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3
动力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具有良好的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能在动力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1. 具有全面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掌握动力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动力工程领域的综合素质。
2. 具有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用英语阅读相关动力工程领域的外文资料,进行学术交流和撰写国际性学术论文和科研报告。
3. 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能熟练掌握科研方法,具备在动力工程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进行技术开发的能力。
4. 具有动力工程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能独立进行动力系统分析、设计和管理工作。
5. 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动力工程领域中承担相应技术和管理工作。
三、学制和学位1. 学制:2-3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2. 授予硕士学位,动力工程(Master of Power Engineering)。
四、培养内容1. 主干课程(1)热力工程基础(2)流体力学(3)燃烧理论与技术(4)热工程传递(5)动力机械基础(6)动力系统分析与优化(7)动力机械系统设计(8)清洁燃烧技术(9)火电厂运行管理(10)可再生能源动力工程(11)高效节能动力系统(12)动力设备运行与维护(13)热力发电工程实践(14)动力机械实验(15)燃烧工程实验(16)论文撰写与学术规范2. 选修课程(1)先进动力系统(2)新能源动力系统(3)热能利用与工程(4)热电联产技术(5)动力设备检测与评估(6)动力系统噪声控制(7)能源系统分析(8)工程运行管理(9)动力机械自动控制(10)燃煤污染物控制技术3. 实践环节(1)科研课题研究(2)动力工程行业实践(3)毕业设计(4)学术报告五、培养环节1. 师资力量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专业齐全的师资队伍,有扎实的教学和科研基础,能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培养技术人才。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适用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工程热物理(080701)热能工程(080702)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3)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新能源科学与工程(0807Z1)流体与声学工程(0807Z2)二、培养目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是研究能量以热和功及其它相关的形式在转化、传递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以及按此规律有效地实现这些过程的设备及系统的应用科学及应用基础科学。
本学科在整个国民经济和工程技术领域内起着支持和促进的作用,在工学门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综合应用了数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材料科学、电子技术、控制科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已有成果,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畴。
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已有成果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农业和国防等众多领域,推动人类社会的能源利用与现代动力技术的发展。
常规能源的日渐短缺,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使节能、提高能效和发展新能源及其它可再生能源也成为本学科的重要任务。
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本一级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具有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项目,或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
3.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 -r 、・、j ・、.、r ,三、培养方向工程热物理(080701)旋转状态下流动与换热高温部件的高效及精确冷却传热传质及其强化动力机械整机系统热管理技术传热与红外隐身节能技术热能工程(080702)燃烧气体动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高效低污染燃烧液体燃料雾化和燃烧航空替代燃料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3)高效节能环保动力技术转子动力学减振与振动控制热端部件强度寿命学结构完整性及先进整机监控技术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叶轮机械气体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湍流及旋涡流动叶轮机气动弹性力学内燃机气体动力流体机械综合气动扩稳技术制冷及低温工程飞行器环境控制及制冷技术高效传热技术制冷系统仿真和优化设计电子设备冷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0807Z1)通用航空动力技术新能源混合动力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系统新型航空替代燃料技术流体与声学工程(0807Z2)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学流体机械非定常流控制及气动声学流体及动力机械的优化设计与噪声控制四、培养模式及学习年限本学科博士研究生根据人才培养和发展需要,主要为一级学科内培养,结合跨学科培养、国际联合培养及校所联合培养等模式。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07 授工学学位)一、培养目标: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方面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全面深入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现状、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前沿;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及先进的研究手段;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或解决工程重大技术课题的能力,并在本学科取得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科研道德;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研究方向:1. 工程热物理(080701)2. 热能工程(080702)3. 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3)4. 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5. 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6. 化工过程机械(080706)7. 能源与环境工程(080720自设专业)8. 动力工程及其自动化(080721自设专业)三、学习年限:学习年限: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为3-5年,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5-6年。
四、学分要求与分配一览表:(一)学分要求:已获硕士学位的博士生总学分要求≥32学分,其中校级公共课程≥5学分、学科专业要求课程≥8学分(含跨一级学科课程或专业学术实践2学分)、研究环节≥19学分。
对于欠缺硕士层次专业基础的博士生,要求补修硕士研究生主干课程2-3门。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54学分,其中校级公共课程≥11学分、学科专业要求课程≥24学分(含博士层次专业课程≥6学分,跨一级学科课程或专业学术实践2学分)、研究环节≥19学分。
以同等学力报考博士生(未获硕士学位)按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要求培养,入学前已修研究生课程可申请免修。
(二)申请博士学位的学分要求与分配一览表五、课程设置:见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六、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一)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热能工程系汽车工程系航天航空学院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2015年入学博士研究生适用)一.适用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Power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一级学科,工学门类,学科代码:0807)本方案适用于热能工程系、汽车工程系、航空航天学院的以下二级学科:●工程热物理(学科代码:080701)●热能工程(学科代码:080702)●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代码:080703)●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代码:080704)二.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良好学术道德和职业素养,以及国际视野和竞争力,能够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领域做出创新性成果的高层次学术型科学技术人才。
三.培养类型和学习年限根据选拔方式的不同,博士生分为普博生、直博生、提前攻博生和论文博士生。
普博生参加全校组织的统一入学考试录取;直博生从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中直接推荐;提前攻博生从本校在读优秀硕士生中推荐;论文博士生从具有长期实际工作经验、研究成果突出的在职人员中选拔。
普博生和论文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直博生和提前攻博生(含硕士生阶段)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5年,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
四.培养方式博士生的培养工作由导师负责,并实行导师个别指导或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指导方式。
如论文工作特殊需要,由导师提名、经审批同意后,可以聘任一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副指导教师(简称副导师)。
对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博士生,应成立由相关学科导师组成的指导小组,并聘请相关学科的博士生导师作为联合指导教师。
副导师、联合导师应在选题报告之前由系主管负责人审查批准,名单应报校学位办公室备案。
博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计划两个部分),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课题,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门类:工学一级学科代码:0807 一级学科名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代码:080700 二级学科名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学科概况中国石油大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主要包括化工过程机械和热能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本学科在时铭显院士带领下,注重基础理论与石油石化工业的需求紧密结合,涵盖了从石油开采、油气输送到石油化工的主要领域,建成了一支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实力雄厚、梯队合理的高水平学术团队,取得了一批广泛应用于石油石化工业的标志性研究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化工过程机械和热能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分别于2003年、2007年获得博士授权点。
2010年化工过程机械和热能工程学科共同申报并获得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同时获得批准建设低碳能源工程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经多年学术发展与积累,本学科在多相分离理论与技术、加热过程与装备、过程流体机械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所开发的一系列技术与装备在国内石油生产、石油加工、煤化工等领域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
近年来,针对石油石化领域的节能减排需求,开展了热力系统优化与系统节能、洁净能源开发与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目前本学科共有多相流动理论与分离技术、燃烧、传热过程与装备、热力过程优化与系统节能、过程流体机械、压力容器技术、洁净能源开发与利用等6个研究方向。
本学科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以及十几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同时获得一批发明专利,形成“基础研究—工艺与装备创新—工程放大设计—推广应用”相结合并滚动扩大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我国的石油、化工等能源工业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学科目前有教授9名,博士生导师10名,副教授12名,讲师13名。
近5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多项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和大中型骨干企业横向课题,支撑条件优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门类:工学一级学科代码:0807 一级学科名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代码:080700 二级学科名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学科概况中国石油大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主要包括化工过程机械和热能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本学科在时铭显院士带领下,注重基础理论与石油石化工业的需求紧密结合,涵盖了从石油开采、油气输送到石油化工的主要领域,建成了一支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实力雄厚、梯队合理的高水平学术团队,取得了一批广泛应用于石油石化工业的标志性研究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化工过程机械和热能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分别于2003年、2007年获得博士授权点。
2010年化工过程机械和热能工程学科共同申报并获得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同时获得批准建设低碳能源工程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经多年学术发展与积累,本学科在多相分离理论与技术、加热过程与装备、过程流体机械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所开发的一系列技术与装备在国内石油生产、石油加工、煤化工等领域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
近年来,针对石油石化领域的节能减排需求,开展了热力系统优化与系统节能、洁净能源开发与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目前本学科共有多相流动理论与分离技术、燃烧、传热过程与装备、热力过程优化与系统节能、过程流体机械、压力容器技术、洁净能源开发与利用等6个研究方向。
本学科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以及十几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同时获得一批发明专利,形成“基础研究—工艺与装备创新—工程放大设计—推广应用”相结合并滚动扩大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我国的石油、化工等能源工业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学科目前有教授9名,博士生导师10名,副教授12名,讲师13名。
近5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多项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和大中型骨干企业横向课题,支撑条件优越。
工程热物理博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具备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综合的科学素养,掌握热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复杂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领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具有在该领域从事学术研究和高层次应用研究的潜力和资格。
3. 具有在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能独立设计和指导本科生、硕士生的学习和研究、论文写作等工作。
二、培养内容1. 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等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包括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和热力学循环的分析、传热传质的基本规律和计算方法,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和稳定性分析等内容。
2. 工程热物理的前沿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学习和掌握,包括热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如微纳尺度传热传质问题、新型能源转化技术、流动与传热耦合等内容。
3. 完成一定的科研项目或工程实践,包括开展独立课题研究或工程设计,参与科研项目或实际工程项目,获取实际工程经验和研究成果。
4. 参与教学实践和科研论文写作,包括参与本科生、硕士生的教学实验和课程设计,撰写研究成果和科研报告,积累教学和科研经验。
三、培养方式1. 学术学习和科研实践相结合,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理论水平,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
2. 导师指导和学生独立实践相结合,既要求导师在学术研究和实践教学上给予学生充分指导和帮助,又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和开展研究课题、承担教学任务等工作。
3. 教学和科研双重保障,既要求学生完成学业、学术研究等要求,又要求学生在科研项目、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
四、培养过程1. 学术课程学习和考核,包括参加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等基础理论和方法的课程学习和考核,以及参与热工程领域的前沿学术活动和研讨会。
2. 科研项目参与和审核,包括参与导师指导的科研项目的实施和审核,参与相关学术论文的发表和报告,参与相关专利的申请和审查等。
3. 教学实践和评审,包括参与导师的教学实践和评审,参与相关教学科研奖励和评优,参与撰写学术论文等。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适用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工程热物理(080701)热能工程(080702)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3)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新能源科学与工程(0807Z1)流体与声学工程(0807Z2)二、培养目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是研究能量以热和功及其它相关的形式在转化、传递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以及按此规律有效地实现这些过程的设备及系统的应用科学及应用基础科学。
本学科在整个国民经济和工程技术领域内起着支持和促进的作用,在工学门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综合应用了数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材料科学、电子技术、控制科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已有成果,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畴。
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已有成果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农业和国防等众多领域,推动人类社会的能源利用与现代动力技术的发展。
常规能源的日渐短缺,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使节能、提高能效和发展新能源及其它可再生能源也成为本学科的重要任务。
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本一级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具有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项目,或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
3.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三、培养方向工程热物理(080701)旋转状态下流动与换热高温部件的高效及精确冷却传热传质及其强化动力机械整机系统热管理技术传热与红外隐身节能技术热能工程(080702)燃烧气体动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高效低污染燃烧液体燃料雾化和燃烧航空替代燃料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3)高效节能环保动力技术转子动力学减振与振动控制热端部件强度寿命学结构完整性及先进整机监控技术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叶轮机械气体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湍流及旋涡流动叶轮机气动弹性力学内燃机气体动力流体机械综合气动扩稳技术制冷及低温工程飞行器环境控制及制冷技术高效传热技术制冷系统仿真和优化设计电子设备冷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0807Z1)通用航空动力技术新能源混合动力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系统新型航空替代燃料技术流体与声学工程(0807Z2)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学流体机械非定常流控制及气动声学流体及动力机械的优化设计与噪声控制四、培养模式及学习年限本学科博士研究生根据人才培养和发展需要,主要为一级学科内培养,结合跨学科培养、国际联合培养及校所联合培养等模式。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I)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07,申请工学博士学位适用)一、培养目标根据国家和学校要求,结合本学科专业的特点,特制定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具体要求为: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掌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宽广、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全面深入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现状、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前沿;可胜任本学科领域高层次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工作与科技管理工作,3.具有独立从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科学研究或解决工程重大技术课题的能力,能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性成果。
4.掌握两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能熟练使用一种外语撰写学术论文,并具有良好的外语听说能力以及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5.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燃烧及传热传质2.内燃机性能及控制3.动力机械监测诊断与控制4.新能源动力系统及智能控制三、学制及学习年限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学位研究生学制为4年,学习年限一般为4-5年,全日制最长不超过7年,非全日制最长不超过9年。
休学创业的博士学位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10年。
四、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1.学分要求总学分数为≥16学分,其中课程学习学分为≥12学分,必修环节学分为4学分。
所修课程由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其中公共学位课≥4学分,专业学位课≥4学分,选修课≥4学分。
必修环节包括:实践环节2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选题报告及中期考核1学分。
五、必修环节1.实践环节的基本类型(1)社会实践博士学位研究生可以通过组织和参与社会调查、支教、扶贫及其他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进行实践活动,提倡以小组或团队形式开展,累计不少于15个工作日。
博士学位研究生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后,需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社会实践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实践过程概述及体会、感想等,并附必要的佐证材料。
动力工程博士研修计划动力工程博士研修计划是为有志于在动力工程领域深造的学者们提供的一项培训计划。
该计划旨在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帮助学者们在动力工程领域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一、计划目标动力工程博士研修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学者们成为在动力工程领域具有卓越技术和研究能力的专家。
通过该计划,学者们将深入研究动力工程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掌握最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提高解决动力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训内容1. 动力工程理论:学者们将学习动力工程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传质等相关知识。
他们将深入研究动力系统的工作原理、性能分析和优化方法。
2. 动力工程技术:学者们将学习动力工程领域的最新技术和方法。
他们将了解并运用先进的燃烧技术、能源转换技术、热能利用技术等,掌握设计、建模和仿真工具的使用。
3. 实践经验:学者们将有机会参与动力工程实验和实践项目,通过实际操作提升他们的技能和经验。
他们将与行业专家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探索创新解决方案。
4. 学术研究:学者们将进行独立的学术研究项目,深入探索动力工程领域的前沿问题。
他们将撰写学术论文,并有机会发表在国际期刊上,与国内外学者交流和合作。
三、学习环境动力工程博士研修计划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设施,以支持学者们的学习和研究。
学者们将有机会使用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计算机软件,参与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行业专家和学者进行交流。
四、计划收益参与动力工程博士研修计划的学者们将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提高他们在动力工程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他们将成为动力工程领域的专家,能够在工程设计、研发、咨询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学者们还将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及毕业后在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就业机会。
他们将有机会在高校、研究机构或工程公司从事教学、研究和工程项目管理等工作。
五、申请要求参加动力工程博士研修计划的学者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 拥有硕士学位或相关领域的学士学位;2. 具备较强的动力工程理论基础;3. 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4. 具备良好的英语读写能力。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攻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水平综合素质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志,品德良好,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祖国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博士学位:要求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 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领域内能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具有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及协作、奉献、创新的精神,勇于解决科学技术问题。
3.硕士学位:要求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所从事的研究方向的科学技术发展动向;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4.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研究方向有:1.两相流与多相流热物理学2.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及利用3.高效低污染能源转换与环境保护4.热力系统节能与控制5.传热、传质强化技术及数值模拟6.新型热力循环的热工理论7.流体热物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8.清洁代用燃料内燃机9.内燃机燃烧理论与污染物控制技术10.气动热力学及流体动力学11.动力机械强度及可靠性12.动力机械与热力设备的工作过程13.动力机械与热力设备的状态监测与自动控制14.流体机械的流动理论与实验15.流体机械设计方法与应用技术16.流体工程中的复杂及多相流动17.流体机械气动声学及噪声控制技术18.制冷与低温系统的热物理过程及其智能控制19.制冷领域的节能与环保20.制冷机械工作过程及可靠性21.化工流程机械22.化工装备与控制工程23.生命科学中的流动与传热三、学习年限本学科博士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至6年。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07 授工学学位)一、培养目标1. 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严谨、求实、创新、进取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以及独立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2. 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3. 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二、本学科设置如下研究方向1.工程热物理2.热能工程3.动力机械及工程4.流体机械及工程5.冷及低温工程6.化工过程机械7.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三、学习年限本学科、专业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6年。
四、学分要求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硕博连读、直攻博贯通设置)六、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1.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2. 对跨一级学科课程的限定(1)跨一级学科课程指本一级学科外的研究生课程,且必须跟班听课并同堂参加考试。
(2)所选的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得与硕士期间所修的课程相同。
3. 论文选题报告,通过开题得1学分。
选题报告应包括的内容为:(1)课题的来源、意义;(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3)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4)理论与实践方面预计的创造性成果;(5)预期成果;(6)主要参考文献。
4. 论文中期报告博士生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前,要向博士生指导小组或有关学者、专家报告研究工作成果,听取质疑与商讨改进意见,待创造性研究成果获得认同后,方可撰写论文。
5. 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和资格审查博士论文资格审查由指导教师或博士生指导小组负责进行。
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的基本条件:(1)修完所规定的课程学分;(2)完成论文选题报告;(3)完成论文中期报告;(4)在刊物上发表规定数量的论文;(5)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6)通过校内外专家的评审。
动力工程博士研修计划动力工程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领域,它涉及到能源转换、燃烧动力系统、热力学、流体力学等多个学科。
而动力工程博士研修计划则是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度研究和探索的必要步骤。
下面我们将制定一份关于动力工程博士研修计划的2000字中文计划书。
一、研究目的本博士研修计划旨在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掌握动力工程领域的前沿知识,提高专业能力,为我国的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研究内容1. 燃烧动力系统的研究:通过实验和建模的方式,分析燃烧动力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燃烧热效率、排放特性以及控制方法,探索提高燃烧效率和减少排放的技术途径。
2. 新能源动力系统的研究:结合可再生能源、核能等,探索新能源动力系统的设计、优化和控制,为新能源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3. 动力工程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研究新型动力系统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探索高性能动力系统在飞行器推进、电力供应等方面的应用。
三、研究方法1. 数值模拟:采用CFD、燃料电池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动力系统内部流动、燃烧等过程,探索优化方案。
2. 实验测试:通过实验室搭建实际动力系统,进行性能测试,验证数值模拟结果,并不断优化系统设计。
3. 理论分析:结合热力学、流体力学等理论知识,对动力系统的工作原理、能量转化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寻找系统优化的理论依据。
四、预期成果1. 发表学术论文: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多篇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分享研究成果和创新成果。
2. 参与专业会议:参与国内外动力工程领域的学术会议,交流合作,扩大学术影响力。
3. 参与课题研究:参与国家级和行业课题研究,为我国动力工程领域的技术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五、研修计划安排1. 培训学习:参加动力工程相关的研修班、培训课程,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2. 指导教授指导:教授指导下进行动力工程研究课题,根据课题进行文献综述、技术探索和实验研究。
3. 实地考察:前往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进行实地考察,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国际前沿动力工程技术。
物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200)一、培养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
基本要求是:1. 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 系统掌握理论物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国际、国内前沿研究课题的发展动态;掌握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够在研究工作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具备从事高等学校本科、研究生教学工作的能力。
3. 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4. 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5. 身心健康。
二、培养年限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为3年,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一般为5年,非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不超过6年。
特殊情况下,经有关审批程序批准,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和硕博连读的研究生的培养年限最长可延至6年。
三、研究方向(1)粒子物理理论;(2)高能对撞机实验的物理分析;(3)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理论;(4)场论与凝聚态理论;(5)光学;(6)数学物理。
四、培养方式博士生的培养实行博士生导师负责制。
可根据培养工作的需要确定副导师和协助指导教师。
为有利于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博采众长,提倡对同一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成立培养指导小组,对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和博士学位论文中的重要学术问题进行集体讨论。
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名单在学院备案。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2个月内,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学生的个人特点拟定博士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要对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学术活动、科学研究工作等项的要求和进度做出计划与时间安排。
培养计划可在执行中逐步完善。
五、课程设置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至少修满16学分,其中课程学习14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
原则上设置专业必修课2门,选修课2-4门。
工程热物理硕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工程热物理专业是热能与动力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问题。
硕博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和工程基础,掌握现代热物理、动力学和热能利用技术的专门人才。
通过系统学习,掌握热物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热物理领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能够在科研院所、高校、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技术开发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划1.硕士研究生阶段(1)课程学习:研究生阶段的第一学年主要是学习基础理论和相关课程。
其中包括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数学物理方法等相关专业课程,同时注重学习实验技术和科学研究方法。
第二学年主要是学习专业课程,包括热动力学、燃烧理论、工程热力学、热能转换原理、流体机械等。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科研和实验能力。
(2)科研训练:研究生阶段需要进行科研训练和实践活动。
包括参与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参与实验室的科研工作等,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3)学术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包括学术报告、学术讨论、学术会议等,提升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
2.博士研究生阶段(1)深化课程学习:博士研究生阶段主要是深化专业课程学习,包括热力学基础、传热学进展、流体动力学、热能系统工程、高级实验技术等。
博士研究生要深入理解热物理领域的前沿知识,掌握现代热物理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2)科研能力培养:博士研究生需要深入参与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开展独立的科研工作,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术交流:鼓励博士研究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学术合作,包括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学术影响力。
三、培养环境1.实验室条件:提供先进的热物理实验室设备,满足学生的实验教学和科研需求。
2.师资力量: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包括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教学经验的导师团队。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0700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科学作风和学术道德;具有本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系统的专门知识、广博的科学视野;具有学术创新能力、开拓精神和独立从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领域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工程技术上做出创新性成果。
二、培养方向:
1.工程热物理
2.热能工程
3.动力机械及工程
4.流体机械及工程
5.制冷及低温工程
6.化工过程机械
7.环保设备工程
三、学习年限:
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非全日制博士生或交叉培养的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可延长至4年,硕博连读研究生为5年。
四、学分要求:
博士生的必修课程学习必须修满最低13学分。
选修课根据博士生的具体情况和研究方向而定,学分多少不予限制。
跨学科培养的博士生必须补修所修专业大学本科主干专业课2门,硕士生专业基础课2门。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执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有关规定》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博士研究生论文和答辩工作的有关规定》。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0700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科学作风和学术道德;具有本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系统的专门知识、广博的科学视野;具有学术创新能力、开拓精神和独立从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领域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工程技术上做出创新性成果。
二、培养方向:
1.工程热物理
2.热能工程
3.动力机械及工程
4.流体机械及工程
5.制冷及低温工程
6.化工过程机械
7.环保设备工程
三、学习年限:
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非全日制博士生或交叉培养的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可延长至4年,硕博连读研究生为5年。
四、学分要求:
博士生的必修课程学习必须修满最低13学分。
选修课根据博士生的具体情况和研究方向而定,学分多少不予限制。
跨学科培养的博士生必须补修所修专业大学本科主干专业课2门,硕士生专业基础课2门。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执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有关规定》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博士研究生论文和答辩工作的有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