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理念和发展模式辨析
- 格式:docx
- 大小:26.72 KB
- 文档页数:8
国家公园的运作模式与管理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自然保护作为重要问题。
国家公园就是一种很好的自然资源保护方式,既能够让人们接触自然环境,又能够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
但是,由于国家公园本身的复杂性和环保问题的严峻性,国家公园存在许多运作和管理上的问题。
本文主要从国家公园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面着手,探讨如何改进和完善国家公园的管理和运作以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一、国家公园的基本概念国家公园是一种旨在保护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设施,在这些生态系统中进行科学研究、监测和管理,还可以作为旅游目的地和娱乐活动中心。
国家公园的运作模式是基于自然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的,包括自然保护区、多样性保护区、生物圈保护区和文化景观区等。
国家公园可分为三种类型:自然景观、文化景观和混合型。
自然景观型公园注重的是保护自然环境和保护生态系统平衡,文化景观型公园注重的是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
二、国家公园的运作模式运作模式是国家公园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涉及到国家公园如何开展各项工作和管理自然资源的能力。
当前国家公园的运作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公益性运营模式、自营模式、外包模式和混合模式。
公益性运营模式是将国家公园的管理和运作完全交由政府部门负责,强调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价值,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自营模式则是建立在私营公司收费的基础上,以经济价值为导向,这种模式可以使公园更具竞争力和利润。
外包模式通常由第三方承包商负责管理和运营国家公园,政府机构监管并提供一定的支持。
混合运作模式则是将公益性运营模式、自营模式和外包模式相结合,综合考虑不同运营模式之间的优点。
三、国家公园的管理方面国家公园管理十分关键。
在国家公园运营中,为了让游客更好地参观和体验,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国家公园管理方面,包括生态环境管理、资金管理、游客管理、经济管理和社区参与等方面。
世界各国国家公园发展模式的差异性——————以中国美国英国为例前言:世界上许多国家政府为了保护国家的自然风景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都相继建立了国家公园或风景名胜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是1872年建立的美国黄石公园,由此,美国开创了世界国家公园的先河。
然而,由于各国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历史发展、文化背景、人口素质不同,使各国的国家公园发展模式有一定程度上的区别。
国家公园概述:“国家公园”的概念源自美国,名词译自英文的“National Park”,最早由美国艺术家乔治·卡特林(Geoge Catlin)首先提出。
1832年,他在旅行的路上,对美国西部大开发对印第安文明、野生动植物和荒野的影响深表忧虑。
他写到“它们可以被保护起来,只要政府通过一些保护政策设立一个大公园…一个国家公园,其中有人也有野兽,所有的一切都处于原生状态,体现着自然之美”。
之后,即被全世界许多国家所使用,尽管各自的确切含义不尽相同,但基本意思都是指自然保护区的一种形式。
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是1872年建立的美国黄石公园。
综观世界上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国家公园,一般都具有二个比较明显的特征:一是国家公园自然状况的天然性和原始性,即国家公园通常都以天然形成的环境为基础,以天然景观为主要内容,人为的建筑、设施只是为了方便而添置的必要辅助。
二是国家公园景观资源的珍稀性和独特性,即国家公园天然或原始的景观资源往往为一国所罕见,并在国内、甚至在世界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而特别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中英美国家公园分别的管理与发展情况:美国作为国家公园这一概念的创始者,其已经有了很完善的国家公园管理制度,有专门的国家公园系统来管理国家的自然风景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其显著的管理治理特征就是:①管理权与经营权的分开。
美国的国家公园是产权国有的自然遗产和自然状态下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所以美国的国家公园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经费主要依靠政府的拨款,部分靠私人或财团捐赠,门票只是作为管理手段,旨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园、城、人相融的国家公园总体城市设计研究——以开化县
国家公园城市为例
杨春侠;鞠梦恬;饶恒远;耿慧志;梁瑜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24(42)5
【摘要】国家公园城市是国家公园、城市与人共生的可持续的新型城市模式,在世界范围内成熟案例较少。
梳理国家公园城市理念,探索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城市设计方法,研究首先辨析国家公园、公园城市与国家公园城市三个概念,总结世界各国国家公园体制及城市建设的特点与实践挑战。
然后,探讨中国国家公园城市发展的优势与难点,提出中国特色的园、城、人相融方式,“蔓城”设计理念与模式,以及“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国家公园城市建设方式。
在此基础上,以浙江开化县国家公园城市设计为例,探索上述理论与设计方法在总体和重点城市设计尺度下的建设实践,强调生态保护为先,藤蔓弹性生长和注重公众参与。
【总页数】6页(P144-149)
【作者】杨春侠;鞠梦恬;饶恒远;耿慧志;梁瑜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
【相关文献】
1.总体城市设计思想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的应用探索——以新疆五家渠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为例
2.国家公园的天是法治的天,国家公园的矿要永久地“旷”——解读《国家公园总体方案》之二
3.基于国家公园建设环境下的民宿发展初探——以浙江省开化县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
4.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研究\r——基于开化县钱江源国家公园的调查
5.基于时空行为适应性的城市设计方案评价研究——以北京怀柔科学城总体城市设计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收稿日期:2019-05-25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战略研究专项资助,课题名称:世界现代化的动态监测与研究,课题编号:GHJ-ZLZX-2019-15作者简介:赵西君(1979-),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
中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建设赵西君(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北京100080)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生态环境日益受到人们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公园是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文章首先梳理了从我国第一个我国国家公园建立到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再到专门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的发展历程;认为当前我国国家公园仍存在部门管理条块分割与利益冲突,国家公园土地权属关系复杂,国家公园功能划分的合理性有待加强,全方位生态保护与地方注重经济发展的矛盾,国家公园法律法规制度仍不健全等问题;系统梳理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针对当前我国自然地保护体系的发展现状,提出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重点:一是实行垂直管理模式,彻底解决各部门条块分割的管理乱象;二是尽快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确权,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三是实行严格的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制度,建立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特许经营为补充的资金保障模式;四是建立周边居民参与的国家公园管理制度,探索全民共建共享机制;五是尽快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发展的国家公园法律体系。
关键词: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借鉴经验中图分类号:C9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9)07-0070-05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公园建设已成为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的国家机构改革中,中央政府专门成立了国家公园管理局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国家公园的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保护自然环境,而国家公园的概念也随之被广泛提及。
作为自然资源的保护区,国家公园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义重大,但是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从国家公园的概念、经济价值以及经济发展模式三个方面,对国家公园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探讨。
一、国家公园的概念国家公园是为了保护珍稀动植物、环境和自然价值而划定的特定行政区域,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国家公园不仅是人们享受自然风光的场所,更应该以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保持天然状态、维持生命物种多样性为目标。
国家公园的类型和经营模式不同,有些以旅游业为主导发展,有些则以资源保护和科学研究为主。
国家公园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强调了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更在于将这些资源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了社会和生态的平衡发展。
二、国家公园的经济价值国家公园保护与利用两个方面互动作用,既可以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上的效益,更提高了本地区在当地的地位和知名度,还可以增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再生能力。
国家公园在经济上的主要价值集中在生态旅游方面。
国家公园内,无论是壮丽的山脉、葱茏的森林、湍急的河流,还是静谧的湖泊、奇妙的水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到访。
自然风景可以为当地发展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包括餐饮、旅馆、导游、交通等方面的收入,有的地方还可以开发一些乡村旅游项目,如农家乐、民俗游等。
此外,国家公园还是生态保育的重要阵地。
国家公园的建设可以改善当地环境,推动环保业发展。
通过开发国家公园,可以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三、国家公园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家公园的经济发展模式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管理模式、旅游模式、生态保护模式等等。
本文就几个常见的模式进行讨论。
1.治理模式国家公园的治理模式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政府管理模式和社会治理模式。
国家公园的思政元素
国家公园中可以体现以下思政元素:
1. 生态文明:国家公园的建立旨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推动可持续发展。
这体现了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2. 环境保护:国家公园通过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教育人们珍惜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 可持续发展:国家公园的管理和发展注重可持续性,包括资源利用、生态平衡和社区参与等方面。
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培养人们的长远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4. 爱国主义:国家公园作为国家的自然宝藏和文化遗产,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5. 科学教育:国家公园提供了进行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的机会,培养人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应用。
6. 文化传承:国家公园可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特色,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7. 社会责任:参与国家公园的保护和管理需要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国家公园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章:国家公园体系建设的背景和意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环境破坏和物种灭绝等环境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得到了广泛关注。
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实质上是一项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
第二章:国家公园体系建设的理论框架国家公园体系建设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家公园管理制度、公园规划与管理、生态旅游等。
一、国家公园管理制度国家公园管理制度是指国家对公园的管理和运营机制,包括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扶持等。
二、公园规划与管理公园规划与管理是国家公园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园规划主要包括公园功能区划、资源利用规划、生态修复和保护规划等。
公园管理包括生物保护、资源利用、旅游开发和管理等方面。
三、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国家公园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生态旅游是指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结合旅游开发,推动旅游与环保风险的平衡发展。
第三章:国家公园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在国家公园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可以学到以下几个例子:一、长江三峡国家公园长江三峡国家公园是我国首个国家公园,创立于2016年。
国家公园以长江三峡地区为核心保护区,包括长江上游地区的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和生态永续发展等元素。
长江三峡国家公园的建设,对于推动沿线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二、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著名旅游景点,也是国家公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公园以石林、漏斗洞、河谷和火山地貌等各类自然景观等为特点,成为教育、研究和旅游等领域的重要资源。
三、卧龙国家公园卧龙国家公园是我国亚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代表性地区,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该公园以森林和岭谷的原始生态系统为特点,建设在保护生态多样性、生态旅游开发和维护公园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探索。
国家公园建设的意义、观念与模式曹海玲【摘要】建设国家公园的意义不仅仅是对生态系统和文化遗产的保护,而是要先行探索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因此,以人的主体实践活动与生态文明进路相一致的思路,研究和厘清一些模糊认识,思考国家公园建设模式是有必要的.%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Park is not only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system and cultureal heritage,but to explo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construction modes of national park by combining the human activit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clearing up some vague understandings.【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9)001【总页数】4页(P7-10)【关键词】国家公园;意义;观念;模式【作者】曹海玲【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西宁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出发,提出了建设国家公园体制的重要举措。
之后,青海被列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上,《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得到批准,这意味着青海将承担起在中国先行探索国家公园保护、建设、管理模式的重任,将承担起先行探索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
公园城市系列谈(一):公园城市的背景、内涵和理念特征“公园城市”的理念的提出,一方面体现了“生态文明”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推进城市化发展模式和路径转变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生态文明”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公园城市”无疑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对美好生活和幸福家园的建设高度重视。
——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和路径亟待转变近几十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我们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城乡建设用地增长迅猛,城市空间发展诉求强烈,生态空间侵占现象普遍严重,生态服务功能退化。
二是城市生态产品供给不足:城市绿地总量仍然不足,生态服务产品供给的数量、类型、品质、特色仍然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是城市自然文化风貌特色趋弱:城市建设普遍存在破坏自然山水格局和历史城区风貌的问题,千城一面的现象突出。
四是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城市对乡村的反哺带动不足,多数地区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各类设施建设滞后,传统文化逐步消亡。
因此,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亟待升级转型,从以规模扩张、经济增长为主,向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城乡协调和优化提升为主转型,亟待推进“治病健体”和“转型升级”两大主要任务。
天府新区兴隆湖2. “公园城市”内涵“公园城市”是将城乡绿地系统和公园体系、公园化的城乡生态格局和风貌作为城乡发展建设的基础性、前置性配置要素,把“市民—公园—城市”三者关系的优化和谐作为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通过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新型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理念和理想城市建构模式。
国家文化公园的功能、价值及实现途径作者:李树信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08期摘要:开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化的宏大工程。
国际通行的国家公园、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方式可以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国家文化公园具有保护传承、宣传教育、科学研究、游憩、社区发展等功能,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强顶层设计,以文化传承和弘扬为核心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处理好共性与特性的关系,创新构建协同联动的管理运营机制,突出重点、分步推进。
关键词:国家文化公园文化线路遗产廊道2017年《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首次正式提出“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形成中华文化重要标识”[1]。
2019年12月,国家印发了《长城、大运河、長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
国家文化公园与国家公园有相通之处,都由能够代表国家形象的资源构成,都具有全民公益性,对资源的保护都强调原真性和完整性[1-2]。
当前设立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从空间结构上看,总体上都是线性的。
本文认为,国外在国家公园、线性文化遗产的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开发利用等方面做出的有益探索,可以为当前我国国家文化公园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一、国家公园概念与发展特点国家公园是国际公认的一种成功的自然保护模式。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建立的国家公园与保护区管理类别体系是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遗产管理体系,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应用该体系或根据该体系修正了本国遗产地类别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国国情对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国家公园标准进行了部分调整,形成了具有本国自身特点的国家公园管理模式。
(一)概念及管理目标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定义,国家公园是指主要用于生态系统保护及游憩活动的天然的陆地或海洋,指定用于:为当代和后代保护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排除任何形式的有损于该保护区管理目的的开发和占有行为;为民众提供精神、科学、教育、娱乐和游览的基地,用于生态系统保护及娱乐活动的保护区。
近年来,我国国家公园的特许经营概念引起了很多的反响。
这就像这
些公园打开他们的大门私人企业,但有一套规则可以玩。
这一举动
在公园内部引发了各种酷酷的变化,如新的服务和设施左右向上涌现。
你知道吗?这让参观这些公园的全部经验对每个人都更棒!但还不
止于此——这种特许经营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还要保持整个旅游场景的可持续性。
这就像国家公园得到一个重大改造我们都被邀请加入乐趣!
特许经营的发展模式是政府与私营企业合作,共同实现目标。
有了明
确的合同和协议,政府就会注意服务质量和环境保护,同时让私人企
业带来他们的技能和金钱。
这种伙伴关系还激发了发展和创新,从而
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和设施。
但是,对于政府来说,继续检查,
确保每个人都遵守规则,达到标准,是极为重要的。
促使特许经营发展模式取得胜利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地方社区的参与
和协商。
国家公园的运作往往直接影响到这些社区,使它们的投入和
支持对特许经营活动的可持续进展不可或缺。
政府和私营企业必须积
极与当地利益攸关方接触,认真听取他们的关切,并让他们参与决策
进程。
这不仅促进善意和支持特许经营活动,而且确保发展与地方需
要和优先事项相一致,从而体现我们对包容性和面向豁免的政策的支持。
国家公园的理念1.什么是保护地?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定义,保护地是指:“为了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自然以及相关的文化资源,通过法律或其他有效手段管理的陆地或者海洋区域。
”《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关于保护地的定义和以上定义类似。
2.什么是国家公园?国家公园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所列出的全球六种自然保护地类型中的第二类。
作为一种保护地类型,国家公园是指以生态系统保护和游憩为目的的陆地或海洋区域,指定用于:1)为当代和后代人保护一种或多种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2)排除一切对该土地指定用途有害的开发和占有行为;3)为民众提供一个感受精神洗礼、开展科学、教育、娱乐和游览等的场所,且这些功能不能与区域的环境和文化相抵触。
(引用清华大学杨锐博士翻译)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认为:国家公园应该具有由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对重要自然区域进行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管理体制;是一个能以较小面积为公众提供欣赏自然和历史文化,能繁荣地方经济,促进科学研究和国民环境教育,并使大面积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地类型。
3.国家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什么?(1)保护生物多样性。
国家公园大多建立在生物多样性、文化多元性或景观丰富独特的地区,在经济高速发展、动植物种类和传统民族文化快速消亡的时代,它起到了保护动植物栖息地、物种基因库和传统文化元素的功能,并为世世代代对物种的利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可行性。
(2)排除与保护目标相抵触的开发方式或占有行为。
(3)提供科研、教育、娱乐和游览的机会,满足国民的休闲需求, 使之成为科学研究的博物馆和国民环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促进生态旅游业发展,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4.为什么要建国家公园?从国家层面来说,国家公园作为一种新型保护地类型,是对中国保护地系统的补充,可以作为中国履行国际义务的具体行动之一,国家公园系统将会增加中国保护地的面积和类型;从地方层面来说,现有的保护地类型由于建立目标的不同,未能很好的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协调。
中国国家公园发展现状研究近年来,中国国家公园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国家公园的建设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国家公园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
一、国家公园的概念与发展目标国家公园是指政府依法建立、统一管理、具有较高生态适宜度和科学保护价值的大型自然保护地。
其发展目标是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生态修复和生态旅游等方式,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二、国家公园分类和分布情况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涵盖了青藏高原、祁连山脉、黄土高原、长白山等重要保护地。
森林公园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地区,其中包括了张家界、武夷山、黄山等著名旅游景点。
湿地公园主要分布在东北和东南沿海地区,涵盖了万里长江、松花江、黑龙江等重要湿地保护区。
地质公园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包括了张掖丹霞、三江平原、鄂尔多斯高原等地质奇观。
文化景观公园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和沿海地区,包括了故宫、慈禧园、九寨沟等颇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景点。
三、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中国国家公园的建设与管理包括公园规划设计、生态修复、游客接待和公园监管等多个方面。
规划设计是国家公园建设的基础,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确保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修复是重要环节,通过治理和修复,使公园的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和恢复。
游客接待是国家公园的主要任务之一,要提供便利的服务设施和优质的游览体验,吸引更多游客参观和了解公园。
公园监管是国家公园的重要职责,要加强对游客行为的规范管理,防止人为破坏和资源浪费。
四、国家公园的保护成效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国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保护了大量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旅游服务质量。
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一些地方国家公园建设进展较慢,存在管理不到位和资金不足等问题。
中国国家公园管理模式
中国国家公园的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中央管理模式:由中央政府负责主要管理和规划,设立国家公园管理局或类似机构进行管理。
这种模式下,国家公园的规划、监管、设施建设等都由中央政府统一决策和推进。
2. 分级管理模式:中央政府负责主要的整体规划和政策制定,地方政府负责具体的管理和运营。
中央政府将国家公园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分别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负责管理。
3. 合作管理模式: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社区以及相关利益相关者合作共同参与国家公园的管理。
这种模式下,政府与其他方面共同制定和实施管理计划,并通过协商和合作解决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4. 委托管理模式:政府将国家公园的管理交给专业的管理机构、民间组织或企业进行。
这种模式下,管理机构负责公园的规划、管理和运营,政府则负责监督和评估。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模式并非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可以相互结合和调整的。
实际上,中国国家公园的管理模式更多的是根据具体情况和地方条件确定的。
浅谈国家公园发展的时代意义和建设方法作者:苏艳张景辉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20年第04期摘要国家公园作为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且受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近些年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推崇与认可。
随着生态文明制度日趋完善以及对国家公园发展的初步探索,国家公园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均有重要影响。
通过强调国家公园时代意义,结合国家公园建设现状,提出相关建设方法与建议,以促进国家公园健康发展,实现其对生态环境格局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国家公园;时代意义;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4-0-02DOI:10.19383/ki.nyzhyj.2020.04.038国家公园体制具有自然保护价值,也是在国土空间之下实行的一种保护管理制度。
自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公园建立以来,经过近150年发展之后,国家公园已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并达到一定数量和规模[1]。
与此同时,关于国家公园的研究也成为了学术界热点,主要涉及资源保护、环境承载力、发展历程及价值评价等多方面,意在将国家公园作为国家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核心,以实现生态保护最终目的。
由于各国历史、政治经济制度、国情等不同,国家公园在各国建设有着不同内涵、标准、功能定位与管理方式。
中国于建国初期,成立了首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此开始了关于保护地的探索之路,2013年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2019年6月,在《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建成中国特色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总体目标。
可见,中国国家公园发展与建设并不是对于国外保护自然资源方式的简单引用,而是对国家公园所带动的生态观念、管理机制等革新,其发展与建设也需要结合实际并采取恰当方法[2]。
1 国家公园发展的时代意义1.1 国家公园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国家公园代表着一个由各类型保护地而组成的体系,除最大限度发挥其保护功能外,还能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效结合,成为推动经济发展重要动力。
世界国家公园体系对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启示作者:陈健张兵来源:《商场现代化》2012年第30期[摘要]本文分析了世界国家公园建设中的共性,结合我国国情,论述了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中的成就和不足,指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正处在由以经济发展为主导向以生态保护为主的过渡阶段,分析了我国国家公园在经营、管理、政策以及资金等方面所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国家公园体系中国国家公园建设过渡阶段一、国家公园体系的产生与发展1.国家公园的起源1832年,美国艺术家乔治.卡特林在旅行的路上,对美国西部大开发对印第安文明、野生动植物和动物的影响深表忧虑,随后他写到“它们可以被保护起来,只要政府通过对一些保护政策设立一个大公园…一个国家公园,其中有人也有野兽,所有的一切都处于原生状态,体现着自然之美。
”这是国家公园产生的思想萌芽,体现了最朴素的人类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国家公园体系的发展美国于1872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即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历经130多年的发展,到2003年全世界共有225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公园,总面积达4413142平方公里,占全球保护地面积的23.6%。
国家公园已经由最初单一的形式发展成为今天具备了完善的保障体系和管理形式的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体系。
其内在的保护理念、价值、管理和经营方式也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和拓展。
目前国家公园已被国际上公认为是资源禀赋最高、旅游体验最佳、保护与发展关系处理得最好的地理空间。
3.国家公园体系的内涵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自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致力于构建一套可以广泛被各国所接受和使用的术语和标准体系,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这套体系于1994年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大会上出版并得到推广。
其中对于国家公园的定义为:“用于生态系统保护及娱乐活动的保护地——天然的陆地或海洋,即为现代人和后代提供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排除任何形式的有损于保护管理目的的开发或占用;提供在环境上和文化上相容的、精神的、科学的、教育的、娱乐的和游览的机会”。
【摘要】中国没有国家公园。
而实际上在学术讨论以及一些法规性文件中却早已出现,我国现行的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已具有国家公园的理念与模式。
而在我国国家公园的理念和发展模式并不统一,要从借鉴IUCN保护地分类体系构建我国保护地分类体系以及国家公园理念入手,构建我国的保护地和国家公园法律体系,建立分级分类分区管理制度和有效率的产权结构制度,在利用与保护、开发与管理之间寻求平衡,从而确立我国国家公园的理念和发展模式。
【关键词】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发展模式;构建【写作年份】2009年【正文】2005年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开始规划建设,2007年6月21日揭牌,宣告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正式挂牌成立。
2008年6月6日中国国家林业局批准云南为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省,2008年10月8日由中国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正式宣布试点建设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试点单位——黑龙江汤旺河国家公园。
而早在1994年3月4日中国建设部发布的《<中国风景名胜区形势与展望>(绿皮书)》明确指出“中国风景名胜区与国际上的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相对应,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英文名称为National Park of China。
”一时间,关于中国的第一个国家公园到底在哪里?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建立国家公园的法律依据何在?“国家公园”到底有没有一个统一的理念和发展模式?……如此多的疑问便不绝于耳。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国家公园的理念和模式以及我国国家公园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梳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国家公园理念的提出和演进建立国家公园的理念,即为人们的愉悦和自然保护而建立自然保护地的理念,一般认为最早是由一位叫乔治·卡特林(George Catlin)的艺术家首先提出。
他在1832年去一个名为达科塔斯(Dakotas)的印第安人部落的路上,对美国西进扩张带给印第安文明和野生世界的影响深感焦虑,认为它们应该受到保护。
他写道“通过政府的某些保护性政策……在一个巨大的公园里……一个国家的公园,里面有人有兽,在充满野性与生机的最美自然世界里!”到1864年,美国国会授予加州的优诗美地峡谷(Yosemite Valley)为州立公园并实行保护。
八年后的1872年,美国国会将位于怀俄明州和蒙大拿州边界风景奇异的黄石(Yellowstone)地区保留为“公众的公园”,黄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
由此发端,国家公园的理念和发展模式成为自然保护和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美国逐步形成了其国家公园和保护地体系,国家公园的理念和模式在世界各国也得到迅速发展。
但是对国家公园的概念和模式并无统一的认识,世界各国的国家公园的内涵也有较大差异。
黄石国家公园法(1872年,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Act)将国家公园确定为“为了人们利益和欣赏目的的大众公园或休闲地”,达到“保护并防止破坏或损坏,保护所有林木、矿藏、自然遗产,保护公园里的奇景,保持公园的自然状态”的目的,防止“由不明智的捕鱼和游乐产生的破坏”。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组织法》(1916年,the National Park Service Organic Act)规定建立国家公园的“目的是保护景观、自然和历史遗产以及其中的野生动植物,以这种手段和方式为人们提供愉悦并保证它们不受损害以确保子孙后代的福祉。
”可以看出,美国的国家公园体系从黄石公园时期的单一自然区域发展到不仅包括自然区域还包括历史遗址。
“目前的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包括自然、历史与游憩三大块,20种小类,388处。
国家公园只是其中的一种小类,列入IUCN体系Ⅱ类型的只有205处。
”[1] 仅就自然区域而言,如果按照IUCN[2] 的分类,美国的国家公园体系可以分别归入到保护地(Protected Area)全部六个类别之中。
中国台湾地区1972年开始实施《国家公园法》以来,目前已建立了七大国家公园,根据其《国家公园法》第1条和第6条,国家公园是台湾特有之自然风景、野生物及史迹,并可供国民之育乐及研究的区域。
可以选定为国家公园的区域应当具备以下条件:具有特殊自然景观、地形、地物、化石及未经人工培育自然演进生长之野生或孑遗动植物,足以代表台湾自然遗产者;具有重要之史前遗迹、史后古迹及其环境,富有教育意义,足以培育国民情操,需长期保存者;具有天赋育乐资源,风景特异,交通便利,足以陶冶国民情性,供游憩观赏者。
可见台湾国家公园主要指自然和自然遗产,其国家公园的理念和标准与IUCN保护地体系第Ⅱ类型较为接近。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2003年9月发表的《2003年联合国保护区名单》,世界上所有已知保护区的总数目现已超过10万个。
[3] 它们建立的原因、标准、名称各不相同。
为改变这一状况,提醒各国政府保护区的重要性,建立统一的保护区术语以提供国际分类标准以及收集、处理和传播保护区的信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委员会(CNPPA),历经近四分之一个世纪,提供了保护地分类的指导意见。
1969年,IUCN首先确定了“国家公园”这个概念,并认为“一个国家公园,是这样一片比较广大的区域:= 1 \* GB2 ⑴它有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通常没有或很少受到人类占据及开发的影响,这里的物种具有科学的、教育的或游憩的特定作用,或者这里存在着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 2 \* GB2 ⑵在这里,国家最高管理机构一旦有可能,就采取措施,在整个范围内阻止或取缔人类的占据和开发并切实尊重这里的生态、地貌或美学实体,以此证明国家公园的设立;= 3 \* GB2 ⑶到此观光须以游憩、教育及文化陶冶为目的,并得到批准。
”197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了CNPPA保护区分类、目标和标准的报告,出版了第一版保护地国际分类体系,拟定了10个类别的保护地。
然而,1978年分类系统有许多不足,因此,CNPPA于1984年成立了一个工作组,审查保护地分类体系并进行必要的修改,1994年,IUCN出版了《保护地管理类别指南》(Guidelin for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 Categories)一书,确立了新的保护地分类系统并建议世界各国依照实施。
而对于国家公园1994年的分类系统与1978年分类系统是一致的。
《保护地管理类别指南》(1994年,IUCN)将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纳入保护地(Protected Area)[4]六个类别之第二类,并认为国家公园主要以生态系统保护和游览为目的实施管理的保护区,对该类陆地和/或海洋自然区有以下要求:= 1 \* GB2 ⑴为现在及将来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 2 \* GB2 ⑵禁止有损于保护区规定目标的资源开发或土地占用活动,= 3 \* GB2 ⑶为精神、科学、教育、娱乐及旅游等活动提供一个环境和文化兼容的基地。
[5]IUCN在《保护地管理类别指南》中还具体描述建立国家公园的目的、管理目标、选区标准以及管理机构的职责,从而构成了IUCN国家公园的理念和发展模式的核心:1.建立国家公园的目的是生态系统保护和游览。
2.管理目标是保护国家级和世界级自然景观区,为精神、科学、教育或旅游等服务;尽可能按自然状态,长久保存典型的自然地理区、生物群落、基因资源及其生物属种,维持生态稳定性和多样性;保持该区域的自然状态或接近自然状态,对宗教、教学、文化娱乐等旅游活动进行管理;禁止损害保护目标的资源开采或土地占用活动;维护有价值的生态学、地貌学、宗教或美学方面的特征;考虑当地人民的需求,包括对管理目标并无影响的生活资源利用。
将国家公园置于整个保护地管理的目标而言,首要的管理目标是环境服务的维护、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保护,次要目标是科学研究、荒地保护、物种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旅游和娱乐、教育,潜在目标是自然生态系统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国家公园的选区标准: = 1 \* GB2 ⑴国家公园应包含有代表性的较大的自然区域、特征或自然风光,这里的动植种类、生长环境以及地貌景点在精神、科学、教学、娱乐和旅游方面均具有特殊意义;= 2 \* GB2 ⑵国家公园的范围应以包含一个以上完整性生态系统,且未被现代人类占用或开发而有本质性的改变。
4.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的职责:国家公园的所有权和管理一般应有对该地区有管辖权的国家最高主管机关,但是,该机关也可授权下级政府部门、地方管理部门、基金会或其它长期从事该区保护工作的法律实体。
二、中国国家公园发展模式的现状我国正式的法律中并没有使用国家公园这个概念,但是在学术讨论以及一些法规性文件中却早已出现。
如前所述,1994年3月4日建设部发布的《<中国风景名胜区形势与展望>(绿皮书)》就明确指出“中国风景名胜区与国际上的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相对应。
根据《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年),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6]风景名胜区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能够反映重要自然变化过程和重大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或者保持历史原貌。
如此风景名胜区确实与国家公园特别是美国的国家公园体系在理念上有类似之处,包括自然区域和历史文化遗址。
因此,在我国已经建立起的677个风景名胜区(截至2004年,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7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52个、市县级风景名胜区48个)就构成现在我国国家公园体系。
从国家公园的内涵上讲,除风景名胜区以外,类似于国家公园与国家公园理念和发展模式有相同之处的保护地还有诸如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但这些概念并不完全等同于国家公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规定: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自1956年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截至2008年,中国已建立各类型、各级别的自然保护区达2538个,保护区总面积149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约143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5.13%。
[7] 不同学科的学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我国自然保护区与IUCN保护地分类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自然保护区已经涵盖了IUCN保护地体系的六个类别,自然保护区中也包含了国家公园如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
[8]特别是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与IUCN关于国家公园的理念与模式极为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