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3.33 KB
- 文档页数:4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三国演义》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描写,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以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内容摘要:《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乱世枭雄”曹操的形象,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雄才伟略、爱惜人才、慷慨豪迈。
曹操复杂的性格特征不是简单的“奸”与“雄”的相加,而是特定的历史条件造就了曹操的双重性格,而有时“奸”与“雄”甚至是相互融合的,性格的多个侧面互相渗透各显特征。
本文试图从《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中的“奸”——诡谲狡诈、玩弄权术、猜疑多变、心狠手毒与“雄”——机警多智、雄才伟略、爱才若渴的两个方面来分析曹操的复杂性格。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性格两面性有机统一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典型,向来有所谓的“三绝”的说法,就是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
《三国演义》中性格最复杂的人便是曹操,一方面,他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一方面他又嫉贤妒能,摧残人才。
一方面他慷慨豪迈,气势恢弘;一方面又小肚鸡肠,睚眦必报;一方面他开明公正,一方面又狡诈多疑。
作者罗贯中吸取以“拥刘贬曹”的影响和三国戏为素材创作的《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这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奸”与“雄”的有机统一。
一、“乱世之奸雄”曹操的“奸”,表现在多个方面:诈伪,善作表面文章;残忍,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多疑,猜忌之心重;善变,诡计多端等等。
(一)诡谲狡诈、玩弄权术《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曹操一出场,首先介绍他的“劣行”: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
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状。
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
操故无恙。
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个极具权谋智勇的历史人物。
以下是对他形象的一些分析:
1.雄才大略:曹操被描绘为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
他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善于制定计谋和应对复杂的局势。
他在战场上的胜利以及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表明了他的雄才大略。
2.谋略多变:曹操以其出色的谋略而闻名,他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和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经常使用诈降、离间、分化等手段来瓦解敌对势力,同时也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政治立场以谋求最大利益。
3.勇武果决:曹操是一个勇猛果断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决断力。
无论是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是汉中之战等重要战役中,曹操都表现出了冷静果断的指挥风格。
4.文治武功:尽管曹操以其军事才能而闻名,但他也是一个重视文化和教育的统治者。
他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倡儒家思想,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力图通过文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5.多面性格:曹操的形象也展示了他复杂的个性特点。
他既有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威,又有人情味和幽默感。
他在与刘备、孙权等其他角色的互动中展现了他的智慧、机智和幽默感,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总的来说,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个矛盾而多面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深受读者喜爱,并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目录一、曹操生平简介二、曹操正面形象——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深谋远虑的政治家1.抱负远大,胆识过人2.能屈能伸,忍辱负重3.唯才是举,随能任事4.博采众长,从谏如流(二)雄才伟略的军事家1.军事统帅,领导核心2.富有韬略,运筹帷幄3.战术灵活,善于用兵4.赏罚分明,治军有道5.身先士卒,亲力亲为三、曹操反面形象——不折不扣的“伪君子”(一)滥杀无辜,惨无人道(二)猜疑多变、自私残忍(三)心胸狭隘,嫉贤妒能(四)虚假伪善,玩弄权术(五)奸诈狡猾,阴险狠毒四、综合评价(一)集“奸”与“雄”于一身(二)乱世中的悲剧英雄(三)“拥刘反曹”思想的反面典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分析摘要: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人物,大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毁誉掺半。
在我看来,曹操有“雄”的一面,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曹操也有“奸”的一面,他是一位奸邪诡诈、善于玩弄权术的奸诈之徒。
本文从曹操的正反两个方面入手,对其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曹操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他抱负远大、胆识过人,能屈能伸、忍辱负重,唯才是举、随能任事,博采众长、从谏如流;其次,曹操是一个具有雄才伟略的军事家,他是军事统帅、领导核心,富有韬略、运筹帷幄,战术灵活、善于用兵,赏罚分明、治军有道,身先士卒、亲力亲为。
同时,曹操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他滥杀无辜、惨无人道,猜疑多变、自私残忍,心胸狭隘、嫉贤妒能;虚假伪善、玩弄权术,奸诈狡猾、阴险狠毒。
所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当综合多方面考虑,不应用“非白即黑”的态度,要全方位去分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政治家;军事家;伪君子在我国众多历史小说中,《三国演义》绝对称得上是一部出类拔萃的长篇巨著。
小说中,曹操是一位有胆有谋的政治家和才能卓越的军事家,他统帅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结束了北方诸侯割据的局面。
同时另一方面,曹操身上有着无穷无尽的贪欲和权势欲,是一个权谋机诈、无比凶残的人物,常常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人心、收罗人才,为自己所用。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其中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情感比较强,所以我们在讨论的时候,既要尊重原著的精神及其思想内涵,同时也不能歪曲历史夸大其词有所失真。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讨论曹操形象的塑造。
一、曹操的人格思想。
曹操是官宦出身,自小受“正统教育” 的影响,有一种治理国家的思想基础。
同时曹操又生逢乱世,结交广泛,使得他的人格思想具有复杂性。
自信、自卑的双重人格是突出表现。
(一)、曹操待人宽容而严苛,乐观而刻薄,率真而猜忌。
曹操的一生都是在自信与自卑之间寻找平衡。
曹操的自卑首先来自于其不明不白的身世。
曹操的父亲是曹**,曹**是曹腾的养子。
曹腾虽贵为费亭侯,却自幼是一个宦官。
曹操父祖对宦官出身之自卑情结的写照!它深深植根于曹操的潜意识中。
曹操的自卑也来自于他的相貌。
《三国演义》中,也只有短短八个字“身长七尺,细眼长髯”。
难怪匈奴使者来朝拜他时,他会自卑到让相貌出众的崔琰顶替他,自己充当卫士站立一旁,由此留下了“捉刀”的典故。
曹操的自卑还来自于他极度的猜疑。
最能反映曹操多疑性格的事件是他逃亡途中杀吕伯奢一家。
相较于隐性的自卑感,曹操的自信更流于外表。
建安四年,张绣再次向曹操投降,曹操并没有借此报仇,反而执起张绣的手,为他盛宴欢迎,而且让其子娶张绣的女儿,拜扬武将军,表现了非同寻常的气度。
曹操最突出的自信表现是对陈琳。
陈琳原是袁绍帐下的文书,在声讨曹操的檄文当中,把他祖孙三代骂了个狗血喷头。
对此,曹操不仅不生气,反而从纯文学的角度来加以欣赏。
(二)曹操胸襟宽广,却又心胸狭窄。
1、《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能写出如此大气诗句的人自然不应该是小心眼,可曹操偏偏还是小心眼。
荀彧,是大家公认的三国时期正直的化身,他因为功高盖主而被杀;杨修,是因为他总提示曹植而不顾曹操的面子而被杀;许**,为曹操**之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人物,因为指着曹操的鼻子大叫“阿瞒,如果没有我你会如何如何”折了曹操的面子而被杀;孔融,一个大才子,因为曹操嫉妒其才华而被杀;更荒唐的是,曹操居然因为华陀不肯留在许都做他的专职医生而被杀,由此截断了中国最早的外科手术,让中国的外科医学晚成熟了一千年。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也是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之一。
以下是曹操在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特点:
政治家和军事统帅:曹操被描绘为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
他有着出色的谋略和军事才能,能够灵活运用兵法,制定明智的决策。
他的军队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使他在混战的三国时期崭露头角。
权谋高手:曹操以其权谋和智谋而闻名,常常通过计谋和策略达到他的目的。
他在政治斗争中善于运用手段,以实现自身的权力和统治目标。
仁爱一面:尽管曹操在历史上有一些残酷的行为,但在小说中,他也展现了一些仁爱的一面。
例如,他对待手下的将领有时是宽容的,对待俘虏也有时显示出仁慈之心。
文学才华:曹操被描绘成一个具有文学修养和才华的人物。
他善于诗歌、音乐,对文学艺术有一定的鉴赏力,这使得他在形象上更为丰满。
家庭观念:尽管曹操是位军事政治家,但他在小说中也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
他对待家人的态度相对温和,有时甚至显示出为人父母的责任心。
总体而言,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极具复杂性的角色,他的形象融合了政
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多重特质。
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也受到了后来文化作品的多次演绎和解读,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一、人物简介: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即魏武帝,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是三国时期势力最大的霸主。
二、性格特点之一广纳贤才,礼贤下士。
具体事例:1、曹操是个颇负盛名的才之君。
在官渡一战中,曹操与袁绍对峙的局面一直僵持不下。
袁绍手下,有几位谋臣,其中就有才高八斗的许攸。
在袁绍的旗下,许攸是最受宠的谋士。
一次偶然的机遇,郭图趁许攸探查曹军虚实。
在袁绍帐前大肆指控许攸私通曹操,一脸茫然的许攸被伦为囚犯。
他明白,如果自己仍旧辅佐袁绍的话免不了杀身之祸,还是赶紧弃袁绍而去为妙。
眼下只有曹操离自己最近,何不投奔曹操为快。
消息传到了曹营,曹操早已耳闻许攸的才华,兴奋不已。
鞋子还没穿好就跑来迎接许攸。
最终,许攸帮助曹操找到了袁绍的粮库,放火将其烧毁,袁绍大军不战而忘,袁绍不久后也因被曹操数次打败吐血而死。
2、刘备本是一个微乎其微的百姓,可后因与祖辈与皇室有关,天子口喻将其提拔为皇叔,这也让心疑的曹操对他有了一丝警惕。
刘备是个正人君子,他为人忠义,心胸宽广,平凡却素有大志。
从而桃李满天下,变为妇孺皆知的好口碑。
所以,投靠刘备的英雄豪杰特别多,无论是谋士还是武将,都是千古英才,出力拔萃。
徐庶就是其中的一位。
徐庶是个才华横溢的谋士,后被刘备所用。
因为刘备势力单薄,一直吃败仗,惨烈的局面僵持不下。
来因为偶然的机遇,经部下介绍而得了徐庶,徐庶刚进蜀营,刘备便打了一个打胜仗。
曹操听见了,便从徐庶的老家把徐庶的老母架过来,同时命令手下写好文书,说徐庶的母亲饱受苦难,被囚于牢狱之中。
徐庶生来就是个孝顺的儿子,一听这话,便含泪弃了刘备,投曹操而去。
虽说这种手法奸诈,的确不是英雄所为,但这样恰恰可以体现出曹孟德的爱才之心啊!二、性格特点之二心胸狭窄,血腥残忍,疑心过重,具体事例:1、曹操妄图杀死董卓而未得手,还赔了一把价值连城的宝刀,心中很是悔恨,他想起兵灭了董卓,可势力远不及董卓的`一本。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摘要】《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曹操是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
本文将从曹操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人格特点、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以及形象的多面性等方面来分析他在小说中的形象。
曹操被塑造成一个政治智慧过人、善于运筹帷幄的统治者,同时也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军事家。
他的权谋手段、足智多谋的形象深深地印刻在读者心中。
曹操的形象也展现出了复杂性,既有睿智冷静的一面,也有残暴强势的一面。
他与刘备、孙权等其他重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他的多面性。
曹操的形象对整部小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为小说增添了许多戏剧性和张力。
笔者个人认为,曹操形象的丰富性和矛盾性为《三国演义》的魅力增添了许多色彩,让读者更加容易被吸引和投入其中。
【关键词】三国演义, 曹操, 形象塑造, 政治才能, 军事才能, 人格特点, 多面性, 关系, 影响, 复杂性, 个人看法1. 引言1.1 《三国演义》的背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描写了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堪称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以历史为背景,融合了大量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展现了那个时代英雄豪杰的形象,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所描绘的历史背景是中国汉朝末年到三国时期的乱世时代。
在汉灵帝时期,政府腐败,宦官专权,地方割据,各种内乱和外患接连不断。
曹操以汉室名义征讨四方,一统北方,从而确立魏国的基业。
与此孙权和刘备在南方割据一方,形成鼎立之势。
这一段乱世时期的历史背景,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也为各类英雄人物的出现和事件的发展铺就了基础。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各路豪杰蜂起,谋略家、武将、政治家纷纷登场,其中曹操作为其中一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才能和形象在小说中被塑造得栩栩如生。
1.2 曹操在小说中的形象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一个充满政治智慧和雄心壮志的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完整版曹操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三国时期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被塑造得极为复杂和多面化。
本文将从曹操的政治才能、军事战略、个人品质以及形象转变等方面对其形象进行全面分析。
首先,曹操是一位极具政治才能的人物。
在领导曹魏建立的过程中,曹操表现出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卓越的管理才能。
他建立了完善的行政机构,并对经济、法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
他注重民众的生活和福利,为了提高人民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实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和减税措施。
曹操还善于借助外交手段解决国际问题,与外族稳定关系。
这些政治才能使得曹魏得以稳定发展,并且成为了整个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势力之一其次,曹操在军事战略上也有着卓越的才能。
他重视军队的训练和装备,通过和创新,使得曹魏的军队成为当时最为精锐和强大的部队之一、曹操善于制定作战计划,善于运用兵法的原则和战术,通常能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胜利。
他善于运用奇兵和伏兵,善于诱敌深入陷阱并夺取战机。
他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一系列的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使得曹魏的势力得以巩固和扩大。
然而,曹操的形象也不仅仅是正面的。
曹操在权力面前常常会表现出极端的冷酷和无情。
他不择手段地追求权力,以至于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被描述为“奸雄”和“寇贼”。
他对待敌人和叛逆者都采取了极其严厉和残忍的手段,保持了高度的威严和统治力。
曹操还表现出一些狡诈的一面,在内部斗争和政治策划中常常使用阴谋手段和政治手腕。
这些行为使得曹操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既令人敬畏又令人恨恶的形象。
最后,在《三国演义》的结尾,曹操的形象发生了转变。
他在临终前大放厥词,表达了自己对才华横溢而未能光大事业的遗憾和悔意。
他将自己的家族托付给了司马懿,表示自己对司马氏的信任。
这种转变显示出曹操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也使得人们对他的看法不再一致。
总的来说,曹操是一位具有卓越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的人物。
《三国演义》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报告
一、曹操之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位具有崇高理想和宏伟野心,拥有高超智
慧和军事才能的“英雄”。
他具有出色的忠贞精神和丰富的人文素养,具
有勤勉、慎言、宽容的美德,具有坚韧不拔的作风。
他本着为帝国恢复昔
日荣光的奋斗精神,号令天下,收复失地,称霸中原,并统一天下的热血
梦想,把中国演变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权,使统一的中原再次繁荣
昌盛。
曹操一生中因耿介、勤俭、坚定不移的态度而受到尊重,他有着不屈
的硬汉抗争精神,让他与世无争,主导大局。
曹操具有高超的军事能力,
出色的政治手段,精明的策略,穷追猛打的防御态度,对战略的高度洞察,博大的胸怀,无微不至的注意力。
在先天上他有着极为强大的自信,他凭
借天赋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成就了一代伟大的英雄,一代独具匠心的长
久传奇。
二、曹操的伟大
曹操在文学上的伟大指的是他拥有伟大的理想主义,信仰完美的梦想。
曹操深信,他能够重整中国,使中国强大,实现梦想。
他拒绝被称降服,
他把一切都当做实现梦想的工作。
曹操的思想源自古代的思潮,他追求完
美的梦想,具有很强的意志力,决心实现它。
曹操的军事伟大在于他善于使用army,善于指挥,善于运用战术。
浅析曹操的多面形象摘要《三国演义》以错落有致的曲调笔锋,塑造了曹操这一有血有肉而又个性鲜明的多面人物形象。
首先,他被塑造为作品中最典型的反面形象:是一个集奸诈多疑、凶暴残忍、假仁假义于一身的封建统治者,许邵曾称其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其次,还表现在他能从风云际会的政治局势中崭露头角,能在敌众我寡的军事斗争中大获全胜,能把三国鼎立的军阀割据合而为一;再者,他雍容大度,积极乐观,重视对人才的选用并能充分发掘其积极主动性;最后,拥有卓越的政治远见力,且非常懂得收买人心的重要性.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多面形象奸雄政治远见大度乐观Abstract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with strewn at random have send to the tune of pen shaped the Cao Cao is the flesh and blood and many facets of the personality is distinct characters. First of all, he was cast as the opposite of the typical image of:is a collection of treacherous paranoid,cruel,and hypocrisy of the feudal rulers,Xu Shao had called it a “can of Zhen Guan,gone with the biography。
” Second, but also in the race he can learn from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can heavily out numbered in a military victory in the struggle, can put the three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 of warlordism one;Furthermore, he magnanimous,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pay attention to the selection of talents and fully tap its positive initiative; Finally, with outstanding political vision,and ver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outfits。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以其聪明才智、政治手腕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在三国的乱世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
本文将从曹操的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人性弱点以及艺术形象四个方面对曹操的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曹操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手腕。
曹操出身豪门,他具备出众的智慧和头脑,善于用计谋和策略来达成自己的政治目标。
他通过利用朝廷的权力,在各方势力之间巧妙地协调,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最终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曹操还善于用英才,并以所用人才非常有眼光而著名,如荀彧、郭嘉等都是他的重要谋士。
在处理政治问题上,曹操往往能够准确把握时机,善于权衡利弊,尤其擅长对敌人用计,令敌人无从应对。
其次,曹操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能。
作为一个军事家,曹操善于统帅和调度军队,通过灵活多变的战术取得了众多胜利。
他精通兵法,擅长诱敌深入、分化瓦解敌军的战术。
曹操在合肥之战中以少战多,成功阻挡了孙权的进攻;在官渡之战中精心设计,击败了袁绍的强大军队;最终又在赤壁之战中,破坏了孙刘联军的合作,使得自己的势力更加稳固。
他还创新性地组织和训练军队,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建立了许多军事制度,为他的军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然而,曹操也有他的人性弱点。
曹操在政治上以权谋著称,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并以铲除异己为手段。
他对待手下亦善变,既能以德报德,也能出尔反尔,因此他在部下之间留下了不信任的阴影。
曹操一生中也犯过错误,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他对于董卓之乱的态度。
他先后担任过董卓的部下和将领,却未能抵制董卓之暴政,使得汉献帝被迫迁徙,引发了更大的混乱。
最后,曹操在艺术形象方面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被塑造成一个具有冷酷威严形象的人物。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以黑色为主色调的服饰以及浓密的胡须的形象成为了他的标志。
他坚毅而不轻易显示情感,骨子里的野心和冷酷感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深入人心。
《三国演义》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首先,曹操被描绘成一个智勇双全的军事家。
在小说中,曹操以他的聪明才智和出色的军事策略赢得了无数次的战役。
他精通兵法,懂得运用兵器和战术的优势,总能在关键时刻击败敌人。
例如,在合肥之战中,曹操凭借自己巧妙的战术,成功击败了孙权的联军。
此外,曹操善于布阵谋略,能够给予敌人巨大压力。
他不仅擅长防守,还懂得如何进攻,因此他能在各种复杂的战场情况下获得胜利。
其次,曹操是一个出色的领导者。
他具有很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才能,能够有效地管理大军和各级官员。
曹操在政治上重用人才,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
他从各方面选择人才,包括以张辽、荀彧、贾诩等为代表的军事人才,以及文官和官员,如郭嘉、程昱等。
曹操明智地利用这些人才的长处,使他们在相应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他也尊重和信任这些人才,给予他们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曹操擅长号令、决策和分配任务,他的决断能力和卓越的管理技巧使得其部队在战场上战无不胜。
此外,曹操还展现了他的政治能力。
作为一个政治家,曹操非常注重国家和民众的利益。
虽然他在政治上采取了一些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地位,但在处理政务时,他对待各方面的人都比较公正。
曹操也提倡治世之道,致力于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例如,他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和农业政策,以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并通过加强地方治理和减轻赋税等措施,来吸引民众的支持和信任。
最后,曹操的性格特点也是他形象的重要部分之一、曹操具有坚定的意志和决断力,善于掌握和控制局势,但他也有时候过于自负和傲慢。
他以自己的形象为中心,曾经为了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不择手段,包括一些对手方的残暴和残忍之举。
然而,他也表现出一种仁爱之情,例如他很关心子民的生活和悬赏救济的福利政策等。
曹操形象的塑造不仅集中展现了他的优点和长处,也刻画了他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使得曹操形象更加全面和立体。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一个智勇双全、领导才能卓越、政治能力出众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一、天资聪慧、谋略过人《三国演义》第一回讲到“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曹操的叔父看不惯他放任无度,便屡次向他父亲告状,曹操也因此受到责备。
于是有一次,曹操在路上碰见叔父,便假装中风之状。
他叔父惊慌跑去找他父亲,可当他父亲到来时却见他完好如初。
从那以后,叔父再说曹操的坏话,他父亲都不相信了。
作者罗贯中采用此种方式向世人介绍幼年的曹操,就是想告诉人们曹操的奸诈是天性,与生俱来的,然而世人也就这么认为。
一个小孩子见了自己讨厌的人,不是躲藏,而是想办法不与其谋面,这不是一般小儿所为,仅凭这一行为就说其“奸诈”,未免太过牵强了些,充其量只能说明其顽皮,从另一层面看又恰恰说明了曹操幼年时的天资聪慧。
曹操征战张绣的途中,天气炎热,道上严重缺水,将士们都口渴难耐,军心涣散。
此时曹操心生一计,用鞭策指前方说:“前面有梅林,可取来解渴。
”军士们听了无不口内生津,便不知渴了, “望梅止渴”之事更是表现出了曹操的聪明才智,他能在大军断绝水源、士卒渴难忍的危急情况下,提及甘酸的梅子,不仅使士卒引起条件反射、暂解干渴之苦,而且也鼓舞了士气。
再比如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却来个跪地献刀,瞒过董卓,潜逃乡里,保全性命,反应如此机敏足以证明其聪慧过人。
正如鲁迅所说“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象的,不能一致。
如他要写曹操的奸,而结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
”二、胸怀大志、勇于进取董卓作乱,公卿大臣们措手无策、只得抱头痛哭,此时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就能将董卓哭死吗?”群臣异样,曹操便提出了刺杀董卓的主意,并由他自己去执行。
不料行刺失败,后来在逃回乡里的途中,被中牟县令陈宫所擒。
陈宫问到:“我听说丞相非常器重你,你怎能行刺与丞相?”曹操回答说:“‘燕雀安知鸿鹄志哉!’你既然已捉到我了,就应该去丞相那里领赏。
问这么多有什么意义啊!”又说:“我曹氏祖宗世受皇恩,而今董卓篡权,祸害朝廷,如果不杀贼报国,不就是禽兽了吗?”曹操这一番说辞表达了其远大的志向,令陈宫深受感动,弃官追随曹操而去。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一、本文概述《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吸引了无数读者。
其中,曹操作为该作品的核心人物之一,其形象复杂多面,深入人心。
本文旨在分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以及历史背景,以期更全面地理解这一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本文首先概述了《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包括其家族背景、政治经历以及在小说中的角色定位。
接着,文章从性格特征、行为方式、政治智慧、军事才能等多个方面对曹操的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探讨了曹操形象在历史上的变迁和演变,以及《三国演义》对曹操形象的塑造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三国演义》这一文学经典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本文也旨在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考空间,推动对《三国演义》和曹操形象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二、曹操的政治才能与战略眼光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不仅以武勇著称,更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远的战略眼光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曹操的政治才能,主要体现在他对国家大事的精准判断和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上。
他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无论是威逼利诱,还是软硬兼施,都能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他能够审时度势,见微知著,因此总能立于不败之地。
曹操的战略眼光,更是他成就霸业的关键。
他能够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天下大势,预见到未来的发展趋势。
例如,在官渡之战中,他顶住压力,坚持与袁绍决战,最终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赢得了这场决定性的战役。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他在北方的地位,也为他后来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还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他明白,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因此,他大力推行“唯才是举”的政策,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这使得他的帐下聚集了众多杰出的谋士和将领,如荀彧、郭嘉、程昱、夏侯惇等,他们的存在,为曹操的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将相的风云故事,刻画出了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体现着多向的意义。
而小说中最能引起人们讨论的人物应该就是曹操了。
学术界对曹操形象的评价众说纷纭;有用“奸雄”概之的;有用“英雄”概之的;有用“奸贼”概之的;有用“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概之的……评价很多, 争论十分激烈,说明了曹操这个形象是罗贯中刻画得非常成功的形象。
作者认为不能单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就能把曹操的形象概括完整,因为曹操是一个性格多样化的人物,他亦奸亦雄、智慧卓越、品质优秀,是封建政治文化的代表人物。
一、曹操人物形象中的性格特征1、奸诈。
提到曹操,首先让我们想到的就是曹操的奸诈形象。
为什么一提到曹操,人们就觉得他是一个奸诈的人呢?当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最大的原因应该就是曹操本人的性格就比较奸诈吧。
在三国演义的很多回合中都能看出曹操的奸诈。
①在第一回中就有写曹操小时候不务正业,又不满叔父管束,于是就用欺诈的手段挑拨父亲和叔叔的关系,只为了达到自己放荡的意图,这充分说明他天生狡猾,善于阴谋,从小就具有政治家的资质。
曹操一出场,就给人一个狡诈的形象,尽显了他奸诈的本色。
②在第二十回中中描写到:“话说曹操举剑欲杀张辽,玄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面前。
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
”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
”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
”“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
”这回说的是当曹操擒住张辽之后,张辽不肯投降,曹操大怒要杀了张辽,经刘备、关羽等苦苦求情,他听了之后又马上掷剑换上一副笑脸说:“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并亲自给张辽松了绑,还解衣衣之,延之上坐。
这就是曹操,用他的“巧诈”成就了自己的功名。
③在“借头压军心”中也尽显曹操狡猾与奸诈。
话说曹操的十七万大军在外而粮草将绝,曹操面临着一个军事家最大的忌讳他是如何解决的呢?他首先用了第一个欺诈手段就是用小斛来发粮,如果不用小斛发粮的话,根本就闯不过当前的难关。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摘要: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艺术典型,在他身上寄托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权奸的憎恨。
在人民的心目中,曹操已经成了“奸雄”的代名词。
当然不可否认,他也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兼政治家,本文将从曹操作为奸雄、军事家和政治家这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奸雄;军事家,政治家。
一、曹操的奸雄形象人常说演义是七分历史、三分虚构,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是很有相似之处的;或者说,演义中关于曹操的一些描绘在史实中大多数是多少有些影子的。
在曹操的刻画上特别是在表现其下劣的道德品质方面,有夸大、有渲染,甚至有捕风捉影,但“空穴来风”、凭空捏造毕竟很少。
史书中的曹操就有“持法峻刻”、“酷虐变诈”的影子。
诈中风、与许攸论粮、“借”仓官头、杀吕伯奢全家等并非作者自己空想出来的;徐州“屠城”更是言之凿凿。
因为历史上就有嗜杀、奸诈影子的曹操与君臣一体、同休戚、共患难的蜀汉集团构成了道德品质上的对比,又加之居于正统地位的弱者刘备终归失败令人同情,具有正统思想的作者们拿着放大镜去观照曹操的弱点,从道德上对他予以彻底否定就成为必然了。
因之,作品对曹操奸诈残暴即“奸”的一面进行了反复渲染,而对其鞭挞字内、足智多谋的英雄特质描绘不多;相反,对刘备集团却“讳败夸胜”,不遗余力地进行了拔高和赞美(甚至不惜无中生有、更改历史。
如“空城记”、曹操狼狈走华容等),特别是对“智绝”诸葛亮进行了精雕细刻,使曹操被其光辉所笼罩。
按《三国志》的记载,曹操的智谋和用兵决不在诸葛亮之下,演义中通过其他人物之口和一些侧面描写,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一点。
如第59回“曹操抹书间韩遂”中,曹操与韩遂对阵,操一骑独出,韩遂部卒仰其威名纷纷出阵观看。
曹操高叫道:“汝诸军欲观曹公耶?吾亦人也,非有四目两口,但多智谋耳。
”于是诸军皆有惧色。
然而,读完演义之后,曹操给我们的印象,似乎远不如曹操的自我评价,也远不足以使韩遂部卒作出上述反应,其原因盖在于此。
一、天资聪慧、谋略过人《三国演义》第一回讲到“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曹操的叔父看不惯他放任无度,便屡次向他父亲告状,曹操也因此受到责备。
于是有一次,曹操在路上碰见叔父,便假装中风之状。
他叔父惊慌跑去找他父亲,可当他父亲到来时却见他完好如初。
从那以后,叔父再说曹操的坏话,他父亲都不相信了。
作者罗贯中采用此种方式向世人介绍幼年的曹操,就是想告诉人们曹操的奸诈是天性,与生俱来的,然而世人也就这么认为。
一个小孩子见了自己讨厌的人,不是躲藏,而是想办法不与其谋面,这不是一般小儿所为,仅凭这一行为就说其“奸诈”,未免太过牵强了些,充其量只能说明其顽皮,从另一层面看又恰恰说明了曹操幼年时的天资聪慧。
曹操征战张绣的途中,天气炎热,道上严重缺水,将士们都口渴难耐,军心涣散。
此时曹操心生一计,用鞭策指前方说:“前面有梅林,可取来解渴。
”军士们听了无不口内生津,便不知渴了, “望梅止渴”之事更是表现出了曹操的聪明才智,他能在大军断绝水源、士卒渴难忍的危急情况下,提及甘酸的梅子,不仅使士卒引起条件反射、暂解干渴之苦,而且也鼓舞了士气。
再比如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却来个跪地献刀,瞒过董卓,潜逃乡里,保全性命,反应如此机敏足以证明其聪慧过人。
正如鲁迅所说“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象的,不能一致。
如他要写曹操的奸,而结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
”二、胸怀大志、勇于进取董卓作乱,公卿大臣们措手无策、只得抱头痛哭,此时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就能将董卓哭死吗?”群臣异样,曹操便提出了刺杀董卓的主意,并由他自己去执行。
不料行刺失败,后来在逃回乡里的途中,被中牟县令陈宫所擒。
陈宫问到:“我听说丞相非常器重你,你怎能行刺与丞相?”曹操回答说:“‘燕雀安知鸿鹄志哉!’你既然已捉到我了,就应该去丞相那里领赏。
问这么多有什么意义啊!”又说:“我曹氏祖宗世受皇恩,而今董卓篡权,祸害朝廷,如果不杀贼报国,不就是禽兽了吗?”曹操这一番说辞表达了其远大的志向,令陈宫深受感动,弃官追随曹操而去。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曹操既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个诡诈、虚伪、凶残的奸诈之徒。
本文分析曹操艺术形象,着重他的“奸”和“雄”。
标签:《三国演义》曹操政治家军事家奸雄英雄。
说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你会想到他的狡诈、多疑、假仁假义,十足的大奸臣;但他的宽广胸怀却在当时无人能及,他的诚挚更能令人感叹。
他在混乱分裂的三国时期,对我国北方的统一,起到很大的作用。
因此,下面我就《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与“雄”的形象进行简单分析。
一、曹操的“奸”《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主要体现在狡诈、虚伪、凶残、好猜忌、假仁假义上。
(一)狡诈、虚伪、凶残曹操十足的阴险狡诈,《三国演义》开始就写他用权术。
曹操年少时比较贪玩,“游荡无度”,他的叔父经常向他父亲反映,曹操很头疼,为了平息士兵对自己的怨恨,稳定军心,曹操竟然杀死一个没有过错之人,他的奸诈狠毒可见不一般。
曹操这个人的性格多变,这在表情、脾气上得到很好的体现。
当俘虏张辽后,张辽不但不肯投降,还破口大骂,于是惹火了曹操,亲自拔剑想杀张辽,被刘备、关羽劝阻后,他立刻掷剑大笑:“我亦知文忠义,故戏之耳。
”并亲自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
感情如闪电似的转瞬即变,令人瞠目结舌而脊背发凉。
“杨修之死”更显曹操的奸诈、虚伪和凶残。
杨修被杀的三年原因: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罪名将他杀掉。
二是杨修为人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扬言曹操要退兵,扰乱军心,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继承权的政治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只能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初中语文课本《杨修之死》中写: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一近侍慌取复盖。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曹操与关羽的形象分析《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备受推崇的两部作品,其中主要描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故事。
而其中两位备受关注的人物就是曹操和关羽。
他们的形象在这两部作品中都被深刻地描绘和塑造,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曹操与关羽的形象进行分析。
我们先来看看《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塑造。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描绘成了一个具有强大权力和野心的统治者。
他聪明机智,勇猛果断,具有极高的政治智慧和谋略。
在小说中,曹操以其雄厚的兵力和出色的军事指挥,一方面推翻了汉献帝的政权,另一方面成功建立了自己的统一的政权,成为了当时的一方霸主。
曹操在小说中有着深厚的政治家背景,善谋略、善阴谋、善用人、善用兵,成为了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形象。
这种形象不仅展现了曹操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也表现出了他的残忍和权力欲望。
在《三国志》中,对曹操的形象又有所不同。
《三国志》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是东汉末年的历史学家陈寿。
在《三国志》中,曹操被表现成了一个具有政治才能和军事天赋的统治者。
他在书中被描述为一个强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以其智谋和谋略征服了中原大地,一统了北方诸侯的力量。
他的文治和武功也给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三国演义》中对关羽的塑造。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被描绘为一个有着极高武功和豁达性情的英雄。
他充满了豪侠之气,义薄云天,忠诚不渝,具有武艺高强,忠义执着的形象。
在小说中,关羽为了保护主公刘备,舍命保护百姓,表现出了一位忠勇的军事将领。
而在《三国志》中,对关羽的形象同样也有所不同。
在《三国志》中,关羽被描绘为一个具有英勇和忠诚的将领。
他在书中以其武艺高强和忠心耿耿的形象被人们传颂不已。
通过对《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曹操与关羽的形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两部作品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都是多方面的。
人物形象分析:试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东汉末年分三国,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这个特殊的年代,便正是英雄辈出的时候。
在这些英雄中,有贬有褒,对他们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
其中意见分歧最大的,便是魏的丞相一一曹操。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更是主张“亲刘贬曹”,把曹操写的奸诈狡猾、无恶不作。
但是,在我眼中曹操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
汉末时期,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徭役繁重、政府腐败不堪,董卓、吕布、袁绍等一干狼豺虎豹更加使老百姓民不聊生。
此刻,平时那些所谓英雄或默不出声或献媚与袁绍等人。
而曹操,一个小小的宦官之子却抱着为天下除害、国家分忧的宏伟大志,到处招兵,搜寻人才,在官渡之战中,一举大破袁绍,使对方溃不成军,无力反击。
难怪后来曹操曾说过:“这天下若不是我曹孟德,不知道有多少人称王称帝啊!”曹操不但有勇、有志,而且有谋。
董卓当权时期,败坏纲纪。
曹操便夜带七星宝刀只身前往行刺,其勇气不下于荆轲,行刺失败时,董卓怀疑他,他又随机应变说是来献宝刀,骗过董卓后变星夜飞离京城。
“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不正是说明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段吗?曹操爱人才是自古有名的,官渡之战时,曹操和袁绍进入持久战,两方都暗自不动,曹方粮草就要耗尽,士兵们士气低落。
这时,袁绍的某士徐攸因不满袁绍而投奔曹操,据《三国演义》的记载:“操跣足而出。
” “跣足”就是光着脚的意思,且不说曹操的用意如何,他的样子,就足够让人明白他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了。
曹操曾请求许邵给自己做一评价,许邵便答:“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 是的,曹操是一个奸雄,但也是一个强人,他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抑强扶弱的智慧。
他的出现,正是这个时代所必需的选择。
一,怀不臣之心,生性多疑,残酷好杀,奸诈多的曹操.《三国演义》的人物面目清楚,忠就忠得义薄云天,奸就奸得狠毒无比•读者一翻开书就见到每一个人物的立场分明,爱憎清楚•在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最具有典型性,不仅鲜明独特,而且反差巨大.作品一开始,作者便借用汝南许劭之口规定了这一人物的"主导情感":"乱世之奸雄"•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抽象描述,而是用大量生动的具体描写赋予这一概念以丰满可感的血肉. "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此后,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替父复仇进攻徐州时,曹操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疯狂,滥杀无辜,显得特别残暴不仁,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刺卓逃难",曹操明知自己错杀了吕伯奢全家,还要一错再错,耍弄阴谋手段将沽酒归来的吕伯奢挥剑砍死."杀吉平",曹操更加显得无比残暴,先是将吉平打得体无完肤,然后截去吉平的九个手指,割掉吉平的舌头,吉平撞阶而死后,曹操仍不解恨,还要"分其肢体号令"•"顺我者倡,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大的人生信条.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
曹操把权诈,奸猾,多疑用到了极至•在同窗好友亦是如此•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官渡大战的许攸前来投奔."曹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然后他"愿即教我以破绍之计","可支一年","有半年耳",直到许攸一下子拆穿粮食已尽,曹操这才愕然不已.许攸以诚相投,而曹操这一本正经的真言竟是满口假话,这就是奸雄之奸.在赤壁大战被烧得焦头烂额,慌忙逃跑来到华容道,曹操发现一大道与一羊肠小道,曰:"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我今天非要反其道而行.奔有烽火的道路走,结果中了诸葛亮的圈套.之前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也是如此,正是由于曹操多疑的一面,成就了诸葛亮.曹操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疑是他吃败仗之原因.正如诸葛亮在"智取汉中"时对曹操的评价:"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二,重视人才,以诚待人,有胆有识的曹操.凡是伟大的作品,总带给读者许多的想象.《三国演义》在现代也同样发挥着作用,给予读者们各种各样的思索和精神粮食. 《三国演义》一书中花了很大的笔墨去描写魏,蜀,吴三国争取人才的斗争.可以说曹操,孙权,刘备他们在争取人才这点上,都是不遗余力的.曹操是一个懂得识别人才且重视人才的政治家.作者充分表现了曹操所具有的这方面的性格优点,他能够识别人才,且又能使用小恩小惠的方法收拢人才,为他的政治野心服务.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里的"智"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比拟的.比如曹操在以袁绍为盟主的讨伐董卓的大会上,很早就已看出了刘备与关公均非等闲之辈,刘备可以说是曹操的心腹之患了,对于熟谙时势的曹操来说这一点无一不清楚,但刘备二次投靠曹操且都受到厚待便可见其重视人才,以诚待人:",,礼遇关羽更是小说中脍炙人口的文字,讨伐董卓的大会上,他极力支持关公出战.在关公"温酒斩华雄"后,他更加坚定信心,一定要收关公为己用,因而百般优待,以动其心•但关公终挂印封金而去,这时曹操力排众议,不但不派重兵追他,迫其就范,反传令一路放行,并亲自为关公送行•这一事件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表明曹操爱才的优点•正如文中曹操所言:"吾者已许之(指曾答应关公在其得知刘备去向时,准其离去),岂可失信,彼各为其主,勿追之. 并告诉张辽:"云长挂印封金财贿不足以动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远,我结识他做个人情•汝可先去请住他,待我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征袍赠之,为日后纪念."除此之外,曹操对自己的武将的态度亦是如此•在和张绣的战斗中,典韦舍身救了曹操•操自祭之,哭着对部下说道:"吾所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是泣典韦也!"后来再过襄阳时,想到此事,操又于马上大哭,即下马设祭筵,吊亡魂,亲三拜墓前;连那匹被射死的典韦的马也一道祭了,三军将士无不为之感动.虽然有刘备"泣送徐庶","三顾茅庐",孙权抚周泰的故事,并传以千百年的佳话,但若除去扩大了的拥刘反曹的偏见,与曹操之两祭典韦,三哭郭嘉,痛悼庞恐可差比肩.曹操是识人才,爱人才的.并且曹操的爱是真诚的爱,不象周瑜那样爱孔明之才,其爱便是杀,形似杀了孔明,天下就太平了,东吴就太平了.也正是由于曹操能谦恭下士,广招天下英杰,他的帐下才集中了许多的谋臣武将,其人数之多,能力之强,都远远超过了刘备,孙权.三,才华横溢,狡诈多变,胸怀大志的曹操.曹操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如文中所描述的在曹操征战张绣的途中,天气炎热,道上严重缺水,将士们都口渴难耐,军心涣散.此时曹操心生一计,用鞭策指前方说:"前面有梅林,可取来解渴."军士们听了无不口内生津,便不知渴了,征战得以胜利.官渡之战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正由于曹操的人才政策救了他.在这场战役中,他全赖三个人一一刘晔,荀攸,许攸.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胜利,这全在于他的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刘晔,荀攸,许攸都是人才,献计献策,有化险为夷之功,可以说一计敌万人,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曹操的形象基本上达到了艺术真实性.文学需要再现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性格生命,而且允许艺术上的夸张;它不能像历史家所要求的那样,只能按历史事实来描写人物.而且文学艺术中的历史真实,又并非这是指的个别的历史事实,而是特定历史时代的历史生活,历史精神的本质真实;特别是对传统文艺作品来说,它甚至更为广泛地包含着作者本人生活时代的历史内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多侧面地再现了历史人物曹操的复杂性格,而又寓以作者的想象,夸张和褒贬.尽管其中某些内容同历史人物曹操有出入,但其性格却和千百个同类型的封建统治者的品质一样,因而具有更大的历史真实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第二个被表现得像《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这样深刻,这样充分,这样成功的反面典型.四,作为一名政治家,曹操具有大气,实在,慷慨多情的性格特点.曹操的不臣之心,残酷好杀,狡诈多变这些劣迹演义已有大的渲染•但文中亦表现曹操正面之处,如曹操的政治,军事方面上的才能和成就.小说中也肯定了曹操在历史中的作用,他最大的成绩就是统一了北方,消灭了那里诸侯割据的局面,发展了经济,人民得以修养生息.在小说中曹操的形象给人以大气,实在,慷慨多情的一面.作者为了表现其大气的一面,在对他的一些小事上的描写也是花了不少笔墨的.另外,曹操的慷慨多情是他的人格魅力的又一条,曹操虽然残酷但并不暴虐,冷酷但并非无情.他虽然杀了不少人但也未必想多杀,他原本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也非常重感情的人,但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又是你死我活的,面对一个个凶险的敌人,他不得不抢先一步要了别人的性命,甚至不惜错杀无辜.但热爱生命重感情还是他的本性.他杀人不眨眼但并不以杀人为乐.执法不讲情面但又通情达理,慷慨多情真豪杰.文中描写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他对为袁谭,孔融哭尸的王修,习脂就很放了一马,甚至还送去了礼物.对部嘉的英年早逝悲痛的死去活来的描写就更别提了.所有的这些描写都是作者为了表现曹操作为伟人而不同于别的伟人的一面,塑造出曹操这一有血有肉,奸诈阴险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人物形象的需要一部三国小说,浓缩了许多的社会思想进去,也包含了作者的个人感情色彩,但这些都是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分不开的.文化是经济的产物,文化必须为社会服务.不可否认,作者在塑造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时是受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罗贯中运用艺术的手法,描绘了复杂的诸侯割据,军阀争雄,天下大乱的时代.艺术成就及社会影响力极大的《三国演义》给了我们许多的益处.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他是一位有作为的封建统治者.他既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又是一个阴谋家和野心家.作者把曹操奸诈阴险而富有人情味的性格特征描述得丰满而又深刻,令人信服.至于历史上的曹操,历来众说纷纭,由于篇幅和本人的水平有限,故不再作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