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4.5《人体内的废物排出》教案【教材分析】本章节主要探讨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机制,包括泌尿系统、皮肤和肺部的排泄功能。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不同排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理解废物排出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但对人体内部系统的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认识尚浅。
因此,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验,逐步深入理解人体废物排出的过程。
【生物核心素养】生命观念:通过了解人体废物排出的过程,认识到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和自我维持机制。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社会责任:让学生了解人体废物排出与健康的关系,认识到保护肾脏等排泄器官的重要性,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
废物排出的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泌尿系统各器官之间的协同作用机制。
废物排出过程中的物质转运原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泌尿系统解剖图、废物排出过程示意图等。
实验器材,如尿液样本、显微镜等。
人体模型或解剖图,用于展示泌尿系统结构。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5分钟)激发兴趣:首先展示一张尿液样本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通过这种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人体废物排出的重要性。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短视频,展示一个人在一天内产生的各种废物,如汗液、尿液、粪便等,并解释这些废物如果不能及时排出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影响。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废物排出的必要性。
新课讲授(20分钟)泌尿系统介绍:利用PPT展示泌尿系统的解剖图,详细解释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位置和功能。
通过动画或图表展示血液如何进入肾脏,经过肾小球和肾小管的滤过作用,形成尿液的过程。
第5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位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这一章节,是在学习了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等内容之后的内容,故本节知识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的结构和,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可以适当回顾旧知,注意知识的衔接,这节课的内容是《生物课程标准》“生物圈中的人”重点之一,在教学时,需注重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内容,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实际要求,制定以下目标:1.生命观念:①能够正确区分排泄与排遗两者的不同,并能够举例说明排泄的方式与相关结构②能够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说出肾单位的结构③举例说明尿液的形成过程,通过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肾移植和血液透析等知识,形成保持健康的意识。
2.科学思维:①以奇闻异事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从而主动探究新知②学生通过在自主学习探究,主动构建泌尿系统、肾单位等重要概念③通过学习肾单位结构与功能,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而培养科学思维。
3.探究实践:①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培养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联系生活,学会分析尿液成分判断常见泌尿疾病,尝试提出维持人体健康的有效方式。
4.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对生活案例的讨论,初步形成关注热点问题的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2.尿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难点:尿的形成过程(四)教学过程、尿素,;阅读课本并思考回答:(1)人体生命活动中产生的代谢废物有尿素、二氧化碳、多余的水和无机盐。
(2)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3)该过程有三个途径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适当引导学生回顾消化系统知识点,在学生得出结论后进行总结归纳:排便不属于排泄,属于排遗。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尿过程。
3.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二)能力方面1.尝试通过对图片、数据和文字等资料的比较分析,归纳出尿液的形成过程。
2.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说明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重吸收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2.认同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肾单位──尿液形成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尿过程。
三、教学难点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尿过程。
四、教学准备已解剖的猪或羊的新鲜肾脏、镊子、解剖盘、一次性手套、准备与泌尿系统有关的视频、文字、图片等资料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或过剩的物质如水和无机盐等,这些废物及多余的物质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及时排出体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人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及剩余物质的排出过程。
(二)人体的排泄途径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人体可以通过哪种方式将废物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呢?学生可列举出排汗、排尿、呼吸等多种途径。
有时同学们会认为排便也是一种排出代谢废物的方式,教师要引导分析排便与排汗、排尿等排泄方式的区别。
排便被称为排遗,与排泄不同。
排遗是消化系统作用的一部分,是食物经口而后入消化器官如胃、小肠(或其他动物类消化腔)消化吸收后,排除剩余废物的过程,其并未排出细胞代谢过程后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物质。
在学生说出几种排泄过程后,教师可以展示通过汗液、尿液、呼吸等不同方式排出代谢废物的数量对比表格。
通过分析,让同学们了解每种排泄方式的重要作用,并总结排泄的途径有如下几种:①由呼吸器官排出,主要是二氧化碳和一定量的水,水以水蒸气形式随呼出气体排出。
②从皮肤排出,主要是以汗的形式由汗腺分泌排出体外,其中除水外,还含有氯化钠和尿素等。
③以尿的形式从肾脏排出,主要是排出尿素、无机盐和一定量的水等。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体产生的废物有哪些排出体外的途径;
(2)能够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个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3)认识尿的形成过程,识记尿的排出及排尿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泌尿系统的组成的相关示意图,认真分析尿的形成过程,并能区分血液、原尿和尿液成分的异同;
(2)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养成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肾单位的结构
2.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难点:认识尿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人体泌尿系统的模型和挂图,制作动态的尿的形成过程的课件。
学生:查阅有关肾脏方面的资料,尝试提出相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汗、呼气。
.注意观察肾动脉和肾静脉以及肾
(一)肾脏:
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
万个犹如
学生描述肾脏的位置
③与血浆相比尿液中没有蛋白质和。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和各个器官的功能。
2.概述肾脏的结构,以及肾脏与尿液形成相关的结构特点。
3.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4.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型、猪的肾脏,提高观察能力。
2.能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初步的科学推测,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建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生能概述泌尿系统的组成。
2.学生能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3.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从数据到结果,推测尿液的形成过程,并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难点:学生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理解不够(因为这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泌尿系统模型、投影仪、挂图。
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查询书籍、网站,搜集有关人体泌尿系统方面的资料,了解有关肾脏方面的疾病及症状。
教学过程:一、导入:你知道人体生命活动会产生哪些废物吗?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有哪些途径?这就是第五章要学习的内容。
二、出示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三、新课教学设计(一)学生自学课本P72的1、2自然段,区别排泄和排遗(二)泌尿系统的组成1.提出问题,请同学认真观察泌尿系统的结构图和肾脏的图,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输尿管和哪些结构相连?推测泌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各器官有什么功能?②尿是在哪儿形成的?这个器官与血管相连吗?有哪些血管?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③结合血液循环图,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肾脏里的血管分布是怎样的?2.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给予评价,并及时鼓励其他学生的回答。
3.通过观察,结合收集的资料和已有知识进行思考、推测,得出: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组成,尿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密切关系的结论。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排泄和排遗的概念,人体内有哪些废物。
(2)了解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肾脏,肾单位的结构及关系。
(3)概述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认同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3、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养成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2)通过对图片,视频动画的观察、分析比较,养成生物科学推测、思维、总结的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养成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尿的形成过程;(2)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难点:学生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理解不够(因为这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看图回答问题: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发生了哪些物质交换?2、新课讲解①废物的排出方式:排泄:排遗:②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③尿的形成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④尿的形成过程第一步,肾小球对血液的过滤作用,形成原尿。
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壁起过滤作用。
第二步,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⑤血液、原尿和尿液的比较:帮我释疑:人体每天形成原尿150升,而每天排出尿液约为1.5升,为什么有如此大的不同呢?想一想一个小男孩在公园撒了一泡尿,过了一会儿,尿的旁边出现了很多的蚂蚁,如果是肾有疾病,请分析可能是肾的哪个部位出现了病症?⑥排尿的意义1.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2.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3.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三、小结1、泌尿系统的组成,肾和肾单位的结构2、尿的形成过程3、排尿的意义四、反馈巩固1.出入肾小球的血管()A.均为小动脉B.入球为小动脉,出球为小静脉C.均为小静脉D. 出球为小动脉,入球为小静脉2.当尿液中发现蛋白质和血细胞时,肾脏发生病变的部位是()A、肾小囊B、集合管C、肾小球D、肾小管3.血液流经肾脏后,发生的主要变化是()A.养料增加B.尿素减少C.氧气增加D.尿素增加4.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可是尿液的排出是间歇的,这是因为()A、肾小球的滤过作用B、肾小管有重吸收作用C、集合管有吸收尿液的作用D、膀胱有贮存尿液的作用5.某人的尿量比正常情况下增加数倍,推测其发生病变的部位是()A.肾小球B.肾小囊C.肾小管D.肾小囊壁6. 下面是某医院提供的几个样本的原尿和尿液的化验数据,请分析并回答有关问题:(注:表中“-”表示很少或无,“+”表示较多,“++”表示很多)(1)原尿是样本,因为其中含有。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形成的过程。
3.认同肾脏的结构与它承担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泌尿系统的结构模型新鲜猪的肾脏肾单位的结构模型学生准备:
五、板书设计: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描述其他排泄系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肾单位模型、尿的形成和排出相关课件等。
学生准备: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二)尿的形成过程及排出
1、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新收作用——形成尿液
3、排出途径:肾脏→输尿管→膀胱(暂时储存尿液)→尿道(排出体外)(三)排泄的主要途径
1、排尿
2、排汗
3、排出二氧化碳。
第五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核心素养:本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肾单位模型等,增强学生对肾脏结构的认知,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泌尿系统功能的重要性,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肾单位的结构。
2.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描述人体的排泄途径。
(二)能力方面通过资料分析,进一步提高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肾脏的保健,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肾单位的结构,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尿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知识容量较大,涉及了排泄的途径和概念、泌尿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和排出等内容,而且有关肾单位和尿的形成过程的知识比较微观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因此本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观看视频、观察实物、分析模型、进行模拟活动和资料分析等多种方式来辅助教学,变静为动、化难为易地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达成学习目标。
四、教学准备白板课件、导学案、视频资料(《人体工厂》、《尿的排出》、微课《肾脏的结构》)、新鲜的猪肾、小组合作活动相关材料用具(自制肾单位模型、烧杯、标签纸)、筛子和一包混有沙子的杂粮。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知识容量较大,时间紧任务重,而且有些内容的微观性和抽象性,使学生不易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直观教学,利用肾脏实物为学生认识肾脏的形态和颜色提供了最直观的感受和体验;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肾单位的结构和尿的形成与血液有关这样微观抽象的难点知识,我利用注射器、输液管、漏斗等制作了肾单位模型,让学生通过贴名称、观察等活动来进行突破难点知识。
2、本节课还充分的将微课、电子白板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
通过《肾脏的结构》微课,帮助学生将对肾脏的认识从宏观过渡到微观,同时通过导学案的引导,完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
电子白板的利用,可以让学生在白板上进行拖拽、勾画等活动,实现了人机互动,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描述其他排泄系统。
4.认同肾脏的结构是与它承担的功能相适应的。
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许多废物,这些废物必须及时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否则体内废物积聚多了,会影响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危及生命。
同学们听说过为自己的亲人甚至是陌生人换肾的故事吗?我们为之感动的同时也在思考,人体的肾脏与排泄有什么关系?尿是如何形成和排出的?二、师生互动,传授新课知识点一排泄和泌尿系统的组成◎新知梳理1. 排泄是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2.人体产生的废物中,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的。
3.泌尿系统主要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
◎互动交流【问题1】肾脏呈什么颜色? 据此可以推测出什么结论?【交流点拨】肾脏呈紫红色,由此可以推测出肾脏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
【问题2】尿是在哪儿形成的? 这个器官与哪些血管相连? 血液如何进出该器官?【交流点拨】尿液在肾脏形成。
肾脏与肾动脉、肾静脉相连。
血液经肾动脉流入肾脏,经肾静脉流出肾脏。
◎典例引导【例1】泌尿系统中,形成尿液的器官是(A)A.肾脏B.输尿管C.膀胱D.尿道【点拨】选A。
本题考查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是形成尿液的场所,输尿管、膀胱和尿道都是排尿的通道,膀胱有暂时储存尿液的功能。
【例2】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D)A.肾小球B.肾小囊C.肾小管D.肾单位【点拨】选D。
本题考查肾脏的基本单位。
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管和肾小囊。
◎学法指导【名师点睛】排泄与排遗:排泄排出的是人体生命活动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等;排遗排出的是人体内的食物残渣。
知识点二尿的形成、排出和其他排泄途径◎新知梳理二、尿的形成和排出1.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肾单位,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
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渣。
3.分析四种方式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并进行分类。
二、观察课本上泌尿系统的组成照片,学习知识点二:泌尿系统的组成、知识点三:肾单位的结构1.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结合泌尿系统各个器官的功能,猜测尿的排出路径。
2.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图中的血管,思考血液的流动方向。
3.提出问题:血液与尿液有什么关系吗?4.由整体到局部:(1)肾是由什么组成的呢?(2)肾单位包括了哪些部分?(3)肾小球实际上是一团什么?入口和出口的血管名称是?跟之前学的有什么不同?(4)肾小球的形状像什么?有什么作用?(5)肾小管外缠绕着什么?有什么作用?5.归纳总结:尿的排出并非是持续的,而是间断的。
1.学生观察课本上P73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着重分析各器官的功能,思考尿的排出路径:肾脏(形成)→输尿管(输送)→膀胱(贮存)→尿道(排出)。
2.学生小组进行讨论,除肺外,其他器官的血流方向应该是动脉→器官中的毛细血管→静脉。
因此,肾脏中的血流方向是:肾动脉→肾毛细血管→肾静脉。
3.思考血液与尿液的关系,尿液应该是血液中的一部分。
4.继续观察课本P73肾单位示意图,遵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思想,分析肾单位各个部分有什么功能。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深入理解“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思想。
边学新知识边和旧知识联系,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产生认知冲突。
三、动态静态教学结合,学习知识点四:尿的形成好1.利用动画演示尿液形成的动态过程,适时讲解,引导学生分析肾单位与形成尿液这一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提供肾单位的简笔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请同学用不同的几何图形代表不同的物质流经肾单位时的去向。
1.思考:不同物质流经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倾听:倾听同学们的展示,并进行补充。
3.比较血液、原尿、尿液三种液体的成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对尿的形成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在动手画图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加深印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课方案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课方案一、教课目标(一)知识方面1.描绘人体泌尿系统的构成。
2.概括尿液的形成和排尿过程。
3.描绘其余排泄门路。
(二)能力方面1.试试经过对图片、数据和文字等资料的比较剖析,概括出尿液的形成过程。
2.运用小组议论的形式说明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重汲取作用。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2.认可养成优秀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二、教课要点1.肾单位──尿液形成的构造和功能的单位。
2.概括尿液的形成和排尿过程。
三、教课难点概括尿液的形成和排尿过程。
四、教课准备已解剖的猪或羊的新鲜肾脏、镊子、解剖盘、一次性手套、准备与泌尿系统有关的视频、文字、图片等资料制作课件。
五、教课过程(一)导入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或节余的物质如水和无机盐等,这些废物及剩余的物质一定经过各样门路实时排出体外。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人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及节余物质的排出过程。
(二)人体的排泄门路同学们能够思虑一下,人体能够经过哪一种方式将废物及剩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呢?学生可列举出排汗、排尿、呼吸等多种门路。
有时同学们会认为排便也是一种排出代谢废物的方式,教师要指引剖析排便与排汗、排尿等排泄方式的差别。
排便被称为排遗,与排泄不同。
排遗是消化系统作用的一部分,是食品经口尔后入消化器官如胃、小肠(或其余动物类消化腔)消化汲取后,清除节余废物的过程, 其并未排出细胞代谢过程后产生的废物和剩余的物质。
在学生说出几种排泄过程后,教师能够展现经过汗液、尿液、呼吸等不一样方式排出代谢废物的数目对照表格。
经过剖析,让同学们认识每种排泄方式的重要作用,并总结排泄的途径有以下几种:①由呼吸器官排出,主假如二氧化碳和必定量的水,水以水蒸气形式随呼出气体排出。
②从皮肤排出,主假如以汗的形式由汗腺分泌排出体外,此中除水外,还含有氯化钠和尿素等。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材分析:通过创设情景,组织学生看图,让学生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知道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
通过图表分析,利用插图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
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不易理解。
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
过图片分析和CAI展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看图自学----分析讨论---教师点拨---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进行资料分析,能够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其他排泄系统。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了解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说出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重点】
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难点】
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设计思路】
顺利完成本节教学,需要学生充分掌握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相关内容并且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
这一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肾单位的结构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
在学生巩固“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出尿液的形成过程。
再从资料分析以及图文讲解得出尿液的形成过程,理解肾单位的结构、泌尿系统的作用、人体其他排泄途径。
最后回到上课前提出的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尿毒症以及血液透析的原理。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准备泌尿系统模型、挂图、猪(羊)的肾脏;准备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材分析
顺利完成本章教学,需要学生充分掌握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相关内容并且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
这一章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肾单位的结构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
在学生巩固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出尿液的形成过程。
再从资料分析以及图文讲解得出尿液的形成过程,理解肾单位的结构、泌尿系统的作用、人体其他排泄途径。
最后回到课前提出的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尿毒症以及血液透析的原理。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的内容。
第一部分内容“尿的形成与排出”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本节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探求新知前首先复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血液的组成,有利于知识的衔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与关爱生命的情感。
2.教学对象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人体八大系统知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在不久前刚刚学习了《人体的呼吸》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
本节内容涉及很多与自身相关的知识与实例,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3.教学条件分析: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学校各教室已安装了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更加多样化,教学效果更加灵活。
教师可使用传统的黑板,也可使用多媒体电脑和电子白板。
图片、音频以及动态视频等普遍使用于教学中。
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描述其他排泄系统。
4.认同肾脏的结构是与它承担的功能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
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教学难点
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水对人体非常重要,而排尿时却会排出很多的水。
那么,人体为什么还要排尿呢?你做过尿常规化验吗?这项检查能反映人体什么系统的健康状况呢?通过教材“想一想,议一议”导入对新课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1.排泄
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许多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
这些废物必须及时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
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
过渡:人体产生的废物中,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通过什么排出的呢?
2.泌尿系统的组成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73页图4-43,讨论以下问题:
①由图示可以看出,泌尿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②注意观察标注的肾动脉和肾静脉以及肾的颜色,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推测一下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
③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什么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给予评价,并及时鼓励其他学生的回答。
(3)通过观察,结合收集的资料和已有知识进行思考、推测,得出: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组成,尿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密切关系的结论。
那么:尿液在泌尿系统中是怎样形成的?
3.尿的形成和排出
(1)尿的形成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叫做肾单位。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4-44“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讨论题:
①肾单位由哪些部分组成?
②肾小球是如何形成的?
③肾小囊在哪里?和什么相连?
④肾小管外面有什么,从哪里来的,又汇集到哪里?
⑤肾小管和什么相连?
学生讨论、思考后明晰: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
肾小球是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这些毛细血管汇集成出球小动脉。
肾小囊套在肾小球的外面,下接肾小管。
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
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的结构,就像一个“小漏斗”。
(2)资料分析
取某健康人肾动脉中的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进行分析比较,得到教材第74页中的数据。
请分析这些数据。
然后讨论下列问题:
①尿液和血浆的成分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
②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变化,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③在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思考后明晰:
①与血浆相比,尿液中没有蛋白质和葡萄糖。
每毫升尿液中无机盐和尿素的含量明显增加,水量则略有增加。
尿液主要排出无机盐和尿素,此外,还排出多余的水。
②同血浆相比,肾小囊中液体的含量有很少的蛋白质,含有水、葡萄糖、无机盐和尿素。
这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可以透过水、葡萄糖、无机盐和尿素等小分子物质,而很少透过蛋白质这样的物质。
③这说明肾小管可以重新吸收肾小囊液体中的全部葡萄糖。
三、课堂小结
复习本节内容,强化学生印象。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内容,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3.尿的形成和排出
(3)尿的形成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4、75页内容,观察图4-45“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了解尿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主要与肾单位有关。
肾单位中的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内壁起过滤作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
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
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80升。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
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
(4)尿的排出
教师引导学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尿的排出路径和排尿的意义。
肾脏中形成的尿
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
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人就产生尿意。
排尿时,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人体排尿,不仅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的作用。
4.其他排泄途径
尿液中所含的成分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对人体有害无利,将这些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就是排泄,那么人体还有其他途径排出水、无机盐和尿素吗?
尿素、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除了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外,也能通过皮肤中的汗腺分泌汗液排出。
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还有少量的尿素和无机盐(如氯化钠)等物质。
三、课堂小结
复习本节内容。
四、布置作业
教材第76页“练习”第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