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8
反思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探索着,历经数次教材培训、校本教研、引路课、评优课……当我们再一次对语文教学作深邃思考时,应蜕去语文浮华的外衣,还原语文的本色,删繁就简返璞归真,蓦然回首间你会突然发现--语文其实很简单。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我们现代的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上,我们教师要处于学生之上,因为曾经的传统教育思想统治和束缚着学生的思想,一切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要求的去做,似乎把老师当成是真理之神,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许学生对自己去怀疑甚至去批判,这些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教师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的精神,我们教师要超越自我,要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
下面,是我对教学的反思,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一、突显一个核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尊重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1、以人为本是对生命的尊重。
以往的教育太看重生命以外的东西,以语文知识为最高权威,却忽视了生命的需要。
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沟通。
这种平等是没有高低、强弱、尊卑之分的,这种平等要求教师站在与学生一样的高度,以一颗“童心”去看待每一颗童心。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在生命层次上的定位,昭示着一种关于人的极至的精神——“生命应该受到最至高无上的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价值都应被珍视;尊重人格,崇尚个性,倡导学生的自由精神,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张扬体现师德本质意义的师爱。
”而这种精神极至在实践中是无法被控制、被操纵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自我教育过程中,渐渐将其转化成自己的一种人格修养及人文素养,与血脉同涌,与呼吸同在。
新课改语文教学反思15篇新课改语文教学反思1新课程改革的展开与深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已经悄然走入了我们的课堂。
课堂教学也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责任感、健全其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但在这个过程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一、教师角色的改变。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但并不是彻底否定过去的角色,例如有人认为不能当“知识的传播者”,要当“学习的促进者”,不能当“教学的管理者”,要当“学生的引导者”,如果学生是主体,整个课堂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就会各行其是,像一盘散沙,虽然他们各抒己见,但对须掌握的知识模棱两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新课改是要求我们必须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的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不是全盘否定讲授法,讲授法并非全是“灌注式”。
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我认为仍然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因此我们不应以否定一切的态度来看待教师角色的转变,而应该多一点辩证观点,教师既是知识的呈现者,也是信息的组织者;既是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学习的促进者;既是课堂的管理者,也是课堂的合作者;既是学业的评价者,也是学生成长的记录者。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热闹”、“浮躁”的自主、合作、探究。
在当前的课堂中,新的学习方式的应用,学生自主意识比以前得到增强,合作愿望不断提高,探索热情持续高涨,热热闹闹的讨论场面已经不难见到,学生几人一组,七嘴八舌的开始了讨论研究,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
我们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千万别让课堂变成一个没有秩序的课堂。
在一定的秩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少一些自以为是,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自律;少一些多动,多一些探究,让孩子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学会合作、学会探究,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新课改视阈下中学语文教学反思一、新课改以来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误区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帮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强调要发现学习、研究学习和探究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新课改实施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改变了以往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但是当前的教学过程还存在几个误区。
(一)人文性挤占了知识性的地位随着人文性与知识性争论尘埃落定,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过分推崇人文性的重要地位而忽视了知识性的主体地位。
在教材中,明显弱化了知识性内容,彻底转变过去知识本位格局:在教学中,语文教师也忽略对学生基本知识的教学而刻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这不能不说是走向了人文精神培养的极端,科学的语文教学需要人文性与知识性的并举。
(二)课堂形式盖过了课堂效果的风头新课改给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鲜血液,教学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在课堂上,教师不必受考试内容的约束,不必拘泥于“教参”的标准答案,课堂形式推陈出新:小品表演,小组讨论、演讲、辩论赛等,大量精力被花在活动过程中而没有展开对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大有本末倒置之势。
“热闹”的课堂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却不能让学生留下任何有关知识性的印象。
(三)“一问到底”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新宠新课改过程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成为批判并淘汰的对象,取而代之的是老师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填空问,或选择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举手回答,或保持沉默;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或自行进行补充讲解再提问。
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与新课改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没有达到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养成思考好习惯的目的。
(四)多媒体教学成为新兴教学手段的代名词新课改,要求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对媒体教学无疑应运而生。
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拥有其无法匹及的优势,它能够直观化、形象化地营造由声音、色彩、动作所构成的各种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深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反思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也是必然的趋势。
2016年,我国实施的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重大调整,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
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也面临诸多困惑与挑战。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未来发展产生一些启发和思考。
困惑一:教材更新和教学内容设计混乱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教材更新频繁,教学内容设计也比较混乱。
尤其是一些辅导资料层出不穷,让学生和教师都面临了巨大的信息冲击。
教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固然是好事,但也给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筛选和整合教材,才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套系统完整的语文教育内容。
困惑二:评价方式和标准不明确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和标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过去,学生的语文成绩以考试分数为主,而在新课改下,鼓励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也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
这种评价方式和标准并不是很明确,导致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把握评价的方向和标准,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困惑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新滞后尽管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但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很多学校和教师还停留在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上,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很多教师对于新技术的运用还不够熟练,这导致了教学效果的滞后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反思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加重要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再是单纯地追求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在这种背景下,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死记硬背。
通过阅读、写作、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语文的美好,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反思二: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角色和任务也在发生着变化。
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
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对小语教师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要求小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不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知道: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
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
我们要致力于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
例如:我在引入课题后,就让学生利用动笔墨的读书方法自主学习第二段,然后进行组内学习收获的交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组内合作朗读这一段,争取组内解决本组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
最后,再利用课件,给学生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条件。
再如:在学习第三段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提问:听后你有什么话想说?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下问题:作者抓住了鸟儿的哪些特点来写?在写作方法上与第二段有何异同?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儿?学完后,师生共同评议。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选择学习方法。
特别是动笔墨的读书方法,既能让学生养成边读边划的好习惯,又能对自己的学习收获、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小组汇报交流时,可以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别人,真正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弄明白。
二、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各类教科研活动,提高自身素质教师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要积极参加学校一切教科研活动。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摘要:伴随着我国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逐渐推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也能够更好的开展教学,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让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与老师之间形成良好的配合。
共同打造一个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同时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语文教学,从而更好的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改变现如今小学语文的教育现状。
因此本篇文章首先分析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形势下,小学语文的教育现状,而后又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最后又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解决策略,力求能够更好的改善这些现象。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一.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育现状:.新课改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学生积极性的提高使整个课堂蕴含巨大的生命力,教师的上课热情也进一步提升,在迎来这样良好势头的同时,我们也面临新的挑战,虽然学生是对话的主体,但是仍然需要教师构建一种和平、和谐的关系,一些原本简单明了的问题,被搞得无从理清。
这也让人们对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都模糊不清了,这说明新课程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精心策划与修改。
二.新课改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在学习中没有注重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小学语文本身就是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应用于生活化教学,这样也会让学生有一个更加强烈的生活意识。
但是现在已经有很多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注重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的认知还停留在机械式学习的初级阶段,没有从心里接受这种学习理念,这对于新课改的深入也是极为不利的。
(二)英语和电脑教学进入了孩子们的世界,对于汉字的书写要求无意中被松懈了下来:目前英语作为学生所学的力学学科之一,所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也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计算机作为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在学生的学习中也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反思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困惑和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探讨。
本文将对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反思和建议。
一、课程内容单一化的困扰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内容单一化的困扰比较严重。
课本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足够的变化和深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课本内容对于学生的启发和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有限,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1. 丰富教材内容,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引入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经典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
2. 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讲故事、绘画、唱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3. 营造多元化的教育环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创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评价体系单一化的困扰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单一化的困扰也比较突出。
目前的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学生的语文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这种单一化的评价体系容易导致学生的应试心态,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学业成绩评价、学科素养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鼓励他们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3. 加强教师的评价能力和方法,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观。
三、师生互动性不足的困扰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性不足的困扰也比较突出。
目前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传统的一人讲多人听,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师生互动性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1. 建立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
2.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师的教学魅力和亲和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反思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在内容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新课改也引发了一些教师和学生的困惑和反思。
本文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对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反思进行探讨。
一、教师的困惑与反思1. 教材内容难以准确把握。
新课改要求教师以话题为中心,跨学科进行教学。
教材中的话题涉及面广,难以完全准确把握。
有时教材中的话题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背离较大,教师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足。
2. 课堂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新课改要求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学、合作学习等。
部分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讲解式教学,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部分教师未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教学效果不佳。
3. 评价体系亟待完善。
新课改强调的是综合素养培养,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目前的评价体系仍然偏重于知识的掌握和记忆,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常常感到困惑,无法准确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1. 学习任务繁重。
新课改要求学生更多地进行综合性实践活动,如调查研究、实验观察等,导致学生的学习任务较传统教学时期更加繁重。
学生常常面临多个学科、多个任务的压力,时间安排困难,消化吸收知识的能力不足。
2. 学习方法不当。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从教材的班级话题中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部分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对自主学习缺乏意识,缺乏合作学习的技巧。
学生在新课改下的学习中容易出现困难和困惑。
3. 学习效果难以评估。
新课改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由于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学生往往难以判断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进步。
这给学生带来了困惑和压力,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以上教师和学生的困惑与反思,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
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加强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学不可以已——新课改之语文教学反思自古以来,语文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和文化瑰宝,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可否认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中包括了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改革。
本文将从语文教学的目标、方法和评价三个方面对新课改进行反思。
在新课改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审美情趣,让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表达和交流,感受美好的文学作品。
这一目标与过去注重知识灌输的教学不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存在不足。
这可能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过于注重储备知识,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因此,在新课改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教学中引入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表达,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写作和演讲。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此外,在新课改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也需要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过去,我们主要通过考试和书面作业来评价学生的能力。
然而,这样的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记忆和机械运用能力,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包括口头表达、小组讨论、展示演讲等,这样可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总之,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改革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引导学生走向更高的学术和人文素养的高度。
学不可以已,语文教学的道路也不能停止前进,让我们一起为新课改的语文教育贡献力量!。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反思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变革。
新课程改革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不仅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们面临着诸多困惑和挑战,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探讨。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之一在于教学内容的调整。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
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们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如何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有些教师依然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能力培养。
教师们需要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之二在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对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和内容产生了抵触情绪,对学习语文产生了兴趣缺乏。
教师们应该如何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这一困惑,教师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如引导学生朗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从而真正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之三在于语文素养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语文教学重点强调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记忆。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试技巧,忽略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这导致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只重视课本内容的背诵和死记硬背,而忽视了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教师们需要深刻反思和探索,如何通过设置合适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和思维拓展,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而新课改则提倡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我组织学生开展文学作品创作、课外阅读活动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新课改中,学生被要求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也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导学等,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新课改提倡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思维活动。
我常常设置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和讨论,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改提倡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常常安排一些与生活经验相关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需要从传统的考试导向转变为实践导向,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中毕业生。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
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进行实践与反思。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往往以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
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低,学习动力不足,教师也面临着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较为呆板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显得更加突出,要求语文教学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1. 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除了经典课文外,还应该引入一些时事热点、文化背景、现代文学作品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更广泛的知识和文化。
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除了课堂讲授,高中语文教学还需要更多地采用讨论、研究、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演讲、实验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师也需要更多地充当引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注重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
通过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品味文学,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情和情感。
也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 多方合作的育人环境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构建多方合作的育人环境。
学校、教师、家长等各方面都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育人空间。
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协同合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其中包括高中语文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如
何更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的要求。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需要尝试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需要让学生从语言
知识学习中获得知识和智慧的收获,启发学生对文本的思考和理解,并让学生在思考和创
作中感受到语言和文化的魅力。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问题课堂、课
前预习和课后总结等,来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引导学
生阅读多样化的文本,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文本,而不是单纯机械地记忆和背诵文本,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潜在的创造能力。
在反思教学中,我们需要回顾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并积极思考如何改进和优化教学。
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可能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的培养;或者我们可能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情感理解和体验。
通过不断反思,我们可以不
断完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王海龙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
本人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
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
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
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
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使语文课堂呈现出富有生机勃勃的气象。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
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
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语言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知识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
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其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
教师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
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
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
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
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
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
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课堂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
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
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
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
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这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
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
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四、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
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
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
如有一位教师执教《三峡》时给学生提出了如下探究问题:1、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2、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3、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4、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5、你知道我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这几个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中占了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二。
这样的“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是曲解开放,远离文本,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综合课”。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
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
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五、倡导对话,但不能远离“根本”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
(李镇西)《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峡》设计的“对话式阅读”教学与过程,就较好地体现了对话式阅读的内涵与特征。
1、创设对话的良好氛围。
(1)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飞奔的船只和凄异的猿啸等自然风景,引领学生亲历课文意境;(2)还可以利用课文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意韵之美。
2、创设对话的主导问题。
譬如:回溯三峡的过去,细看三峡的现在,展望三峡的未来,你想到了什么?3、设置刺激参与对话的话题。
包括:(1)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如:《三峡》先写山后写水,是如何写山的?又是如何写水的?为什么要这样写?(2)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如:《三峡》语言凝练,虽然只有几百字,却能绘尽四季景色,罗列山水猿啸,为什么能达到这种效果?(3)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如:《三峡》第二自然段或王命急宣似乎不属于自然描写,这是否与本文写景的宗旨背离?你有什么看法?(4)师生与作品的对话。
如:郦道元写三峡风光,大部分笔墨放在写水,水是课文的重点,那么为什么要先写山后写水?能否调整一下顺序,或者只写水?4、培养学生在对话中的创造性。
譬如:通过讨论我们今天应当怎样开发和利用三峡?这一问题,在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可见,真正的“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而实践中,有的教师对“对话”的内涵理解不透,认识肤浅,甚至歪曲。
课堂上貌似平等的对话,但实际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距离: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
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师生的对话成了“课堂上的孤独行为”。
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
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
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
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
四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
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
”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