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195.0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知识清单】知识点一: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即环境影响生物)1.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2. 生态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特别提醒】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最常见的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
知识点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以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为例)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特别提醒】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确认:一个实验通常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控制组)。
对照组就是不作处理的,已知的那一组。
实验组就是作了相应处理的,也就是要验证,探索什么就做什么样的处理的那组。
知识点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应该包括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
前者包括寄生,捕食,合作、共生,竞争等;后者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知识点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 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必须适应环境2. 生物也能影响环境3.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别提醒】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但是生物只能适应环境,环境不能适应生物。
考点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例1】蝉在夏天正午鸣叫得最厉害,而气温低到24℃以下时,就停止鸣叫。
这一现象说明对的生活习性有影响的环境因素是()A. 阳光B. 水C. 温度D. 空气【解析】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通过对题干的认真阅读,我们就可以判断是温度影响了蝉的鸣叫。
【答案】选C【例2】下列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A. 春江水暖鸭先知B. 葵花朵朵向太阳C. 大树底下好乘凉D. 春风又绿江南岸【答案】选C考点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例3】在进行探究实验时,常需要设计对照实验。
下列能作为一组对照条件的是()A. 明亮和潮湿B. 干燥和潮湿C. 空气和土壤D. 温度和水【解析】对照实验:在探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像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相同的实验。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知识点1 生态系统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知识点2 生态系统组成
关键提醒: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知识点3 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规律技巧:食物链的书写: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其次是植食性动物,然后是肉食性动物,中间用箭头连接起来,箭头指向捕食者。
食物链中不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食物网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最终威胁人类自身。
知识点4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知识归纳整理一、观察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1.方法:⑴直接观察: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
⑵间接观察:借助于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进行观察,有时还需要测量。
2.要求:前:要有明确的目的;中: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和耐心;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后:与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二、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
⑴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有机物。
⑵动物、微生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但能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例如海豚捕食大马哈鱼。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生体内产生的废物动物和人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例如,人可以通过排尿、出汗和呼出气体将废物排出体外。
植物的落叶也可以带走一部分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例如:猎豹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含羞草的叶受到碰触会合拢,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向地性等。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
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例如:种子的萌发,破壳而出的幼鳄,蘑菇的生长。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体亲代和子代之间,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相同的特征,这是遗传现象;但总有一部分特征并不相同,这是变异现象。
7.其他特征: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知识归纳整理一、调查1.什么是调查举例森林资源清查、人口普查要求前中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选取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如实记录。
后对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2.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⑴步骤①选择调查范围:校园、公园或农田;②分组:6~8人为一个调查小组,确定一人为组长。
生态系统的概念一、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曾用网将草场罩起来,结果草几乎被虫子吃光,而未加网的草却长势良好。
在草场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吃草籽和昆虫的鸟又往往被狐和鹰等动物捕食。
由此可见,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是相互制约的。
草被网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
这个实例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概念1.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范围:可大可小,一片森林、一条河流、一个湖泊、一块农田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一、组成成分及各部分的功能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方式的不同,二、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某种成分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成分发生相应的改变,甚至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图)。
亦可用以下图示表示:食物链和食物网一、食物链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的起始部分是生产者。
2.食物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在某生态系统中,蚱蜢以青草为食,青蛙可以捕食蚱蜢,又可以被蛇捕食。
在这条食物链中,青草作为生产者,是最基础的环节,蚱蜢为初级消费者,青蛙为次级消费者,蛇则为三级消费者。
图例: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实际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并不像食物链所表达的那么简单,一种肉食性动物可以吃多种植食性动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也可以成为多种肉食性动物的食物。
所以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可能有许多条食物链,而且各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了复杂的网状联系。
1.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
(如图)2.食物网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第一节:认识生物生物具有以下8个特征:1.生物需要营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获取,动物和人通过摄食获取。
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够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人体排汗、排尿,植物的落叶等。
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如含羞草叶片受刺激会合拢,草履虫趋利避害。
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6.除了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7.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如长得像父母为遗传,长得与父母不同为变异。
8.生物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够影响环境。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1.调查生物的一般方法: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如实记录调查过程,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2.生物的分类:1) 按照形态结构分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
2) 按照生活环境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
3) 按照用途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物圈指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2.生态因素是指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3.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4.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只有一种条件不同,其它条件都保持相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中的变量。
这种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5.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时,要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计算全班平均值等步骤,以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6.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合作、寄生等关系。
7.生物能够适应环境,如海豹皮下脂肪很厚,也能够影响环境,如蚯蚓可使土壤疏松。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例如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研究必备:欢迎下载七年级生物上册复要点。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节:生物的特征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生物的特征包括: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有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之分。
在进行调查前,需要明确调查对象和目的,并制定调查方案。
在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
调查结束后,需要对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需要使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生物的分类可以按照形态结构分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和宠物。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中的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和水等。
生物对生物的影响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和共生关系等。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表现为:1.环境影响生物,如春江水暖鸭先知;葵花朵朵向太阳;春风又绿江南岸;2.生物适应环境,如荒漠中的骆驼、寒冷海域中的海豹和旗形树等;3.生物影响环境,如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其粪便增加土壤的肥力;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产者(植物)、生物部分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蚯蚓、秃鹫等),以及非生物部分(光、空气、温度、土壤、水和湿度等)。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及其重量分布在生态系统中,如果将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一般情况下数量最多的应该是生产者。
这是因为生产者直接从环境中获取能量和养分,而消费者则需要通过捕食其他生物获得能量和养分。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1 、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属于自养;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属于异养)。
(2) 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都要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松土利于植物呼吸(3)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如:人排汗、呼气和排尿/植物落叶。
(4)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如:葵花朵朵向太阳 /牵牛花清晨开放,中午关闭。
(5)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蜻蜓点水(6)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龙生龙,凤生凤为遗传/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为变异(7)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病毒是生物,但是没有细胞结构,其他生物有细胞结构)注意:钟乳石 (能长大,不是生物)、珊瑚都是非生物;珊瑚虫是生物。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1 、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首先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2.生物归类法按照形态结构分按照生活环境分按用途分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 (蘑菇属于其他生物);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1)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2)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寄生关系,合作关系,共生关系)。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影响:(1) 南橘北枳,“山寺桃花始盛开”“高山上植被分布的差异”“大棚蔬菜”“春江水暖鸭先知”主要受温度的影响。
(2) “春兰秋菊”,一枝红杏出墙来,不同水层中藻类植物分布主要受光的影响。
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影响:草盛豆苗稀(竞争关系);小麦和杂草(竞争关系);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捕食关系)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捕食关系);海葵和寄居蟹(共生);菟丝子和豆科植物(寄生);大豆和根瘤菌(共生)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适应环境:一般是描述生物生活的特征,能够正常的存活。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1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考点1:环境中的生态因素1.生物的生活环境(1)概念: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例如:对鲤鱼来说,生活环境不仅仅指鲤鱼生活的池塘,在同一个池塘里,不同时期,水质的好坏、水温的高低、食物的多少等,都会影响鲤鱼的生活,都属于鲤鱼的生活环境。
2.生态因素(1)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2)分类①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②非生物因素:光 温度 水等。
(3)分析图中影响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考点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影响生物的主要非生物因素常见实例光深海中无植物生长;山坡向阳面植物生长比背阴面好;藻类植物在不同深度海洋中的分层分布;猫头鹰昼伏夜出温度淮南为橘,淮北为枳;随海拔高度不同,植被类型不同;蛇、青蛙的冬眠;极地狐的耳朵小,沙漠狐的耳朵大水仙人掌的叶变成叶刺;沙漠中植物稀少,热带雨林中动植物种类繁多空气青藏高原空气稀薄,人体内红细胞增多;大雨过后,蚯蚓爬出地面呼吸;土壤板结,植物生长缓慢(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 2.作出假设: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3.制订计划(1)实验思路:要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关键是要设置对照实验。
设计明暗不同但是相通的两种环境,各放入等量的鼠妇若干只,过一段时间后,看哪边的鼠妇多。
非生物因素 ①阳光、水、土壤、温度、空气等 生物因素②杂草、蛇、蚜虫、瓢虫、蜘蛛、蝗虫等①对照实验的概念: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②对照实验包括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是指能反映实验目的、需要研究的、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对照组是不进行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③实验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变量。
本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给鼠妇提供了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
生态系统的概念一、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曾用网将草场罩起来,结果草几乎被虫子吃光,而未加网的草却长势良好。
在草场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吃草籽和昆虫的鸟又往往被狐和鹰等动物捕食。
由此可见,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是相互制约的。
草被网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
这个实例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概念1.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范围:可大可小,一片森林、一条河流、一个湖泊、一块农田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一、组成成分及各部分的功能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方式的不同,二、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某种成分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成分发生相应的改变,甚至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图)。
亦可用以下图示表示:食物链和食物网一、食物链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的起始部分是生产者。
2.食物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在某生态系统中,蚱蜢以青草为食,青蛙可以捕食蚱蜢,又可以被蛇捕食。
在这条食物链中,青草作为生产者,是最基础的环节,蚱蜢为初级消费者,青蛙为次级消费者,蛇则为三级消费者。
图例: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实际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并不像食物链所表达的那么简单,一种肉食性动物可以吃多种植食性动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也可以成为多种肉食性动物的食物。
所以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可能有许多条食物链,而且各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了复杂的网状联系。
1.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
(如图)2.食物网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
一般认为,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丰富,个体数量越庞大,食物网就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波动或毁灭。
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只要某一个物种突然发生变化,就会牵动整个食物网,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即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二、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就完成了一个循环过程,我们称之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物质循环的特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同,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地进行的。
通过物质循环,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无机环境也得到了不断更新。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在美国的罗亚岛上,狼是驼鹿的唯一天敌,而驼鹿也是狼唯一的食物来源,狼和驼鹿完全依靠彼此生存而生存。
20世纪50~90年代,科学家对岛上驼鹿的数量与狼的数量进行了持续调查,结果如下表。
罗亚岛上驼鹿与狼的数量关系20世纪50~90年代,驼鹿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狼的数量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
当驼鹿数量增加时,因为食物丰富,狼的数量相应增加;狼的数量增加又致使驼鹿数量下降,应为猎物减少,狼的数量也会随之减少;狼的减少减轻了驼鹿的生存压力,驼鹿数量又会增加,狼的数量随后也会增加。
狼和驼鹿的数量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使两者的数量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不断的变化,但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如果超过这种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
例如,如果草场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造成土地沙化,草场会很难恢复。
例题1下面可以成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A. 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B. 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C. 一片麦地D. 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思路分析: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代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代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代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部分;它们都不能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答案:C例题2“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请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水分思路分析: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实际是分解者将枯叶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起作用的是分解者。
答案:C例题3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下列能体现出这一现象的正确食物链是()A. 螳螂→蝉→黄雀B. 树→螳螂→蝉→黄雀C. 蝉→螳螂→黄雀D. 树→蝉→螳螂→黄雀思路分析:食物链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食物关系,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食物链中的箭头一定指向捕食者。
故此成语中的生物用食物链可表示为:树→蝉→螳螂→黄雀。
答案:D例题4某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有:草、虫、鸟和鹰,其物质和能量流动方向正确的是()A. 草→虫→鸟→鹰B. 草←虫←鸟←鹰C. 虫→草→鸟→鹰D. 鸟→虫→鹰→草思路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阳光,能量是沿着食物链(网)逐级流动的。
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草→虫→鸟→鹰”。
答案:A例题5“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描写了一幅壮美的草原风光。
该草原生态系统中主要应控制什么生物的数量,才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使壮美的风光依旧()A.草B. 牛和羊C. 狼D. 蛇思路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由于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故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应该控制牛、羊的数量,才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让壮美的风光依旧,牛、羊的数量增加会使草的数量减少,草的减少会破坏生态平衡。
答案:B1.(泰州)校园绿地生态系统中的蚯蚓能将土壤中的有机物或枯枝败叶分解为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蚯蚓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A. 非生物的物质B. 生产者C. 消费者D. 分解者2.下列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消费者的是()A. 阳光B. 野兔C. 牧草D. 细菌3.(锦州)某同学列举了以下四条食物链,其中书写正确的一条是()A. 朽木→真菌→松鼠B. 草→野兔→狐狸C. 老鼠→蛇→鹰D. 黄鼠狼→蛇→田鼠→植物4.(莱芜)今年5月,广州发生镉大米事件。
若长期被重金属镉污染的稻田中有一条食物链:稻→虫→蛙→蛇,下列最能体现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镉积累量关系的是(注:方框大小代表镉积累量多少)A B C D5.(广东)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A. 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B. 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C. 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D.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6.(湛江)如图是由浮游植物、人、浮游动物和鲈鱼所构成的能量金字塔,正确的是()A. B.C. D.7.(青岛)在一个由牧草、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假如把狼全部杀绝,那么鹿的数量将()A. 保持稳定B. 一直保持增加的趋势C. 先增加,后减少D. 先减少,后增加8.(益阳)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请指出图中鸟与昆虫的关系。
(2)某同学用“阳光→草→鸟→猫头鹰”表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其错误是①阳光是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不能写入食物链中;②食物链的起始端只能是而不能是其他成分。
(3)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镉的污染,则图中的体内重金属镉的含量最高。
(4)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5)某地人工种植了大片草地,但每年都会遭遇到严重的虫害。
而天然草原则很少出现虫害,其原因是。
10.下图是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1)图中的①所示的生理作用是,②所示的生理作用是。
(2)③过程中起作用的生物主要是和,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是。
(3)③过程能为植物提供的物质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和。
1. D 解析:蚯蚓能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所以属于分解者。
2. B 解析:野兔由于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它必须以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故属于消费者。
3.B 解析:食物链是植物与动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
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其次是初级消费者,再次是次级消费者,最后是最高级消费者。
4. C 解析:某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一旦进入食物链后,难以分解,沿食物链传递并逐级递增,这是有毒物质的富集现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的含量就越高。
蛇的营养级最高,故其体内的重金属浓度最高。
5. D 解析:根据图示甲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双箭头,可知甲代表生产者,从而乙代表消费者,丙则为分解者。
6. D 解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鲈鱼和人可以构成的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鲈鱼人。
能量传递的规律是沿着食物链的流动逐级递减。
7.C解析:该题中的食物链是:牧草→鹿→狼,当狼被杀光,鹿会因为失去天敌而数量增加,但是草的数量是有限的,当鹿的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又会因为缺少牧草而数量减少。
因此若大量捕杀狼,则鹿的数量会先因狼的减少而迅速增加,后来则因草的减少而减少。
8.(1)捕食(2)非生物生产者(3)猫头鹰(4)真菌和细菌(5)天然草原比人工草地生物种类多、自动调节能力较强解析:(1)图中鸟以昆虫为食,属于捕食关系;(2)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
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计算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条数:从生产者开始,求出每个分支上所有食物链条数的和。
食物链的格式是以生产者为起点,最高级消费者为终点,箭头方向指向捕食者;(3)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
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营养级最高的消费者。
该生态系统中猫头鹰体内的重金属含量最高;(4)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
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
它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
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
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因此细菌、真菌是分解者;(5)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的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