焓变 反应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 格式:ppt
- 大小:797.50 KB
- 文档页数:19
第一课时反应热与焓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辨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形式,能解释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
2、知道反应热、中和热的概念,中和热的测定方法,并能根据测定数据计算反应热。
3、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建构模型,并解释反应热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反应热、焓变的含义,反应热产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为H2的键能,它表示断开1mol H2需要吸收的
能量为436KJ。
同理,Cl2的键能为243KJ/mol,
HCl的键能为431KJ/mol。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键
能来计算反应热。
【总结归纳】等压条件下:反应热=焓变
宏观上:ΔH=H(生成物)-H(反应物)
微观上:ΔH=断键吸收的能量-成键放出的能量
ΔH=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反应
热来定量的描述化学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热
量,并以中和热为例进行了反应热的测定实验,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化学反应产生反
应热的原因。
【板书设计】
反应热与焓变
一、反应热及其测定
1、体系与环境
2、反应热的概念
3、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4、中和热的概念
二、反应热与焓变
1、概念理解:内能、焓、焓变
2、焓变与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关系
放热反应,ΔH<0,焓值减小;吸热反应,ΔH>0,焓值增大宏观上:ΔH=H(生成物)-H(反应物)
微观上:ΔH=断键吸收的能量-成键放出的能量ΔH=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
第一节反应热第1课时反应热中和热的测定◆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3.理解反应热、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焓及焓变等概念。
◆教学重难点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焓变,△H的“+”与“-”。
3.中和热的测定。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由焰火画面导入。
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能量变化:热能、电能、光能等。
当能量变化以热能的形式表现时:化学反应分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同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那么一个反应中的质量与能量有没有关系呢?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
能量的多少则以反应物和产物的质量为基础。
那么化学反应中能量到底怎样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反应热与焓变。
【交流讨论】回顾必修二有关反应热知识,填写以下知识总结。
1.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或原子团)的重新组合,即反应物中__旧化学键的断裂_和生成物中__新化学键的形成_。
2.物质中的原子之间是通过___化学键____结合的。
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__吸收 _能量,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__放出_能量。
3.断开或形成1 mol H2中化学键的能量变化(1)在1 mol氢分子中,含有 2 mol氢原子,含有1 mol H—H键。
(2)已知在25 ℃和101 kPa的条件下,由2 mol H原子形成1 mol H—H键时,___放出 _ 436 kJ的能量。
若要使1 mol氢分子变为2 mol氢原子时,需要断开1 mol H—H键,其能量变化是__吸收__的能量436 kJ。
4.在CH4中,断开1 mol C—H键要__吸收_415 kJ的能量。
若要形成1 mol CH4中的C—H键,其能量变化是放出1660 kJ 的能量。
5.判断放热/吸热反应的依据:(1)放热反应:即 化学反应中放出热量 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 大于 生成物的总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1课时焓变反应热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反应热的概念。
2.知道化学反应热效应与反应的焓变之间的关系。
3.学习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意义。
4.学会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化学反应热效应与反应的焓变之间的关系;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讨论】在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当中,有哪些反应伴随着能量(热量)变化?【引言】通过讨论知道,在化学反应当中,常件有能量变化,现在我们来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板书】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1课时焓变反应热一.反应热焓变: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叫做反应热。
又称焓变。
(1)符号:用ΔH 表示。
(2)单位:一般采用kJ•mol-1。
(3)研究对象:一定压强下,在敞口容器中发生的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4)反应热产生的原因:【设疑】例如:H2(g)+Cl2(g) === 2HCl(g)实验测得l mol H2 与l mol Cl2 反应生成2 mol HCl 时放出184.6 kJ 的热量,从微观角度应如何解释?【电脑投影】【析疑】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能量。
吸收总能量为:436 kJ+243 kJ=679 kJ,化学键形成时需要释放能量。
释放总能量为:431 kJ+431 kJ=862 kJ,反应热的计算:862 kJ —679 kJ =183 kJ[讲述]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这是由于反应物中旧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吸收能量;当原子重新组成生成物、新化学键形成时,又要释放能量。
新化学键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中旧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的差就是此反应的反应热。
第1课时焓变反应热
板书设计:
第1课时焓变反应热
一.反应热焓变
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2.符号:ΔH
3.单位:kJ/mol或kJmol-1
4.反应热表示方法:ΔH为“+”或ΔH>0时为吸热反应;ΔH为“一”或ΔH<0时为放热反应。
5.Δ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
(1) Δ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
(2) ΔH == 生成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3) Δ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二.热化学方程式(thermochemical equation)
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4.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教师提问或学生互相交流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生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由此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和合作的愉悦。
既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
我认为本节最大的亮点是通过恰当的设计和引导,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习兴趣,并轻松的获得知识,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认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
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实现了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反应热》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反应热的概念,掌握反应热与焓变的关系。
2. 学会通过实验测量反应热,理解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反应热的测量实验、反应热与焓变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理解反应热与焓变的关系,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器材,包括量热计、温度计、搅拌器等。
2. 准备实验药品,包括氢气、氧气、氮气等。
3. 准备PPT课件,包括反应热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4. 准备教学材料,包括反应热与焓变的图表、热化学方程式等。
四、教学过程:1. 引入课题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与反应热有关的实例,如冰箱冷藏食物、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等,引导学生思考反应热的概念和意义。
2. 概念讲解a. 反应热: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释放的能量或吸收的能量称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也称反应热。
b. 焓(H):物质所具有的能量,可以用焓来描述物质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一定的过程时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c. 热化学方程式:用文字和化学计量数表示的化学方程式,不仅能表示出反应的热效应,还能表示出反应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3. 实验探究进行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如燃烧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或白磷,通过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来验证反应热。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反应热的具体数值。
4. 反应热的计算与应用a.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通过计算得出反应热。
b. 讨论反应热在化学实验、工业生产、新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c. 举例说明如何利用反应热进行计算,如盖斯定律在能量守恒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反应热的概念、意义和应用,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6. 课后作业布置与反应热相关的思考题和实验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反应热的概念,掌握反应热与焓变的关系,能够计算反应热。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一《反应热、焓变》教学设计定义:在等温条件下,化学反应体系向环境释放或从环境吸收的热量,称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符号:Q 单位:kJ·mol-1【知识精讲——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提问:如何测定反应的反应热呢?实验原理:Q = mCΔtQ: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m:反应混合液的质量C:反应混合液的比热容Δt: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差值实验药品:50 mL、0.50 mol/L的盐酸;50 mL、0.55 mol/L氢氧化钠溶液实验仪器:简易量热计、量筒(50 mL)两个、温度计、环形玻璃搅拌棒实验步骤:①用量筒量取50 mL 0.50 mol/L盐酸,打开杯盖,倒入量热计的内筒中,盖上杯盖,插入温度计,测量并记录盐酸的温度(数据填入下表)。
用水把温度计上的酸冲洗干净,擦干备用。
①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mL0.55mol/LNaOH溶液,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NaOH溶液的温度(数据填入下表)。
即:各反应物温度分别测量,将平均值记为反应前体系的温度(t1)①打开杯盖,将量筒中的NaOH溶液迅速倒入量热计的内筒中,立即盖上杯盖,插入温度计,用搅拌器匀速搅拌。
密切关注温度变化,将最高温度记为反应后体系的温度(t2)。
数据处理:①50 mL盐酸的质量m1=50g, 50 mLNaOH溶液质量m2=50g。
①反应后生成的溶液的比热容c=4.18J/(g .0C)。
Q=(m1+m2) · c · (t2-t1)=0.418(t2-t1)kJ中和热定义: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H+(aq)+OH-(aq)=H2O(l);①H = -57.3 kJ/mol注:由于弱酸、弱碱电离吸热,所以强酸与弱碱反应,强碱与弱酸、弱酸和弱碱反应生成1molH2O放出的热小于57.3kJ.【知识精讲——焓变】思考:化学反应为什么会产生反应热?这是因为反应前后体系的内能(符号为U)发生了变化。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1课时焓变反应热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选修4》第一章《化学与能量》中的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本节课是这一节的第1课时(共2课时)。
在初中学习过的吸热和放热现象以及高一必修2课程学习过的《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中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入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中的反应热和焓变,对化学键与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的扩展和提高。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一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取决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
(2).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3)会运用化学反应的中能量变化的原因(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设计试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推理能力。
(2)能够通过对比较形象的实物来描述微观变化过中的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的能量的变化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能量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加能够更加现象的对微观变化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道我们生活在五彩的世界中的绝大多数能量主要来自化学变化,从而能够使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保护环境的重要认识。
(2)通过比较形象的实物试验演示微观世界的物质变化,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普片联系和存在的。
(3)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交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三.重难点及设计思路重点: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难点:会运用化学反应的中能量变化的原因(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设计思路:在新课程理念中,从过去学习证明科学知识和分析科学问题活动转变向使学生学会研究和和分析科学问题的方法。
帮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养成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实验,观察等多种途径获得科学知识,从而能够从学习中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和方案进行试验,获得依据或证据,处理数据得到科学知识。
课题名称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师姓名于艳伟课题来源□适用年级:高中□教材版本:人教版□教材册(模块)名称:选修4□所属单元章节:第一章第一节核心素养认识化学变化的过程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并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2) 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3) 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2) 通过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引导学生分析引起反应热的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2) 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3) 激发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微观原因;难点:焓变,△H的“+”与“-”及计算教学策略演示法讲授法讲练结合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发布预习任务,及时查看预习反馈.完成本节预习任务,反馈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学习内容,发现自身的薄弱点;老师更全面地把握学情。
(创设情景) 投影生活中“暖贴”及铵盐和碱的吸热反应图片思考交流,提出问题:暖贴和吸热反应的原理?通过“冷”“热”两个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探究学习情境。
通过观察思考,有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明确问题研究的方向。
组织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开始进行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并从实验中得出吸热、放热反应(问题引导)怎样被人类利用的,它的构造和发热原理是什么?在人们研究防止钢铁生锈的过程中,有人就注意到钢铁在生锈的过程中,伴随着一个极其普遍的化学反应现象—放热。
利用这个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作为热源而发明了一种发热剂。
这种发热剂的主要成分是铁粉、活性炭、食盐水、木屑等。
发热剂和空气接触时,铁屑就要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而生锈,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1课时焓变反应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常见的化学反应及物质的能量来进行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能辩证分析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
态度
教学思路:采用逐层递进的思路
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新意
复习高中(人教)化学必修二的相关知识:物质不同能量是否相同?回答问题
从已有的旧知识出发能把学生
的认知情绪激发起来。
总结物质与能量的关系,提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质能方程学生听,并进行熟
悉物质的能量比
较(学生热烈地讨
论着自己熟悉的
物质和可能具有
的能量大小关系,
能自己得出能量
高低与物质稳定
性的粗浅关系)
用爱因斯坦引入物质所具有的
能量,会让学生有一种接近伟
大人物的情绪,这样会让课堂
活起来。
并能增加学生的知识
面,同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气
氛。
课后反思:
关于化学热力学的问题是高中学生的认知上的一个难点,我想我的设计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并能简化学学生的认识难度,通过课堂和课后学生的反应也证实了这一点。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1课时焓变反应热一.教材分析:本章包括“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燃烧热能源”和“化学反应热的计算”三节,属于热化学基础知识。
热化学是研究化学反应热现象的科学,曾为建立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提供了实验依据,反过来,它又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具体应用。
它主要解决各种热效应的测量和计算问题。
在必修2中,学生初步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知识,对于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有了一定的认识,本章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与提高。
1 mol H2与1 mol Cl2反应的反应热的推导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可以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形象化教学,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图示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中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情况,并与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及能量差联系起来,以使学生理解ΔH的涵义及与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的关系。
探讨化学反应放热、吸热本质时,要强调三点:①化学反应的特点是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和反应物总能量不同;②反应中能量守恒;③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热能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和吸热,如果两者能量比较接近,则放热和吸热不明显。
可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化学方程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理解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为什么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ΔH的“+”与“-”以及为什么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可以用分数等,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重视对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以及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技能的训练,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的规范化。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3)理解反应热、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焓及焓变等概念。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一章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一节课时1 反应热焓变教学设计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2、了解反应热与焓变的含义,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3、了解中和热测定的实验过程重点:反应热、焓变的含义;中和热的测定难点:反应热、焓变的含义;中和热的测定一、导入新课热量的释放或吸收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常见形式。
产生能量变化的原因在微观角度是由于化学反应过程中旧化学键的断裂会吸收热量,新化学键的形成会放出热量,断键吸收的热量与成键放出的能量不同,从而表现为化学反应吸收热量、放出热量。
在宏观角度看,则是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不同,从而表现为化学反应吸收热量、放出热量。
二、新课讲授1、反应热及其测定【师】在研究反应热时,需要明确体系和环境。
下面我们以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为例来说明。
反应热定义:热量是指因温度不同而在体系与环境之间交换或传递的能量。
在等温条件下,化学反应体系向环境释放或从环境吸收的热量,称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呢?【学生活动】【师总结】放热反应:(1)可燃物的燃烧;(2)酸碱中和反应;(3)大多数化合反应;(4)物质的缓慢氧化;(5)金属与酸(或水)的置换反应吸热反应:(1)大多数的分解反应;(2)碳与水蒸气、碳与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与氧化铜、氢气与氧化铜的反应等。
【师】那我们怎样来测量一个反应吸热还是放热呢?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仪器:大烧杯、小烧杯、量筒、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实验步骤:①如图组装实验装置。
②用一个量筒量取50 mL 0.50 mol/L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记入下表。
并将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
③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 mL 0.55 mol/L的NaOH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记入下表。
第1课时焓变反应热[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一、焓变反应热1.焓与焓变(1)焓(H):与□01内能有关的物理量。
(2)焓变(ΔH):生成物与反应物的□02焓值差,决定了某一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2.反应热(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所□03放出或吸收的能量。
(2)与焓变的关系:□04恒压条件下的反应热等于焓变。
(3)单位:□05kJ·mol-1。
二、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原因1.微观角度(1)化学反应的本质:(2)以H2(g)+Cl2(g)===2HCl(g)反应的能量变化为例:2.宏观角度1.化学反应都伴随能量变化吗?提示:所有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因为旧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能量和新化学键形成所放出的能量不可能完全相同。
2.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怎样理解H2(g)+Cl2(g)===2HCl(g) ΔH=-183 kJ·mol-1中的“183 kJ”?提示:从微观上看,断裂1 mol氢氢键和1 mol氯氯键所吸收的能量比形成2 mol氢氯键释放的能量少183 kJ。
从宏观上看1 mol H2(g)和1 mol Cl2(g)所具有的总能量比2 mol HCl(g)所具有的总能量多183 kJ。
3.H2(g)和Cl2(g)在光照条件下也可以发生上述反应,那么该反应的ΔH是否发生变化?提示:焓变不发生变化,ΔH仍为-183 kJ·mol-1;因为化学反应的焓变与反应条件无关。
一、焓变反应热1.ΔH=H生成物-H反应物。
2.影响ΔH大小的因素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反应体系的温度和压强;反应体系中物质的聚集状态。
[即时练]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反应热即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
( )(2)焓是用来描述物质所具有能量高低的物理量。
第一节反应热第1课时反应热焓变◆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介绍的是热化学的一些初步知识,以启发学生从能量角度考虑化学反应问题,有利于学生较全面地认识化学反应。
再联系化学反应的过程,即反应物分子的旧化学键的断裂所需要的能量和生成物分子新化学键的形成所放出的能量,定量讨论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说明宏观的反应热和微观的化学键断裂和形成所吸收和放出的总能量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通过化学必修2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物质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但系统地研究反应热的问题,这还是第一次。
像焓变、热化学方程式等热化学概念和理论,学生学起来觉得抽象。
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分寸,力求简明、通俗,回避对热化学理论深入的讨论和严格的数学推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反应吸热和放热的原因。
(2)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符号及单位。
(3)了解∆H大小的两种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化学反应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使学生树立通过观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反应吸热和反应放热的原因。
(2)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符号及单位。
(3)∆H大小的两种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H大小的两种判断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对比法、探究法,为学生创设学习、研究的环境:(1)把接受知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2)把探究过程留给学生;(3)把交流与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
(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注重遵循启发式原则,精心设计知识台阶,减缓知识坡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更要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遵守直观性教学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