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自由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5
康德论人的自由摘要:康德是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康德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认为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即“范畴”)是人与生俱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
康德把自由规定为人的自由并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讨论,其目的是通过自由来体现人之为人的本体品格。
自由概念不仅是理解康德哲学的钥匙而且是理解其全部哲学的关键所在。
本文从自由的提出、先验自由、实践的自由、自由感四个方面论述了康德的自由思想。
关键字:自由;康德;自由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追求自由,享受自由,自由究竟是什么,很难有统一完整的定义。
对一个社会的个体人而言,自由是指他(她)希望、要求、争取的生存空间和实现个人意志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及传统的等外部条件,同时也包括个人体质、欲望、财富、世界观价值观及理想观的表达欲望等个人因素和内在因素。
从意识形态来讲,自由分为感性的自由和理性的自由,理性的选择和感性的选择往往存在差异和冲突,因此可以说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自由。
康德的自由观是伦理学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他律伦理学的种种包围中打开了一个缺口, 首次将自由意志的规律确立为人自身的规律。
康德把自由规定为人的自由,并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讨论,其目的是通过自由来体现人之为人的本体品格。
自由之所以居于至高无上的核心地位,是因为它是“开启崇高的实践原理的钥匙”它是纯粹的、甚至思辨理性体系的整个建筑的“拱心石”。
一、自由观的提出:古希腊的思想家们很早就已经开始关注人的自由意志问题了。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天生的, 德行不能传授, 只能教一些关于善的知识, 教会人们学会运用自己的理性去分辨善恶。
智者派认为人并不是天生就具有尊敬和正义这些美德。
苏格拉底和智者派都想给自由意志一个一劳永逸的定义: 自由意志要么自发地行善, 要么自发地作恶。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之初, 性本善”和“人之初, 性本恶”的争论。
他们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规定自由意志的两条道路, 即感性和理性。
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意志自由理论康德道德哲学可以说是欧洲哲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无论是其伦理学还是政治哲学的理论都影响了后来的哲学研究。
其中,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意志自由理论可以说是其伦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本文将从康德道德哲学的基本概念、意志自由的含义以及举出五个例子来说明其正确性,以验证意志自由理论在康德伦理学中的重要性。
一、康德道德哲学简介康德的伦理哲学的核心在于人的自我意识,即能意识自己思维意识和行为意识的人自己。
他指出,道德的行为需要符合“纯粹理性”,即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将“道德义务”化为符合人类自由意志要求的规律。
之所以需要自由,是因为人作为有智慧、有尊严的生命体,需要保护其尊严和自主性,从而具备创造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能力。
二、意志自由的定义康德的自由,是指“别无选择的自由”,即在现实中所面临的不同选择之间,依照人的判断力,自由地选取其中一种而非被迫选择。
康德认为人的行为都需要合乎理性原则,其核心原则为象征自然法则,也就是道德自然法则。
意志自由是自由意志的意译,即自由决定自己的行动,不受外在因素和特定条件的限制,自由的行动能够贯彻道德的法则。
三、康德意志自由理论的证明1、马蒂斯使命的成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央情报局为破译德国密电,依靠一个名叫马蒂斯的消息人员,以成功。
而马蒂斯还因此事被判刑。
康德将自由意志解释为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知觉和理性的结合,而这种活动来自于我们的自由意志。
强迫某人作某事的情况可能是由于知觉和理性中的一方所受到的限制,也就是说,他被迫作出的行为不是来自于他内心的自由意志,因此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行为。
而马蒂斯的成功就是他在情报收集中确立了自己的自由决定,并未受到任何外部因素的干扰。
2、维吉尔称霸舞台的角逐在2019年的第15期《声入人心》中,天籁之战终于迎来了一位出色的歌者维吉尔。
在比赛中维吉尔出色的表现,也是他拥有强烈的意志自由。
康德的自由主义提到,个体行为的自由是有限制的,但不能被外界的因素所定义代替。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康德是德国哲学家、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体系不仅影响了哲学领域,同时也对教育领域具有重大的影响。
康德的教育思想包括自由、普及、启蒙和传统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自由、独立思考及有创造力的公民,进而构建一个自由而和谐的社会。
一、自由教育思想康德主张自由教育,他认为个人应当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自由和独立思考的公民。
教育应该是一个让学生自由地探索,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考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
康德认为,自由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个人潜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他主张让学生思考与实践对生活的贡献,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和工具。
二、普及教育思想康德主张普及教育,他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
康德的普及教育思想是基于平等的教育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康德认为,教育是一种公共责任。
他主张政府应该为普遍接受教育的人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平等的教育。
三、启蒙教育思想康德提倡启蒙教育,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理性和自由的过程。
康德认为,通过反思和自由的思考,个人具备了处理现实世界的理性能力。
康德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索现实世界,评估并理解各种现象和事件。
启蒙教育是一种启发性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发挥他们的观察能力,发现和理解世界的不同层面。
四、传统教育思想康德对传统教育持负面态度,他认为传统教育会禁锢学生的思想和创造力。
他强调自由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而非一味地灌输知识。
康德批评传统教育的机械化教学方法和对现成知识的只是理解,而非真正的理解。
他主张教育不能仅仅是填鸭式的知识积累,而应该是学生能够自由思考和创造性的学习过程。
他反对单纯的知识传授,主张学生应该掌握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被激进地引导去探索新的领域和发现创新的思考方式。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康德哲学中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揭示其深层含义和哲学价值。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由概念作为康德哲学的核心,体现了其对人的理性、道德和自由的追求。
通过对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康德的哲学思想,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在康德看来,自由不是简单的无拘无束,而是与理性、道德紧密相关的概念。
他认为,自由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是人类超越自然、追求更高境界的动力。
因此,康德将自由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认识自由,即人类通过理性认识世界、把握规律的自由;其次是道德自由,即人类在道德实践中遵循自己内心的法则、实现自我完善的自由;最后是实践自由,即人类在实践中运用自由意志、实现自我决定的自由。
本文将从这三个层次出发,详细阐述康德自由概念的内涵和特征,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对康德自由概念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自由的本质和价值,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二、康德自由概念的第一层次:先验自由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自由概念的第一层次被称为先验自由(transcendental freedom)。
先验自由是康德整个道德和形而上学体系的基础,它首先被理解为纯粹理性的自由,是一种不受任何经验条件限制的自由。
先验自由的核心在于其绝对性,即它不依赖于任何经验世界的现象,也不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
这种自由超越了因果关系的束缚,意味着理性主体能够不受外在强制和内在必然性的限制,独立地做出选择。
在康德看来,先验自由是纯粹理性的一种本质属性,它保证了人类思维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先验自由的提出,旨在解决传统形而上学中关于自由与决定论之间的困境。
康德认为,如果我们完全受自然法则的支配,那么我们的行为就无法真正称得上是自由的。
相反,如果我们拥有先验自由,那么我们就能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保持对世界的超越性,从而真正实现自由。
康德美学的自然与自由观念伊曼努尔·康德是德国启蒙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围绕康德美学的核心观念——自然与自由,展开详细探讨,以期揭示康德美学中的这一重要主题。
一、康德美学中的自然观念在康德的美学理论中,自然被视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
康德认为,自然美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人类审美判断的基石。
自然美的特点在于其形式的合目的性,即自然事物的形式与人的审美观念相契合。
1.自然美的普遍性康德认为,自然美是普遍存在的,因为它是上帝赋予人类的礼物。
自然美的普遍性体现在人们对自然美的共同感受上。
不论地域、文化、年龄的差异,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具有一致性。
2.自然美的必然性自然美的必然性源于其形式的合目的性。
康德认为,自然事物的形式符合人类审美观念中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是先验的,即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先天具有的。
因此,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具有必然性。
3.自然美的合目的性自然美的合目的性体现在自然事物的形式与人的审美观念的契合。
康德认为,自然美的形式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结合,这种形式能够满足人类审美心理的需求。
二、康德美学中的自由观念在康德的美学理论中,自由是审美判断的核心要素。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它不受任何外在目的和规律的限制。
1.自由的审美判断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因为它是基于主体的情感而非概念。
在审美过程中,主体可以自由地感受和评价审美对象,不受任何外在目的和规律的约束。
2.自由的审美理念康德提出了“自由美”的概念,以区别于“自然美”。
自由美是指那些不具有客观目的性,仅以形式引发主体审美愉悦的事物。
自由美体现了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自由创造和想象。
3.自由与道德的关系康德认为,审美自由与道德自由具有内在联系。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通过自由地感受和评价审美对象,培养了自己的道德情感。
审美自由是道德自由的先导,有助于人们形成道德自律。
三、自然与自由的统一在康德美学中,自然与自由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康德美学自由观探微康德美学自由观探微康德是十八世纪德国伟大的哲学家、逻辑学家、伦理学家、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对西方哲学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康德的基本观点是:“美是一种享受,是无目的的、纯粹的享受”。
而这种“享受”必须依赖于我们自身的“自由”。
可见在康德的美学理论中,个人自由的地位非常重要。
下面针对康德的美学自由观做一探微的解析。
一、自由在康德的美学中的定位。
在康德的美学理论中,个人的自由是非常重要的。
他认为,只有当人具有自由性,才能够真正地领略到美的魅力,才能够感受到美所带来的震撼。
这种自由并不是纯粹的、无限制的,而是一种受到道德制约的自由。
康德认为,人的自由性不仅来源于外在的存在,而更是源于内在的道德感。
人需要通过道德感来约束自己的自由,只有这样,美的存在才会有真正的意义。
二、自由与审美经验的关系。
康德认为,个人在享受美的时候,需要有一种审美经验。
这种经验也需要自由性。
在这种经验中,人们需要能够完全地自由地感受到美所带来的各种感受。
这种感受来源于人自身的感觉器官以及大脑的处理能力。
这些感受经过个人主观性的处理,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审美经验。
三、自由与艺术的关系。
康德认为,艺术是一种可以表达美的形式,并且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它所能够引发观众的审美经验。
因此,艺术作品的自由性和创造性是非常重要的。
在康德的美学中,艺术家应该具有一种自由的创作精神,以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和思想。
只有这样,才能够产生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
四、自由与个人审美观的关系。
康德认为,个人的审美观是建立在个人的自由性上的,只有通过自由地体验和感受,才能够形成一个真正的审美观。
这种观念的自由性来自于个人的主观性,也来源于个人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等各个方面。
因此,艺术作品应该具有一种多样性和包容性。
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发出更多人不同的审美体验和认知。
五、康德美学自由观的实践意义。
康德美学自由观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审美水准,还能够激发个人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情怀。
康德的自由思想康德(Immanuel Kant)是德国启蒙时期的哲学家,被誉为现代哲学的巨人之一。
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等对自由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康德的哲学体系、自由的概念以及自由思想的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康德的自由思想。
一、康德的哲学体系康德的哲学体系以他所称之为“转向”的哲学思路为基础。
在他之前,哲学主要集中在客观世界的研究,而康德则以主体性为出发点,关注人类理性的能力和限度。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既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也具备道德判断的能力。
康德的哲学体系中,自由是一个核心概念。
他强调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认为自由是理性的体现。
在康德看来,自由是人类理性的一种伦理要求,也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二、自由的概念康德对自由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他独特的理论。
他将自由分为两个层面:自然自由和道义自由。
自然自由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欲望和动机行动的能力。
康德认为,自然自由并不等同于道义上的自由,因为人们的欲望和动机可能是不理性的。
在自然自由中,人们受到各种欲望、动机和冲动的驱动,容易受到外在条件的限制。
而道义自由则是指人们根据理性的原则和道德法则进行行动的能力。
康德认为,道义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只有当人们行动的动机是理性的、合乎道义的,才算是真正地自由。
在康德看来,道义自由是通过遵守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来实现的。
三、自由思想的意义康德的自由思想在当时是一种革命性的思想,对于个体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他认为,人们应当根据理性的原则来行动,而不是受到欲望和动机的驱使。
这种自由思想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使他们能够以理性的方式对待和解决问题。
康德的自由思想还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主张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个人尊严和自主权,即使受到外在限制,也应当根据道义自由来进行选择和行动。
这种思想对于法治社会的建构和人权保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康德的自由思想也引发了对道德自由的思考。
自律即自由哲学家康德说过:“自律即自由”,即想要获得高度自由就必须高度自律。
康德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着这个理论。
他每天早上在固定的时间去跑步,然后回去写作,晚上也在固定的时间就寝,一如既往,从不拖延,以至于他的邻居把他的行为当做时钟。
康德用一生坚持自律的习惯,因此实现了他最初的人生追求。
自律让康德收获了幸福的人生,获得了真正的人生自由。
因此,自律可以让人生获得真正的自由,自律即自由。
自律就是自我控制。
自律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所以自律可以让人获得更大的自由度。
自律是获得快乐的途径,快乐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所以要学会自律。
自律的第一步是学会控制欲望。
人有贪婪,有情欲,有权力,有金钱等等。
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让适度的欲望成为推动自己前进的力量,而不是过度的欲望损害自己的身心。
另外,每当不合理的欲望来临时,用意志力和方法克服一次就是小成功。
每次取得这样的小成功,一定要在心里给自己一些肯定。
自律的第二步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人会有焦虑、恐惧、骄傲等一系列过度的情绪。
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太高兴也不要太悲伤,让情绪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波动,这样人才能保持安静和稳定。
人在学会控制情绪的基础上,才能直面现实,一步步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现实。
自律第三步就是按时按质地完成任务。
设置合理的目标,制定合适的计划,然后严格按照计划进行,中途可以适当增加新的内容。
要养成“今日事,今日毕。
”的习惯,做事不要拖拉。
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首先要控制自己。
学会控制自己是人生的必修课。
自律是更高的自由度,所以请保持自律,这是改变命运的关键。
康德的自由概念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自由的概念有着深刻的思考,并提出了自由的理论。
康德的自由概念主要包括自由的自律、自由的法律以及自由的公共精神。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对康德的自由概念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康德强调自由的自律。
他认为自由不是无法无天的放任,而是在道德法则的约束下自主决定行动的能力。
康德将自由定义为“能够在道德法则的框架下追求真正幸福的能力”。
他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自律的理性,这个理性能够指导人们的行为,让人们遵循道德法则。
自律的理性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处,是人独有的特质。
康德认为自由并不是任性地追求自己的欲望,而是遵循自己内心的道德规范,并将其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
其次,康德认为自由不仅仅是个体的自律,也需要社会的法律保障。
他提出了法律自由的概念。
法律自由是指人们在法律的保护下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和能力。
康德认为法律是人们社会相处的规范,是一种公开、普遍、能够普及给所有人的规则。
法律的目的是保护人们的自由,使其不受他人的侵犯和压迫。
他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和公正性,认为法律必须适用于所有人,不论其地位、财产或社会地位。
只有在法律的保护下,个体才能实现自己的自由,享受自由的权利。
最后,康德关注的是自由的公共精神。
他认为自由并非仅限于个体的自由,还包括公众空间的自由。
他强调人们在公共领域中可以自由地交流、讨论和发表意见,而不受到约束或恐吓。
康德强调公共领域的民主性和开放性,认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建立一个公平、平等和自由的社会。
他强调公民在公共领域的活动要遵循理性和道德的规范,追求真理和公共利益。
总结起来,康德的自由概念包括自由的自律、自由的法律和自由的公共精神。
自由不仅仅是个体的自我决定和行动的能力,还需要社会的法律保障和公共领域的开放环境。
自由需要个体自律的理性、法律的保护和公共领域的民主开放,才能真正实现。
康德的自由概念对人们在追求自由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康德(Immanuel Kant)的哲学思想中涉及到自由与自律的概念。
他认为,自由和自律是人类道德行为和行动的基础。
首先,康德将自由理解为一种自主性和自决性。
他认为人类具有理性和道德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理性和道德原则自主地决定行动。
自由并不是无拘无束的任意行动,而是在理性的指导下,根据道德律规的自主选择。
其次,康德强调自律的重要性。
自律是指个体自觉地遵循道德律规,并在行为中自我约束。
康德认为自律是真正的自由表现,通过遵循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和义务,个体能够摆脱欲望的束缚和外部的压力,实现自己真正的道德目标。
康德将道德律规归纳为一个普世化的原则,即“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的行动可以成为普遍法则,那么这个行动就是道德的。
”这意味着我们的行为应该建立在普遍适用的原则之上,而不是基于个体的欲望或特殊的情境。
康德的自由与自律概念强调了人类的理性和道德责任,以及个体在行为中根据普遍适用的原则自主选择和自我约束的重要性。
它对个体的道德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康德艺术哲学的自由观自由的问题历来是西方哲学家关注的焦点,自由概念更是其思想学术界讨论的核心话题,在理论上得到最为深刻的研究,在古典哲学中代表人物便是康德-后又黑格尔。
康德对于自由的探讨被列入《实践理性批判》部分,和时空观一起组成批判哲学的三大主线。
康德所讲的广义自由与必然性相对立,而狭义的自由是指人的自由意志。
一、自由的概念康德对自由的定义。
所谓广义的自由,是指虽然决定列表以某种方式移动,但这种决定性的力量来自于列表内部,可以说是内因。
这说明单子不受外力的约束和趋势,所以他是自由的。
或者说自由意味着某样东西变成了它注定要变得畅通无阻的样子。
狭义的自由被认为是指人在道德实践中摆脱自然规律的约束,摆脱肉体本能,按照自己一贯的自由意志的普遍规律行事。
广义自由的理论是先验自由,这是狭义自由实践的基础。
具体来说,从先验自由(认知层面)、实践自由(实践层面)和自由感觉(心理层面)三个层面来界定自由的概念。
(一)、先验自由-认识层面,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
先验自由是从自由的二律背反(世界是只有自然因果性-必然性,还是只有自由因果性?)中倒推出来的。
既如果自由不是先验的,而是受机械的因果律左右的,那么如果无限向上追溯,总会有关第一因存在,而对它我们无法解释。
因此我们必须假设存在一种纯粹自发的因,而不再有其他别的原因,以此来解释世界。
这个因的产生就是(一种不受自然必然性约束的)自由,由它自发地开启了一个时间序列事件,一个因果过程的起点。
具象到个人,就是人的自由意志。
根据康德的先验感性理论,“世界”这个词具有两层意思,既可以是物自体的本体,也可以是现象(经验)世界。
康德通过互换概念,以此为解决问题的钥匙,说世界有自由因,指的是物自体世界,说世界没有自由因,指的是经验世界。
自由和自然因果可以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可以不对立存在。
现象界的自由可能是物自体世界的必然,反之也有可能。
对于一件事情的发生,可能有两个原因,一种是自由原因,一种是自然原因。
康德对自由的理解
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自由”不仅是一种理想,而且也是一种精神态度。
它是普
遍和明晰的,代表着人们只唯一的道路,遵循公平,对抗暴政和文化的感情。
康德的自由
是一种主观的,具备获得自由的渴望,追求的理性的完美的自由。
他认为,自由是一个接
近完美的品质,它本质上是一种“真正的”完美,只有在自由的情况下,人们才能更容易
地实现“善”的最终目标。
康德表示,自由是人类永恒的对对象的对象。
他反对压迫政治,呼吁人们以更高的精神状态面对有权威的权威者,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由。
康德认为,
值得注意的是,追求自由必须通过最大限度自由的思想来实现,否则,自由将成为一种空
洞而毫无意义的词。
康德的理解为每个人提供了令人振奋的希望。
我们可以将它看作是一种责任,舍弃暴政的
力量,一起共同保护和实现自由的心愿。
自由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权为自己设定目标,真正
追求自由而不仅仅是实现它,真正领悟它的精神。
康德的理解提示我们,自由并不是一种
抽象的概念,它是一种有意义的行为。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在我们的社会中寻找
和发展机会,以一种接近完美的精神来推动这种理想。
我们作为个体应该展示出自由的态度,尊重他人的看法,共同实现真正的自由。
康德的自由:从逻辑假定到客观实在康德(Immanuel Kant)被认为是现代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和现代化的发展。
康德对自由的思考和反思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他从自由的逻辑假定到自由的客观实在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释,对于我们理解自由的本质和意义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康德认为,自由是人类理性的本质属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立于自然因果律之外的自主能力。
他将自由划分为两个层面:理性自由和实践自由。
理性自由是指人们在思维和认识上的自主能力,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和理性来判断和选择。
而实践自由则是指人们在行动和实践中的自主能力,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和理性来选择行动和实践。
康德认为,自由是人类理性的终极目标,也是道德的基础和原则。
康德在自由问题上的思考是建立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之上的。
他认为,自由不是一种在经验中发现的现象,而是一种在理性中发现的概念。
换句话说,自由是一种超越经验的理念,是人类理性的自我觉醒和自我认识。
康德强调自由不是一种对于外部事物的控制,而是一种对于内在自我的控制,是人类理性对于自己的自我规定和自我决定。
在康德看来,自由的逻辑假定是建立在两个基本原则之上的。
自由是有目的自然的必然假定。
康德认为,自由是有目的自然的一种必然假定,因为人类理性在行动和实践中总是以目的为导向,总是追求某种意义和价值。
自由是道德立法的必要假定。
康德认为,自由是道德立法的基础,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则和规范。
自由不是一种任意的行为,而是一种理性的行为,是一种遵循道德规范和原则的行为。
从自由的逻辑假定到自由的客观实在,康德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他认为,自由的逻辑假定是建立在人类理性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规定之上的,是人类理性的一种内在需求和要求。
而自由的客观实在则是建立在人类理性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决定之上的,是人类理性的一种外在体现和表现。
康德认为,自由的客观实在是人类理性的一种外在表现和体现,是人类行为和实践的一种结果和效果。
谈谈康德的自由意志思想(2004)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德国十八、十九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在哲学史上,他被人们寄予很高的评价。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如果一个人不懂康德,他还算是一个小孩子。
”可见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之高。
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总结经验和理性主义,重新为哲学理出新方向及模式,奠下现代哲学基础。
他是公认的近代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与德国古典唯心哲学的开创者。
康德的哲学思想主要包含了“先验论”,包括“先验感性论”、“先验知性论”、“先验理性论”与“自由意志论”等。
康德所具有的人本精神,源于他的“自由意志”。
因此,个人不受知识与欲望所影响的自由意志,乃是康德式人本的重要基石。
康德用狭义的实践概念来讨论人类道德活动的基础。
他认为,道德实践的基础是纯粹理性,而不是经验论者和启蒙学者所说的感觉或情感。
对于康德而言,理性是一种自发的能动力量,如果理性能够不受任何外在于自身的因素约束,这样的理性就是纯粹的,而纯粹理性的意义就是自由。
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说,自由就是不受任何外在东西决定的存在。
康德指出:在自然领域,一切都是被决定的,理性只能服从决定论和自然规律;但在实践领域,理性是自由的,不为任何外在东西决定的。
他还指出,人是理性存在者,不受经验的因素所决定,因此是自由的。
自由是道德活动的先决条件;惟有自由的人才能自主自觉地、而不是被迫地行善;惟有自主自觉的行为,才有道德价值;被迫做出的事情,即不是善,也不是恶。
康德认为,人生是痛苦的经线,纬线编织成的地毯,只有不死的精神和绝对的自由意志,才是值得追求的至善和人生境界;尊重每一个人的本身,永远不要将他人视为手段,要永远视其为目的。
“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
人,就是现世上创造的最终目的,因为人乃是世上唯一无二的存在着能够形成目的的概念,是能够从一大堆有目的而形成的东西中,借助于他的理性,而构成目的的一个体系。
论康德道德哲学中的“自由”概念摘要:康德的“自由”包括人不受感情欲望奴役的选择自由这一消极层面的自由,和对客观道德法则的遵循、对绝对命令的服从的自由即自律这一积极层面的自由。
自由是人们拥有意志的前提条件,也是独立于自然规律的、不受自然规律支配的、由意志决定自己的一种东西。
自由是阐明意志自律性的关键。
道德律是一个决定意志的规律,它首先具有普遍性,不是从经验中得来,而是先天就有的,只有纯粹的规律形式才能成为普遍规律,才能够决定每一个意志。
关键词:康德;自由;意志;道德律“自由”是康德道德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康德看来,人作为一种有理性的东西,其本质就是自由,自由使得人的意志不受自然规律的影响而对自身意愿作出选择,“只有自由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道德本身不是自足的教条,而是要由自由来建立、并由自由的规律来判断的法则。
道德本身不是自明的,自由才是自明的。
自由也有可能导致不道德,但自由本身的规律(自律)则必定是道德的”[1]。
本文将对康德的“自由”概念展开论述。
一、自由概念的消极和积极层面康德认为,人的世界是由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共同组成,现象界构成了人们的认知,人们所有的活动都不能超出现象界,否则便无知识意义,因此,在只有自然的必然性的现象世界很难或者可以说根本不可能有自由。
然而,构成人们的实践行为的本体世界却与此不同,人在本体世界里是存在自由的,它的必然性就是自由的必然性,即自律。
他认为,一切无理性的东西的因果性所固有的性质是自然的必然性,而具有理性的、有生命的东西的一种因果性所固有的性质就是自由,它不受自然必然性的控制,独立地起作用,但是却和自然必然性一样,在外来原因的影响下被规定,也就是说,自由是一种欲望。
这是康德“自由概念”的消极层次。
之所以说是消极的,是因为它是通过与自然必然性的对比关系而推导出来的,只是在于摆脱现象界的束缚,对经验说不。
尽管自由的消极概念不能深入到自由的本质,但是却可以因此而引出自由的积极概念——“一个更富于成果的概念”[2]69。
康德哲学思想中的自由思想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专业:教育学年级:2011级康德哲学思想中的自由思想在康德庞大的哲学体系中,自由是康德批判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康德所考虑的自由,不仅仅是意识层面的自由,而且是要从哲学本质上来考察人类实践生活中自由所赖以成立的理性的先决条件,考察自由的哲学基础以及人类的天职、希望和未来。
康德的自由思想既不是宗教主义奴役人的“神性自由”,也不是经验主义浅薄无聊的“任性自由”,而是“理性自由”,实践的理性自由,是站在人类理性的高度对自由的一种审视。
康德对自由的阐述与论证,改变了人们对自由问题的思考方式,把人们从对自由的错误认识中拉出来,使人们认清自由的本质,明确自由的价值,使人们对自由问题的思考达到一种理性的、辩证的高度。
每个时期人们所追求的自由是不同的,人们对自由的认识也都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它构成了康德自由理论的直接来源。
西方自十四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力量逐渐开始发展壮大,它们鼓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肯定人们的世俗生活,强烈要求打破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枷锁,启蒙思潮影响,推行“开明专制”,使启蒙主义思想渐渐在德国产生影响,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如创造更合理、更美好的社会制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高扬个性自由、实行人道主义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这些都对康德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外,康德把前人对自由的理解分为感性的和知性的,认为前哲学家没有真正理解理性的内涵,是将感性和知性当作理性的全部进而产生了自然和自由的悖论。
但是这恰恰启发了康德彻底反思人的理性。
康德从先验的立场来消除自由与必然的对立,真正解决了人的自由问题。
康德自由思想主要涉及自由与必然、自由与意志、自由与责任、自由与道德、自由与理性这五对关系。
1.自由与必然康德关于自由与必然的论述很好地解决了人类自由的可能性问题。
康德认为,自由与必然分别属于理智世界与现象世界,自由与自然必然性完全不同。
自由和必然可以相互独立地、互不影响地存在。
自由属于理智世界,他不受自然必然规律的制约,存在于人的理性思维中,而必然则是自然规律的反映,它发生的一切都有其特定的原因性,是必然存在的,是必然的结果。
康德: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
么
康德
对教育最复杂的任务之一,就是把服从法律的强制性向教育孩子善于动用自己的自由权力结合起来。
孩子只要不做有害于自己和他人的事,就应当让他们有行动的自由,不要硬去改变孩子的意愿。
要让孩子懂得,他们只有为别人提供达到目的的可能性,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则。
他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文言译:常有二理,在手心焉;敬而畏之,与日更新;上则为星辰,下则为德性。
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
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
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一个人说出来的话必须是真的,但是他没有必要把他知道的都说出来。
如果竭尽自己最大努力仍然还是一无所得,所剩下的只是善良意志,它诚如沉睡的宝石一样,自身就发射着耀目的光芒,自身之内就具有价值。
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
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
康德的自由思想中涉及的五对关系政治学理论082200271 郭礼峰在康德庞大的哲学体系中,自由是康德批判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康德所考虑的自由,不仅仅是意识层面的自由,而且是要从哲学本质上来考察人类实践生活中自由所赖以成立的理性的先决条件,考察自由的哲学基础以及人类的天职、希望和未来。
康德的自由思想既不是宗教主义奴役人的“神性自由”,也不是经验主义浅薄无聊的“任性自由”,而是“理性自由”,实践的理性自由,是站在人类理性的高度对自由的一种审视。
康德对自由的阐述与论证,改变了人们对自由问题的思考方式,把人们从对自由的错误认识中拉出来,使人们认清自由的本质,明确自由的价值,使人们对自由问题的思考达到一种理性的、辩证的高度。
自由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每个时期人们对自由的理解有很大不同,其内涵也发生着变化。
自由问题是西方哲学中最核心的问题。
自由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最早出现在古希腊。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是西方思想发展史上的第一束理性思维的闪光,也是整个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朵理性之花。
在古希腊自由起初是指一种国家生活原则,直到赫拉克立特,自由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自由由一种政治概念发展出独立性和能动性的涵义来。
但随着政局的动荡,古希腊哲学家的一切美好而崇高的理想都被罗马统治的冷酷和残暴扫荡殆尽,这使得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逐步转向内心。
人们认为人的自由仅在于超出一切,对一切现实漠不关心,以达到内心安宁。
中世纪哲学是唯灵论的哲学,它由新柏拉图主义特别是柏罗丁的“太一学说”发展而来。
这一时期的自由学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认为人没有意志自由,主要代表是早期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一类则认为人是具有意志自由的,其主要代表为托马斯.阿奎那和经院哲学时期的约翰·邓·司各脱派。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自由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在中世纪唯名论和经验论的争论以及希腊哲学的影响下,人们开始要求对宗教进行改革。
一种回到古典文化范本,复兴人性,摆脱教会控制的文化和宗教改革运动应运而生。
文艺复兴主要复兴的是古希腊哲学,这一时期人们以古希腊的哲学理论为基础,对人的意志和情感进行肯定,反对基督教的精神统治,要求信仰自由和肉体自由。
近代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反权威、反专制、反集权主义,要求思想自由,行为自由的时代。
唯理论坚信理性和知识的能力,认为自由就是对理性的符合和认识;经验论将自由归于意志、情感,认为自由存在于人自身之中。
这样他们的论述在近代就形成了一场围绕着自由与必然之间关系而展开的混战。
对西方自由观历史发展轨迹的考察表明,人类对自身自由奥秘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长期艰苦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先前的思想家们提出了不少富有启迪性的见解,留下了一大笔优秀的思想成果,这些见解与思想成果无疑是康德自由观的理论前提与思想来源。
尽管许多哲学家都对意志自由的存在持否定态度,但几乎所有哲学家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自由观念。
这也预示着,随着哲学新变革的到来,自由理论的逻辑进程将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
从自由思想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虽然自由在不同时期人们对它的理解和界定不同,但每个过程都显示出了人们对人类自由生活的追求。
每个时期人们所追求的自由是不同的,人们对自由的认识也都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它构成了康德自由理论的直接来源。
西方自十四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力量逐渐开始发展、壮大,它们鼓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肯定人们的世俗生活,强烈要求打破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栓桔,启蒙思潮影响,推行“开明专制”,使启蒙主义思想渐渐在德国产生影响,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如创造更合理、更美好的社会制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高扬个性自由、实行人道主义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这些都对康德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外,康德把前人对自由的理解分为感性的和知性的,认为前哲学家没有真正理解理性的内涵,是将感性和知性当作理性的全部进而产生了自然和自由的悖论。
但是这恰恰启发了康德彻底反思人的理性。
康德从先验的立场来消除自由与必然的对立,真正解决了人的自由问题。
自由思想不仅是康德批判哲学的研究起点,而且贯穿其始终。
自由也是康德批判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在“三大批判”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自由这一线索贯穿其中。
第一批判论证了先验自由的可能性,第二批判论证了自由在实践理性领域的实在性,第三批判通过反思判断力实现了自然与自由的统一,进一步论证了自由的客观实在性,从而保护和推进了前面两大批判中所论证的自由。
康德的自由思想是站在人类的高度对自由的一种审视,康德对自由的阐述与论证改变了人们对自由问题的思考方式,把人们从自由的错误认识中拉出来,使人们认清自由的本质,明确自由的价值,使人们对自由问题的思考达到一种理性的、辩证的高度。
康德自由思想主要涉及自由与必然、自由与意志、自由与责任、自由与道德、自由与理性这五对关系。
(一)自由与必然康德关于自由与必然的论述很好地解决了人类自由的可能性问题。
康德认为,自由与必然分别属于理智世界与现象世界,自由与自然必然性完全不同。
必然性规律并不影响自由。
自由和必然可以相互独立地、互不影响地存在。
自由和必然能够同时为真,但却是就不同方面而言。
在现象世界中,人服从于机械因果必然性和自然的必然性。
而自由却属于理智世界,自然必然性规律的因果性仅与现象世界有关,自然的必然性不会影响理智世界的自由的存在,它不是作为现象,而是作为“自在之物”存在。
现象与物自体概念的提出消解了自由与必然的对立,这就使得一个人作为现象的自我时虽然是完全被决定的,但是作为本体自我时却是自由的。
这也同时证明了第三个二律背反的正反题的正确性。
先验自由的提出与第三个二律背反的解决使人的自由成为可能。
自由与必然分别存在于理智世界与现象世界很好地解决了人的自由问题。
为了论证自由的可能性,康德承认必须区分“现象”和“物自体”,这种区分是他的理论哲学的中心论题。
也可以说,他划分现象与物自体乃是区分了自然、自由两大领域,自由属于理智世界,他不受自然必然规律的制约,存在于人的理性思维中,而必然则是自然规律的反映,它发生的一切都有其特定的原因性,是必然存在的,是必然的结果。
自然必然性关涉到物,物是属于在时间中发生的现象领域的。
而自由的存在则关涉到人这一理性存在物的行为,它超越了现象世界,属于物自体或本体的领域。
自由与必然分别存在于理智世界与现象世界解决了人的自由与自然界中的必然之间的冲突,使人的自由不再受制于必然。
1.自由与必然分别存在于理智世界与现象世界;2.自由与必然对立的解决使人的自由成为可能。
(二)自由与意志意志是康德哲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康德在讨论意志概念时,有两层意义的‘意志’,一是Willkuer,一是Wille。
”Willkuer是通常所说的意志,即驱动个体行动的意愿,但这种意愿是任意的,没有受到规则的限制,是完全出自于感性的冲动,只是一种能够选择此种或彼种行为的过程,因此,经常被翻译成“任意的意志”(arbitrary will)。
任意的意志是受经验制约的意志,这种意志是依据对象之概念而给出原则,这原则是属于主体之自然的行动所给予,因此,此意志是不完全善的意志。
在任意意志下的自由是假的自由,而自由意志才是善的意志。
“意志概念两层含义相关到人的本性中的感性和理性。
”如果本性中感性的成分占据了主要位置,那人的意志便受感性的影响与控制,那这时的意志便为任意的意志,是不完全善的意志。
如果理性排除了经验与感性的影响而使意志成为一种理性的行为,那这时的意志即为善的意志,为自由的意志。
理性者意志的自我规律便使人获得了自由。
另一方面,作为自由本体的人,其意志是自由的,意志自由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前提。
只有意志是自由的,其行为才具有道德的可能性。
因为只有意志是自由的,人才有行动的选择能力和权力,如果一切都是必然的,人别无选择,那么在这种情形下,人只是历史必然性的奴隶,也就没有道德和自由可言了。
1.任意意志的自由是假自由;2.自由意志是善的意志;3.自由是行为主体意志的自我规律(三)自由与责任责任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康德伦理学的基本概念。
在康德看来,“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就在于说明责任,德性的力量正在于排除来自爱好和欲望的障碍,以便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责任是一种行为的必然性,根源于尊贵的人格,是出于对道德法则的敬重而产生的,是善良意志的体现。
”康德是以责任为中心来勾画他的伦理学的,康德的伦理学是责任伦理学的典范,这种伦理学认为先验的、纯粹的道德规律只有通过理性来支配我们的道德义务,责任在其中占有中心地位,康德的责任观的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
在康德的责任论中,自由是康德实践哲学的最高范畴,自由不仅是其道德自律的一个前提,同时也是责任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责任本身不是自足的教条,而是由自由建立,并由自由的规律来判断的道德法则,可见,康德的责任伦理观必须以理性为前提,责任就是对人这种有限的理性存在而言,它也只有通过理性的途径才能实现。
承认自由的存在就必须同时承担责任,责任是自由存在和自由选择的必然结果。
责任是人类所特有的概念,动物和自然界是无责任可言的,它们受自然因果规律的制约,一切都是必然的过程,它们不需要为其行为负责任。
“而人类则不同,他们既是感性现象的存在,也是理性本体的存在,他们懂得在因果规律之外,还有理性的自由规律;人的自由及对因果律的独立,就使得人必然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承担行为所引起的后果。
”由于人的自由,其对自然因果律的独立就使得他对于自然界具有任意性,这种任意要以人的责任来约束,要对其自由的行为负责任。
这种约束是必要的,这是对作为自由存在者的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的制约。
“责任概念的特点在于它对人的行为具有一种必要性,或称为自我强制性和约束性。
”从另一方面来说,正是由于人们有了责任,有了责任感,才使人的行为具有德性,具有了理性人的特征,才使人成为自由的人。
总之,自由的理性的人其行为是具有责任性的,责任使人成为自由的理性的人。
康德把人看成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的双重性格的存在物,感性的人只是动物的存在,唯有理性的人才能把他提升于畜类之上;人的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决定于行为的对象和内容,而是来源于理性对感性的克服,来源于作为人的道德动机的善良意志和人的出于责任(ausPflicht)的行为。
康德提出责任是为了使人们摆脱自然的奴役,使其内容纯粹从意志中引导出来,使人真正获得自由。
人的双重性格决定了人作为完全被自然给予决定的同时,也被给予了关于自由的先验论证,人作为立法者,是一个既存在于理智世界、也存在于感性世界中的主体。
1.责任是自由存在和自由选择的必然结果;2.责任就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3.责任是对道德规律的敬重和爱好的摆脱,是人获得自由的前提(四)自由与道德自由与道德都是人之属性。
康德认为人作为道德的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一切有理性的东西的意志所固有的性质,是人的一种自主、自决、自律的能力,这种能力的使用必须以对道德必然性的认识与遵循为基础;只有通过道德责任的自觉选择,才能达到理想的自由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