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22.51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课程的定位是:“音乐课程是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基础课程”。新理念的提出突出并强化了音乐教育的审美核心。音乐课程对于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音乐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是我们音乐教师必须重点关注的。几年来,我在教学中作了这样的尝试:一、利用音乐学习兴趣的激发来强化学生音乐审美的体验

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听、动、演、赏、创等多种音乐实践方法,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学生欣赏交响乐《动物狂欢节》时,在聆听的基础上,请学生用肢体语言、模仿动物的叫声来回答乐曲表现的是什么动物。使学生完成由“听”到“想”再到“演”的过程。这样欣赏乐曲的过程充满了游戏一样的乐趣,拉近了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引发想像和联想。在这一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并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体验,以利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

又因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我在每节音乐课的开始,都请同学到前面表演节目,学生做评判。内容可以是唱歌、舞蹈、配乐朗诵、小品等等。其中出现了不少令人意想不到的优秀作品,我还鼓励他们认真编排,参加学校艺术节的比赛。通过这个活动,从中我发现了很多具有音乐表演天赋的孩子,并在以后的音乐课堂上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给这些孩子更多的锻炼机会。学校升旗仪式的指挥,艺术节的主持人都是通过音乐课堂上表演节目这一环节发现的具有这方面才能的学生。

音乐和美术学科的结合能使音乐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正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当我作曲时,心里总是描绘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有许多难以用文字表达清楚的意思,可以用图画表达;许多让学生难以想象的事物,可以靠图画再现。在教七年级《缤纷四季》时,通过欣赏表现四季的三首音乐作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音乐是如何塑造艺术形象的,感受音乐的表现魅力。在欣赏的过程中,我请学生用多彩的画笔描绘音乐所展示的四季的画面。音乐与色彩相映成趣,图画与音乐融为一体。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了美、表达了美、创造了美。

二.利用情感手段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就说明,情感始终贯穿在音乐教学中,是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保证。

正因为音乐能够直接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所以作为教师应该能够把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挖掘出来,并把这种情感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情感体验中来,从而使学生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对生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美好的未来充满向往与追求,让音乐教学发挥其独特的审美教育作用。音乐教材中,不少作品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譬如在欣赏歌曲《母亲》的过程中,请学生结合自身谈谈母亲的爱和对母亲的真情实感。请学生回想每日里父母亲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由此引出,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并学会用一颗爱心回报周围的人。又如在学唱歌曲《爱的人间》时,我先介绍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是电视连续剧《光明世界》的主题歌。接着以观赏舞蹈《千手观音》为导入,介绍这首歌曲歌词蕴含的意境。由此,引导学生对社会弱势群体、残障人事的关爱。逐步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行。音

乐能够培养人们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趣味,使学生们一个个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利用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速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改革。信息网络的多媒体优势,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形声兼备的音乐情境,唤起学生的美感,提高他们欣赏美的能力。媒体的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被我在音乐课堂教学上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资源赋予音乐教学以鲜活的生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极大的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传统的音乐课堂上,我经常苦于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后,情况马上转变。如在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的欣赏教学中,几个重点乐句和乐段介绍之后,学生全曲欣赏,由于乐曲长达十一分钟,学生很难坚持,于是我利用大屏幕,根据音乐主题的变化,播放相应的动画场景和介绍作品的滚动字幕,学生集中了注意力,也唤起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以《民族器乐曲》欣赏为例,课前请小组同学在网上查找有关民族乐器的起源与演进,

民族乐器的特征与发展,

民族乐器分类等内容。

心理学认为:注意是十分重要的认识特征,它和一切心理活动密切联系着,感知、记忆、想象整个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注意。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注意是一扇门,凡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这足以说明了注意在教学中的不可忽视性。因此,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们都知道:有兴趣的东西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一点,对中学生来讲尤其如此。他们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的时间相对短些,外界的刺激很容易吸引他们的无意注意。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我在一年级的音乐教学中,特别注重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尽可能通过兴趣引导孩子们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做到这一点,多媒体的辅助不可缺少。例如歌曲《树叶儿飘飘》是以生动的拟人化的歌词表现了秋季。在教这首歌曲的时候,为了使学生清楚地了解秋季到来的变化,我专门制作了动画软件,自始自终歌曲都一直伴随着画面的变化,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便记住了歌词,而且也使大家明白了种子成长过程中离不开雨露滋润的科学道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握学生的注意力

心理学实践证明: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活动有目的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时,注意力也只能保持10—20分钟。40分钟与10—20分钟的注意力集中是一个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可以通过调节心理视点:即变化课堂教学内容及改变教学方法,将40分钟分割成三段来适应注意力的这个特点,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第一阶段为前10分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其教学要求必须达到趣、疑、美、奇。第二阶段为中15分钟。是利用第一阶段创设的最佳教学情境,在学生情绪最高昂,注意力最集中的理想状态中讲授新课。利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动力,推动智力因素的操作,即通过师生双边劳动产生“教学共鸣”,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第三阶段是后15分钟。是把“第二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完成效果反馈,促进思维的发展。主要通过增加学习时的趣味性和活动性,加深对学习的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巩固,它是中段落15分钟的延续,但形式不同,年级段又各不相同,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须具有艺术性,要自然、和谐、贴切,要给学生以余音绕梁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