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操作策略及困惑。
六、预期成果
(一)通过对实习学校的实地调研,得到课题所需各项数据(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设计策略、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设计的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评价策略)。
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课题的研究,获得校本课程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二)在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在答辩之际递交出这篇合格的毕业论文,同时通过这次写作实践为今后在论文的写作中积累宝贵的经验。
(三)通过这次论文的写作实践,学会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了解课题以及课题以外领域的知识,为即将踏入社会的人生积累宝贵的经验。
七实施时间安排
八论文框架结构
一.摘要:
二.关键词:
三. 英文摘要:
四. 英文关键词:
五.引言:
六.论文正文
七.结论
八.参考文献:
九.附录:
九成果提供形式
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课题的研究,以论文的形式总结出成果。
十、参考文献
指导老师意见:
签字: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意见:
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