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与膳食营养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5
一、肥胖症与膳食营养
(一)肥胖的定义
肥胖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过多,超过机体能量消耗,体内多余能量转化为脂肪,并过多积聚而引起的营养代谢失衡性疾病。
肥胖并不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病因。
肥胖症又名肥胖病,英文名称为“obesity”。如今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TOTF)指出,肥胖将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的最大杀手。肥胖症是一种社会慢性疾病。机体内热量的摄入大于消耗,造成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导致体重超常、体态臃肿,实测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并且脂肪比超过30%者称为肥胖。
(二)判断肥胖病的常用指标
1、体质指数(BMI)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国际统一使用的肥胖判断方法,计算公式为:
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kg\m2)
标准:18.5~24.9为正常,25~29.9为超重,大于30为肥胖。我国近年提出了适合中国居民的判断标准:正常为18.5~23.9;超重为≥24,肥胖为≥28。
2、腰围(WC)用来测定脂肪分布异常的指标,腹部脂肪过多积聚危害性最强,称作向心性肥胖。判断标准为:男性>94cm,女性>80cm。
3、腰臀比(WHR),评价标准
男性>0.9,女性>0.8,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
4、理想体重和肥胖度
1)计算公式
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
肥胖度=[(实测体重-理想体重)÷理想体重]×100%
2)肥胖的判断标准
超重:体重超过理想体重10%;肥胖:超过20%以上;其中,
超过20%~30%为轻度肥胖,超过30%~50%为中度肥胖,超过50%以上为重度肥胖,超过100%为病态肥胖。
(三)肥胖与膳食营养的关系
体重主要是由能量的摄取和消耗两种因素维持,即维持着能量的摄入和消耗的动态平衡是体重稳定的基本条件。如果长期摄入的能量多于消耗的能量,就会发生肥胖;反之则不会发生肥胖。
在膳食方面,与肥胖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因素:
1、食物总能量和脂肪摄入过多
2、不良的进食习惯
长期进食高能量、高脂肪食物和进食速度过快。
其他因素: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运动强度弱、工作压力大等环境因素也
是发生肥胖不可忽视的因素。
(四)肥胖的宣传教育和指导要点
1、广泛开展肥胖的危害和防治意义的群众性宣教工作。
2、宣传肥胖防治的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的科学性,倡导文明生活方式。
3、宣传饮食营养防治的要点是控制总能量、脂肪摄入量、甜食,甜饮料,烟酒;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生活规律、精神情绪稳定、加强体育锻炼等。
4、社区健康管理的重点是:有肥胖家族史患者、超重者、常在外就餐者;已确诊为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者。
5、制订操作性强的减肥计划,定期与患者沟通患者执行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五)肥胖病的饮食原因和管理
1、饮食原因:低热量、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低盐,而摄取足够的蛋白质,足够的无机盐和食物纤维。少食多餐。
肥胖病应食用的食物类型:
(1)蛋白质丰富而热量少的食物,如豆奶类、豆制品、乳类等;
(2)蔬菜中低热量、高纤维和矿物质的食物应多吃;
(3)主食要定量,减少脂肪在体内积聚;
(4)低脂肪食品应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
2、饮食管理:肥胖的预防重于治疗,预防效果也大于治疗。
(1)控制总能量的摄入
适合的能量摄入量:
每天应摄入的总能量(kcal)=理想体重(kg)×(20~25)(kcal\kg)全天能量分配:早晚餐为30%,中餐为40%。
(2)适当的营养素分配比例
1)供能营养素的能量分配比例。三大供能营养素的分配原则是蛋白质占总热能的20%,脂肪占20%,碳水化合物占60%。
2)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给。新鲜蔬菜、水果、豆类、牛奶等是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的主要来源。
3)增加膳食纤维。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为30g左右。
4)戒烟酒、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和行为。
5)肥胖病患者宜饮茶。
6)烹调方法的选择。如拌、炖、蒸等方法,有利于保存较多营养素:煎、炸、烧等,损失较多营养素,不利于人体健康。
肥胖症分类:
1)单纯性肥胖是各种肥胖最常见的一种,约占肥胖人群的95%左右,简而言之,就是非疾病引起的肥胖。这类病人全身脂肪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内分泌混乱现象,也无代谢障碍性疾病,其家族往往有肥胖病史。单纯性肥胖又分为体质性肥胖和过食性肥胖两种。
体质性肥胖即双亲肥胖,是由于遗传和机体脂肪细胞数目增多而造成的,还与25岁以前的营养过度有关系。这类人的物质代谢过程比较慢,比较低,合成代谢超过分解代谢。
过食性肥胖也称获得性肥胖,是由于人成年后有意识或无意识过度饮食,使摄入的热量大大超过身体生长和活动的需要,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促进脂肪细胞肥大与细胞数目增加,脂肪大量堆积而导致肥胖。
2)继发性肥胖和单纯性肥胖不同的是,继发性肥胖是由于疾病引起的肥胖。续发性肥胖是由于内分泌混乱或障碍引起的一类疾病,约占肥胖人群的2%-5%左右,虽然同样具有体内脂肪沉积过多的特征,但仍然以原发性疾病的临床症状为主要表现,肥胖只是这类患者的重要病症之一。
3)药物性肥胖这类肥胖患者约占肥胖病人群2%左右,有些药物在有效治疗某些疾病的同时,还导致身体肥胖的副作用。如应用激素类药物等。
肥胖症的起和发病机制
常见的病因:1、营养过剩2、心理因素3、缺乏活动4、遗传
并发症:高血压是肥胖病最常见的并发症,肥胖易发生高血压的机制尚不清楚。据调查,肥胖症病人高血压的发生率比正常体重的人高3倍。有些国家肥胖者的高血压发病率常达50%左右。高血压病并发脑出血的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向前推移。心脏病的突发危险性在肥胖人中也明显增加,因为肥胖症患者常有高胆固醇血症,血脂也高,而血脂中具有明显保护血管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浓度降低,而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则增高,这就有利于胆固醇在冠状动脉管壁的沉积,形成冠心病。胖人还易于发生糖尿病,有人曾调查了1000名糖尿病患者发病前的体重,在标准体重以下者仅占8%,标准体重者占15%,超过标准体重者占77%。
预防肥胖的几段重要时期:
1、节食的反复期
2、健康恢复期
3、晚餐
4、冬季
5、职务晋升期
6、新婚期
7、哺乳期
8、戒严期
9、胎儿到五岁 10、青春期
11、50-65岁中老年
造成肥胖的八种因素:变懒、贪睡、怕动、爱吃、喜欢喝水、吃的多动
的少、年龄增长也会促使人“发福”、压力增大导致激素分泌变化。
二、贫血与膳食营养
(一)贫血的定义
在医学上,贫血是血红细胞数量减少和血红蛋白浓度降低。
贫血的致病因素很多,它不是一个独立性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我国,女性、儿童比较容易患贫血病,而孕妇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发人群。
贫血(anaemia别名:血虚)是指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量减少至正常值以下。贫血症是由于身体无法制造足够的血红蛋白造成的。
(二)贫血的类型及症状
根据不同起因,贫血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缺铁性贫血。铁是制造血红蛋白的原料。饮食中缺乏铁质,即可引起缺铁性贫血。生育年龄的妇女,因失血较多,儿童因为生长发育较快,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