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10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3年版)》修订全解一、前言1.1 修订背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3年版)》是在深入总结我国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改革经验,全面分析当前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的基础上,按照新时代教育现代化2035的要求,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的修订。
1.2 修订目标修订后的艺术课程标准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艺术教育现代化。
二、课程目标2.1 总体目标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2.2 分项目标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四个项目各自设立具体目标,形成有机联系,共同构成艺术课程的目标体系。
三、课程内容3.1 课程结构艺术课程分为三级:学校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和实践活动。
3.2 课程内容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艺术项目,设置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涵盖视觉艺术、表演艺术、音乐艺术和综合艺术等领域。
四、课程实施4.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2 教学资源开发多样化、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网络资源、校本资源等,满足不同学生和不同学校的需要。
五、课程评价5.1 评价原则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反馈作用。
5.2 评价方法采用多元化、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包括学生自评、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
六、课程管理6.1 管理体制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明确各级职责,加强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
6.2 教师培训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艺术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保障艺术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结语《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3年版)》的修订,为新时代我国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指导和借鉴,对于推动我国艺术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程评价原则运用失衡,廉价而又过滥的一味褒扬和肯定,使评价的激励效应贬值,课程评价未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第二部分:新课标修订的依据和思路一、修订依据。
2007年由教育部组织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成立,随即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展开全国范围的调研工作。
依据有关文件,参照教育部和修订组调研的结果与基层意见的反馈,经过数次修订,至2011年4月初完成《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l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终稿。
本次修订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依据对美术学科发展的科学认识和对中国基础美术教育现实状况的准确把握,努力使《标准(2011年版)》更科学、更完善、更可行,满足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适应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实际。
二、修订思路。
1.保持原有的基本理念和学习领域,以调整、充实和完善为主,不进行大的改动。
2.以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实际作为修订工作的起点。
3.追求国际水平与体现中国特色相结合。
4.力争美术本体与教育功能相平衡。
5.以科学理性的态度进行文本表述。
6.追求文本精致,突出可理解性。
第三部分:课标修订主要内容及原因分析一、调整文本结构并充实前言。
第一部分中的"价值"内容删除,相关的思想在"前言"部分加以简要的表述。
另外,在"前言"部分加上了设定《标准(2011年版)政治坐标和指导思想的相关表述。
强调了美术课程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
《教育规划纲要》特别强调"坚持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任何学科都应该通过课程和教学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美术学科也概莫能外。
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1.引言本文旨在解读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和参考。
本文将逐章详细阐述该标准的每个章节以及相关要求。
2.课程目标2.1 总体目标该标准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审美能力和创造思维,以及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2 细化目标在不同年级和不同学段,美术课程有具体的细化目标。
这些目标包括但不限于: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等。
3.课程标准3.1 年级目标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学段,该标准提出了不同年级的目标要求。
包括但不限于:对于小学生,要求培养他们对色彩、造型、线条等基本美术元素的认知和运用能力;对于初中生,要求培养他们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的能力等。
3.2 课程内容该标准规定了美术课程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绘画、雕塑、版画、书法、设计等。
对于不同学段,课程内容也有相应的调整和要求。
3.3 授课要求该标准明确了对教师的授课要求,包括但不限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和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作品的评价能力等。
4.评价标准该标准提供了美术课程的评价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创新性和表现力的评价、学生对美术史和艺术家的了解和评价、学生在美术创作中的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评价等。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详见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义务教育:是指国家规定的基本教育阶段,包括小学和初中教育。
2.美术素养:指学生对美术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掌握程度。
3.审美能力:指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理解和评价的能力。
4.创造思维:指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
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专题讲座《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理念及方案介绍——宏观与微观:美术课程标准修订概览尹少淳(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导、教授)一、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的思路与过程2012年1月,教育部正式已经颁布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这一标准的出台,可谓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这说明修订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其实编写也是个很艰难的过程,实施更是个很艰难的过程。
我们现在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程标准》),在修订的前期,是做了大量工作的。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对美术课程的影响1.对教师的影响《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课程标准》)出来之后,应该说对中国基础美术教育的影响非常大。
主要体现在老师的变化,学生的变化,还有就是教材的变化,甚至引起整个美术教育发生新的变化。
从直观来说,老师的变化首先体现在教学实践这一块,也就是说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比较而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课改之前的教师大多以讲授式的教学为主,而现在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
这也反映出教师观念的变化。
我们知道,过去的老师,教美术往往更强调学科知识,就是教技能、教技巧,这与很多大学老师的教学方式比较相近。
但是大学老师教的对象和我们不一样,我们针对是中小学生。
现在教师的观念拓展以后,逐渐认识到美术教育针对的不仅是技术、技巧的问题,也不是单纯美术本体的问题,而是需要通过美术教育这么一个学科教育,来引起学生身心发生变化。
当然我们不否定对美术知识和技能学习,但是应该眼界更开阔一点,应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发展智力、道德观念、审美观念、社会意识、生命意识。
很多老师过去主要是进行技能、技巧方面的教学,这个范围是非常狭窄的。
因为我们也知道,技能、技巧是个价值中立的东西,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技能、技巧只有跟人文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才能显示它的好坏。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介绍摘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经历了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建立修订组等长期、复杂的工作,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
2011版标准较之十年前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从对美术学科的深入认识上、更适合我国现有国情上,以及文本的精致化程度上都有很大幅度的提升。
关键词:《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介绍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 (2012)08-0062-032001年,教育部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在全国开始了美术新课程的实验。
同时,课标组也在积极地做着修订完善的准备工作。
在2003年和2007年分别开展了近12万人的两次大规模调研,从2004年开始经过若干次的修订和完善,于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新课标)。
和实验稿相比,2011年版新课标在诸如学段的划分,学科的四个学习领域等方面没有变化,但是在对学科性质的认定上,对于美术和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借鉴上,对于更适应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多元和不平衡的现状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还从文本的结构和表述上做了精致化的处理。
下面就我所知和所学与大家做个交流,不妥之处望不吝指出。
一、修订工作前的调研2004年开始正式修订,在修订前和修订过程中,课标修订组先后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国家级实验区的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以及11家美术教材的主编、编者、出版社编辑等近12万人进行了问卷、走访、座谈等形式的调研,深入了解美术课程标准的实验情况。
征求对美术课标修订稿的意见,得到反馈意见两万余条。
同时还向近三年对课程建设提过建议的89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征求了意见。
几次调研的问题和建议主要集中在:1.绝大多数教师对美术课程改革和美术新课标给予了充分肯定。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4年版)》修订解读一、前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4年版)》是在深入总结我国近年来美术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现实需求,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本次修订旨在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2.1 课程理念的更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美术教育要尊重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以审美为核心,以鉴赏为基础,以创意为动力,以实践为手段的教学理念。
2.2 课程目标的调整新的课程标准将美术教育的目标细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强调学生对美术基本原理和技法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创意表达和批判性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强调培养学生热爱美术、尊重多元文化以及良好的审美情趣。
2.3 课程结构的优化修订后的课程结构更加合理,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每个学习领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相互之间有机联系,形成完整的美术教育体系。
2.4 教学内容的重组与拓展教学内容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进行了重组与拓展,更加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反映美术学科的最新进展,以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5 教学评价的改革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重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注重评价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审美情感等综合素质。
三、实施建议3.1 教师培训建议开展针对性的教师培训,帮助教师深刻理解新的课程标准,提升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方法创新。
3.2 教材与资源开发鼓励编写与修订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美术教材,开发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支持。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3年版)》修订解读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3年版)修订解读引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3年版)是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规范,经过广泛的研究和征求意见后进行修订。
本文将对2023年版的修订内容进行解读,以促进美术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学生成长。
修订背景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修订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推动美术教育的深化和创新。
修订过程中,广泛调研了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倾听了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国内外美术教育的最新发展趋势,制定了2023年版的标准。
修订内容1. 强调艺术素养的培养2023年版的标准明确了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并对艺术素养的内涵和培养路径进行了详细阐述。
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艺术批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哲学思考能力。
2. 引入跨学科教学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因此,在2023年版的标准中,引入了跨学科教学的内容,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研究能力。
3. 加强实践性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研究需求,2023年版的标准强调加强实践性教学。
课程设置中增加了更多的创作环节和实践活动,并鼓励学生参与美术社团、艺术实践小组等实践性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艺术品味。
4. 推动数字化美术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美术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2023年版的标准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数字美术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数字工具进行美术创作和表现,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
5. 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文化自信2023年版的标准强调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文化自信。
标准要求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和课程设置,引导学生关注当代艺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和文化自信心。
结论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3年版)的修订充分考虑了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强调艺术素养的培养、跨学科教学、实践性教学、数字化美术教育以及培养创新意识和文化自信。
对义务教育下美术课程标准的解读与研究【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美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目前,义务教育下的美术教育在各种教育方针政策的推动下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美术新课程标准将美术课定义为必修的艺术文化课,因此,美术教育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教育。
在新的教育方针指导下,我们要对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的美术课程标准进行解读与研究,从而使美术教育更加符合义务教育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浙美版美术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针对目前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状况,国家相继出台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等各种教育方针及政策,以此来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正确理解和深入研究现代美术教育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它明确要求学校要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到美对生活以及人的发展具有的特殊贡献,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人的价值观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以及人类社会文明的丰富性,将美术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以此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美术教育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保证[3]。
因此,笔者通过对九年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浙美版美术教材,对美术课程改革以及美术教育的深入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一、义务教育下美术课程标准的发展现状200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来启动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开始美术新课程的实验。
同时,教育部通过近几年的大规模调研积极对美术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在经过对美术课程标准的若干次修订和完善以后,教育部在2011年12月颁布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学段的划分以及学科的四个学习领域等方面没有改变,但是根据美术和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美术学科性质的认定以及使美术课程更加适应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多元和不平衡的现状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最新修订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本文档旨在介绍最新修订版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该标准适用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创造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1. 引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部门出版的有关教育标准的法规性文件。
该标准的修订旨在适应时代发展,提高课程质量,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发展。
2. 标准概述最新修订版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2.1 教育目标该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教育目标,其中包括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力、审美能力、美术表现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
通过美术课程的研究,学生可以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质。
2.2 课程内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规定了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美术课程内容和要求。
这些内容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手工制作、摄影、书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3 教学方法标准明确了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示范教学、讨论互动、实践操作等,促进学生的艺术创造和表现能力的提升。
2.4 评价体系《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还明确了对学生研究成果的评价体系。
通过综合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和表现,评估其美术素养、创造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3. 实施与推广为了促进《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推广,教育部门将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和研讨活动,加强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水平。
此外,还将建立相关的宣传推广机制,提高社会对美术教育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
4. 结论最新修订版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规范。
教师和学生应按照标准的要求,积极参与美术课程的研究和实践,共同推动美术教育的发展和提升。
注:本文档中的内容为根据题目题给的标题进行的描述,属于假设内容,不得用于实际用途。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第一部分课改十年总结一、概要20世纪末,为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要求,抢占新世纪的战略制高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做人才的准备,对公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掀起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
为了顺应这一形势,我国也从2000年正式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这是1949年以来的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非常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经费,操作方式也与以往不同。
其力度之大,变化之大,影响之大可谓前所未有。
正是在国际国内的背景之下,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改革正式拉开了序幕。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倡导的理念和方法,通过教材的编写和对教师的培训、研修工作,深刻地影响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而且辐射到校外的美术教育和高师美术教育,形成了美术教育的一个高潮。
经过十年的使用,总体上看,我省教师们对美术课程标准的评价比较积极,认同度较高。
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主要是由于领导不重视而导致对师资配备不足,设备条件较差。
而更深层的原因是应试教育的弊端在现实教育情境中尚未得到完全的纠正,对美术课程的重视程度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依然未达到理想的状态。
二、我省实施美术课标(实验稿)的基本情况(一)《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发,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美术课堂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1、美术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根本的转变,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2、美术教育质量有了大幅提高,全省教学质量趋于均衡;3、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兴趣爱好得到了尊重;4、美术课的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活泼,学生更爱上美术课了;5、教师的教学手段更为丰富、多样;6、教师学习新课标,研究新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已初步形成风气。
(二) 我省在实施课标(实验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美术教学方法上尚未把握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创造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六墩学校尹鹏飞《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修订涉及的内容主要有: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总目标与分目标、四个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方面。
但总方针与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化,比较旧版实验稿,方向更明确,文本更精练,内容更具体,表述更理性。
修订体现了美术教育专家学者在美术新课程实施若干年后,对课程标准的重新梳理,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明确了发展方向。
下面就修订内容作具体解读:一、明确美术课程性质,突出学科特点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2011版新“课标”与“课标”实验稿相比,其中最大的变化是:“课标”实验稿将美术课程定义为具有“人文性质”,而2011年版新“课标”却开宗名义道:“美术课程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
”于此,美术课程的“视觉性”因素愈发凸显,这也进一步强化学校美术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即“直观形象性”。
美术教育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学科,“形象性”是美术的基本特征,其教学有赖于向学生呈现可供直观认识的视觉造型形象。
给学生一种强烈的直观视觉感受,进而提升其内在的审美经验或激发其动手操作的学习欲望。
此外,美术教学中“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也符合儿童视觉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它是美术课程教学的基本立足点。
同时新“课标”中增加美术课程四个特性的表述:“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
美术课程的“视觉性”特征作为首要特征,是首次在课标中明确提出。
愉悦性的提法也是本次修订新增的内容。
这些不仅凸显美术学科的价值,而且有效地包容了美术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两方面的特性。
需要说明的是,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
它不仅是历史的印记,记录了人类特殊的存在与生活方式,也诠释了人的情感、意志、道德等精神内涵。
据此,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需要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以使学生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并积极参与文化传承。
解读201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作者:董晓婷来源:《剑南文学》2014年第01期摘要: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参照2001年课标,以新版课标的几大亮点作为关键词,对2011版课标进行解读。
关键词:课程性质三维度有效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一. 亮点一:课程性质与价值相比较200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课标用“修订”一词为自己定位,从总体思路和架构上来说,新版课标与2001年版仍然以一贯之。
2001年启动美术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至此为美术学科本体进行明确定性,将美术学科提到与其他人文学科同等重要的位置。
相比之下,2011版美术课标中明确提出“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视觉”一词的提出,既凸显了美术学科本体的优势,“观看提供了一种其他感觉不能提供的确定性”,又“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特点,即物质材料的依赖性和直观形象性”。
课程标准虽然不是一种具体的课程形态,却是课程设置和实施、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在寸土寸金的基础教育课程中,以“人文性”为美术学科定性稍显力道不够,也使美术学科在与其他学科相比时边界特征稍显模糊,2011版课标中提出的“视觉性”使得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有了依托和载体,义务教育美术课标用“视觉性”为美术学科定性,不仅明确了美术学科本体的特质,而且意味着美术学科在义务教育中承担着为学生提供对图像资源、人际交往解码能力的义务,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图像语言进行表达。
“视觉性”不仅反映了美术学科本体的特质,更体现着现代社会的课程原则观,近代西方美术教育课程原则观一直在儿童中心、学科中心、社会中心之间摇摆,西方的教育家越来越认识到美术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不是指向一极的,而是综合化的,于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DBAE美术教育理论,从此美术教育多元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便一发不可收拾,21世纪初西方美术教育又增加了视觉文化教育,不仅使西方美术教育目的进一步摆脱了极端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了跨学科整合,摆脱了美术学科专指造型艺术一域的狭隘观。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的详细内容和指导。
这些标准旨在帮助学校和教师设计和实施优质的美术课程,促进学生的审美教育和艺术素养的发展。
教育目标1. 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现能力,培养其艺术创作的潜力。
3. 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提供绘画、雕塑、摄影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训练。
课程内容及要求1. 绘画:包括素描、水彩画、油画等多种绘画形式。
要求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培养对色彩、构图等艺术要素的敏感性。
2. 雕塑:包括黏土塑造、石膏塑像等制作技巧。
要求学生通过雕塑作品展现想象力和空间感。
3. 手工艺:包括剪纸、折纸、织布等手工艺制作。
要求学生培养动手能力和细致观察力。
4. 艺术欣赏:包括研究艺术史、欣赏艺术作品等。
要求学生了解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并能够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
教学方法1. 观摩研究:引导学生参观艺术展览、博物馆等,培养他们对艺术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 模仿练:通过模仿艺术家的作品,帮助学生掌握绘画和雕塑的基本技巧。
3.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材料支持,培养其艺术表达和创新能力。
评价方式1.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注重思想表达、技术运用和审美效果。
2. 实践评价:评价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和能力发展情况。
3. 知识评价:通过考试、测验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艺术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材和资源教师可根据本标准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材和资源,包括教科书、参考书、艺术作品集等。
结论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旨在促进学生的审美教育和艺术素养的发展。
教师应根据标准要求设计和实施具有特色和质量的美术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单选题(共30题)1、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又有“海上()之路”之称。
A.青铜器B.陶瓷C.漆器D.金银器【答案】 B2、针对《用一根线散步——室内线描写生》一课,不合适的教学方法是()。
A.让学生临摹经典的明暗素描作品B.教师局部示范,学生尝试运用创作C.通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线条的韵律D.引领学生观察并用线表现对象的细节【答案】 A3、依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高中美术课程的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模块总数目是( ) 。
A.5个B.7个C.9个D.10个【答案】 B4、《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知道中国美术史中5位以上代表性美术家及其作品中,外国美术史中2个以上的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该评价要点属于()A.第一学段(1-2年级)B.第二学段(3-4年级)C.第三学段(5-6年级)D.第四学段(7-9年级)【答案】 D5、库尔贝是19世纪法国()绘画的代表人物。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新古典主义D.印象主义【答案】 B6、对美术学习档案袋表述正确的是()。
A.记录学生整个美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B.学生在档案袋中汇集美术学习结果的资料C.只包含教师对学生的评价D.是量性评价【答案】 A7、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常备复方丹参滴丸,其药物组成为丹参、三七、冰片,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治疗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症见胸闷、心前区刺痛。
A.单硬脂酸甘油酯B.泊洛沙姆C.氢化植物油D.虫蜡E.硬脂酸【答案】 B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B.提问法C.比较法D.讨论法【答案】 C9、《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在工艺模块中要求:“在印染、编织、刺绣、陶艺、装饰画等门类以及竹木、石、贝壳、金属、塑料和各种废旧物品等材质的工艺制作中选修一种或数种内容。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介绍摘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经历了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建立修订组等长期、复杂的工作,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
2011版标准较之十年前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从对美术学科的深入认识上、更适合我国现有国情上,以及文本的精致化程度上都有很大幅度的提升。
关键词:《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介绍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8-0062-032001年,教育部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在全国开始了美术新课程的实验。
同时,课标组也在积极地做着修订完善的准备工作。
在2003年和2007年分别开展了近12万人的两次大规模调研,从2004年开始经过若干次的修订和完善,于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新课标)。
和实验稿相比,2011年版新课标在诸如学段的划分,学科的四个学习领域等方面没有变化,但是在对学科性质的认定上,对于美术和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借鉴上,对于更适应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多元和不平衡的现状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还从文本的结构和表述上做了精致化的处理。
下面就我所知和所学与大家做个交流,不妥之处望不吝指出。
一、修订工作前的调研2004年开始正式修订,在修订前和修订过程中,课标修订组先后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国家级实验区的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以及11家美术教材的主编、编者、出版社编辑等近12万人进行了问卷、走访、座谈等形式的调研,深入了解美术课程标准的实验情况。
征求对美术课标修订稿的意见,得到反馈意见两万余条。
同时还向近三年对课程建设提过建议的89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征求了意见。
几次调研的问题和建议主要集中在:1.绝大多数教师对美术课程改革和美术新课标给予了充分肯定。
2.多数教师建议对“双基”的问题还要予以更多的关注。
3.教师建议应关注课程标准与中国国情和美术教学情境的适应。
4.建议使课程标准文本更加精致,进一步加强表述的逻辑性。
另外,教师们希望改善实施美术教学的环境,如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重视学校美术教育,能够有专门的美术教室,能够有开展美术教学必需的教师用书、工具材料等。
二、几次美术课标修订的特点从2004年开始,美术课程标准经历了若干次大大小小的修订,每次都有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来源于国家制定和出台的方针政策、学科领域的新变化等。
(一)2007年至2010年的修订特点1.在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按要求增加高位理论的规范性表述,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美术学科中的渗透,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理论;2.按统一格式,重新组织前言的文字;3.完善课程总目标的文字表述;4.对“欣赏·评述”和“设计·应用”的内容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5.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美术的内容;6.进一步完善“学习活动建议”,将“评价建议”改为“评价要点”,并完善其内容;7.进一步使文本精致化;8.删除了“课程总目标与学习领域及学习阶段关系的图示”,还有附录的案例与名词术语解释。
9.至于书法,则因在语文课标中有欣赏内容,避免重复而未涉及。
(二)2011年2月的修订工作在前面修订的基础上,2011年初对于美术新课标又进行了若干修订,主要修订的是:1.按要求再次修订了前言的内容和文字;2.对文本结构做了更合理的调整;3.对“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再次做了修订,使之更简洁,便于理解;4.对“实施建议”的一些条目做了归纳和合并。
美术课标修订稿的定稿最终通过了学科审议组(艺术家及艺术教育家)、综合审议组、两会代表审议组三个级别的审议。
对于2011年版新课标的评价,课标修订组组长、首师大尹少淳博士说:“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总方针与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化。
比较旧版实验稿,《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方向更明确、文本更精练、内容更具体,表述更理性。
修订体现了美术教育专家学者在美术新课程实施若干年后,对课程标准的重新梳理,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明确了发展方向。
”三、2011年版新课标的不变和变化(一)2011年版新课标关于四个学习领域和四个学段的分法没有变化还是“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以及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和第四学段(7~9年级)四个学段。
(二)和实验稿相比,经过若干次的修订和完善,还是有不少变化的地方下面择其主要条目摘录如下,以方便大家对2011年版新课标和实验稿的不同有个相对清晰的认识。
1.突出美术学科特点。
作为美术学科课程标准,本次修订更注重美术学科本身的性质。
因此,在2011年版新课标中,将美术课程的性质表述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中“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本次修订新增加的,这不仅体现了美术课程的独有性,同时对美术教师开展教学、挖掘美术课程资源也具有指导的作用。
在2011年版新课标中,对课程性质的概括包括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四个特点。
其中,“视觉性”较之实验稿更加突显,其作为美术的主要性质排在第一位。
这也反映了课改十年后,我们对于美术本体及其教育价值的平衡性更趋于理性认识。
“愉悦性”是最新增补的,是学科审议组的艺术家们极力倡导的特性。
2.采用理性与平和的表达方式。
课程改革十年后颁布的2011年版新课标的表述更加客观、理性,删除了实验稿中某些情绪化的表述。
如“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等。
3.适当明确应知应会的美术知识与技能。
做为美术学科,美术本体是实现教育价值的基石,因此,在课标中要适当关注美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2011年版新课标增强了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规定性,但又没有回到教学大纲对知识与技能表述的严格性,在这两者之间保持了一种较为完美的平衡。
2011年版新课标将实验稿中的“评价建议”改为“评价要点”,运用了量化或具有量化意味的限定词,如“通过造型表现活动,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创作若干件能反映自己学习水平的作品。
”“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
”“运用3种以上的方法,创作表达一定意图的立体作品。
”“认识和运用原色、间色和冷暖色。
”“运用对比色、邻近色,表现适合的主题。
”“知道单独纹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
”等。
4.注意思想和表达的辩证性。
为了使教师恰当地把握某些关系或分寸。
2011年版新课标在某些问题的表达上更加辩证。
如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选择美术教科书内容时,要特别重视优秀的中国传统美术和民族民间美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体现中国特色,也要包含经典的外国美术作品,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现代艺术进行必要的介绍,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培养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5.重新选择、组织“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和递进关系。
实验稿比较偏重于工艺制作部分,对设计特征和规律的认识不足,在2011年版新课标中,从设计语言和功能需要等方面,突出了设计的特征和对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没有忽略手工制作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学中的意义,并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表达。
如第四学段“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和基础知识,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和制作方法,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改善环境和生活,表达设计意图,评述他人的设计和工艺作品,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6.厘清各学习领域的递进关系。
2011年版新课标重新梳理了四个学习领域在各学段中的表述,表述更贴近教学实际,对教师也能够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如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第一学段强调的是“尝试”和“体验”;第二学段强调的是“初步认识”、“激发想象”和“创作愿望”;第三学段强调的是“运用”、“选择”和“发展构思和创作能力”;第四学段强调的是“有意图的运用”、“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和“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关于“造型·表现”领域不光是从学生学习上,在认知和运用造型元素与形式原理方面的要求上也呈现出较好的递进关系。
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欣赏内容依次是:第一学段:“观赏自然景物和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第二学段:“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第三学段:“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术家”;第四学段:“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流派”。
评述的形式依次是:第一学段:“用简单的话语”;第二学段:“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第三学段:“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第四学段:“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
需要关注和表达的内容依次是:第一学段:“表达感受”;第二学段:“表达感受与认识”;第三学段:“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第四学段:“认识美术的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
”7.调整文本结构并充实前言内容。
2011年版新课标按照总课题组提出的格式要求,对结构和标题做了调整和修改。
如删除了第一部分中的“价值”内容,相关的思想在前言部分加以简要表述。
第四部分中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与“教材编写建议”的位置互换。
8.课程资源建议的刚性要求。
在美术教学中,工具材料设备极为重要。
在现时期,我国相当一部分地方的美术教学条件连正常开展教学都不能满足,因此,在2011年版新课标中增加了课程资源建议的硬度。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为学生配备必需的美术学习工具和材料;第二,完善学校的美术教学基本材料和设置;第三,丰富美术教学的图书和影像资源。
如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条件:在美术学习中,必备的美术学习工具和材料包括绘画工具、材料和泥工工具、材料。
1~9年级的学生必备画笔、颜料和美术专用纸张。
”9.对本文作精致化处理。
删除了文本中的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如前面的图表、后面案例和名词术语解释。
在体例和文字上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这类修改较多,不再一一例举,详见2011年版新课标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