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极低体重儿早期护理干预标签:新生儿护理;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干预性的研究收集我院新生儿科监护病房,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共收治98例极低体重儿,由于我科采取早期干预措施,成功率达到91%。
出生体重2500g的婴儿统称为低体重儿,其中出生体重在1000~1499g之间的早产儿称为极低体重儿,极低体重儿由于各脏器的功能发育功能尚不完善,免疫功能低下,故易发生低体温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感染等疾病,所以对他们的观察及护理干预特别重要,尤其是保暖、喂养、预防感染更为关键。
1.临床资料本组男70例,女28例,体重在1000~1460g,本院出生的30例,于出生后5~20分钟报入监护病房,外院转入68例,出生后4小时~1天收入监护室治疗护理,皮肤硬肿40例,核黄胆3例,肺炎及肺透膜病30例,无明显异常25例。
2.护理干预2.1体温管理入室后立刻至暖箱内,暖箱温度根据患儿的体重、体温、生后时间、胎龄等进行调节,极低出生体重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体温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环境温度的变化足可增加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死率,暖箱温度一般设定为32~35度,湿度55~65度之间,各项护理操作尽量在暖箱中进行,每2小时测体温一次,并记录于护理记录单上,同时记录暖箱的温度和湿度。
2.2监护室的严格管理入住在NICU的早产儿室内,每个暖箱上配有手消毒液,室内配有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血氧饱和度检测仪、血气分析仪、负压吸引器、小号气管插管,由于极低体重儿免疫功能不成熟,抵抗力极弱,易引起感染,并至感染扩散,因此我科严格執行消毒隔离制度,患儿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予以保护性隔离,限制室内的人员流动,医务人员每接触一个患儿前必须采用七步洗手法流动水洗手,或用速干消毒液消毒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原则,所用物品均一人一用一消毒,医疗器械、奶瓶、被服均采用高压消毒,使用性能良好的暖箱,每日擦拭消毒,更换湿化器的灭菌注射用水,每周更换暖箱一次,予以周末消毒,并采样做细菌培养,监护室的空气、物表、工作人员的手每月予以采用做细菌培养,医务人员若有呼吸道疾病应暂时调出或休息。
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护理进展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是指出生体重<1500g,主要见于胎龄<34周的早产儿。
为了使极低出生体重儿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喂养,提高其存活率及存活质量,本文将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胃肠解剖生理特点、特殊的营养代谢和需求、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和护理等方面进行综述。
1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胃肠解剖生理特点VLBWI的胃容量小,呈水平位,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动力和免疫功能都不成熟,食道喷们括约肌松弛,幽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且肠道蠕动、神经调节功能差,表现为胃肠动力差,胃肠激素水平低,消化酶含量少且活性低,胃的排空能力与足月儿相比是延迟的,且因下食管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易发生胃食道反流,因此临床上通过胃肠喂养往往不易耐受[1]。
有研究[2.3]证实,胎龄28周时肠道已分化,30周开始出现功能性肠蠕动,34周左右时才有系统性肠蠕动,有效吸吮和吞咽34~36周才能成熟,半乳糖酶等在34周前虽尚不充分,但给予肠道营养后即可活化。
VLBWI胃肠功能弱,加上腹壁较薄、腹肌不发达等原因易显腹胀,在哺乳后尤为明显,这可为生理现象,需与病理性腹胀相鉴别。
2 VLBWI特殊的营养代谢和需求VLBWI的能量贮备低,VIBWI处于高代谢状态(心、脑、肝等代谢活跃器官占自体比重高),蛋白质合成转化率高[4]。
因此,VLBWI需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才能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尤其是脑的发育,VLBWI早期建立胃肠内营养使其早期摄入初乳,对日后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至关重要。
3 VIBWl胃肠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3.1低体重、胎龄小胎龄小和发育不成熟是喂养不耐受的根本原因。
有资料显示胎龄、体重越小,喂养不耐受的比率越高,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28.5%,VLBWI则高达69.2%[1]。
呕吐、腹胀和胃潴留发生的时间多在肠道喂养后第1周内。
胎龄、出生体重较小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以胃潴留和腹胀多见,而较大的早产儿则以呕吐多见。
一例超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营养管理610000,2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本文总结一例胎龄27+4周、出生体重970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营养管理。
护理要点包括肠外肠内营养的管理、母乳口腔免疫、体位与舒适度的护理、胎便管理及口腔运动干预和非营养性吸吮的护理。
【关键词】超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护理早产儿由于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吸吮、吞咽反应弱,胃肠道功能差,极易发生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 FI)。
如果对早产儿FI处理过于谨慎可能会导致达全肠内营养延迟、静脉营养使用时间延长,增加感染、宫外发育迟缓、胆汁淤积等发生风险。
但如果对FI放松警惕,又可能会增加早产儿NEC发生甚至死亡的风险[1]。
黄希等[2]对116例早产儿做过临床调查,有62例发生FI,发生率为53.45%(62/116),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FI发生率为48.57%(34/70),超低出生体重儿FI发生率为88.89%(8/9)。
超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时体重1000g以下的早产儿,现将我科收治的一例超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营养管理总结如下:1.病例资料1.1一般资料患儿,女,2小时,因“反应欠佳2小时”于2020年10月4日入院。
胎龄G1P1,27+4周,顺产,出生体重970g,头围25cm,身长35cm,Apagr评分1分钟9分,5分钟9分,母亲胎膜早破8小时,当地医院生后呼吸稍促,反应欠佳,为求进一步治疗,经120转运转入我科。
入院诊断:1.早产儿,2 超低出生体重儿,3 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入院时体温36.5℃,心率134次/分,呼吸40次/分,血压51/21mmHg,血糖5.6mmol/L,PCT0.44ng/ml,查体早产儿貌,反应差,呼吸表浅,无吸气性三凹征,双肺呼吸音粗,四肢肌张力低,原始反射减弱。
1.2治疗及转归入院处理予暂禁食,CPAP无创辅助通气,予氨苄西林钠抗感染,维生素K1及静脉营养等对症治疗。
关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护
理干预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护理干预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是胎龄<32 周、出生体重≤1500 g的早产儿。
随着医学的发展,如何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的存活率及其生存质量,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综述了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需求,早期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喂养不耐受的判断标准及喂养方法的选择,旨在使极低出生体重儿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喂养。
1 VLBW I 胃肠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
1.1 胃肠道形态、功能不成熟
VLBW I因吸吮、吞咽协调能力差;胃肠收缩幅度、传播速度及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低,胃窦和十二指肠动力不成熟,胃排空延迟;小肠的动力随胎龄的增加也有一个发育与成熟的过程。
因此,VLBWI较易出现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的体征。
同时,由于VLBW I 胃酸p H 低、蛋白酶活性低、肠黏膜渗透性高、SIgA 水平低和动力障碍,使早产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危险性增加。
1.2 窒息缺氧
正常肠道功能的实现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肠道神经系统、肠肌等互相配合,窒息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同时肠黏膜较严重的缺血缺氧都会增加VLBW I 不耐受喂养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 的发生。
1.3 其他因素
心肺功能疾病,如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动脉导管开放( PDA) 使心肺负荷加重,可引发NEC 等严重并发症。
同样,体温变化、水电解质酸碱失衡、感染等都会影响到VLBW I的喂养。
2 喂养的耐受性
若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可考虑喂养不耐受:① 观察胃残留量:用胃管喂养的婴儿每次喂养前先抽取胃中残余奶量,残留量超过上次喂养量的1/3或持续喂养时超过1 h的量。
② 观察腹胀:间断测量腹围的方法,固定测量部位和时间。
腹围增加1.5 cm伴有肠型。
③ 呕吐、腹胀、胃残留量增加,胃残留物被胆汁污染,血便或大便潜血,提示感染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④ 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明显增加及便稀薄.。
还原物质超过2%(乳糖吸收不良)也提示喂养不耐受。
胃残留量超过正常和腹胀,是喂养不耐受的重要指标。
3 VLBWI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
3.1 选择适合的乳类
母乳富含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和免疫成分,可增加早产儿胃肠道防御功能。
母乳含有较多谷氨酰胺,有利于维护小肠黏膜的完整性,提高胃肠屏障功能,减少喂养不耐受发生。
对于无法母乳喂养的VLBW I 给早产儿配方乳。
但早产儿配方乳较高的蛋白含量可导致高氨基酸血症,引起酸中毒。
邓靖怡研究发现,调整配方乳浓度,先用1∶1的早产儿配方乳喂养一周,再用2∶1早产儿配方乳喂养一周,最
后用配方乳原液喂养。
这种过渡的调整,可防止高渗奶进入肠道后肠壁缺血缺氧、加重胃肠道负担,从而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3.2 改进喂养方式
①经口喂养:吸吮是早产儿原始反射之一,最好的营养途径是经口喂养,但由于VLBW I 有效的吸吮、吞咽要到34~36 周才成熟,因此,生后早期可给予鼻胃管喂养。
②管饲:口胃管,鼻胃管推注法:适用于较成熟,胃肠道耐受性好的新生儿,但不宜用于胃食管反流和胃排空延迟者。
间歇输注法:采用输液泵输注,每次输注时间可以持续30 min~2 h,根据患儿肠道耐受情况间隔1~4 h输注。
适用于胃食管反流、胃排空延迟和有肺吸入高危因素的患儿。
持续输注法:连续20~24 h用输液泵输注喂养。
此方法仅建议用于上述两种管饲方法不能耐受的新生儿。
应每8h更换注射器,每24 h更换输注管道系统。
整餐式�z推注式�{给予或间歇性输注较持续输注利于患儿尽快过渡为经口喂养。
3.3 非营养性吸吮(NNS)
新生儿可有很多口腔运动,其中,吸吮可分为营养性吸吮( ENS) 和非营养性吸吮(NNS)。
不能经口喂养,给其吸吮无洞眼、空的橡皮奶头,即称(NNS)。
每次10~15 min,7~8 次/ d,直至VLBW I 有吸吮和吞咽能力为止。
NNS 通过刺激口腔内的感觉神经纤维,兴奋迷走神经,改变胃肠调节肽的水平,刺激胃肠激素分泌,促进胃肠运动,加速胃的排空,缩短鼻胃管留置时间,减少喂养不耐受发生,刺激胃肠道生长发育,减少废用性萎缩。
3.4 早期微量喂养(MEN)
早开奶可早期促进肠胃功能成熟,逐渐增加对胃肠喂养的耐受性,胃肠道喂养开始越晚,不耐受性的危险性越大。
临床实践证明,肠蠕动开始和胎粪排出是开始喂养的指征。
可于生后24 h后开始喂养。
但如有机械通气、腹主动脉插管、动脉导管未闭和败血症等,可适当推迟喂养时间,也应尽可能在出生3 天内开始喂养。
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少量喂养可促进胃肠激素的分泌,加速肠黏膜生长和胆汁分泌,促进肠蠕动,减少肝肠循环,可早期达到足量胃肠喂养,减少常见并发症,提高了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及存活质量。
美国Bo ston 儿童医院常规推荐:VLBW I 采用早产儿母乳/ 配方乳微量喂养,每次剂量依体重不同而异。
体重1 000 g,1~2 ml/ 次;1 001~1 500 g,2~3 ml/ 次,以后每日每次递增1~2 ml/ kg。
增加奶量不宜过快,防止喂养过度而促发NEC。
3.5 腹部抚触
胎儿的感觉发育非常早,按摩、摇晃、拥抱和肌肤接触可刺激婴儿的触觉、前庭、运动感觉系统,调节行为状态,减少应激行为。
腹部抚触在VLBW I 生命体征平稳、生后4 d 即可进行,每日3 次,每次5~10 min,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速度、压力适中。
VLBW I 由于肠蠕动缓慢,排便无力,应用腹部按摩温和的刺激可增加VLBW I迷走神经张力,能促使胃肠激素水平增高,有助于胃肠
蠕动增加,改善VLBW I 对喂养的耐受性,增加排便次数。
3.4 刺激排便
刺激排便能激发排便反射、促进结肠动力成熟及胃排空、畅通排泄途径。
早期温盐水灌肠可促进排便、刺激胃肠迷走神经、刺激胃肠道的G 细胞释放GAS。
GAS能刺激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早产儿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3.5 加强环境管理
①噪音刺激:噪音对早产儿正在发育中的大脑有很多副作用,可引起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急剧波动。
导致早产儿交感神经受影响,不利于胃肠道的消化与吸收。
因此,护理人员应尽力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如说话轻柔,走动轻柔,不要用力摔碰暖箱门,避免敲击暖箱等。
②光线刺激:光线对早产儿发育有很大影响,持续性照明能致早产儿生物钟节律变化和睡眠剥夺。
黑暗环境使早产儿副交感神经处于优势地位,一些胃肠激素如促胃动素、胃泌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具有促进胃酸、胃蛋白酶分泌,促进肠胃活动和胃肠黏膜生长等作用,有助于早产儿消化吸收,从而进奶量增加,呕吐、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情况减少。
临床上正大力推广使用暖箱遮光罩和配戴眼罩,减少光线对早产儿的刺激。
综上所述,通过调整适合于VLBW I 的最佳喂养方式和喂养方法,同时重视早期微量喂养和非营养吸吮的生物学作用、腹部抚触等护理干预,可改善VLBW I 的喂养不耐受,使之能安全渡过喂养关,尽早从胃肠外营养过渡到经口全肠营养。
同时,,护理干预重视发育性支持作用,可进一步改善VLBW I 远期预后,从而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和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