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于永正老师公开课听课记录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1
2012/12/12今天,于我们教育学院的孩子们而言又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于永正老师来咱们学校讲课啦,终于可以领略一下名师的风采。
其实我们对于老师并不陌生,在裴教授的课上就时时听同学们介绍过他,讲到他的”五重教学”,但对于本人却从未谋面!下面是关于他所上的《爱如茉莉》和《祖父的园子》的课堂实录,我稍做了整理,虽然我阅历浅,对他的教学方法和思想都仅仅只是一知半解,但走进于老师的课,我收获了很多。
爱如茉莉第一课时一、导入师板书“爱如茉莉”,齐读课题。
师:声音太高,再读!(生读,声音稍弱)师:再读,用心读生:(轻轻的)爱如茉莉!二、生字、词部分师:(板书“嗔怪”)读什么?谁来读?师:嗔是什么意思?生:就是生气责怪的意思师:不全对,谁再来说说?师:(总结)它有两个意思。
一是表生气,二是表示不满师:在书上哪个句子里?一起来读一读师:那么“眸子”呢?是什么意思?生:眼睛师:眸呢?生:眼皮师:没听说过,再想想。
(学生回答都不对时师引导)师:眸就是瞳孔,听说过吗?瞳孔还可以叫什么?生:瞳仁师:瞳仁还可以写作什么?(请两位学生上台相互对视)师:(对其中一位同学问)你从她眼睛里看到了什么?生:我师:(笑着问道)你是什么?是人吗?生:当然啦!师:这个我字要加上什么号?(引导后,生回答引号)师:那你呢?你从她眼里看到了什么?生:也是我自己师:所以瞳仁还可以写作瞳人师:谁能用眸组词师:读一读眸子这个词语所在的那句话三、阅读部分(一)全文练习1.开火车朗读全文(对每个同学的朗读做点评)2.老师范读3.提出朗读的要求,再读(注意停顿,对话部分的语气,哪里该轻,哪里应慢。
为什么要这样读,请认真思考,用心读)4.生练习读(二)分节练习1.细读1—4段母女对话,体会语气和情感(师生表演母女对话)生:映儿,本来我今天答应包饺子给你爸爸吃……师:妈,您放心,我这就买去,您好好歇着吧(这是于老师在学生读时幽默的加上的一句话)2.6—13段师:这篇文章最精彩的还是女儿在病房看到的那感人的一幕,练一练。
于永正《草》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第一篇:于永正《草》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按语】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草》,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大道无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是我经常仰望的星空。
下面是《草》的课堂实录和华东师大著名教授李伯棠先生的点评,我作为晚辈也妄加了一些评论,求教于方家。
顺便提一句,前不久我邀请特级教师费蔚来我校展示《晓出净慈寺》,课堂教学人文、灵动、大气。
同样是古诗教学,但教学风格迥然不同,真可谓古诗教学百花园,万紫千红总是春!(费蔚《晓出净慈寺》课堂教学及评析见本人记录教育的博客)师:上一年级的时候,小朋友学过三首古诗。
一首是《锄禾》,一首是《鹅》,一首是《画》。
还记得吗?谁能把三首诗背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学生背)●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小学徐如松评(以下简称徐评):学习古诗从古诗导入,言简意赅,单刀直入,温故而知新,唤醒记忆,增加积累,水到渠成。
师:学了这么长时间了,还背得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感情。
小朋友们,我国古代出了很多很多诗人,他们写了很多很多诗。
这些诗写得可美了。
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
(出示)●徐评:课始让学生齐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对学生的背诵做出恰当的评价,即流利,又有感情,达到了朗读要求的高级阶段。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伯棠评(以下简称李评):教师用亲切、鼓励的口吻,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这不仅巩固了旧知,而且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写的(领读题目和作者)。
这首诗有3个生字,大家看拼音,读一读。
(学生拼读生字,师指名读,领读了读得不准确的尽字。
)师:生字都读准音了。
请小朋友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哪些地方看不懂?(学生自由读课文)●徐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教师在了解基本情况的前提下,由学生确定学习起点。
写了什么是基本要求,有什么不懂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特感受。
翠鸟课堂实录(于永正)引言本文是对于翠鸟课堂的一次实录记录,课堂主讲人为于永正。
翠鸟是一家致力于教育创新的机构,通过优质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本次课堂实录中,于永正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关于新时代教育的思考和启示。
课堂内容一、新时代教育的特点在课堂开始时,于永正老师首先介绍了新时代教育的特点。
他提到,新时代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于永正老师强调了新时代教育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他指出,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需要引入更多的创新元素。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的第二部分,于永正老师详细介绍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他认为,创新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于永正老师提出了以下几点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1.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让他们愿意主动去学习和探索。
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游戏等方式,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2.鼓励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发散性思维。
3.提供创新的机会: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创新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尝试新的想法并付诸实践。
可以通过组织创意比赛、科研项目等活动,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创新成果。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于永正老师还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他说,学生不仅要有创新的思维能力,还要能够将其付诸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于永正老师提出了以下几点培养实践能力的方法:1.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项目学习:通过项目学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3.社会实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深入社会,了解真实的社会环境,并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特级教师于永正《新型玻璃》课堂教学实录2篇Special grade teacher Yu Yongzheng's "new gl ass" classroom teaching record 3特级教师于永正《新型玻璃》课堂教学实录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课堂实录是教师将自己或他人执教的优质课堂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加上教学后记或听课评价的一种教育实用文体。
本教案根据小学语文课堂实录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特级教师于永正《新型玻璃》课堂教学实录2、篇章2:《新型玻璃》课堂实录二教学设计所有资源免费无限次下载。
想要查找本课的所有资料,就在网站任何一个网页搜索课文题目。
地址:执教:特级教师于永正整理:陈虹评析:特级教师张庆班级:江苏省xxx小学四(1)班[评者按]怎样改革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呢?我以为,改革的要点,就在于加强读书训练和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摒弃烦琐的内容分析。
特级教师于永正教《新型玻璃》一课,便是以读书训练为“经”、以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为“纬”,来组织阅读教学的,并使字词句的基本训练寓于读书活动之中。
《新型玻璃》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已经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说得明明白白,教师只要带领学生老老实实地将课文读熟,并对学生不懂的地方略作点拨即可,实在没有必要再去进行烦琐的分析。
于老师教学这篇课文取得了成功,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第一教时师: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
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
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俞给抓住了。
本次周末万校、我、张燕、陈霞、欧阳宝、袁萍、汤晓等人参加了宜春市教育局主办的小学语文全国名师教艺展示会。
周六上午听的是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展示课《爱如茉莉》。
课堂部分实录和感受如下:师:我们一起上课。
一块儿学习(生齐说:“爱如茉莉”)。
下面抬起手来,我们一起写课题。
(导课略过)师:咱们一起读一读课题。
(生小声齐读)师:喜欢于老师的字吗?喜欢哪一点?生:喜欢老师的字大方、工整。
师:凡是写给别人看的字一定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听课感受: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把字写好,让孩子的心理装着他人,以身作则,有榜样,有要求。
优秀的孩子会自觉模仿。
写字不好的孩子会受到感染。
春风化雨。
)师:课文读了几遍?生:三遍师:有没有不止三遍的?生:我读了五遍。
师:我读了七八遍。
生:预习了。
师:我们来看一个词。
(板书“嗔怪”)读什么?生:嗔(chēn)怪师:找这个词在文中哪个句子里?生:那是一个漂浮着橘黄色荒影的美丽黄昏,我忽然蹲在一旁嗅到了一股茉莉花枝的味道,妈妈,你爱爸爸吗?妈妈先是一愣,继而微红了脸,嗔怪道:“死丫头,问些什么莫名其妙的问题啊?师:解释一下什么意思。
生:责怪。
生:责备。
生:很生气。
师:你查字典了吗?生:没查。
师:你没查。
字典上不是这样解释的,我查了。
谁再来说?生:责怪。
师:老年人也害羞,不好意思。
所以生气了,明白了“嗔怪”,明白了?如果说敌人生气了,我们和敌人谈判,比方美国的飞机把中国的战斗机撞到海中,中国的外交官和他们谈判了好长时间,我们提得要求他们不同意,我们生气了,能说嗔怪美国人吗?能不能用在它身上,不能,这个“嗔怪”生气不满,只能用在我们之间,同学之间,爸爸妈妈之间,这个词不能乱用,不能用在与敌人的谈判上。
你想想是不是啊?所以要多读书,我们的汉语非常的有意思,许多词它的使用是有范围的,记住啊,“嗔怪”是生气,不满,但是你想一想,它是不是真生气?你想一想,“妈妈,你爱爸爸吗?必须要多体会,细心的体会每一个词的意思。
小学作文教学课堂实录分享小学作文教学课堂实录分享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为了帮助老师更好教学作文,分享了小学作文教学课堂实录,一起来参考吧!第一教时师: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
欢迎我吗?生:(齐)欢迎!师:谢谢!那我们上课!生:(齐)好!师:小朋友非常热情。
我把刚才的对话写来了。
想不想看看于老师是怎样写的?生:想!(幻灯片出示下面短文)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
欢迎我吗?小朋友齐声说:“欢迎!”于老师高兴地说:“谢谢!那,我们上课吧!”(师请一小朋友读这段话)师:于老师是怎样写刚才我们之间说的这些话的?生:是一句一句地写的。
(笑声)师:不错!是一句一句地写的,不是两句两句地写的。
(笑声)不过,我已经感觉到你心里是很明白的。
你是说,我的话写完了,又写你们说的,对吗(指屏幕)我写完了我说的话,是怎样写你们说的话的?生:是另起一行写的。
师:(高兴地)我就知道你心里明白!你说得很对!大家看,我是分段写的!怎么分段的?生: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
师:只两段?(笑声)生:对话的时候,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接下来您说的又是一段。
师:完全正确!写对话,我是分段写的,不管谁说的,也不管说了多少话,都占一个自然段。
师:分段写对话看上去清晰、舒服,读起来也不累。
我还写了第二遍呢!想知道吗?生:想!(出示幻灯片二)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
欢迎我吗?”“欢迎!”小朋友齐声说。
“谢谢!”于老师高兴地说,“那,我们就上课吧!”师:这一次写的和第一次写的内容一样,字也一样,也是分段写我们的对话的。
但是什么变了?生:提示语的位置变了。
师:对!写对话的时候,提示语的位置是可以变动的!提示语的位置变了,什么也跟着变了?(无人举手)师:看看“说”后面的标点,对比一下。
于永正作文课堂实录【篇一:于永正《考试》作文教学实录及评课】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及评课——《考试》特级教师——于永正基本简历: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拍了三集报道于永正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改实验的电视片,并向全国播出;1991年初《人民教育》发表了报告文学《徐州有个于永正》;全国小语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和《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等刊物先后报道了于永正的教改事迹;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
这是建国以来教育部为个人召开的第一个教学研讨会;1995年8月,于老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模范;中国教育电视台、山西教育电视制作中心、吉林教育电视台将有关教学实况拍成电视片向全国发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于永正老师多次应邀赴外省、市讲学,他的足迹踏遍了除台湾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特别是送课到大西北贫困山区,他的课和报告受到专家、老师们的赞誉。
主要著作:1995年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1999年出版《教海漫记》;2002年12月出版《于永正文集》,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基本特点:座右铭:“以人为镜。
”——唐太宗教育理念: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教育理想:和谐发展。
个性特征:幽默开朗、沉着自信、轻松兴奋。
兴趣爱好:京剧、书法、绘画、文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好奇、思考。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及评课――《考试》(于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师:同学们,我姓什么?叫什么?生(全体):姓于,叫永正。
师:(板书:于永正)这是我的名字。
我来自江苏徐州,是一位小学教师。
怎么称呼我啊?生(全体):于老师。
师:称我于老师是表示对我的尊重。
还可以怎么称呼我?生1 :还可以叫您于爷爷。
于永正大师执教《爱如茉莉》课堂实录前言:2012年2月23日,全国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特级教师、聊城市教育局特聘学术顾问于永正老师莅临聊城开发区指导语文教学工作。
他执教的《爱如茉莉》令在座的听课老师为之震撼,他和蔼可亲的教态、循循善诱的引导、精妙绝伦的课堂语言,让我们尽情领略了大师的风范。
回味于老师的课堂,让我们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给行进中的开发区教育带来了深化教育改革的春天。
现将于老师的课堂实录整理如下:(主持人介绍于老师后)师: 刚才主持人说的话不恰当。
应该说于老师闪亮登场。
(主持人重新说有请于老师闪亮登场)师:我们一起上课。
一块儿学习(生齐说:“爱如茉莉”)。
下面抬起手来,我们一起写课题。
师:咱们一起读一读课题。
(生小声齐读)师:读书声音要小一点,小一点有味道,下面开始读。
(生小声齐读)我知道你们预习的一定很充分,非常的充分,我猜的对不对。
生:预习了。
师:我们来看一个词。
(板书“嗔怪”)读什么?生:嗔( chēn )怪师:找这个词在文中哪个句子里?生:那是一个漂浮着橘黄色荒影的美丽黄昏,我忽然蹲在一旁嗅到了一股茉莉花枝的味道,妈妈,你爱爸爸吗?妈妈先是一愣,继而微红了脸,嗔怪道:“死丫头,问些什么莫名其妙的问题啊?师:解释一下什么意思。
生:责怪。
生:责备。
生:很生气。
师:你查字典了吗?生:没查。
师:你没查。
字典上不是这样解释的,我查了。
谁再来说?生:责怪。
师:老年人也害羞,不好意思。
所以生气了,明白了“嗔怪”,明白了?如果说敌人生气了,我们和敌人谈判,比方美国的飞机把中国的战斗机撞到海中,中国的外交官和他们谈判了好长时间,我们提得要求他们不同意,我们生气了,能说嗔怪美国人吗?能不能用在它身上,不能,这个“嗔怪”生气不满,只能用在我们之间,同学之间,爸爸妈妈之间,这个词不能乱用,不能用在与敌人的谈判上。
你想想是不是啊?所以要多读书,我们的汉语非常的有意思,许多词它的使用是有范围的,记住啊,“嗔怪”是生气,不满,但是你想一想,它是不是真生气?你想一想,“妈妈,你爱爸爸吗?必须要多体会,细心的体会每一个词的意思。
投影: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执教: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于永正时间:两课时师:(问候)从黑板上可以得到哪些信息?生: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秋天的怀念》。
生:这个故事发生在秋季。
生:作者是史铁生师:很好,还有吗?生:给我们上课的是于老师。
师:你真客气,我叫什么?请你说出来。
生:(羞怯)于永正。
师:谢谢!还能得到哪些信息?生:我们这节课要上两课时。
生:于老师是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师:请说完整。
生:于老师是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的。
师: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教学流程: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天的怀念》,请同学们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秋天的怀念“忄”先两边,再中间。
师:一起来把课题读一读(自读课文,检查生字情况)师:课文预习了吗?谁来把课文中的生字来读一读。
出示生字,指名读,正音,齐读。
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师:我只问一个词语的意思。
“诀别”怎么理解?在课文中找到这个词,读一读。
生:永远离别。
生:离别之后就再也见不到了。
师:这位同学表达得比较准确。
(事例区分诀别与永别)。
诀别和永别还是有所区别的。
再读一读这句话。
师:通过预习,你还记住了哪些词语?生:絮絮叨叨生:……师:学习语文还包括读课外书,不但要知道文章写了些什么,还要记住它的语言。
要多记,多积累,才能变得更聪明。
师:通过预习,课文能流利地读下来了吗?谁来把课题读一读。
生:秋天的怀念。
生:秋天的怀念。
(深情地读)师:从他的朗读中,可以看出他投入了感情。
生:秋天的怀念。
(声情并茂)师:很好。
听了他的朗读,我知道他对课文内容已经消化了。
师:就请这三位(读得很有感情的三位同学)来读课文。
生1读第一段师:(纠正1)“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第二个“望着”读轻一些。
(范读)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你再来读一读。
师:(纠正2)“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有了第一个“望着望着”的经验,第二个“听着”就读得好了,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
大家一起来读这句。
师:(纠正3)丢了一个字,真可惜。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实录(精选12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林冲棒打洪教头》篇1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板书后学生齐读课题(齐读2遍后发现学生读音有问题。
)找学生读,点评:“洪教头”的“头”读轻声)1.师:什么是“教头”?生:很多人的师傅。
生:教别人武功的。
师:噢,就是无数教练。
2.师:通过预习,生字能读准吗?出示:昼劈恼睬羞踉跄指名齐读。
师:“踉跄”的意思,打开书快速看,在哪句话中?指名学生读,理解:还没有站稳脚跟,差一点摔倒。
[理解“踉跄”时,闹了很多笑话,会场上笑声一片:生:还没有站稳脚跟。
师:还差一点。
生: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
师:你没有理解老师的意思,接着说,还差一点。
如此又重复了4个学生,第5个学生终于“醒悟”:还差一点摔跤。
这里学生将“还差一点”理解成还要在书上找答案。
于老师若能说“还差一点就……”学生应能马上反应过来。
]3.师:这篇课文中有很多多音字,若读好了,就为读课文扫清了障碍。
出示:两人差人押着林冲来到柴进庄上。
乃是八十万禁军教头。
理解禁军(保护皇上的军队。
宋朝的正规军)众人来到堂前空地上。
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
[师:这里还有个字很容易欺骗你的眼睛。
果然学生读成“拔草寻蛇”。
]生:连起来读一读。
师:把多音字读准,生字认得。
读书不成问题。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书要像说话一样自然。
最后一个音不要高上去。
[这班孩子大概动漫片看多了,整班一港台腔,尾音上扬。
全场又爆笑。
] 师:范读。
生:各自练读。
师:句号要停顿。
示范。
语调要变化。
师:再请原来读的同学读,是不是有变化。
生:读。
师:仍指第一名学生读第二段。
师:谁读下面一小节。
生:读第三段。
师:“便去上首坐了。
”理解“上首”:是尊贵的客人坐的。
生:接着读。
师:没有把林冲、洪教头、柴进三人的语气读出来。
三人身份、地位、经历都不一样。
[师泛读,在场的每一位入在欣赏一出话剧,不禁掌声雷动]。
生:读第四、五自然段。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及评课――《考试》(于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师:同学们,我姓什么叫什么生(全体):姓于,叫永正。
师:(板书:于永正)这是我的名字。
我来自江苏徐州,是一位小学教师。
怎么称呼我啊生(全体):于老师。
师:称我于老师是表示对我的尊重。
还可以怎么称呼我生1 :还可以叫您于爷爷。
师:握握手。
叫我于爷爷,说明他把我当作他的亲人。
还可以怎么称呼我生2 :于伯伯。
师:于伯伯,我一下子年轻了,降一辈,由爷爷变成伯伯了。
(笑声)生3 :那我就再叫亲切一点永正叔。
(生笑)师:握握手!啊哟,多像我的侄女呀!有没有敢叫我于永正的(几秒钟后)生4 :于永正好!师:我是说谁敢叫我于永正。
生5 :于永正!师:到!在下便是子永正!(笑声)同学们,他叫我于永正,说明他把我当作他的朋友。
名字就是由人来叫的,是个符号。
叫我于老师是表示对我的尊重,叫我于爷爷、于伯伯,是把我当作他的亲人。
我们可以上课了吗生(齐声):可以!师:据我所知温岭天平小学特别强调读书,同学们读了大量的课外书,背了好多古诗。
最近呀,我搞了一张试卷,据说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专家出的,而且是专门给六年级的小学生出的。
专家说,这张卷子可以测试你们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
如果你做得很好,就说明你的知识很渊博。
(板书:知识渊博)我认真地把这张卷子看了一下,发现这张卷子并不难,特别是对你们太平小学的六年级同学来说,那是张飞吃豆芽小莱一碟。
我看在座的都可以做出来,都可以证明自己是知识渊博型的小学生,不知道同学们对考试有什么看法你们愿不愿意测试生:愿意。
师:有不愿意的吗生1 :老师,我不想考试,考试太多了不好的!师:嗯!她讨厌考试,考试给她带来很大的负担。
(问另一名举手的学生)你呢生2 :说实话,每个学生都不是心甘情愿参加考试的。
可是仔细想想,考试好像对我们也有益,所以我有点愿意,有点不愿意。
师:握握手,说了真话。
她对考试作了认真的分析,非常有道理。
我就猜想你们当中肯定有又想考试,又不想考试的。
《翠鸟》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课前交流:师:刚才周老师介绍了我,谁听出来了?我叫什么名字?生:你叫于老师。
师:哦,我一生下来,我父母就知道我将来要当老师,就给我起名叫老师了吗?(生大笑)生:你叫于永正。
师:谁敢再叫一声我的名字?多位学生站起来叫了于永正,全班一起叫。
师:人呢,本来就可以直呼其名的,比如我们的国家主席——江泽民,就可以叫他江泽民。
生:于老师,我觉得叫你的名字不大礼貌,叫你于老师好一点。
师:你真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啊!生:我可以叫你老于吗?师:当然可以啊,哈哈,你真聪明,你看我,年纪这么大了,是应该加个“老”字了。
师:你们有没有开始喜欢我了呢?生:喜欢!师:第一次见面,那你想跟我说些什么呢?生:于老师,你真幽默!师:好!看出我幽默了,真了不起!生:于老师,认识你,我真是三生有幸!师:认识你,我四生有幸啊!……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师:今天我们要上的是哪一课啊?生:翠鸟。
师:这篇课文你读了几遍?生:五遍。
生:十遍。
生:六七遍。
师:都很自觉地学习呢!下面就看于老师写课题。
咦?这个“翠”字怎么写啊?提笔忘字了,谁能提醒一个于老师?“翠”字怎么写呢?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生:“翠”上面是个“羽毛”的“羽”字。
生:不带钩的。
师:噢,明白了,谢谢大家的提醒,“羽毛”的“羽”字下面不带钩的。
请小朋友抬起头来,看于老师写,并且一边提起手来跟着于老师把课题写一写。
师:既然已经预习了,问一个问题:“翠鸟”的“翠”是什么颜色啊?拿起书,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从哪儿可以看出“翠”是什么颜色。
生:是绿色的。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请你读读句子。
生:头上的羽毛象橄榄色的头巾,橄榄是绿色的,所以“翠”就是绿色的。
师:噢,有理,那还能从哪儿看出来呢?生:背上的羽毛象浅绿色的外衣。
师:既然“翠”是绿色的,那为什么不叫“绿鸟”,而要叫“翠鸟”呢?生:因为叫绿鸟声音不好听,叫翠鸟好听。
师:叫翠鸟声音就好听,叫绿鸟声音就不好听?这可不一定。
观于永正老师《荷花》教学课堂实录有感四小郁玉荣这次教研活动我们观看了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的《荷花》一课,教学中体现的深刻的教学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们的阅读教学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一、重基础,“写字教学”贯穿始终目前阅读教学追求“个性”“创新”成了一股时髦的风,“写字教学”常常被人们忽视,平时的教学中尚能在课尾提一提并布置学抄写默写,但在“课改”研讨课之类的阅读教学中越来越成了麟毛凤角了,生怕学生的“创新”的热情,弘扬的个性受到它的破坏。
在于老师的课上“写字教学”不仅受到了重视,而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二、读书要读出“味”来以前的阅读教学往往以“讲解”为主,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权利,现在的一些阅读教学则因追求“创新”和“个性”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机会。
《荷花》的教学为“呼唤回归阅读权”的阅读教学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三、适当的“创新”适当的“创新”或说“创新”要适当。
“创新”是好事,是课改倡导的核心,但在一些课堂上,常常一“创”不可收拾,沾边的不沾边,恰当不恰当的统统称之为“张扬的个性”,有“创新”。
归究其原因,这是没有在扎实的基础上追求“创新”,没围绕文章或字、词句、段的中心意思去“创新”。
前面叙述中我们已经感觉到了在于老师教学中,学生通过“熟读”“品读”“美读”课文,与“文本”进行了扎实充分的对话,创新思维非常活跃,产生的创新成果也与“文本”相贴切。
以上三点是我观看课堂实录后油然而生的自我反思,于老师的课展示了教学艺术的无穷的魅力,表达他对阅读教学的深邃的思想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究体会。
观于永正老师《梅兰芳学艺》教学课堂实录有感四小郁玉荣这次教研活动我们观看了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的《梅兰芳学艺》一课,在于老师的课堂实录中,我再一次被于老师精彩的课堂而感动。
下面是我自己一点粗浅的体会。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常言道:“不动笔墨不读书。
”于老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动笔习惯。
于永正课堂实录--------作文指导课《换个说法和做法》作者:永安中小点击数:577 发布日期:2009/12/6 18:32:36师:今天早上,我发现一们四年级的小朋友把一块吃剩下的面包扔进了垃圾箱。
(出示一块只咬了两口的面包)你们说,这事应该如何处理?如果被你碰到了,你打算怎么办?——说自己的心里话。
[评:于老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撷到说写训练的题材,使学生感到这种训练既亲切又实用。
由此可见:训练题材何处找?处处留心皆材料]生:我准备把面包拾起来,交给校长。
生:我准备写篇稿子,提出批评。
生:我会告诉这们同学,农民种粮食很辛苦,不应该浪费。
师:你打算当面劝告,是吗?——请大家接着说。
生:我将把这件事告诉校长,并请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告诉大家要爱惜粮食。
师:浪费粮食的现象时有发生,人人都要爱惜粮食,是吗?以上的同学都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错的,还有部分同学不举手,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小诚,你准备怎样处理?生:(站起来)我……师:(鼓励地)说心里话,没关系。
生:我不敢问……(笑声)师:小诚不是不想问,而是不敢问,胆子小。
要锻炼自己的胆量和口才。
[评:在言语交际训练的过程中,于老师不光给优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机会,而且还兼顾到那些性格内向、不爱讲话的孩子。
其实后者是最容易“被遗忘的角落”,而于老师却没有遗忘他们,这是很值得效法的]——同学们,刚才大家说了不少处理意见。
你们认为哪种办法比较妥当?生:(齐答)劝告。
师:这件事,当面劝告一下比较好,当然,写稿子,报告老师或校长也不失为好办法。
不过,当面劝告,(板书:劝告)不能耍态度,要以理服人。
(板书:以理服人)[评:怎么劝告人?必须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是这次训练的核心内容。
要做到说理充分,娓娓动听,使人怦然心动,这不光是个说话技巧的问题,关涉到一个人的思辩能力。
由此看来,语文课中的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是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思维训练是不能离开语言训练孤立进行的。
]如果请你去劝告,你准备讲哪些道理?对了,有人告诉我,这位扔面包的同学姓李。
浅评于永正老师课堂实录《圆明园的毁灭》今天有幸观看了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关于《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课堂实录,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这节课从一开始就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一个班的学生且不说成绩各有差异,性格也必然有所不同,师生之间的情感差、心理差的存在是无疑的。
如何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心领神会呢?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沟通联系,消除隔阂,融洽感情。
在上课之前,我们就可以看到于老师用聊天创设了愉快的环境,融洽的气氛,老师的亲切随和一下子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学生对老师没有恐惧。
聊天过后,就非常轻松,师生之间具有一定的亲和力。
从这里可以看出于老师善于营造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他用三言两语,就把师生紧紧地联系了起来。
这个环节虽说不是正式的课堂教学,但它的功能不可小觑。
而且,在这三言两语的交谈中,于老师就已经开始了教学活动,教导同学们正确把握对人物的观察,以及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生活态度。
这节课在“以读代讲”方面极富特色,从同学们读课题,默读,朗读,齐读,点读人读,带感情读,比较读等多方式,多层次的读,可以看出整节课的教学,“以读为本”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
同时,老师在课堂上鼓励课前预习,板书时不忘生字词的书写教学,以及教导同学们在“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做记号”,留下“思考的痕迹”。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初步地把握朗读的感情基调,进而能自主地读出“难受”与“可惜”互杂,“愤恨”与“愤怒”交加的语调,加深了对课文理解,奠定了感情基调,使课堂上自始至终洋溢着对圆明园毁灭的遗憾怀念,自始至终抒发着对帝国主义、清朝政府的痛恨,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学生感同身受。
对文中内涵深刻的句段,于老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进课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品产生共鸣,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对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阅读潜能,提高阅读能力。
在这节课里,于老师一直在教导同学们正确的读书方式。
从开始的课前阅读,“思考痕迹”,到后来的“会读书的人能把三段话读成一句”。
于永正五年级作文教学实录【篇一:于永正《考试》作文教学实录及评课】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及评课——《考试》特级教师——于永正基本简历: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拍了三集报道于永正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改实验的电视片,并向全国播出;1991年初《人民教育》发表了报告文学《徐州有个于永正》;全国小语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和《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等刊物先后报道了于永正的教改事迹;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
这是建国以来教育部为个人召开的第一个教学研讨会;1995年8月,于老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模范;中国教育电视台、山西教育电视制作中心、吉林教育电视台将有关教学实况拍成电视片向全国发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于永正老师多次应邀赴外省、市讲学,他的足迹踏遍了除台湾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特别是送课到大西北贫困山区,他的课和报告受到专家、老师们的赞誉。
主要著作:1995年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1999年出版《教海漫记》;2002年12月出版《于永正文集》,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基本特点:座右铭:“以人为镜。
”——唐太宗教育理念: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教育理想:和谐发展。
个性特征:幽默开朗、沉着自信、轻松兴奋。
兴趣爱好:京剧、书法、绘画、文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好奇、思考。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及评课――《考试》(于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师:同学们,我姓什么?叫什么?生(全体):姓于,叫永正。
师:(板书:于永正)这是我的名字。
我来自江苏徐州,是一位小学教师。
怎么称呼我啊?生(全体):于老师。
师:称我于老师是表示对我的尊重。
还可以怎么称呼我?生1 :还可以叫您于爷爷。
观看于永正老师的公开课听课记录公开课上,与老师面对的是与自己不熟悉的低年级学生,为了使学生消除陌生感,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于老师用自己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感染了学生。
随后,深处右手和老师一块写课题——一株紫丁香。
随后,反复领读,读出情感和诗意。
这是教学过程第一模块。
第二模块,识生字。
对于“踮”这个字,强调它的读音,并在句子中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又强调了“起”是轻声,做动作,深刻体会动作含义。
对于“挂牵”,强调读出词的情感,平时一般读“牵挂”解释,这里为了押韵,而颠倒了顺序。
第三模块,请几位同学一人读一小节,并提出了第一个大问题: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并要求学生想好再说。
亲其师,信其道。
耳畔悄悄的说,既显得与学生亲近,有为课堂带来一份安详与机灵。
最后,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随后,提出第二大问题:为什么悄悄地栽树?教师不断启发、引导,不轻易说出答案,鼓励与启发学生。
随后,提出第三大问题:既然不想让老师知道,该怎么读呢?随后,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并边做动作边背诵。
第四模块,讲解生字。
写字的讲解分五步,第一步,观贴,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的结构、特点、主笔和易出错的地方。
第二步,描红,描着笔顺写。
第三步,临帖。
看这字写。
第四步,练写,学生自己练习写。
第五步,反馈。
评价学生的书写。
通过观察于老师的课,加上崔老师的评课,我认识到,第一课时,主要是导入、学字词。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第二课时,复习旧知,随后精读课文,深入了解,体会情感。
北城中心小学程潇潇。
•••••••••••••••••听于永正老师的《给予树》听课记录听于永正老师的《给予树》听课记录听课记录:(2课时)一、导入1、师语:告诉大家,今天我们要学一篇什么课文?生:给予树2、师板书,逐字进行写法指导,生齐读课题3、正音,再读课题二、生字学习1、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带生字的词语,生自由练读课件出示:宽裕分享担心卡片沉默不语立即援助体贴仁爱如愿以偿圣诞节棒棒糖2、指名读(师评价方式多样,贴切、平淡而有效)3、齐读词语4、师板书:如愿以偿5、生读,找出文中含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6、师直接讲课文大致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如愿以偿”7、书写指导:予、即、盼、仁(1)生观察,师作详细指导,每个字的注意点提醒到位,生书空练习(2)师范写(3)生练写,写到自己满意再停笔三、朗读课文1、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师表扬学生注意标点符号的表现,齐读问句。
(2)师引导发现课文前两句和后两句中,主人公的不同心情。
(3)师范读,生观察师的表情(4)生自由练读,师语:看了老师的朗读,小朋友肯定有启发(5)再次指名读,强调生读得好的地方,相机板书“一百”、“五”2、第二自然段(1)指名读,师直接评价,在肯定之后,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2)师范读(3)生自由练习,强调读这段就和说话那样自然(4)再请那位学生读,考验他的模仿能力和听课效率,让大家体会他的进步3、第三自然段(1)指名读,发现优点时,不惜打断他,以插话的方式及时肯定(2)师范读(3)生自由练读,师语:象老师这样读,超过我,好吗?(4)展示读,师语:展示你的进步,展示你的体会4、第四自然段(1)指名读,直接说这一段非常难(2)引导发现金吉娅说话时要抓住的两个关键词“低”和“难过”(3)帮助理解:金吉娅为什么难过?为什么说话声音低?(4)生练金吉娅说的话(5)师范读,连读4、5自然段,要求:仔细听,除了听出她难过之外,还听出了什么?(6)交流:害怕、担心、善良……(7)生自由练习,师语:象老师这样去练,不仅要读出金吉娅外表的难过,还要读出她是个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小女孩,那就更了不起了!(8)请同学推荐读金吉娅说的话,听的同学观察他的`表情,开展同学间赛读5、第五自然段师语:还记得老师刚才是怎么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吗?你们一齐读一读!6、再读词语“如愿以偿”引出问题:那个贫穷的小女孩,她的什么愿望实现了?她因为得到了什么而满足?她的愿望是谁帮她实现的?7、师引导,交流:“一个贫穷的小女孩……当金吉娅知道后……如愿以偿了!”(休息5分钟)一、巩固生字观察字型——默写生字——自己检查——交流学习二、练笔。
观看于永正老师的公开课听课记录
公开课上,与老师面对的是与自己不熟悉的低年级学生,为了使学生消除陌生感,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于老师用自己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感染了学生。
随后,深处右手和老师一块写课题——一株紫丁香。
随后,反复领读,读出情感和诗意。
这是教学过程第一模块。
第二模块,识生字。
对于“踮”这个字,强调它的读音,并在句子中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又强调了“起”是轻声,做动作,深刻体会动作含义。
对于“挂牵”,强调读出词的情感,平时一般读“牵挂”解释,这里为了押韵,而颠倒了顺序。
第三模块,请几位同学一人读一小节,并提出了第一个大问题: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并要求学生想好再说。
亲其师,信其道。
耳畔悄悄的说,既显得与学生亲近,有为课堂带来一份安详与机灵。
最后,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随后,提出第二大问题:为什么悄悄地栽树?教师不断启发、引导,不轻易说出答案,鼓励与启发学生。
随后,提出第三大问题:既然不想让老师知道,该怎么读呢?随后,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并边做动作边背诵。
第四模块,讲解生字。
写字的讲解分五步,第一步,观贴,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的结构、特点、主笔和易出错的地方。
第二步,描红,描着笔顺写。
第三步,临帖。
看这字写。
第四步,练写,学生自己练习写。
第五步,反馈。
评价学生的书写。
通过观察于老师的课,加上崔老师的评课,我认识到,第一课时,主要是导入、学字词。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第二课时,复习旧知,随后精读课文,深入了解,体会情感。
北城中心小学程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