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6.98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选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哲学,尤其是喜欢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
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
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
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
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
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
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著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
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
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
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写道:“他们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
……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
冯友兰教授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并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哲学意识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
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事实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的权威被不断削弱。
很多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是自身的衰退。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1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传世名作。
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哲学的了解大概就仅限于神秘、晦涩与深奥了——当时的我,甚至以为哲学是各门学科中最无用的一个。
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中国哲学简史》。
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后反思很长一段时间;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到中途时便大彻大悟;但这本书不一样,我在翻开它第一页的目录时,便醍醐灌顶了。
“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的确!哲学,其实就是一个人过完一生后,想要对自己的生活做一个总结时发现的规律总合。
而由于一个人他不可能不活在生活中(或许有人会说庄子的“丧我丧耦”不活在生活中,但我认为其实那一种“人”已不再是人了,他只是大道的一种具象化的体现),因此,哲学离我们其实并不远,甚至无处不在。
第一页的醍醐灌顶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很快,我便开始研究起了目录——于是我便知道了为什么这本书被历史学家陈来先生赞誉为“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盖因首先,它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将所有的哲学学派、理论、观点都收集、理解、展示出来的书了,光是这点,便可以胜过其之前的任何古代哲学书;其次,它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将东西方的哲学观念进行比较、讨论、融会贯通的书了,这一点也同样使它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一座巨大的里程碑。
翻开里页,我又一次震撼到了!如果说上面所述两点只能让冯友兰成为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的一代宗师的话,那么现在,他可以说是开山鼻祖了。
在这本书中,他不仅清楚阐述了各个哲学观念,还对其进行了延伸探讨以及比较讨论,例如:在第九章介绍《老子》思想时,他不仅将《老子》所谓道解释为了哲学家们为了进一步解释“名”而所假设带来的结果,还与西方“形而上学”进行了比较分析,看完不禁觉受益匪浅。
选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哲学,尤其是喜欢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
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额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
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
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
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
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
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着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
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
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
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写道:“他们(中国人)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宗教的有组织形式),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
……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
冯友兰教授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并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哲学意识(如诸子百家思想文化)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
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事实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的权威被不断削弱。
很多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是自身的衰退。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选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哲学,尤其是喜欢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
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
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
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
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
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
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著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
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
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
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写道:“他们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
……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
冯友兰教授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并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哲学意识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
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事实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的权威被不断削弱。
很多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是自身的衰退。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三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大概不知道哪里来的心血来潮,然后一门心思的寻找哲学方面书籍要阅读。
经过网上查询,朋友推荐,终于选择了《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然后当即在网上选购,坐等到货。
速度蛮快,然后拿到书的那一刻,欣喜若狂。
然后就翻开《中国哲学简史》,沉入到其中,了解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思想,去思考相关问题。
我想,哲学的魅力,更多的是,精神境界的提高。
后来,了解到作者冯友兰先生写这本书是在国外。
学生根据其日常授课进行整理,编纂了此书。
一开始只是英文版,先后翻译成很多语言。
后来才翻译出了中文版,带到国内。
《中国哲学简史》一经问世,立即被人们津津乐道,甚至是热爱。
成了很多外国人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国人了解古代诸子百家的好书籍。
好的书籍,我当然要涉猎一番。
书中讲述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以及诸子百家的起源,分别讲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儒家,道家,名家,墨家,阴阳家,中国佛学、禅宗。
还有,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的发展和状况。
总体来说,本书按照时间节点,叙述了很多的百家思想。
可读性,可观赏性、可操作性极强。
是研究哲学的人不可多得的工具书,能够开启和萌发相关思维。
说实在的,我不懂啥事哲学。
之前一直在阅读古典书籍,虽然读的都是精简版,但是其中心思想,还是能够了解和掌握的。
我一直渴望通过阅读古代书籍,能够窥探一丝智慧,萌发我愚钝的思维。
去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知道古今人生的规律。
直到我阅读《中国哲学简史》,发现其实有很多苟合之处。
正如《周易》一样,其实讲究物极必反,万事万物顺着规律去推进;《道德经》的精髓莫过于,有和无,无为而治,讲究唯心。
而儒家历经好几个阶段,所推崇的是想就是“三纲五常”。
这也是我经常跟朋友聊天讲述的,“君臣、父子、兄弟”和“仁义礼智信”,儒家对于周朝礼法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很多积极的作用,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思想成为治国理邦的规则。
概览诸子百家,领略那个事情人们的思想,对于我来说,能够细致的静下心来去琢磨。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30篇)中国哲学简史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1”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
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
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
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
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
所以哲学给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
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
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
学习哲学就是“上路”。
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
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
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
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放假的`时候,爸爸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
当时很不了解,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乏味。
可能现在的我们对读懂这本书很难,但是我们可以领略到哲学的庞大气场和魅力,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
能够提升我们的价值观和扩宽知识面。
书中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
2023年《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这些天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自己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
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里看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
冯在着本书里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实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说,哲学的东西真是好难懂啊!不过他的这本书已经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了。
是我看到过的哲学书中最好读的(虽然没有看过几本,呵呵~)在这本书的第一句: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中国哲学在重要性。
从这本书了解了八卦的由来,各个思想学派的发展历史,各个学派中的代表人物。
中国的哲学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国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觉各家的思想就是一个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历史,不知哲学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许哲学就是这样吧。
我认为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各方面的条件的影响,特别是物质方面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哲学思想在经济的发展中也有意或无意地随着发展。
书上也说了些东方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哲学思想的差别,毕竟两者的物质,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基础不同,所以理所当然地有差别。
但是两者都是人类的优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两者优秀的成分相结合利用,正如本书上所说的中过哲学上负的方法和西方哲学正的方法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
虽然自己简直就是没有水平,但是还幻想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体谅,或许当我看这本书第二次的时候会有所感悟!《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将人生划分为四境界。
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我个人觉得,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功利境界。
即我们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利己考虑,尽管结果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
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为自己谋取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同时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2023年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将人生划分为四境界。
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我个人觉得,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功利境界。
即我们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利己考虑,尽管结果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
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为自己谋取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同时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但实际我们教师就是处在道德境界,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伦理、道德的传授人,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努力学习,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到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内容和意义,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将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不断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
对此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首先,作为教师,要热爱教育,献身教育。
以从事教育工作为荣,以献身教育事业为乐,自觉地用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武装头脑,用科教兴国战略激奋自我,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现实面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将教师作为终身职业,孜孜以求,勤奋耕耘,在平凡的教书育人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称号。
其次,要爱护学生,教书育人。
教师教育对象是学生,其主要任务是教学,而教学过程是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的过程。
面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动态,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思想,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主动与学生交流,和睦相处;要尊重学生人格,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业;要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思想,善待学生、宽容学生、理解学生;要用自己的品行、人格熏染学生、陶冶学生、唤醒学生。
将教书育人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三篇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1)古人说 , "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黄金屋 .〞但我刚看到?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时却没有什么感情 .书的封面是米白色 ,上面有金色的 "冯友兰作品精选〞七字 ,很普通 ,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宁静 ,平淡 .书在手里没有什么感觉 ,就匆匆放进抽屉 ,直到阅读课时才拿出来 ,当时记得还是现场拆封面 .读这本书的最|||初感觉是无聊 ,可以用 "好看的想让人睡觉〞来形容 .书里面有一些是引用古文 ,没有给你注释 ,让你自己思考 ,第|一次看着差点睡着了 ,并没有沉浸在书中的海洋里 .就像生物老师说的: "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认识 ,都拼在一起你便不知 .〞哲学也是这道理 ,因为从来没有读过这本书 ,感觉很陌生 .渐渐地 ,我进入书的境界中 ,慢慢的融入在书中 ,书中有许多的精华 ,你唯有 "啃读〞才会知道其中的意蕴 .读完书才明白 "啃读〞与 "悦读〞不同 ,读过这本书与没读过这本书是不一样的- -里面有 "哲学〞的知识 ,可以丰富思维 ,增长见识 ,让人更加智慧 .书中有很多历史知识等 ,读起来也别有一般滋味 .哲学就像物理一样 ,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都以不同形式与时代、社会、(政|治)、人生联系在一起 .书中的许多观点令我佩服 ,就像书中所说的: "哲学不仅是知识 ,更重要的是 ,它是生命的体验 .〞它告诉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用新的眼光来认识哲学 .在宇宙间 ,万事万物存在都有它的理由 ,我们应顺应自然 ,明白宇宙的每一事物存在的缘由 .要说不喜欢这本书那是不可能的 ,议论中夹着少许的描写 ,内容显得并不太枯燥(转载于 : :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三篇) .但因为书中还有许多古文 ,看不懂 ,爱恨有加 .书中讲述了许多哲学 ,儒家、道家、法家……不止国内的 ,还有国外的 ,甚至|||贯穿整个世|界 .真是太奇妙了!哲学是什么?一切源泉来自哲学 ,这本书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谈论的东西 .例如: "人没有私欲 ,他的内心像一面明镜 .〞这句话警醒我们:把自己的内心磨砺得像明镜一般 ,时刻提醒自己不犯错误 ,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 ,不被心中的贪婪所迷惑 .书中精华太多 ,多得我们都不知从何处说起;哲学的应用范围太广 ,大到国|家大事 ,小到生活琐事 ,简直无所不包 ,是天地间最|||大的学问 ,值得我们一生去追寻!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2)冯友兰先生说过 ,他对哲学的理解便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 .人假设是活着 ,那必定会思考 ,而这种思考就是反思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 ,之所以被称为哲学家 ,是因为他们都对他们的人生进行了系统的反思 .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 ,他对自己一生的教育教学、人生探索进行反思 ,最|||终才有了?论语?这本儒家经典 .道家老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就某件事 ,他就要把自己放在成就事情的对面;如果他想保持任何事情 ,就要成认在事情之中已经有了它自身的对立面 .这是老子对为人处世中总结的道理 .反思是促进思想的原因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 ,颁令以儒学为国|家正统之学 .而儒学也吸收了不少其他各家的思想 .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是因为他对儒学进行了思考 ,所以儒学才得到了大的弘扬 .反思亦是成功的果实 .牛顿会发现万有引力 ,那是因为他思考了为什么苹果会砸中他 ,而不是飞上天 .假设是没有思考 ,又怎会成功?人生亦如此 ,没有反思的人生是无色的 ,就如阴雨的天空 ,没有太阳的照耀变得灰蒙蒙的 ,没有亮丽的荣耀 .可见 ,反思对于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 ,从出生起一直到死亡的那一秒 ,我们的大脑都是在思考的 .尽管细微 ,但它却证明了我们的生命存在!书的最|||后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 , "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 ,才能归入潜默 .〞都说沉默是金 ,而在成为 "金〞之前 ,必定会不沉默 ,甚是疯狂 .在光鲜艳丽的成功背后 ,必定要尝尽苦难 ,历尽黑暗 ,这样才能最|||终抵达成功 ,拥抱光明 .冯友兰先生写下这句话的时候 ,也有思考 ,而我在赏析这句话的时候 ,也有思考 .这足以说明 ,人们说每一句话 ,写每一个字都是会思考 ,反思的 .总而言之 ,反思必定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反思 ,养性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3)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就对这本书没有产生好感 ,而老师也说这本书是要 "啃〞读的 ,然而这样的书完全不对我的口味 .改变是从某些同学的摘录开始的 ,或许只是对其中的局部内容开始感兴趣 ,也没有想把这本书的每个字都研究透 ,但我还是有了一些不多的感想 .OK ,那么我们开讲 .首|||先是儒家的一些我看到的东西:积极入世 . "积极入世〞倡导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个人健康人格,提出了 "舍生取义〞的人生最|||高道德标准,从而打造了整个民族的强健精神支柱和充满浩然正气的民族性格,完整地构建了全民族的道德体系,加上儒家 "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 "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 "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 "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仍渗透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一直是中华民族在人文理想方面的珍贵精神财富 .然后是道家的 "出世〞 .我对于道家的出世到不是很了解 ,主要了解它主张的 "无为〞 .一开始认为 "无为〞是无所作为 ,读过书的相关局部后大致了解到 ,无为是指经过有为的思考 ,以时势、趋势的判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 ,以我的理解 ,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好属于自己本分的事就够了 ,也算是简单地实现了 "无为〞的意义 .我最|||欣赏的是: "以出世的态度做人 ,以入世的态度做事〞 .(?出世做人入世做事?)我还想说一个比拟传奇的人物 - -|||王守仁 .这个人明显是精通哲学的 ,而且可能是哲学界的一位大佬 ,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同时还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 "心学〞的观念就是由他提出 .最|||开始 ,有人向他讲授 "格物致知〞之学 ,|||王守仁甚喜(转载于 : :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三篇) .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 ,思考宋儒所谓 "物有表里精粗 ,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 .为了实践朱熹的 "格物致知〞 ,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 , "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 ,什么都没有发现 ,人却因此病倒 .从此 ,|||王守仁对 "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疑心 .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是著名的 "守仁格竹〞 .接着就是他的悟道之路 .自他被贬后他父亲对他说: "既然朝廷委命于你 ,就有责任在身 ,你还是上任去吧 .〞随后他踏上路途 ,来到贵州龙场 , "万山丛薄 ,苗、僚杂居〞 ,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 .|||王守仁没有气馁 ,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 ,受到民众爱戴 .在这个时期 ,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 .|||王守仁认识到 "圣人之道 ,吾性自足 ,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他在这段时期写了 "教条示龙场诸生〞 ,史称龙场悟道 .(?明朝那些事?)。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3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1刚读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先说一下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受,再说一下我个人的读书观。
我没有看过其他人写的中国哲学史,只是从《陈寅恪讲国学》中了解到,陈寅恪对冯友兰的这本评价非常高,觉得它真正发挥了"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客观而公正地去看待中国历代的哲学观点。
虽然没有对比,但是我也能感受到它态度的客观、公正,对待各家观点不做过多个人的评判,只是用通俗易懂、直白浅显、清晰流畅的语言,将中国历史历代的大哲学家、著名学派(儒、道、墨、法、阴阳、佛、新道家、禅宗、新儒家)及其主要观点娓娓道来。
他不对读者的判断施加任何影响,态度严谨、风格朴实,再加上简洁语言的魅力,读起来没有任何压迫感。
任何人读完后,都可以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认同的学派,去针对性地找相关著作来研读。
不管作为一位哲学史研究者还是作为书的作者,冯大师的这种风格,都是值得推崇的。
也难怪这本书在哲学史著作里,堪称最经典。
因为书叫《简史》,所以对各家观点和哲学家本人的生平都没有做深入的介绍。
单从入门角度来看,已经能勾起人的兴趣了。
在看书之前,我不知道儒学在各个朝代都得到了不同的重视和新的阐释,也不知道禅宗原来是佛学和道家的结合。
老庄学说宏大但晦涩隐秘,向郭注解却把老庄哲学解释得非常高明而又进步,让我想要深入探究。
道教的产生原来是因为佛教进入中国后,引发了大众对民族宗教缺失的愤怒感。
新儒学和先秦儒学差别非常大,到底哪个更高明众说纷纭。
中国人并不是没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个人独立意识的追求,魏晋名士的"风流"佳话一直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但也可能正是因为缺乏才显得可贵吧。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供大家赏析。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一、为什么读哲学史?人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
了解一个事物需要看他形成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才能更透彻地了解他的现在。
现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一定与古代哲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我今年暑假选读了一本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
二、介绍冯友兰。
冯友兰,世界公认的中国现代哲学家。
六十多年前,冯友兰先生在美国大学开讲座,向西方人讲授中国传统文化。
其英文讲稿整理后写成《中国哲学简史》。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简史》不仅一直是世界许多大学学习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更成为许多西方人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入门书,可以说是历久弥新。
这本书用二十余万字的篇幅讲述几千年中国哲学史,选材精当,文笔精妙,深入浅出,以有限的篇幅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正如冯先生自己所说小景之中,形神自足。
所以说,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学习中国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史的最好选择之一。
现在本书被列入北大学生应读书目,同时还被确定为语文新课标深阅读丛书之一、与《傅雷家书》、《美的历程》并称为学生三书。
三、现在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读书所得。
(一)哲学的作用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以前我们都学过,他教我们世界观方法论,让人感觉到它正确的无懈可击,很高深,也很枯燥,离我们的距离很远。
再加上现代社会专业知识日益精确化,专家们对越来越少的东西知道得越来越多,而哲学家对越来越多的东西知道得越来越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哲学还有用吗?关于哲学的功用是什么,冯友兰先生有这样的见解:哲学不报告任何事实,所以不能用具体的、物理的方法解决任何问题。
例如,它既不能使人长生不老,也不能使人致富不穷。
可是它能够给人一种观点,从这种观点可以看出生死相同、得失相等。
从实用的观点看,哲学是无用的。
哲学能给我们一种观点,而观点可能很有用。
用庄子的话说,这是无用之用。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篇一“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
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
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
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
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
所以哲学给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
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
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
学习哲学就是“上路”。
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
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
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
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放假的时候,爸爸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
当时很不了解,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乏味。
可能现在的我们对读懂这本书很难,但是我们可以领略到哲学的庞大气场和魅力,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
能够提升我们的价值观和扩宽知识面。
书中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作者冯友兰先生出现在《无问西东》片尾的彩蛋里,绝对的大师级人物,不仅是哲学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学家。
1935年写作完成两卷本巨著《中国哲学史》,1946-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文讲授中国哲学史,英文讲稿由他的学生布德整理成书,就是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的入门经典。
大家创业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哲学是一门囊括万千的学问,它大到研究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真理,可指导科学的发展,却又小到会去探讨每个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你的待人接物。
每一个人的个人哲学,会影响他的人生轨迹,反过来,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也会展现他的哲学观。
因此,在读过冯友兰所著的中国哲学简史后,我在此记录下我所赞同的观点,并希望其日后可以为我所用。
道生万物道,即道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规律。
任何一个存在都有自己的道理和规律,任何一个问题也有最妥善的解决方法。
如果你事先摸清它的规律,在制定妥善的计划,那么相信问题会迎刃而解事半而功倍。
而如果你偏不信邪,在分析出任何道理之前盲目的横冲直撞,那么即使能解决问题也会花费不必要的时间精力。
举一个高中政治老师常用的例子,劈柴时,用力方向与木柴的纹路在同一方向上往往是最省力的,这里木柴的纹路便是指木柴的道,而你挥动斧子的方向便是你的发力方向,两者重合便可一击断木。
出世与入世出世是一般的道家处世态度,即隐居于荒山老林之中不问世事。
杨朱曾说过,损一毫利天下,不予也。
其意为,就算可以通过损伤到我一点点的利益而惠及普天之下的所有生灵,我也是不愿意的。
这便是极端而典型的出世,也是成语一毛不拔的由来。
儒家所崇尚的入世便是指学而优则仕,安邦定国,以天下为己任。
抛头颅洒热血,愿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成全普天下之人。
在我看来,这两者似乎都有些极端了,我向往这两者中的一个平衡。
一个现代人,归隐于桃花源之中,完全脱离都市的喧嚣与二十一世纪的先进科技似乎并不现实。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选三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一”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
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
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
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
很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
因此哲学给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
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
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身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
学习哲学就是“上路”。
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
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
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
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放假的时候,爸爸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
当时很不了解,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乏味。
可能现在的我们对读懂这本书很难,但我们可以领略到哲学的庞大气场和魅力,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
能提升我们的价值观和扩宽知识面。
书中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升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
书中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篇1】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哲学是什么小时候,我完全没接触过,感觉它就像是人们经常谈论的那些很厉害的东西。
现在,我依然不懂哲学是什么,总以为它太难,太深奥了。
几周前,老师让我们读《中国哲学简史》,我想从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我花了三个星期读完了这本书。
刚读时,觉得挺乏味的,完全不理解其中的大道理,但当老师推荐我们“啃”读之后,我才发现这本书的奥妙所在:它所说的许多观点和理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相吻合的,非常神奇,细细阅读之后,感觉这本书还很有韵味。
这本书道理太多且很有深度,我只来谈谈对最为典型的“儒道互补”思想的粗浅看法。
儒家,是一个主张“仁”“爱人”的学派,主要讲述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更好的融入社会,彰显人的善良本性。
而道家却恰恰相反,它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善恶因果,人们只需除去不应该做的事就可以了,以至“无为“。
儒家提倡“入世”,融入社会,以人为本。
而道家提倡“出世”,清心寡欲,以自然为本。
这两家看起来是对立的,毫不相干的,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拿“出世”和“入世”来说吧,儒家提倡的“入世”,其实就是融入社会之中,把握好人际关系。
儒家自身也已经做到了“入世”,因为儒家行事高调。
汉武帝时期还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潮流,使儒家变得家喻户晓,成为当时的百家之首。
相比儒家,道家就显得低调多了,因为道家属于那种归隐派,它追求的是心灵上的满足感和灵魂的超脱感,“超凡脱俗“似乎已经成为了道家的专属名词。
况且道家崇尚人与自然,心灵的高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一种出世的象征吧。
所谓“儒道互补”,就是做到既出世又入世。
人类一生下来就会融入社会这个集体,在现代这个华灯璀璨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总要比人与自然间的相处多得多,所以处理人际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我看来入世虽然肤浅,却实用,出世虽然会获得所谓的最高成就,但那是虚无缥缈的。
但也不是说出世就毫无意义,毕竟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会有生老病死,喜怒哀乐。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6篇)【篇一】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一、总体感觉最大的感受就是:短小精悍。
全书正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79页,却把中国哲学思想五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讲透了。
比如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只用十二页,讲了孔子八个方面的内容,孔子与六经、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正名、仁义、忠恕、知命、孔子的心灵修养、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基本把孔子的生平、成就和核心思想讲透了。
再比如第九章,从102页到114页,也仅仅用了十二页,讲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道,无名、自然的不变规律、为人处世、政治理论等六个方面概括了道家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老子。
这是一本可以随手翻阅的书,可以叫做枕边书,偶尔空闲时、睡前或醒后,都可以翻翻看看,总会有一些感悟和体会。
还有就是这本书的学以致用精神,他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哲学层面上,而是与现实紧密联系。
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诗经》有一首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我把这两句诗概括为‘旧邦新命’,这几个字,中国历史发展的现阶段足以当之。
‘旧邦’指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
阐旧邦以辅新命,余平生志事,盖在斯矣。
”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虽然是1946年,抗战胜利后去美国讲学的演讲集,却可以在现在以至未来都会迸发勃勃生机。
这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就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当中去,把自己的志向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冯友兰先生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二、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
儒家:孔子:第一位教师。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汉代儒家兴盛:董仲舒。
隋唐更新的儒家:韩愈,周敦颐。
宋代更新的儒家:程颢(哥哥),程颐(弟弟)。
儒家两个学派:宇宙心学(陆九渊),理学(朱熹)。
道家: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汉代道家再起:扬雄和王充。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向秀和郭象)。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25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1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先生对于宗教的认识是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即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等。
可以看出任意一个伟大的宗教内核必定有一个哲学体系的加持。
现实中对于宗教的贬低化应该是片面地只看到了宗教的迷信层面而未注意到它的教义、礼仪和体制。
因此冯先生描述哲学的两大特点:其一是系统性,其二是具有反思性的。
人作为思考主体进行思考的时候,经常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限制和影响,特定的生活中,体悟生活和生命便会有特定的方式。
所以在哲学中会有一定的强调、一定的省略,组成了哲学的特点。
而中国的哲学之所以发展至今日,与其中国的背景因素不无关系。
尤其是中华民族的地理、经济背景,冯先生在第二章开篇引用了《论语》(《雍也》第二十一章)里的孔子的一段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冯先生引用此话将中国文明与两希文明(希腊和希伯来)做对比,希腊文明属于典型的海洋文明,身处于地中海,扼守连接欧洲和小亚细亚的咽喉。
因此从古希腊从开始至雅典时代,对于商业十分看重,除了有北面的山区,其中有马其顿人、色雷斯人,雅典的城邦面临大海,有着海洋民族的特性。
而中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只有一面靠海,而且从古至今中国人下远洋的次数并不多,例如徐福东渡到日本为秦始皇求丹药,还有作为中国远洋团队上的创举郑和下西洋。
因此东亚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国是土地式文明,而非海洋式文明。
开篇的山和水是不是有可能分别暗指的便是中华文明比做乐山,更为静态,西方的动态的海洋文明比做乐水,更为动态。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
因此在古代的中国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
在中文里,“普天之下”和“四海之内”都是表示“世界”。
但是对于希腊人,一直处于海洋国家会不明白,居住在“四海之内”(比如说,住在克里特岛上),怎么就是住在“普天之下”。
从孔子的时代直到十九世纪末,中国的思想家们从来没有到海上冒险的经历。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一、总体感觉最大的感受就是:短小精悍。
全书正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79页,却把中国哲学思想五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讲透了。
比如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只用十二页,讲了孔子八个方面的内容,孔子与六经、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正名、仁义、忠恕、知命、孔子的心灵修养、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基本把孔子的生平、成就和核心思想讲透了。
再比如第九章,从102页到114页,也仅仅用了十二页,讲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道,无名、自然的不变规律、为人处世、政治理论等六个方面概括了道家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老子。
这是一本可以随手翻阅的书,可以叫做枕边书,偶尔空闲时、睡前或醒后,都可以翻翻看看,总会有一些感悟和体会。
还有就是这本书的学以致用精神,他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哲学层面上,而是与现实紧密联系。
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诗经》有一首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我把这两句诗概括为‘旧邦新命’,这几个字,中国历史发展的现阶段足以当之。
‘旧邦’指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
阐旧邦以辅新命,余平生志事,盖在斯矣。
”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虽然是1946年,抗战胜利后去美国讲学的演讲集,却可以在现在以至未来都会迸发勃勃生机。
这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就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当中去,把自己的志向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冯友兰先生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二、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
儒家:孔子:第一位教师。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汉代儒家兴盛:董仲舒。
隋唐更新的儒家:韩愈,周敦颐。
宋代更新的儒家:程颢(哥哥),程颐(弟弟)。
儒家两个学派:宇宙心学(陆九渊),理学(朱熹)。
道家: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汉代道家再起:扬雄和王充。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向秀和郭象)。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3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3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哲学简史》是一部享誉中外、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哲学名著。
它是根据一代哲人冯友兰在美国的演讲稿而成的,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广泛流传。
它把中国的哲学开展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来,通过对中国哲学的审视,让读者感悟到中国文化在当今的重大意义,不失为一部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的文化经典。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实话说,笔者对中国哲学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一个非常浅薄的水平。
但在阅读了冯友兰老师的这本《中国哲学简史》后,笔者对中国哲学有了新的认识,哲学的知识不再是零碎的,而是有条理、系统化的了。
下面,就列举一些阅读过程中摘录的句子以及我的理解,作为我的收获吧。
著者在第四章中提到“对于《六经》,孔子既不是著者,也不是注者,甚至不是编者。
”由此,著者进一步得出一个推论,那就是“孔子只是一位私人教师,而不是一位私人著作家。
”看到这里,笔者想到了之前的“孔子热”现象。
社会曾经大肆炒作与孔子相关的种种事物,然而炒作的背后,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孔子,理解孔子的思想呢?在这里,笔者不是想否认孔子在我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但笔者觉得,对孔子的盲目炒作,只会造成孔子形象的虚高,以至于最后,人们但凡遇到与文化相关的东西就把孔子抬出来,这未免有点不伦不类。
著者在第九章中提到“‘无为’的意义,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他只是要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任意为之。
”这让笔者想到了以前在政治课本上看到的一个概念,即“效劳型政府、有限型政府”的概念。
这个概念的意思,是指政府要在职责范围内作为,做到不越界,尽力效劳人民。
然而,当下社会,一部分政府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官商的勾结,他们不是“无为”,而是“无所不为”,这恰恰是哲学中所批判的。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近代渊博而专精的哲学家和理学名儒,这本代表著作也蜚声海内外,得到老师的指引,有幸拜读。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从先秦时期的百家思想以及道家、儒家、佛教等学派在后期历史中的发展、结合、影响,着重讲到了新道家和新儒家的派别分化,另外,还简述了外国哲学传入、中国哲学在当代的发展方向等问题。
读了此书,使人颇受教益。
先说说书中介绍的六家思想,作者认为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者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
儒家强调“正名”,即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比如“君臣父子”等等。
亦强调“仁、义”,“义”是事之“宜”,即“应该”,是绝对的命令,是铁的规则,社会中的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的,有道德逻辑的,若非道德意义上的思考,即使做了好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
“仁”则是这些责任和义务的本质是“爱人”,是德行的总和。
还强调“忠、恕”,“己之所欲,也施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还强调“知命”,无所为而为,做事纯粹在道德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除道德以外的任何考虑,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因此将永不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
荀子作为儒家的现实主义一派,也有人认为他是外儒内法的一派,荀子强调性恶学说,而孟子强调性善学说,荀子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为努力的结果,因而强调了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以兼为正,是以聪耳明目,相与视听乎;是以肱骨毕强,相为动宰乎。
而有道肄相教诲,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防依以长其身。
今唯毋以兼为正,即若其利也”,墨家认为兼爱是天下唯一的道路,同时,墨家相信鬼神的存在,为善者赏之,为不善者罚之,轻祭祀礼节,同时有唯心主义的倾向,认为鬼神是人类活动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
儒家的“仁”与墨家的“兼爱”在爱人上面有程度深浅远近的不同,儒家认为“杨氏(道家)为我,是无君也。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
是禽兽也……”
道家是避世以洁其身的一个思想体系,早期道家的杨朱认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且“陌生贵己”,“轻物重生”、“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老子》、《庄子》是道家后续发展阶段,“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
”同时,赞美无用之用,有个故事是有一棵很大的不材之木,无所可用,所以匠人不砍它,而有一天,主人杀不能鸣叫的雁烹之待客。
“无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道家思想从最初的贵己走向了无我。
老子的思想充满了辩证的智慧,说“不知常,妄作,凶”、“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弊则新。
少则得。
多则惑。
”“无为”的意义,不是完全无所作为,而是有为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任意妄为,道生万物,道法自然,一个人应该使其作为严格限制在必要的、自然的范围内,顺德而行,超越美恶的区别,“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祸莫不大于不知足,咎莫不大于欲得。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庄子是道家的最高发展阶段,“不知之知”,“不知”经过有知的阶段后达到的一种无知的状态,即大智若愚。
名家的代表施惠强调客观事物“实”是相对的、变化的,“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另外一位代表公孙龙则强调“名”是绝对的、不变的,事物存在形而上学的“共相”。
凡是可以为某种经验的对象,或某种经验可能的对象,都是有形象的,;凡是有形象的,在形象之内的,存在于实际世界之内的,都是某种经验的对象,或其可能的对象。
法家的代表人物为商鞅和集大成者韩非子,韩非子总结了法家的三大派系:“势”派:以慎到为代表,强调权利权威,“术”派:以韩国的申不害为代表,强调办事、用人的驭人之术,“法”派以商鞅为代表,强调法律、法制。
各个学派出现了折中趋势,体现了各种思想存在的强烈的统一愿望,在政治领域内表现为各国人民苦于战祸,渴望政治上的统一。
《荀子》中有一篇《解蔽》道出了各家的优劣,“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庄子》中的一篇《天下》讲到,儒家只知道“道”的粗方面和细枝
末节,而不知道精要根本,而道家知道原理,却不知其末,还表达了对各家的态度,“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
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
”。
在汉朝,儒家的得到空前的兴盛,被汉朝选为官方学说,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儒家在更具体的层面教会了人们怎样去行为处事,而道家蔽于道而不知礼,法家又过于激进,弊于法而不知贤,这里的“礼”即为具体行为处事的准则,“贤”即为道德情操。
儒家学说的专用范围是社会组织、学术界、精神和道德文明,法家学说的专用范围限于实际政治理论和技术。
汉朝末期,道教兴起,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秩序大乱,人们倾向于批评现存的政治、社会制度,道家学说自然兴起,新道家的主理派代表有郭象、向秀,强调遵从理性而生,认为道无所不在,道生万物,是真正的“无”,同时认为万物普遍联系且不断变化发展,互为因果,另外。
顺应社会形势变化、顺应自然就是无为,而反对而固执过时之物即有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就是无为,可以看出,这里的“无为”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就是现在人们日常中所说的“有为”;主情派代表以魏晋书《世说新语》的风流人物为代表,如刘伶、阮籍、支遁等,主情派认为“圣人有情而无累”,审美自然。
而后,佛教兴起,“业的”的概念为行为、动作,延伸开来为一个有情物的作为、思想、感情等都是“业”,为心的动机和行动。
人的痛苦,起于对事物本性的根本无知,即“无明”,无明生贪嗔痴念,从而陷入生死轮回,从无明中解脱成为“涅槃”,觉悟的过程为“菩提”。
新儒家分为两个派别,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派,“形而上学,无形无影是此理。
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
”朱熹认为,各类事物各有其自己的理,只要有此类事物的成员,此类之理便在此类成员中,便是此类成员之性。
正是此理,使此类事物成为此类事物。
在事物存在之前,已经有理。
他认为,“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有是理而后有是气,有是气则必有是理。
但秉气之清者,为圣为贤,如珠宝在清冷水中。
秉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如珠在浊水中。
”,因此他认为人之善恶,就是气之好坏,而理无好坏。
另外,朱熹认为:我们只有通过具体的,才能知道抽象的;我们只有通过心,才能知道性。
之治国修身方面,都要遵循事物之理,使事物不
受到气秉所累,明白地表现出理来,并且他提出,格物的方法为:致知和用敬,即要“穷理”,通过形而下之器上寻那形而上之道,亦即要在心中记着,我们正在做的,是为了见性(理),是为了擦净珍珠,重放光彩,要敬未见之理,未见之光。
新儒家的另一派是以程颢、陆九渊、王守成(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派。
他们认为,心即理,如果没有心,也就没有理,而朱熹恰是相反地认为,无论有没有心,理照样在那里,因此,王阳明认为,心是我们自己所体验到的世界的立法者和主宰。
他认为,一切人无论善恶,都有“明明德”的心之本性;在修养方面,先要用敬,敬仁,先信得过自己的本心,一往直前,“激厉奋讯,决破罗网,焚烧荆棘,荡夷污泽。
”,陆王学派在本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但是对于探究主观世界,别有一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