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数据应用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4.37 KB
- 文档页数:1
浅析大数据应用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
陈高焕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数据站在了时代的前沿。它在决定商业活动的发展方向中有着重要作用。我国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必须注重大数据的应用,挖掘受众市场,提高文化创意产品的质量和销售,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文化创意产业受众市场局限一、背景
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以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活动的创新为指向的创意行为即是文化创意。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发达国家提出的,它主要指:发挥个人的技术、技术和禀赋,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应用,具有生产财富和就业前景的行业(《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含广播影视、视频、雕刻、动画、多媒体、表演艺术、环境艺术、工艺与设计、视觉艺术、广告装饰、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
大数据与典型数据库软件工具相比,拥有更强大的数据收集、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知名咨询机构麦肯锡说道,大数据有大量化、高速化、多样化、价值化4个特点。自美国政府在2013年将“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奥巴马宣布将通过输入数亿美元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大数据步入繁荣发展的时期。大数据应用将成为未来一切商业活动的发展方向,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它已撼动了整个世界,在未来将是一个由大数据推动的时代。
二、大数据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一)、数据挖掘并分析受众市场
现今网络化的媒体平台将受众重新聚合,新媒体的使用者大多是以兴趣爱好等进行群体划分。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今社会结构的紧密性和稳定性日益削弱,人们对于文化创意产品消费有了个性化的需求,大数据的运用在挖掘受众市场中有着显著作用。广电网络、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文化会展等文化产业,在生产过程当中创造和采集了海量且高速变更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观众个体,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得到受众的喜好和需要等可供开发的信息价值,据此来生产文化创意产品,能够获得较好的成效。通过对“大数据”的准确分析与科学应用缔造了美国《纸牌屋》的成功,拍摄内容、导演和艺人,都是通过广大观众的喜好来决定的。
运用大数据,不仅能够实现传播的分众化,还可以达到传播的独特化、精确化,使受众群体细化成受众个体。传播者\生产者能够透过大数据,发现不同受众的独特需求,提供给受众个性化服务,让受众对生产出的产品更加认同和接受。现今,“大数据”分析正逐步应用于我国电影产业的剧本选择、分析、营销等其它方面。今年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爸爸去哪儿》的成功也是基于对大数据的科学应用。我国盛大文学前CEO 侯小强曾表示,旗下的编剧公司将根据自身收集和拥有的“大数据”来分析观众喜好,以此创作电视剧本。
(二)、数据挖掘推动文化消费在传统营销模式中,商品之间常常是孤立的,很难把它们联系起来。然而经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挖掘看似不相关的两者之间存在的特定关联,思考和创造新的销售空间。经过分析众多消费者的购买浏览痕迹,电子书网站“淘花网”察
觉阅读电子书的消费者多为“80后”处于婚育期的职场女性。
因此,网站将孕婴用品与怀孕、育子类电子书放在一个区域销售,在短期内迅速突破10万册此类电子书的销售大关。我国著名电商淘宝网正在实现由平台销售向数据销售的转换,基于大数据剖析,将一些以往被认作不相关的商品捆绑销售,常常会带来让人惊喜的收益。由此可见,在未来基于“大数据”决定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趋势不可逆。
三、大数据应用的局限“大数据”提供的结果只能作为有力的参考,我们不能把它当作最终答案。它是一种工具和解决思路,为我们提供帮助来发觉更好的方法和答案,我们不能夸大它的作用。消费者常常对自身的真正需求感到盲目,他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遇到特定的商品。因此有时依据消费者的数据剖析并不理想,还可能因机械地依赖大数据损害创作过程的创新性,降低产品质量。
在使用大数据过程中,通过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可能会涉及到个人隐私的侵权问题。纵使提高信息保密程度,个人隐私不受到侵犯,企业和机构是否具有权限使用这些私人信息仍存在很大争议。创造者的创意是创意产业最核心的资源,知识产权的价值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至关重要。如果创造的价值不能够得到尊重和保护,就会使创作者损失投入在创作过程中应得的回报,会降低他们的创造积极性。
四、结论
我国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的一部分,庞大的人口数量、快速的变化频率、客观的应用市场,这些决定我国将成为海量数据快速衍生的地区。我国应该从收集、存储、分享、检索、分析与可视化研究入手提高大数据应用的科学性,这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契机和手段。在某种程度上说,大数据的科学应用能力,从长远上基本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应用大数据过程中,我们应该意识到不能机械地依赖大数据带来的结果,应该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文化产品的创新性和内涵。大数据涉及的隐私问题以及机械依赖大数据带来的文化创意结果等问题都急需注意和改进。当前应大力提高我国文化产业中“大数据”的具体应用,挖掘受众市场、提高产品的创新性,推动我国文化产品消费,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1]严三九、王虎,《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复旦大学出版社
[2]孙玉荣,《大数据时代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路径选择》,《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4年4月
[3]张鑫,《《小时代》票房飘红对大数据时代传播力建设的启示》,《中国记者》,2013年08期
[4]李丹,《数据指哪儿,“爸爸”去哪儿》,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2014年3月20日
[5]梁颖涛、尹力、颜宇慧,《大数据视阈下广西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企业导报》,2014年05期
[6]参考自百度百科文化创意产业作者简介:陈高焕(1992-),女,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级本科学生。
百家论坛
3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