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20200905084254)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20200905084254)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20200905084254)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20200905084254)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1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课题名称:惯性定律演示仪 二、实验设计思路: 运用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总保持原有在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为止) 三、实验或实验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该实验是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二节内容,在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对于学生理解、学习、运用牛顿第一定律以及惯性的知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这个实验是探究物体惯性的核心演示实验,一旦学生通过观察本实验仪的演示,必定会十分深刻在理解和掌握惯性在相关知识。 四、实验器材: 长木板、小车、弹簧、直塑料细管、漏斗、橡皮筋、细线、弹珠、铁钉 五、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传统的实验方法是使用控制变量法,使两种物质的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通过观察温度计上示数的变化,得出结论:温度计示数上升较快的物质,升高1℃所需的热量较少,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小(即比热容较小)。它的不足之处: ⑴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用这套实验装置有较大的误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风向、石棉网的初温、两个酒精等的火焰有大小等)不便于控制; ⑵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吸热能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成反比,学生要多转动一下思维才能理解,结论没有改进后的直接; ⑶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也比较多,不利于实验的准备与操作。 ⑷所用烧杯体积过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过大,所以散热过多,造成实验测量误差过大。 (如图) 六、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⑴将两套装置合二为一,减少了小组实验时对器材的需要;

⑵便于控制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这个变量,误差更小; ⑶两试管与空气的接触面更小,散热较少,误差较小; ⑷将烧杯较大的吸热面改为试管底部较小的吸热点(两试管型号相同、质量相等),就保证了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⑸实验中,将原实验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改为观察并记录两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实验结论更直接; (如图) 七、实验原理: 通过控制两物质质量相等、吸收热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等因素,来观察手中的秒表。升高相同温度时,所用时间较长的物质吸收的热量自然多一些,单位质量吸收热量的能力更强(即比热容更大一些)。 说明:完成实验时需控制的几个量 ⑴两试管型号相同、质量相等; ⑵试管中的水和食用油质量相等; ⑶试管中的水和食用油初温相同(可将两试管放入装有冷水的同一烧杯中1~2分钟); ⑷相同时间内两试管吸收的热量相等; ⑸两试管中的液体升高相同的温度; 改变的量: ⑴升高相同温度时所需要加热的时间不同; ⑵升高相同温度时所吸收的热量不同。 八、实验操作步骤: ⑴将装有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的试管插入事先准备好的同一烧杯的冷水中1~2分钟,保证两试管中液体的初温相同; ⑵将初温相同的两试管从冷水中拿出来同时放入正在加热的石棉网上,并放入温度计(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观察通过热传递获得热量的两试管中温度计的变化; ⑶在温度计达到70℃时分别记下所用的时间; ⑷比较升高相同温度时所用时间的不同; ⑸得出结论:升高相同温度时,所用时间较长的物质吸收的热量较多,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强(比热容较大)。

数据仓库物理模型设计

数据仓库物理模型设计 数据仓库的物理模型就是数据仓库逻辑模型在物理系统中的实现模式。其中包括了逻辑模型中各种实体表的具体化,例如表的数据结构类型、索引策略、数据存放位置和数据存储分配等。在进行物理模型的设计实现时,所考虑的因素有:I/O存取时间、空间利用率及维护的代价。 为确定数据仓库的物理模型,设计人员必须做这样几方面工作:首先要全面了解所选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特别是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其次了解数据环境、数据的使用频率、使用方式、数据规模及响应时间要求等,这些都是对时间和空间效率进行平衡和优化的重要依据;最后还需要了解外部存储设备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在数据的存储需求与外部存储设备条件两者之间获得平衡。 1 设计存储结构 在物理设计时,常常要按数据的重要性、使用频率及对反应时间的要求进行分类,并将不同类型的数据分别存储在不同的存储设备中。重要性高、经常存取并对反应时间要求高的数据存放在高速存储设备上;存取频率低或对存取响应时间要求低的数据则可以存放在低速存储设备上。另外,在设计时还要考虑数据在特定存储介质上的布局。在设计数据的布局时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l 不要把经常需要连接的几张表放在同一存储设备上,这样可以利用存储设备的并行操作功能加快数据查询的速度。 l 如果几台服务器之间的连接会造成严重的网络业务量的问题,则要考虑服务器复制表格,因为不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连接会给网络带来沉重的数据传输负担。 l 考虑把整个企业共享的细节数据放在主机或其他集中式服务器上,提高这些共享数据的使用速度。 l 不要把表格和它们的索引放在同一设备上。一般可以将索引存放在高速存储设备上,而表格则存放在一般存储设备上,以加快数据的查询速度。 在对服务器进行处理时往往要进行大量的等待磁盘数据的工作,此时,可以在系统中使用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廉价冗余磁盘阵列)。 2 设计索引策略 数据仓库的数据量很大,因而需要对数据的存取路径进行仔细地设计和选择。由于数据仓库的数据一般很少更新,所以可以设计索引结构来提高数据存取效率。在数据仓库中,设计人员可以考虑对各个数据存储建立专用的索引和复杂的索引,以获取较高的存取效率,虽然建立它们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建立后一般不需要过多的维护。 数据仓库中的表通常要比联机事务处理系统(OLTP)中的表建立更多的索引,表中应用的最大索引数应与表格的规模成正比。数据仓库是个只读的环境,建立索引可以取得灵活性,对性能极为有利。但是表若有很多索引,那么数据加载时间就会延长,因此索引的建立需要进行综合的考虑。在建立索引时,可以按照索引使用的频率由高到低逐步添加,直到某一索引加入后,使数据加载或重组表的时间过长时,就结束索引的添加。 最初,一般都是按主关键字和大多数外部关键字建立索引,通常不要添加很多的其他索引。在表建立大量的索引后,对表进行分析等具体使用时,可能需要许多索引,这会导致表的维护时间也随之增加。如果从主关键字和外部关键字着手建立索引,并按照需要添加其他索引,就会避免首先建立大量的索引带来的后果。如果表格过大,而且需要另外增加索引,那么可以将表进行分割处理。如果一个表中所有用到的列都在索引文件中,就不必访问事实表,只要访问索引就可以达到访问数据的目的,以此来减少I/O操作。如果表太大,并且经常要对它进行长时间的扫描,那么就要考虑添加一张概括表以减少数据的扫描任务。 3 设计存储策略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 新疆巴州尉犁县第二中学芦春莉 一、实验课题名称: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二、实验设计思路: 运用控制变量法使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观察水和食用油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所用时间的多少。在升高相同温度时用时较长的自然吸收热量就较多,表示吸收热量的能力就较强,即比热容较大;反之则然。(吸收热量的能力与时间成正比) 三、实验或实验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该实验是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在已知不同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除了与它的质量、温度变化有关外,研究探究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还与它的吸热能力有关,对于学生理解、学习、运用比热容的知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这个实验是探究不同物质比热容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学会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对后面的知识探究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实验器材: 铁架台、试管2支(型号相同、质量相等)、试管夹、温度计、细绳、石棉网、冷水、食用油、酒精灯、火柴、秒表等 五、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传统的实验方法是使用控制变量法,使两种物质的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通过观察温度计上示数的变化,得出结论:温度计示数上升较快的物质,升高1℃所需的热量较少,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小(即比热容较小)。 它的不足之处: ⑴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用这套实验装置有较大的误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风向、石棉网的初温、两个酒精等的火焰有大小等)不便于控制; ⑵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吸热能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成反比,学生要多转动一下思维才能理解,结论没有改进后的直接; ⑶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也比较多,不利于实验的准备与操作。 ⑷所用烧杯体积过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过大,所以散热过多,造成实验测量误差过大。 六、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⑴将两套装置合二为一,减少了小组实验时对器材的需要; ⑵便于控制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这个变量,误差更小; ⑶两试管与空气的接触面更小,散热较少,误差较小; ⑷将烧杯较大的吸热面改为试管底部较小的吸热点(两试管型号相同、质量相等),就保证了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⑸实验中,将原实验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改为观察并记录两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实验结论更直接; 七、实验原理:

管理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完成)

电影院售票管理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 该系统采用Client/Server、Browser/Server结构,采用了最先进的三层结构设计,使应用层和数据库逻辑分离,进而使核心数据库更安全,升级和扩展可不受原系统的局限。服务器采用Windows2000 Server操作系统,数据库是SQL Server2000,中间层服务器和客户端开发语言为VB6.0。 (一)系统设计原则 系统设计遵循的原则:(1)系统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系统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信息系统建设基本而又关键的一步,要实现信息通讯与共享,必须规范信息技术标准。(2)系统的实用性、稳定和可靠性,系统建设要以满足工作的业务需求为首要目标,建设方案以实际可接受能力为尺度,避免盲目追求新技术。系统中的软硬件及信息资源要满足可靠性设计要求,系统必须可靠地长期安全运行,即系统的设计必须在成本可以接受的条件下,从系统结构、设计方案、设备选型、厂商的技术服务与维护响应能力、备件供应能力等方面考虑,使得系统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尽可能少,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有应急的工作方案和对策。(3)系统的安全性。遵循有关信息安全标准,系统具有很强的安全防卫机制,应提供多方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安全保密措施,防止各种形式与途径的非法侵入和机密信息泄露;同时要有备份机制,保证客户信息的安全。(4)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充性。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日新月异,系统的设计要保证软件兼容的情况下,利用最小代价,使网络系统结构平滑过渡到新的网络结构体系,可以灵活扩充。系统能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实现程序与处理数据分离,处理数据的变化不需要修改应用程序软件,如表格、数据结构的定义,既满足上级的要求,又满足用户自己的特殊需要,用户可以灵活定义和变化。 (二)网络结构 网络主要由企业内部网和信息发布系统两部分组成。根据企业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在网络系统的设计中,采用目前先进成熟的快速以太网技术,以最优的性能价格比实现整个网络系统的高性能和高可靠性。这样,客户随时随地都可通过公众网访问本信息系统。网络设计的目标是:(1)系统采用星型网络结构,因此单机损坏对整个系统无影响;(2)采用高容错技术,系统可以不间断的运;(3)星型布线使站点不受限制,在站点增加、减少的情况下,系统不停机;(4)采用实用的客户机/服务器和浏览器/服务器结构;(5)服务器采用易于管理的Windows NT系统;(6)客户端采用方便实用的Windows 98、2000和XP。 (三)Intranet/Web开放平台为核心 Intranet是企业内部网络,它既可以独立自成体系,也可以非常方便地通过接入方式成为Intranet的一部分。Intranet的技术基础是Web技术,自它问世以来,很快发展成为兼有很多Intranet服务功能的集合体,其优点之一是它的协议和技术标准的公开性,不局限于任何硬件平台或操作系统,并可以同时支持多种机型和操作系统平台。Web采用的是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使用的文档格式是HTML。这种公开的和文档格式保证了数据在各种平台、不同浏览器下的一致性。Web浏览器具有非常友好的用户界面,任何人只需要移动鼠标就可以在信息的海洋里漫游,和现有的任何一种办公自动化软件相比,它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四)系统软件 1、操作系统Windows NT Server。该系统为各种组织的计算环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方案。从文件/打印操作,到Intranet和Internet服务,关键任务的应用程序支持,所有的服务被嵌入操作系统。从基本点着手,Windows NT Server设计成为最具有集成性,完整性和便捷性的服务器操作系统,并提供了对关键任务应用程序所必备的评测性,可靠性和管理性。

酒吧音频系统配置设计方案

酒吧音频系统配置设计方案 一、项目概况: 现代酒吧都极为注重震撼的音响效果,优质的音响器材作为酒吧的硬件设施中的组成部分,是整个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环节,秉着前卫、专业、高档、优质的选材和设计思路,我公司设计人员对此进行了精心设计,以供业主评审。 二、设计内容: 业主的酒吧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酒吧的右侧为慢摇吧区域,左侧为静吧和VIP区域。对此,我们分别做了相应的分析和设计。 三、音响系统设计依据: 1)GYJ25-86《厅堂扩声系统特性指标》 2)GB4959-95《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 3)GB/T14197-93《声系统设备互连用连接器的应用》 4)GB/T14947-94《声系统设备互连的优选配接值》 5)GB12060-89《声系统设备一般术语解释和计算方法》 6)JGJ/T16-9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四、音响系统设计说明: 1.所选方案高于舞厅音乐扩声系统的二级标准: 1)最大声压级(空场稳态准峰值声压级,dB):128~4000Hz,平均声压级≥102 dB 2)传输频率特性:以125~4000Hz的平均声压级为0dB,在此频带内允许+/-4dB 3)传声增益:125~4000Hz的平均值≥-8dB 4)声场不均匀度:1000Hz和4000Hz≤8dB 以上为方案设计确保指标,实际设计留有余量,均高于上述技术指标, 即按扩声系统一级标准设计: 1)大声压级(空场稳态准峰值声压级,dB):128~4000Hz,平均声压级≥105dB 2)传输频率特性:以125~4000Hz的平均声压级为0dB,在此频带内允许+/-4dB 3)传声增益:125~4000Hz的平均值≥-8dB 4)声场不均匀度:1000Hz和4000Hz≤8dB 2.左侧慢摇吧区域的音响系统设计: 为了达到设计要求的指标,整个扩声系统分为3个部分,即主扩声部分、辅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花古初中)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宜宾县双谊乡花古初中陈代秀实验名称:双管实验 实验目的: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和浮力存在 设计思路: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教材的改版,要我们改革传统的实验设计理念,通过全新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大气压强中,有一些小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浮力中,需要帮助学生认识浮力的存在,由于大气压强和浮力都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充分利用身边的物体,巧妙地设计实验,对一些实验进行细微的改进与创新,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想到了双试管实验,并对其进行改进,为我们物理课堂增光添彩。 实验器材:一段封闭的长直玻璃管,内部染上颜色的小试管,烧杯、漏斗、水槽、水。 实验操作步骤: 1、将小试管插入长直玻璃管中。 2、将玻璃管管口朝下同时倒过来,观察实验现象。(小试管会掉出来。) 3、在长直玻璃管中装入适量的水。 4、将小试管底部朝下插入装水的玻璃管中。 5、将两管管口朝下同时倒过来,观察实验现象。(可以清楚的看到小

试管在玻璃管中缓慢上升,直至玻璃管顶部。由此可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6、在长直玻璃管中装入适量的水。 7、将小试管底部朝下插入装水的玻璃管中。 5、用手指堵住玻璃管口,再将两管管口朝下同时倒过来,观察实验现象。(仍然可以清楚的看到小试管在玻璃管中缓慢上升,直至玻璃管顶部。由此可以证明浮力的存在。) 实验创新点: 1、小试管内部染色:可以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学生观察得更清楚。 2、同一组器材能同时直观的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和浮力的存在,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它的作用。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自然百科]为什么松树能长在石缝里?石缝中生长对于树木来说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由于松树本身的良好适应能力,以及松树的树叶是针叶形,蒸发的水分也就比较少,所以在恶劣的环境下,一样可以生存。这就应了那句话,适者生存!

奇异的魔鬼三角区 百慕大三角(英语:Bermuda Triangle,又称魔鬼三角,有时又称百慕大三角洲;但此区域并不是三角洲地形,且不合语源),位于北大西洋的马尾藻海,是由英属百慕大群岛、美属波多黎各及美国佛罗里达州南端所形成的三角区海域,据称经常发生超自然现象及违反物理定律的事件,面积约390万平方公里(150万平方英里)。另有电影等以 此为名。 太阳黑子(sunspot)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中最基本、最明显的。一般认为,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温度

大约为4500摄氏度。因为比太阳的光球层表面温度要低1000到2000摄氏度,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太阳黑子很少单独活动,常是成群出现。黑子的活动周期为11.2年,活跃时会对地球的磁场产生影响,主要是使地球南北极和赤道的大气环流作经向流动,从而造成恶劣天气,使气候转冷。严重时会对各类电子产品和电器造成损害。 通古斯大爆炸是怎么回事? 通古斯大爆炸,是1908年6月30日上午7时17分(UTC 零时17分)发生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埃文基自治区的大爆炸。爆炸发生于通古斯河附近、贝加尔湖西北方800公里处,北纬60.55度,东经101.57度,当时估计爆炸威力相当于10~15百万吨TNT炸药,超过2150平方公里的6千万棵树焚毁倒下。通古斯爆炸事件距今已届满一世纪,目前当地的森林与生态环境已恢复。此事件与3000多年前印度的死丘事件及1626年5月30日的王恭厂大爆炸并称为世界三大自然之谜。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设计 一、实验题目:《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和亲自实验,感知浮力的存在和方向,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实验,知道浮力跟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动手能力。 3、体验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问题,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渗透。 三、实验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认识浮力,二是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其基本思路是:从学生纸船比赛开始,通过师生互动游戏后教师引导分析,认识浮力的存在;以实验探究为基础,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得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能力并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意识。 四、实验方法和原理: 运用了控制变量法,即在保持液体的密度不变的条件下,改变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保持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改变液

体的密度。原理是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拉力、浮力与重力平衡,即F+F浮=G。 五、实验器材:纸船、沙子、石块、细线、水、鸡蛋、食盐、水槽、外型完全相同的铁、铝圆柱体、弹簧测力计。六、实验步骤: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1、将纸船放入水槽中,待纸船静止后,提出问题:(1)纸船怎么会浮在水面上?(因为乒纸船受到水的浮力)(2)试分析它的受力情况(纸船受到重力和浮力这对力的作用)(引导学生从平衡力的角度推理出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2、将小石块投入水中,小石块沉下。提出问题:(1)小石块受到水的浮力吗?给你一弹簧测力计,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学生思考、讨论以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启发学生:用弹簧秤先测出石块的重量,然后用弹簧秤拉着石块慢慢浸入水中,观察弹簧秤的读数的变化,就可以判断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2)在上面的实验中,石块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浮力大小怎么计算?(3)由上面的实验,你能否想出一个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二)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影晌浮力大小的因素 1、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1)比赛:让学生用自制的纸船装沙,看谁的船装得多?(2)向水中按矿泉

系统部署方案模板

《系统部署方案》模板 写作要点: 1.1基本环境需求列表:描述基本环境对软硬件及网络的需求,必须列出名称和版本号信息。可以使用下表 2.机器名及软件需求:描述每一类型的物理机/虚拟机上所需要的特殊的软件需求,必须包含名称和版本号。可以使用下表,两个表中的机器名必须完全一致。

3.网络需求:描述每一类型的物理机/虚拟机如何连接到网络中,必须绘制网络拓扑图,并使用文字对图进行解释和说明,必须提到IP的选择和配置。 4.3基本环境配置:描述每一款软件/服务是如何安装的。要注意:本节所介绍的所有软件必须和基本环境需求列表中的软件一致,每一种软件的安装为一个小节,每一个安装的步骤必须有截图和相应的文字说明,比如: 双击安装包中安装文件“”图标,单击“接受”按钮,进入“自定义安装”界面,在此界面中单击“更改”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D:\dev\kit\jdk”更改安装路径。 5.4专用环境配置:描述每一款特有软件/服务是如何安装配置的。要注意:本节所介绍的所有软件必须和专有环境需求列表中的软件一致,每一种软件的安装为一个小节,每一个安装的步骤必须有截图和相应的文字说明。 6.基本环境:描述基本环境配置中会存在的或值得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安装问题包括安装软件和环境配置的问题;操作系统问题包括任何跟操作系统相关的问题;工具问题包括任何跟工具使用方面有关的问题。使用下表 7.专用环境:描述专用环境配置中会存在的或值得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每一个问题一个小节,可以使用中的表。 8.现存的问题:描述本文中记录的内容和实际行为不一致的地方。要注意: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准确定位的,但是目前还没有得到修复。 9.6参考资料:描述一些基本的配置信息,比如操作系统安装。可以以附件的形式添加到这一节。 10.7文档历史:使用下表

几种常见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案例设计

几种常见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案例设计 【案例一】“漫反射”的演示实验 实验仪器:白纸、平面镜、手电筒、胶水等 演示过程: 师:(教师先把小平面镜贴到白纸上,在把白纸和平面镜一起贴到黑板中央,小平面镜在外)如果我用手电来照射小平面镜和白纸,这两个哪个看起来更亮一些呢? 生1:小平面镜更亮。 生2:白纸更亮。 学生意见不统一,争执不下。 师:下面我开始照射,同学们请认真观察。 (教师在前面,从一个侧面用手电照射白纸和平面镜。 不同位置的同学观察到的结果不一样,有的观察到的和自己猜想的一样,有的观察到的和自己猜想的不一样,同学们疑惑了。) 师:有的同学观察到小平面镜更亮,有的同学观察到白纸更亮,到底哪个结果对呢?我建议观察到不同现象的同学可以相互交换一下位置再来看一下。 (观察到不同现象的同学们相互交换位置。 同学们交换位置后,看到和原来不同的现象。这下学生更疑惑了。到底哪个结果正确呢?) 师:同学们这时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在一些位置看着小平面镜更亮,在一些位置看着白纸更亮,老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师:这个问题我先不解释,同学可以阅读课本41页的“漫反射”部分,就能明白原因了。(人教版教材) 学生阅读课本,然后讨论,教师点拨,让学生明白哪个更亮的基本原理,既而把这个知识学习到位。 二、学生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主体,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的教学形式。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验时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在理解实验方案的前提下,自己选择实验器材,组合实验装置,自主进行实验。同时,教师一定要避免把实验步骤罗列给学生,或代替学生设计各种表格等。 【案例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的过程上,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习。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教法】实验探究法 【学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交流法;实验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准备】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结)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洪江区一中,邓亚平 一、实验或实验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1.地位:该实验是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3节内容,在已知不同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除了与它的质量、温度变化有关外,探究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还与它的吸热能力有关,对于学生理解、学习、运用比热容的知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2.作用: ⑴该实验是探究物质比热容的核心实验,能对后面的知识探究奠定良好基础; ⑵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较好的理解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也有所不同; ⑶由实验得出结论,客观具体,学生容易接受,同时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实验原型: 传统的实验是使用控制变量法,用酒精灯分别给水和煤油加热,控制两种物质的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通过比较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得出结论:温度计示数上升较快的物质,升高1℃所需的热量较少,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小。 2.不足之处: ⑴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吸热能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成反比,学生要多转动一下思维才能理解,结论没有改进后的直接; ⑵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用这套实验装置有较大的误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风向、石棉网、两个酒精灯的火焰温度等)不便于控制; ⑶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也比较多,不利于实验的准备与操作。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实验创新 ⑴直观比较,直接得出结论。⑵改进实验装置,减少实验误差。 2.改进之处 ⑴实验中,将原实验观察相同时间温度计示数变化改为观察两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所用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得出实验结论更加直接; ⑵;利用串联的阻值相同的电阻丝加热,更精确的控制吸收的热量相同 ⑶实验器材更加简单,降低了实验准备难度和危险系数。

企业网络及硬件配置方案1

网络及硬件建议配置方案 1.1系统网络结构及软件平台 建立良好的运行环境是建设好高质量ERP系统的前提保障,是系统能正常运作的基础,包括网络、硬件系统;另外也要选择选择适当的系统软件平台,这些都是对整个ERP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 系统硬件包含服务器、路由器、防火墙、交换机等;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软件、开发工具等,系统软/硬件的选择应遵循功能强、系统稳定、高效率、兼容性好的原则,利于将来对整个系统的管理、维护等。 1.2系统网络硬件的选择 A、服务器硬件 建议服务器使用专业品牌服务器如联想、IBM、HP等,要求性能稳定且具有良好的扩展空间。在配置方面,最低使用四核INTEL XEON 2.0GB以上的CPU,4GB内存,300GSAS 硬盘,1000M的网卡。为了防止服务器硬盘发生故障,建议至少使用两块硬盘,做RAID1,有条件的话建议用三块硬盘做RAID5。 B、服务器软件: 操作系统:Windows 2003 Server 以上 平台软件:要求服务器能够稳定运行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数据库以上。 C、网络接入配置及网络安全:

a 、网络方面,建议企业在网络中使用高性能路由器和交换机,应保证整个局域网达到10/100M 以上的速度,且运行速度稳定;要求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保证网络能时时连接顺畅,不能有间断。目前内部局域网已具备此条件。 b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木马感染电脑,影响工作生产的事情时有发生,建议企业有条件的话选购独立的硬件防火墙。在内部局域网到服务器的接口处安装了一个内部防火墙,防止内部用户的非授权访问和入侵。 集团内的用户也将他们做为一种外部用户,用防火墙隔离。如放在核心机房,则无需再行购买单独防火墙。参考防火墙型号及价格: c 、对供电不稳定的环境,或为了防止意外的断电情况,建议企业为服务器等选购 UPS(不间断电源)。如放在核心机房,则无需再行购买UPS 。 参考型号及价格:山特2KS UPS (含南海山特2KS 主机、24AH 蓄电池8 节、电池柜)价格5200元。 D 、数据安全 考虑到数据安全性,如果要做到数据实时备份,可以采用黑方备份。用于对服务器数据库及操作系统的实时备份。

初中物理实验设计及答案分解

1 / 9 初中物理实验设计及答案 一、《天平量筒法》 例题 :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石块,欲测量它的密度,所需哪些器材并写出实验步骤,并表示出测量的结果。 分 析: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密度大于水的物质的密度,可用排水法测体积。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天平(砝码)、量筒、烧杯、滴管、线、水、石块 实验步骤: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 ;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 1 (3)将石块用细线拴好,放在盛有水的量筒中, (排水法)测出总体积V 2; 实验结论: 二、《助沉法》 例题 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蜡块,欲测量它的密度,所需哪些器材并写出实验步骤,并表示出测量的结果。 分 析: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密度小于水的物质的密度,可用助沉法测体积。 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天平(砝码)、量筒、烧杯、滴管、线、水、蜡块、铁块。 实验步骤: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蜡块的质量m ;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如图甲将蜡块和铁块 用细线拴好,先将测铁块没入水中,测出水 和石块的体积V 1 (3)再将蜡块浸没在水中,如图乙。(助沉法)测出 水、石块、蜡块的体积总体积V 2; 实验结论: 注意:物质的密度比水小,放在量筒的水中漂浮,不能直接用量筒测出体积。例题中采用的方法是助沉法中的沉锤法,还可以用针压法,即用一根很细的针,将物体压入量筒的水中,忽略细针在水中占据的体积,则可用排水法直接测出物体的体积了。 四、《弹簧测力计法》也可称(双提法)-----测固体密度 【例题】张小清同学捡到一块不知名的金属块,将它放到水中可以沉没,现在,小清同学想测出它的密度,但身边只有一支弹簧秤、一个烧杯及足量的水,请你帮她想一想,替她设计一个测量金属块密度的实验过程,写出实验步骤 分析与解: 这是一道典型的利用浮力知识测密度的试题。阿基米德原理的重要应用就是已知浮力求体积。它的基本思路就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利用水的密度已知,求得物体的体积,即可计算出物体的密度值。 实验原理: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器材:一支弹簧秤、一个烧杯及足量的水、金属块、线。 实验步骤: (1)用细线系住金属块,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 1 2v v m -=V m =ρV m =ρ1 2v v m -=V m =ρ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 一、实验名称: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 二、实验设计思路: 实验“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所提供的实验器材有卷尺、秒表、纸片,但是采用这些实验器材总是发现纸片在下落的过程中忽左忽右的飘,下落的路线不是直的,容易碰到课桌或其它的物体而改变路线。我就想找一种东西来代替它,起初想用气球,但发现更难控制路线,而且气球太大,放在实验桌上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后来想这种东西应该还是用纸来做,因为如果采用铁球等密度较大的东西做实验的话,由于下落的时间太短无法测量下落时间,或者是测量出来的时间误差太大。最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想到用小时候玩过的三个纸条组成的“纸锥”来替代原来的纸片。而且下落的时间可以通过秒表测出(由于实验室没有足够多的卷尺,可以利用人的身高这个已知条件,此时下落的时间大约是1.2秒)。 三、实验目的: 学会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 四、实验所涉及的科学道理: 测量纸片(改成“纸锥”)下落的速度这个实验利用的实验原理是速度公式。把纸片改成“纸锥”,主要考虑它在下落时由于下部的形状不同,空气的流速也不相同,根据“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伯努利原理),会产生压力差,导致“纸锥”下落时会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具体旋转的方向是由安装时的顺序决定的)。 五、实验操作步骤: (1)实验前要测量出同学的身高,作为“纸锥”下落的高度s,记录在实验表格。

(2)一位同学把30~50厘米长的刻度尺平放在自己的头顶,另一个同学按照这样的高度自由释放“纸锥”,同时开始记时,记下“纸锥”落地时所用的时间t,记录在实验表格。 (3)重复上述步骤两次。 (4)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出“纸锥”三次下落的速度,并计算出平均值。六、实验装置或照片: 学生可以自制“纸锥”(剪三个完全相同的左右的纸条,把每个纸条对折一次,然后连环套在一起,如图1所示,把三个“脚”向外抽紧,如图2所示) 七、实验所用器材: “纸锥”一个,30~50厘米长的刻度尺一把,秒表一只。 八、实验效果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系统部署方案

广州金辉肇庆恒大文化旅游城 劳务实名制系统实施方案 一、系统部署方案 1、系统整体架构 系统架构说明及部署要求: 1)软件部署在阿里云,公司、项目终端通过网络获取数据; 2)项目部硬件控制台通过互联网与软件传输数据; 3)现场硬件通过局域网与硬件控制台连接,数据自动上传下载; 二、门区硬件部署方案

1、门区布置说明: 门禁设置位置在正对马路的门楼处,用于施工工人考勤。共设置四台闸机,采用IC卡刷卡考勤,本门区设置液晶屏,用于展示现场刷卡数据以及监控工人刷卡行。 2、硬件清单 一级系统设备名称规格说明单位数量闸机控制卡微耕L02个8门禁设备 单芯翼闸个2 闸机 双芯翼闸个 2 室内辅助设备UPS电源山特MT-1000个2

三、网络部署要求: 项目各门区之间需架设成局域网,由项目部自行架设,建议架设方案: 由项目部交换机与门禁处交换机通过普通超五类网线连接,以提供广域网网络 1)施工生产区围挡封闭,将生活区与施工区分开,设置进入施工区专用工人通道; 2)现场按部署方案进行建设通道,预留硬件安装位和走线管槽; 3)项目网络带宽不低于2M,通过网线连接不能超过100米; 1、现场现状描述:门禁系统的门区距离项目部大概2公里的距离,地磅安装在门区与项目部中间,目前还没有做场地硬化。 2、建议部署方案 2.1网桥

利:两个路由器组成一个大网络,两个路由器lan(局限网)内的电脑设备可以互访,但是网上邻居访问方式有时不能正常使用;可以针对路由器2上的电脑设备做进一步的权限限制与上网行为管理,方便企业做个性化的网络管理。 弊:两个路由器组成一个大网络,两个路由器lan(局限网)内的电脑设备可以互访,但是网上邻居访问方式有时不能正常使用;可以针对路由器2上的电脑设备做进一步的权限限制与上网行为管理,方便企业做个性化的网络管理。 2.2 光纤 利:传输频带极宽,通信容量很大;由于光纤衰减小,无中继设备,故传输距离远;串扰小,信号传输质量高;光纤抗电磁干扰,保密性好;光纤尺寸小,重量轻,便于传输和铺设;耐化学腐蚀;光纤是石英玻璃拉制成形,原材料来源丰富,并节约了大量有色金属。 弊:光纤弯曲半径不宜过小;光纤的切断和连接操作技术复杂;分路、耦合麻烦。 2.3 无线网卡(推荐) 利:用的方便,随时可以上网,不用网线 弊:网速一般 四、系统实施方案 1.实施工作流程

中考物理 实验设计题

实验设计题 学习了弹力知识后,小萱发现:给弹簧施加拉力,当拉力越大时,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于是小萱提出猜想:弹簧的伸长量跟所受拉力成正比。实验桌上已经备有如下器材:一个满足实验要求的弹簧、一个铁架台、一个刻度尺、六个质量均为50g的钩码。请你利用上述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弹簧的伸长量(ΔL)跟所受拉力(F)是否成正比”。 要求:(1)请写出实验步骤(可画示意图辅助说明); (2)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 答案 (1)实验步骤:(4分) ①将弹簧悬挂在铁架台的支架上,用刻度尺测量弹簧的长度L0,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②将一个钩码挂在弹簧下面的挂钩上,用刻度尺测量弹簧此时的长度L,将钩码的质量m和弹簧的长度L记录在表格中。 ③仿照步骤②,依次在弹簧下面挂2个、3个、4个、5个、6个钩码,每次用刻度尺测量弹簧的长度L,并将每次钩码的总质量m和相应的弹簧长度L记录在表格中。 ④利用公式F=G=mg,分别计算出6次弹簧所受拉力F,分别记录在表格中。 利用公式ΔL=L-L0,分别计算出6次弹簧的伸长量ΔL,分别记录在表格中。 L0/m m/kg L/m F/N ΔL/m 符合实验要求的可以变换输出电压的学生电源,多个阻值不同的定值电阻,一块已经调零的电压表,开关一个,导线若干。请你利用上述器材,设计实验证明“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个电阻两端电压之和”。 要求:(1)画出实验电路图; (2)写出实验步骤; (3)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 答案:(1)电路图见图;(1分) (2)实验步骤:(3分) ①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 ②闭合开关S,用电压表测量电阻R1两端的电压U1; 断开开关S,把电压表并联在电阻R2两端,闭合开关S,用电压表测量电阻R2两端的电压U2;断开开关S,把电压表并联在电源两端,闭合开关S,用电压表测量电源两端的电压U;把U1、 U2和U记录在表格中。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关路九义校任文 实验名称:双试管实验 实验目的: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设计思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教材的改版,要我们改革传统的实验设计理念,通过全新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和创新能力。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四节大气压强中,有一些小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由于大气压强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充分利用身边的物体,巧妙地设计实验,对一些实验进行细微的改进与创新,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想到了双试管实验,并对其进行改进,为我们物理课堂增光添彩。 实验器材:试管两支(大小不同,小试管刚好能装进大试管为宜,小试管的内部染上颜色,并在小试管的内部用502胶水固定一根细线。)、水、小塑料块。 实验操作步骤: 1、将小试管插入大试管中。 2、将两支试管口朝下同时倒过来,观察实验现象。(小试管会掉出来。) 3、在大试管中装入适量的水。 4、将小试管插入装水的大试管中。 5、将两支试管口朝下同时倒过来,观察实验现象。(可以清楚的看到小试管在大试管中缓慢上升,直至大试管顶部。) 6、在小试管的细线上挂一塑料块。 7、重复步骤3和4,并观察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塑料块随小试管一起上升。)由此可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验创新点: 1、小试管内部染色:可以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学生观察得更清楚。 2、小试管内部固定细线: (1)小试管进入大试管中不易取出,操作不当会使试管打碎或损坏,有了细线可轻易的将小试管拉出来,使实验操作更方便。 (2)可在细线上悬挂重物,使学生感受大气压强的神奇力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实验注意事项: 1、小试管染色应是内壁,若染外面一是可能影响实验效果,二是遇水颜色容易掉。 2、细线应固定在小试管内部,若固定在小试管外面会影响实验操作。 3、大试管中加入的水要适量,一般半试管水即可。 4、小试管下面悬挂的重物应是轻小物体,否则实验不能成功。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龙泉八中陈文武 一、实验名称:压强与浮力的多用演示仪演示 二、实验器材:烧杯2个,乒乓球2个,矿泉水瓶1个,水槽一个。 三、实验创作背景:教科版初中物理第十章第一节是流体中的压强,其中可以做一个实验,将一个乒乓球放在平放或倒放的漏斗口,让后用口使劲吹漏斗管,我们可以观察到乒乓球掉,这个实验能说明流速大、压强小的原理。在这个实验上我受到启示,我基本用这些器材还可做一个创新实验,用来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所以我把这个装置变成了压强与浮力的多用演示仪。 四、实验操作步骤: 1、将矿泉水瓶制作的漏斗放在烧杯上方,然后先后放入两个乒乓球。 2、用另一个烧杯打水快速倒水入漏斗中,让学生观察现象并记录。 3、分析实验现象,初步得出一个认识。 4、用手指堵住漏斗下端管口,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并记录。 5、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出现想象的原因。 四、实验分析与结论: 1、完成第2步看到的想象是:下面那个乒乓球还堵在漏斗底窝,上面那个乒乓球快速浮上了水面。

分析:一、乒乓球为什么会往上浮,肯定所有学生都能说因为乒乓球受到了浮力;二、乒乓球收到的浮力方向向哪个方向?由乒乓球浮起的方向和过程,学生可能都能说向上,当然老师引导或提示为竖直向上。 2、完成第2步看到的现象是:下面那个乒乓球也浮起来了。 分析:一、最开始是什么作用让乒乓球脱离漏斗窝的?此时让学生再观察刚才漏斗还在漏水,而手堵住漏斗管口时,流下的水压缩了管内的空气体积,引导学生往下思考可得:压缩气体体积,压强增大,压力增大,把乒乓球往上顶起离开了漏斗窝。二、离开漏斗窝的乒乓球为什么能浮起来,而刚才贴在漏斗窝的乒乓球就不会浮起来?乒乓球上方的水紧紧压在乒乓球上,下面的水直接流走了,此时乒乓球上下的压强差是什么关系?这时可以用流速大、压强小的原理。而当赌注漏斗管口时,下面管中有了水,且不在流动,但乒乓球下放水的深度更大,压强更大,乒乓球就浮起来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浮力是由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下表面受到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的压强,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也大于上表面受到的压力,这个压力差就是浮力。 这就是我的压强与浮力的多用演示仪,它包含了压强与浮力的知识,是一个多用现实仪。

PLM系统硬件架构配置方案

目录 1 .......................................................................................................................... 前言1 2 ......................................................................................................... TC4层架构介绍2 2.1软件架构 (2) 2.2客户端层 (2) 2.3W EB层 (3) 2.4企业应用层 (3) 2.5数据库 (5) 2.6文件服务器 (7) 2.7服务器开放端口 (7) 3 ............................................................................................................... 客户端配置9 3.1推荐配置 (9) 3.2当前用户机器配置 (9) 4 ............................................................................................................ 硬件架构配置10 4.1计算依据 (10) 4.2机器型号说明 (13) .................................................................. 小型机服务器(数据库、文件服务器)13 ............................................................................... A型NT服务器(应用服务器)14 ............................................................................... B型NT服务器(Web服务器)16 5 ........................................................................................................ 实际网络布置图17 6 ................................................................................................................... 建议配置1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