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理论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7
融资顺序理论
,可以分段
投资与融资,作为两个金融领域的经典术语,一直被众多投资机构推崇和推广。
他们表明,不管是什么领域的投资都有自己的一套顺序,这套顺序被称为融资顺序理论。
融资顺序理论由国际金融专家维克多·拉斯勒尔提出,它更多地关注企业家如
何融资以及在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何种融资途径来融资自己的企业,以实现企业对于发展的期望达成最佳组合。
融资顺序理论根据企业发展而定,分为三种项目:家庭财务资金、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
家庭财务资金是一项投资方案,通过企业家的家族成员或个人的资金增加企业
的资本,通常在企业初期会使用此投资方案。
在家庭财务资金的基础上,企业家可以通过股权融资形式拓展企业的资本,这些融资通常来源于投资者。
股权融资融资投资方案优势是投资者可以控制公司董事会,减轻家庭财务压力,不会有抵押风险等。
随着企业发展,债券融资可以解决企业融资期限和金额问题,提高企业稳固发展速度,债券投融资融资也是融资理论中最常见的投资方案。
融资顺序理论指出,融资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来选择投资的渠道和投资的金额,
而不是一次性进入大量资金。
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的发展能够有序地进行,而不会出现资金太多,资源太少而导致投资效率低下的情况。
融资顺序理论不仅是投资者及时选择正确的投资渠道,保证其资金安全,也是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来科学的预测、分析金融市场,合理规划融资思路,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发展的有序,避免资源的过度分配。
融资结构理论(1)委托代理理论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开始对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展开探讨,由此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倡导企业所有者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进行让渡。
委托代理理论作为现代公司治理的原则,其理论基础是非对称信息博弈论。
该理论认为,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让分工更加细化,使得企业所有者在知识、能力和精力上出现匮乏而无法更好管理公司,同时,专业化的分工出现了一大批职业经理人,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来帮助企业所有者管理公司,职业经理人成为了代理人,企业所有者成为了委托人,委托人最求财富最大化而代理人最求个人效用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
由此产生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委托代理理论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所有者和企业经营者的委托代理理论,二是债权人和企业经营者的委托代理理论。
前者是指在当代企业中,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得职业经理人实际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而非企业所有者负责,但由于二者所最求的目标不一致,所有者更注重企业的长期利益,职业经理人更注重个人任职期间的利益,便形成了企业所有者作为委托人,企业实际经营者作为代理人的委托代理问题,产生了股权代理成本。
后者是指企业的债权人借贷给企业,却无法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债权人缺乏监控投入资金流向的能力,由于信息不对称,职业经理人可能会将筹集的资金用于更高风险的项目上,使得债权人承担了更高的风险却只能获得固定的报酬,这便形成了企业债权人与企业经营者的委托代理问题,产生了债务代理成本。
而股权代理成本和债务代理成本共同决定了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当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边际代理成本相等时,企业便达到最优资本结构,此时企业的总成本达到最小值。
(2)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同行为主体掌握的信息是有差异的,即使是针对相同事件,各类主体对该事件的了解也是不完全对称的。
掌握更多信息的主体在市场中往往处于有利地位,相应的,对信息缺乏的主体在市场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中小企业融资理论综述_资本结构理论论文导读::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仍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尤其是融资难这一世界性难题。
目前,关于企业融资的理论研究,资本结构理论在现代经济学中居于主导地位,该理论主要侧重于定量研究。
而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则更侧重于从动态的角度来解释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所需要的不同融资需求。
因此,本文主要对西方的资本结构理论和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进行了梳理和综述,以期对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企业金融成长周期一、引言从理论溯源上来看,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是运用微观的定量方法来研究企业融资理论的,而马克思主要是运用抽象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的。
马克思的企业融资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信用制度的基础之上。
他认为,随着信用(尤其是银行信用)的发展,中小企业会逐渐被大企业所兼并,资本会不断趋于集中,直至走向垄断。
产业革命之后,资本集中的趋势比以往更加强烈,因而马克思也未对中小企业进行具体研究。
尽管这与现实中少量大企业与大量中小企业同时并存这一现象不相符合,但马克思关于企业融资的思想对当今中小企业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在现代经济学中关于企业融资的研究,西方的资本结构理论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虽然其研究对象多以大企业为主,但对中小企业融资也有较强的理论意义。
而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则是从动态的角度来解释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所需要的不同融资需求,在解释中小企业融资结构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资本结构理论为了达到市场价值最大化,企业往往需要寻求最佳的融资结构。
由于各种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净收益、税收以及债权人对企业所有权的认可程度等存在差异资本结构理论,在给定投资机会时,企业就需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函数和收益成本约束来选择相应的融资方式,以实现最佳的融资结构,进而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
融资结构不仅决定着企业的市场价值,同时对企业的融资成本、产权分配、治理结构以及通过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第1篇一、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融资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掌握融资知识,提高融资效率,本报告对融资相关理论、融资渠道、融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梳理。
二、融资概述1. 融资的定义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向外部获取资金,以满足其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金需求。
融资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形式。
2. 融资的作用(1)满足企业资金需求,支持企业生产经营;(2)优化企业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3)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快速发展。
三、融资渠道1. 内部融资内部融资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积累的资金,如留存收益、折旧等,来满足资金需求。
内部融资的优点是风险低、成本较低,但融资额度有限。
2. 外部融资外部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向外部获取资金,如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股权融资等。
外部融资渠道包括:(1)银行贷款:银行贷款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之一,具有审批流程简单、融资额度大、利率较低等优点。
(2)发行债券: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向投资者募集资金,具有融资额度大、利率相对较低、期限灵活等优点。
(3)股权融资:股权融资包括增发股份、配股、私募股权融资等,具有无还本付息、降低财务风险等优点。
(4)融资租赁:企业通过融资租赁获取设备、车辆等固定资产,具有融资额度大、还款压力小等优点。
(5)其他融资渠道:如民间借贷、信托融资、保险资金等。
四、融资策略1. 优化融资结构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具体策略如下:(1)合理配置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比例;(2)选择合适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3)优化融资期限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 优化融资方式企业应根据融资需求,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
具体策略如下:(1)根据融资规模,选择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融资方式;(2)根据融资期限,选择短期融资、长期融资等融资方式;(3)根据融资成本,选择低成本融资方式。
3. 加强融资风险管理企业应充分认识融资风险,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融资风险。
企业融资理论基础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企业融资理论基础一、融资的定义“融资”顾名思义,就是资金融通,其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融资通常是指货币资金的持有者和需求者之间,直接或间接地进行资金融通的活动。
广义的融资是指资金在持有者之间流动以余补缺的一种经济行为这是资金双向互动的过程包括资金的融入和融出。
从狭义上讲,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
也就是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公司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
二、MM理论MM 理论及后来的修正MM 理论,是由莫迪格利安妮和米勒在《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中提出的,也称作资本结构无关论苛刻的假设条件基础上提出来的,但是现实的经营运行过程中,这种假设不可能实现,有众多的阻碍因素。
因此,之后的经济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加入所得税这个变量。
加入所得税之后的研究表明,当存在公司税的时候,企业的负债利息可以用来抵押,财务杠杆就降低了公司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即公司负债程度越高,加权平均成本就越低,这样公司收益就越高。
三、权衡理论权衡理论是以MM理论为基础,通过放宽“MM理论”的部分假设来探究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认为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是在负债产生的税收收益和破产成本之间进行的权衡。
如果企业存在债务,当管理层的投资决策对股权价值和债务价值中造成不同影响时,就很容易爆发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冲突,并且如果企业徘徊在财务困境边缘时,股权和债权人的利益冲突就更可能发生。
权衡理论有以下几个结论:第一,资产风险相对较高的企业可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企业负债水平;第二,存在大量非无形资产的企业,其负债水平可以相对提高,反之则可以相对降低;第三,企业所得税相对较高的企业能够比所得税率较低的企业有能力承担更高的负债水平。
中小企业融资理论综述中小企业融资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由于其规模较小、信誉度不高、融资渠道狭窄等因素,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存在。
本文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进行综述。
1.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信息不对称、担保不足、财务状况差、金融机构偏好大企业等因素。
2. 中小企业融资理论2.1 市场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理论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是由市场缺少有效信息和规范的现象造成的。
这个理论的根本解决办法是通过加强信息披露、推动完善市场规则、增强中小企业服务能力等方式,打破中小企业融资的信息壁垒,实现市场的信息对称。
2.2 中介机构理论中介机构理论认为,金融机构作为资金的中介,可以对中小企业进行评估,产生评级服务,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息、担保等服务,从而有效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但是,当前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中小企业发挥不出金融机构的作用和功能。
2.3 应收账款融资理论应收账款融资理论认为,中小企业可以将所有的应收账款向金融机构质押,以获得短期资金的支持。
这种方式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一条新的渠道,特别适合于规模较小、信誉度较低的中小企业。
2.4 直接融资理论直接融资理论认为,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两种重要方式。
由于中小企业信誉度和股权价值较低,股权融资难度较大,因此债务融资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
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差,长期融资需求不足,银行债权融资风险较大,因此中小企业债券市场的建设非常关键。
3. 中小企业融资政策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例如加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支持中小企业股权融资、促进中小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等。
这些政策措施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方面发挥了较好的效果。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存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政策的逐步落实,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将会逐步拓展,融资难度将会逐步降低。
资金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是企业的血液,资金的数量、结构等状况直接制约着各类企业的运行和能否可持续发展。
中小企业规模较小,难以获得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支持是世界各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
因此,西方经济学家在对该问题的研究颇多,本文仅列举其中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概述1、企业融资基本理论(1)“麦克米伦缺口”理论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议员麦克米伦 (Macmi1lan)在向英国国会提供关于中小企业问题的调查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麦克米伦缺口” (Macmi11anGaP)。
报告认为,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金缺口,对资本和债务的需求高于金融体系愿意提供的数额。
Macmi1lan发现,在英国金融制度中,中小企业与金融市场之间横亘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当企业需要的外源性资本的规模低于25万英镑(约合400万英镑现值)时,很难在资本市场上融到资。
这是关于融资缺口方面最早的论述,后来Bolton和Wilson的报告以及Mason和Harison等人对非正式风险投资的研究表明,中小企业筹集一定数额以下的资本时都面临着资本缺口的问题。
(2)不对称信息理论1977年罗斯(Ross)在《贝尔经济学学刊》上发表了题为“财务结构的确定:激励信号方法”的论文,提出了公司资本结构的信号理论;1984年梅耶斯(Myers)和迈基鲁夫(Majluf)在《财务经济学刊》上发表了题为“企业有信息而投资者没有信息时的投资和融资决策”的论文,提出了资本结构的排序假说。
这两篇论文构建了不对称信息理论。
2、中小企业融资理论(l)Myers和 MyersMajlaf的融资顺序偏好理论该理论认为中小企业并不是按照传统的以最优资本结构为目标的方式进行融资,由于担心控制权的稀释和丧失,企业更倾向于对企业干预程度最小的融资方式,即中小企业融资次序是先内源后外源,外源中则是先债权后股权。
啄食顺序融资理论还认为银行融资具有低成本优势,银行信贷融资应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
姓名:宋丽丽学号:2008010639 日期:2010.11.8融资结构理论综述第一部分MM理论一、MM理论及其三个模型美国经济学家莫迪格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和米勒(Mertor Miller)于1958年发表的《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一文中,提出了最初的MM理论,建立了公司资本结构与市场价值不相干模型。
MM理论的基本假设有:(1)企业的经营风险是可以衡量的,有相同经营风险的企业处于同类风险级;(2)现在和将来的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的息税前利润(EBIT)估计完全相同,即投资者对企业未来收益和这些收益风险的预期是相等的;(3)股票和债券在完善市场上进行交易,这意味着没有交易成本,投资者(个人或组织)可同企业一样以同等利率借款;(4)不论举债多少,企业和个人的负债均无风险;(5)所有现金流量都是年金,即企业增长率为零,预期的息税前利润(EBIT)不变。
此外还设定:V=S+B其中,V——企业价值;S——普通股价值;B——债券价值。
1.无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的MM理论1958年,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提出没有考虑税收因素的MM理论。
假设在不考虑税收的情况下,企业的总价值将不受融资结构的影响,即风险相同但融资结构不同的企业,其总价值是相等的。
此时MM模型有两个基本命题:①公司的价值独立于其负债比率,取决于未来净经营收益的资本化程度,资本化的利率与公司风险类别是一致的。
即不管公司有无负债,其价值取决于预期息税前利润和适用于其风险等级的报酬率,即V u=EBIT/K u,V u——无负债的公司价值,EBIT——息税前利润,K u——适合于该企业风险等级的资本化率。
②负债经营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等于无负债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加风险报酬。
风险报酬的多少取决于公司负债的程度。
不论企业是否有负债,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不变的。
当企业成本固定时,随着企业负债的增加,其股本成本也增加。
2.有公司所得税时的MM理论1963年,他们在原有模型中加入公司所得税的因子,修正了其原始模型。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悖论的反例分析【摘要】文章通过对企业融资理论的回顾,以我国火电类上市公司2006—2011年6年的相关融资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判断其存在债权融资偏好,对我国目前理论界一致认同的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悖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表明是融资偏好悖论的反例,从而印证我国火电类上市公司的融资已经在向融资优序理论或啄食理论靠近,进而对其融资方式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融资偏好;融资偏好悖论;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一、企业融资理论概述(一)融资优序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融资优序理论,也称为啄食理论,它是关于融资偏好的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而形成的新资本结构理论的一大主流学派。
企业的融资是指企业根据未来经营与发展策略的需要,从自身生产经营现状及资金运用的情况出发,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从企业内外部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一种经济活动。
企业融资偏好是指企业在进行融资时表现出来的对内部融资、股权融资或债权融资方式自由选择的倾向。
以myers和majluf(1984)为代表的融资优序理论或啄食理论认为,企业融资顺序有较明显的先后之分,即企业所需的资金首先依赖于内部资金;在内部资金不足,需要外部资金注入时,债务融资成为次优的选择;而外部股权融资由于成本太高,只是作为一种融资渠道的补充来源形式存在。
企业融资通常遵循所谓的“啄食顺序”即先内部融资,再外部融资,在外部融资中优先考虑债权融资,不足时再考虑股权融资。
根据国外的经验,企业这样的最优融资次序,无论在统计上还是在案例分析上,都得到了经验证实。
(二)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悖论国内理论界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融资偏好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如黄少安和张岗(2001)、阎达五(2001)、陆正飞和叶康涛(2004)、魏成龙与张洁梅(2008)、肖泽忠与邹宏(2008)、李小军(2009)、冯梅与罗华伟(2009)、杨志泉与邵蕾(2010)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样本上市公司的企业融资偏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得出中国的上市公司存在着显著的股权融资偏好的研究结论。
融资优序理论融资优序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是一种解释企业融资决策的理论,由Myers和Majluf在1984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企业在融资时存在一定的顺序,优先选择内部融资,选择债务融资,选择股权融资。
这种融资顺序的选择是基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的理论基础。
融资优序理论指出,内部融资是企业融资的首选方式。
内部融资是指企业通过留存利润和折旧等内部资金来满足资金需求。
由于内部融资不涉及外部融资成本和代理成本,且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因此具有较高的融资效率。
内部融资还可以保持企业的控制权,避免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的干扰。
融资优序理论认为,当内部融资不足以满足资金需求时,企业会选择债务融资。
债务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或向银行借款等方式获得资金。
与内部融资相比,债务融资存在一定的融资成本和代理成本,但相对于股权融资,债务融资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融资效率较高。
债务融资还可以为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
融资优序理论指出,当内部融资和债务融资无法满足资金需求时,企业才会选择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增发新股等方式获得资金。
与内部融资和债务融资相比,股权融资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融资成本较高,且可能导致企业控制权的稀释。
因此,股权融资通常是企业融资的选择。
融资优序理论对于企业融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企业应优先考虑内部融资,通过提高盈利能力和留存利润来满足资金需求。
当内部融资不足时,企业可以选择债务融资,通过合理运用债务杠杆来降低融资成本。
当内部融资和债务融资无法满足资金需求时,企业可以考虑股权融资,但需谨慎评估股权融资的成本和风险。
融资优序理论为企业融资决策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帮助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权衡各种融资方式的优势和劣势,做出最优的融资决策。
通过合理运用融资优序理论,企业可以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融资优序理论在企业融资决策中的应用1. 内部融资的优化:企业应通过提高盈利能力和加强财务管理,增加内部资金积累,以减少对外部融资的依赖。
企业融资理论概述一、企业融资理论概述融资是指各种资金的社会性融通。
企业融资则是企业为满足其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和调整资本结构对资本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和金融市场,运用一定的方式,经济有效的筹措和集中资本的财务活动。
企业为实现有效的融资,必须关注两方面问题,即恰当的融资数量和比例,通过加强这两个方面的管理,既可以满足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的必要资本,又可以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
其中,融资数量的管理主要基于企业的投资规模、法律规定和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等因素;而融资比例即资本结构,则是融资管理中较为复杂和关键的内容,它会影响到企业的资本成本和财务风险状况,并且企业的资本结构要随着企业的财务状况变化处于不断的调整之中。
资本结构主要涉及两个内容:首先是负债和股东权益的比例,该比例影响企业的风险和报酬,是资本结构里最重要的内容:其次是各项负债的比例,该比例影响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
在财务管理学研究领域中,融资理论种类很多,研究历史较长,其中以下几项理论在企业融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一)MM 理论 MM 理论是莫迪利亚尼和米勒教授于 1958 年在《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一文中提出的,他们认为在此之前相互矛盾的净收入理论和净经营收入理论在完全竞争的资本市场中不存在。
MM理论运用套利概念来支持这一结论,并在分析中提出了几项假设条件,包括:投资者在投资时不存在交易成本;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双方都不能影响价格决定;市场信息充分,并无偿获取;所有投资者能以同等的无风险利率进行借贷;所有投资者都是理性的,对未来收益有相同的预期;企业在同等条件下经营将面临同等程度的商业风险;无个人所得税;企业只发行无风险债券和风险权益两种要求权;无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等。
MM 定理说明净收入理论不成立。
它指出,在不存在交易成本的完全竞争市场上,股东不会因为企业增加负债的行为而给企业带来更多回报。
随着债务融资比例的上升,股东将选择更具风险的项目,从而产生“资产替代效应”。
谈融资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应用现状资金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任何企业对资金都有着同样强烈的要求。
因此融资一直是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所以探讨国内外融资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融资理论融资结构国外融资理论企业融资结构是从融资方式的角度对企业资金结构的划分,指在企业融资总额中内源性融资与外源性融资所占的比重。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外理论界对企业融资理论已经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体系,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以MM理论为界,大体分为两个阶段,MM理论之前的是早期融资结构理论,之后的被称为现代融资结构理论。
(一)早期融资理论1.净收益理论。
净收益理论提出三个基本假设:没有企业税收;债务资本成本比所有者权益资本成本低;债务资本的使用不会改变投资者的风险观念。
依据这三个基本假设,净收益理论认为债务资本融资提高了企业的财务杠杆,会产生税盾效应。
也就是说,企业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的比例越高,企业加权资本成本就越低,企业的净收益或税后利润就越大,股东所持股票的价格就越高,从而企业价值就越大。
因此,当负债比率为100%时,企业价值将达到最大。
债务资本增加后,从而导致企业破产成本的增加。
因此,使用100%的债务资本时,企业价值最大的观点显然过于极端。
2.净经营收益理论。
净经营收益理论有以下五个基本假设:不存在公司所得税;债务资本成本是恒定的;对于任何杠杆比率,企业的加权资本成本保持不变;债务资金的使用会增加股权持有者的风险。
为了补偿增加的风险,股权持有者将要求一个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因此,使用成本较低的债务资本的收益完全被权益资本成本的增加所抵消;市场运用一个综合的资本化比率对企业的净经营收益实行资本化。
依据以上五个基本假设,该理论认为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而决定企业价值的应该是其净经营收益。
按照净经营收益理论,企业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
可见,净经营收益理论和净收益理论是完全相反的两种理论,如果没有最佳资本结构的话,企业就没有必要研究资本结构问题。
企业融资结构理论综述企业融资结构是指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所采取的资本结构组合方式,即企业通过债务和股权的比例来提供资金以支持其经营活动。
融资结构的选择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理论层面上对企业融资结构进行综述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企业融资结构理论方面,有多种重要的理论模型,包括静态模型、动态模型以及信息不对称理论等。
首先,静态模型是企业融资结构理论的基础。
在静态模型中,企业经理被认为是有权力去选择企业的融资结构,这在其中一种程度上可以通过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原则来解释。
根据静态权衡理论,企业的融资结构应该通过权衡债务税盾的优点和成本的不确定性来确定。
债务可以提供税收优惠,但同时会增加财务风险。
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权衡这些因素来确定最佳的融资结构。
其次,动态模型是对静态模型的扩展和完善。
动态模型更加注重企业融资结构的时间路径和变化过程。
这些模型认为企业的融资结构选择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可能会有不同的融资需求和选择。
例如,在成长阶段,企业可能更多地依赖外部融资来支持其扩张计划,而在成熟阶段,企业可能更倾向于自筹资金来降低财务风险。
最后,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企业的融资结构选择可能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指的是企业内部对于企业价值和风险的信息比外界投资者更多或更准确。
根据这一理论,企业可能通过选择适当的融资结构来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带来的问题。
例如,债务融资可能会使得企业的经营绩效更加透明,因为债权人要求更频繁的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
综上所述,企业融资结构理论在静态模型、动态模型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等方面提供了理论框架来解释企业融资结构的选择。
在实践层面上,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和需求来选择最佳融资结构,以平衡融资成本和财务风险,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价值最大化。
企业融资理论概述企业融资是指企业为实现其发展和经营目标,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外部获取资金的过程。
融资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保障,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投资决策、风险管理等方方面面。
融资成本是指企业为获取外部资金所支付的成本,包括利率、手续费、担保费用等。
常见的融资成本有借款利率、股权成本和债券利息。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资金需求和财务状况来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以降低融资成本。
融资结构是指企业通过各种融资方式获得的资金结构。
常见的融资方式有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
债务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借款或发行债券等方式获得资金,以偿还本金和利息为条件,对债权人承担义务。
股权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等方式向投资者出售股权,以获得资金或筹集权益。
企业应根据财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和经营目标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融资结构。
融资决策是指企业在融资决策过程中,选择最佳融资方式和合理融资结构的过程。
融资决策的核心是权衡投资者的利益与企业的融资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实现资金的最优配置。
企业融资决策主要包括融资目标、融资规模、融资时机和融资渠道的选择。
企业应根据市场环境、行业特点和自身发展需求等因素进行择优的融资决策。
除了上述融资理论,还有一些重要的融资概念和工具。
其中包括财务杠杆效应、偿还能力、借贷者选择理论、不完全合约理论等。
财务杠杆效应是指企业通过债务融资增加负债比例,以提高资本回报率的现象。
偿还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和偿还能力的评估方法。
借贷者选择理论是指借款人和放款人在选择合作对象时的考虑因素和决策依据。
不完全合约理论是指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借贷双方通过合同约束来分配风险和利益的理论。
总之,企业融资理论涉及到企业融资成本、融资结构和融资决策等方方面面。
合理的融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综合运用各种融资理论和工具,做出合理的融资决策。
企业融资理论概述企业融资是指企业为了实现自身发展、扩大规模或实施特定项目而筹集资金的行为。
融资理论是对企业融资行为和融资决策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学科。
它涉及到企业资金需求、资本结构、融资渠道、融资成本、融资风险等方面内容。
以下是对企业融资理论的概述。
首先,企业融资理论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资本结构的决策。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的相对比例。
在资本结构决策中,企业需要权衡使用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利弊。
债务融资可以通过贷款、发行债券等方式获得资金,具有较低的融资成本,但需要承担债务偿还的风险和债务支付的利息。
股权融资则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获得资金,但相对于债务融资会增加股东的权益,降低企业的杠杆比率。
资本结构理论主要包括静态理论和动态理论,静态理论主要关注资本结构的静态平衡,如Modigliani-Miller理论,动态理论则考虑公司成长和盈利能力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如Pecking Order理论和Trade-off理论。
其次,融资决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是企业融资理论的重要内容。
信息不对称指的是企业内部的信息对于外部投资者来说是不完全可知的,因此融资决策会存在着不对称的信息问题。
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着选择性披露和信用评级的问题。
选择性披露是指企业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而选择性地公开自身的财务信息,从而获得投资者的认可。
信用评级则是由专门的机构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估,使投资者能够更准确地评估企业的风险和收益。
此外,融资渠道也是企业融资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融资渠道包括银行贷款、债券市场、股权市场等多种方式。
选择合适的融资渠道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融资渠道理论主要包括信息理论、媒介理论、融资约束理论等。
信息理论认为融资渠道是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媒介理论则认为融资渠道是企业与资金供给者之间的桥梁,融资约束理论则从融资条件和融资难度的角度研究融资渠道的选择。
最后,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也是企业融资理论的关注点之一、融资成本包括融资利率、股票发行价格、融资成本率等。
第一章企业融资的基本理论第一节企业融资的概念从狭义上讲,融资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
也就是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公司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
公司筹集资金的动机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通过一定的渠道和一定的方式去进行。
从广义上讲,融资也叫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当事人通过各种方式到金融市场上筹措或贷放资金的行为。
第二节企业融资的方式企业融资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
内部融资是企业依靠其内部积累进行的融资,具体包括三种形式:资本金、折旧基金转化为重置投资和留存收益转化为新增投资。
内部融资对企业资本的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等特点。
相对于外部融资,它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及与此有关的激励问题,节约交易费用,降低融资成本,增强企业剩余控制权。
但是,内部融资能力及其增长,要受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净资产规模和未来收益预期等方面的制约。
在内部融资方面,中小企业自有资金不足,自我积累有限。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部融资已经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
外部融资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使之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
外部融资又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不经金融机构的媒介,由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直接以最后借款人的身份向最后贷款人进行的融资活动,其融通的资金直接用于生产、投资和消费。
间接融资是通过金融机构的媒介,由最后借款人向最后贷款人进行的融资活动,如企业向银行、信托公司进行融资等等。
具体融资方式还包括发行债券、上市融资、发行基金、典当财产等方式。
第三节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中小企业相对大企业来说,资产规模小、财务信息不透明、经营不确定性大、承受外部经济冲击的能力弱。
加之自身经济灵活性的要求,其融资与大企业相比存在很大特殊性。
企业融资理论概述一、企业融资理论概述融资是指各种资金的社会性融通。
企业融资则是企业为满足其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和调整资本结构对资本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和金融市场,运用一定的方式,经济有效的筹措和集中资本的财务活动。
企业为实现有效的融资,必须关注两方面问题,即恰当的融资数量和比例,通过加强这两个方面的管理,既可以满足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的必要资本,又可以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
其中,融资数量的管理主要基于企业的投资规模、法律规定和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等因素;而融资比例即资本结构,则是融资管理中较为复杂和关键的内容,它会影响到企业的资本成本和财务风险状况,并且企业的资本结构要随着企业的财务状况变化处于不断的调整之中。
资本结构主要涉及两个内容:首先是负债和股东权益的比例,该比例影响企业的风险和报酬,是资本结构里最重要的内容:其次是各项负债的比例,该比例影响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
在财务管理学研究领域中,融资理论种类很多,研究历史较长,其中以下几项理论在企业融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一)MM 理论 MM 理论是莫迪利亚尼和米勒教授于 1958 年在《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一文中提出的,他们认为在此之前相互矛盾的净收入理论和净经营收入理论在完全竞争的资本市场中不存在。
MM理论运用套利概念来支持这一结论,并在分析中提出了几项假设条件,包括:投资者在投资时不存在交易成本;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双方都不能影响价格决定;市场信息充分,并无偿获取;所有投资者能以同等的无风险利率进行借贷;所有投资者都是理性的,对未来收益有相同的预期;企业在同等条件下经营将面临同等程度的商业风险;无个人所得税;企业只发行无风险债券和风险权益两种要求权;无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等。
MM 定理说明净收入理论不成立。
它指出,在不存在交易成本的完全竞争市场上,股东不会因为企业增加负债的行为而给企业带来更多回报。
随着债务融资比例的上升,股东将选择更具风险的项目,从而产生“资产替代效应”。
另外,MM 定理从持续套利过程的角度分析说明,最终得出结论:在没有收入所得税的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市场价值与其融资结构无关。
此后,MM 理论放宽了无所得税的限制,进行了修正,指出在存在所得税的条件下,企业价值随负债增加而增加。
MM 定理在理论上论证完美,但是其限制条件较多,与实际不符,特别是忽略了破产及代理成本的问题,缺乏在现实中的可应用性。
该理论对企业融资结构和企业市场价值的关系进行了有益探讨,是现代融资结构理论的基石,此后的融资理论研究均与MM定理相关。
(二)权衡理论权衡理论既考虑到负债融资带来的抵税收益好处,又考虑到负债融资的风险和额外费用,主张确定企业资本结构要把这两方面平衡比较。
该类理论将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的存在看作限制企业通过无限扩大债务的方式实现融资的主要因素。
破产成本是企业的财务亏空成本。
一种表现是当企业的债务融资增加,有可能需支付高息以弥补债权人的高风险,从而增加经营成本,甚至导致放弃好的投资机会而带来高的机会成本,并引发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任危机;另一种表现是当企业过度负债而无力偿债时,会引起资产重组而带来的成本费用或最终清算,低于市价出售。
代理成本的产生主要基于现代企业的经营方式,即股东和债权人将资本交给经理人代为经营管理,从而形成委托代理关系。
由于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而经理人为股东所聘任,更多考虑股东的利益,债权人往往在进行投资时,附加相应的保护条款,以及对企业进行监督,因而带来经营活动的限制和额外的监督费用,增加企业费用或机会成本,形成代理成本。
在权衡理论下,负债企业的价值为无负债企业的市场价值加上负债企业的抵税收益现值减掉预期破产成本现值和企业代理成本现值。
将该模型表示成数学公式为: V =V +TB-FPV-TPV 该理论模型揭示了三个数量关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营风险小的企业比风险大的企业可较多利用负债;有形资产多的企业比有形资产少的企业可更多利用负债;企业边际税率越高,利用负债可能性越大。
二、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特点、现状及融资创新的意义(一)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特点和现状房地产行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先导型产业和支柱产业,关联众多行业,对于宏观经济运行具有敏感性和超前性,是经济发展状况的指示器。
由于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大、资金运行周期长、产品高附加值、高利润率,该行业的风险很大。
房地产开发的过程的实质是巨额资金的有效投入和增值回收的过程,整个过程离不开金融支持。
基于上述特点,房地产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且融资规模大,资金占用周期长,风险高,任何一个环节资金链的断失或资金运行不畅都会带来严重后果。
因此,融资管理特别是资本结构的优化对于房地产企业以及金融市场乃至整个宏观经济至关重要。
目前,从我国的房地产企业整体的融资现状来看,主要表现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直接融资比例过小我国在房地产企业股权融资方面限制较多。
目前,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仅占全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2‰-3‰,且已上市公司业绩波动性较大,很少具有再融资条件。
在债券融资方面,在全部资金来源中的比例更是少得可怜,2003 年接近于零。
2.融资方式单一,过度依赖银行贷款,资本结构失衡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国内贷款(主要为银行贷款),自筹资金,其他资金(主要包括销售定金、预售收入和基建垫资)。
2002 年,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均值高达 69.66%,居各行业之首。
下图 1 是2003 年1—8 月我国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比例图,该图表明我国房地产企业仍主要依靠负债经营,并且在其他资金中定金和预收项较大比例来自按揭贷款,因此该部分资金来源大部分属于银行。
2004 年1-7 月,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资金来源结构构成图1 如下:可以看到,虽然在融资结构中国内贷款比例开始有所下降,但整体负债比例,以及对定金和预付款的依赖仍较为严重。
而从国外发达国家房地产业的普遍情况看,一般的,房地产开发资金中银行信贷资金占融资总量的20%左右,40%来自房地产基金,40%来源于私募基金,这种方式比较健康,地产商的融资渠道多,而银行风险也比较小。
3.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房地产行业是政策性、法律性较强的行业。
但目前房地产金融方面的法律和政策尚未形成有章可循的体系,缺乏一致性、协调性和应用性,不利于保障房地产融资有序和有效的展开。
4.紧缩性宏观调控促使房地产企业尝试多元化融资 2003 年以来,为抑制房地产投资过热,防范金融风险,政府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如提高房地产开发的自有资金比例至35%以上;央行121 号文件加强房地产开发贷款管理。
这些新政策的出台使众多依赖银行的房地产企业面临资金链危机,不得不进行多样的融资尝试。
(二)房地产企业融资创新的意义和必要性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尚未进入成熟期,特别在融资方面,需要更多的借鉴国外经验。
以房地产市场较成熟的美国为例,其房地产融资形式已整合股票、债券、信托、基金、证券、海外资本等多种方式,银行贷款已降到次要地位。
有资料 1 表明,美国房地产资金来源构成中银行贷款只占15%,而企业自有资金占70%。
高比例的自有资金,来自多元化的企业股东,如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福利基金、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类长期投资基金、社会公众的资金等等,另外,在美国商业房地产权益融资中,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成为主要融资方式,所占比例高达30.7%。
因此,从国内外的房地产融资的实践来看,融资创新和多元化是不可违背的规律。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业进行融资创新既是经济运行的实际需求,又是科学理论和客观规律的需要。
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1.从现实角度看,长期以来,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过度依赖银行,不仅存在严重的资金瓶颈阻碍行业的发展,而且一旦房地产经济出现波动,其经营风险将转为银行金融风险,甚至影响国家金融安全; 2.从理论角度看,根据均衡理论,由于房地产企业高风险的特性加之高比例的银行贷款,其破产成本较高,这种过重的贷款负担会降低其市场价值,不利于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成长壮大。
3.从房地产行业的地位看,房地产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而搞好融资又是房地产行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由此可见,房地产企业进行融资创新以寻求多元化融资来缓解资金紧张和分散风险是必要的,无论是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还是对于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三、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创新的几个主要渠道和方式(一)房地产投资信托房地产投资信托是信托业的一部分,是房地产融资新渠道中最为主要的一项。
2003 年央行 121 文件出台之后,房地产企业贷款受到更为严格的限制。
作为新的资金来源渠道的房地产投资信托一度迅速发展,被业内称之为“井喷”,仅2003 年第四季度内,全国就发行房地产信托37 只。
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是一种以发行收益凭证的方式汇集特定多数投资者的资金,由专门投资机构进行投资经营管理,并将投资综合收益按比例分配给投资者的一种信托基金制度。
在美国和加拿大发展比较成熟,应用广泛。
1.美国REITs 的成功范例 20 世纪60 年代,为解决房地产投资专业化要求高、资金需求大、地域性强、流动性强等问题,美国出现了由房地产专业机构管理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它一般以股份公司或“托拉斯”形式出现,通过发行股票或受益凭证募集投资者的资金,然后进行房地产或房地产抵押贷款投资。
在其产生的最初约 30 年,REITs 发展较慢,因为REITs 的运营仅限于持有房地产,必须委托独立的第三方来对REITs 持有的房地产进行管理和运营。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方管理人的经济利益可能与REITs 的持有人利益不一致,因此投资市场并不乐于接受 REITs 这种金融创新。
REITs 的繁盛始于1986 年颁布的美国税收改革法案,法案通过限制利息扣除、延长房地产折旧年限和限制“帐面损失”彻底减少了利用法案谋求税收转移的潜在机会,此外法案允许 REITs 运营和管理房地产资产,因此REITs 持有人和管理人的利益趋向一致。
再加上1993 年国会放开了养老基金对REITs 的投资限制, REITs 在整个 90 年代飞速发展,数量和市场价值增长迅速,目前,美国约有500 多个REITs,截至2001 年12 月,公募REITs 资产达到 3360 亿美元。
美国的REITs 根据收入的来源不同,基本可分为三大类:(1)权益型。
属直接投资,并拥有房地产,靠经营房地产来获得收入,一般主要投资于购物中心、公寓、办公楼等收益型房产。
投资者收益来源于租金收入和房地产增值收益两方面。
(2)抵押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