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历史发展概况

  • 格式:txt
  • 大小:14.78 KB
  • 文档页数:8

现代中国历史发展概况(1949年至今)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其中1949-1952年,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巩固新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1953-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共产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其中既有成就,也有失误,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是"左"的错误发展到顶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历了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新时期的基本特征就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辉煌成就。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949-1956年)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大会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会通过《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国家领导人就职。随后,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
⑵巩固新生政权的斗争。
①解放祖国大陆:到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祖国大陆上的国民党残敌和武装土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②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夏,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武装侵略朝鲜,并派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保家卫国。在中朝人民打击下,1953年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建设创造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
③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我国封建土地剥削制度被彻底废除。土地改革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恢复国民经济
⑴经济形势严峻的原因:内战的影响;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搜刮。
⑵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根本好转,工农业生产超过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⑴过渡时期总路

线:1953年,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特点:是一个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并举的改造路线;本质: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国家唯一的经济基础。
⑵三大改造的完成:从1953年开始,国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原则,由互助组、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的方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赎买政策,由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到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⑶"一五"计划及其完成: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国家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改造与建设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到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⑷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统一战线的发展
⑴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⑵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
5.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新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为此.毛泽东早在建国前夕就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迎来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1.十年探索
⑴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其基调是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⑵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

,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八大是对我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
⑶1957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报告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即"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其主题是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些都是八大正确路线的继续和发展。
2.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曲折
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整风运动中,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攻击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整风运动转向反右派斗争。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产生重大影响,逐步导致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从而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
⑵"反右倾"斗争:1959年,毛泽东又发动了"反右倾"斗争,错误地把彭德怀等认定为反党集团,在全国开展批判斗争。 "反右倾"斗争产生严重后果:一是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把阶级斗争扩大化。二是破坏党内民主生活,助长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三是中断了纠"左"进程,给经济建设造成更大危害。"反右倾"斗争毒化了党内关系。
⑶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经济建设方针。总路线片面强调了经济建设的速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改变了八大制定的经济建设方针。
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党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以钢为纲",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一大二公",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水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⑸三年经济困难:政治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加上苏联政府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这一切造成国民经济1959-1961年严重困难。
3."左"倾错误的初步纠正
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4.十年建设探索的成就和失误
⑴十年建设

成就:十年建设,成就巨大。建立起具有相当规模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重大工业和科技建设成就。
⑵探索失误的主要表现:一是阶级斗争扩大化;二是过于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与速度,忽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悲剧的发生。
5.民族政策
各族跨入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消灭剥削制度和阶级压迫。1958年后,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它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6.在困境中开拓外交新局面
⑴外交环境的恶化:朝鲜战争停战后,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美国发动越南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60年代,中美关系敌对紧张。1960年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⑵"一大片"方针: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大力发展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友好关系.这逐步成为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被称为"一大片"外交方针。中国与20多个国家建交,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
三、"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文化大革命"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60年代中期,由于毛泽东主观错误被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1965年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成为"文化大革命"总的导火线。1966年夏,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发布开展"文化大革命"的"五一六通知"和《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毛泽东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实际上指刘少奇是党内资产阶级司令部的代表人物。陈伯达、康生、江青等人组成中央文革小组,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实际指挥部。
2.全国动乱的形成
⑴"一月革命":1967年,以王洪文等为首的上海一批造反派组织,夺取上海市党、政各级领导权,即所谓"一月革命"。全国各地迅速掀起夺权浪潮,国家陷入空前动乱。
⑵二月抗争:面对全国动乱局面,老一辈革命家挺身而出,强烈批评中央文革小组的错误做法,抵制"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江青一伙诬之为"二月逆流",打击迫害老同志。此后,中央文革小组基本上取代了

中央政治局的职能。
⑶迫害刘少奇:林彪、江青一伙把刘少奇定为"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出党,制造了党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城市动乱,各行各业发展停顿。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毛泽东指示干部下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大批干部下放到农村和"五七干校"。两项措施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和干部的锻炼,影响到国家长远建设。
3."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林彪外逃途中摔死在蒙古,这就是"九一三"事件。"九一三"事件促使干部、群众从个人崇拜的狂热中清醒过来,客观上宣告"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⑵"批林批孔"运动: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结成"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提出开展"批林批孔"运动,把矛头指向主持中央工作的周恩来。
⑶邓小平全面整顿: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实际上是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社会秩序趋于稳定,国民经济回升。毛泽东不能容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做法,又发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刚刚稳定的局势又陷入混乱.,
⑷"四五"运动:1976初,周恩来逝世。清明节期间,北京和各地群众掀起悼念周恩来、痛斥"四人帮"的"四五"运动,遭到"四人帮"镇压。"四五"运动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⑸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1976年10月,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党中央将"四人帮"隔离审查,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4."文化大革命"中的经济
"文化大革命"造成国民经济连年持续下降。"文化大革命"中,只有1973年周恩来和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国民经济两次回升发展。"文化大革命"十年,国民经济损失五千亿元。
5.统一战线政策的破坏和"文化大革命"中外交工作的突破
⑴统一战线政策的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遭到严重破坏,民主党派被迫停止活动。
⑵对外关系重大成就: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转变的关键是中美关系逐步缓和。其表现有: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⑶外交理论突破:70年代,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步形成"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即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美苏以外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

和霸权主义。
6."文化大革命"评价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1.对"文化大革命"错误的初步纠正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出现了两年徘徊的局面。当时党中央主要负责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针对这一错误方针,思想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冲破"左"倾思想的束缚,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伟大历史转折的实现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全会还决定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端。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也是在这次会上形成的。会议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
⑴理论探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有必要对中华人民共国成立以来党走过的历史道路作出科学总结。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2年的历史,包括重大历史事件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客观评价,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成为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1987年党的十三大,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邓小平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和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大会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大致上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高度评价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次大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

,大会主要内容有:第一,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第二,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第三,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改革和发展作出跨世纪的战略部署。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江泽民系统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⑵实践探索。
①拨乱反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为"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的各级各类人士恢复名誉,为刘少奇平反昭雪。
②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方式。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多种所有制经济,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这一改革还包括: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搞活企业;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改变流通体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和分配政策。
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起步。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扩大对外贸易。1980年正式确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后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以及环渤海地区辟为经济开发区。1988年海南全省成为经济特区。1991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开放逐步向内地发展,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⑶"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是"二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两种制度"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的主体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⑷统一战线、民族团结、对外关系新发展。

①爱国统一战线:1982年,党提出爱国统一战线方针。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
②各民族共同繁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在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民族地区农村也推广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民族地区工业建设也发展很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外交政策调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外交政策作了重要调整。第一,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有了变化。第二,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第三,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第四,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第五,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④90年代初,世界两极格局终结,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已成为国际舞台上重要的力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

??

??

??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