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04
- 格式:ppt
- 大小:98.50 KB
- 文档页数:8
2016心理学专硕各大学参考书目第一章心理学导论:1.《心理学与生活》(16版)2.《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师大出版社3.《实验心理学》郭秀艳、杨治良人民教育出版社4.《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心理与教育测量》郑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章人格心理学:6.《人格心理学》 Jerry M.Burger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三章发展心理学:7.《发展心理学》林崇德北师大出版社第四章临床与咨询心理学:8.《心理咨询与治疗》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9.《临床心理学》王登峰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五章变态心理学:10.《变态心理学》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第六章社会心理学:11.《社会心理学》侯玉波北大出版社第七章管理心理学:12.《管理心理学》车丽萍秦启文北京地区:1、北京大学:按347全国大纲出题2、北京师范大学:1《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师大出版社2《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心理与教育测量学》郑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4《社会心理学》金盛华北大出版社5《发展心理学》林崇德北师大出版社3、首都师范大学:指定3本参考书《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彭聃聆《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师大出版2009年第三版张厚粲、徐建平《心理测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年版金瑜4、中国科学院大学:347全国大纲(今年新加清华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天津市:5、南开大学:1心理学专业综合普通心理学叶奕乾等编华东师大出版 2010第四版2社会心理学全国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南开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3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4心理测量学戴海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咨询心理学乐国安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6、天津师范大学:347全国大纲河北省:7、河北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彭聃龄。
《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陈琦、刘儒德。
《普通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正常成人心理活动的基础规律,既探讨心理的生理机制,又探讨心理的社会制约性,有时涉及儿童或动物心理,是为了借比较且增进对这些基础规律的理解;有时涉及应用心理学问题,是为了给基础规律提供例证。
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心理学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心理学各分支提供理论基础。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系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课程的基础,学习心理学一般应从普通心理学入手。
(二)课程定位培养造就具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创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面向幼教机构具有扎实的学前儿童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幼儿园教师以及相关工作人员。
根据学校定位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开设于一年级第一学期。
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课程,学生可获得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方法,学会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验和测量的方法。
并能依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指导学前教育教学实践,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为学习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概述、研究方法和原则、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特点及教育对策、儿童心理实验和测量。
后续课程: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游戏(三)课程设计思路结合课程特色,本课程设计每章节教学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各层次的含义如下:识记:是指学习本课程后,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命题等基础知识能够准确地表述(或者辨别、再认)。
理解:是指对于学习的理论、原理、原则等深刻领会其含义,达到能够举例说明,能够归纳核心内容,能够正确阐释。
应用:是指能够把学习的原理、原则、方法等运用到具体情境中,也就是运用所学习的理论来分析、说明、解决学前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是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考核标准。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一、教材《普通心理学》,彭聃龄教授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二、教学目的与目标“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心理学专业一年级学生,是本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历时一学年。
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验室实验等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
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了解并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教学要求“普通心理学”课程以基础知识为教学核心,重点在于介绍心理学关于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和人的心理活动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同时也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为进一步的心理学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问题,因此,在学《普通心理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物理学知识,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与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等。
四、大纲依据本教学大纲编制的依据有以下几点:1.依据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专业设置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学专业和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特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2.依据于本课程的性质、特点,以及教育部“心理学理科人才基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要求。
3.依据于本课程的教材。
4.依据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本科新生学科知识的特点和能力特点。
5.依据于国外同类教材和课程改革的手段与技术。
五、教学原则1.注重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基本原理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强调学科前沿发展的原则;4.重视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原则;5.动手操作的原则。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系(部):专业:教研室:修订日期:2021年08月填写说明1.本大纲除标题特殊标注外,内容部分全部:宋体、小四、1.5倍行距,段落首行缩进2个字符,页边距上下左右均是2.5cm,左侧装订;如表格中的内容较多,可以调整为五号字,但要统一字号。
2.“课程简介”部分要明确该课程类别,如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与人才培养方案一致);概述课程的内容要点;明确其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3.“课程目标”部分要从“学生中心”的角度说明本课程教学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即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与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的各个指标点相对应)。
4.“教学方法”部分要概括阐述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怎样的教学方法。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普通心理学是本专业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程,是用以培养学生毕业后在从事教育工作中认识学生心理的专业课,主要介绍了心理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理论。
通过该课程教学,学生应当系统掌握心理学课程必备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处理相关实务、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具有心理学人文素养、健康人格和良好的心理专业视野,掌握心理学的科学思维方法。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分析和解决教育、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心理学相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为其日后在小学工作并逐渐成长为高素质的小学教师提供专业帮助。
二、课程目标总目标:能够学会用严谨、科学的心理学基础知识与理论去描述、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现象,为将来应对教育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而作出判断和决策,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分目标:1.充分论述心理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复述心理的发生与发展,辨别科学心理学范畴与普通大众心目中的非科学心理学范畴的异同。
2.复述心理过程、人格等方面的基础概念和理论,结合实际生活举例并解释常见的心理现象和效应。
3.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学会使用心理学知识去描述、解释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学生学习问题和人格养成问题,为以后在教育工作中指导学生发展打下基础。
《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彭聃龄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内容简介:本书是《普通心理学》的修订版,是教育部推荐的高等学校21世纪课程教材,全书五篇十四章,全面论述了心里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人的信息加工系统(感觉、知觉、意识和注意、记忆、思维、语言)作为控制和调节系统(动机和情绪、情感)人的心理特征系统(能力和人格)学习和人的全程发展。
本书不仅可作为心理系本科生的基础课教材,还可作为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的重要参考书。
第一编绪论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一、个体心理 2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5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6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7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 7一、心理学要探索什么 7二、心理学研究的类型10三、研究心理学的意义12四、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3五、心理学在科学大家庭中的地位 16第三节如何研究心理学17一、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客观性17二、科学态度与方法 18三、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18第四节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21一、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1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重要心理学派别 24三、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29四、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33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第一节神经系统的进化40一、神经系统的起源 40二、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41三、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42四、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43第二节神经元47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47二、神经冲动的传递49三、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51四、神经回路52第三节神经系统53一、周围神经系统54二、中枢神经系统55三、大脑的结构和机能60四、神经系统的发育 66第四节脑功能的各种学说67一、定位说67二、整体说68三、机能系统学说68四、模块说70第五节内分泌腺和神经一体液调节71一、内分泌腺的概念71二、内分泌腺的分类及机能72第二编人的信息加工第三章感觉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78一、什么是感觉78二、近刺激和远刺激80三、感觉的编码80四、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82 第二节视觉一、视觉刺激88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89三、视觉的基本现象96第三节听觉109一、听觉刺激109二、听觉的生理机制110三、听觉的基本现象112第四节其他感觉117一、皮肤感觉117二、嗅觉和味觉12l三、内部感觉123第四章知觉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念129一、什么是知觉129二、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130三、知觉的生理机制130四、知觉的种类1 31第二节知觉的特性132一、知觉的对象与背景132二、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1 33三、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1 36四、知觉的恒常性1 37五、知觉适应140第三节空间知觉142一、形状知觉142二、大小知觉148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1 50四、方位定向156第四节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160一、时间知觉160二、运动知觉162第五节错觉165一、什么叫错觉165二、错觉的种类l 66三、错觉理论1 68第五章意识和注意第一节意识的一般问题173一、什么是意识174二、什么是无意识175三、意识的局限性及能动性1 75四、生物节律的周期性与意识状态176第二节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178一、睡眠与梦178二、催眠184三、白日梦与幻想186第三节注意的一般概述186一、注意的基本概念186二、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189三、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与分配性注意193 第四节注意的认知一神经机制195一、注意的认知理论195二、注意的神经机制198第六章记忆第一节记忆的一般概念206一、什么是记忆206二、记忆的作用206三、记忆的分类207四、记忆系统及其加工过程209第二节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210一、记忆的脑学说210二、记忆的脑细胞机制213三、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214第三节感觉记忆215一、感觉记忆的编码215二、感觉记忆的存储216三、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换217第四节短时记忆218一、短时记忆的编码218二、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和遗忘222三、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224第五节长时记忆225一、什么是长时记忆225二、长时记忆的编码225三、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228四、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230五、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233第六节内隐记忆239一、内隐记忆的一般概念239二、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239第七章思维第一节思维的一般概念245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246二、思维的过程247三、思维的种类248第二节表象与想像249一、表象250二、想像254第三节概念与推理257一、概念的含义和种类257二、概念结构的理论259三、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261四、推理265第四节问题解决269一、问题解决的概念269二、问题解决的脑机制272三、问题解决中的策略272四、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专家与新手的区别274五、影响问题解决的其他心理因素278六、创造性282第八章语言第一节语言的一般概念288一、语言的概念及其特征288二、语言的结构289三、语言的种类293四、语言的袁征与加工过程296五、研究语言的意义297第二节语言的生理机制298一、语言的发音机制298二、语言活动的中枢机制299三、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与语言活动304 第三节语言理解305一、语音知觉306二、词汇理解309三、句子理解314四、课文理解31 6第四节语言的产生319一、语言产生的性质319二、语言产生的单位320三、语言产生的阶段321第三编行为调节和控制第九章动机第一节动机的一般概念326一、动机的涵义及其功能326二、动机与需要327三、动机与行为效率331四、动机与价值观、意志332第二节动机的理论335一、本能理论335二、驱力理论337三、唤醒理论338四、诱因理论339五、动机的认知理论339第三节动机的种类343一、动机的一般分类343二、生理性动机345三、社会性动机348第四节意志行动351一、意志行动的基衣阶段351二、意志行动中的冲突352三、意志行动中的挫折351四、意志的品质358第十章情绪和情感第一节情绪和情感的概述364一、情绪和情感的性质与功能364二、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366三、情绪和情感的分类368第二节情绪与脑373一、情绪的脑中枢机制373二、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378三、情绪与唤醒模式380第三爷情绪的外部表现——衷情382一、面部表情382二、姿态表情384三、语调表情385四、感觉反馈386第四节情绪的理论386一、情绪的早期理论386二、情绪的认知理论388三、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392第五节情绪的调节394一、什么是情绪调节394二、情绪调节的特征395三、情绪调节的类型396四、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397五、情绪调节中的个体差异399六、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399第四编人的心理特性第十一章能力第一节能力的一般概念404一、什么是能力404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404三、能力、才能和天才406第二节能力的种类和结构406一、能力的种类406二、能力的结构408第三节能力测验416一、一般能力测验416二、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423 第四节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427一、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427二、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428三、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433第十二章人格第一节人格的一般概念440一、什么是人格440二、人格的结构441第二节人格理论444一、特质理论444二、类型理论448三、整合理论452第三节认知风格453一、场独立性—场依存性453二、冲动—沉思455三、同时性—继时性456第四节人格测验457一、自陈量表式测验457二、投射测验458三、情境测验460四、自我概念测验461第五节人格成因462一、生物遗传因素462二、社会文化因素464三、家庭环境因素464四、早期童年经验466五、学校教育因素466六、自然物理因素468七、自我调控因素468第五编活动与发展第十三章学习第一节学习的一般概念472一、什么造学习472二、学习的分类473第二节学习理论476一、学习的联结理论476二、学习的认知理论482第三节动作技能学习488一、什么是动作技能488二、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和特征490三、练习及其盘技能形成中的作用492四、技能的相互作用197第十四章人生全程发展第一节发展及其相关概念502一、生命的各个时期502二、影响发展的因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503三、发展中的共同规律与个别差异504四、毕生发展的主要研究方法505第二节身体、动作与感知觉的发展506一、出生前(胎儿期)的发展506二、婴幼儿的生理发展507三、婴幼儿的动作发展509四、感知觉的发展511第三节浯占与认知发展513一、儿童的语言发展513二、认知发展——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516 第四节社会性发展522一、依恋行为522二、道德发展524三、社会化中的人格526第五节成年以后的发展529一、成年后的生理与心理发展529二、成年后的生活适应531关于凯程: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某人对同一产品设计了两则广告,观察并分别记录观看广告的人次。
此人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B.调查法C.访谈法D.自然实验法2、根据听觉位置理论观点,高音区在耳蜗的()。
A.顶部 B.中部 C.上部 D.底部3、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是()。
A.静息电位B.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突触传递C.动作电位D.服从全或无法则的电传导4、在夜空中,由于浮云的移动,使人们联想为浮云后面的月亮在动,这种现象称为()。
A.运动后效 B.诱导运动 C.自主运动 D.动景运动5、客观事物引起人的情绪和情感的中介是()。
A.动机B.兴趣C.信念D.需要6、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有意注意7、识记的内容因消退原因,完全不能再认或回忆叫()。
A.暂时性遗忘B.永久性遗忘C.干扰性遗忘D.逆向性遗忘8、某失语症病人的阅读理解和听人说话都有问题,但他总能自己滔滔不绝地说出许多看起来正确的话。
他患的是()。
A.接收性失语症B.运动性失语症C.语言失认症D.词语失认症9、动机和行为的关系表现为()。
A.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B.同一行为必须由同一动机引起C.同一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D.不同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10、在情绪研究中,研究者长期以来争论的主要问题是()。
A.情绪的产生是否与生理活动有关B.情绪是否具有动机功能C.情绪和认知是否相互独立D.基本面部表情是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11、高尔顿研究遗传与智力的关系问题的方法是()。
A.双生子研究B.调查法C.纵向追踪法D.家谱分析法12、奥尔波特认为,在人格结构中,代表一个人最典型的、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影响一个人各方面行为的是()。
A.共同特质B.首要特质C.中心特质D.次要特质13、斯金纳发现,效果最好的强化方式是()。
A.连续强化B.定比间隔强化C.定时间隔强化D.不定比间隔强化14、托尔曼有关动机的观点是()。
北京师范大学彭聃玲教授《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堂讲义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五要素)(一)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
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一)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认为人与动物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支配,有自我实现需要,这是()心理学派的观点。
A.行为主义B.精神分析C.人本主义D.认知2、在阳光照射下,红花与蓝花可能显得同样亮;而当夜幕降临时,蓝花似乎比红花更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棒体细胞是夜视细胞,对波长较短的光具有较高感受性 B.棒体细胞是明视细胞,对波长较长的光具有较高感受性 C.锥体细胞是夜视细胞,对波长较长的光具有较高感受性D.锥体细胞是明视细胞,对波长较短的光具有较高感受性3、人在过度疲劳时会打瞌睡属于()。
A.消退抑制B.分化抑制C.超限抑制D.外抑制4、下列选项中,将明暗和阴影作为重要线索的知觉是()。
A.形状知觉 B.大小知觉 C.深度知觉 D.颜色知觉5、个体在意外事件或危急情景出现时表现出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被称为()。
A.愤怒B.心境C.应激D.激情6、1964年,特瑞斯曼提出了解释注意选择功能的()。
A.过滤器理论B.衰减理论C.认知资源理论D.双加工理论7、()是短时记忆存储的重要条件。
A.机械复述B.精细复述C.联想D.回忆8、言语是按层次结构组织起来的,言语表达的基本形式是()。
A.音位B.单词C.词汇D.句子9、学生想参加校篮球球队为学校争光,又怕耽误时间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
这反映的是()。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以上皆非10、在情绪反应中,产生愤怒的中枢机制是()。
A.下丘脑B.大脑左半球C.网状结构D.大脑皮层11、下列选项中,属于晶体智力的是()。
A.词汇理解能力 B.类比推理能力 C.演绎推理能力D.运算速度12、艾森克用内外倾和神经质两个维度来描述人格,其中“内倾、情绪稳定”的人格特质所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A.多血质 B.黏液质 C.胆汁质 D.抑郁质13、加涅的学习结果不包括()。
A.智力技能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D.问题解决14、一位科研人员希望发表更多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这种动机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