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教育改造读书笔记中国教育改造读书笔记篇1中国教育改造读书笔记在深入阅读《中国教育改造》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被其中阐述的教育理念和改革实践所吸引。
这本书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他的教育改造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先生认为,传统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忽视了儿童的个性与创造力。
他在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艺友制”教育方式来培养教师的领导能力,并提倡以生活为背景进行教育改革。
他还强调了乡村教育的重要性,主张把教育的目的转化为生活的过程。
书中的几个关键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艺友制”教育方式,旨在培养教师的领导能力,这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他提倡以生活为背景进行教育改革,这让我反思了现代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
最后,他强调了乡村教育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了教育公平的问题,应当更加关注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和师资队伍建设。
然而,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陶行知先生在强调生活背景的教育改革时,可能过于强调了生活经验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此外,他的教育改造思想可能过于理想化,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
总的来说,《中国教育改造》是一本值得一读的教育经典,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改革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和反思现代教育的问题和挑战的机会。
我建议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当关注教育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教育改造读书笔记篇2教育改造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帮助罪犯改造恶习,回归社会。
在中国,教育改造被视为改造罪犯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我看来,教育改造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理念。
它强调人的自我改变和自我发展,注重通过教育手段提高人的素质和道德水平,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教育改造的目的不仅是让罪犯改邪归正,更是让他们能够重新融入社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育人如栽花,润物细无声—读《中国教育改造》有感最近一段时间,我认真阅读了由一生致力于现代教育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著的《中国教育改造》这本书,这本书出版于1928年,时隔近百年的时间,如今读来却依然对我们教育的发展有着启迪作用。
在书中,陶先生所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感悟先生教育理念的同时,我深深明白,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关注每一个儿童的需要、兴趣和发展的可能,从而实现他们的特色性成长。
我深刻领悟到,幼儿教育的关键其实就是忠于孩子本身,比起更加直白的教育,具有艺术诗性以及游戏体验的课程才是真正适合幼儿的教学设计,我们应当在教学中坚持的是发现孩子们的特质并妥善看护,耐心引导,幼儿教育不应当是一名固定的套路式、格式化的机械运动,而应当是动态的交互,关注每一个儿童的需要、兴趣和发展的可能,从而实现他们的特色性成长。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进行了反思,一直以来我都坚持去丰富课程的形式,但是却忽略了教育其实是与缪斯心性相通,尤其是幼儿教育,需要我们更忠于孩子,而当今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核心素养,这是要求我们从教者越来越关注孩子们的能力的建设,这种能力不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能背多少首古诗,做多难的算术题,它应当面向社会发展,且终身伴随孩子,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贴近教育的本质,即培育一种品格、一种能力、一种灵魂。
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和一生践行的:“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也希望我一直在路上,捧着一颗为教育奋斗的初心,做个有心人,我会始终铭记这本书带给我的体悟,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继续与孩子们共同成长,彼此学习,彼此进步。
古语有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这句话一直悬挂在我的脑海里,时时进行自我鞭策。
我希望在从师之路上,永远谦卑,永远抱着学习的心态,在不断的进取中,实现我心中的教育梦!。
读《中国教育改造》有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重视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的整合,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发挥。
具有丰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改造传统教育的现实需要出发,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思考总结提出了“教学做合一”,并在《中国教育改造》一书中对“教学做合一”做了详尽论述。
“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性、主体性、创造性、终身性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教学做合一”的涵义针对先生讲,学生听,先生教死书,学生读死书的教育方法,陶先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做合一”,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首先,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新课程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中学生是学习和信息加工的主体,面对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学的目的不再是给学生传授多少知识,重在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却可以终身享用。
同时,教师要转变观念与角色,争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以实现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且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努力做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与生存。
其次,教的法子必须依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必须依据做的法子。
新课程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意联系自己所教班级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本班的课程与教学资源,开展本土化教学。
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而是既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教学,也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的教育,使教育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教的法子必须依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必须依据做的法子。
”一切以学生的“做”为中心,要求教育教学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的转变;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等。
《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
《中国教育改造》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结晶。
他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
陶行知开创出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
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
后又把生活教育的特点归结为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几方面,是争取大众解放、民族解放的教育。
读了陶行之的教育论,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作为基础教育教师的我,也产生了一些浅薄的认识和感悟,以下是我的理解和感受:陶行知说,现在的教育要结合生活、社会,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
教会学生生活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做人、处世。
幼儿园所要给孩子的不是空洞的、理论性的教育,而是把生活中的教育带给孩子,我们要把真正的自主还给孩子,做孩子们自己的教育。
把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因为现在教学成绩的压力,即使在幼儿园很多家长拔苗助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迫切的心态,非得让孩子们去提前学习小学化的知识,而幼儿园的孩子没有发展到那种程度,非要逼着孩子去写,去背,一言不合就开打。
用书本上的知识来判断孩子是否聪明,学没学到东西。
导
第 1 页/ 共 2 页。
《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孔子和陶行知是中国教育史上有着世界知名度的伟大教育家。
孔子和陶行知的思想既有一脉相通之处,又打上了各自的时代烙印。
从孔子到陶行知到新课程,其教育理念之所以有诸多相通之处,是因为他们教育理念的终极追求都是以实现人的发展与完善为鹄的,我们可以具体地解读为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育目标的基础性以及教育内容的生活化等。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
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
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
重新审视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与实践,将会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借鉴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活动之中,将会为我国目前许多地区和学校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同时,教师在不断丰富、发展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由此可见,陶先生把“教学做合一”看作生活教育的根本方法。
毛泽东同志指出“陶行知主张知行合一,提倡生活教育,把教的、学的、做的统一起来,这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对后来形成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审视他“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把他的理论放到新课改的背景下来认识,仍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读后感陶行知先生的这篇文章,就像一把犀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中国乡村教育的病症,又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乡村教育改造的道路。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啊,我就感觉自己像是在跟一位充满激情的老教育家聊天。
他开篇就把乡村教育的现状赤裸裸地摆在我们面前,那感觉就像是有人揭开了一个被捂着的、散发着腐臭味儿的烂疮。
当时的乡村教育啊,完全是在走歪路,就像一辆陷在泥沼里还拼命往错误方向开的破车。
先生说教育是为了造就“人中人”,可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上人”,这一点真的是太酷了。
就像在一个满是虚荣攀比的世界里,突然有人大喊一声:“咱得实实在在做人啊!”乡村教育在以前为什么那么糟糕呢?我感觉就像是一场混乱的闹剧。
教育和乡村的实际生活完全脱节了,那些从书本到书本的教育内容,就像是空中楼阁,看着漂亮,但是和乡村孩子的生活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孩子们在教室里学的东西,到了田地里、到了家里就全用不上。
这就好比给一个要去种地的人天天教怎么开飞机,完全不搭调嘛。
但是陶行知先生可不是光来吐槽的,他是带着解决方案来的。
他提出的改造方法,就像是给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开了一副猛药。
他强调乡村教育要与乡村生活相结合,这一点简直是神来之笔。
你想啊,乡村的孩子每天看到的是庄稼、是牛羊,他们的生活就是和大自然打交道。
那教育就应该围绕这些来啊。
比如教他们怎么科学种地,怎么让牛羊长得更壮,这多实际啊。
孩子们学到了这些知识,立马就能用到生活里,就像给他们的生活注入了魔法一样。
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扎根在乡村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我觉得先生的这个想法,就像是给乡村教育重新绘制了一幅蓝图。
按照这个蓝图去建,那建出来的就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教育大厦。
乡村教育不再是城市教育的可怜跟班,而是有着自己独特魅力和价值的教育模式。
读完这篇文章,我就像被打了一针强心剂。
现在的乡村教育虽然比以前好了很多,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呢。
我们可不能忘记陶行知先生的这些伟大思想。
读陶止知先死的《华夏培养变革》有感之阳早格格创做培养史上一位伟大的培养家.他以一死的粗力,批判旧培养,探索新培养,齐力于培养革新并付诸试验.对付于咱们前提培养处事者去道,咱们该当齐力教习他的培养思维,服务于咱们的培养职业.尔有幸拜读了他的《华夏培养变革》那本书籍,受益匪浅.“死计即培养”是陶止知死计培养表里的核心.什么是“死计培养”?陶止知指出:“死计培养是死计所本有,死计所自营,死计所必须的培养.培养的根良心思是死计之变更.死计无时稳定,即死计无时不含有培养的意思.”既然死计培养是人类社会本去便有的,那么是死计即是培养,所谓“过什么死计即是受什么培养;过佳的死计,即是受佳的培养,过坏的死计,即是受坏的培养”.死计培养强调的是培养要以死计为核心,阻挡付保守培养以书籍本为核心,认为不以死计为核心的培养是死的培养.“死计培养”不妨找到现真需要的基本,“死计培养”也是教死需要的培养.正在每年对付教死的西席教教情况的考察中创制,教死喜欢共现真死计、教死死计有稀切通联的知识;教死喜欢能用死计的事变去阐明教科知识的教授.陶止知先死把死计培养普及到那样一个下度,是尔前所已闻的,更给了尔一丝震摇,震摇于他的粗辟战深刻,共时叹息培养家的前瞻性,那不便是咱们当前提议的素量培养吗?西席不然而是传讲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教会死计,教会处事,教会教习,也便是陶止知的培养名止:千教万教,教人供真,千教万教,教干真人.那也便是咱们当前所推崇的培养的手段.依照他的思维,“死计即培养”便是道“死计即培养”是人类社会本去便有的,自有人类死计爆收便有死计培养,死计培养随着人类死计的变更而变更.其次,“死计即培养”取人类社会现真中的各类死计是相映的,死计培养便是正在死计中受培养,培养正在各类死计中举止.第三,“死计即培养”是一种末身培养,取人死共末究的培养.惟有正在死计中,咱们的培养才具备明显性,摆脱了本量死计,培养便不过空洞的道教.擅于创制死计中的培养,擅于开开教死体验死计、教习探索的兴致,西席是一个活的教科书籍,孩子从“活”的书籍中能体验死计,体验死命.师者,传讲;授业;解惑也.西席不然而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教会死计,教会估计,教会教习.西席该当像一个有能源收援的火炬,后者性一个有死命的蜡烛,以便焚烧,一边又正在死少.正在不竭的教习历程中,不竭的歉富自己,使自己有更下的焚烧值,更下的照明度,那样才有大概正在有限的从教死存中,为祖国,为民族的培养职业,为千百万人的死少干出一份自己的孝敬,陶止知的培养名止是尔培养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尔继承前进、感悟战探索……陶止知先死提出了教教要合一的瞅面,有三个缘由.第一,先死的责任不正在教,而正在教教死教;第二,新的办法必须根据教的办法;第三,先死不但要拿他教的办法战教死教的办法联结,并须战他自己的教问通联起去.简而止之,便是一,先死的责任正在教教死教.二,先死教的办法必须根据教的办法.三,先死须部分教部分教.尔小心阅读,细细品味,通联尔的教教,尔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教合一”的瞅面很有讲理.“教教干合一”是陶止知死计培养表里的要领论,也是他的教教论.其含意极其歉富.主要体当前二个圆里:最先,“它是死计的证明.”陶止知道:“教教干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咱们要正在干上教,正在干上教.”“从先死对付教死的闭系道,干即是教;从教死对付先死的闭系道,干即是教.教死拿干去教,乃是真理;教死拿干去教,圆是真教.”“从广义的培养瞅面瞅,先死战教死并不庄重的辨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教,是咱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局里.果此,教教干是合一的.”其次,它又是要领的证明.事务何如干便何如教,何如教便何如教,正在干上教的是先死,正在干上教的是教死.果此,教教干是以干为核心的.“教教干合一”,是表里通联本量正在教教上的简直使用战死少.它改变了西席只管教,教死只管教的分隔情景;改变了教死从属于书籍本,是读书籍的局里;改变了教习取试验的教用摆脱局里,充分安排了教死的主动性,体现了西席主宰效率取教死主体性的稀切分离,以死计为核心举止教教,为了办理死计中提出的问题而去教,教教的手段是为了创制新的死计.陶先死那种以死计为核心,真止教教干下度统一的思维,正在培养的手段上,包管了促进人才的周到死少,有好处培植尾脑并用,体力处事取脑力处事相分离的新一代人才.总之,陶止知的培养思维战要领值得咱们深刻体验战宽肃教习.西席不然而是传讲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教会死计,教会处事,教会教习,也便是陶止知的培养名止:千教万教,教人供真,千教万教,教干真人.那也便是咱们当前所推崇的培养的手段.下坪镇核心真足小教戴志江12月19日。
中国教育改造陶行知编写的《中国教育改造》中所研究和实验的问题,直至七十年后的今天,仍感到很中肯,很新鲜,仍有继续研究的价值。
这一方面说明陶行知视野的宽广,研究问题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界旧习惯势力之大,老教育观念改变之难。
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棋手,他既反对“老八股”教育,又反对“洋八股”教育,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
1927年他在南京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实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
“生活教育”学说是从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富有时代特色,受到进步教师和劳苦群众的欢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
“生活教育”是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一说中改变而来的。
陶行知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先生是先死,学生是后死!先死和后死所造成的国是死国,死国所造成的世界是死世界。
陶行知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比喻,个人觉得很贴切,也很形象。
他认为所有的学生都是蟠桃,只是蟠桃园已由玉皇大帝交给专好“升官”的猴王看管了。
玉皇大帝之所以叫他看管,只是怕他闲中生事,谁知他不当一件事做,往往在园里“耍了一会,吃了几个桃子”。
再抬头看看,只有小桃、中桃,熟的都被猴王吃了。
我们要想彻底改变蟠桃园,不但要请出如来法掌去收服猴王,还要“瑶池王母自栽培”才能使它“夭夭灼灼花盈树,颗颗株株果压枝”拒绝纸上谈教育,需要的是有心改造教育。
读完此书后,对陶行知提出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深受启迪。
陶行知开门见山的提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进而指出生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
从农村的实际出发提出解决之法。
教育首先应农业相携手,而后与科学机关、银行、道路工程机关充分联络。
读中国教育改造有感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本次图书漂流,我就选择了陶先生的《中国教育改造》这部作品。
这部作品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研读著作,我又一次得到了心灵的洗涤,尤其是他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更让我受益匪浅。
教学做合一,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
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东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
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
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读后感陶行知先生开篇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把乡村教育的毛病揭露得那叫一个彻底。
以前我总觉得,乡村教育嘛,不就是条件差些,老师少些。
可陶行知先生告诉我,这可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的事儿。
乡村教育就像是一棵长歪了的树,根儿上就出了问题。
教育脱离了乡村的实际生活,孩子们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到了村子里完全用不上,就像你学了一堆屠龙之术,可周围连条蛇都没有,这不是白搭嘛。
而且教育资源分配也不均衡,好的老师、好的设备都一股脑儿往城里跑,乡村的孩子只能眼巴巴看着,这多不公平呀。
不过呢,陶行知先生可不是光会抱怨的人,他就像个超级英雄,给乡村教育开出了一剂猛药——根本改造。
这改造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的大变革。
他主张乡村教育要和乡村生活结合起来,这可太对了。
我就想啊,乡村的孩子周围都是田野、庄稼、小动物,那学校就应该教他们怎么科学种地、怎么养家禽家畜,这些实实在在的知识比那些干巴巴的书本知识有用多了。
而且呀,还能让孩子们知道自己家乡的好,不会一心只想着往城里跑。
还有一点特别打动我,陶行知先生强调乡村教师的重要性。
他说教师得是个“千手观音”,既能教知识,又能带着孩子们改变乡村的面貌。
这让我想起了那些在偏远山区默默奉献的老师们,他们真的就像一束束光,照亮了孩子们的世界。
他们不仅教孩子认字算术,还带着孩子们种学校的小菜园,搞一些小发明改善村里的生活,这才是乡村教育需要的老师嘛。
这篇文章让我对乡村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前觉得乡村教育好像离我很远,现在才发现,它就像我们这个社会身体上的一个重要器官,要是乡村教育搞不好,整个社会都得生病。
而且,我还从里面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那颗火热的心。
他对乡村孩子的爱,对改变乡村教育现状的执着,就像一把火,把我心里那些关于教育公平、关于乡村发展的小火苗也给点燃了。
我就在想啊,我们现在虽然生活在城市里,但也可以为乡村教育做点事儿呀。
比如给乡村的孩子们捐赠一些书籍,或者通过网络给他们分享一些外面的世界。
读《陶行之教育文集》之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有感读罢陶行知老先生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我不禁产生许多以前并没有想到的问题。
中国乡村教育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它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不造林;它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它教人分利不生利;……陶行知先生首先指出这是一条错误的道路。
但是可悲的是:就算是现在的一些家长甚至我们教师还是以这种思想在教导他们的孩子。
读不好书就要呆在乡下,种地务农,摆脱不了贫困等等。
因此要找到正确的出路,需先转变孩子家长及我们一部分人的思想。
我觉得这篇文章,对我们而言,是很有用处的。
虽然我们并不是身处在乡村,但我们也进行过乡村教育。
而陶行知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指出了乡村教育中的不足与失败,更指出了我们应该要怎么做,才是真正的把乡村教育搞好。
文章中提出“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乡村教师。
活的乡村教师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大脑,改造社会的精神。
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
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
”他在文章中提到了要用“活的环境”。
乡村与城市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乡村缺少城市的那种大社会,大知识,但是拥有的又是城市里完全没有的那种自然,淳朴,农村的孩子离大自然是最近的,也就是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在教育活动中,乡村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大自然,让大自然成为老师,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感受美,掌握知识,我相信离孩子最近的,孩子最容易学会。
当然最主要陶先生指名了乡村教育的生路,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
我想,这里的关键字就是这个活字,它寓意深刻。
它的基础是活的国民,活的教师和活的教育。
然后因地因时制宜,根据实际情况来培养人,培养出能够改造乡村生活的人才出来。
虽然当今的农村日新月异,已不同往日,但仍然相对落后,所以这个乡村教育改造的思路仍然适用。
读陶行知先生《中国教育改造》的心得体会第一篇:读陶行知先生《中国教育改造》的心得体会读陶行知先生的《中国教育改造》有感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
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
我有幸拜读了他的《中国教育改造》这本书,受益匪浅。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
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
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读陶行知先生《中国教育改造》的心得体会[参考]
陶行知先生的《中国教育改造》是对中国教育问题进行深刻剖析的一本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获得了一些有关中国教育的重要认识和体会。
首先,陶行知先生在书中明确指出了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他认为中国的教育体制是一种由上而下的、封闭的体制,缺乏创新和灵活性。
他强调了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而不是灌输知识。
此外,他还指出了中国教育中存在的竞争压力过大、应试教育等问题。
这些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其次,陶行知先生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方案和建议。
他主张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他主张实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提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他还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应该具备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
最后,陶行知先生的《中国教育改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认为,他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都值得我们借鉴和探索。
在当今社会,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关注教育问题,并积极参与到教育改革中。
只有不断创新和改革,才能为下一代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通用8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通用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有了很大的感触。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的大教育家,而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不过,我和他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我们都是乡村教师。
都见识过农村孩子的厌学,也都见识过城市学生的繁华浮躁。
之前我一直在苦苦思索,为什么农村和城市的孩子性格差别会那么大?为什么城市中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课堂上只能坐十分钟?一般的老师上十分钟课,那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就会躁动不安、左扭右转、小声说话,甚至于让老师上不成课。
为什么最纯真的孩子却没有对课堂纪律的尊重,对老师的尊敬呢?没有一丝集体观念,那么我行我素,一点都不愿受到约束。
一说吃喝玩乐特开心,但是死活都不愿意学习一点儿苦都不能吃。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吗?他能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的人吗?而山村里的一些学生呢,成绩很好,但是说话畏畏缩缩;见到老师,就不敢打招呼,视若无睹地走过去。
学习上呢,没有一点主动性,需要老师和家长死管。
遇到难题,卷子上大片空白,都不愿意尝试,就等着老师去讲。
九年级每班的周末作业,居然有一半多的同学是胡写乱画应付老师的。
这能成才吗?这时我想起了假期读的陶先生的话:千教万教教求真,千学万学学做人。
陶先生曾说,他宁可培养一个独立、健全开朗的人,过着平凡普通的生活,也不愿培养一个考上重点大学,但却需要母亲洗衣陪伴的人。
他的“生活教育说”提醒我们,教育的初心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单纯知识教育的教育。
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要教什么。
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
离开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
现在有一种人叫“宅男宅女”,工作能力出众,但是就是不愿意跟人沟通,害怕跟人合作,恐惧社交。
离开团队的力量,一个人又能走多远呢!这不是我们教育人想看到的吧!而这一切想改变,首先要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
我读陶行知先生的《中国教育改造》作者:侯莉敏来源:《早期教育(教师版)》2007年第04期陶行知先生,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毕生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之路而孜孜奉献,他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情怀,“爱满天下”的宽阔胸襟至今为人们所崇敬。
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历程中。
关注儿童生活。
强调教育与生活的一致,首推陶行知,他所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教育学说,对于今天的学前教育仍有深远的影响。
[成书背景]1928年,陶行知先生主持晓庄师范学校工作时,为庆祝母亲六十寿辰,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选编成一本教育文集,名为《中国教育改造》。
书中收录了他于1918年底至1928初写作的32篇文章。
其内容概括了1928年以前各个时期他对中国教育的考察、研究,深入实际提出的教育改造的理论原则和实践方法。
在选编这部书时,陶行知写道:“这部书代表我在中国教育里摸黑路所见着的几线光明。
从‘教授’写到‘教学’,从‘教学’写到‘教学做’,人家怕要疑我前后思想矛盾,其实我的矛盾处,便是我的长进处,当选择旧稿时,我曾下了一个决心,凡是为外国教育制度拉洋车的文字一概删除不留,所留的都是我所体验出来的。
所以我所写的便是我所信的,也就是我所行的”。
陶先生的这种求实精神和独立思考的治学方法,始终如一地贯彻在全书及其以后的著作之中。
《中国教育改造》这部书,原由上海亚东图书馆于1928年4月印行,先后共印7次。
但仅仅过了两年,晓庄师范就被国民党政府查封,陶先生本人遭到通缉,被迫避难日本。
解放初期,又受电影《武训传》的影响,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再次受到批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清除左的思想,学术界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人士日益增多,安徽人民出版社也在1981年重版了陶行知先生的《中国教育改造》。
[内容精要]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创立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中。
读陶行知先生的《中国教育改造》有感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她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
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她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
我有幸拜读了她的《中国教育改造》这本书,受益匪浅。
“生活即教育”就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就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就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就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就是生活便就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就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就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就是受坏的教育”。
生活教育强调的就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就是死的教育。
“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就是学生需要的教育。
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就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她的精辟与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不?教师不仅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她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也就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
按照她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就是说“生活即教育”就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就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就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就是空洞的说教。
《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中国教育改造》是陶行知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这本书汇集了他1928年前发表的部分教育学论文代表作,反映了他的教育救国思想和改革理念。
在书中,陶行知不仅批判了传统教育,还主张进行教育改革,并阐述了平民教育的理念和实践。
我阅读这本书后,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陶行知的教育救国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如注重死记硬背、强调应试成绩等,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的创造力不足、缺乏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他提出了教育改革的主张,提倡“教育是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造是国家改造的基础”,强调教育应该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服务。
这种教育救国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体现了陶行知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其次,我对陶行知的平民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面向大众的,应该让每个人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反对精英教育,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实际的能力和技能。
这种平民教育理念体现了陶行知对教育公平和民主的追求,也让我深刻反思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在书中,陶行知还提出了很多教育改革的措施和方法。
例如,他主张实行“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自由地思考、实践、观察、表达和学习。
他还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应该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这些改革措施和方法对于今天的教育的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深刻感受到了他的教育情感和责任感。
他以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探讨了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他的教育情感和责任感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崇高和神圣,也激发了我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
此外,我还从这本书中领悟到了教育的真谛。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能力、品质和素养的过程。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
孔子和陶行知是中国教育史上有着世界知名度的伟大教育家。
孔子和陶行知的思想既有一脉相通之处,又打上了各自的时代烙印。
从孔子到陶行知到新课程,其教育理念之所以有诸多相通之处,是因为他们教育理念的终极追求都是以实现人的发展与完善为鹄的,我们可以具体地解读为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育目标的基础性以及教育内容的生活化等。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
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
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
重新审视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与实践,将会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借鉴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活动之中,将会为我国目前许多地区和学校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同时,教师在不断丰富、发展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由此可见,陶先生把“教学做合一”
看作生活教育的根本方法。
毛泽东同志指出“陶行知主张知行合一,提倡生活教育,把教的、学的、做的统一起来,这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对后来形成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审视他“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把他的理论放到新课改的背景下来认识,仍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陶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强调学生学习时要动眼、动耳、动手、动口、动脑。
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学生能用这方法和能力,去适应干新环境,解决新问题,离开先生也能单独做事。
”这里的学习已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自主的合作、交流、探究,充满兴趣,全身心投入,去体验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让学生从学习的成功走向事业的成功。
试看我们今天的课改,不是正在走向大师所说的正确道路吗?在新课改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凛然不可侵犯的权威,而是新课堂的建设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不是在“教材”,而是在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共建。
课堂上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互动,共同营造了和谐、融洽的氛围。
课堂活动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由注重学生的单向发展转向多向发展教学内容由拘限于课本延伸到社会和生活,拘限于现成知识拓展到运用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教学手
段由一支粉笔打天下转向使用多媒体。
这些改革,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
中的主体价值,提倡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关注学
生的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帮助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精神。
教育
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纲要》强调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新课程中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就是强调陶先生说的“ 做”实践整个课程设置中的地位,说明实践对学生终身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至少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新课程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二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革命。
这是符合“社会即学校理念的,也是“做”在新课程上的具体表现。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调查、实验、采访、查阅资料使学生的学习方式顿时丰富多彩起来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亲临社会实践并得到学习体验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了合作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这些正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
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界最重大的改革之一,新课改突出了有利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反映了现代化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了课程的综合化,特别是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强调与社会、与
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究能力,这一思想与上个世纪年代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课程理论一脉相承,一理相通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要紧密结合新课程的实施,创造性地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展陶行知教育思想,积极投身教育改革,为真正实现陶行知先生所期望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工作。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要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他丰富的教育遗产,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
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说:做生意顶要紧的是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的生意。
”可见,一个人的心胸和眼光,决定了他志向的短浅或高远;一个人的希望和梦想,决定了他的人生暗淡或辉煌。
人生能有几回搏,有生不搏待何时!所有的机遇和成功,都在充满阳光,充满希望的大道之上!我们走过了黑夜,就迎来了黎明;走过了荆棘,就迎来了花丛;走过了坎坷,就走出了泥泞;走过了失败,就走向了成功!
一个人只要心存希望,坚强坚韧,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地去追寻,去探索,去拼搏,他总有一天会成功。
正如郑板桥所具有的人格和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
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
梦想在,希望在,人就有奔头;愿奋斗,勇拼搏,事就能成功。
前行途中,无论我们面对怎样的生活,无论我们遭遇怎样的挫折,只要坚定执着地走在充满希望的路上,就能将逆境变为顺境,将梦想变为现实。
实现人生的梦想,我们必须希望和拼搏同在,机遇和奋斗并存,要一如既往,永远走在充满希望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