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 格式:doc
- 大小:174.00 KB
- 文档页数: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名词解释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名词解释是什么?
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名词解释如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CHD),是一种缺血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冠脉)是向心脏提供血液的动脉,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出现胸痛、胸闷等不适,这种心脏病为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
但是冠心病的范围可能更广泛,还包括炎症、栓塞等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
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5种临床类型。
临床中常常分为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第二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
本病出现症状或致残、致死后果多发生在40岁以后,男性发病早于女性。
在欧美发达国家本病常见,美国约有700万人患本病,每年约50余万人死于本病,占人口死亡数的1/3~1/2,占心脏病死亡数的50%~75%。
在我国,本病不如欧美多见,但近年来呈增长趋势。
20世纪70年代北京、上海、广州本病的人口死亡率分别为21.7/10万、15.7/10万和4.1/10万;80年代分别增至62.O/10万、37.4/10万和19.8/10万;90年代我国城市男性本病死亡率为49.2/10万,女性为32.2/10万。
此外,在住院心脏病患者中本病所占比例,也随年代不断增加,以我国上海两所大型综合性医院的资料为例,50年代为6.78%,60年代为15.71%,70年代为26.03%,80年代为26.80%,90年代为39.18%。
【分型】由于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变化的不同,本病有不同的临床表型。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曾将之分为5型。
近年临床医学家趋于将本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慢性冠脉病(chron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或称慢性缺血综合征chronic ischemic syndrome,CIS)两大类。
前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也有将冠心病猝死也包括在内;后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冠脉正常的心绞痛(如X综合征)、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肌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造成心脏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会从定义、发病原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内膜下脂质斑块逐渐增厚形成斑块,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一系列病变。
二、发病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抽烟、肥胖、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此外,心理因素、遗传病变以及炎症反应等也可能对疾病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三、病理变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理变化主要体现在动脉内膜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和动脉壁钙化等方面。
在脂质代谢紊乱的情况下,脂质在血管内膜下积聚形成斑块,称为粥样硬化斑块。
斑块逐渐增大,最终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从而妨碍了心肌的正常血液供应。
四、临床表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多样,轻者可能无任何症状,重者可能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胸闷、心悸、气促、乏力、晕厥等。
心绞痛的发作多与活动、情绪激动等因素相关,常表现为胸前或胸骨后憋闷、压榨样疼痛,放射至左肩臂或颈部。
五、诊断方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心电图、血液检查和心血管影像学等多种方法。
心电图是一种简单且常用的诊断工具,可用于评估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等情况。
血液检查可以检测血脂、血糖和心肌损伤标志物等,辅助判断病情和预后。
心血管影像学包括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等,可直观地观察心脏结构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六、预防措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预防非常重要,包括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内壁的胆固醇沉积而引起的心脏疾病。
本文将讨论该疾病的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
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症状包括:•胸痛(心绞痛):常常被描述为一种紧缩感或沉重感,通常出现在胸骨后面和左侧,可能向左臂、颈部、下颌或背部放射。
•短暂性心肌缺血:当冠状动脉被部分或完全阻塞时,心肌会缺血,导致心悸、气短、恶心或呕吐等症状。
•心肌梗死:当冠状动脉被完全阻塞时,心肌细胞会因缺氧而死亡,这被称为心肌梗死,症状包括剧烈的胸痛、出汗、恶心、呕吐和呼吸急促。
诊断医生通常会进行以下测试来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电图(ECG):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检测心脏的功能。
•应变超声心动图(SBE):用来评估心肌的运动和收缩功能。
•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向冠状动脉中注入对比剂来确定动脉是否有狭窄或堵塞。
•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扫描(EBCT):一种无创的成像技术,可以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治疗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目的是缓解症状、减慢疾病的进程和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
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药物治疗:包括镇痛药、抗凝药、降脂药和抗高血压药等。
•理疗:包括心肺康复、减轻压力、戒烟、健康饮食和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等。
•心血管手术: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医生可能会考虑进行心血管手术,例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或支架植入术(PCI)等。
预防措施目前,没有一种简单的、单一的方法可以完全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健康饮食、适量运动以及减轻压力等。
•控制高血压和高胆固醇:当血液中胆固醇和脂肪含量过高时,他们会沉积在冠状动脉壁上。
•控制糖尿病:通过控制糖尿病,可以降低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风险。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可以检测潜在的健康问题,并及早治疗。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患者需要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理疗来管理症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概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一起,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筒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临床分型:隐匿型冠心病、心绞痛型心病、心肌梗死型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猝死型冠冠心病。
【病因】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认为主要和下列因素有关: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缺少活动、家族史,其他如年龄在40岁以上,男性或女性绝经后,进食许多的动物性脂肪、胆固醇、糖和钠盐,性情急躁竞争性过强,工作专心而不注意休息、强制自己为成就而奋斗的A型性格者均易患冠心病。
一、心绞痛【概念】心绞痛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病因】最基本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和(或)痉挛,当冠状动脉的供血与心肌的需血之间发生矛盾,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缺氧时,心肌内积聚过多的代谢产物,如乳酸、丙酮酸等酸性物质或类似激肽的多肽类物质,刺激心脏内自主神经的传入纤维末梢、传至大脑,产生痛觉。
常因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而诱发,也可在饱餐、寒冷、阴雨天气、吸烟酗酒时发病。
【临床表现】临床主要表现为胸痛,其特点是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肩、左譬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咽、颈、背、上囊部等。
胸痛常发生于劳累或情绪激动时,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煞后在3—5分钟内逐渐消失,一般在停止诱发症状的举动后缓解,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也能在几分钟内缓解,可数天或数周发作一次,也可一日内多次发作。
临床上男性多与女性,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期的女性,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肥胖、吸烟史者,发病率更高。
【实验室及其它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静息时,约半数患者为正常,也可出现非特异性ST段和T波异常,也可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一、概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心病,有时又被称为冠状动脉病,或缺血性心脏病,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心病这一简称,目前虽被普遍应用,但它未表达出动脉粥样硬化这一病因,而有更广泛的含义。
因为是以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冠状动脉病,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外,还有炎症(风湿性、梅毒性和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等)痉挛、栓塞、结缔组织疾病、创伤和先天性畸形等多种,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一词事实上包括所有这些情况所引起的心脏病变。
但由于绝大多数(95%~99%)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因此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心病一词来代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虽然不甚确切,在临床上还是可行的。
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且以脑力劳动者居多,是工业发达国家流行病,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死因。
我国目前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较低发国家的行列,然而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一样,近年有升高趋势。
二、诊断依据
诊断冠心病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各项实验室检查资料,其中最肯定的客观诊断依据是发现心肌有缺血的表现,同时证明病人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阻塞性病变。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肌缺血的最常用的无创伤性方法。
如在静息状态中未见心肌缺血的表现时,还可进行动态心电图记录和(或)心脏负荷试验。
后者常用活动平板运动、踏车运动等动力性负荷试验,或心房调博、过度换气试验等非动力性负荷试验。
对不能急性运动试验的病人还可用药物负荷试验包括双嘧达莫(潘生丁)试验、腺苷试验、多巴酚丁胺试验和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
麦角新碱诱发试验用于诊断冠状动脉痉挛。
放射性核素心脏显像是无创性检查,主要包括心肌灌注显像、心肌代谢显像、核素心室显像等。
心肌灌注显像常用201TI或99mTc-MIBI静脉注射使正常心肌显影而缺血或坏死区不显影的“冷点”显像法和用99mTc焦磷酸盐静脉注射使新近坏死的心肌显影而正常心肌不显影的“热点”显像法。
也可用201TI或99mTc-MIBI作为指示剂结合运动、或药物负荷试验,查出静息时心肌无明显缺血的病人。
用113mIn、99mTc标记红细胞或白蛋白行血池显影有助于了解室壁运动、心室的射血分数等,可起与左心室造影相类似的诊断作用。
目前常用的显像法有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化断层显像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后者的心肌灌注-代谢显像是目前估价心肌存活性最可靠的方法。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通过观察室壁运动有无异常、心腔形态的改变、心室的射血分数等来判断心肌缺血,也可与运动、双嘧达莫、腺苷、多巴酚丁胺等负荷试验结合应用。
近年发展的心肌对比超声心动图可了解心肌的血流灌注情况和冠脉血流储备。
血管内超声成像时将微型超声探头通过心导管送入冠状动脉,从血管腔内显示血管的横断面,不但显示管腔的狭窄情况,还能了解冠状动脉壁的病变情况。
血管内多普勒血流速度测定则是采用多普勒原理,通过导管或导丝将换能器直接置入冠脉内测定血流速度的技术,能测定冠状动脉血流储备,评价微循环灌注情况等冠脉生理功能情况。
磁共振显像可同时获得心脏解剖、心肌灌注与代谢、心室功能及冠状动脉成像的信息。
而电子束X线断层显像亦称超高速CT,最近几年已被用于检测冠状动脉的钙化、预测冠状动脉狭窄与否;近年发展迅速的多排螺旋X线断层显像能建立冠状动脉三维成像以显示其主要分支,在冠状动脉的无创性显像领域显示出很好的发展前景。
近来还有用冠状动脉血管镜检查直接观察冠脉腔的方法,在显示血栓性病变方面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冠状动脉造影是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最有价值的有创性检测手段。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可分别显影出左、右冠状动脉至直径小到100μm的分支,从而观察到冠状动脉的阻塞病变。
如与电子计算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结合进行还能显影更小的分支。
冠状动脉造影前一般先行选择性左心室造影,观察左心室形态和功能。
111 123489
147 127
189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