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二轮通史复习(同一阶段政治经济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116.50 KB
- 文档页数:30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复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复习指导】
通史复习,应注意按历史发展的时空顺序,分阶段梳理、整合必修与选修模块的内容,立体呈现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分析阶段性特征,重新建构整体知识网络。
学习政治文明史,要以政治制度文明为核心,理清线索,把握概念,如郡县制与分封制等;这样;注意各个时期的重要政治观念,如中国古代韩非和董仲舒的君主专制理论等;善于运用比较方法,对不同的政治制度、政治观念进行比较;注意联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际
学习物质文明史,要化繁为简、理清思路;注重归纳,总结规律;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及历史与现实热点的联系等;运用发展生产力的眼光来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注重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学习文明精神史,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以天文、历法、科技、教育、医学、史学等栏目为经,以时间顺序为纬,梳理知识点;注意总结规律,尤其要注意中国发达的古代科技不能够顺利转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内容总结】
1、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2、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基本内容有:①政治上: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②经济上:小农经济的确立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以纺织业、陶瓷业、冶炼为代表的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③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辉煌的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绘画的发展、灿烂的文学成就、多姿多彩的戏曲有艺术。
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
【阶段特征】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准着中华文明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知识梳理】
1、政治上: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①最高统治权利继承秩序确立和初步完善。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继承制度臻与完善。②地方管理制度产生和发展。商实行的内外服制度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运用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方式管理中央与地方,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推行变法,以秦商鞅变法为代表,打破了旧的权利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
2、经济上: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①农业。生产工具上,石器时代为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商周时期为青铜工具,春秋末年出现铁器、牛耕;耕作方式上,商、西周时期为集体耕作,春秋时期为个体生产,到战国时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基本形成;土地所有制度上,商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国有制),春秋时期出现土地私有制,到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井田制(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②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基本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商周青铜冶炼业发达,春秋出现冶铁业。③商业。商周时“工商食官”,春秋战国出现大量私商,出现金属铸币,形成都会。
3、思想文化上: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基本形成。①上古时期的思想文化反映了先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看法,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反映。②“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儒家、法家、道家等诸子百家在各领域所形成的理论,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③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的进化,诗歌(代表作《诗经》《楚辞》)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也有所建树,具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的特色。
【难点解析】
儒家思想中“礼”的含义及与仁的关系。(1)“礼”是孔子社会观的集中反映。第一,礼指周礼,即周公所制定的西周礼制,体现了孔子对西周制度的向往。第二,礼指为实现“仁”而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式,儒家主张以道德教育为主,通过礼来规范和整齐民众的行为。第三,礼指修身的手段,儒家认为人的行为是需要约束的,要用内在道德来约束自己。(2)“仁”与“礼”的关系:①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没有仁就没有礼。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具体表现。因此要克己复礼。还主张“为政以德。”②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是人的道行之一。③荀子比孟子更重视礼,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封建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立和巩固;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文化上,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知识梳理】
1、政治方面: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创立与巩固。秦创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皇权至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成为中国2000多年的基本政治制度。汉巩固发展了中央集权制(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度、刺史制度等)。
2、经济方面:小农经济已占据主导地位,精耕细作技术逐渐成熟。秦朝法律肯定土地私有、汉初修养生息、
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技术改进(犁耕法、耧车、代田法等)等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冶金(汉用煤冶铁)、陶瓷(秦陶佣)、丝织(汉丝绸之路)等技术世界领先。商业继续发展,货币统一,长安、洛阳繁荣,对外贸易(丝绸之路)兴盛。
3、思想文化方面:儒家思想成主流思想。秦焚书坑如坑儒;汉形成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体系(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大一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文学(汉赋)艺术(秦小篆、汉隶、帛画等)、科技(《九章算术》、地动仪、造纸术、麻沸散等)领先世界。
【重点透视】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目的、史实、评价。①含义:“重农”就是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小农经济,以确保封建赋税和地租的征收。“抑商”就是限制工商业的发展。②目的:直接目的在于确保赋税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即安定人心。③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历代封建王朝继承并发展。④史实:西汉高祖和武帝的“抑商”措施。明清统治者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由官府垄断盐、茶经营;官府出台许多歧视商人的规定;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还采取征收重税、压价收购等手段,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⑤评价: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但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第三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和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经济上,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隋唐时期,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先进完善;经济上,政策的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内外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文化上,领先世界,兼收并蓄。【知识梳理】
1、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历了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十六国与东晋对峙、南朝与北朝对峙,三省体制逐步形成,出现孝文帝改革,形成民族大融合趋势。经济: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北方经济破坏与恢复,南方经济长足发展,商业水平低下。文化:儒学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齐民要术》、灌钢法提高了农业与手工业技术,祖冲之的圆周率领先世界,王羲之的书法与顾恺之的绘画达到很高水平。
2、隋唐时期。政治: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发展了科举制,使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唐中后期出现地方割据。经济: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出现曲辕犁,农业发达;制瓷业分南青北白两大类,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出现“唐三彩”;纺织业出现织丝技术;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布局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式制,大运河开通,“丝绸之路”与陶瓷之路兴盛,长安、洛阳成为世界性大都市。文化科技:三教融合;唐诗鼎盛;城市文化繁荣,唐传奇出现;书法、绘画艺术进入新高峰;僧一行实测子午线,火药被发明并用于军事。
【重点透视】
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评价、作用。(1)演变:①秦朝:设御使大夫负责监察百官。②汉武帝:建立刺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