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明礼仪常识
- 格式:docx
- 大小:27.36 KB
- 文档页数:18
古代风俗礼仪常识1.尊师重道古代中国非常重视教育和尊师。
学生要对老师恭敬有礼,师生之间有明确的等级关系。
学生要向老师问好,称呼老师为“师傅”、“老师”,并要尊重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2.尊老爱幼古代社会强调尊重老人和关爱幼儿。
在社交场合,年轻人要向老年人问好并为他们让座。
同时,对幼儿的教育和保护也十分重视。
3.客人是上帝古代中国有“客人是上帝”的观念,对待客人要热情周到。
主人要亲自迎接客人,并安排好客人的食宿和娱乐活动。
4.宴席礼仪古代宴席礼仪非常重要。
宴会开始前,主人要为客人准备好酒水和食物,并提供座位。
在宴会过程中,主人要不断向客人敬酒,客人也要适时地敬主人一杯。
同时,大家在用餐时要遵守一定的餐桌礼仪,如拿筷子要用右手,不出声、不大笑等。
5.礼节性拜访古代人们重视礼节性的拜访,称为“礼”,表达了对对方的敬意。
在拜访前,要提前通知对方,并在到达时带上一些小礼物。
受访者要热情地接待客人,并表示感谢。
6.丧葬礼仪古代丧葬礼仪非常庄重,包括寿宴、告别仪式、送葬和祭祀活动。
在葬礼上,家属要穿上孝服,亲朋好友要前来慰问,送绸帛或金银物品。
同时,还要进行丧葬礼仪,如挂黄纸、焚香、烧纸钱等。
7.婚礼仪式古代中国的婚礼仪式也非常繁琐。
双方家长要商定婚约,然后进行过门仪式,准备嫁妆和聘礼,最后进行婚礼仪式。
在婚礼中,要进行拜天地、行三跪九叩、喜糖分发等传统仪式。
8.朝贺和相见礼仪古代中国官员见到君主时要进行朝贺,表示自己的忠诚和敬意。
朝贺时要行拜,预备一些贡品,并随同朝贺的官员要按照规定的等级站队行礼。
9.着装礼仪古代中国人的着装非常讲究,有明确的等级和身份象征。
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要求穿着不同的服饰,如士人要穿文士装,官员要穿官服,百姓要穿寻常装等。
10.谦和斯文的言谈举止古代中国人注重言谈举止上的谦和和斯文。
要注意说话文雅,不讲粗俗话,不放肆大笑。
同时要留意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不失礼貌。
总之,古代中国的风俗礼仪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关系和价值观念,注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古代礼仪知识古代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人们相互尊重、互动交流的方式,更是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的体现。
了解古代礼仪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将从婚嫁礼仪、宴饮礼仪、祭祀礼仪、葬礼礼仪等方面来介绍古代礼仪知识。
一、婚嫁礼仪在古代,婚嫁礼仪是极为隆重的。
婚姻被视为人生大事,需要严格遵循一系列规范和程序。
首先是婚姻介绍,由媒人或亲友进行联络,双方家庭共同商议。
然后是纳采,男方派人带着聘礼正式向女方提亲,如果女方答应,即表示婚事确定。
接着是问名,男方家庭的长辈询问女方家族的姓氏、族谱等信息,以核实婚姻的合法性。
随后是定亲,双方家族为男女双方拟定婚约、聘礼等细节。
最后是成礼,男方家庭带着聘礼,前往女方家庭,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
二、宴饮礼仪在古代,举办宴会也是一种重要的礼仪活动。
主持人发出宴席邀请后,客人需要按照规定的礼节参加宴会。
首先是入席礼仪,在进入宴会场所时,需要行礼致意。
在坐席时,要依据人们的身份和地位进行座次的安排。
接着是敬酒礼仪,宴会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则需饮酒以示尊重。
在整个宴会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穿着得体、言谈举止文雅等方面的规范。
三、祭祀礼仪祭祀礼仪是指人们对神明或祖先进行崇拜和祭奠的仪式。
在古代中国,祭祀活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农耕文化和封建信仰紧密相关。
首先是祭拜天地,人们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通过燃烧祭品、奠酒行礼等方式向天地表达敬意。
其次是祭祀祖先,人们会在特定的祠堂或墓地,通过供品祭拜、献上祷词等方式,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和敬意。
祭祀礼仪既是信仰文化的传承,也是人们对祖先感恩和报答的方式。
四、葬礼礼仪古代的葬礼礼仪也是非常严谨和庄重的。
葬礼的前期准备包括选址、修建墓穴和购买殓具等方面。
葬礼由家族成员和亲朋好友组织,首先进行告别仪式,亲友合奏丧乐、吊丧等,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缅怀之情。
然后进行入殓仪式,将逝者遗体置于棺材中,并进行诵经、念佛等宗教仪式。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古代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古代,礼仪文化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甚至可以影响着一个人的地位、声望和文化修养。
在这篇文档中, 我将会介绍一些古代礼仪文化的常识。
一、尊卑有序“尊卑有序”是古代礼仪文化的核心,也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的重要原则。
在古代,人们按照身份、地位和职责等因素进行尊卑有序的排列。
如在宴会上,主人与客人之间有着明确的身份和地位,主人必须为客人服务,并在宴会上依据他们的身份进行不同的待遇。
在官场上,高官比低官要受到更严格的礼仪尊重和更多的权利尊享。
尊卑有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穿戴礼仪在古代,人们对于衣着的要求非常严格。
衣服的品质、色彩必须与身份和场合相符合。
如官员出席重要的公共场合,需要穿着朝服或者礼服。
如果是朝廷的高官,则需穿戴龙袍或雉衣。
而平民百姓则需穿戴朴素且符合身份和职业的衣服。
穿戴礼仪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三、交往礼仪古代交往礼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例如,亲友之间必须要进行拜访,要注意礼仪穿戴上的要求,礼虽小却很有讲究。
在宴会上,起立敬酒、唱歌舞蹈、聊天谈笑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在约会上,必须遵守一定的礼仪约定,如时间和地点等。
这些交往礼仪都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四、婚礼礼仪在古代,婚礼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
各地的婚礼习俗不尽相同,但总体上都很隆重。
在婚礼上,新郎和新娘都要穿着礼服,婚礼过程中也有着严格的礼仪要求。
如,订婚前要求过门礼和纳彩礼等。
婚礼大宴上,磕头敬酒、讲话发红包、舞狮戏曲都是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婚礼礼仪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婚姻家庭的重视。
在总结中,古代礼仪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穿戴礼仪、交往礼仪、婚礼礼仪等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表达古代礼仪文化常识的行为表现。
国学礼仪知识大全国学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人际交往、仪态仪表、言谈举止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国学礼仪的知识,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这一传统文化。
一、人际交往礼仪1. 问候礼仪:问候是人们进行交往的基本礼仪之一。
在问候他人时,应保持微笑,目光要真诚而坦然,用礼貌的语言表达问候,同时注意适当的身体语言,如握手、鞠躬等。
2. 礼让礼仪: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当主动让步,尊敬他人的权益。
在公共场所,如公交车、电梯等,应礼让他人先行。
在行走、过门等时候,也应注意礼让他人。
3. 宴会礼仪:在参加宴会时,应尊重主人,遵守宴会秩序。
应注意用餐礼仪,如用餐时轻声细语、不大声喧哗等。
应懂得如何使用餐具,吃完后应将餐具放在指定位置。
二、仪态仪表礼仪1. 穿着礼仪:穿着整洁得体是仪态仪表的基础。
在不同场合,要注意合适的着装。
参加正式场合时,应穿正式的服装,注意色彩的搭配和细节的处理。
2. 坐姿礼仪:坐姿直接反映一个人的修养。
在公共场所或正式场合坐下时,应保持坐姿端正,身体挺直,不宜敞开腿,也不宜东倒西歪,以示尊重。
3. 步态礼仪:步态应显得轻盈自如,不宜踱步太快或太慢。
行走时,应保持头部稍微抬起,目光前方,整个身体保持平衡和谐的状态。
三、言谈举止礼仪1. 言谈礼仪:在沟通交流中,言辞要文明、礼貌,并且要注意措辞、语气的委婉。
应善于倾听他人,不打断他人发言,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关注。
2. 手势礼仪:手势在交际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握手时,要轻握对方手,不要使用太大的力气;打招呼时,不要用手指或手背指着对方。
手势要流畅得体,不要夸张或过分动作。
3. 目光礼仪:言辞表达的同时,要注意目光的交流。
与他人交谈时,应注视对方眼睛,表达出真诚的态度。
要避免眼神游离、频繁眨眼等不礼貌的行为。
通过学习和运用国学礼仪,我们能够提升自身修养,增加彼此间的和谐与尊重。
希望以上介绍的国学礼仪知识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礼仪大全中国是一个彬彬有礼之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礼仪大全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中国古代仪表仪态礼仪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
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
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
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
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站姿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
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
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
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坐姿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
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
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
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走姿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
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
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
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
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中国古代交谈礼仪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
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
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
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
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古代礼仪知识(集锦9篇)古代礼仪知识(集锦9篇)古代礼仪知识1一、拱手礼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
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
拱手礼亦称抱拳礼。
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礼,表示恭敬。
另外,有一种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手子纹(即无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纹(即中指上纹),外呈“太极图”形,内掐“子午诀”。
这种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时,其寓意为“抱元守一”。
常行拱手礼或作揖礼时,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二、抱拳礼一种传统的见面礼仪,其实所谓礼仪在古代来说都是经过一些表示不会伤害对方的仪式发展而来的,例如:握手:之所以必须右手握,是用以表示“我右手里没有武器”以示好。
抱拳、作揖、也是出于类似的原因。
在武术礼节中,有一个叫抱拳礼,抱拳礼的具体涵义是: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
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
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拳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
也有一说为:左手五指并拢(代表五湖),右手握拳(代表四海),左手搭在右手上,表示五湖四海皆兄弟,这就是抱拳礼的由来。
没听说有什么所谓承让献丑之类的话。
古代礼仪知识2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
古代日常礼仪常识
在古代,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下面是一些古代日
常礼仪常识:
1. 礼节: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非常注重礼节。
在与他人交往时,要注意行动举止,言
辞恭敬,展示出尊重他人的态度。
2. 请安:当见到上级、长辈或重要人物时,应该主动行礼并称呼对方的尊称,表示自
己的恭敬和敬意。
通常拜见上级时需要行大礼,拜见普通长辈时则行小礼。
3. 进退:古代人在进出屋子或进退座位时也有一定的规矩。
进屋时应在门前作揖或行礼,出门时也要跟主人行礼告别。
进退座位时要注意避让对方,不得冒犯。
4. 谢意:接受他人的恩惠或帮助后,应当及时表示感谢之意。
可以书写感谢信、亲自
拜访或送上适当的礼物来表示感激之情。
5. 穿戴:古代人在穿戴时也有一定的规矩。
男子应穿戴整齐干净的衣物,女子应着装
得体,头发整齐,不宜过分艳丽。
同时,还要注意佩戴适当的饰品和尊重名贵的服饰。
6. 饮食:在用餐时,要遵循特定的礼仪。
应先邀请长者或客人入席,并在吃饭前祭拜
祖先或宗教信仰。
用餐时注意与人协调,不要吵闹,不要争抢食物,遵守用筷子和餐
具的规则。
7. 礼物:在特殊场合或拜访他人时,人们常常会带上礼物以表达自己的尊重和感激之意。
选择礼物时应根据对方的身份和喜好,不要过于昂贵或过于简单。
这些古代的日常礼仪常识在现代社会可能有所变化,但其中的尊重他人、注重礼貌的
精神仍然非常重要。
古代礼仪常识
古代礼仪是指古人生活中的各种礼节和仪式。
以下是一些古代礼仪的常识:
1. 礼节尊重:古代社会重视礼节和仪式,尊重长辈、尊敬师长、恭敬对待贵宾等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2. 举止规范:古代礼仪注重人的举止和仪态,要求人们穿戴整齐、规矩,行动端庄得体,并且要注意语言文雅,避免粗俗言辞。
3. 宴会礼仪:古代的宴会有着严格的礼仪规定,包括座次、进餐顺序、举杯敬酒等,参与者需要遵守规定以显得有教养和文雅。
4. 婚礼习俗:古代婚礼注重家族的联姻,有着一系列的仪式。
其中包括媒妁之言、纳彩、婚礼仪式、婚礼宴会等环节,要求新郎新娘和家庭成员都要遵循相应的礼仪。
5. 丧葬礼仪:古代人对丧葬有着严格的礼仪要求,包括穿衣、行礼、哀悼等环节。
如孝服、行丧礼仪等是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6. 文物保管:古代礼仪中也有一些规定关于文物的保管和使用,如古代文物要具备尊重和保护的原则,不可滥用、损坏或私自出售。
这些只是古代礼仪的一部分常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都可能有所差异。
古代礼仪对于社会秩序、文化传承、社交关系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有关古代文化的常识礼仪有关古代文化的常识礼仪现代礼仪是在古代礼仪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的进行改变而成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古代文化的常识礼仪,欢迎阅读。
1.古代礼仪【伯仲叔季】古代兄弟姊妹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排行最小。
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
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
《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
”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宋代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古代礼仪知识
古代礼仪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时期有着各种不同的形式,下面简要介绍一些古代礼仪知识,其中以中国古代礼仪为主:
中国古代礼仪:
1.三纲五常:
三纲: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妻之道。
五常:仁、义、礼、智、信。
2.尊卑有序:
礼制强调社会层级和尊卑有序。
在宴会、拜访等场合,人们要遵循严格的座次和尊卑排列。
3.朝拜礼仪:
朝见君王时,要进行三拜九叩的礼仪。
这是表示臣民对君王的尊崇和忠诚。
4.婚丧礼仪:
婚礼注重正统家庭的结合,要经过许多礼仪步骤。
丧礼有详细的规定,包括丧期、吊唁、祭奠等环节。
5.宴会礼仪:
宴会上要遵循座次、饮酒、致辞等礼仪。
尤其是在重大场合,宴席礼仪更为繁复。
古希腊礼仪:
1.宗教仪式:
古希腊的宗教仪式通常包括祭祀、祈祷等环节,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定。
2.体育赛事:
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有着严格的礼仪规定,包括运动员在比赛前的宣誓等。
古罗马礼仪:
1.军事仪式:
古罗马的军事仪式包括军团的集结、阅兵等,有着详细的规定。
2.婚礼仪式:
古罗马的婚礼通常包括行列、祭祀、宴会等环节,具有一定的宗教性质。
古埃及礼仪:
1.宗教祭祀:
古埃及的宗教礼仪非常重要,涉及到对神灵的供奉、祈祷等。
2.法庭仪式:
在法庭上,古埃及人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法庭礼仪,以确保公正审判。
这些古代礼仪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礼仪体系的形成。
礼仪在古代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的传统日常礼仪古人的传统日常礼仪1、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
2、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时,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3、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4、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5、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
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
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
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古代称呼礼仪常识一、谦称1. 自称: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2. 帝王自称:孤、寡、朕、不谷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6. 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7. 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8. 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很多谦称是有规律的,例如:“家”字。
中国传统基本礼仪知识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那么你们了解过最传统的礼仪知识吗?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中国传统基本礼仪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中国传统基本礼仪知识1、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2、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3、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4、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5、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中国传统礼仪三拜礼三拜礼(再拜额手礼)适用于礼敬天地祖师国。
古代拜制沿革复杂。
一般地说,长跪、弯腰、垂首至地为“拜”。
拜时头低垂触地,并略作停留,称为“稽首”,或称“叩首”,俗称“磕头”。
古时常礼为两拜稽首,称为“再拜”。
有时以示尊重或诚意,则变常礼为三拜稽首,称为“三拜” 。
【三拜】佛教礼仪。
指顶礼三次,表示尊重。
在中国佛教界有展具三拜之礼,此中又分大展三拜、同展三拜两种。
若行三次三拜则称九拜。
《南海寄归内法传》谓(大正54·221a)∶‘礼拜敷其坐具,五天所不见行,致敬起为三礼,四部罔窥其事。
(中略)西国见为三拜,人皆怪之。
(中略)如经律云∶来至佛所,礼佛双足,在一边坐,不云敷坐具礼三拜在一边立,斯其教矣。
古代礼仪知识(6篇)古代礼仪知识(6篇)古代礼仪知识1古人日常礼仪使用筷子的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完毕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
但是,就有前面的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还有许多禁忌在使用筷子时要注意的,以下就是十二种忌讳的筷子的使用方法。
1.三长两短这个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者用餐过程当中,如果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它叫做“三长两短”。
它的意思就代表着“死亡”。
因为,在中国古代,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棺材以后,在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就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和底部一共三块长木板,这样一共就是五块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由于当时的风俗习惯,就说那“三长两短”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2.仙人指路这种做法也是令别人不能接受的,这个词语描述的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
这在当时的北京人眼里就叫“骂大街”。
因为,在吃饭的时候食指伸出,总在不停的指着别人,当时的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多数都有指责和责骂的意思。
由于当时的风俗,这样一来,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这是在指责别人,这和骂人是一样的道理,是不能理解和允许的。
除了用手指人,另一种情况也描述的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吃饭的时候,和别人交谈并且用筷子指人。
3.品箸留声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而且不时地发出咝咝的响声。
在古代,这种行为被当作是一种不好的表现。
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本身就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再加上又发出一些声音,更是令人生气、讨厌。
所以,一般情况下,出现这种做法的人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家教不严之类的,同样是不允许。
4.击盏敲盅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出现这种行为会被看作是乞丐或者要饭的。
因为,在过去只有要饭的和乞丐才用筷子敲打要饭盆,敲打发出的声音在加上嘴里的哀告,引起过路人的注意并且给它施舍。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始于先秦时期,经过汉代、唐代、宋代等时期的发展和继承,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仪文化体系。
这套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知识与常识。
一、礼仪的概念礼仪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和社会活动中遵循的一定规范和标准,包括言辞、举止、礼品、礼节、场合等方面。
它是人们相互尊重、表达情感、展现气质的一种方式,也是文化的重要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贯穿于各个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二、礼仪文化的起源礼仪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先秦时期。
《礼记》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的记录,它囊括了我国古代礼仪文化的方方面面。
中国古代的礼制始于周朝,是一种公共行为,是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融合,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三、礼仪文化的内涵礼仪文化包括许多方面,主要有:1、人际交往礼仪。
这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应遵循的一定规范和标准,包括宴会、婚礼、葬礼、拜访等场合的礼仪。
2、官场礼仪。
官场礼仪是指官员在工作中应遵循的一定礼仪标准,包括登门拜访、接待来客、宴请下属等方面。
3、寺庙礼仪。
寺庙礼仪是指寺庙的祭祀和参拜仪式的规范和标准,是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文化的体现。
4、服饰礼仪。
服饰礼仪是指人们在着装上应遵循的一定规范和标准,包括朝服、礼服、婚服、葬服等方面。
四、礼仪文化的现实意义礼仪文化对于现实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一方面,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可以彰显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礼仪文化是人们相互交往的重要规范,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感情,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礼仪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予以充分的保护和发展。
保护和发展礼仪文化,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认知能力,使人们能够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珍贵价值。
古代文化的常识礼仪古代文化中的常识礼仪是指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在日常生活、社交活动等方面遵循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传统。
这些礼仪规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还体现了人们对自己身份地位的认同、对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以下是古代文化常识礼仪的一些重要方面。
1.尊卑礼仪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将尊长、贵人视为尊贵的对象,需要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和服从。
例如,当与长辈或上级对话时,要以恭敬的态度,称呼对方的姓名或尊称。
在见面、告别或见识到尊贵的人时,要弯腰鞠躬以示尊敬。
此外,还有一些细节注意事项,如在用餐时,尊长做出示意后才可以动筷子。
2.宴会礼仪古代宴会礼仪是社交场合中的一项重要礼节。
在宴请宾客时,主人需要在宴会前准备好宴席,摆放精美的菜肴和酒器,并邀请宾客入座。
宾客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有相应的座次安排。
在宴会过程中,主人需要悉心招待宾客,倾听他们的意见,不应自己过多抢去食物或酒水。
与此同时,宾客也应遵守宴会礼仪,不争抢食物,不随意出言冒犯他人。
3.婚礼礼仪古代婚礼是一种庄重而繁复的仪式,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
在婚礼前,新郎新娘需要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如准备嫁妆、买备用婚服等。
婚礼当天,会有专门的婚媒人依照礼节来主持婚礼程序。
婚礼中有一系列的环节,如迎亲、过门、受贺等,每一步都有着特定的仪式和顺序。
参与婚礼的亲朋好友需要遵守相应礼仪,如准时到达、穿着庄重等。
4.葬礼礼仪古代葬礼礼仪十分重要。
在葬礼仪式上,人们需要以庄重的表情、行为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
葬礼上,要遵守相应的丧葬礼仪,如身着孝服,低调含蓄。
同时,家属需要安排好葬礼程序,包括请导引员、布置葬礼现场、择吉日等等。
参与葬礼的亲友们要按照礼仪要求进行悼念活动,不得过分高声喧哗,保持肃静。
5.交际礼仪在古代社交场合中,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交际礼仪。
例如,相识和不识的人见面时,应互相行礼致意;进入他人的住所要先行示意等等。
在交流中,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礼节,如注重言辞的尊重,不随意打断他人说话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交场合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仪式。
这些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更是一种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体现。
古代中国礼仪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不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和传统美德。
以下是古代中国文化常识中的七种古代礼仪。
一、祭祀礼仪: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祖先的尊崇和祭祀。
祭祀活动中,人们会按照一定的仪式,如净身洗濯、焚香敬献、奠酒祷告等,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这种祭祀礼仪不仅是人们对祖先一种文化传承,更是维系人们情感纽带的重要纽带。
二、婚礼礼仪:古代中国的婚礼是一种重要的社交仪式,它不仅关乎两个家庭的交流和结合,更涉及社会秩序和家族尊严的问题。
婚礼礼仪中包含了一系列仪式,如聘礼、婚宴、迎亲等,人们在这些仪式中注重礼貌、尊重和传统美德的表达。
三、丧葬礼仪:古代中国的丧葬礼仪也是一种十分庄重的仪式。
人们在丧葬仪式上会穿上素服、燃烛奠酒、守夜哀悼等,以表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
这种礼仪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和追念,更是家族和社会尊严的表现。
四、官员任职礼仪:古代中国的官员任职仪式也是一种重要的礼仪活动。
在这种仪式中,新任官员会接受祝贺、登记封印、宣誓就职等一系列程序,以表示对朝廷和职责的恪守。
官员任职仪式的严谨和庄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官职的重视和对政治秩序的维护。
五、觐见礼仪:古代中国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人们如果要觐见皇帝,必须按照一定的礼仪程序进行。
觐见礼仪通常包括跪拜、上表、贡品进献等,以示对皇帝的尊重和忠诚。
觐见礼仪的严谨和庄重体现了对皇权和君臣关系的重视。
六、宴会礼仪:古代中国的宴会礼仪非常繁复,宴请客人时人们会按照不同场合和身份准备不同的菜肴、礼品等。
在宴会上,人们会注重坐次、敬酒、敬茶等礼节,以展示主人的好客和尊重。
宴会礼仪的规范和细致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客”、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视。
七、交友礼仪:古代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和交友,交友礼仪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传统礼仪基本知识一、仪容仪表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注重个人仪容仪表的整洁与恭敬。
男子通常要留长发,束发于顶,以示尊重;女子则要掩面不露。
古代人们注重衣饰的整齐大方,服装要合适,不可过于华丽或朴素。
他们还会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不随便乱说话,待人接物时要注重礼节和谦虚谨慎。
二、进退礼仪在古代社会中,进退礼仪被视为人们交往的重要环节。
进门时,要优雅地走进去,并向主人致以礼貌的问候;退门时,也要恭敬地告别主人。
在进退的时候,要保持身体的挺直,目光要平和,态度要恭敬,以示其对主人的尊重和礼貌。
三、宴会礼仪在古代社会中,宴会是人们交际、沟通感情的重要活动,因此,人们对于宴会礼仪特别注重。
古代宴会通常遵循着一定的次序,宾主互称的方式表达尊重;坐席的位置也有严格的规定,高官显贵坐上首席,普通客人则坐在次席。
宴会上,人们要合适地运用筷子、酒杯等器具,不可搔头挠耳或其他不雅行为,以免破坏宴会的庄重气氛。
四、祭祀礼仪古代人们对于祭祀活动亦非常重视,他们认为祭祀是人们与神灵沟通的方式。
在祭祀活动中,人们要遵循着严格的规矩和仪式。
首先,要在适当的时间、地点进行祭祀,准备好祭祀物品和供品;其次,要恭敬地向神灵告知祭祀目的,并向神灵祈求保佑或卜问事宜;最后,对于祭祀物品和供品,要有仪式性地献上,表达对神灵的尊敬和敬意。
五、婚嫁礼仪古代的婚嫁礼仪也是古代传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礼上,男方要派亲族或朋友前去迎娶新娘,并且还要履行一系列的礼仪程序。
举行婚礼时,要提前选好吉日,摆设喜庆的酒席,同时还要进行一些仪式性的活动,比如敬茶、拜堂、交杯酒等。
婚礼中,新郎、新娘和嘉宾们都要穿上华丽厚重的服装,以示喜庆和尊重。
综上所述,古代传统礼仪涵盖了人们的仪容仪表、进退礼仪、宴会礼仪、祭祀礼仪和婚嫁礼仪等方面。
这些礼仪准则和规定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更是人们对于礼仪文化的积极传承和发展。
古代传统礼仪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保持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礼仪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礼仪,将其视为道德和精神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一、祭祀礼仪祭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仪活动之一,为了向神灵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人们会按照一定的仪式,举行祭祀仪式。
祭祀礼仪包括祭拜、献祭、进香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维护族群间的凝聚力和精神支持。
二、婚礼礼仪古代中国的婚礼礼仪十分繁琐,涉及到订婚、过门、嫁娶、乘车、迎亲等环节。
婚礼礼仪的主要目的是展示两个家庭的尊重和友好,维护婚姻的稳定和幸福。
三、葬礼礼仪古代中国人对待葬礼非常重视,认为葬礼是对逝者表示敬意和怀念的方式。
葬礼礼仪包括停灵、告别、送葬、守灵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纪念。
四、封爵礼仪古代中国的封爵礼仪是为了对功勋卓著的人进行封爵和赐予贵族身份。
封爵礼仪包括封爵仪式、算卜、册立文书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彰功绩、激发士气。
朝贺礼仪是古代中国君主履行国家元首职责的一种方式,他们会定期接受臣民的朝见和贡献。
朝贺礼仪包括跪拜、献贡、表演、进献礼品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展示君王的威严和统治力。
六、拜年礼仪中国人民对新春的到来非常重视,过年的时候会进行拜年活动。
拜年礼仪包括辞旧岁、迎新年、交换贺年卡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吉祥。
七、礼节礼仪礼节礼仪是指古代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规矩和行为准则。
这些礼仪包括上下相继、尊卑有序、尊重师长、尊重祖先等,通过这些仪式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八、封赐礼仪封赐礼仪是君主对功臣和臣下的赏赐和嘉奖的一种方式。
封赐礼仪包括颁授徽号、册封封号、颁发官印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彰贡献、鼓励忠诚。
九、谢恩礼仪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感恩之道,谢恩礼仪是他们表达感激和敬意的方式之一。
谢恩礼仪包括致谢辞、回礼、祝福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展示对恩人的感激和尊重。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大全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呢?下面随小编一起看看古代礼仪文化常识大全吧。
古代礼仪【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又称元旦、元正、新春等。
民间有贴春联、舞龙灯、发压岁钱、拜亲访友、吃团圆饭等习俗。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夜,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这天要点灯、放灯,所以又称“灯节”。
除赏花灯外,吃元宵是重要习俗之一。
【清明】民间传统节日。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中秋】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团圆节。
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民间传统节日。
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除夕】民间传统节日。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
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
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天。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坐向】大堂上坐北朝南的位置为尊,内室靠西面东位置为尊。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文南向坐”。
这里的“南向坐”的位置最尊贵,“东向坐”也是比较尊贵的位置。
【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礼节,多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主持。
在泰山顶上祭天为“封”,在泰山脚下祭地曰“禅”。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古代小礼仪知识点总结古代礼仪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举止,更是一种道德观念、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的体现。
古代小礼仪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规礼节和行为举止,它包括了社交礼仪、饮食礼仪、服饰礼仪等方面。
在古代社会,人们十分重视礼仪,认为这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尊重自己的表现,因此小礼仪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下是古代小礼仪中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一、社交礼仪1. 行走礼仪古代人们在行走时要保持端庄稳重的仪态,不可随意摆动手脚或大步流星地前行。
特别是在和长辈或上级交往时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以示对对方的尊重。
2. 拜礼仪式古代人们在见到长辈或上级时,要行拜礼以示恭敬。
这种礼节在古代社会中是十分重视的,它表现了人们对长辈的尊重与敬畏心理。
3. 礼尚往来古代社会中人们讲究“礼尚往来”,即对方对我有礼,我也要对对方有礼。
在交际中,要积极主动地和他人交流,不可冷漠或傲慢。
二、饮食礼仪1. 进餐礼节古代人们在进餐时讲究端庄稳重的仪态,不可大声喧哗或狼吞虎咽。
在桌前应保持谦恭有礼,不可过分索取或浪费食物。
2. 饮茶礼仪古代人们在饮茶时十分讲究,要以右手握茶杯,左手托杯底,慢慢品味,细细品茶,不可大口大口地喝。
3. 饮酒礼仪古代人们在饮酒时也十分讲究,要先行敬酒再饮酒,不可自行斟酒或自斟自饮。
另外,喝酒时要谨慎克制,不可过度饮酒。
三、服饰礼仪1. 衣着整洁古代人们对于衣着非常讲究,他们认为一个人的仪表形象是社会地位和品德道德的体现。
因此在古代社会中,人们要保持衣着整洁、不可污损。
2. 标配饰品古代人们注重标配饰品,认为一个人的饰品应该搭配得当,不可过于浮夸或过分奢华。
古代社会中,人们喜欢佩戴玉器、身份证等饰品,这被认为是一种对自己身份和地位的展示。
以上所述仅是古代小礼仪中的部分知识点总结,古代礼仪之多,其中的一些礼仪华娱礼仪、婚嫁礼仪、丧葬礼仪等都包含在内。
这些礼仪都是古代社会中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行为举止,更是一种文明和文化的体现,通过学习古代礼仪,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古人的道德观念、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篇一:古代文明礼仪】我国古代文明礼仪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之用,和为贵”。
他教育他的弟子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
后经过夏、商、周这三个奴隶制社会国家1000余年的总结、推广,日趋完善得多了,形成了“五礼”。
这“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
“五礼”的内容: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分。
一、古代政治礼仪政治礼仪包括祭天、祭地、祭宗庙、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1.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2. 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3.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
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4.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
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
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
祭祀时行九拜礼:【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
”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
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5. 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
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
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
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
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6.宾礼,即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
如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使者表币贡物、宴诸侯或诸侯使者。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二、古代生活礼仪在生活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生活礼仪包括诞生礼、成年礼、(也叫冠、笄礼)、婚礼、飨燕饮食礼仪、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
1. 诞生礼。
诞生礼,顾名思义就是婴儿出生的礼节,在婴儿出生之后,便要陆续为他举行“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仪式表示庆贺。
三朝,指诞生后第三天。
要为婴儿洗澡,俗称“洗三”,然后接受各方面的贺礼。
满月,又称“出月”、“弥月”。
这一天要为婴儿剃头。
又因为胎发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所以不能全剃光,一般要在额顶上留一簇,或者留在脑后,前者称为“聪明发”,后者叫做“撑根发”。
这一天,亲友上门送礼祝贺,主人则享神祀祖,设宴款待亲友,称为“满月酒”。
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
“周岁”是孩子的第一个生日,在这一天有一个特别的仪式,叫做“抓周”。
在桌子上陈列各种玩具,让孩子任意抓取,抓到什么即表示孩子可能会有的旨趣、性情,甚至是前途。
这一天也要享神祀祖,设筵款待宾客。
小孩的命名,一般是在孩子出生的三个月之后,选定吉日,由父亲取名。
除了父亲所取的名字外,还有小名,小名又叫乳名,乳名一般都寄托了家人的期望,希望孩子顺利成长,为了这个目的有时候故意给婴儿取恶名以镇邪,如“狗儿”、“耙儿”之类的;或者按照生辰八字,取名补足五行之缺陷,如“闰土”、“水生”这样的名字。
乳名一般在家人间称呼。
除了正式的名之外,以后还要取字,一般在冠礼时取。
2. 成年礼。
男子成年要行冠礼。
所谓冠礼,是指男子的成年礼仪。
男子加冠后就被承认为成年男子,从此有执干戈以卫社稷等义务,同时也就有了娶妻生子等成年男子所拥有的权力。
行冠礼的年龄,一般为20岁。
加冠在古代是人生一件大事,一般在宗庙里举行,由父或兄主持。
冠礼前,要以蓍草占卜,选定加冠的良辰吉日。
冠礼时,“大宾”(主持人)要给受冠者加三种形式的冠:先加缁布冠(用黑麻布做成),表示从此有治人特权;其次加皮弁(用白鹿皮制成),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用葛布或丝帛做成) ,表示从此有生人之权。
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
祝辞大意谓: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操,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
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
再由大宾为他取字。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
古代女子在15岁许嫁时举行的成人礼仪叫“笄礼”。
笄礼由女性家长主持,负责加笄的是女宾。
女宾将笄者头发挽成发髻,盘在头顶,然后用簪子插住。
加笄后也要取字,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
3.婚礼婚礼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礼仪。
“冠礼”和“笄礼”的举行意味着他们就可以结婚了。
婚礼便是他们生活中又一次重要的礼节。
结婚仪式虽然是一天就可以举行的,但结婚的前前后后尚有很多礼仪需要遵守。
总起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六礼”:一为纳采,是指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正式求婚,此时要携带一份礼物。
所携带的礼物是一只大雁,因为大雁的配偶是终身专一的,象征坚贞和谐。
二为问名,是指男方请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出生日期、籍贯等。
女方将情况写在贴上,交给媒人。
这个帖子就叫“庚贴”。
男方根据庚贴请人推算,这叫“合八字”。
三为纳吉,男方将所合吉兆八字的情况通知女方并送礼订婚。
《仪礼?士昏礼》“纳吉用雁,如纳采礼。
”所送的礼物跟纳采是一样的。
这就是所谓的定亲。
四为纳征,指男方向女方送聘礼,后世称为“彩礼”。
五为请期,男方送过聘礼之后,然后请人选择一个黄道吉日举行婚礼,之后将日期告诉女方,以征求女方意见。
《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
”六为亲迎,是正式举行婚礼的仪式。
新郎亲自驾车到女家迎娶新娘的,一般是傍晚黄昏之时,所以称为昏礼。
这是婚礼的核心,没有这一步便不算正式的婚姻。
在婚礼举行的当天仍然有很多礼节,如拜堂、合卺(交杯酒)、洞房等;婚礼后还有“回门”之礼,有些一直流传到现在,可见其生命力。
4.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
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
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
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
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5. 五祀。
指祭门、户、井、灶、中溜(中室)。
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
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
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溜、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
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溜、井的专祀,只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
《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
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三、我国古代岁时节日礼仪岁时节日是中国千百年来遵从的习俗活动,是我国古代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同众多的礼仪不能离开风俗一样,岁时节日礼仪也是以民俗信仰为基础的。
春节贴对联、燃放爆竹,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重阳节插茱萸、登高等岁时节日礼仪,都和古人的禁忌、自然神崇拜、祖先崇拜、农业祭祀等相关,因而也使我国的岁时节日礼仪具有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农业文化特色和娱乐功能等特点。
岁时节日礼仪经历了长期的形成、发展、传承和变异过程。
许多节日习俗早在周秦时代或之前即已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