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与传统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传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与统一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许多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是否能够在现代化的城市中得到保护和传承。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智慧。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文化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首先,城市的快速发展会导致传统文化的破坏。
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繁荣和现代化建设,往往以追求利益为导向。
因此,为了满足经济利益的需求,很多城市都在大规模拆迁和重建中,不断消除旧建筑和老街区。
这些老建筑,通常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然而,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这些老建筑被替换为现代化的高楼和商业中心,一些独特的传统文化元素也随之消失。
这样一来,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破坏,也意味着传统文化的缺失。
其次,快速的城市发展也给传统文化传承带来了挑战。
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逐渐与传统文化背道而驰,年轻一代的人们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日益加深。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理解也越来越淡漠。
例如,年轻人更喜欢追逐潮流和时尚,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这种现象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困境,恐怕会被市场主义和商业化的波涛所淹没。
尽管传统文化面临着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但它仍然具有与城市发展相互融合的潜力。
传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统一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抉择,而是需要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发展理念。
首先,传统文化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独特的文化元素和吸引力。
在当代城市中,很多地方都开始注重文化旅游的发展,传统文化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得到了重视。
通过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城市可以提供给游客一个不同凡响的文化体验,从而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其次,传统文化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智慧资本,为城市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精神,可以为当代城市面对的各种问题提供独特的思考和解决方法。
例如,传统文化中的“和”、“中庸”等价值观念可以引导城市发展走向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道路。
城市化对文化传统的冲击与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现代化的城市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舞台。
然而,城市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却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城市化对文化传统的冲击与保护,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城市化对文化传统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往往涉及到历史文化遗址的破坏。
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许多历史建筑和古迹被拆除或改建,导致文化传统的断层。
例如,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一些历史建筑被拆除,以便修建现代化的商业综合体、写字楼等。
这些历史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我们传承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而它们的破坏将给文化传统带来严重影响。
其次,城市化带来的社会变革也加速了传统文化的消失。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念逐渐被新的现代化理念所取代。
例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传统的乡村文化被忽视,农村居民逐渐丧失了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同。
他们不再传承祖辈的传统技艺、习俗和价值观念,而是追求城市生活的现代化。
再次,城市化过程中的经济发展也对传统艺术和手工艺品产业造成了冲击。
传统的手工艺品由于生产成本高、制作技艺复杂等原因,逐渐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
在城市化的背景下,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工坊和传承人变得越来越少,这会导致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和技艺逐渐失传。
尽管城市化对文化传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也给了我们保护和传承文化传统的机会。
首先,城市化可以为文化传统的保护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得到了大力发展,为文化传统的保护提供了更好的物质条件。
例如,各地的博物馆、文化遗址保护区等得到了更多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扶持,有助于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
其次,城市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城市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汇聚了来自各地的文化元素和人才。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形式和传统艺术,促进了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加强传统历史文化与城市规划的融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城市的外貌和美观度的设计,更是一种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表现。
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建筑学、工程学和规划学的综合体,更需要传统历史文化的融合,才能形成具备深厚文化内涵和现代审美的城市。
传统历史文化作为城市的基因和人文环境,底蕴深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精神灵魂和独特标志,是城市的“镜子”和“记忆”。
把历史文化与城市规划融合起来,可以让城市更有文化品味,呈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城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的保护,同时保护区域内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让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建设相融合。
严格规定区域内的文物保护范围,要求文物维修工程符合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同时避免过度利用、改造,使得遗产得以更好地保存下来。
二、充分运用历史文化资源城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修缮、恢复、利用和开发,让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城市景观的亮点。
比如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内的古建筑、博物馆、历史街区、文化公园等资源,将其转变为城市休闲娱乐场所、文艺表演场所,让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文化形式得以更好地展示和传播。
三、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提升文化价值城市规划需要结合现代建筑技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相结合,提升历史文化的价值。
比如可以在古建筑中加入现代的环保材料、科技设施等,完善配套设施,让古建筑焕发新的生命力。
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历史文化教育,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认识和珍惜历史文化遗产,培养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意识。
可以在城市规划中设置历史文化博物馆、文化教育基地,为市民提供学习历史文化的场所,通过展览、讲座、培训等形式加强历史文化教育。
总之,城市规划与传统历史文化的融合需要加强保护与利用,运用现代技术提升文化价值,同时也需要重视历史文化教育,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认识和珍惜历史文化。
传统文化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有何独特价值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正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备受关注的重要元素。
传统文化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象征,更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发挥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价值。
传统文化为城市规划和建设赋予了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如风俗习惯、历史建筑、传统技艺等。
这些文化元素构成了城市与众不同的特色,使其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
以苏州为例,其古典园林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在城市规划中得到了精心的保护和利用。
亭台楼阁、曲径通幽的园林景观与现代城市建筑相互辉映,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城市氛围,吸引了众多游客,也为居民提供了优美的生活环境。
这种将传统文化融入城市景观的规划方式,让苏州成为了一座充满魅力和个性的城市。
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城市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城市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人们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的地方。
传统文化作为城市历史的见证和传承,承载着居民共同的记忆和情感。
当城市规划和建设能够充分体现传统文化时,居民会对这座城市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比如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它们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北京市民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生活在胡同和四合院中的人们,能够感受到浓厚的邻里氛围和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对这座城市产生深厚的感情。
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够促进居民积极参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共同为城市的繁荣贡献力量。
传统文化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还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
传统文化可以成为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吸引大量游客,促进旅游业的繁荣。
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如西安、南京等,凭借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成为了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同时,传统文化还能够激发创意产业的发展。
传统的手工艺、民俗文化等可以为设计师提供灵感,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提升城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
传统文化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具有积极意义。
现代城市化与历史文化传承的融合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如何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与历史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当今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城市化与历史文化传承的矛盾城市化具有强大的发展动力和吸引力,能够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提供强大的支持力度。
但是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往往面临着与历史文化传承的矛盾。
城市化会对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产生很大的冲击,深刻影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而历史文化又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以及适应城市化的变化,才能继续与城市文化和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二、城市化与历史文化传承的融合城市化与历史文化传承的融合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
城市化与历史文化传承的融合可以通过历史文化的保护,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从而促进城市的文化建设和发展。
城市化与历史文化传承的融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价值,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修缮。
同时,需要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2.传统文化的发展城市化与历史文化传承的融合需要注意传统文化的发展。
传统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充分发扬。
城市化可以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的城市文化。
3.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城市化与历史文化传承的融合的重要方式。
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提供城市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为城市的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持。
城市化需要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让历史文化资源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
三、城市化和文化传承的案例探讨城市化和历史文化传承的融合可以在现实中得到良好的体现。
例如,在建设城市时,可以以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为出发点,修缮古建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
这样的做法可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
城市建设中如何融入地方民族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文化品位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特色的竞争,要想使城市在未来的区域竞争中取胜,首先必须提炼出与众不同的核心价值,必须给人一种独特体验,否则城市之间将缺乏本质上的差异性,失去吸引力而流于平凡。
因此,城市特色、城市形象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文化特别是民族特色文化对提升城市品位的意义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城市建设中应突出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形成独特的地方民族风格现代城市发展的实践表明,提升城市竞争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以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为媒,发掘和整合民族、历史和人文资源,促进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在城市建设中的有机融合,在打造特色中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一是城市建设中融入民族文化是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
城市建设因文化而生动,因文化而精彩,因文化而持久。
当代经济的发展不再是依靠高投入、高能耗来维持和推动,而是借助知识、文化的力量,特别是地方民族文化产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同时也为城市建设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地处鄂尔多斯高原的伊金霍洛旗,因一代伟人成吉思汗陵园坐落于此而闻名于世,还有距今4000年的朱开沟遗址,有保存完好的郡王府、吉祥福慧寺、战国秦长城遗址等一大批人文景观。
可以说,伊旗是蒙古民族心目中的圣地,民族传统文化在这里传承最为完整,是打造蒙元文化中心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最具优势的地区,把特有的民族文化融入城市建设中,是保持城市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是城市建设中融入民族文化是保持经济活力的需要。
文化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经济就会更具活力。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和更强的竞争力,并成为生产力中不可分割的要素。
由此可见,文化也是资本,也是资源,是一个地方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
因此,伊金霍洛旗在城市建设中应当坚持以文“兴”产业,以文“兴”城市的理念,依托传统文化底蕴和现有的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文化人才,不断做强文化经济,建设文化名城。
传统文化对创建文明城区的作用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长时间内形成的具有独特特点的文化体系,它承载着传统价值观、道德规范、艺术表达和民俗风情等方面的丰富内容。
在创建文明城区的过程中,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传统文化对创建文明城区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文明城区建设的重要基础。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根基,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反映了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创建文明城区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为城区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资源,使城区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吸引力。
例如,传统的建筑风格、传统的艺术表达、传统的民俗活动等都可以成为文明城区的独特特色,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提升了城区的文化品位。
传统文化是文明城区建设的精神指引。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它强调尊重、和谐、公正、诚信等美德,对于培养人们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在创建文明城区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可以成为人们行为规范的指南,引导人们遵循道德准则,促进社会秩序的建立和发展。
例如,传统文化中崇尚孝道、尊重师长、关爱他人等价值观念,可以引导人们形成和谐的家庭关系和友善的社会交往,为文明城区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传统文化是文明城区建设的文化熔炉。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标识,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反映了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创新。
在创建文明城区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可以与其他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借鉴,创造出独特的城市文化。
例如,城区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展览展示传统文化艺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等方式,让居民和游客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传统文化是文明城区建设的文化传承者。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基因,它承载着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在创建文明城区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可以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城区可以通过建设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设立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开展传统文化项目等方式,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城区的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持。
中国传统文化与城市建设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城市建设不应只是基础设施、房屋建筑和商业中心的设立,更应考虑到城市文化的塑造。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文化与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传统文化对于城市规划也有着关键的作用。
传统文化中,尤其是中国古代的风水学说,对城市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流传于古代史书和传说中的风水学说,城市的位置、建筑物的位置、楼高、门户、水系、山脉等都会对城市的运势产生影响。
因此,城市规划中应该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中的这些细节,以达到更好的发展。
传统文化与城市的建筑设计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可以在城市的建筑设计中得到体现。
中国古代的建筑规范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建筑物也被设计得极其精致。
在城市建设时,借鉴一些传统中式建筑的元素,比如宏伟的牌楼、雕刻的门窗以及水池和假山等,可以让城市更有文化气息。
而且,中式建筑充满着符号和象征,设计师可以通过其中的意义和符号来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
文化节庆与城市文化节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城市举办各种文化节庆,可以让人们更接近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例如,全国性的文化节庆,如春节、中秋节,可以为城市带来更多的人流量和经济收益。
同时,每个城市还可以举办自己的特色文化节庆活动,比如西安的元宵灯节、北京的庙会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加城市的文化气息,还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
传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在城市建设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只是为了让城市多一些文化气息吗?事实上,传统文化与城市的融合,可以使城市更加具有社会认同感和文化意识,同时也突出城市独特的文化特色。
城市在吸收新兴文化的同时,也应该保护文化传承,使文化更加生动有力地传播下去。
结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于城市建设的影响越来越大。
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文化节庆和文化融合都是将传统文化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重要手段。
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平衡探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成为了各地政府的重要任务。
然而,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推进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本文将探讨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平衡关系,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和情感归属。
通过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根源,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民众的文化素养。
同时,传统文化也是城市的独特之处,是吸引游客和外来人口的重要因素。
因此,文化保护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投资。
然而,城市建设的需求也是不可忽视的。
城市作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需要提供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便利条件。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扩张和更新。
这就给文化保护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例如,为了建设新的道路、楼房或商业中心,可能需要拆除一些传统建筑或文化遗址。
这种情况下,如何平衡城市建设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种解决方案是在城市规划的初期就充分考虑文化保护的因素。
城市规划师可以在规划过程中留出一定的空间来保护传统建筑和文化遗址。
例如,可以将一些重要的历史建筑纳入保护范围,或者在城市中心保留一片传统风貌的街区。
这样一来,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和文化保护可以相辅相成,既满足了城市建设的需求,又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另一种解决方案是通过开展文化活动来促进文化传承和保护。
城市可以举办各种文化节日、展览和演出,让民众更好地了解和参与传统文化。
此外,城市还可以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用于修缮和保护重要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增强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文化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除了以上两种解决方案,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来保护传统文化。
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文化保护机构,负责制定和执行文化保护的政策和措施。
城市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城市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加速了文化多元化的融合,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传统文化的衰退。
本文将从城市建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探讨城市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对城市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过去的城市中,传统建筑风格占主导地位,建筑材料多为砖木结构,宜人的庭院和古色古香的红墙黄瓦屋顶营造出浓厚的传统氛围。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现代化建筑脱胎于传统,采用了钢铁、玻璃等材料,外观设计也趋于简约和现代化。
这种模式化的现代建筑让城市失去了独特的风貌,传统文化在这些大规模建筑项目中显得微不足道。
其次,城市化对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传统农村社会,人们生活在亲密的社区中,互助互爱、团结友好。
然而,城市化导致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快节奏,同时社会关系也越来越疏远。
新生的城市来客家庭化、核心家庭、婾宠物起家变得普遍,而远房亲属、邻里关系变得淡漠。
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家庭观念和人情味渐渐消解,被商业化和个人主义所取而代之。
传统的节日和习俗也受到了冲击,受到快节奏生活的压制,甚至逐渐变得苍白。
最后,城市化对价值观念的改变也是不可忽视的。
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和谐以及人际关系。
然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经济利益成为了社会的中心,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和经济增长的崇拜逐渐取代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念。
人们的观念日益世俗化,追求物质享受和功利主义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
这种价值观的转变,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人们的道德观念淡化和传统文化的遗失。
然而,虽然城市化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城市化与传统文化并不完全背离。
城市在吸纳大量新移民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吸纳和融合了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元素。
特色街区、文化节庆等活动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各级政府在推动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影响中国的城市规划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周礼·考工记》的记载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套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数千年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尤其是帝王都城的规划建设,如北京、西安、洛阳、南京、沈阳等古都的规划形式和城市布局。
中国传统的规划思想是与古代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尤其以儒家的“礼制”思想对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影响最大。
(1)城市的外在形式体现了儒家哲学思想。
根据《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城市规划的制度和形式是作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存在的,特别体现在帝王都城的规划建设方面。
城市规划的格局作为一种礼制,是统制者控制国家、巩固政权的手段之一,中央集权制度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城市的形式是方正的,并且有一条中轴线,这与古代统治者推崇儒家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儒家“礼制”思想的具体表现。
例如,隋唐长安、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中,都有一条从皇宫正门直到都城正南门的宽阔笔直的中心道路作为城市的中心轴线,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儒家理论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念,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
这种“宫城居中”、严整、方正的沿中轴线对称的布局,体现了儒家学说所提倡的礼教尊卑、伦理秩序等观念,是儒家哲学思想受统治者推崇的外在体现。
随着朝代的更替,古代帝王都城也在变迁,故而能够按规划重新建设。
中国古代的城市很多是在这种人为条件下产生的。
唐代之前的各个朝代的都城,虽也按照《周礼·考工记》中的要求进行城市布局,但不是很严格执行。
但其后的元大都、明清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则是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所描述的规划形式布局。
这是因为儒家思想和道德规范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主宰社会的力量,不可逾越。
高三地理知识城市专项复习教案:城市建设与文化传承一、教学目标1.认识城市建设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影响。
3.掌握城市规划与文化传承的基本知识。
4.认识城市文化保护的现状和挑战。
二、教学内容1.城市建设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城市是现代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的重要象征,也是现代生活的载体,在城市中的一切都充满着现代文明的气息。
城市建设与文化传承是城市文明和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建设与文化传承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2.中国历史文化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影响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为现代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参考。
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和建筑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如紫禁城、长城、城隍庙等,这些都是中国城市文化的重要遗产。
现代城市在建设中也应该注重借鉴和继承这些文化遗产,使城市建设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3.城市规划与文化传承的基本知识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前提,也是城市文化传承的基础。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使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推动力。
城市规划应该合理考虑当地文化特色,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城市建设中。
同时,城市规划应该注重环保、可持续发展等,以维护城市文化的连续性。
4.城市文化保护的现状和挑战城市文化保护是一个大问题,不同城市在文化保护方面的成就和挑战也不同。
一些城市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很好,比如北京和南京。
一些城市的文化保护水平较低,城市文化传承遇到种种困难,比如城市拆迁、盗窃文物等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化遗产的规范保护与利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
2.小组讨论法。
3.观摩法。
4.研究法。
四、实施步骤1.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探讨城市规划与发展中的文化保护问题。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班级内讨论如何挖掘当地文化资源。
3.通过观摩法,让学生参观城市规划展览和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展览,加深他们对城市文化传承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有哪些》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城市建设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将其融入城市建设中,不仅能够增添城市的文化底蕴,还能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归属感。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当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是十分显著的。
传统的四合院、徽派建筑、岭南建筑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在现代城市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住宅小区借鉴了四合院的围合式布局,形成了相对私密且具有邻里交流空间的居住环境。
一些商业建筑则采用了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小青瓦等元素,营造出古朴典雅的氛围。
岭南建筑中的骑楼,也在许多城市的商业街中得到应用,既能为行人提供遮阳避雨的空间,又增加了街道的层次感和商业活力。
传统园林艺术也为当代城市景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注重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
在城市公园和公共绿地的设计中,借鉴了园林中的借景、对景、框景等手法,使景观更加富有变化和韵味。
例如,通过巧妙地设置假山、池塘、亭台楼阁等元素,营造出宁静优美的休闲空间,让人们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传统文化中的色彩运用也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色彩如红色、黄色、青色等,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
红色象征着吉祥、繁荣,在许多城市的重要建筑和公共设施中被广泛应用,如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文化场馆等,以展现其庄重和喜庆。
黄色则代表着尊贵和权威,常用于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修复和保护中。
传统的图案和装饰元素也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如龙凤、麒麟、如意等吉祥图案,常常出现在城市的雕塑、壁画、路灯等设施上。
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此外,传统的木雕、砖雕、石雕等工艺也被应用于城市建筑的细节装饰中,展现了精湛的手工技艺和文化传承。
在城市规划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与统一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传统文化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显。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瑰宝,承载着历史、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而城市则是现代人文明进步的象征,是经济、科技与人口集聚的中心。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文化似乎逐渐被边缘化,造成了一种矛盾的状态。
一方面,传统文化面对城市快速发展的压力,渐渐失去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随着都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乡村消失,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渐消散,传统文化随之被忽视、边缘化。
城市中充斥着高楼大厦、商业街区和摩天轮,而少有传统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
一些人认为,传统文化只是引起市民和游客的兴趣点,而无法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因此应该在城市发展中被削弱。
这种观点导致了传统文化资源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丢失。
然而,城市发展与传统文化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
城市作为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的场所。
城市不仅能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交流环境,也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例如,在一些城市里,可以看到古建筑被保护和修缮,传统手工艺品得到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节日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活动。
这样的例子表明,城市可以成为传统文化的舞台,为其提供更广泛的传播平台。
传统文化也成为各种城市活动的组成部分,吸引人们参与和体验。
在城市化进程中,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尤为重要。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并不是阻碍城市发展的因素,而是推动城市进步的动力。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人口过剩、社会矛盾等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发展中的缺失,亟待传统文化价值的引导和调和。
只有传统文化与城市发展相统一,城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与传统文化的统一不仅仅是让传统文化在城市中得到保护与传承,更是要在城市发展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精髓。
城市的规划、建筑、公共空间,以及城市的价值观念和社会习俗,都应该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传统文化与城市化的和谐与发展城市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重要问题。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包含了丰富深奥的思想、信仰、习俗、艺术等,代表了一个社会的集体记忆和价值观念。
而城市化则是一种现代化进程,以城市为核心,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商业化的趋势,夹杂着新文化、新习俗、新价值观的融入。
传统文化和城市化的冲突一方面,城市化的进程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城市市容日新月异,高楼大厦、广场公园、商业街区等的兴建,需要占用大量土地,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传统文化中往往与山川河流、民居街巷、客家小径、园林花木等自然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些自然环境被一步步破坏,传统文化也就面临失落的风险。
另一方面,城市化的进程也依然面临着传统文化对其发展的影响。
城市化带来的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地使人们生活方式变得单一化,通过城市化带来的便利性享受更多新鲜事物的同时,也让社会中一些传统价值观得不到继承和承认。
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如孝敬父母、长辈的尊重、节日的重要性等,都被城市化过程所忽视。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也由此被忽略,所以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俗语、祭祀、节日等了解甚少,这段文化瑰宝也失去了一个传人和发展的可能性。
传统文化与城市化的共同点虽然传统文化与城市化存在一些冲突,但是它们也有一些共同点。
首先,两者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都离不开社会、历史、人类价值观的基础,在互相融合的进程中,很容易建立联系和相互交流。
传统文化和城市化都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情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让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其次,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表明,传统文化和城市化不仅可以和谐共处,传统文化还可以重新焕发生机。
例如在很多城市,新式的城市综合体和老城区被保留下来,成为一个新文化区。
其中,考究的中式建筑和当地传统工艺等伴随着现代商业形式,与当地的传统特色文化巧妙地融为一体,让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发展。
城市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地城市的文化建设愈加重要。
然而,我们也面临着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和侵蚀的问题。
因此,如何在城市建设中同时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就城市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保护展开论述,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平衡。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其文化建设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形象和品质。
城市文化是城市与其居民之间的桥梁,也是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体现。
通过发展城市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
城市文化建设可以包括文化产业的发展、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以及文化活动的举办等多个方面。
二、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
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精神追求,具有独特的传承价值和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的保护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更可以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认同感和自信心的建立。
同时,传统文化保护也是多样性文化的保护,对于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城市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关系城市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城市文化建设需要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支撑,而传统文化也可以通过城市文化建设得到传承和发展。
城市文化建设可以通过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
而传统文化保护可以通过城市文化建设得到更好的传播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
四、实现城市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平衡实现城市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平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 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注重保留和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建筑、传统手工艺品等,塑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的城市形象。
2. 举办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传统音乐会、民俗节庆等,吸引民众参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 加强教育和培训:在教育体系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一、前言随着城市ization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对于传统文化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应用的角度出发,探讨传统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二、传统文化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应用的第一步。
传统文化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一方面是从建筑风格、样式、色彩、图案等方面入手,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传承国粹、弘扬民间文化等方式融入城市规划之中。
1.建筑风格传统文化强调物与人的和谐共处,建筑风格更是将人性与自然界融为一体,突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尽可能地促进传统文化建筑风格的应用。
比如,对于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可以采取保护和修缮的措施;在新建建筑中,也可以适当地应用传统文化建筑元素。
2.传承国粹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国粹也是城市规划中应用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城市规划者可以在城市公园、城墙、城门建筑等场所安排传统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同时,城市规划者还可以在城市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展览馆等场所设立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
3.弘扬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最为生动、多彩的一部分,它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美学口碑等。
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弘扬民间文化,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民间文化活动。
比如,在城市公园、广场等场所组织传统文化表演、文艺比赛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传承民间文化。
三、传统文化在城市建筑中的应用城市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也是传统文化应用的重要方面。
传统文化在城市建筑中的应用可以从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建筑装饰等方面入手。
1.建筑风格传统文化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不同寻常的艺术魅力。
在城市建筑中,应该尽量应用传统文化建筑风格,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中。
城市建设中如何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当今时代,城市建设如同一股汹涌的浪潮,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在这快速的进程中,如何在城市建设中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所在。
它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塑造着城市的独特风貌,也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精神世界。
当我们漫步在古老的街巷,触摸着那些历经岁月沧桑的建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当我们参与传统的节日庆典,感受着热闹非凡的氛围,仿佛能与先辈们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这些都是文化的魅力所在,是我们应当珍视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然而,在现实的城市建设中,我们却常常看到文化传承面临着种种挑战。
大规模的城市开发,使得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遭到破坏;快速的现代化进程,让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和冷落。
一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西方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理念,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和文化底蕴。
这种现象令人痛心,也让我们深刻意识到,在城市建设中加强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那么,如何在城市建设中促进文化传承呢?首先,我们要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这不仅包括对古建筑、古街区的修缮和维护,更要注重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
政府应当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防止其被随意破坏和拆除。
同时,要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通过技术手段和专业人才,对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修复和保护。
其次,要将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
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应当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展现独特的地域风情。
例如,可以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设置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雕塑、壁画等艺术作品;在建筑设计中,借鉴传统建筑的风格和元素,使其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时代感又富有文化内涵的建筑作品。
这样,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再者,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根基,我们应当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
城市发展对社会文化传承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对社会文化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发展不仅关系到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更深层次的影响了文化的传承与演进。
本文将从城市建设、社会互动和文化塑造等角度,探讨城市发展对社会文化传承的意义。
首先,城市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机遇。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的历史建筑、文物古迹得到保护和修复。
城市的建设不仅注重现代化发展,也注重保留历史和文化的痕迹,以打造独特的城市风貌和历史记忆。
例如,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中国北京的故宫,都成为了城市的象征和吸引力,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同时,城市发展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提供了空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各地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科技相结合,创造出了更多具有当代特色的文化产品和艺术形式,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其次,城市发展促进了社会互动和文化交流的多样性。
城市作为人们聚集的地方,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构成了多元社会。
在城市中,人们互相交流和交往的机会增多,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更加频繁。
这种多样性和互动性为社会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新的可能性。
例如,国际大都市纽约的文化多元性就为其成为全球文化之都奠定了基础。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艺术形态和生活方式,使城市成为创新和发展的源泉,丰富了文化的内涵。
此外,城市发展也为文化产业的繁荣提供了机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文化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的重要领域。
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和娱乐业等,涵盖了电影、音乐、电视剧、艺术品等各个方面。
城市化的发展为这些产业的繁荣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文化产业的繁荣不仅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就业,也促进了新的创意和思维方式的形成,对社会文化传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而言之,城市发展对社会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建设与传统文化
[摘要]传统文化是人类在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中的累累硕果。
而某些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与传统文化间的矛盾和缺失传统文化的现象。
此文分析了城市建设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并在城市建设中对待传统文化提出几点思考。
[关健词]城市建设传统文化
当今时代,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一种核心力量。
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
在城市建设中,合理汲取和利用历史传统文化,是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自现代城市规划开展以来,一哄而起的旧城改造其收获却是对古城和古建筑永难修复的破坏!英国文物建筑学会指出,70年代发展的旧区改造所破坏的具有文物性质的建筑竟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炮火摧毁的还要多!我国文物保护界也有类似说法,即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以建设的名义对旧城的破坏超过了以往100年。
1982年始,我国先后公布了11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但在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冲突中,牺牲的往往是前者。
城市建设中传统文化的缺失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的魅力不在于它有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它的历史底蕴。
一个人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城市,不可能生存发展和持久的。
城市的传统文化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城市记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它是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因而从这一角度来看,历史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一种独特的资源,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中,在城市发展战略的层面通盘考虑,将有利于城市整体健康而持续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更是日新月异。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城市的数量已由1949年的136个,发展到目前的657个。
外国评论家说,中国用20年的时间尽力了欧洲2个世纪才完成同样程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转型。
虽然今日中国绝大多数城市与以前相比已经日新月异,但在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建设性的破坏”也愈加突出。
我们许多城市在“发展”的口号下,破坏历史传承,大拆大建、突飞猛进,破坏了已有的文化底蕴。
“1992年7月1日,矗立了80多年的济南标志性建筑——具有典型日耳曼风格、可与近代欧洲火车站媲美的济南老火车站被拆除,起因是某官员说“它是殖民主义的象征,看到它就想起中国人民受欺压的岁月……那钟楼的绿顶子(穹窿顶)像是希特勒军队的
钢盔,有什么好看的?”照此逻辑,号称万国建筑博览会的上海外滩建筑群理应夷为平地!1999年11月11日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千年古城墙一夜惨遭摧毁,郑孝燮、罗哲文等专家称之为20
世纪末恶劣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事件。
之前,还有福州三坊七巷的
建设性破坏、贵州遵义和浙江舟山市定海的老街区被拆。
2000年2月,北京美术馆后街22号的命运引人关注,类似这样的明清四合院维系着城市文明的起承转合,但主事者并不认为这栋拥有私人产权的旧民居会比一间豪华厕所更有价值。
北京这座“世界都市规划的无比杰作”(梁思成语)被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强暴”得差不多了。
”
城市失去了自己的城市文脉,千城一面,西风盛行,城市无个性特色可言,历史城市大拆大建,城市记忆一天天丧失,一些著名的历史遗迹,由于缺乏精心的整体设计而遭破坏。
一些老城名曰改造,历史街区名曰更新,实则铲平重建,面目全非,致使有些城市传统中断,城市传统文化没有继承发扬,城市的地域特色难以再现,尤其是有些历史文化名城已经名不副实。
无论是沿海的还是内地的,无论是古都还是现在新兴城市,其城市建设都出现了一味追逐“西方建筑理念”,到处是罗马柱和巴罗克式屋顶,既没有个性也没有地域印记,更没有民族风情,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带来许多伤害和破坏。
关于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罗荣渠先生曾指出:“继承传统不是回归传统,而是要超越传统”。
城市的更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面对的任务。
但是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注意对城市历史文脉、城市特色的保护与传承,做到在延续中创新,在创新中体现传统文化。
(一)在新城区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要重视体现传统文化特色,
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的规划建设。
城市文化特色包含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两个方面。
城市的外在形象由建筑、道路、广场、绿化等构成;内在素质则由经济活力、治安状况、传统文化等构成,而其中文化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与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相比,传统文化更能体现一座城市的吸引力。
比如提起北京,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故宫、天安门;提起苏州,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苏州园林;提起海口,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骑楼。
面对全球文化和文化趋同的挑战,传承历史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不容回避的现实,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在规划建设时,就必须充分了解当地的环境、气候、民族、风俗习惯、古建筑特点等情况,从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创作灵感,建造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统一的精品建筑。
比如世博中国馆,就是历史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完美结合的典范。
(二)在旧城区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
对城市中有价值的历史文化与民族传统精华,我们必须保护、继承和发扬。
对旧城区内的传统建筑要加强日常修缮,改善必要的基础设施。
在重要的文化遗址周围要设立保护范围和缓冲区,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和密度,要保护原有的城市形态。
要尊重城市原有的路网布局,要保存好代表某一时期、有历史价值的传统街巷肌理。
必须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加以利用,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要避免盲目拆掉有历史传统文化内涵的旧城区,也要避免新城区繁荣,旧城区衰落不和谐现象。
保护历史传统文化与发展现代经济、保护旧城区与开发建设新城区是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的。
千年
古城苏州,实行保护古城、开发新区并进的方式就是很好的例证。
(三)城市规划建设要坚持法制化,方案评审要阳光化、透明化。
同时加强规划建设的监督管理。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特别容易遇到的问题是历史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协调与统一,因此,必须尊重社会公众对城市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坚持城市规划建设方案阳光化、透明化;坚持城市建设法制化,加强规划建设的监督管理。
让传统文化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发展,从而树立起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
综上所诉,城市建设必须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多样性,在尊重城市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多元化,应注意发掘和塑造城市的个性魅力,建立独立的城市形象体系。
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城市的竞争力,决定着城市的未来,只有把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当作城市建设的主旨,城市文化才能真正得到传承,才能把传统文化的底蕴转化为城市发展的能量,我们对保护城市传统文化的意义也就落到了实处,城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也就真正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格莱克著,张淑誉译.混沌开创新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2、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 吴良镛.城市化应从自己的源泉中继承更新发展[n].光明日报.2008
5.顾朝林.论中国城市持续发展研究方向[j].城市规划汇刊.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