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 格式:pptx
- 大小:128.70 KB
- 文档页数:6
几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摘要:I.引言- 介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说明溶解度曲线的重要性II.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类型- 类型1:随温度升高溶解度不变- 类型2:随温度升高溶解度上升- 类型3:随温度升高溶解度下降III.各类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特点- 例1:NaCl 的溶解度曲线- 例2:KNO3 的溶解度曲线- 例3:Ca(OH)2 的溶解度曲线IV.溶解度曲线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分析溶解度曲线与温度的关系- 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V.总结- 回顾溶解度曲线的重要性- 强调熟练掌握各类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特点正文:I.引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是化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反映了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在溶剂中的溶解能力。
通过观察和分析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物质的溶解性质,为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本文将介绍几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探讨它们的特点和实际应用。
II.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类型根据固体物质在温度变化下的溶解度变化趋势,我们可以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类型1:随温度升高溶解度不变这种类型的溶解度曲线通常表现为一条水平直线,表示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不随温度变化而改变。
例如,NaCl 的溶解度曲线就属于这种类型。
2.类型2:随温度升高溶解度上升这种类型的溶解度曲线呈现出随着温度升高而上升的趋势。
一般来说,这类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如KNO3 等。
3.类型3:随温度升高溶解度下降这种类型的溶解度曲线则呈现出随着温度升高而下降的趋势。
这类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例如Ca(OH)2 等。
III.各类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特点接下来,我们将具体分析几种典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特点:1.例1:NaCl 的溶解度曲线aCl 的溶解度曲线属于类型1,即随温度升高溶解度不变。
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温度如何变化,NaCl 的溶解度始终保持在约36g/100g 水左右。
固体溶解度三条曲线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液中最多能溶解的固体物质的量。
固体溶解度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压力、溶剂种类等。
在实际应用中,了解固体溶解度的变化规律对于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固体溶解度的三条曲线。
第一条曲线是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曲线。
一般来说,温度升高会使固体溶解度增大。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使溶剂分子的热运动加剧,从而增加了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和能量,促进了溶质分子的溶解。
但是,对于某些物质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固体溶解度反而会降低。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使溶剂分子的热运动加剧,从而使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导致溶质分子的溶解度降低。
第二条曲线是压力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曲线。
一般来说,压力升高会使固体溶解度增大。
这是因为压力升高会使溶剂分子的密度增大,从而增加了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和能量,促进了溶质分子的溶解。
但是,对于某些物质来说,随着压力的升高,其固体溶解度反而会降低。
这是因为压力升高会使溶剂分子的密度增大,从而使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导致溶质分子的溶解度降低。
第三条曲线是溶剂种类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曲线。
不同的溶剂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解度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极性溶剂对于极性溶质的溶解度较大,而非极性溶剂对于非极性溶质的溶解度较大。
这是因为极性溶剂分子具有极性基团,可以与溶质分子中的极性基团形成氢键等相互作用力,从而促进了溶质分子的溶解。
而非极性溶剂分子则没有这种相互作用力,因此对于非极性溶质的溶解度较大。
综上所述,固体溶解度的三条曲线分别是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曲线、压力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曲线和溶剂种类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曲线。
了解这些曲线的变化规律对于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一、溶解度曲线的概念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横坐标表示温度(t),纵坐标表示溶解度(S),由t—S的坐标画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称之为溶解度曲线。
二、溶解度曲线的意义1、点:曲线上的点叫饱和点。
①曲线上任一点表示对应温度下(横坐标)该物质的溶解度(纵坐标);②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交点的温度下溶解度相等。
2、线:溶解度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其变化趋势分为三种:①陡升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②缓升型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幅小,如NaCl;③下降型极小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
3、面(或线外的点):⑴溶解度曲线下方的面(曲线下方的点)表示不同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⑵溶解度曲线上方的面(曲线上方的点)表示相应温度下的过饱和溶液(不作要求)。
三、溶解度曲线的应用例1: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
据图回答:(1)P点的含义是。
(2)t2℃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是(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溶液质量是 g。
(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__________(填写物质序号)。
Q(4)在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5)把t1℃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所得a、b、c 三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浓度)大小关系。
(6)若把混在a中的少量b除去,应采用___________方法;若要使b从饱和溶液中结晶出去,最好采用___________。
若要使C从饱和溶液中结晶出去,最好采用___________。
巩固练习1、图2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液度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t1℃时,120gKNO3饱和溶液中含有20gKNO320B. t2℃时,KNO3和NaCl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C. 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D. 当KNO3中含有少量的NaCl时,可以用结晶方法提纯KNO32、右图为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几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引言溶解度是指单位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溶质。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一个重要的物化性质,对于理解溶液的形成和研究反应动力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表现出不同的趋势,可以通过绘制溶解度曲线来直观地展示这些变化规律。
本文将针对几种常见固体物质,分别探讨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绘制相应的溶解度曲线。
1. 食盐(氯化钠)食盐是一种常见的无机盐类,其主要成分为氯化钠(NaCl)。
在常温下,食盐为固体状态。
我们将研究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实验方法1.准备一定量的食盐和去离子水。
2.将一定量的食盐加入一系列已经预先称好并标有不同温度标记(如10℃、20℃、30℃等)的容器中。
3.将每个容器放入恒温水浴中,保持不同温度下的稳定状态。
4.等待一段时间,直到食盐完全溶解。
5.用玻璃棒搅拌溶液,以确保食盐充分溶解。
6.使用饱和溶液过滤装置过滤出溶液,并将过滤后的溶液收集在干燥的容器中。
7.使用电子天平称量所得的溶液质量。
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绘制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以下是数据和相应曲线图:温度(℃)溶解度(g/100g水)10 2620 3630 3940 4350 3860 36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呈现递增趋势。
这符合一般固体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规律。
随着温度升高,溶剂分子的动能增加,使其更容易克服固体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使固体物质更容易溶解。
石蜡是一种常见的烷烃类有机化合物,主要成分为长链烷烃。
在常温下,石蜡为固体状态。
我们将研究石蜡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实验方法1.准备一定量的石蜡和去离子水。
2.将一定量的石蜡加入一系列已经预先称好并标有不同温度标记(如10℃、20℃、30℃等)的容器中。
3.将每个容器放入恒温水浴中,保持不同温度下的稳定状态。
4.等待一段时间,直到石蜡完全溶解。
溶解度曲线的运用中考真题专练1.如图是常见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1)曲线上M点表示t2℃时,________的溶解度相等。
(2)t1℃时,将10gA物质放人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的溶液是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3)使t2℃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任填一种方法)。
(4)现有30℃时A的不饱和溶液,与该溶液有关的量有:①水的质量;②30℃时A 的溶解度;③溶液的质量;④溶液中A的质量。
在该不饱和溶液中加A至饱和,不变的量有________(填序号)。
(5)t3℃时A、B、C三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三者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________。
(6)t3℃时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的B,若要提纯A,可采用________(填“蒸发”或“降温”)结晶的方法。
(7)气体的溶解度常用体积来表示。
如0℃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其含义是________。
2.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据图回答问题:(1)P点表示。
(2)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是(填“甲”或“乙”或“丙”)。
(3)8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4)分别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是。
(5)t2℃时,把20g乙物质加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为(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该溶液质量是 g;若要让乙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全部结晶析出,应采取的方法是。
3.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1)t2℃时甲的溶解度为________;t1℃时将30g丙加入到50g水中溶解形成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
(2)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_。
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度试题答案及解析1.某饱和溶液加水稀释后,发生了改变的量是( )A.溶质质量B.溶液质量C.溶解度D.溶质质量分数【答案】BD【解析】分析向饱和溶液中加水稀释后对溶液的影响。
A、加水稀释,溶剂质量增加,对溶质质量没有影响,因此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B、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加水后溶液中溶剂质量增加,所以溶液质量也会增加;C、物质的溶解度是指一定温度下,100g水所能溶解溶质的最大值,与溶剂的多少无关,因此加水稀释不能改变物质的溶解度;D、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溶质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比,加水后溶液质量增大而溶质质量不变,因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
故选BD【考点】本题考查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点评:饱和溶液加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溶液的组成和状态都发生了改变。
2.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增加硝酸钾④减少硝酸钾⑤增加溶剂⑥蒸发水,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⑥【答案】D【解析】饱和溶液是指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能再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而不饱和溶液则是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因此,向接近饱和的溶液中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都可以使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对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故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可采取降温的方法使其变成饱和溶液。
故选②③⑥,D【考点】本题考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点评:增加溶质、减少溶剂都可以把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但改变温度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时却要具体分析溶质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3.下列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的是( )A.食盐B.熟石灰C.硝酸钠D.硫酸铜【答案】B【解析】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的一般规律是: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只有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氯化钠);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故选B。
2023年中考化学: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所谓固体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就是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用字母S表示,单位为克/g),横坐标表示温度(用字母t表示,单位为℃),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不同,画出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固体溶解度曲线的作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理解.具体如下:1.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即饱和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根据已知的温度可以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它所对应的温度;(3)可以判断或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2.线,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一般规律是: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只有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氯化钠);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2)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或比较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提纯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即选用蒸发结晶还是降温结晶);并且,还可以判断或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即曲线越陡,析出的晶体就越多).3.面,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适量的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掉过量的溶剂.4.交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并且,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相关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固体溶解度的溶概念和意义、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表达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并且,经常将其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及其相互转变方法”、“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溶质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物质的溶解和结晶方法”等关联起来考查.凸显了命题的能力立意.由于这类题目的信息量大,涉及的知识点多,所以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是重要的中考考点,并且还是中考化学的热点.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查找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判断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判断结晶方法及析出晶体的多少,溶质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以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变方法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溶质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变方法,以及物质的溶解和结晶的方法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爱心提示:做这方面的题时,还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1.掌握好溶解度曲线的画法、意义、作用,善于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例如,要弄清曲线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意义,明确曲线的趋势、陡度及其含义,理解曲线上的点和其它位置的点所表示的意义.2.归纳、整合好溶液的相关知识,并能结合溶解度曲线及设置的问题情景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总结(一)前言溶解度曲线是化学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它描述了在不同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
通过研究溶解度曲线,可以了解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推测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溶解度曲线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以及相关的应用。
正文什么是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曲线。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溶剂中存在的溶质的物质量。
溶解度曲线可以用来研究溶液的饱和度,即在某一温度下是否能溶解更多的溶质。
溶解度曲线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的表示方法有两种常用的方式: 1. 双坐标图: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为纵坐标。
通过连接各点,可以得到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2. 表格形式:将不同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整理成表格,以便进行比较和分析。
溶解度曲线的影响因素溶解度曲线的形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 - 温度:一般来说,温度升高,溶解度会增大;温度降低,溶解度会减小。
- 压力:对固体溶质在液体溶剂中的溶解度影响较小;对气体溶质在液体溶剂中的溶解度有明显影响。
- 溶质、溶剂的性质: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影响溶解度曲线的形状。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溶解度曲线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包括: - 判断溶液的饱和度:通过对溶解度曲线的观察,可以判断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条件下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 预测溶解度:可以通过溶解度曲线来预测在不同温度下某种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为科研和工程实践提供依据。
- 调控晶体生长:通过控制温度、压力等条件,可以调控晶体的生长速率和形态,溶解度曲线为实现晶体生长的精确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结尾通过本文对溶解度曲线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溶解度曲线是描述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程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溶解度曲线不仅有助于理解溶解度的基本概念,还可以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科研中,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导。
因此,熟悉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知识对于化学领域的从业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其应用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与应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分析。
1.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
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找到。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 (3)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
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 (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2)根据溶解度曲线,比较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
3.面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一定量的溶剂。
4.交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例题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见右图。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分别将X、Y、Z的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2 ℃降低到t1 ℃,只有Z无晶体析出(B) t1℃时,用l00克水配制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X、Y、Z的溶液,所需溶质质量最多不超过Sy(C)当X中含有少量Y时,可用结晶法提纯X(D) t2 ℃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X>Y>Z1. 判断或比较溶解度的大小例1 下图为氯化钠、碳酸钠(俗称纯碱)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固体溶解度三条曲线引言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溶剂中单位体积所溶解的固体物质的质量。
它是描述溶解过程中固体在溶液中溶解程度的重要指标。
固体溶解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温度。
在不同温度下,固体溶解度常常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
为了更好地了解固体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我们常常绘制固体溶解度三条曲线。
三条曲线的概念固体溶解度三条曲线通常指的是饱和溶解度曲线、过饱和溶解度曲线和不饱和溶解度曲线。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一条曲线的特点。
饱和溶解度曲线饱和溶解度曲线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随着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增加,最终达到一定的饱和状态时所绘制的曲线。
饱和溶解度曲线通常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随着溶质溶解度的增加,曲线的斜率也会逐渐变小,直至趋于平缓。
在饱和溶解度曲线上,溶解度为最大值,此时溶液呈饱和状态。
过饱和溶解度曲线过饱和溶解度曲线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解度超过饱和状态所绘制的曲线。
过饱和溶解度曲线通常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当达到饱和状态后,继续向溶液中加入溶质,溶液中会发生过饱和现象。
过饱和溶解度曲线上,在超过饱和状态后,溶质的溶解度逐渐减小,直至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不饱和溶解度曲线不饱和溶解度曲线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溶质溶解度随溶质的添加而增加的曲线。
不饱和溶解度曲线通常呈现出随溶质添加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的趋势。
在不饱和溶解度曲线上,可以通过调整溶质添加量来控制溶质的溶解度,以满足实际需求。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固体溶解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温度、压力和溶液成分等。
其中,温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随着温度的升高,固体溶解度通常会增加。
这是因为在高温下,分子活动能力增强,固体的结构不稳定,溶解度也较高。
此外,压力的变化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只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才会显著影响溶解度。
溶液成分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也比较明显,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差别很大。
固体溶解度三条曲线的应用固体溶解度三条曲线的研究对于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3 溶液的浓度一、溶解度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________g 溶剂里达到_________________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固态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如果不说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_________里的溶解度。
2.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间的质量关系(1)溶质质量∶溶剂质量∶饱和溶液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溶解度溶质质量100溶剂质量。
(3)==100g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解度饱和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
二、溶解度曲线1.概念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横坐标表示___________,纵坐标表示___________,通过实验测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___________,用坐标点来表示,并将这些坐标点连接成一条平滑的曲线,这条曲线就称为溶解度曲线。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1)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2)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的溶液必然是________溶液。
(3)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___________下具有相同的___________。
(4)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则表示溶液是___________溶液。
(5)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过饱和溶液(在较高温度下制成饱和溶液,慢慢地降到室温,溶液中溶解的溶质质量超过室温时的溶解度,但尚未析出晶体,这时该溶液叫做过饱和溶液)。
3.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1)陡升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如硝酸钾。
从溶液中析出该物质时,可采取___________的方法,使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2)缓升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氯化钠。
从溶液中析出该物质时,可采取___________的方法;并可采取___________的方法,使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