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8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原因
本案例由崔光华根据真实的事件编写,只作为课堂讨论的材料,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金融风险及银行监管的重视。
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公告,刚刚诞生2年零10个月的海南省惟一的一家拥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因不能支付到期债务被关闭,由此成为新中国金融史上第一家由于支付危机而被关闭的
银行。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似乎还没有银行倒闭的概念,有国家作其强大后盾,
吸纳的都是老百姓辛苦积攒的血汗钱,银行怎么会又怎么能够倒闭呢?因此即使
这一消息被刊登在各报并不显眼的位置上,仍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强
烈反响。分析其破产的前因后果,有利于我们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在1992年的海南泡沫经济中,大批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人海南,促使海南省金融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据统计,1992年与1993年全省金融业务总量比建省前增长了10余倍,仅1992年当年存款余额就比1991年增长了2.4倍,贷款余额增长了39%,以往金融机构普遍的贷差一下子变成了存差。当时全省的金融交易活动十分活跃:同业拆借市场至1992年年底已累计拆借资金总额达630
亿元,其中净拆人为367亿元;资金市场上的国库券、各种建设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以及投资基金等金融工具吸纳资金达麟亿元;1993年底经批准成立的股份公司的股本总额达207亿元(不计溢价发行)。有人曾这样形容当时海南的金融状况:以寻求暴利为突出特征的游资充斥着整个海南。
与此同时,海南金融机构的数量猛增到近乎失控的地步。截至1993年年底,海南金融机构共2 068家,其中信托投资类公司20家,城市信用社32家,而且均集中在海口、三亚等少数地区,形成了“银行多于米铺”的景观。在这样过热的经济氛围中,大批游资纷纷投向高回报、高风险的证券业和房地产业。由于缺
乏有效的金融监管,大量的金融机构也将资金投向高风险产业,金融违规现象频
频出现。当时房地产业异常混乱的债权债务关系和盲目投资、疏于管理的问题,
直接导致了许多金融机构出现财务坏账和畸形的资产负债比例关系。
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成立时注册总股本为16.77亿元,海南省政府以出资3.2亿元成为其最大股东,拥有员工2 800余人,资产规模达160多亿元。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事实上,早在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之时就已经埋下了隐患。成立海南发展银行的初衷之一就
是为了挽救一些有问题的金融机构。1993年海南的众多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在这个背景下,海南省决定成立海南发展
银行,将原海南省五家信托投资公司(海南省富南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蜀兴信托
投资公司、海口浙琼信托投资公司、海口华夏金融公司、三亚吉亚信托投资公司)
进行资产重组合并,并吸收了40多家新股东后成立为海南发展银行。这五家信
托机构,除海南省富南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外,其余4家都是没有获得经营金融业
务许可证的机构,并且大多背着极大的债务包袱。据统计,合并时这五家机构的
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有关部门认为,可以靠公司合并后的规模经济和制
度化管理使其经营好转、信誉度上升,从而摆脱困境。1997年底,遵循同样的思路,有关部门又将海南省内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人海南发展银行,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其不良资产的比例。因此,这样的“强弱联合”的尝试从一开始就危
及了海南发展银行稳健发展的根基。以改组合并信托投资公司的方式组建银行,
在全国是第一家,这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的一种实验、一种探索。既然是实
验与探索,就有失败的危险,海南发展银行组建的这个特殊背景也许就是导致其
后来被关闭的重要原因。
由于合并后成立的海南发展银行背负着原有5家机构的巨额债务,于是“存款立行”便成了其发展思路。而在当时的海南,经济的泡沫已基本破裂,资金来
源不足已是摆在众多金融机构面前的难题。各家金融机构都把高息作为揽存的主
要手段,一些信托投资公司开出的利率竟然高达25%。海南发展银行迫于巨大
的债务压力也不得不采取类似的办法。据统计,海南发展银行自成立以来近3年的时间里吸收的5万元以上的存款,其平均利率约超过15%。以如此之高的利息吸存,一旦出现资金运用上的问题,银行面临的只能是破产的危险。同时,海南发展银行并没有完全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
经营。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股东贷款实际上
成为股东抽逃资本金的重要手段。有关资料显示,海南发展银行成立时的
16.77亿股本在建行之初,甚至在筹建阶段,就已经以股东贷款的名义流回股东手里。
海南发展银行是在1994年12月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筹建并于1995年8
月18日正式开业的,但仅在1995年5月至9月间,就已发放贷款10.60亿元,其中股东贷款9.2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6.71%。绝大部分股东贷款都属于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许多贷款的用途根本不明确,实际上是用于归还用来人股的临时拆
借资金;许多股东的贷款发生在其资本金到账后1个月内,人股单位实际上是“刚拿来,又带走;拿来多少,带走多少”,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显然无法使海
南发展银行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由于上述原因,海南发展银行从开业之日起就步履维艰,不良资产比例大,资本金不足,支付困难,信誉差。1997年12月22日,海南发展银行开始对原来28家城市信用社的储蓄存款恢复兑付,并对机构存款办理登记确认手续。在
有关部门将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海南发展银行之后,公众逐渐意识到问题
的严重性,出现了挤兑行为。截至1997年12月31日,海南发展银行10天共兑付原信用社存款9.87亿元,其中92.5%是居民储蓄存款。在兑付过程中,海南发展银行对以往信用社高息承诺吸引来的存款一律按国家规定只兑付本金和合法利息,并对自己类似高息吸存的做法坚决予以纠正:不仅停止支付储户高息,
而且开始追扣原已支付的部分高息。持续几个月的挤兑耗尽了海南发展银行的准
备金,而其贷款又无法收回。为保护海南发展银行,国家曾紧急调拨了34亿元人民币抵御这场危机,但只是杯水车薪。为控制局面,化解金融风险,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当机立断,1998年6月21日宣布,关闭海南发展银行。从宣布关
闭海南发展银行起至其正式解散之日前,由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
产负债。其中包括:接收并行使原海南发展银行的行政领导权、业务管理权及财
务收支审批权;承接原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停止海南发展银行新的经
营活动;配合有关部门清理原海南发展银行财产,制定、落实原海南发展银行的
清算方案和债务清偿计划。对于海南发展银行的存款,则采取自然人和法人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