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辛弃疾的比较(论文素材)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6
比较苏词与辛词异同的作文500字《苏词与辛词的异同》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苏轼和辛弃疾写的词有啥不一样,又有啥一样的地方。
苏轼的词呀,就像一阵清风,有时候很欢快,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读起来让人心情好;有时候又有点小忧愁,可还是透着洒脱。
辛弃疾的词呢,就像战场上的鼓声,特别有力量!比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感觉充满了豪情壮志。
他们相同的地方是,词都写得特别好,让人读了能感受到很多不一样的心情。
而且他们都很关心国家,心里装着大事。
小朋友们,你们更喜欢谁的词呀?
《苏词和辛词的比较》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苏轼和辛弃疾吗?他们可都是很厉害的词人哟!
苏轼的词,有的像甜甜的糖果,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人心里暖暖的;有的像美丽的画,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辛弃疾的词呢,就像勇敢的战士在大声呼喊,像“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特别有气势。
他们俩啊,都很有才华,写的词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世界。
不过呢,苏轼的词更自在一些,辛弃疾的词更有冲劲。
你们觉得是不是这样呀?。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一、本文概述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位宋代词坛的巨匠,各自以其独特的豪放词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们的作品,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宋词的天空。
然而,尽管同属于豪放一派,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却各具特色,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两位伟大词人的创作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我们将概述苏轼和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以揭示他们词风形成的历史和社会环境。
接着,我们将从词的主题、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分析他们的豪放词风的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词风的异同,包括他们的词风各自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以及这些特点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还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宋代词坛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词这种文学体裁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和传承。
二、苏轼豪放词风格分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在词的创作上,苏轼的词风多变,既有婉约之韵,又具豪放之气,特别是他的豪放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豪放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气势磅礴,意境开阔。
他善于以豪放之笔,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观,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词作既有宏大的气势,又不失细腻的情感。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他以大江东去的壮丽景象开篇,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感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豪放而又深沉的艺术境界。
苏轼的豪放词还体现在他敢于直面现实,敢于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他不受传统词学观念的束缚,敢于在词中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如《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论苏轼的词与辛弃疾词的异同北宋的苏轼与南宋的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及杰出人物,他们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苏词的旷达,辛词的豪迈,作家的个性风格表露无遗。
苏轼为豪放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辛弃疾把豪放词推向高峰。
虽然二人都是豪放派词人,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及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使苏词和辛词表现出的豪放之气风格迥异。
本文将从苏词与辛词的异同及形成原因进行讨论。
苏轼为豪放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辛弃疾把豪放词推向高峰。
他们都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用词娱乐、抒写男女恋情及离愁别绪的传统,扩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宋词的语言和表现力;他们以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博大的胸襟、奔放的情感、真挚的情怀,开创了豪放一派,奠定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二人的词存在许多相似处,但由于二人所处的时代、个人生活经历及思想性格的不同,造成了风格的差异。
一、苏轼、辛弃疾的相同点——但开豪放之风苏轼、辛弃疾的词都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初文人惯用的用词委婉,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
尤其是在表现豪放风格方面,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鲜明的呈现了出来。
以二人的代表作为例: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词。
词的上片描写打猎的盛况,下片抒发报国之情,表现了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者的爱国壮志。
词以“老夫聊发少年狂”起首,显示出豪放气韵,开篇“聊发”正是作者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而内心深处郁积已久的苦闷无法抑制的迸发;“少年狂”则说明其雄心未灭,壮心不老。
“左牵黄,右擎苍”便将一个威风凛凛、神气十足,左手牵狗、右手托鹰的密州太守勾勒出来,令人产生强烈的印象。
“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生动准确地展现了威武雄壮的猎队武士强大的阵容和乘马飞驰、席卷山林的气势。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豪放词创作并峙的双峰。
他们用大胆的创作思路,将自己的人生豪气注入词中。
将豪放词的发展推向了顶峰,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
比较他们的豪放词,可以看出一些共同之处,但在豪放风格上又有所区别。
现试析如下。
一、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苏轼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是豪放派的基石。
他用词来抒发政治报负,塑造英雄人物,描写祖国的万里江山,并以诗入词,打破了缘情与言志的界限,使词发展成为即可言情,又可言志,亦庄亦谐,庄媚兼有的文体,提高了词的品格。
苏轼的词诚如李清照在《词论》中所说,具有“句读不葺之诗”的特点,但“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陆游《老学庵笔记》)。
这种做法,突破了词律的束缚,使词更具有表现力,更加灵活。
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又将豪放词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促成了宋代词坛豪放与婉约两派分流和双峰并峙的局面,且影响深远,直贯元明清。
辛词对后世的巨大影响,是与辛弃疾对豪放词的巨大贡献密不可分的。
在词的表现内容上,辛弃疾继承发展了苏词的传统,并超越了苏词。
苏词突破了爱情,离别和羁旅的樊笼,以词来书写报国的豪情壮志,农村恬淡的生活和贬居的无限感慨。
辛弃疾则更加自觉地开拓创作视野,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特别是集中突出地表现了抗金斗争,并以此作为词的主体。
在词中,作者高呼“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高唱“马革裹尸当自誓,娥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江水东流”),作者在词中,贯注了对国事的热忱和对抗金的关注。
这在词史上,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如果说苏词抒写的爱国情感,只是涓涓细流,那么辛词抒发的爱国热情,则如汪洋大海一般,汹涌澎湃。
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是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抒发的共同情感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都是才华横溢,并且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苏轼和辛弃疾词的比较[合集五篇]第一篇:苏轼和辛弃疾词的比较一、概述苏辛我国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二、苏东坡和辛弃疾词风的相同点苏辛词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其相同的一面,那就是他们有大量词作描绘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山河景色、人生情感、文人雅兴,其内容之冲实丰富,情感之饱满飞扬,显示了词人对生活和祖国人民的无比热爱,豁达的乐观态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1.苏、辛词语言丰富多彩而独具个性,皆善于用典。
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如苏词中《江神子·密州出猎》具有较浓厚的叙事性和纪事性,但写射猎打虎的过程非三言两语所能穷形尽相,而作者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做替代性的概括描写,就一笔写出了太守一马当先、亲身射虎的英姿。
词的下阕用冯唐故事,既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又蕴含着历史人物和身身怀才不遇的隐痛,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如辛词《虞美人·赋琵琶》中列举了“昭君出塞”、“贺老定场”许多有关的典故,且所用典故中情事都与词人内心的情感和生活经历有关,与当时时代特点有关,故典故虽多,却不为事所累,且抒情气氛浓郁。
辛词广泛地引用经、史、子等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
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苏轼与辛弃疾的比较(论文素材)苏轼与辛弃疾的比较(论文素材)苏轼一.苏轼,生活在经济政治相对稳定的北宋年间,那时候的大宋,虽然没有盛唐时的开阔豪迈,但在生活上也是比较优越的,当时的东京汴梁,是世界上输得上的“国际化大都市”,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可以看出一些迹象。
苏轼生活在这个时代,虽然他的官场总是不得志,后来还受牵于乌台诗案,可他的生活还算过得去。
当官也不小,湖州、苏州、黄州、密州……中国的大好河山在他当官期间可没少去。
所以,在苏轼的豪放中,经常看到的是对山河的歌咏,对人生的参悟,甚至密州出列,也是“左牵黄,右擎苍”,惬意之极。
苏轼的豪放,在乎山水之间,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词写大处,高屋建瓴,有穿越时空之境。
写小常于小见大,洞见人性。
辛词词守格律,重在性情,写大处气势恢宏广大,写小处精微具体。
二人都喜用典,苏更甚之。
苏轼的豪放是很洒脱的,是个性使然.因为苏轼是一个很达观的文人.虽然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不顺达,但是他的学问他的个性,使他始终能够很洒脱很轻松的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和不满意,,所以苏轼的豪放是从心里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给人的感觉是飘逸和洒脱,如行云流水.但是辛弃疾的豪放给人的是壮烈是沉郁,因为辛弃疾本身就是一个很传奇的词人,他最大的愿望是收复北方失地.但是南宋是一个懦弱的王朝.大部分当权者是主张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毫无疑问,辛老先生的主战肯定会得罪当权者.他英雄一样直爽的性格,使他的愿望一直不能够实现,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自然充满了一种冲天的豪放感觉.弥漫着一个爱国战士的悲壮和激情可是他的不受重用又导致他的失意这就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杜甫似的沉郁总起来看苏轼的豪放是达观者的风采轻松而迷人辛弃疾的豪放是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沉郁而震撼人心二.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1.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2.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辛弃疾一: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20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并受当时义军统帅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图里应外合,协同作战.后南下,任江阴签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异同第一篇: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异同深广的内涵与炽烈的情感——试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摘要: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词的的重要作家,他们以卓著的才情、恢宏的气度扩大了词的题材,拓展了词的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得词与诗并驾齐趋。
但他们的词风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别。
东坡倾向于从痛苦中求超越、求解脱,跨越现实的黑暗去追寻理想的光明;而稼轩的词更多表现了对于显示的苦恨执着和挣扎奋斗,表现了悲愤的呼喊和或一样燃烧的激情。
概言之,即东坡旷达,稼轩悲愤。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区别纵观苏、辛二人词风,他们均以其不受声律束缚,体裁广泛,笔势纵放,气象恢弘,而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词史上的“豪放”一派。
作为豪放词的代表,苏轼奠定了词的基础,随后辛弃疾把豪放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然两人的创作因其命运和人格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质,给人不同的美感和震撼。
苏轼以词为诗,在词中表现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追求失败后的洒脱旷达。
辛弃疾以文为词,在词中表现了因无法实现自身报国之志而郁积于心的忧思悲壮、沉郁苍凉之情。
故陈延焯在其《白雨斋词话》中曾云:“东坡心地光明磊落,忠受根与性生,故词极超旷,而意极和气。
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苏、辛两家,各自不同”[1]一、飘然旷放与沉郁悲愤苏轼和辛弃疾出生相距百年,一个生活在北宋,一个生活在南宋;一个科举出生,名满天下。
一个行伍出身,英名丧敌胆。
不同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他们不同的创作思想。
苏轼的豪放词风不仅源于他对艺术的领悟和积累,更重要的是来自个人的政治生活的经历。
苏轼的仕途生涯中几经贬谪,又几起几落,甚至入狱,饱经人生的大喜大悲。
在面临理想与现实中逐渐随遇而安,旷达自得。
以诗歌赋排遣政治上的失意、苦恼。
“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福祸苦乐,念念迁逝”的处世态度,又使得他在大自然中寻得自己的真正归宿。
《水调歌头》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宋代诗人苏轼与辛弃疾:两位大家的诗歌风格对比引言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诗人。
其中,苏轼和辛弃疾被誉为两位顶尖的大家。
本文将对比分析苏轼和辛弃疾的诗歌风格、创作主题以及影响力等方面。
苏轼的诗歌风格苏轼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作具有博大精深和自由奔放的特点。
苏轼以豪放洒脱、妙趣横生而著称。
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描写来表达思想情感,并且善于表现生活百态。
他在表达爱国情怀以及抒发个人感受方面颇有造诣。
辛弃疾的诗歌风格辛弃疾是宋代文学史上另一位重要的诗人,他以其雄浑豪放和激昂慷慨而著称。
辛弃疾以其忧国忧民、爱国情怀的诗作而被广泛赞誉。
他也擅长写景和描绘个人感受,但相比苏轼更加热衷于表达爱国思想与对战争的抨击。
诗歌风格对比虽然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重要的诗人,但他们在诗歌风格上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苏轼的创作更偏向于自由奔放、虚实结合,注重艺术表现和个人感受;而辛弃疾则更加雄浑豪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们各自对国家、社会以及人生有着不同的关注点和表达方式。
创作主题对比苏轼在创作中关注了更广泛的主题范围,包括山水田园、草木花鸟等自然景物,以及个人情感经历等。
而辛弃疾则更多地将目光聚焦在国家大事、战争冲突等社会状况上。
尽管两位诗人都有着深厚的文学造诣,但他们在主题选择上有所不同。
影响力苏轼和辛弃疾的诗歌作品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广泛的创作领域成为宋代文学巨擘,他的作品影响了后世文人,并对宋代文学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辛弃疾则因其爱国主义情怀、壮志豪情等特点而备受推崇。
他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关怀,激励了一大批后世爱国诗人。
结论苏轼与辛弃疾是宋代两位杰出的诗人,他们在诗歌风格、创作主题以及影响力等方面各具特色。
苏轼更偏向于自由奔放与妙趣横生,注重艺术表现和个人感受;辛弃疾则更加雄浑豪迈,注重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情感。
两位大家都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并被后世文人视为楷模。
苏轼和辛弃疾词风的异同苏轼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宏阔的词境,源于高神运思,自具风流标格,稼轩雄健的词笔,则饱蘸壮志豪情,满蕴英雄本色。
他们的词风,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突破了“艳科”藩篱,于婉约之外别立豪放一宗,辛弃疾继承并发扬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苏辛词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其相同点: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豁达乐观的态度。
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意境的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能更鲜明地呈现。
对人生、对功业执着的追求,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也是其相同点。
因此,两位词人才既具有豪放的个性,又共领豪放风骚。
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与苏词“大江东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词和稼轩词中,又有其不同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道:“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东坡虽开创过豪放风格,但其主体基调仍为“旷达清空”。
本文从选材内容、表现手法和对后世影响三个视角来分析其不同点。
一、从选材内容来看(一)写人。
苏辛的词作中都有大量描写人物的作品。
苏轼平生倾慕屈原、张良、贾谊等人,又酷爱陶潜,追求老庄的隐逸,笔下的人物大多是疏狂异趣的游仙、隐者、洒脱之士,这些在他的词中得到充分地展现,辛词主要是写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塑的英雄,展现他们的坚贞性格和气吞如虎的豪迈。
(二)写景。
苏词中虽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放色彩,但更多的是“门外月公款如水,彩舟横”等幽远、深邃、雅洁的景色,这些景色多披一层薄风细雨、明月夕阳、青山碧水,从而增加了澄澈、雅艳、旷逸之感。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们的词风都以豪放、奔放、豁达为主要特点。
然而,在具体的表现上还是有部分区别,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
1. 题材不同:苏轼的词作更多地描写山水田园、人生哲理等,注重意境的表现;而辛弃疾的词作则更多地描写战争、爱情、英雄等,注重情感的表达。
2. 情感表现不同:苏轼的词作更多地表现出淡泊名利、随遇而安、大度宽容的情感;而辛弃疾的词作则更多地表现出豪情激昂、忧国忧民、满腔热血的情感。
3. 生活态度不同:苏轼的词作更多地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体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不拘泥于传统思想;而辛弃疾的词作则更多地表现出对世局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注,同时对传统思想持有一定的批判态度。
因此,虽然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作都具有豪放的风格,但在具体的表现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是他们作为两位著名的文学家的独特魅力所在。
苏轼和辛弃疾词的比较宋朝两大著名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以豪放著称,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以“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
由他开创的豪放一派,后被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并且辛派词人把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虽然他们都是豪放派词人,但是在词风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
”这句话,无疑是个恰当的概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在他主导文坛的那个时代,宋朝文学多方面的发展都到达了高峰。
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
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
(2)咏物词。
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和《水龙吟》(3)农村词,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因为从小长于金人占领区,所以那刻爱国之心和收复失地,复仇雪耻的民族英雄气概是和生俱来的。
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
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
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
代表作有《破阵子》;(2)农村词。
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
代表作有《清平乐》;(3)闲适词和言情词。
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
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
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苏词有诗化的倾向,使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
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和义愤,往往以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理想和抱负。
理想和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也显得那么自然和雄放。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苏轼与辛弃疾无疑是宋代词坛上两颗同样耀眼的明星。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词派的杰出代表,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要论述这两位豪放词的大家,首先就要探讨一下这个不同于传统宋词词风轻柔婉媚的词派的发展演变史。
豪放词派在北宋的兴起,不是偶然的,豪放词派首先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范仲淹写《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可称预备阶段。
宋初的范仲淹出,豪放词才真正成为文人词的一种自觉的创作倾向。
北宋后期,神宗朝的改革家王安石步武范仲淹,从理论角度向"词须合乐"的世俗观念发出了挑战。
他说:"古之歌者,皆先有词,后有声,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
"(宋赵令田寺《侯鲭录》)这句话是"以破为立","豪放派"的创作纲领,已然音在弦外。
他提出的理论解放了词体,打破了"诗言志"而"词言情"的题材分工,冲决"诗庄词媚"的风格划界,松开了束缚着词的音乐枷锁。
王安石,以《桂枝香登临送目》、《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之类刚健亢爽的怀古咏史词显现其政治长才,豪杰英气。
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宠分庭抗礼,豪放派由此进入第二阶段即奠基阶段。
苏轼之后,经贺铸中传,加上靖康事变的引发,豪放词派获得迅猛发展,集为大成。
这是第三阶段即顶峰阶段。
这一时期除却产生了豪放词领袖辛弃疾外,还有李纲,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
他们相激相慰,以爱国恢复的壮词宏声组成雄阔的阵容,统治了整个词坛。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得比较提到中国文学史豪放派得代表,我们都会想到这样两个人:苏轼与辛弃疾。
她们得词都有着豪迈慷慨得意境,都对宋词得发展起到了关键得作用,被后人并称为“苏辛”。
但由于两位词人得时代与社会地位不同,个人生活?历不同,而且由于艺术追求得差别,两人表现出得豪放之气也就风格迥异。
一、苏辛豪放词风得相似之处(一)苏辛都开拓了词得内容。
晚唐五代词风婉约柔媚,词多写男女之间得离合悲欢。
而自苏轼开始,豪放得感情,豁达得胸怀,广阔得社会生活,都在词中有所呈现,写报国、写仕途、写悼亡、伤春等,词得内容与表现手法得以开阔,开创了豪放得词风。
使传统意义上得恋情之词柔情之词扩展为豪情之词,成为可以表现丰富得社会生活得文学样式。
而辛弃疾也突破了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得豪放词风。
辛弃疾不但扩充了词得内容,还将词得形式与内容进行有机得结合,大量吸收各种表现手法,无论就是散文,骈文,还就是民间口语,她都信手拈来,表达了她得各种情感体验.(二)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得风格。
苏辛词中都流露出积极得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得豪情,表达了对生活得热爱。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接下去得四句写出猎得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得气概: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得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就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得出猎场面!作者以孙权自比,更就是显出东坡“狂”劲与豪兴来.“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作者在这里塑造得就是一个充满斗志得形象。
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得哀伤.可见此时得苏轼满腔就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得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得不公正遭遇去丝毫不在意,即便就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之间的异同之处浅析苏轼与辛弃疾之间的异同之处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辛弃疾,我国南宋时期的豪放派诗人,生于金国,他的词中有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因为国家常年征战,战斗的精神也随处可见。
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辛弃疾画像苏轼的词,被誉为“为词立法”突破了以往词的传统作法,扩大的词的意境,而辛弃疾继承了苏轼在词上的改革,并将他继续发展,将词功能发挥到最大。
而且苏轼与辛弃疾都属于豪放派的诗人,且都是性情中人,在词的创作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苏轼的词与传统的词作有很大的差异,词多表现的自由旷达。
他在题材、风格上都做了重大的突破,将语言演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态度,在词的创作中,加入了对祖国的壮丽河山、日常生活、人生哲理的描写,宣泄自己的情感。
而且苏轼受到儒家和道家的熏陶。
辛弃疾的词多显豪健悲愤,辛弃疾满腹爱国的热性,却壮志难酬,让他产生了矛盾,内心痛苦不堪。
他的词已经不限于苏轼时期的对祖国的壮丽河山、日常生活、人生哲理的描写,内容扩大了很多,题材也宽阔了很多,凡是能写入文学的东西,辛弃疾都将其写入其中,书写他难酬的壮志之志。
辛弃疾在言语技巧方面也有突破,他的词形式松散,句意连贯,在注重节奏和语气的基础上,句子写的比较长,不拘泥于套路。
有人评价他们,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
苏轼是什么之一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像“唐宋八大家”有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以及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和曾巩构成的。
“唐宋八大家”并不是在那个时代就有的称呼,而是在明朝初期的时候才出现的。
“唐宋八大家”这个称号是由着朱右首先提出的,然后到了明朝中期,叶唐也选了八个人编了一篇文集。
之后到了明朝末期,茅坤承这个人结合了前面两个人的说法,编选了一下,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这一个书。
这个书在那个时候还是提供流行的,于是“唐宋八大家”就确定下来了。
“唐宋八大家”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唐宋的古文运动中占据中心地位的人,他们也都提倡散文以及反对骈文,并给了当时还有后世的文坛一个深远持久的影响。
论苏轼与辛弃疾之不同【一】浓墨白描对于苏轼来说,他最为我所动容的从来都是一首与他素来风格想辙的诗,悼亡诗。
为其已亡故妻王氏的悼亡,一场盛大的凭吊,全在只一首诗中。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他的深情浓重全都留与他的妻子,即使后来还曾续娶,也曾留王朝云随侍,他的真心却不曾是假的。
他爱得深情却也爱得洒脱,手植三万翠竹于亡妻墓上,赋予一腔深情,却也可以宽慰自己,不曾拖拖拉拉沉溺于悲恸之中。
他于爱情这样,于生活也是这样。
政治上的多舛令他悲伤,经了安史之乱后的国破家亡也令他哀切,可他不会沉浸在其中不出来。
与其同贾谊一样空有才华却郁郁而终,他选择一种海阔天空的潇洒。
他洒脱却也被国家亡乱困了许久,他一生多诗词,诗词之中又多为山河之哀,不难看出自诩为心胸宽广的苏轼,也在山河破碎之中飘飘摇摇了许久,一生的执着与固执都执念在国家上。
安史之乱后,杜工部的诗再雄浑英伟,也难免透了萧条。
于我,苏轼是一副浓墨白描的水墨图,纵有万丈情深也全纳于心中,将情渊轻轻带出,白描出一则浅淡的箴言。
【二】金戈铁马提起辛弃疾,我第一反应竟不是他的文华扬彩,而是他的长枪。
在他词中,失地之恸从来寻常,并是大恸。
似乎词如其人,辛弃疾一生就执拗于收复失地,执念如此执着如此固执如此。
似乎他一声血性光荣枯度都维系于收复失地。
词也是如此,血性刚阳从纸张穿出,力透纸背。
化银枪为劲笔,他不写情爱,不写挂念,只写国家。
他到底还是没能收复失地,就如同他抒发了那样刚烈的词意也无人理会。
可他硬是放不下,到死都紧握着手中的一丝希望,直至凉透。
我不清楚是不是深陷失地的将军都如此,袁成焕以生护了几日的城,辛弃疾以命守了几时的地,却都难逃一死。
辛弃疾只是个孩提,一直到死都是一副赤子天性,执了念的要收复就一生都嘶吼呐喊着要收复。
他的血一定是鲜红跳动的色泽,死的那天,一定染红了楚天,也染红了他守护的那片土地上百姓的双眼。
【三】沾血为墨苏轼辛弃疾都苦生了一颗一心向国的心,所以才心心念念惦记了那么久却都抑郁被挫。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合称“苏辛”,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怀古名篇。
二词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表现上,都有可比之处,二词同中有异,各有其绝妙之处。
下面试作简单比较,析其异同。
一、相同点:(一)题材:怀古咏史词。
作者怀古忆昔,渴望建功立业。
(二)意境:雄浑、壮阔《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所写景物雄奇伟壮,场景气势恢弘,意境雄浑壮阔。
(三)事件:两首词中展现的都是重大历史事件,如奠定三足鼎立的赤壁之战,刘裕的北伐中原,西汉与匈奴之争,南宋与金之战等都是历史的巨幅画卷,均能体现豪放气势。
(四)风格:两首词都用豪壮的情调书写胸中块垒。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五)情感:两首词都是词人面对祖国河山,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二、不同点:(一)创作背景这首《念奴娇》词作于1082年(神宗元丰五年),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风景优美,是文人清赏之地。
苏轼与李委秀才饮酒于此,弄乐吹笛,酒酣之时想到了曹操与周瑜的赤壁之战,于是作词《念奴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66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词。
当时韩侂胄执政, 正积极筹划北伐,辛弃疾为当权者轻敌冒进的作法忧心忡忡。
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二)表现手法《念奴娇》一词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
上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下半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
苏辛词风比较内容摘要苏轼与辛弃疾这两颗词坛上璀璨的明星,分别代表了北宋与南宋词创作的最高成就。
二者突破了“艳科”的樊篱,全面革新宋词的创作,从内容到风格,从用调到叶律,都有其除旧布新之功。
尽管两人在词的创作上都有豪放畅快的特点,但是由于二者所处时代不同以及各自的生活经历,艺术追求的差别,因而在词风上有很多异同点值得研究,本文就主要从二者的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异同点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婉约词三、苏辛豪放词风比较(一)相似之处(二)不同之处四、四、苏辛婉约词风比较(一)题材上异同(二)艺术风格上异三、苏辛豪放词风比较(一)相似之处苏轼与辛弃疾的豪放词创作有以下几处相似的地方:1.都开拓了词的内容,给词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苏轼开始,词打破了写男女离情别绪、柔媚婉约的传统,豪放的感情、豁达的胸襟、广阔的社会生活,都在词中有所涉及。
2.词中均有豪情壮志苏轼词中处处流露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充溢着热血豪情,表现出词人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气势磅礴,情感激越的特点,也充分体现着词人的爱国热情与英雄主义精神。
3.词中都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情绪苏轼本想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怎想并没有得到当权者的赏识,再加上在四十四岁经历过“乌台诗案”后,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就处在被贬和流放中度过,在被贬和流放的过程中,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情绪在词人心中久久挥之不去。
辛弃疾具有着雄才伟略,二十三岁后,天生英才无用武之地,朝堂之上多是畏首畏尾之人,他的主战主张反倒使他处于被孤立的艰难境遇。
(二)不同之处苏轼与辛弃疾词作中虽都有豪放之气,然而两人的豪放词中仍然有许多不同之处:1.对词境的开拓程度不同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①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而作,上片写阴阳两世,生死相隔了茫茫十年,作者对亡妻的怀念始终没有淡化。
苏轼与辛弃疾的比较(论文素材)
苏轼
一.苏轼,生活在经济政治相对稳定的北宋年间,那时候的大宋,虽然没有盛唐时的开阔豪迈,但在生活上也是比较优越的,当时的东京汴梁,是世界上输得上的“国际化大都市”,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可以看出一些迹象。
苏轼生活在这个时代,虽然他的官场总是不得志,后来还受牵于乌台诗案,可他的生活还算过得去。
当官也不小,湖州、苏州、黄州、密州……中国的大好河山在他当官期间可没少去。
所以,在苏轼的豪放中,经常看到的是对山河的歌咏,对人生的参悟,甚至密州出列,也是“左牵黄,右擎苍”,惬意之极。
苏轼的豪放,在乎山水之间,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词写大处,高屋建瓴,有穿越时空之境。
写小常于小见大,洞见人性。
辛词词守格律,重在性情,写大处气势恢宏广大,写小处精微具体。
二人都喜用典,苏更甚之。
苏轼的豪放是很洒脱的,是个性使然.因为苏轼是一个很达观的文人.虽然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不顺达,但是他的学问他
的个性,使他始终能够很洒脱很轻松的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和不满意,,所以苏轼的豪放是从心里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给人的感觉是飘逸和洒脱,如行云流水.但是辛弃疾的豪放给人的是壮烈是
沉郁,因为辛弃疾本身就是一个很传奇的词人,他最大的愿望是
收复北方失地.但是南宋是一个懦弱的王朝.大部分当权者是主
张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毫无疑问,辛老先生的主战肯定会得罪当
权者.他英雄一样直爽的性格,使他的愿望一直不能够实现,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自然充满了一种冲天的豪放感觉.弥漫着一个爱
国战士的悲壮和激情可是他的不受重用又导致他的失意这就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杜甫似的沉郁总起来看苏轼的豪放是达观者的风采轻松而迷人辛弃疾的豪放是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沉郁而震撼人心
二.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
1.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
(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
.(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
(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
2.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
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
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辛弃疾
一: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
精神.他20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并受当时义军统帅
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图里应外合,协同作战.后南下,任江阴签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
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
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
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
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
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
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
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等等。
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二:辛弃疾的词
1.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
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
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
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
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
如《鹧鸪天》的下阕: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以及《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
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这是比较全面也比较公允的评价。
2.辛弃疾词的分类: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
(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
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
(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
(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
英雄情怀.
3.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
(2)意境开阔,气势飞动.
(3)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
两者区别:
1.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在他的词中,如“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
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都是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如“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2.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
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
不同之处:
(1)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2)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