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
- 格式:ppt
- 大小:431.50 KB
- 文档页数:8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免疫技术规范郑 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畜牧兽医局动物卫生监督所 154600)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以及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引起的一种疫病,具有发生速度快、死亡率超高的特点。
一般猪仔的发病率是相当高,死亡率也极高。
为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这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对这种病做出了一定的法律规范。
这种法律规范对于这种疾病的有效控制和预防具有积极作用。
文章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表现以及病情状况,疾病技术规范的适用范围以及疫情控制等方面做了研究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临床表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表现:体温明显升高、出现眼结膜炎以及眼脸水肿的情况,同时伴随咳嗽、气喘等呼吸道不畅通的症状,部分患猪后躯无力,不能站立以及出现神经症状。
如果仔猪患病,死亡率会超过一半,母猪患流产,成年的猪患病发病死亡。
除此之外,患猪肾脏呈土黄色,在其表面会出现米粒大的血点斑。
皮下、扁桃体、肝脏和肠道都会出现血点与血斑。
部分患猪还会出现肠胃道出血以及溃疡,甚至坏死。
以上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表现以及病情状况。
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预防与控制,会给养殖场带来相当大的灾害。
2 免疫技术规范的适用范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的规范是相当重要的,对高患猪的康复与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对养殖场防治疫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情况的,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的适用范围主要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规定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诊断、疫情状况及疫情处置等相关问题,是操作程序与技术标准,更是典范。
3 疫情的处置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的处置主要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针对疑似疫情的处置,第二种是关于确认疫情的处置。
对于疫情的处置,应该对发病进行隔离或者是监控,而且还应该禁止生猪以及产品和有关的物品进行交换,不仅要对发病场的内部环境进行消毒,还应该对发病场的外部环境进行消毒,严格做好消毒防范措施。
猪蓝耳病的防控与诊断技术一:简介蓝耳病(PRRS)是猪的传染性疾病,自1988年在美国和加拿大发现到现在几乎在所有养猪业的国家流行。
蓝耳病的病原是蓝耳病病毒,属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
在2006年6月我国各地相继出现以高热为主要症状的“高热病”。
经农业部兽医诊断中心系统的工作,证明引起“高热病”的原因为“变异株蓝耳病病毒”。
目前该病在全国主要养殖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给养猪生产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流行特点本病呈区域性流行,流行季节明显,主要发生于高温、高湿季节,发病急、发病率高、治疗效果差、死亡率较高。
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猪均可发生;本病流行期长,传染性强,常规治疗无效。
主要以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差的散养户和中、小型养猪场多发;免疫不到位、免疫程序和用药不合理的猪场尤为明显。
三:临床主要症状及主要病理变化本病临床主要症状是猪群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以上,精神沉郁,咳嗽、喘;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摇摆、圆圈运动、抽搐等神经症状。
采食量下降或食欲废绝,有部分猪有结膜炎症状.喜伏卧,患猪皮肤发红,耳部发绀。
腹下和四肢末梢等身体多处皮肤呈紫红色斑块状。
部分猪呈顽固性腹泻。
发病猪群死亡率较高,一般为10%-30%,高的可达50%以上,部分母猪在怀孕后期出现流产,产死胎、弱仔和木乃伊。
另一个明显症状是所有年龄的猪都会出现呼吸困难,与非特异性单核淋巴细胞的间质肺炎有关系。
蓝耳病往往易与PCV(猪圆环病毒)、PRV(猪伪狂犬病毒)、HCV(猪瘟病毒)等病毒并发感染,临床须作鉴别诊断;继发细菌感染引发败血症时,常见急性出血性病变,病猪发烧,死亡迅速,剖检见全身性出血性病变(类似猪瘟);并发弓形体感染时,常引起病猪高烧及呼吸、消化、神经系统征候群。
在临床上表现为用磺胺药治疗效果不明显或有缓解停药后仍复发;并发附红细胞体引起出血、贫血、黄疸等。
病死猪剖检病变呈多样性,胸腔、腹腔内有大量黄色积液和纤维性渗出物,呈现多发性浆液纤维素胸膜炎和腹膜炎。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
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是其特征。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置、预防控制、检疫监督的操作程序与技术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诊断2.1诊断指标2.1.1临床指标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1℃以上;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部分猪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
2.1.2病理指标可见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显微镜下见出血性梗死;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点斑,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
显微镜下见肾间质性炎,心脏、肝脏和膀胱出血性、渗出性炎等病变;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
2.1.3病原学指标2.1.3.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分离鉴定阳性。
2.1.3.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阳性。
2.2结果判定2.2.1疑似结果符合2.1.1和2.1.2,判定为疑似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2.2.2确诊符合2.2.1,且符合2.1.3.1和2.1.3.2之一的,判定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3疫情报告3.1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猪出现急性发病死亡情况,应及时向当地动物疫控机构报告。
3.2当地动物疫控机构在接到报告或了解临床怀疑疫情后,应立即派员到现场进行初步调查核实,符合2.2.1规定的,判定为疑似疫情。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使用过程中有关运输、贮藏、免疫接种等方面的立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 1批号疫苗瓶签上表示产品批次的代码2. 2剂量标签上标定的特定年龄猪,经肌肉1次接种疫苗的使用量。
3免疫接种3. 1根据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流行情况,对猪群进行预防接种。
3. 2对同一猪群接种时,尽量使用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的疫苗。
3. 3疫苗的运输和贮藏3. 3. 1疫苗应采用冷藏运输;冬季运输应注意防冻。
3. 3. 2疫苗应在2°C-8°C避光贮藏。
3. 4疫苗使用要求3. 4. 1接种动物疫苗仅用于健康猪群;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病猪禁用; 屠宰前21日内禁用。
3. 4. 2疫苗的检查疫苗使用前应仔细检查,同时详细记录生产企业、疫苗批号和有效期。
如发生包装破损、破乳分层、颜色改变等现象的疫苗不得使用。
3. 4. 3疫苗的准备疫苗使用前,应恢复至室温(从冰箱取出后放臵2小时-3小时),注射前充分摇匀;疫苗启封后,限当日内用完。
3. 4. 4接种器具及针头的要求接种用器具应无菌;接种时一般应使用12号针头;一猪一针头,避免交叉污染。
3. 4. 5接种部位的选择与消毒耳后部肌肉注射,注射部位应采用碘酊或75%酒精严格消毒。
3. 5接种记录疫苗接种时应做好记录。
记录内容包括:猪的品种、日龄、性别,如为怀孕母猪还应包括孕期:疫苗的来源、批号、接种时间等。
3. 6接种后观察3. 6. 1接种后,应仔细观察猪只反应。
个别猪可能出现过敏,重者可注射肾上腺素,并采取辅助治疗措施。
3. 6. 2接种后少数猪可能出现一过性的体温升高、减食等反应,一般在2日内可自行恢复。
3. 7接种器具及废弃物的处理接种结束后,接种器具及所有废弃物应按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4 接种程序4. 1商品仔猪仔猪断奶后首次免疫,剂量为2 mL。
前言本标准由安徽省畜牧兽医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规模猪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综合防控技术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规模猪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综合防控中环境控制、管理措施、免疫接种、疫病监测、消毒措施、动物福利、废弃物处理、疫情报告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规模猪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预防和控制。
2 标准性引用文件以下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但凡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本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但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7959 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 16548 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GB/T 18935-200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诊断技术NY 5027 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农业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标准》3 环境控制3.1 猪场应距离居民区1000 m以上,距离其它饲养场1500 m以上,距离屠宰厂2000 m以上。
猪场应有围墙或防疫沟,围墙外建立绿化隔离带,场门口设警示标志。
场内布局符合动物防疫要求,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在生产区的下风向建隔离区,猪舍间距不少于7 m。
净道与污道分开,互不交叉。
具有完善的采光、通风、保温、隔热、防蚊蝇、防鼠和污物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
3.6 猪场的展示厅和装猪台应设在生产区边,有专用出口。
4 管理措施4.1 制定并严格执行人员管理、饲养管理、卫生消毒、无害化处理等制度。
4.2 对所有猪只建立防疫档案等。
4.3 建立完整的投入品使用记录、免疫记录、疫病诊疗和用药记录,并能整理归档。
4.4 场外人员及车辆不得随意进入生产区。
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须严格消毒,更衣换鞋。
4.5 场区内不应饲养其它易感动物,不应开展对外诊疗和配种工作,不应带入可能染疫的其它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