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word版本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11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具体大纲绪论一.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运用这些规律进行自我调适和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教育的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1)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2)教师身心发展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3)在具体的互动讨论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心理活动规律(4)师生身心发展心理规律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三.教育心理学独立诞生的标志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一著作,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比较科学且又系统的教育心理学专著,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是指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2.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收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3.实验法(实验法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第一章简答题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他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认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心理适应过程。
同化、顺应和平衡化推动着个体心理不断地发展。
皮亚杰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
皮亚杰对图式的定义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通过同化、顺应及平衡化作用,图式不断得到改造,认知结构不断发展。
皮亚杰将智慧的发展划分为四大阶段:1.感知运算阶段(出生后至一岁半、两岁)2.前运算阶段(2岁到六七岁)3.具体运算阶段(六七岁到十一二岁)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到十五岁)简答题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阐明了人类心理发展的标志和原因人类心理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的不断变化;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特征。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得发展1、教育得本质:教育就是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
就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社会生产经验、生活经验得基本途径。
广义得教育指凡就是增进人们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得活动都具有教育意义。
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受到得各种有目得得影响。
2、狭义得教育指以影响人得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得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得社会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得工作,对受教育者得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得活动。
P1 学校教育又叫正规教育、制度化教育。
3、现代教育制度得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得共同发展趋势)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得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得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得形态(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得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中"校、序、庠、学"都就是学校得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得六艺教育P5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
礼就是分上下、分尊卑,维持世袭等级制得典章制度与道德规范;乐就是祭鬼神、祀天地、颂扬帝王贵族、鼓舞军心得音乐与舞蹈;射、御就是射箭、驾车等方面作战技术;书就是语言文字得读写以及文学历史方面得知识;数就是计算以及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方面得知识。
封建社会,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就是教育得主要内容。
(2)●古代埃及教育得一大特征就是:“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 P7古代埃及设置最多得就是文士学校。
(3)●古代雅典教育得目得及特点P7培养有文化修养与多种才能得政治家与商人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得,注重身心与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得目得及特点P7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5、古代学校教育得特征P8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得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五个要素:(1)学生。
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
(2)教师。
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起关键因素。
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
(3)教学内容。
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2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作用。
具体体现为:(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学生问题(2)为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1924年我国的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教育§1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心理变化有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那些促进或者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特点。
3、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的一个短暂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到5岁时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2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1、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守恒的出现,即认识到客体外形发生变化,特有属性不变)、形式运算阶段(命题之间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内容纲要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研究对象和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2、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含:a)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b)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a)群体差异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b)个体差异基础智力学习方式兴趣需要等4、教师是主导5、教学内容主要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6、教学环境包括a)物质环境:温度照明教学设施空间布置座位b)社会环境:课堂纪律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等7、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老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8、教学过程包括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9、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a)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三种过程b)三种过程相互影响c)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的知识和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
学习的进展因教学的质量而变化d)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如目标的确定要以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e)教学过程要根据教师自身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加以调节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2、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a)了解学生的情况及其发生原因b)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3、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原则或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对象、材料、环境等将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活动。
4、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预测学生将要发生行为或发展的方向5、为教师提供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使得教师不仅能够理解应用基本原理和方法,还可以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以验证原理并解决问题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五个要素:(1)学生。
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
(2)教师。
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起关键因素。
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
(3)教学内容。
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2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作用。
具体体现为:(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学生问题(2)为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1924年我国的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教育§1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心理变化有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那些促进或者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特点。
3、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的一个短暂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到5岁时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2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1、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守恒的出现,即认识到客体外形发生变化,特有属性不变)、形式运算阶段(命题之间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着(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与目的教育心理学考试是为了考查考生对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考试,为选拔具有扎实教育心理学基础、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及相关工作潜力的人才提供依据。
二、考试内容(一)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
明确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揭示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心理学规律,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了解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如早期的教育思想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
熟悉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如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著作及其贡献。
掌握当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如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研究方法的创新等。
(二)学生心理1、学生的认知发展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的特点。
掌握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个体差异,如认知风格的类型和特点。
2、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发展认识学生的情感发展特点,如情绪的稳定性和调节能力。
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如气质、性格的类型和表现。
掌握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三)学习心理1、学习的基本理论掌握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如桑代克的试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理解认知学习理论,如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2、学习动机理解学习动机的含义、类型和作用。
掌握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如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学会运用学习动机的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学习策略了解学习策略的分类,如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掌握各种学习策略的具体内容和运用方法。
能够指导学生有效地运用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章教育及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P1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5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 P7(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及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P9(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及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P10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P11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____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一、考试性质《心理学专业综合》是____年应用心理硕士(MAP)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一。
《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培养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心理学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以解决都市压力、公共安全、灾害救助、危机防御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二、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第一章心理学导论一、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测验法4.调查法5.个案法(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2.机能主义心理学3.行为主义心理学4.格式塔学心理学5.精神分析6.人本主义心理学7.认知心理学二、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神经元2.突触3.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二)大脑皮层及其机能1.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其机能2.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机能3.大脑皮层言语区及其机能4.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三)脑机能学说1.定位说2.整体说3.机能系统说4.机能模块说三、意识和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的含义2.意识的种类3.意识的功能4.睡眠与梦(二)注意概述1.注意的含义2.注意的功能3.注意的种类(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1.注意的生理机制2.注意的外部表现(四)注意的品质1.注意广度2.注意稳定性3.注意分配4.注意转移(五)注意的认知理论1.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2.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四、感觉(一)感觉概述1.感觉的含义2.感觉的种类3.感觉测量4.感觉现象(二)视觉1.视觉的含义2.视觉现象3.视觉的生理基础4.视觉理论(三)听觉1.听觉的含义2.听觉现象3.听觉的生理基础4.听觉理论(四)其他感觉五、知觉(一)知觉概述1.知觉的含义2.知觉的组织原则(二)知觉的特征1.知觉选择性2.知觉整体性3.知觉理解性4.知觉恒常性(三)空间知觉1.形状知觉2.大小知觉3.深度知觉4.方位知觉(四)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1.时间知觉2.运动知觉(五)知觉的信息加工1.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2.模式识别理论(六)错觉1.错觉的含义2.错觉的种类3.错觉产生的原因(一)记忆概述1.记忆的含义2.记忆的过程3.记忆的种类4.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二)感觉记忆1.感觉记忆的含义2.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3.感觉记忆的特征(三)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1.短时记忆的含义2.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3.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与提取4.短时记忆的特征5.工作记忆(四)长时记忆1.长时记忆的含义2.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3.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与提取4.长时记忆的特征1.遗忘的含义2.遗忘曲线3.遗忘理论4.影响遗忘的因素七、思维(一)思维概述1.思维的含义2.思维的特征3.思维的种类4..思维的过程(二)概念1.概念的含义2.概念的种类3.概念的形成4.概念的掌握(三)推理1.推理的含义2.推理的种类(四)问题解决1.问题解决的含义2.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3.问题解决的策略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五)创造性思维1.创造性思维的含义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3.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4.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六)表象1.表象的含义2.表象的特征3.表象的种类4.表象理论(七)想象1.想象的含义2.想象的种类3.想象的功能八、言语(一)言语概述1.言语的含义2.言语的功能(二)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1.言语运动中枢2.言语听觉中枢3.言语视觉中枢(三)言语感知和理解1.言语感知2.言语理解3.句子理解4.语篇理解5.影响言语理解的因素九、情绪和情感(一)情绪和情感概述1.情绪和情感的含义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3.情绪和情感的关系(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1.情绪的种类2.情感的种类(三)表情1.表情的含义(四)情绪的脑中枢机制(五)情绪理论1.早期的情绪理论2.情绪的认知理论十、动机、需要与意志(一)动机概述1.动机的含义2.动机的功能3.生物动机和社会动机4.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5.动机的理论(二)需要1.需要的含义2.需要的种类3.需要的层次理论(三)意志1.意志的含义2.意志的特征3.意志行动过程4.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5.意志的品质一、能力(一)能力概述1.能力的含义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3.能力、才能与天才(二)能力的种类和结构1.能力的种类2.能力的结构(三)智力理论1.智力因素说2.智力结构理论3.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四)智力发展的差异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2.智力发展的差异性3.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二、人格(一)人格概述1.人格的含义2.人格的特征(二)人格理论1.人格特质理论2.人格类型理论3.精神分析人格理论4.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三)气质1.气质的含义2.气质的类型3.气质的理论(四)性格1.性格的含义2.性格的特征3.性格的类型4.性格与气质的关系5.认知风格(五)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参考书目:《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彭聃龄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04.《心理学与生活(16版)》.,著.,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03.第二章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一、描述统计(一)统计图表1.统计图2.统计表(二)集中量数1.算术平均数2.中数3.众数(三)差异量数1.离差与平均差2.方差与标准差3.变异系数(四)相对量数1.百分位数2.百分等级3.标准分数(五)相关量数1.积差相关2.等级相关3.肯德尔等级相关4.点二列相关与二列相关5.φ相关二、推断统计(一)推断统计的数学基础1.概率2.正态分布3.二项分布4.t分布5.F分布6.样本平均数分布7.抽样原理与抽样方法(二)参数估计1.点估计、区间估计与标准误2.总体平均数的估计3.标准差与方差的区间估计(三)假设检验1.假设检验的原理2.样本与总体平均数差异的检验3.两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检验4.方差齐性的检验5.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四)方差分析1.方差分析的原理与基本过程2.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3.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4.协方差分析5.多因素方差分析6.事后检验(五)统计功效与效果量(六)一元线性回归分析1.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检验及应用2.可化为一元线性回归的曲线方程(七)卡方检验1.拟合度检验2.独立性检验(八)非参数检验1.独立样本均值差异的非参数检验2.相关样本均值差异的非参数检验(九)多元统计分析初步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2.主成分分析3.因素分析参考书目:《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徐建平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04.《心理与行为科学统计》.甘怡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05.《行为科学统计》.Frederick J.Gravetter,Larry B.Wallnau著.王爱民,李悦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08.第三章心理测量学一、心理测量的基本理论(一)心理测量的基础1.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2.心理测量的特征与分类(二)经典测量理论1.经典测量理论模型2.测量的信度与效度信度的定义;信度系数的估计;信度的影响因素与改进。
《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教育心理学》是成人高等教育应用心理学专业学士学位考试的科目之一。
本科目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掌握水平,以及运用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教育现象,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能力,以检验考生是否具有相关理论知识和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技能。
二、考试要求 本科目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把握、理解、应用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具体要求如下: 1.识记:要求记住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2.理解:要求准确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能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学习与教学的基本规律,或举例加以说明。
3.应用:要求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并综合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方案。
三、试卷结构 【考试方式】开卷 【考试用时】120分钟 【试卷总分】100分 【试卷题型】 1.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例如:形式训练说 2.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例如:简述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标准和条件。
3.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例如: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4.案例分析题(1小题,15分) 例如:《文汇报》(1984年3月9日)曾报道了美籍华裔物理学家钱致榕谈到的一段经历。
钱先生上中学时正处战乱时期,社会风气不好,学生也不学习。
当时,学校从三百名学生中挑选了六十名,组成了一个"荣誉班",钱先生即为其中的一人,教师告诉这些学生之所以挑选他们是因为他们有前途。
后来,这个班的学生大多数成了才。
但是,直到八十年代,钱先生才从当年的教师口中了解到,这六十名学生当时是学校通过抽签决定的。
请运用所学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并阐述其对教育的启示意义。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五个要素:(1)学生。
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
(2)教师。
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起关键因素。
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
(3)教学内容。
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2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作用。
具体体现为:(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学生问题(2)为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1924年我国的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教育§1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心理变化有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那些促进或者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特点。
3、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的一个短暂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到5岁时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2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1、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守恒的出现,即认识到客体外形发生变化,特有属性不变)、形式运算阶段(命题之间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2、最近发展区由前苏联的维果茨基提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现有的和将要达到的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即两个邻近发展区间的过度状态。
§3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1、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稳定的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影响人格的社会因素有: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3、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
§4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1、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现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认知方式几种分类:(1)对客观事物判断常以自己内部参照,不受外部因素干扰是场独立型。
反之是场依存型。
(2)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是沉思型;很快假设检验并常常出错是冲动型。
(3)辐合型与发散型。
3、(简答)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认知方式没有好坏之分,只会影响学习方式。
智力不影响学习的发生,只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因此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斯托达德曾提出双重进度方案,即按年级和能力分级)(2)才去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3)运用适应个体差异的教学和手段(例如美国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4、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
5、性格的分类:根据心理活动的倾向,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根据独立或顺从程度,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1、广义的学习指凭借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2、我国心理学家定义的人的学习: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媒介,自觉地、主动积极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这里面包含了人的学习和动物学习的三个区别)。
3、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1)信号学习(此类属于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2)刺激-反应学习(此类属于桑代克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3)连锁学习(动作技能学习离不开此类学习)(4)语言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学习系列刺激,对每种刺激做出适当反应)(6)概念学习(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4、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5、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2 联结学习理论1、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了“试误说”。
其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2、巴甫洛夫,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经典条件反射。
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
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
基本规律:强化、逃避条件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启示:在教育过程中,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手段来消除消极行为,慎重对待惩罚。
4、加涅,信息加工学习模式。
§3 认知学习理论1、(简答)认知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区别?(1)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外部环境刺激下的被动形成的刺激反应连接,而是主动的在头脑内部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和理解获得期待。
(3)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以来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学习受主体的期待所引导,而不是为习惯所支配。
2、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提出了“完形—顿悟”学说,其基本内容:(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此学说作为最早的认知学习理论,肯定了主题的能动作用,强调心理具有一种组织作用。
但他并不排斥“试误”,试误是顿悟的前提,顿悟则是联系到达某种程度的结果。
3、布鲁纳是美国认知主义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通过发现学习的方式,是学科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这一理论被称为认知—结构理论。
(1)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方法(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3)理论启示:○1教师首先全面深入分析教材,理解学科基本结构,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2在引导过程中,注意教学本身的新异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和胜任感,根据学生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组织形式来教学。
○3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提高学习自觉性。
5、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根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他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1)意义学习的实质: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有意义、学习者有相关的认知结构、有主动联系新旧知识的倾向、积极主动的将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发生作用。
(2)接受学习的实质:在教师指导下,接受事物的意义。
它是概念同化的过程“先行组织者”策略: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与新的学习任务相关。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知识观○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以前,毫无权威可言。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来完成,以他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
学生学习的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是对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
○3知识在各种情况下不是简单套用,而是掌握它在不同情境中的复杂变化。
(2)学习观○1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的建构者。
○2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括了由于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它是新旧经验之间双向相互作用。
(3)学生观○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因此教学要注重学生积累起的经验,以现有知识经验作为“生长点”,引导学生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教学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而不是简单呈现给学生知识。
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讨论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并应到他们表达出来。
○3学生的经验背景差异,也即学生对于不同问题的理解,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教学要促进学生间合作,注重个性差异。
第四章§1 学习动机概述1、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动机的三个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学习活动,维持以引起的学习活动并是行为朝着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3、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从需要的作用上看,即为内驱力。
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景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外部动机)。
4、动机的种类:(1)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2)近景的直接动机和远景的间接动机(3)内部动机(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和外部动机(外部诱因引起的)启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方面将外部动机逐渐转化为内部动机,另一方面又要利用外部动机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动机处于持续激起的状态。
5、(简答)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1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以学习行为为中介。
○2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因此激发学习动机固然重要,但是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提高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
抓住了这一条件,才能保持正向一致和不一致,消除负向一致和不一致。
§2 学习动机理论1、强化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强化可以加强和巩固刺激反应联结。
但是过于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忽视甚至否定人的学习行为的自学与主动性。
理论启示:合理利用强化,减少惩罚,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水平,改善学习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