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公开课评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277.66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数学评课稿模板一等奖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观众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节初中数学公开课,题目为《三角形的面积》。
在这堂课上,我采取了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以下是我的评课稿: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充实。
在这堂课上,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 S=ah,其中 S 表示面积,a 表示边长,h 表示高。
接着,我通过实际案例和学生感兴趣的事例,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实际意义。
同时,我也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手段先进。
在这堂课上,我采取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式。
通过这一方式,学生能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我也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视频、PPT 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式。
三、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在这堂课上,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和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价值。
通过这一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结起来,这节初中数学公开课《三角形的面积》取得了非常不
错的效果。
学生对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和应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技巧。
最后,我再次感谢评委老师的高度评价,也谢谢大家的聆听!。
数学评课稿14篇【通用】数学评课稿篇1早上,观摩了张老师的课,有三点体会和感受。
一、精彩的预约张老师设置了符合学生实际和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从七个方面对对“圆的认识”这一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从中体现了注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质疑,注重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包括学具的准备)化抽象为具体,激发了兴趣。
二、和谐的实施从教学方式来看,张老师的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构建了从“问题情境——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新型教学方式,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又有用。
从学习方式来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操作和探究的机会,变“单纯从书本中学数学”为“密切联系生活做数学”。
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师能引领孩子走进数学的天地,使学数学成为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通过借助剪刀、圆规、实物拷贝、绳子或木棒来画圆;通过折的方法和画的'方法来寻找圆中的半径,直径的条数、长度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
从激发学生思考来考虑,圆是平面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大不相同,区别较大,教师能引导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数学思考即数学思维,在三维目标中具有突出的地位,能思考就能学好数学。
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的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考”。
张老师的课,在发展学生数学思考这方面做到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应用意识及推理能力。
三、成长的质疑动手就体验了吗?数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强调体验过程,历经过程才能更深刻的领会。
动手操作是体验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动手都能得到体验。
怎样的动手才能有所体验,需要我们去努力,去探索。
数学知识背景的了解度有多深?用不同的方法画圆这一环节,课堂上老师说有四种方法来画圆,其实剪刀和圆规来画圆是同出一辙,原理一样。
画圆经历了借助实物磨印,到借助绳子或木棒来画圆,最后才到圆规,这些只是工具的演变过程,并不能说用什么工具来圆,就有几种方法。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生活中的比》评课稿《生活中的比》是小学六年级的教学内容。
“比”是本册教材中的重点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已学过的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运算、分数的意义及差不多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而《生活中的比》又是整个章节的起始课,本节课的教学成效会直截了当阻碍到后面几节课能否顺利有效地进行。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专门难做到恰如其分。
什么缘故?依旧没有完全“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那个问题,方法专门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刻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能够写在后黑板的“积存专栏”上每日一换,能够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番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如此,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 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宝。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为所欲为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杨老师的教学设计紧贴学习目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学流程思路清晰,教学重难点突出。
整个教学活动充分表达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主动参与和体验整个教学过程。
那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同时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因此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能够分为人一辈子、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究、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能够积存40多则材料。
假如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杨老师在这一节课中要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遵循“导问题——思问题——解问题”这一差不多框架设计每一个问题,学生问题解决和创新表达的欲望强烈,能联系实际,及时迁移并运用比的有关知识。
同时,课件制作精美,能够运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爱好的同时有效辅助学习目标的达成。
小学数学公开课《认识公顷》评课稿昨天上午我听了朱鹏丽老师执教的《认识公顷》这节课,感觉收获颇多。
一、这节课我的收获,也是这节课的特色1、朱老师的新课引入的很好。
《认识公顷》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节课。
我们都知道每单元的第一节课不好讲,既要了解学生之前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要由旧入新过度到新授课内容。
朱老师先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并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通过习题对旧知识进行巩固,接着展示绿博园图片,使学生意识到要测量绿博园的面积用已有的面积单位不合适,引出矛盾,切入新课。
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很自然。
2、构建合理,层次清晰。
能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有的放矢的层层推进,由易到难,有简单到复杂,使教与学的过程一目了然。
首先是借助资料,初步感知公顷。
用图片展示了天安门广场、世博园、布达拉宫、杭州西湖,让学生通过看。
读,初步感知这些知名景点的面积都用到了公顷。
接着让学生认识1公顷的含义。
通过计算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得到1公顷=10000平方米。
通过习题,巩固练习公顷与平方米的转换。
三是感知1公顷的大小,从身边的实例让学生切实感受1公顷的大小。
3、本节课朱老师设计理念新颖,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真正体现了“数学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思想。
公顷不像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可以用身边的物品来感知。
朱老师利用我们平时上操的操场,有5个这样的操场约为1公顷,我们校园的面积约为3公顷。
这样比较好的突破了这个难点。
4、朱老师很了解学情。
在计算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之前,先回顾了相关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补充了多位数乘多位数、多位数除以多位数的知识。
这一点很有必要,这是4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需要用到。
另外,朱老师的课堂语言简练,板书简单明了,讲课的逻辑性很强,在此我不再一一评价,总之,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二、我的建议课堂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
一节课或多或少会有遗憾。
对于这节课我提两点建议。
1、课堂语言可以活泼一些。
实验小学《最大公因数》公开课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聆听了钟丽冈老师执教的《最大公因数》一课,感触颇深,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通过找公因数的过程,让学生懂得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语言有起有伏,富有感染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钟老师始终情绪饱满,带领着学生学习数学。
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1、发挥学生的主体,自主探究。
教学新知识时,钟老师并没有直接讲授内容,钟老师抛出问题后而是让学生独立探究。
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充分调动了已有知识经验、方法、技能,找出了各种求“9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知识衔接紧密,流畅自然。
在教学中,钟老师首先从学过的因数、倍数谈话引入,然后让学生回忆因数的特征,接着通过一个找因数的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从刚才的同学站立情况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有的同学站立两次的情况?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从而引入新课。
3、重视联系实际,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
钟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问题、场景等的呈现更加直观,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起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的作用。
4、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习的过程。
钟老师及时的评价与肯定,都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钟老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合作者,真正实现了角色的转变。
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
本节课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新,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5、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特点。
钟老师注重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体现教学设计的问题性和实效性,凸显出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在平实中让学生享受课堂的真实。
6、课堂结构完整,环节过渡流畅。
整个过程自然流畅。
最后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设计,辨析、填空、讲故事等,题型多样,层层递进,孩子们在愉快轻松的氛围里巩固了新知,做到了寓教于乐。
教研公开课《平均数》听课评课稿
今天有幸聆听了刘璇老师的《平均数》,感受颇深,获益不少。
在她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下面还有我一点点浅薄的意见:
刘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了加工整理,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触发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在本节课中,刘老师设计教学情景让孩子充分感知平均数的意义,建立求平均数数学方法的模型。
在解决具体实际问题中,感受平均数的敏感性以及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刘老师出示情境图,让孩子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抽取出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同时,借助统计图,孩子们直观的看到把所有的数据匀一匀,变得同样多。
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可以表示一组的整体水平,在数学上我们又把这个数据叫做平均数。
这让孩子们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刻。
以上都是我个人不成熟的一些看法,如有什么不到之处请大家指正。
2020年12月。
三年级数学公开课《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评课稿
听了牛鹏丽老师的三年级数学课,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本课教学重难点是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这节课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师生共同探究,获取数学知识。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特色:
1.整体结构合理,教学过程流畅
牛老师从教材儿童游乐园的情景入手,引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情境中理解乘法计算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索,以合作的方式总结出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法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2. 通过让学生计算,2x4,200x4,2000x4让学生从中发现这类题的规律,再通过4x5,40x5,400x5,4000x5,让学生知道积后面的零的个数和两个因数的末尾的个数的和是一样的,这样,让学生经历计算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不足点:
1.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回答问题的集中在几个学生。
2.在教授10x4=40的计算算理时,老师的解释不到位。
小学数学公开课《画角》说课评课稿一、说教材画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认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画角”之前,学生对于角已有一定的认识,已能对角进行分类。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并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各种角的特征。
技能目标:能够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度,45度,60度和90度的角。
情感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怎样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准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二、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把下列各角填入适当的括号内。
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2、量出下列各角。
3、思考:我们已经学过画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教师明确研究任务:画一个65°的角。
2、利用活动角,渗透角的画法。
引导学生活动:教学角的画法。
(1)利用活动角和量角器,想办法摆一个65°的角。
(2)同学之间互相利用量角器检验。
(3)请摆得比较准确的同学介绍摆角的方法。
(4)尝试摆不同的角。
3、引导学生学习角的画法:要求:利用量角器画一个65°的角,画完之后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引导学生活动:⑴尝试并体验画一个65°的角。
⑵质疑,提出自己画角时遇到的问题。
⑶请学生介绍自己画角的技巧。
4、教师演示角的画法。
5、讨论画角的步骤。
(重合、找点、连线)(三)归纳小结,质疑问难1、引导学生小结“角的画法”2、让学生质疑问难。
数学公开课的评课稿优秀数学公开课的评课稿优秀1本次青年老师课堂呈现课活动在学校教务处的细心组织和各位老师的细心准备下,开展的很成功,依据教务处的统一布置,我就各位数学老师的课谈几点我个人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几位老师不要介意,同时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指正。
数学课总体呈现五大亮点:一、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同学学习有用的学问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知我们:教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同学原有的生龙活虎的阅历和同学原来的认知基础上。
各位数学老师都能恰当的运用身边的教学素材,制造有趣味的教学情景。
二、重视同学自主探究,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就是使同学在获得必需的基本数学学问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本领方面都得到进展。
各位数学老师的`课堂中,老师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授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同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同学一把在学问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同学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自动探究中取得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取得数学活动阅历。
江美春、陈志蕾的课中,她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让同学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激励同学发表本身的看法,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同学动手、察看、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同学在实在的操作活动中获得学问,体验学问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
自动权。
四、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她们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佑襄助教学,同时将察看、操作、讨论、练习、转化、对比等有效的学习方法与之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渗透,同学的学习本领和学习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这三位数学老师各有所长,每节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充分呈现了各自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她们语言美妙,仪表大方,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同学爱好的教学情景,为同学对新知的探究和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学数学公开课《四边形》评课稿《四边形》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去概括认识四边形。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 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
例 2 让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殊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从而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朱老师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立足学生起点,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细节;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开门见山引出主题。
四边形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接触到,从学生的起点来看,学生或者多或者少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朱老师从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的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四边形吗?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介绍了自己所认为的四边形。
接着朱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寻觅四边形。
学生凭借自己的已有知识去判断,在判断中学生对于四边形的知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如有几个比较典型的图形,有八个角、 8 条边的,有弯的边的。
通过这一个动手过程学生总结出四边形是有 4 条直边, 4 个角的。
学生肯定了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并且把已有经验上升到更加数学化、层次化的内容。
应该说学生更易接受,更易掌握四边形的概念。
2、通过寻觅生活中的四边形,升华学生生活体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就是发展空间观念的珍贵资源。
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朱老师充分利用生活实际的情境:在理解了四边形的概念以后,寻觅校园场景的四边形,把认识四边形这一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图形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现在学生不仅有了自己原先体验的知识,会更加明确一些看似四边形实际上不是四边形的图形。
通过寻觅生活中的四边形,升华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3、通过同桌合作交流沟通已有知识,发散学生思维;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同桌合作将四边形进行分类,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原先的分类知识,学生根据不同的几何图形的特征、性质进行分类。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优秀14篇)数学评课稿篇一圆的认识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在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饿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也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注入了新的内容,并使得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平面图形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只有结合生活,练习生活,让学生亲眼去看一看,亲手去做一做,亲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接受的知识。
李老师从生活中常见的线入手,引入了线段和圆,紧接着结合生活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圆及感知圆(主要通过用手摸一摸周围的圆),积累了一些对圆的感性认识。
接着比较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把脑海中形象具体的东西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概括或者说抽象出来。
应该说,李老师极其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
一方面,注重从生活现象中提取数学知识,引入数学学习;另一方面,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后,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说数学的回归。
比如练习中,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该安装在哪儿?我想如果给足时间,数学知识的回归在这些课上有更多的体现和应用。
在六年级的课堂上,李老师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很明显的。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让学生敢想、敢说,从而主动的去获取知识。
课中体育老师的圆上,你喜欢站在哪儿?小组合作探究直径、半径的意义以及之间的关系等都体现了这点。
同时,注重操作活动在图形学习中的地位。
操作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究图形特征的重要途径,正是操作活动,学生的探索学习才能得到顺利展开,也正是操作活动,学生对有关数学知识的体验更加真切和深刻。
最后,李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表述。
如果说操作活动能更强调知识的深刻性,那么语言表述也就是“说”,就是对知识的梳理,知识的罗列,知识的系统话整理和知识的重组。
整堂课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1) 语言的衔接稍有跳跃。
课堂的连接语是课堂驾驭能力的表现,也反映了教师设计课堂,生成课堂之间的一种应变。
小学数学公开课《周长的认识》评课稿本文旨在对小学数学公开课《周长的认识》进行评课,评估其教学内容、授课方法和教学效果。
通过对公开课的评价,旨在找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以及提出改进措施,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一、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该公开课拟围绕“周长的认识”主题展开教学。
通过引入生活实际例子,如围墙、花坛等,激发学生对周长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此外,公开课设置了适当的练习环节,通过实际操作和计算,巩固学生的掌握程度。
然而,教学内容方面仍有改进空间。
公开课内容较为简单,更多地是强调了周长的计算,缺少对周长概念的深入挖掘和拓展。
建议在教学中增加对周长概念的阐述,并引入一些复杂例子,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更广泛的实际问题中。
二、授课方法在授课方法方面,教师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借助图片和视频,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周长的概念。
同时,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不过,公开课中的教师授课时间较长,学生参与程度有待提高。
建议教师可以更多地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言,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此外,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效果在教学效果方面,公开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学会了计算周长的方法,掌握了基本的周长计算技巧。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提升。
然而,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学生对公开课内容的掌握仍不够深入,对周长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
此外,公开课中缺少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培养,更偏重于计算技巧的传授。
因此,建议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探索、多实践。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公开课《周长的认识》在教学内容、授课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数学课评课稿优秀5篇数学评课稿篇一从设计思路中可以看出,活动的来源是由于部分孩子对颜色的区分还存在着混淆的现象,所以尝试在分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操作和概括能力。
所以设计时先让幼儿进行求同活动,提高他们掌握标准的能力,循序渐进,再让幼儿进行分类活动。
通过生动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在动动、玩玩、做做的过程中,积累有关类的经验,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在“行为跟进”教学研讨活动姚老师执教了一堂数学活动:《图形宝宝》。
从设计思路中可以看出,活动的来源是由于部分孩子对颜色的区分还存在着混淆的现象,所以尝试在分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操作和概括能力。
在环节设计中,姚老师首先出示引出三角形和正方形,巩固两种图形的特征,接着引入颜色的认识,激发孩子往下学习的兴趣。
接着姚老师通过教具的操作,让孩子知道如何给图形宝宝按颜色分类,让孩子在自主的实践中探究颜色、形状,然后给图形宝宝分类。
最后让孩子们在自己的操作中探索如何给图形宝宝分类,并在找朋友的游戏中结束活动。
活动中由于姚老师亲切的教学语态,加上为孩子营造的轻松的学习氛围,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很浓厚,对于活动的目标达成度也是较好的。
从整堂活动来看:1、教师选材合适,课程设计不错,内容丰富,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教师运用电教教学手法,使幼儿对图形、颜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扩展了他们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调动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2、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
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在这堂课中,幼儿对图形、颜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师提供的丰富材料环境中,能大胆的动手去操作。
去尝试分类,发展了他们的。
操作能力和探索欲望。
大部分幼儿都能用目测的方法说出物体的形状、颜色。
幼儿在操作环节中更好的体现了他们参与学习的自主性。
4、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富有情趣的游戏和学习情境,在这次活动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
小学数学公开课评课稿数学公开课评课从3月12日—4月18日共听了20位数学老师的课。
不难发现为讲好这节课老师们都付出了很多努力,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确实,上好每一堂课,是每个老师的追求。
下面我就这20 节课谈谈自己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老师们非常重视情境的创设。
很多老师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顺利的过渡到新知识的教学。
如:刘爱兰老师和大张艳丽老师都是讲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她们都是通过让学生观察一些物品的价格,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使学生感到学好小数是非常有必要的。
小张艳丽老师讲课的那天是3月12日,正好是植树节,她讲的课题是《年、月、日》。
课前谈话:同学们,今天是什么日子?接下来便出示一张3月12日的日历。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特殊的日子。
然后揭示课题:年、月、日。
这样的谈话目的性强、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与新课衔接自然。
当然也有一些情境创设的不那么完美,每每设计一节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创设怎样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无疑是积极的一面。
但有的老师课前谈话或活动针对性不强,甚至绕来绕去不知要干什么,致使在时间安排上显得前松后紧,有些课上甚至没有了练习的时间,这样的导入,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种形式,有不如没有。
导入部分宜间接明快,也可以直接导入。
如:胡丽娟老师讲的《找规律》一课,当出示情境图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一下子就导入了课题。
尹秀华老师的《乘法分配律》、石磊老师的《真分数和假分数》都是在复习中分别出现了一些算式、一组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分数,不知不觉中生成了本节课的课堂资源,然后进行探究学习。
因此情境的创设应视课题需要,还要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切忌死板硬套。
二、创设情境固然重要,但我们的视线更应该关注教学的内容和本质,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表达上。
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拓展应用更是一节课中重要的教学环节,下面就这些环节进行点评。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评课稿,通过评课,可以把教学活动的有关信息及时提供给师生,以便调节教学活动,使之始终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行之有效。
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公开课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1xxxx年10月17日,本人有幸参加了全区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听了两节精彩的数学课。
两位老师精心准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新颖、活泼的学生活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和教育教学理念,深深地打动着我,听了这两节课,让我受益匪浅。
下面,我就谈谈我对吴凌艳老师这节《分段整理数据》这节课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吴凌艳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的课让人听起来耳目一新,非常得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
教师先是提供了为鼓号队员买服装这一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要先收集数据,使学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
由此可以把他们的服装分为三类,大号、中号、小号,引导学生思考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记录,想到可以用画“正”字法来记录,让学生体验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最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段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分析整理后的数据,根据分析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吴老师选择学生所熟悉的、蕴含数学内容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二、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吴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怎样用“正”字法来记录,怎样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这一问题上,让学生通过通过操作实践得出画“正”字法的方法,要按顺序找,可以左手指着数据,右手画“正”字法,还可以在原始数据上面做点标记,让学生在画的过程中,体验怎样做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数学评课稿【7篇】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这次漂亮的为亲带来了7篇《数学评课稿》,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数学评课稿篇一早上好,接下来由我来对我的搭档庄教师的这堂课进行点评,与其说是来参加比赛的,不如说是我们几个井底之蛙来学习、来取长补短的,若评价不到位,敬请各位教师批评指教。
庄教师执教的《搭配问题》主要以直观的资料为主,充分利用了教材资源。
选取学生熟悉的穿衣、吃饭、上学路线、石头剪刀布作为学习素材串联起来认识生活中的搭配问题,教学资料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接下来我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我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
一、评教学理念从这节课中,我看到了庄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正如课标中所说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这一理念在课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学习材料的选择上,充分使用了教材中的穿衣、吃饭、上学路线这些情境,除此之外,在拓展提高环节庄教师巧妙地选取了学生最熟悉的石头剪刀布这一游戏,把数学知识应用到游戏中,将游戏和搭配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渗透了等可能性这一知识。
这一环节学生的进取性很高,课堂到达了一个高潮。
2、学习方式上,采取了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反馈交流等方式。
在探究新知环节让孩子们自我想办法怎样才能不重复也不遗漏的将所有的方案表示出来,比一比谁最快,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进取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真正体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
3、在反馈交流时,庄教师都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思维,让学生去说,用“你怎样想的”、“谁听懂了”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我的想法,看得出庄教师有对学生的发言只做评价,不做知识解释的意识。
避免了直接将知识点灌输给孩子。
二、评教材解读组合和排列知识不仅仅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并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组合的知识,学生经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能够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公开课《垂直与平行》说课稿评课稿《垂直与平行》说课稿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平行和垂直的概念问题,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垂直”和“平行”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但是从实物抽象到同一平面,并理解其中的含义,对于空间观念尚不完善的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另外要了解两条直线的相互关系,是思维层次的一次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培养空间的想象能力。
2、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技能:培养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新知的能力;培养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同一平面”的概念,“永不相交”和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的现象。
二、说教法、学法: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情状况,结合数学知识的生成特点,本课时设计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分类比较法和观察发现法。
即让学生把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不同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再分类,比较再比较,观察再观察,自主发现垂直与平行概念的本质特征,让学生经历感知。
小学数学公开课《角的度量》评课稿角的度量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几何概念和解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次小学数学公开课中,老师围绕角的度量这一主题,通过清晰的教学设计和生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角的概念、度量方法和应用技巧。
首先,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激发了学生对角的兴趣。
在课堂中,老师向学生展示了各类与角有关的图形,并引导学生观察角所在的位置以及角的大小。
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角,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接着,老师通过简明扼要的讲解,向学生介绍了角的度量方法。
老师以图示的形式展示了用度数和弧度来度量角的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的呈现,让学生深入理解两种度量方法的区别和应用场景。
在讲解中,老师注重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度量方法,并且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注重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讲解角的度量方法时,老师使用了投影仪播放了一段与角度量相关的动画视频,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使学生对角的概念和度量方法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同时,老师还充分利用了课堂黑板和教学实例,通过手写演算和示范解题,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在课堂中,老师还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老师安排了多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和解决与角度量相关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积极思考,互相讨论,共同探索解题的方法,并在课堂结束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题思路。
这种互动性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在教学的总结和归纳环节,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巩固学生对角的度量方法的理解。
同时,老师对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积极肯定,并对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解题策略提供了指导性的回馈,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综上所述,本次小学数学公开课《角的度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上都表现出色。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乘法的认识》评课稿今天上午有幸听了刘爽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二年级数学上册关于“乘法的初步认识”。
不论是课的设计,还是教师引导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还练习的方式,都给我了较多的启示。
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1、生动的情境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为学生学习乘法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情境模型,并让学生认识到,同数连加的情境在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
刘老师充分挖掘的课本的情景导图,从图中引出本节的数学知识内容,一方面锻炼学生观察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设计上为后面引出乘法做了充分的铺垫。
2、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并会根据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和读乘法算式。
难点是由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的方法。
那么,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刘老师不断重复连加的特点,反复让学生数加数的个数,采取逐步开放的形式,让学生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情境与算式用“几个几”的形式表征出来”。
突出强调了乘法意义的本质。
一是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到底有什么联系?即如何去确定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初步领会乘法的意义)二是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写成乘法算式(深入领会乘法的意义--只有相同的数连加才能写成加法的简便计算形式,即乘法算式)。
刘老师一次次在数中提示学生的一个作用是防止学生在书写乘法算式中避免写错乘数,另一个作用就是让学生反复巩固乘法算式中的两个乘数是如何得来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细微之处讲的非常到位。
3、整堂课的设计安排比较合理,层次清晰,设计体现学生逐层深入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发展的规律。
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体现出重点知识,教学策略应用相对熟练,很自然的从加法过渡到乘法,乘法的书写、意义和演练、提升训练,每个衔接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中处理学生的问题及时到位,遇到学生不会的又返回头从加法中寻找,一直围绕着主题解决问题。
这也是提高数学学习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4、注重了思维过程的展示。
数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数学评课稿
通过听八位老师的讲课,总的来说,给我的感觉是这几位老师对新课标掌握的比较好。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几位教师的作课中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健康、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我认为做的很好: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下我的看法:
1、这几位教师的教育观念都比较新,注重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了亲切、自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用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例做为教学内容,如《面积单位》这一节引入了奥运知识,由国家大事入手,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分数的意义》这节用蛋糕、苹果、熊猫做为学习的材料,讲西游记的故事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真正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教学思路,这正是新课标中所提倡的。
2、这几节课都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各位教师都能将学数学和用数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有的老师让学生拿出学具亲动手实践,操作,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看一看等等,并且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小主人”的作用,使他们在获取新知的同时,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也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只是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3、课堂教学过程比较紧凑、严密,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比较融洽,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4、部分教师从练习题的设计来看,形式多样,而且层层深入,这样做为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活动的机会,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5、充分发挥了课件的优势,版式多样,色彩比较明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另外,我认为有些内容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或通过小组交流能完成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
上课学生回答出错时,教师不能把学生放在一旁不理,可以让别的学生来帮助他或教师来引导。
从这几位教师的讲课中,我们老师也能看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不足之处,我希望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总之,各个教学节我们教师都是充分相信学生,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活动意愿的基础上教学的,在整个课堂中我们都能看到学生在学习中更乐于表现自我,更乐于探究创造。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
孟轲乡孟轲集小学闫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