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11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贞白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语文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1969年法国结构主义符号学家托多洛夫第一次提出“叙事学”这一术语,并将其定义为“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耐特将叙事分为纪实叙事与虚构叙事,并将新闻列入纪实叙事。
人物通讯是运用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典型人物或新闻事件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中国新闻奖奖项中,人物通讯在通讯类获奖作品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其作为我国新闻传播特有的体裁,在进行新闻宣传、匡正社会价值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叙事对象:①。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考虑到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现实情况,新闻报道成为宣传动员发展经济的重要阵地,人物通讯中主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并极大地表现人物的全能与优秀,甚至脱离实际,把人神化。
至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历经几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可窥见人物通讯的叙事对象悄然转变,用平民化视角展现平凡人的不平凡,得到更多关注。
如《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一文,将诚信放在二十年的时间跨度中考量,展现的是人性中闪亮的光辉,不分地位与贫贱,更能打动人心。
(二)叙事视角:②。
在人物通讯中,叙事文本是基础,人物与事迹通过叙事文本传达给受众,其中,必然存在着一个“支点”,给予受众一个观察、知晓事件的窗口,即提供给受众一个视角。
不同的叙事视角所呈现的叙事风格、情感偏向也是不同的,如内视角下,叙述者自身处于事件人物之中,以事件中自己的眼光去观察描述,从而可以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神态做出细致描绘;而外视角则是叙述者处于事件之外,以旁观者的眼光进行叙事,表现出中立、客观的态度。
在中国新闻奖人物通讯的获奖作品中,多种叙事视角得到了运用。
如在《“见字如面”23年中》,在转换式内聚焦视角下,展现了一家三口每个人的视角而非一个人的固定视角,在父母与孩子的口中表达出一个家庭23年来的聚少离多和牵肠挂肚,这种转换式内聚焦能较好地保证叙事的客观性,同时也使叙事更加全面。
语言文字运用Ⅰ2023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
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
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
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
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所谓曲学阿世即是① ,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② ,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
“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
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
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③ ,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
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
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
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19.下列填入文中第一段括号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②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③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④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⑤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⑥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A. ①⑤⑥④②③C.⑥④①⑤②③B.①⑤②③⑥④D.⑥④⑤①②③湖南省衡阳市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扁豆在我们家乡叫月亮菜,因其形似月牙儿而得名。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开白色或紫色小花。
其颜色与花一样,分白色和紫色两种,紫色的花结紫扁豆,白色的花结白扁豆。
一排排、一串串,争着、抢着、挤着、挨着,以①___________的姿态竞相媲美,一轮接一轮地开花、结果,把四周装点得②___________。
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三)语文命题人:审题人: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得分: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二八定律又叫帕累托法则,最早用于描述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现象:即约20%的人掌握着80%的财富,帕累托法则的核心观点是约20%的变量操纵着80%的局面,所以,二八定律又名“80/20法则”,是一种基于“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原则的量化标准。
该原理由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提出,他发现20%的产品或活动通常带来了80%的收益。
在管理学中,二八定律通常用于识别和优化关键的20%因素,以获得80%的成果,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尽可能大的应用效益。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总体呈现出这样的统计规律,但占比不一定恰好是20%和80%。
长尾效应最早由美国的克里斯·安德森在2004年提出,常用于解释在线商业和经济模型,指销量较小或不被重视的产品或服务,由于种类繁多,总销量庞大,累计总收入超过了主流热门产品的收入。
从曲线的形状来看,除了较短的头部,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如图1所示),随着互联网和产信息化的发展,数字产品存储成本的压力逐渐降低甚至抵消,消费者具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性,长尾理论的应用蓬勃发展。
在经济学领域,二八定律早已成为重要的商业法则,企业通过重点关注核心客户、大客户和热门产品、畅销产品等,获得最大化的收益。
二八定律阐释的是稀缺经济学,其基本假设是“资源稀缺”,即有形货架、存货成本等较为缺乏,企业没有足够的货源架空间为每一个消费者提供所需的每一类产品,也无力承担滞销产品所占有的生产成本。
在此情况下,企业要实现盈利,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采用标准化服务战略,通过单一品种的大规模生产,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促使产品快速流通,避免长期占用货架和生产成本。
雅礼中学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三)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多年以来,许多哲学家、大多数科学家、神经学家以及以自然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研究者都在激烈地争论着一个问题:意识可否通过人工智能再造。
1980年,持不可造观念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哲学家约翰·希尔勒,用“汉语房间”的形式来表达他的观点。
假设一个非汉语语者坐在一间屋子里,当门外传进来一串用汉语字符提出的问题,这个人可以根据手中特别详尽而聪明的规则表,排出一串包含有该问题答案的新的汉语字符,并把它们传出门外。
从在房间外提出问题的汉语语者的角度看,似乎有一个特别聪明的人在房间里阅读他的问题并给出答案。
但是对房间里的人而言,问题和答案都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符号。
希尔勒认为这就是人工智能最有可能做到的:一个机器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同时却不理解答案的意思。
所以说,无论机器的程序有多复杂,它都不可能有意识——它将用最愚蠢的方式来显示它的聪明。
借由“汉语房间”理论,希尔勒加强了他对人工智能的攻击。
他坚持认为,既然说意识是由非程序、非计算机的生物化学过程来产生,那么人工装置得到意识的希望几乎不存在。
但是,希尔勒的观点看来又是相当容易反驳的。
就像从理论上、经验中论证的一样,生物化学作用与信息处理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且低级但是完整的生物化学计算机装置的问世也是在将来几年内肯定可以预见的,同时非生物化学神经网络在模拟大脑功能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一些传统人工智能学者也反击说,高度繁杂的人工智能程序并不是简单地以最愚蠢的方式从一系列规则中作出选择,而是考虑许多并列的不同规则、处理规则之间的冲突、对各种规则进行推测、认识规则之间的联系,还要组建新的规则。
他们认为,这就好比一个锁在汉语房间里的、特别敏锐的、不懂汉语的人最终有可能开始理解汉语一样,一个繁杂的、建立在规则之上的系统是有可能得到基础意识的。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三)语文试题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
得分: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隐喻不是寻常的语言,而是诗意的想象和修辞多样性的一种策略,非同寻常。
而且,隐喻通常被看成语言文字的特征,而非思想和行为的特点。
由于这个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没有隐喻的存在,他们依然可以自如地生活,而我们发现事实恰恰相反。
不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和行动中,日常生活中隐喻无所不在,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
这些支配着我们思想的概念不仅关乎我们的思维能力,它们也同时管辖我们日常的运作,乃至一些细枝末叶的平凡细节。
这些概念建构了我们的感知,构成了我们如何在这个世界生存以及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
因此,我们的这个概念系统在界定日常现实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我们的概念系统大部分是隐喻——如果我们说的没错的话,那么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每天所经历所做的一切就充满了隐喻。
但是我们的概念系统不是我们平时能够意识到的。
我们每天所做的大部分琐事都只是按照某些方式或多或少地在自动思维和行动。
这些方式是什么却并非显而易见。
要搞清这些,一个方法就是研究语言。
既然交流是基于我们用以思考和行动的同一个概念系统,那么语言就是探明这个系统是什么样子的重要证据来源。
基于语言学证据(linguistic evidence),我们已经发现我们普通的概念系统,究其实质,大都是隐喻的,并且找到了一种方式来仔细鉴定那些建构我们如何感知、如何思考、如何行动的隐喻究竟是什么。
为了说明什么样的概念是隐喻,这样的概念又如何建构我们的日常活动,让我们从“争论”(ARGUMENT)以及“争论是战争”这个概念隐喻开始阐述吧。
日常生活中总是能见到这类表达:争论是战争你的观点无法防御。
他攻击我观点中的每一个弱点。
学军中学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1.下列句子里有错别字和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对着模.(mú)型临摹的时候,要仔细观察思考,之后下笔勾划线条,再根据需要着.(zhuó)上色彩形成画稿。
B.有人将明明是怄.(ǒu)心沥血所得来的作品,却要告诉人们是信手拈.(niān)来的,如“依马万言”那样容易。
C.老家过春节都有粘.(niān)贴春联的习俗,一副副春联使得节日充满了祥和喜庆的气氛.(fēn),让人备感温馨。
D.特邀作者撰(zhuàn)写的稿件质量高,给出版社编纂(zuǎn)这套丛书是很大的支持,相信丛书会大受读者欢迎。
2.填入下列横线中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根据两个季度的统计,市经贸委要求下属几个部门应适度_____出口与内需的比例,以加快货币回笼与周转,使相关工作协调进展。
②张市长今天视察了青山河上游的几个大型水库,对李局长说这几个水库的_____功能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下游的三个城市的安危。
③近年来,一些研究我国古代典籍的书籍质量不高,这套丛书评述古代文艺理论的许多说法,条理______,没有让作者搞清楚来龙去脉。
A.调整调剂紊乱B.调节调整凌乱C.调剂调节凌乱D.调整调节紊乱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A.我们对孩子关爱有加,过分强调他们保护自己,使他们缺乏火中取栗....的勇敢精神,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B.父亲经常教育我读书学习要像弈秋那样专心致志,不要“此一时也....”,三心....,彼一时也二意是学不好的。
C.读了这个单元的几篇评论唐代著名诗人的文章,他文思如泉,提起笔来,一发不可收拾......,写了5篇评论文章。
D.“你们没有积极性,我们就得挨饿!”总书记这句振聋发聩....的话让多少领导干部汗颜,又让多少庸官无地自容。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喝醉酒的人自我控制的能力比常人差,如果让一个醉汉开车回家,无论对路上的行人和驾驶员自己都是很不负责的。
浙江省浙里卷天下百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既然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就发生一个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问题。
而为要了解他们,熟悉他们,为要在党政机关,在农村,在工厂,在八路军新四军里面,了解各种人,熟悉各种人,了解各种事情,熟悉各种事情,就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对于这些,以前是一种什么情形呢?我说以前是不熟,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
什么是不熟?人不熟。
文艺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简直生疏得很。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
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
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
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
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说,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
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得越老,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账。
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
(摘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相较于日本电影《入殓师》的静美和克制,《人生大事》洋溢着市井烟火气息。
浓郁且干脆的武汉方言,展现了一座城市的风土人情和角色个性。
特别明显的是,主人公莫三妹(“三哥”)喜欢用“老子”代替“我”,符合武汉人的表达习惯,也契合其暴躁、粗鲁的人物定位。
2023届重庆市万州第二高中(教育集团)高三下学期5月第三次诊断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全卷共9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学的中国化周晓虹①马林诺夫斯基在《江村经济》一书的“序言”里,称这部著作是社会人类学历史上的里程碑。
尽管费孝通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作为后来成为人类学跨越“文野之别”的标志,但是从他进村之时写的《江村通讯》来看,作为一个人类学领域已浸淫数年的研究者来看,他应该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对开弦弓村的造访将会触犯人类学的“文野之别”。
②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清规戒律?人类学“文野之别”的清规的形成,与这一学科最初形成于地理大发现后欧洲殖民的历史有极大的相关。
十九世纪30 年代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未开化民族开始接触现代文明,人类学内部开始滋生出文化相对主义,加之随着学科之间的交叉,在以未开化民族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与以西方现代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之间发生了接近与融合。
③如果说“文野之别”的跨越动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结合促成人类学向文明社会研究的转变”,那么对传统上的研究“异文化”的人类学来说,这种转变在费孝通那里还存在着对“他己之别”的跨越。
④利奇一再强调,某些社会人类学家,欲图研究本社会的愿望可以理解,事实上也值得称赞,但危害重重。
按照人类学当时的观点,研究熟悉的社会,先入之见就可能造成研究的偏见,如果是单纯的陌生人去研究,就不会受到偏见的影响。
要避开利奇的忧虑,保证研究的客观公正,或者说要实现充分的民族自省,研究者就必须具备费孝通先生晚年一再强调但青年时代已逐渐养成的能力——文化自觉。
邵阳县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命题者:邵阳县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C)A.悭吝qiān 绾结wǎn 引擎 qíng 焚膏继晷 jiùB.稽首 qǐ踝骨 huái 铣床 xiǎn 含英咀华 jǔC.戏谑 xuè抨击 pēng 宽宥 yòu 暴虎冯河 píngD.红杉 shā月晕 yùn 楔子 qiè飞来横祸 hè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B)A. 泄露协从作案同仇敌忾萎靡B. 骁勇严惩不贷明火执仗熏陶C. 福祉平白无故严正申明浩渺D. 磋商坂上走丸留芳百世歉收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C)A.手捧方便面,校友们随意入座,没有传统宴席上身份尊卑,地位高低,清贫富有之别。
校庆活动中的这种“返璞归真....”之举,有令人意外的效果。
B.中国的所谓“大局为重”,在日本看来其实就是能忍则忍,即“小不忍则乱大谋”;至于“斗而不破”,则被他们解读为隔靴搔痒....,“坏不到哪里去”的理论依据。
C.实践与探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人本课堂”,就要把死气沉沉的语文课变成栩栩..如生..的“活语文”,就是要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D.近年来,学校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纷至沓来....的获奖喜讯报告着这所百年名校在新时代里教育的成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B)A.前不久,上海率先提交市人大审议并制订的《上海市商品包装物减量若干规定(草案)》,首次对销售过度包装商品设立了惩罚性规则,最高罚款5万元。
B.新近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认为,微博用户数量的持续增加,以及“思想表达和参政议政的移动化传播”的强化,将改变中国的舆论生态,进而会影响和改变中国的社会政治生态。
邢台一中2022-2023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命题人李爱芬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21年12月,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教授注意到,作为城市化过程中衍生的一种新现象,“断亲”似乎越来越多地发生在青年人身上。
“断亲”指的是基于血缘联结的亲戚关系逐渐淡化,一些“90后”“00后”越来越疏于与亲戚产生情感联系的一种现象。
“断亲”主要表现为“基本不走亲戚”,而非正式断绝亲戚关系。
相关调查显示,越是年纪大的人,与亲戚之间的联系越频繁,关系越密切;越是年轻人,“断亲”现象也就越普遍。
那么“断亲”背后,中国家庭亲缘关系究竟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过去中国社会以扩大家庭为主,亲缘关系较为紧密。
由于交通信息相对闭塞,人们的社会活动空间相对有限,生产生活及情感所需的信任关系和互助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依托各种亲戚关系,因而基于血缘关系的亲戚是最可靠和稳定的社会关系。
进入现代化、开放性、高流动性的社会后,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生较大变化,以学缘而非血缘的同学关系、校友关系逐渐占据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
再加上现代社会中血缘亲朋因拆迁、借贷、财产继承、家庭攀比等造成的心态失衡,亲缘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超越“利益链接”的比重。
因此,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重大变迁中,亲戚关系式微成为一种客观社会事实。
“内卷”环境加剧。
00后的独生子女常年游走于各种课堂之中,他们从小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
特别是大城市中的青少年学生,几乎从小就周旋于各类培训班,休闲生活被极大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
久而久之,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亲戚“不在场”或被同学所替代,致使“断亲”成为必然。
城市化与社会流动造成居住地分离。
中国开启加速城镇化进程后,有超6亿人口陆续从乡村迁移到城市,其中超过2亿人口实现跨省市居住流动。
远距离流动造成兄弟姐妹分别居住在不同城市。
炎德·英才大联考雅礼中学2021届高三月考试卷(三)语文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宝贵财富。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早在史前时期,中华先民就在岩石、器物上摹画契刻图画符号,孕育了文字的雏形,我国许多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陆续发现了带有刻画符号的考古器物,这些符号尚不能系统记录语言,但已是我们抵近先民世界的文化“密码”。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学系统,是汉字源头和中华文化根脉。
甲骨文无疑是殷商语言生活中最为典型的文化标本,确证了中国古史关于先商早商的历史叙述,展现了先民早期社会的生活图景,留存着中华民族久远而清晰的文化记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语言生活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
秦统一六国后,以秦国文字为标准实行“书同文”制度,文字统一为国家统一莫定了坚实基础。
秦汉以来汉字的形体样式基本定型,文书行政之制长体大体确立,汉字成为大一统格局的文化支撑。
汉定还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力量。
从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到计算机处理的现代汉字,其中方块样态,线条构形、表意原理一脉相通。
一以贯之的汉字系统,为中华文化代代传承创造稳定性条件。
正如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所言:“今天一个普通的英国人很少能看懂三百年前的本国文献…对于中国人来说,数千年的文献都能了解;他们对本国古代文化的无比热爱和理解,大都是由于他们文字的这种特殊的性质之故。
”。
作为汉语的书写系统,汉字有力维系着汉语发展走向,使汉语在方言多样性与文化共同性上达到平衡统一。
中国地域辽阔,在长时期人群流动与文化变迁中,汉语形成了北方、吴、赣、湘、闽、粤、客家等几大方言,有些方言差异很大,口语通解度较小,单凭口头语言甚至难以沟通。
长郡中学2023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30分)1.今天,他站在角落里,模
样憔悴得好像一把()。
A.老针B.旧磨刀C.衰草D.凋零的花2.就在我们
展望未来的同时,也要记住在一切的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是()。
A.社会义
务B.历史传承C.民族文化D.个人能力3.天下危在旦夕,()变化着中国
的命运。
A.动荡的潮流B.空前的绝后C.稳定的现状D.日新月异的4.在我
们这里,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立足于()。
A.心灵B.社会C.母
校 D.大众5.为生活寻求一个发挥自我体验自由的更宽阔的容器,这是()的不可抹去的宿命。
A.人间B.世界C.上帝D.社会二、短文填空(每小题
1分,共15分)请根据下文内容,在空格处填入一个最恰当的词语。
文
明的发展,变革的实践,可以从人类尊重自然开始,开始依靠自然,以自
然为伴,这种共生共存的思想,就是一种文明发展的思想,就是一种文明()。
关爱自然和传承文化,这两者本来就相连,而传承文化,就是要用
文化把历史上积淀下来的经验,传递给后代,形成一种智慧的()。
答案:观念,守护。
云南2025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答案在最后)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人们普遍认为宇宙是生成的,逐渐演化成为现在所呈现的形状。
古代的神话传说也反映出类似的思想萌芽。
中华民族关于宇宙起源的神话,最著名的当属“盘古开天地”传说。
三国时期徐整编撰的《三五历纪》一书中有记载:“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一万八千岁,天地开辟,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如此一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与基督教文明的创世纪传说相比,盘古开天地传说的神创论色彩比较淡:导致天地开辟的因素是自然本身所蕴含的阴气和阳气,甚至盘古本身也有一个诞生成长的过程;宇宙的现状是宇宙长期演变的结果,这种演变是按照一定的速度进行的。
那么,宇宙是由什么生成的呢?既然我们所谈论的对象是无所不包的宇宙,那就必须承认,在宇宙之前,没有任何东西存在。
于是,对宇宙是由什么生成的这一问题,合理的答案只能有一个,即老子所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是严格的思辨逻辑所要求的。
因为就任一具体事物而言,都是由不存在到存在,即由无到有的。
而在绝对的“无”中是如何产生出“有”来,这是古人无论如何也说不清楚的。
因此,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人对宇宙生成演化问题的探讨只能停留在观念阶段。
到了西汉,事情有了转机。
《淮南子·天文训》指出宇宙初始是一团混沌不分的气,这团气产生了时间和空间,这导致阴阳二气的分离。
赤峰二中2021级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2023.11.17一、现代文阅读 (36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学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重要而常见的文体,属于“记”类散文,起初主要用来叙述学校的兴建过程。
学记起源于中唐,兴盛于宋。
一种文体的兴盛,往往是时代文化多个层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能单纯归因于文体形式本身的演进。
宋代学记的创作与发展同宋代文化诸层面均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科举制度是宋代学记得以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举制度对宋代政治、文化及文学创作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学记创作的影响尤其明显。
从作品创作的角度来看,宋代学记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由科举催生,地方政府因科举考试的需要而兴建官学,学记也随之大量产生。
地方官学的兴建,最初的动机之一便是地方官员想为本地的士子提供一个读书学习的场所,帮助其更好地应对科举考试。
而学校兴建完毕后,负责修建的官员士绅往往请一些著名的文人来撰写学记,以表彰其政绩。
比如,仁宗庆历七年,杜应之出守浔州,“下车三日……乃大相厥土,而营学宫”,完工以后便请余靖作记。
科举取士人数较多的地区,官学教育往往比较兴盛,该地的学记作品数量也比较多。
科举制度催生了宋代学记,但宋代创作的学记并没有因此对这一制度歌功颂德,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反而变成了反思、批判科举制度的一面镜子。
胡寅在《桂阳监学记》中就将科举取士视为“世远道丧”的表现。
随着科举考试中各种弊端的显现,越来越多的对科举制度进行批评与否定的内容涌现在宋人的学记里面。
学记成了宋人表达自己崇高的“政学一体”政治文化理想的一种常用文体。
如王安石的名作《虔州学记》《慈溪县学记》,在批评科举取士之弊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指出学校乃为政之本。
其次,道学的兴盛对宋代学记产生了重大影响。
道学是儒学的新形态,是宋代思想界最为重要的学说之一。
从学记创作的数量上看,南宋远超过北宋,但其创作质量却又另当别论,这一点与道学家对学记的情有独钟密不可分。
天津市2024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第I卷一、(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州的美是含蓄的。
要是不下一番寻索的(),你就别想领会它。
________走到山腰,站在“迎笑亭”前,回头一看,原来这么美!眼下是一片松树的海,没有风,但是闭上眼睛,就能听到一种()的声音,正如悠远的琴曲。
深吸一口气,就闻到松脂()的芳香。
再远一点,有整齐的农田,有蜿蜒的小河,有模糊的远山。
传闻这条小河是为西施到对面象山而开凿的。
你怎能信任这条满怀青春的小河倒有两千岁!正如我跟前这座“迎笑亭”,一个四角方方的房子,你怎能信任这就是传闻中苏东坡到过的地方。
可是假如四周的美景把你迷得(),你是什么都会信任的,仿佛自己已经置身仙山。
1. 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 功夫飒飒沁人心脾神魂颠倒B. 工夫铮铮神清气爽如痴如醉C. 功夫飒飒神清气爽如痴如醉D. 工夫铮铮沁人心脾神魂颠倒2.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连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站在灵若山跟前,觉得它不过是一个有树的山丘,所以没有什么稀奇的。
B. 站在灵岩山跟前,并不觉得它有什么稀奇的,不过是一个有树的山丘罢了。
C. 灵岩山不过是一个有树的山丘罢了,站在它跟前,不觉得它有什么稀奇的。
D. 灵岩山并不让人觉得它有什么稀奇的,不过是一个有树的山丘罢了。
3. 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的琴曲有很多,比如著名的《高山流水》,据《列子》记载,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听出他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
B. 西施是古代著名的美女,后世《红楼梦》中,曹雪芹却用“病如西子胜三分”来形容贾宝玉,别有一番趣味。
C. 苏轼的文化思想特别丰富,儒、道、释三家对其均有影响,我们从其作品中就可以感受到。
比如“人生如梦”一句,可以品出《庄子》的意味,“逝者如斯”,源自《诗经》,而“造物者之无尽藏”,则是佛家用语。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颠覆传统的读书方式——移动阅读《中国人移动阅读报告》显示,过去的一年中,国人共进行了9亿分钟(相当于17个世纪)、6亿次移动阅读。
上班路上成为移动阅读的高峰期,其次人们也喜欢在床上、沙发上、洗手间、下班路上阅读。
移动阅读是什么?移动阅读是指人们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码终端如手机、电纸书、平板电脑等进行阅读。
阅读的内容包括数字化的书籍、报刊杂志,也包括博客微博、视频等。
谈到移动阅读,不得不提手机报,自从2004年7月中国首份手机报诞生以来,手机作为“装在口袋里的媒体”开始步入人们的生活。
它的移动性、便携性、互动性、贴身性等优势,满足了信息时代受众在“碎片化时间”中阅读的习惯,用手机进行移动阅读得到认可和追捧。
但是,基于2.5G网络的手机报只能看做是移动阅读的“前世”。
随着3G无线互联网时代来临,阅读必将朝着丰富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人们不再满足于阅读内容单一的手机报,在电纸书、智能平板、PSP等具有通信功能的移动终端上阅读成为潮流所向。
这些基于移动工联网的平台,使得随时随地可读、海量信息聚集、声像图文并茂成为可能。
移动阅读时代到来了。
移动阅读与传统的阅读方式相比,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目前,移动阅读可以分为电子阅读器(电纸书)和阅读客户端两大类。
电纸书可以阅读PDF、TXT等大部分格式的电子书,一些电子阅读器的电子墨水技术使得辐射能耗低、不伤眼睛、效果逼真,阅读时好像玻璃下压着一本纸质书一样。
而阅读客户端是通过阅读应用软件向读者推送电子书,用户可以下载或在线阅读。
历史上,人们常用汗牛充栋来形容藏书多,存放时可堆砌至屋顶,运书时让牛也出汗。
然而在移动阅读时代,书房将不再“汗牛充栋”,一部普通的电子阅读器就可以存储成千上万本书籍,并把他们放入口袋中随身携带,这种方式使得阅读“飘”了起来。
同时,阅读器或阅读软件的书签、笔记、分享功能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深度。
2023届山东省泰安新泰市名校高三下学期5月第三次模拟语文模拟试题本试卷共12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和“人”可以说是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天人关系”问题则是历史上我国哲学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
司马迁说他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的书,宋朝的思想家邵雍说得很明白,“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天人关系问题的认识有种种不同的理论,例如荀子提出“明天人之分”,道教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等等。
但唯有“天人合一”学说影响最大,它不仅是一个根本性的哲学命题,而且构成了中国哲学的一种思维模式。
在中国哲学史上,讲“天人合一”的哲学家很多。
也许成书于公元前三百年前的《郭店楚简·语丛一》中的“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是关于“天人合一”思想最早最明确的表述。
它的意思是说,《易经》是一部讲会通“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即“天人合一”)的书。
由《易经》开始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的思考、一种思维模式,或可对我们解决当前生态问题有所启发。
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2016.11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报纸广告、印刷广告、户外广告、电视广告……如今,几乎在人类生存的任何一个角落里,都充斥着广告的身影,它也已经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信息传播方式。
但是,让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属于现代商业手段的广告已经相当发达。
“当日晌午时分,武松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
”这是《水浒传》中”景阳冈武松打虎”一节中的情节。
也许主人公武松以及作者施耐庵对这个场景并不会认为有什么特别,但那面招旗其实是一张构思独特、创意高超的酒旗广告,”三碗不过冈”的广告语更是巧妙地道出了酒的质量。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随着商业的兴起,广告也随之产生。
只不过由于战争的原因,再加上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在随后很长一个时期里,广告与商业经济都一同处于停滞状态。
到了中国历史五个时期中最鼎盛的唐宋时期,这种局面有了明显的改善。
唐朝国力强盛,相继出现历史上称道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商业规模扩大,两宋时期商品经济水平超越以往,城市、市镇繁荣,产生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齐头发展,为唐宋时期的广告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一时期的广告丰富多彩,竞争加剧,使得广告的形式、样式远远超过了先秦两汉。
在纷乱错杂的唐宋广告中,大概可以分为五种形式。
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以及唐宋的诗词中,出现最多的当属”招幌”。
这种东西又称望子,原指布幔,后被引申为扩展的各种行业标记的专称,是旧时商店的重要标志。
如酒幌、理发幌、膏药幌等。
除了”招幌”之外,唐宋时期的商人对招牌字号非常重视。
招牌是商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象征,是传家之宝,他们会倾全力来保护和珍惜招牌的信誉,因此在招牌形式与制作上也非常讲究。
除了上述两种之外,唐宋时期的广告形式还有欢门、灯箱、印刷广告等。
其中欢门就如同与目前搞大型庆祝时使用的冲气拱门,而灯箱广告则是在灯笼上题字用作广告宣传。
值得一提的是印刷广告,随着纸张与唐字印刷术的出现,宋朝时期就出现这种新的广告形式,在如今能够看到的宋代文物中,大都带有私人标记,既有工匠的籍贯、姓氏,又有生产作坊的记号、产品介绍等。
同样的瓷器,有铭文的总比没有的好。
多一个铭文就会多传达出一份信息。
现代社会的人们,可能对广告的狂轰滥炸产生了厌倦,但假如是在一千多年前的瓷器上作广告,那就能让人耳目一新了。
唐代的长沙窑有”郑家小口天下有名”、”卞家小口天下第一”的铭文;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白釉花口瓶,腹上刻有”丁道刚作瓶大好”。
这样的自吹自擂,一点也不比现代广告逊色。
相对明清瓷器上的”玉堂佳器”、”美玉雅玩”、”奇珍如玉”等等,却没有唐人的直率,反而给人一种羞羞答答的感觉。
有人认为,瓷器上的广告说明了当时行业竞争的激烈。
备受人们喜爱的诗词铭文瓷器的出现,也是行业竞争的结果。
湖南望城县唐代铜官窑出土有几百件铭诗的瓷壶,诗的体裁主要有五言、六言两种,其中大部分是五言诗,有近50种字体以行楷为主,不见草书,更不见篆书,说明识读的对象主要是文化不高的广大群众。
壶上已发现唐朝著名诗人的诗3首,而且,这些诗绝大部分未收入《全唐诗》。
有人称这些诗为出土的唐诗,是陶瓷诗的鼻祖。
节选自《探索·发现中国千年前的广告》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在”景阳冈武松打虎”这一情节中,巧妙设计武松看到”三碗不过冈”的招旗来宣传酒的质量。
B.如今的广告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信息传播方式,其实作为现代商业手段的广告,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就已经相当发达。
C.早在先秦时期,广告就产生了,由于战争和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在随后很长一个时期里广告曾经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D.唐宋时期广告的发展与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齐头发展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竞争的加剧,广告的形式、样式远远超过了先秦两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宋时期的商人在招牌形式与制作上非常讲究,因为招牌是他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象征。
B.宋朝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广告形式——印刷广告,大都带有私人标记,对工匠和手工作坊的信息都有相关介绍。
C.瓷器上的铭文,让人耳目一新,明清瓷器上的铭文与唐代瓷器上的铭文相比,表意上显得委婉含蓄。
D.铜官窑出土有几百件铭诗的瓷壶,其中近50种字体既不是草书,更不是篆书,这主要是为了便于文化不高的广大群众来识读。
3.下列不含有唐宋时期主要广告形式的一项是()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B.长安酒榜醉后书,此日骋君千里步。
C.酒肆门首,排设杈子及栀子灯等,盖因五代时郭高祖游幸汴京,茶楼酒肆俱如此装饰,故至今店家仿效成俗也。
D.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二、现代文阅读(二)(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在母语的屋檐下彭程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
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
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
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
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
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
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
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
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
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
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
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訇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
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
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
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
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
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鹰隼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
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童年在农村度过。
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
但四周没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
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
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
“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
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
但一旦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
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
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相通的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
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文中引用英语mother tongue,是为了引出“妈妈的舌头”这一形象说法,强调母语的温馨可亲。
B.作者用“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来形容母语的微妙和玄奥,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C.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
D.文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等意象,意在说明,只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
E.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引经据典,华美而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
5.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6.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4分)三、现代文阅读(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吴文俊的数学世界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
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入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