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必修知识专题复习提纲:专题三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 格式:docx
  • 大小:17.03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一、1949——1956的经济建设(过渡时期)

(一)1949——1952的经济建设(重点: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1、背景: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经济烂摊子

2、措施: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等

3、意义: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1953——1956的经济建设(重点:开展一五计划,包括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1、工业化建设

(1)时间:1953一五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到1957年提前完成

(2)特点:政府主导、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

(3)成效: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建成汽车、飞机等重要工业部门和东北重工业基地,初步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2、社会主义改造

(1)背景:分散的小农经济、手工业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2)时间:1953——1956底

(3)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4)方式:加入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化运动)、公私合营和和平赎买

(5)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3、注意:分析一五计划必须从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两个角度入手。

二、1956——1978的经济建设

(一)成功探索

1、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成为探索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新考内容)

2、1956年9月中共八大的召开

(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2)内容:科学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A.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现实

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

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

B.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3)意义:体现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

3、1960冬,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比例

(1)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作用:农业比例有所提高,重工业比重有所下降,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1956年——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新考内容)(1)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

(2)形成冶金、采矿、石化等工业制造设备以及飞机、汽车灯十几个基础行业。

(3)除西藏外,各省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

(4)石油实现自给,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结束

5、文革期间,周恩来和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新考内容)(1)周恩来:1971年开始恢复破坏制度,重申按劳分配原则,到1973年国民经济有了起色。

(2)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重申20世纪内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确定周恩来、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人员。

(3)邓小平:1975年开始全面整顿,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发展,但遭四人帮阻挠,国民经济再次遭到破坏。(二)失败探索

1、表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2、原因:

(1)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在思想理论上深刻认识

(2)急于求成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

(3)左倾错误的严重泛滥

(4)严峻的国际形势的影响

3、危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是1959、1960、1961三年经济困难出现的主要原因。文革

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

秩序出现严重混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拉大,失去了

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三、1978以来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一)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1、方向: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背景:

(1)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2)文革结束后中国经济面临崩溃边缘

(3)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党和国家历史上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3、过程:

(1)第一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含义: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B.时间:1978底安徽凤阳小岗村最早试行,到1983年全国推广,农村改革获得全面胜利

C.形式:包产到户、包产到组、包干到户等

D.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

开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第二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

C.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3)第三步:90年代以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背景:

a.国际: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b.国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要不要搞市场经济成为焦点

B.形成过程:(要特别注意▲的几个重要论断)

a.1978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框架,使十四大提出的目

济体制

(二)对外开放

1、格局: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1)经济特区

A.名称:1980年设立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设立的海南

B.意义: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2)沿海开放城市

A.名称:1984年设立的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有2个)

B.意义: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3)沿海经济开放区

A.名称:1985年设立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1990的上海浦东地区

B.意义: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2、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