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行为学
- 格式:doc
- 大小:145.00 KB
- 文档页数:18
鱼类行为学在养殖管理中的应用鱼类养殖是一项重要的水产养殖产业,对于满足人们对鱼类产品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管理的难度也日益增加。
为了提高养殖效益和鱼类的生长发育,鱼类行为学逐渐成为养殖管理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鱼类行为学在养殖管理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提高养殖效益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潜力。
一、鱼类行为学的基本原理鱼类行为学是研究鱼类行为的学科,它主要关注鱼类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群体行为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基于鱼类的觅食、逃避、繁殖等行为特征,鱼类行为学家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来获取有关鱼类行为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鱼类养殖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养殖户优化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效益。
二、鱼类行为学在养殖环境优化中的应用1. 鱼类饵料投放策略鱼类行为学的研究表明,鱼类对饵料的寻找和摄食具有明显的行为特征。
通过对鱼类饵料投放策略的研究,可以确定最佳投饵点、投饵次数和投饵量等参数,从而提高饵料的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
2. 养殖池塘结构设计鱼类行为学告诉我们,鱼类对光线、水温、水流等环境因素存在一定的偏好。
根据这些偏好,养殖户可以合理设计养殖池塘的结构,如设置合适的遮蔽物、调整水温和水流等,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鱼类的生长发育。
3. 养殖密度管理鱼类行为学还可以帮助养殖户确定合理的养殖密度。
研究表明,适宜的养殖密度可以提高鱼类的食欲和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而过高的养殖密度则容易导致饵料资源的竞争加剧,影响鱼类的生长效益。
三、鱼类行为学在养殖环境改善中的应用1. 环境刺激优化根据鱼类行为学的研究,合理的环境刺激可以有效地改善鱼类的生长环境。
例如,在日出和日落时段提供适宜强度的光照,可以刺激鱼类的觅食行为;在温度适宜的季节,适当增加水流量,可以改善水质和增加溶氧量,促进鱼类的生长发育。
2. 水质监测和调控水质是养殖管理中的重要指标之一,而鱼类行为学可以通过观察鱼类的活动和行为反应,来判断水质是否适宜。
鱼类行为学的研究进展鱼类行为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鱼类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交流以及适应能力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鱼类行为学的研究进展,分析鱼类行为学对于生态学、进化学和保护学等领域的重要意义。
一、鱼类行为表现的研究1. 鱼类的群体行为鱼类通常以群体的形式生活在水中,养成了自己特有的群体行为。
研究发现,鱼类群体行为中存在着一套独特的社交规则,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结构。
群体行为可以提供鱼类相互之间的保护,有效提高捕食和繁殖的成功率。
2. 鱼类求偶行为鱼类的求偶行为受到环境和性别差异的影响。
一些鱼类会通过复杂的舞蹈、造巢行为和繁殖仪式来吸引异性。
求偶行为也涉及到鱼类之间的竞争和选择。
研究者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明,求偶行为的复杂性对于鱼类种群的繁衍和生存起到重要作用。
二、鱼类行为交流的研究1. 鱼类声音的产生与交流鱼类可以通过声音传递复杂的信息,包括求偶声音、警戒声音等。
一些鱼类通过发出特定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情绪状态,以及在群体中的地位。
研究者通过声音记录和分析,揭示了鱼类行为交流中的奥秘,为进一步理解鱼类社会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2. 鱼类化学信号的研究鱼类还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进行行为交流,这些化学物质可以在水中迅速扩散并被其他鱼类感知。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传达繁殖、求偶、警示等信息。
研究者通过分析鱼类体液中的化学成分和行为观察,逐渐解析了鱼类化学信号的意义和传递方式。
三、鱼类行为对生态学和进化学的意义1. 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鱼类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在食物链中的位置、食性的调控等。
对鱼类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保护和管理水生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2. 鱼类行为和进化适应鱼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性行为。
研究者通过比较不同鱼类物种的行为差异,探讨其背后的进化机制。
鱼类行为学的研究可以为进化生物学提供重要的案例和思路,揭示生物适应性进化的原理。
鱼类行为学论文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鱼类行为学论文——《鱼类的洄游行为》海洋环境工程学院海洋科学09张雨禾鱼类的洄游行为鱼类因生理要求、遗传和外界环境因素等影响,引起周期性的定向往返移动。
洄游是鱼类在系统发生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征,是鱼类对环境的一种长期适应,它能使种群获得更有利的生存条件,更好地繁衍后代。
研究并掌握鱼类洄游规律,对于探测渔业资源量及其群体组成的变化状况,预报汛期、渔场,制订鱼类繁殖保护条例,提高渔业生产和资源保护管理的效果及放流增殖等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水生动物如对虾等也有洄游习性。
进行生殖洄游的鱼类,往往随即进行索饵洄游,有的在冬季降临时进行越冬洄游。
但是,并不是一切洄游鱼类和半洄游鱼类都要进行所有的三个洄游环节。
有些冷水性鱼类,如白鲑只进行生殖洄游和索饵洄游,没有越冬涸游。
生活在浅水湖泊的一些鱼类,摄食和产卵都在湖区内进行,有时只进行游向河床深处的越冬洄游。
幼鱼则只有摄食洄游,冬季依旧摄食,不存在越冬洄游。
洄游是鱼类在漫长的进化岁月里自然选择的结果,通过遗传而巩固下来。
鱼类洄游具有定期性、定向性、集群性和周期性等特点。
几乎所有的洄游都是集群洄游,但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洄游,洄游的集群大小各不相同,这与保障最有利的洄游条件有关。
洄游距离的远近与洄游鱼类的体型大小及其自身状态有关。
体型大,含脂量高,洄游巨离较远,如鲟、大麻哈鱼、鳗鲡等的行程均达数千里。
洄游的定向性除与遗传性有关外,高灵敏度和选择性的嗅觉,引导鲑、鳗鲡等鱼类数年之后历经数干公里回归原出生地起了很大作用;金枪鱼的颅骨内极其细小的磁粒,使其在大洋中洄游不会迷失方向。
侧线灵敏的感流能力也起着引导洄游方向的作用。
鱼类洄游的分类方法很多。
按鱼类不同的生理需求有产卵洄游(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季节性洄游)3种。
按鱼类生活不同阶段有成鱼洄游和幼鱼洄游2种。
鱼类行为学研究鱼类是人类生活中十分重要的食物资源,同时也是生态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自然界中,鱼类的群体行为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和变化性,研究鱼类行为学有助于了解鱼类的生态行为和生态系统的运行机理。
一、鱼类群体行为鱼类的群体行为既包括一般的同类之间的社会联系,也包括不同种类之间的相互作用。
群体行为是由多种社会动机形成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律。
鱼类的群体行为包括群聚行为、迁移行为、觅食行为、避敌行为等。
1. 群聚行为:群聚行为是指鱼类在日常生活中集体策略行动的一种方式,能够增强种群的生存能力。
在群聚中,鱼群中会形成一些基本分工,有些鱼会保持警戒,有些鱼会在群体外缘游动,还有一些鱼会促进整个群体前进。
群聚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在敌害或者食物资源不足等不利情况下,集体保护自身。
2. 迁移行为:迁移是指飞鱼、淡水鲤鱼、三文鱼等在特定季节进行的迁徙行为。
迁移时,鱼类通常会寻找特定的环境条件(如水温、水流等),并会依据环境变化而变化自己的迁徙路径。
迁移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更适宜的栖息地和繁殖地,增加种群的生存机会。
3. 觅食行为:觅食是指鱼类在缺乏食物资源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行为。
大多数鱼类都是捕食者,受限于环境和天气等多种因素,在觅食时有着不同的行为策略。
比如,魚在暗处觅食时视觉上则会适应更差,而会依赖更多的声音和气味捕食。
4. 避敌行为:避敌是指鱼类在受到敌害时采取的一种防御策略。
有些鱼类会在发现敌害时,采取群体行为,以增加自身存活的几率。
比如,鱼类在遇到鳄鱼等天敌时,会采取团体攻击、涌出水面等行为。
二、鱼类个体行为鱼类的个体行为主要包括增加自身适应能力、获得更多食物、避开天敌和吸引异性的交配等行为。
1. 领地行为:鱼类在寻找栖息地和避免天敌时,往往会选择自己有主权的领地。
有研究显示,鱼类的领地环境和形态都不相同,这和鱼类的品种和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
2. 反应行为:鱼类在面对外界刺激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行为。
鱼类行为生态学调查及分析鱼类是水生生物中最广泛和最重要的类群之一,它们在水环境中的生存具有独特的行为生态学特征。
鱼类行为生态学是指研究鱼类在其生活史中表现出的行为表现的学科,它是动物行为学和生态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鱼类学、渔业生态学和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等领域,鱼类行为生态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鱼类生物学、保护水生生物资源以及维持生态平衡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鱼类行为表现类型鱼类的行为表现种类繁多,经典的分类方法主要以鱼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性质为基础,可以分为觅食行为、繁殖行为、群居和社交行为、避险逃生行为以及其他行为。
1. 觅食行为鱼类为了获取养分和能量必须进行觅食活动。
不同种类的鱼类觅食方式不同,例如,鲸鲨以摄食大型鱼类为主食,会在近海进行大规模的觅食活动;而一些小型底栖鱼类通常在海底寻找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底栖生物。
2. 繁殖行为关于鱼类繁殖行为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对于我们对鱼类生态学和遗传学的了解都具有极大的帮助。
鱼类的繁殖行为种类繁多,可以分为卵生和胎生两种。
卵生鱼类通常选择在水流缓慢的浅水区域产卵,而胎生鱼类则在母体内孕育出幼鱼,雌鱼直到幼鱼孵化后才将幼鱼释放到水中。
3. 群居和社交行为许多鱼类表现出群体行为和社交行为,它们在群体中寻找安全感和食物。
例如,一些鲨鱼和鲸鱼通常以群体的方式进行觅食活动,一些鱼类在群体中进行交流和合作等行为。
群体行为和社交行为对于鱼类间的物种关系、食物链关系以及保持生态平衡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4. 避险逃生行为面对敌害,不同种类的鱼类表现出了不同的避险逃生行为。
例如,一些小型底栖鱼类采取躲藏等方式避免被掠食者发现,而一些稀有鱼类则采用逃跑等方式避免危险。
二、鱼类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 采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跟踪调查现代技术手段如定位系统、声纳和卫星追踪器等能够有效地跟踪和观察鱼类的行为动态。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定位系统和卫星追踪器对不同种类的远洋鱼类进行位置跟踪和行为观察,从而深入研究其生态习性。
鱼类行为学研究的新进展鱼类是水中的主要动物,它们的行为方式十分丰富多彩。
近年来,鱼类行为学这门学科得到了大力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鱼类行为学研究的新进展。
一、视觉行为视觉是鱼类主要的感知方式之一。
过去,研究人员主要依靠观察和记录鱼类的视觉行为来研究鱼类视力和视觉功能。
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研究鱼类视觉行为提供了新的方法。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自动识别和分析大量鱼类视频数据,揭示鱼类视觉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例如,研究人员使用计算机视觉技术研究了鲈鱼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行为和视觉能力,并发现了鱼类的视觉行为和环境光照的关系。
二、声学行为声学是鱼类的另一种主要感知方式。
鱼类通过声音进行交流、配对和协作。
研究人员利用声音技术研究鱼类声学行为,可以揭示鱼类声音的分布、频率和调制方式等信息。
例如,研究人员用声音调制技术和灵敏的麦克风探测器,研究了雄性锦鲤的求偶声音及其对求偶成功的影响。
结果显示,雄性锦鲤的求偶声音会引起雌性锦鲤的注意并增加求偶成功的机会。
三、化学行为化学感知是鱼类寻找食物、躲避掠食者、配对和交流的重要手段。
研究人员利用化学分析技术和数学模型,可以了解鱼类化学通讯信号的成分、来源和作用机制。
例如,研究人员利用高分辨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黄斑鱼的化学通讯信号成分和含量变化。
结果发现,黄斑鱼释放出的化学通讯信号中含有具有多种功能的氨基酸类化合物,对其生存和繁殖具有重要作用。
四、神经行为神经行为是指鱼类借助神经系统调节行为的过程。
研究人员利用神经科学技术研究鱼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揭示鱼类行为的生理和生化基础。
例如,研究人员使用光遗传学技术进行神经元激活和调节,研究了斑马鱼的攻击和防御行为。
结果显示,斑马鱼表现出复杂的攻击和防御行为,这些行为与其类锁骨神经元的激活有关。
结论总之,近年来,鱼类行为学这门学科在视觉、声学、化学和神经等方面均得到了新的发展和突破。
一、名词解释1.鱼类的趋性:自由运动的动物受到外界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刺激,朝向一定方向运动,这种反应称为趋性。
趋性是适应性行为的最简单方式。
鱼类的趋性包括:(1)趋光性(指鱼类对光刺激产生定向运动的特性),包括正趋光性和负趋光性。
(2)趋动性(视觉运动反应)---指鱼类为了将其视野内的的运动目标保留在视网膜的一点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反应。
在趋流、集群、空间定向、捕食等行为中期重大作用。
(3)趋音性(鱼类能够依靠内耳和侧线对各种声音刺激产生相对灵敏的感觉,并会由此出现各种行为反应)(4)趋流性(大部分鱼类的生活都不同程度的与水流有关,趋流性在鱼类的洄游过程中有重要意义)(5)趋化性(鱼接近饵料的行为是由趋化性所决定的)(6)趋电性(7)趋触性(8)趋地性2.进化稳定对策(ESS):如果种群中的大多数个体都采取某种行为对策,而这种对策的好处又为其他对策所不及,这种对策又可称为ESS。
环境的每次大变动都会引起种群的不稳定,但一旦一种ESS确定下来,种群就会趋于稳定,任何偏离ESS的行为就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3.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个体以牺牲自己的生存和生殖机会为代价去帮助其他个体繁殖更多的后代。
注:帮手鱼存在的原因:领域和配偶的不足(便于日后的取而代之)充当帮手的远期利益:提高自己的广义适合度;继承领域;获得生殖经验;帮助的互助性;在较好的生境下生存4.领域行为:是动物的一种重要行为。
又称为护域行为、领域性,是指与保卫领域有关的一些行为活动。
鱼类领域行为:鱼类在栖息水域某一区域划定的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作为自己的领域,当别的生物侵入的时候,地盘主人会用尽办法驱赶入侵生物,保卫领域地,从而利于鱼类在生殖季节竞争配偶和保护产卵场所,进一步保护鱼卵和幼鱼,这种行为称为领域行为。
5.生理学变色:动物在在受到刺激后所引起的短暂改变体色的现象,变色非常迅速,当刺激消失时立即恢复原来的体色。
由色素在色素细胞中的重新分布引起。
鱼类的行为学研究与迁徙行为鱼类是水生动物中最为广泛分布的一类,其行为学研究一直是生物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鱼类的迁徙行为在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鱼类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原理以及鱼类的迁徙行为,并探讨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一、行为学研究的原理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涉及到动物的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多个方面。
在鱼类的行为学研究中,有几个基本原理是需要了解的。
1. 疾病和行为鱼类的行为会受到疾病的影响。
例如,某些感染病菌的鱼类可能会呈现出异常的行为,如频繁摇头、游动不稳等。
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行为变化,可以对鱼类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2. 神经系统和行为鱼类的行为由其神经系统调控。
神经元在鱼类的运动和感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鱼类的神经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行为。
3. 生态因素和行为鱼类的行为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水温、水质、食物等因素都可能影响鱼类的行为表现。
通过研究这些生态因素与鱼类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了解鱼类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
二、鱼类的迁徙行为鱼类的迁徙行为是指在一定的季节或时期,鱼类根据环境变化而进行的长距离移动。
这种行为在许多鱼类中普遍存在,并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物种多样性的维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1. 迁徙的原因鱼类进行迁徙有多种原因,主要包括繁殖、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和资源等。
例如,某些淡水鱼类为了产卵会迁徙到河流的上游,在水质和营养丰富的环境中更容易找到繁殖的机会和条件。
2. 迁徙的方式鱼类的迁徙方式多种多样。
有些鱼类会进行垂直迁徙,即在垂直方向上进行上下移动,以适应不同水深的环境需求。
另外,一些鱼类还表现出长距离的水平迁徙,穿越大洋甚至跨越半个地球,如鲨鱼、旗鱼等。
3. 迁徙的重要性鱼类的迁徙行为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物种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鱼类的迁徙行为有助于维持种群的基因流动,增加基因的多样性。
其次,迁徙也有助于促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对于促进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和物质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行为观察与行为学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水产品需求的增加,水产养殖业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来源。
然而,鱼类养殖过程中的行为问题对其发展和健康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对水产养殖中的鱼类行为进行观察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中的鱼类行为观察方法及其在行为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鱼类行为观察方法1. 视频监控视频监控是一种常用的鱼类行为观察方法。
通过安装摄像头或使用无人机等设备,可以对养殖场中的鱼群行为进行实时监测。
视频监控不仅可以捕捉到鱼群的聚集、觅食、游动等行为,还可以对鱼类之间的互动和社会行为进行观察。
在视频数据收集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对鱼群的数量、分布、速度以及特定行为的频率进行统计分析。
2. 运动轨迹跟踪运动轨迹跟踪是一种用于观察鱼类行为的有效方法。
通过使用水下摄像设备,可以记录下鱼类的运动路径和停留时间,从而分析鱼类的游动习性和行为模式。
利用运动轨迹跟踪技术,可以获得鱼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反应,进而为养殖环境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3. 行为观察和记录行为观察是最直接也是最常用的鱼类行为研究方法之一。
观察者通过人工记录的方式,对鱼类的行为进行描述和分类。
观察包括鱼类外部形态特征、游动速度、觅食行为、攻击行为、群体行为等方面。
行为观察和记录可以提供详尽的行为数据,但对观察者的经验和耐心要求较高。
二、鱼类行为学研究的应用1. 养殖环境管理和改善通过对鱼类行为的观察和研究,可以了解鱼类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偏好。
在养殖过程中,可以根据鱼类的行为反应,调整水质、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提供更适宜的生存条件。
此外,对于饲养密度、投喂方式等养殖管理的决策也可以依据鱼类行为学研究的结果,以提高养殖效益和减少疾病风险。
2. 水产疾病预防和治疗鱼类的行为可以作为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指标之一。
通过对病鱼行为的观察,可以及早发现异常行为,进行及时干预。
此外,还可以利用行为学研究,了解病鱼行为与疾病发生的关联性,进而开展鱼类疾病的防控研究。
鱼类行为学(Fish ethology)是研究鱼类行为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动物行为学的范畴,主要研究鱼类对外部(声、光、电、磁等)刺激和内部刺激的反应,包括反应类型、反应模式、反应机理及其在渔业上应用的一门学科。
鱼类的机械感觉是哪些内容,有何作用?指鱼类对各种机械性刺激——能够引起感觉其细胞机械性变形的刺激的感觉。
机械感觉在鱼类的摄食、生殖、防御、洄游、集群等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鱼类的皮肤感觉器官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感受芽、陷器、侧线及罗伦氏器前三种具有多种功能,触觉、听觉、水流、水压、水温感觉及电感觉等。
鱼的耳与人和哺乳动物的耳有何区别?鱼类只有内耳无中耳和外耳;鱼类最重要的感觉结构是球状囊和听囊而不是耳蜗。
鱼类的内耳的听觉和鱼鳔的听觉有何不同?内耳的听觉是当外接声音传到鱼类内耳时,其中的耳石和内淋巴液就会产生震动,耳石震动的相位与传入波不同,给感觉细胞是假一种周期性的切应力感觉细胞就会因其上的纤毛束受到牵拉弯曲而发放冲动,并分布到感觉上神经末梢产生兴奋,此兴奋通过传听神经到中枢神经系统经行处理,即可产生听觉。
鳔内充满气体会与声波发生强烈共振,从而把压力转变成位移能量,然后传给内耳,鱼鳔其转换器的作用。
能放大声音,就收高频声压波。
鱼类内耳的机能是什么?内耳上半部为平衡感觉,下半部为听觉。
鱼类的嗅觉和听觉的区别嗅觉中枢在端脑;味觉中枢在延髓。
嗅觉器官为内陷的嗅囊即鼻孔,感受器具有低刺激阈;味觉器官为分布范围极广的味蕾,感受器具有高刺激阈。
区别鲨鱼味觉与嗅觉(实验)可以利用经奎宁溶液浸泡过的食物。
投放时鲨鱼会游近并抓住,送入口中,会立即吐出。
原因:奎宁是没有气味而味道很苦的物质。
结论:鱼类的化学感觉除嗅觉外,还有味觉的存在。
鱼类有没有电感觉?磁感觉?如何验证鱼类的电磁感觉?有电感觉和磁感觉。
电鱼寻食时,利用电脉冲探测食物。
将鲨鱼养在玻璃纤维直径为7米的原型水槽中,水槽避外纺织一个直径为20cm的线圈,未通电时鲨鱼习惯在水槽内壁兜圈游泳,通电时鲨鱼会主动避开磁场。
鱼类行为学第一章 绪论1.水生动物行为学 :水生动物行为学是一门探索和研究鱼类和特种水产动物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反应行为、行为规律和行为变化规律的应用基础科学。
目的在于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国海洋与内陆水域的水生动物资源。
2.动物的先天性行为:趋性、非条件反射、本能3.动物的获得性行为的类别 :习惯化学习行为、模仿学习行为、“印痕”学习行为、条件反射和推理学习等五种。
4.水生动物行为学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地了解鱼类和特种水产动物在这些水体中的行为特点和行为规律,尤其是把握住它们的行为变化规律,依据其创造出最完善的增殖、养殖与捕捞等渔业的新技术、新成果、新方式和新方法,逐步实现内陆水域渔业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从而使我国内陆水域获得最大、最佳持续生产潜力。
第二章 鱼类感觉器官的感受与反应第一节 视觉的感受与反应1.鱼类眼睛的种类1) 光感觉细胞:某些圆口类的皮肤上,区别明与暗2) “顶眼” :即脑上腺,为各种鱼类所具有,但仅七鳃鳗具有感觉功能。
“顶眼”不仅能区别明与暗,还能估计投入光线的方向3) 眼睛:除了某些穴居鱼类和深海鱼类之外,均具有比较发达的眼睛。
眼睛的结构最为完善4) 注:无眼睑、泪腺。
某些鲨鱼具瞬膜,遮盖眼球。
鲻鱼和某些鲱鱼具脂眼睑,遮盖瞳孔。
2.视距:视觉距离1) 透明度鳀鱼 :透明度2.5m:能看清1.5 ~ 2.0m 范围内的渔具动态透明度0.5m:能看清0.2 ~ 0.3m 范围内的渔具动态∴在透明度较大的水域中捕捞时,由于鱼类的视距增加,渔具的能见度就应该尽可能小一些。
2) 视距与光照度3) 物体大小的关系4) 网片颜色的关系蓝(草)绿色<白色5) 鱼体长度的关系6) 眼睛大小的关系7) 鱼类种类处于中上层水域的种类,其视距要比底层水域的的种类远一些浅海鱼类的种类,其视距要比深海鱼类的种类远一些8) 水下人工光源3.对光的感觉能力1) 鱼类的视网膜由视杆和视锥感光色素细胞组成2) 视杆细胞对低照度的光线反应最敏感;3) 视锥细胞对高照度的光线反应最敏感,同时还对光线的颜色有感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