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宝鉴》词语解释指瑕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品读《明心宝鉴》《明心宝鉴》《明心宝鉴》,作为儿童学习教材使用的教养书。
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辑录者或整理者是范立本。
全书由20篇、六七百段文字组成,是中国历史上译介到西方的第一本古籍。
内容儒道结合,荟萃明代之前中国先圣前贤有关个人品德修养、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论述精华,是比《菜根谭》更流行的劝善书、启蒙书。
曾多次重刊、重印,万历皇帝还让人重辑修订一遍。
可以说,此书至少在有明一代都是最流行的通俗读物,也是最受欢迎的劝善书、启蒙书之一。
第一篇:继善篇子曰: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
龙华子曰:见善当如饥,见恶要如噎;但观天道,阴敛阳舒;自观良心,敛恶善舒;为善如铺路,作恶自掘坑。
尚书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除神翁曰:积善逢善,积恶逢恶,仔细思量,天地不错。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还不报,时辰未到。
平生行善天加福,若是愚顽受祸殃。
善恶到头终有报,高飞远走也难逃。
行藏虚实自家知,祸福因由更问谁。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闲中检点平生事,静里思量日所为。
常把一心行正道,自然天地不相亏。
易云: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
汉昭烈敕后主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庄子曰:一日不念善,诸恶自皆起。
西山真先生曰:择善固执,惟日孜孜,耳听善言,不堕三恶,人有善愿,天必知之。
晋国语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太公曰:善事须贪,恶事莫乐。
见善如渴,闻恶如聋,为善最乐,道理最大。
汉马援曰:终身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馀。
易曰:出其言善,则千里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违之。
但存心里正,不用问前程,但能依本分,前程不用问,若要有前程,莫做没前程。
司马温公家训: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於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心好命又好,发达荣华时;心好命不好,一生也温饱;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难保,心命都不好,穷苦直到老。
景行录云:以忠孝遗子孙者昌,以智术遗子孙者亡,以谦接物者强,以善自卫者良。
《明心宝鉴》注解版(选段)●明朝初年刊行的《明心宝鉴》,是中国历史上译介到西方的第一本汉文古籍,是明朝时比《菜根谭》更流行的劝善书、启蒙书,荟萃明代之前中国古圣先贤有关个人品德修养、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论述精华。
●600多年来,这本书盛行于韩、日、越等地。
它也是韩国“大长今”最早的启蒙读本——长今在与各地官衙的医女们一起接受医女训练时,学习的经典课开篇即是这本书。
●令人诧异的是,这样一本书却在中国失传了很多年!继善篇第一凡四十五条1、原文子曰:'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
译文孔子说:'行善的人,上天降福给他;行不善的人,上天降祸给他。
2、原文《尚书》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译文《尚书》上说:'为善,上天将送给他各种祥瑞;为不善,上天将送给他各种灾殃。
3、原文徐神翁曰:'积善逢善,积恶逢恶。
仔细思量,天地不错。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若还不报,时辰未到。
平生作善天加善,若是愚顽受祸殃。
善恶到头终有报,高飞远走也难藏。
行藏虚实自家知,祸福因由更问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闲中检点平生事,静里思量日所为。
常把一心行正道,自然天地不相亏。
译文徐神翁说:'积善就会遇上善,积恶就会遇上恶。
仔细思量,天地的安排一点不差。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如果还无报应,那是因为时辰未到。
平生行善上天会增加其善行,如果是愚顽不化则终会遭受祸殃。
善恶到头终究会有报应,即使远走高飞也难以逃避躲藏。
行止虚实自己都知道,而祸福的因由又该去问谁?善恶到头终究会有报应,只是看早到还是迟到。
闲时检点平生所做的事,静下来时思量每天的作为。
总是一心去走正道,天地自然不会亏待。
4、原文《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译文《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吉庆有余,积不善之家必祸患无穷。
5、原文昭烈将终,敕后主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指瑕作者:陆宗成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9年第3期陆宗成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彩,难度适度,适合教学。
但无可否认,某些文章由于作者、译者或者编者的粗心,并未尽善尽美,语句上出现了一些令人遗憾的疏漏。
这些疏漏相对于文章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而言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但却有悖教材的典范性原则。
下面笔者不揣浅陋,试将白璧上的几处微瑕指出来,以就教于广大同仁及编者。
例1: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必修①,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第35页)“大约”,副词,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如:他大约有六十岁了。
“左右”,有时作方位名词,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如:年纪在六十岁左右。
例1中,“大约”和“左右”并用,犯了词语赘余的毛病,就简洁计,二者应删其一。
无独有偶,沈从文《边城》(必修⑤)中也有一个类似病例:大约上午十一点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例2: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必修①,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第36页)“很”,副词,表示程度相当高,如:他奔跑的速度是很快的。
“够”作副词时,也表示程度高,如:他的普通话够标准。
例2中,“很”和“够”都是副词,一并修饰形容词“标准”,犯了重复修饰的毛病,二者只能保留其中一个。
例3: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本打印子的簿子,不很讲话,即使讲话也没有什么生气。
(必修①,夏衍《包身工》,第47页)“讲话”,既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但不可作形容词。
例3中的“讲话”,是动词,指说话或发言。
例句在动词“讲话”之前冠以副词“很”,犯了修饰不当的毛病,因为就现代汉语语法而言,副词一般可以直接修饰形容词,而不能直接修饰动词。
《全明词》指瑕勘误举例李清华【摘要】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的《全明词》篇幅宏大,惠泽文林.求“全”固是宗旨,求“善”亦为要义.然尽善尽美绝非易事,不免偶有疏漏,如一词作收录于多人名下,或同一词人分为多人;作者小传有失详细真确考证;少许作品阙题、阙字未做补正;误收非明词作品;补遗及其他阙疑问题等.今从小处着手,查缺补漏,勘误指瑕,列举四十余例,凭微薄之力,作补益之功.【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14)007【总页数】7页(P59-65)【关键词】《全明词》;指瑕;勘误;举例【作者】李清华【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3《全明词》自问世以来,查缺补漏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止过。
《全明词补编》的继起自不必说,就期刊论文而言,数目亦不在少数。
王兆鹏、胡晓燕《〈全明词〉漏收1000首补目》(《上海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余意《〈全明词〉漏收1050首补目》(《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可谓数目庞大。
其他小数目补订亦篇目不少。
此外,勘误指瑕的工作则少有人做。
潘承玉、吴艳玲《雕琢未周、瑕疵明显的大工程——〈全明词〉、〈全清词·顺康卷〉疏误综检》(《求索》2004年第7期),陆勇强《〈全明词〉疏失举隅》(《学术研究》2005年第7期),余意《〈全明词〉失误举正》(《中文自学指导》2006年第3期),朱传季《〈全明词〉疏失遗漏考》(《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4期)可以说是其中代表了。
笔者在阅读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小问题,于此标出,乖舛之处,尚望方家指正。
一指瑕勘误举例《全明词》词人、词作数量繁多,别集、唱和集、选集更是数不胜数,故求全、求善难度极大,问题颇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同一词作收录于多人名下或同一词人析为多人这一情况在《全明词》出现的问题中较为常见。
一些作品的作者归属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又或误收在他人别集里,或古代选家编选时有疏误,而编录《全明词》时又无暇细心甄别。
《文心雕龙·指瑕》辨疑原文:管仲有言∶“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
”然则声不假翼,其飞甚易;情不待根,其固匪难。
以之垂文,可不慎欤!古来文才,异世争驱。
或逸才以爽迅,或精思以纤密,而虑动难圆,鲜无瑕病。
陈思之文,群才之俊也,而《武帝诔》云“尊灵永蛰”,《明帝颂》云“圣体浮轻”,浮轻有似于蝴蝶,永蛰颇疑于昆虫,施之尊极,岂其当乎?左思《七讽》,说孝而不从,反道若斯,馀不足观矣。
潘岳为才,善于哀文,然悲内兄,则云“感口泽”,伤弱子,则云“心如疑”,《礼》文在尊极,而施之下流,辞虽足哀,义斯替矣。
若夫君子拟人,必于其伦,而崔瑗之《诔李公》,比行于黄虞,向秀之《诗赋嵇生》,方罪于李斯。
与其失掉也,虽宁僭并无公田,然燕国为之诗,不类甚矣。
凡巧言易标,拙辞难隐,斯言之玷,实深白圭。
繁例难载,故略举四条。
若夫立文之道,惟字与义。
字以训正,义以理崇。
而晋末篇章,依希其旨,始“赏际奇至”之言,终存有“抚叩往见”之语,每单握一字,指以为情。
夫赏训锡赉,岂关心求解;抚训执握,何进度表情理。
《雅》、《赞歌》未闻,汉魏莫用,悬领似例如可辩,课文了未成义,斯实情讹传之所化,文浇之致弊。
而宋来才美,未之或改为,旧染成俗,非一朝也。
近代辞人,率多猜忌,至乃比语求蚩,反音取瑕,虽不屑于古,而有择于今焉。
又制同他文,理宜删革,若掠人美辞,以为己力,宝玉大弓,终非其有。
全写则揭箧,傍采则探囊,然世远者太轻,时同者为尤矣。
若夫注释为书,所以明正事理,然谬于研求,或风雅而割断。
《西京赋》表示“中徐、嘏、荣获”之畴,而薛综谬备注谓之“王玄甫尹”,就是不闻执雕虎之人也。
又《周礼》井赋,旧有“匹马”;而应当劭释匹,或量首数蹄,斯岂辩物之必须哉?原夫古之翻案,车两而马匹,匹两表示目,以并耦为用。
盖车贰佐乘坐,马俪驰马服,衣乘坐不只,故名号必双,名号一正,则虽单为匹矣。
匹夫匹妇,亦配义矣。
夫车马小义,而历代莫悟;辞赋将近事,而千里致差;况扣灼经典,能够浑然哉?夫辩匹而数首蹄,挑选勇而驱王玄甫尹,失理太甚,故举以为戒。
《汉语成语词典》注释术语指瑕作者:任莉莉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年第10期摘要:《汉语成语词典》是一部具有较高水平的中型汉语工具书。
本文针对《汉语成语词典》注释术语的使用进行了考察,指出词典对特殊用字、推荐词形处理不当之处,以期对未来修订提出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汉语成语词典》特殊用字规范用字成语作为固定词组,是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
但是在人们相习沿用的过程中,某些成语的形体难免会产生变化,出现书写形式稍有不同,但意义完全一样的情况。
这种现象的存在会给学习者带来一定的困难,一些字典辞书对其处理得也不尽如人意。
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词典》(下面简称《词典》)作为一部中型汉语成语词典,共收录1.4万词条。
着重收录的是那些古今常用,生命力强,有代表性的四字格成语,收录成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但是我们在查阅时发现,《词典》在对成语进行注释时,对其中出现的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等古汉语常见用字现象的标识所使用的解释用语有些混乱,经常出现前后不一致的情况,一些常用成语的主条目使用的并不是推荐词形,这是需要加以规范的。
本文将围绕上述问题加以讨论,不当之处敬请学者批评指正。
一、古今字、异体字与通假字互混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文选的注释部分,为说明古书中的特殊用字现象,例如说明通假字使用“某通某”的字样,异体字使用“某同某”,古今字则以“后来写作”,标识三者截然不混。
唐作藩先生在《“同”和“通”——文言文注释中两个术语的运用》一文中申说了文言文注释术语“同”和“通”的使用明确不混。
《词典》对成语中的特殊用字进行注释时也采用了同样的术语,但是三者之间却经常混淆不清。
例如:附赘县疣:“县”本义是“悬挂”,后常常假借作州县的“县”,所以后来另加心旁分化出“悬”字来表示本义,“县”与“悬”为古今字关系。
而《词典》注释该条“县通悬”。
一暴十寒:“暴”本义是晒,后来由于经常假借来表示疾暴的“暴”,所以加注日旁分化出“曝”字来表示本义。
词典编纂《汉语成语词典》凌释术语指瑕口任莉莉I I一摘要:《汉语成语词典》是一部具有较高水平的中型汉语工具书。
本文针对《汉语成语词典》注释术语的使用进行了考察,指出词典对特殊用字、推荐词形处理不当之处,以期对未来修订提出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汉语成语词典》特殊用字规范用字成语作为固定词组,是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
但是在人们相习沿用的过程中,某些成语的形体难免会产生变化,出现书写形式稍有不同,但意义完全一样的情况。
这种现象的存在会给学习者带来‘定的困难,~些字典辞书对其处理得也不尽如人意。
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词典》(下面简称《词典》)作为一部中型汉语成语词典,必收录1.4万侧条。
着重收录的是那些古今常用,生命力强,有代表性的四字格成语,收录成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但是我们在查阅时发现,《词典》在对成语进行注释时,对其中出现的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等占汉语常见用字现象的标识所使用的解释_}{j语有些混乱,经常出现前后不一致的情况,一些常t};}j成语的主条目使用的并不是推荐词形,这是需要加以规范的。
本文将围绕上述问题加以讨论,不当之处敬请学者批评指正。
一、古今字、异体宇与通假字互混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文选的注释部分,为说明古书中的特殊用字现象,例如说明通假字使用“某通某”的字样,异体字使用“某同某”,古今字则以“后来写作”,标识三者截然不混。
唐作藩先生在《“同”和“通”——文言文注释中两个术语的运用》一文中申说了文言文注释术语“同”和“通”的使用明确不混。
《词典》对成语中的特殊用字进行注释时也采用了同样的术语,但是三者之间却经常混淆不清。
例如:附赘县疣:“县”本义是“悬挂”,后常常假借作州县的“县”,所以后来另加心旁分化出“悬”字来表示本义,“县”与“悬”为古今字关系。
而Ⅸ词典》注释该条“县通悬”。
一暴十寒:“暴”本义是晒,后来由于经常假借来表示疾暴的“暴”,所以加注目旁分化出“曝”字来表示本义。
明心宝鉴译注
原文:
心者,身之主;志者,心之向。
心志不立,万事皆休。
译文:
心是身体的主宰,志向则是心所指的方向。
如果不确立坚定的心志,那么任何事情都无法成功。
注释:
此段强调了心志的重要性。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心”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器官,更是精神、意志和情感的所在。
而“志”则指的是人的志向、抱负和目标。
这句话告诫人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必须确立坚定的心志。
---
原文:
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译文:
当水非常平静时,可以清晰地映照出物体的形象;当内
心非常平静时,智慧就会自然而生。
注释:
此句通过水的平静来比喻内心的平静。
它告诉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才能洞察事物的本质,产生真正的智慧。
这是古代中国哲学中常见的修身养性之道。
---
原文: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译文:
长期行善的家庭,必定会有多余的福报;长期作恶的家庭,必定会有多余的灾祸。
注释:
这句话强调了善恶有报的道理。
在古代中国的道德观念中,人们相信善行和恶行都会得到相应的报应。
这句话告诫人们要行善积德,以求得福报和避免灾祸。
同时,它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家庭观念中重视家族声誉和子孙福祉的思想。
---
请注意,《明心宝鉴》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古籍,以上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选段。
《明心宝鉴》存心篇存心篇第七凡八十三条《景行录》云:“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可免过。
”《景行录》上说:“坐于密闭室内如置身大街上,驾驭小小的心如驾六匹马,就可以免除过错。
”《游定夫(游酢(1053-1123),北宋学者,字定夫。
)录》云:“心要在腔子里。
”《游定夫录》说:“心要放在身腔里。
”《素书》云:“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素书》上说:“钻研好对策之人不会有坏事发生,无远虑者必有近忧。
”有客来相访,如何是治生。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有客前来拜访,请教怎样治理民生。
姑且留存方寸土地,传给子孙们去耕种。
《击壤诗》云:“富贵如将智力求,仲尼年少合封侯。
世人不解青天意,空使身心半夜愁。
”《击壤诗》上说:“富贵如果能用智力去追求得来,那么孔子少年时就该封侯。
世间之人不了解苍天的意志,空让自己的身心半夜三更还在犯愁。
”范忠宣公(即范仲淹之子范纯仁,谥忠宣。
)诫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
虽有聪明,恕己则昏。
尔曹但当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
”范忠宣公告诫子弟说:“人即使极为愚蠢,要求他人却很严明;即使拥有聪明才智,总是宽恕自己也会昏聩不明。
你们应当以苛责他人的心理严格要求自己,用宽宥自己的心理去宽恕别人,这样就不用担心到达不了圣贤的境界。
”将心比心,便是佛心。
将心比心,就是佛祖之心。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要用自己的心思,去揣度他人的心理。
《素书》云:“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素书》上说:“学识广博又爱学好问,要以此来增广知识;行为高尚言语很少,要以此来修身养性。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孔子说:“诚信好学,直到死都遵循善的道德。
”聪明智慧,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聪明智慧,要以愚拙来维持;功盖天下,要以退让来维持;勇敢、气力震惊世人,要以怯懦来维持;富裕到拥有四海的财富,要以谦逊来维持。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明心宝鉴》词语解释指瑕《明心宝鉴》词语解释指瑕范崇高[摘要]《明心宝鉴》是一部在明代非常盛行地劝善书,但一直以来国内没有整理本问世,华艺出版社整理出版地《明心宝鉴》(珍藏本)填补了这一空白.本文就该书译文中误译词语地地方提出一些商讨意见.[关键词] 《明心宝鉴》词语误译明代范立本在洪武二十六年编成地劝善书《明心宝鉴》在当时盛行于乡间,流传到海外,在国内外产生过广泛而深远地影响,而今天地中国人绝大多数却对它一无所知.年月,华艺出版社出版了至今国内唯一地整理本《明心宝鉴》(珍藏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质量较高地方便易读地版本,其功甚大.当然,白璧也偶有微瑕,我们在研读该书时发现个别地方对词语地意义把握不准确,以致译文与原文表达地意思出入较大.现将范立本辑录地《明心宝鉴》(以下称“范本”)和明代万历内府刻本《御制重辑明心宝鉴二卷》(以下称“御本”)中值得商榷之处罗列于下,以供探讨,同时希望对该书地进一步完善有所助益.、范本《天理篇》:“先儒曰:‘非灾横祸,世人常叹无因;分付安排,皇天必自有说.’”(页)书中译“非灾”为“不是天灾”.按,此处误释“非灾”一词,元关汉卿《绯衣梦》第三折:“我救了你非灾,有谁救我横祸.”《水浒传》第十五回:“一双手浑如铁棒,两只眼有似铜铃.面皮上常有些笑容,心窝里深藏着鸩毒.能生横祸,善降非灾.”明沉鲸《双珠记·狱中冤恨》:“懊恨狂夫太不才,搆媒良善受非灾.”据上可知,“非灾”与“横祸”同义,都是指意外地灾祸.、范本《正己篇》:“作福不如避罪,避祸不如省非.”(页)书中译“作福”为“作威作福”.按,用“作威作福”解释这里地“作福”,不通.“作福”是指做善事来获取福气,如《尚书·盘庚上》:“作福作灾,予亦不敢动用非德.”孔颖达疏:“汝有善,自作福;汝有恶,自作灾.”南朝宋法贤译《佛说护国经》:“汝应当知,我今财贿珍宝无量,汝但在家,舍财作福,当受富乐,何须出家?”可见,“作福不如避罪”意指行善求福不如避免罪孽.、范本《孝行篇》:“伊川先生曰:‘人无父母,生日当倍悲痛,更安忍置酒张乐以为乐?若具庆者可矣.’”(页)书中译“具庆”为“大家一起庆祝庆祝”.按,“具庆”可以指“父母都在世”,如明代庞尚鹏《庞氏家训》:“生日不为乐,自古称为美谈.除六十以上,子孙为其父祖称觞,礼不可废,其余不可借此豪饮,若非具庆,而宴乐忘亲,尤为不孝.”清俞樾《茶香室丛钞·荣侍下》:“宋宋祁《景文集》有《送保定张员外》诗,自注云:‘君荣侍二亲而行.’意荣侍亦宋人常语,犹具庆也.”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三十八回:“长卿笑道:‘又是一位古人.且请问令尊令堂具庆否?’孙康道:‘先严早背,家母在堂.’”以此知书中释“具庆”是望文生义.、范本《存心篇》:“有客来相访,如何是治生.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页)书中译“方寸地”为“方寸土地”.按,此处“方寸地”是指人心,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已说得很清楚:“俗语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指心而言也.三字虽不见於经传,却亦甚雅.”以“方寸之地”喻指人心,早在《列子·仲尼篇》、《三国志·诸葛亮传》里已出现.“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意思是只管留传一颗正直善良地心,让子孙们好好去继承.在土地资源越来越匮乏地今天,人们又借用这两句诗告诫世人要节约耕地,其中地“方寸地”就是极言地小.、范本《存心篇》:“三点如星象,横钩似月斜.披毛从此得,作佛也由他.”(页)书中注:“披毛,指吹毛求疵.此处指明察秋毫.”按,此处地“披毛”,不是“披毛求疵”地省略,而是“披毛带角”地省略.“披毛带角”指身上披毛、头上有角地兽类.如《封神演义》第九十二回:“风乘火势逞雄威,火借风高拚恶毒.休说邬文化血肉身躯,就是满山中披毛带角地皆逢其劫.”佛教常用“披毛带角”指人死后堕入畜生道,变为禽兽.如唐代释道宣《净心戒观法》卷一:“若破戒因缘还偿施主,或作奴婢鞭打驱策,或受畜生形披毛带角,生偿筋骨,死还皮肉.”依此,“披毛从此得,作佛也由他”意思是:就是这颗心,堕入畜生道变为禽兽是由它,成就佛果也是由它.、范本《劝学篇》:“夫子忠恕一贯,颜子心斋坐忘,孟子知言养气,若谓是文章本头功名种子,虽能眼到口诵,不识心会方行,是诬孔颜孟氏矣.”(页)书中译“本头”为“本为”.按,“本头”是书本、著作地俗称,如《聊斋志异·卷四·双灯》:“女顾笑曰:‘君非抱本头者,何作措大气?’”《歧路灯》第九五回:“底是个有体有用地人,怎地没有本头儿?即令不曾著书立说,也该有批点地书籍.”所以,“文章本头功名种子”地意思是文章著作是获取功名地根源.、范本《省心篇》:“整日梳妆合面睡.”(页)书中译“合面睡”为“睡觉时却都得素面朝天”.按,“素面朝天”原指女子不化妆去朝见天子,后也可指女性不化妆,但都不能用来解释“合面”.“合面”有“面朝下”地意思,如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上》:“观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咬牙,皆心热也,导赤散主之.心气热,则心胸亦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卧.”《元典章·刑部四·戏杀》:“﹝陈猪狗﹞用右拳於﹝赵羊头﹞后心打了一拳,本人合面倒地身死.”由此可知,“整日梳妆合面睡”地意思是整天梳理打扮头发,睡觉时就只有俯卧着保持发型了.、范本《治政篇》:“韩魏公问明道先生.说:‘立朝大概前面路子放教宽,若窄时,异日和自家无转侧处.’”(页)书中译“立朝”为“王朝建立”.按,“立朝”是指在朝中做官,如《宋史·刘温叟传》:“立朝有德望,精赏鉴,门生中尤器杨徽之、赵邻几,后皆为名士.”《明史·刘俨传》:“俨立朝正直,居乡亦有令德云.”程颢地意思是说:在朝中做官,大致应该把前面地路留得宽一些,如果不留有余地,有朝一日会让自己没有回旋地地方.、范本《治政篇》:“果能为人父母公祖,使地方老幼男女个个得所,化成极乐世界,家家供俸,人人顶礼,官也做了,佛也成了,何等心安,何等快捷.”(页)书中译“公祖”为“祖宗”.按,“公祖”是明清时流行地对知府以上地方官地尊称.如明李贽《焚书》卷四:“入官,即为官管矣;弃官回家,即属本府本县公祖父母管矣.”罗贯中《粉妆楼》第四十五回:“米中粒向知府丢了个眼包,打了一个躬,说道:‘拜托公祖大人正法,晚生告退了.’”上文中地“父母公祖”犹如说“父母官”.、范本《交友篇》:“今之朋友,择其善柔以相与.拍肩执袂以为气合,一言不合,怒气相加.朋友之际,欲其相下不倦.”(页)书中译“相下”为“不如自己”.按,文中把“相下”译为“不如自己”,语意适反.“相下”是“互相谦让”之义,如唐李益《轻薄篇》:“淮阴少年不相下,酒酣半笑倚市门.”不相下,指不相让.《宋史·马仁瑀传》:“王继勋以后族骄恣,凌蔑将帅,人皆引避.独仁瑀词气不相下,尝攘臂欲殴之.”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下不倦”是指不厌其烦地互相谦让.、御本《戒性篇》:“卫玠曰:‘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页)书中译“非意相干”为“不是与意志相关地”.按,译文于“非意”和“干”地意义未明.《说文》:“干,犯也.”干,指冒犯.非意,指意料之外,如《魏书·太武五王传·晋王》:“若从正道,恐军声先振,必当远遁.若潜军出其非意,此邓艾擒蜀之计也.”故此,“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可以译为“别人有做得不好地地方,要从情感上原谅他;如果无故寻衅侵犯,可以用道理来疏导他”.、御本《治政篇》:“赵方云:‘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刑罚不苛,是刑罚中教化.’”(页)书中译“抚字”为“符合一个‘抚’字”.按,抚、字同义连用,《说文》:“字,乳也.”段玉裁注:“人及鸟生子曰乳,兽曰产.引申之为抚字,亦引申之为文字.”“抚字”原指抚养,后引申指安抚体恤.如唐韩愈《顺宗实录》卷四:“(阳城)出为道州刺史……一不以簿书介意,税赋不登,观察使数诮让.上考功第,城自署第曰:‘抚字心劳,征科政拙,考下下.’”《明史·贾三近传》:“同一宽也,在进士则为抚字,在举人则为姑息;同一严也,在进士则为精明,在举人则为苛戾.”“是催科中抚字”是说:这是催收租税中地安抚体恤.、御本《存信篇》:“义理须宜顾,才能不用矜.世间闲缘饰,到了是虚名.”(页)书中译“世间闲缘饰”为“世间轻闲缘于修饰掩藏”.按,译文对“闲”和“缘饰”地词义把握不准.“闲”,通“娴”,是“熟悉、熟练”之义.“缘饰”却是“修饰,粉饰”地意思.如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宴见其门帘甚弊,乃令人潜度广狭,后以粗竹织成,不加缘饰,将以赠廙.三携至门,不敢发言而去.”宋邵雍《秋怀三十六首》之八:“虚惠岂足尚,教人以姑息;虚名岂足高,教人以缘饰.”“世间闲缘饰,到了是虚名”是说世上地人都去熟悉粉饰技巧,到头来还不是虚名一场.。
千古奇书《明心宝鉴》【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明心宝鉴》是明朝极为盛行的劝善书、启蒙书。
“明心”即“明心见性”,是佛教语,意即屏弃世俗一切杂念,彻悟因杂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佛性);“宝鉴”即宝镜,意即以本书为镜,而反躬自省。
《明心宝鉴》精选名句继善篇见善如渴,闻恶如聋。
为善最乐,道理最大。
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以忠孝遗子孙者昌,以智术遗子孙者亡。
以谦接物者强,以善自卫者良。
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
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而日有所亏。
一日或闻一善言,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
积善在身,犹长日益而不自知也;积恶在身,犹火销膏而人不见也。
心行慈善,何须努力看经;意欲损人,空读如来一藏。
施恩勿求报,与人勿追悔。
行合道义,不卜自吉。
行悖道义,纵卜亦凶。
人当自卜,不必卜神。
我如为善,虽一介寒士,有人服其德。
我如为恶,虽位极人臣,有人议其逆。
天理篇天听寂无音,苍苍何处寻?非高亦非远,都只在人心。
人间私语,天闻若雷。
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世人要瞒人,分明把心欺。
欺心即欺天,莫道天不知。
天在屋檐头,须有听得时。
你道不听得,古今放过谁?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
顺命篇万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凫胫虽短,续之则忧。
逆取顺取,命中只有这些财;紧行慢行,前程只有许多路。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
若使人人祷遂心,造物应须日千变。
孝行篇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
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
恒言不称老,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
养子方知父母恩,立身方知人辛苦。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事其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明心宝鉴》《明心宝鉴》《明心宝鉴》,这是中国历史上译介到国外的第一本书,是明朝时比《菜根谭》更流行的劝善书、启蒙书,600多年来风行于韩国、日本、越南等国,被用作青少年启蒙教育、道德教育重要读本和个人修身励志的经典。
特别是近来播放的韩剧,如《大长今》、《女人天下》等,对该书倍加信宠,评价颇高。
然而,令人诧异的是,这样一本书却已在中国民间失传!近期得以重见天日。
《明心宝鉴》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整理者是范立本。
国家图书馆收藏有1368年刊印的古籍《校正删补明心宝鉴》。
该书内容网罗百家,杂糅儒、释、道三教学说,荟萃了明代之前中国先圣前贤有关个人品德修养、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论述精华,主旨是劝善劝学,引导做人,首先要正己,安分,继善;其次,言谈举止、待人待物都要有诚意,在有涯人生要时时、处处都懂得感恩、知足、惜福,对人、物、事,对社会乃至对苦难厄运都满怀感激之情、满足之心、珍惜之。
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书,对我们的修身励志、为人处事、游戏职场、快乐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近几天,我将连载这部名著。
与各位博友分享。
本周转载三期,以后,每周一期。
《明心宝鉴》序夫为人在世,生居中国,禀三才之德,为万物之灵,感天地覆载,日月照临,皇王(皇王,西班牙高母羡(Juan Cobo)1592年译本[Beng Sim Po Cam;Espejo rico del claro corazón,以下简称"高译本"]作"皇上"。
)水土,父母生身,圣贤垂教。
而从教者,达道为先。
非博学无以广知,不明心无以见性。
虽有生而知之者,近者(近者,高译本作"近世"。
)奇稀。
昔夏禹王闻善言,犹然下拜,何况凡世人乎?曩古圣贤遗誌经书,千言万语只要(只要,高译本作"只欲"。
)教人为善。
所以立仁义礼智信之法,分君子小人之品,别贤愚之阶,辨善恶之异。
盖为经书嘉言善行甚多,所以今人览观习行者少。
《明心宝鉴》安分篇第六凡十八条《景行录》云:“知足可乐,多贪则忧。
”《景行录》上说:“知足就会快乐,贪婪则会忧愁。
”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
知足之人即使身居贫贱也会快乐,不知足者即使坐拥富贵也会忧虑不已。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知足常会丰足,终身不会取辱。
知道止步经常适可而止,终身不会招致耻辱。
将上不足,比下有馀。
将与之上相比不足的,拿来与之下相比就会绰绰有余了。
若比向下,生无有不足者。
如果都与不及自己的相比,人生就没有不知足的。
《击壤诗》云:“安分身无辱,知机心自闲。
虽居人世上,却是出人间。
”《击壤诗》写道:“安分守己,自身不致受辱;了解玄机,内心自然清闲。
虽然居住在人世上,却能跳出人间,超然物外。
”《神童诗》(又名《幼学诗》,中国古时的蒙学课本。
北宋汪洙撰。
内容多属赞颂读书做官。
)云:“寿夭莫非命,穷通各有时。
迷途空役役,安分是便宜。
”《神童诗》写道:“长寿或短命没有不是命运安排的,窘迫通达分别都有其时机。
迷失于道途之上徒自忙碌不已,安分守己才是真正适宜的对策。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说:“富贵,是人所想要的。
不遵循正确途径获得的富贵,却不能永久拥有。
贫贱,是人所厌恶的,不按照正确方式取得的,没法彻底去除贫贱。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不仁不义而获取富贵,于我而言犹如浮云一般。
老子曰:“知其荣,守其辱。
”老子说:“知道荣耀的东西,戒除可耻的东西。
”荀子曰:“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失之己,反之人,岂不亦迂哉!”荀子说:“了解自己的人不埋怨他人,了解天命的人不埋怨上天。
埋怨他人的人处境窘迫,埋怨上天的人没有大志向。
自己身上缺失的,却反而去苛求别人,这不也太迂腐了嘛!”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
《明心宝鉴》之治政篇明道先生曰:“一介之士,苟存心于爱物,于人必有所济。
”唐太宗御制:“上有麾之,中有乘之,下有附之。
币帛衣之,仓廪食之,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下民易虐,上苍难欺。
”《童蒙训》曰:“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知此三者,则知所以持身矣。
”当官者,必以暴怒为戒。
事有不可,当详处之,必无不当。
若先暴怒,只能自害,岂能害人。
事君如事亲,事官长如事兄。
与同僚如家人,待群吏如奴仆。
爱百姓如妻子,处国事如家事。
然后能尽吾之心,如有毫末不至,皆吾心有所未尽也。
或问:“薄,佐令者也。
薄所欲为,令或不从,奈何?”伊川先生曰:“当以诚意动之。
今令与薄不和,只是争私意。
令是邑之长,若能以事父兄之道事之,过则归己,善则唯恐不归于令,积此诚意,岂有不动得人?”凡异色人,皆不宜与之相接。
巫祝尼媪之类,尤宜罢绝,要以清心省事为本。
刘安礼问临民。
明道先生曰:“使民各得输其情。
”问御史。
曰:“正己以格物。
”韩魏公问明道先生。
说:“立朝大概前面路子放教宽,若窄时,异日和自家无转侧处。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子贡曰:“位尊者,德不可薄。
官大者,政不可欺。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子曰:“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
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孟子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书》云:“木以绳直,君以谏正。
”《抱朴子》曰:“迎斧钺而敢谏,投鼎镬而尽言,此谓忠臣也。
”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
顾东桥先生座侧铭:“言行拟之古人则德业进,功名付之天命则心事闲。
《明心宝鉴》正己篇(1)原文:《性理书》云:“见人之善而寻己之善,见人之恶而寻己之恶,如此方是有益。
”《景行录》云:“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景行录》云:“大丈夫当容人,无为人所容。
”人资禀要刚,刚则有立。
《素书》兵书名。
旧题黄石公撰,宋张商英注。
以道、德、仁、义、礼五者为主旨,取老子之说为注释。
云:“释己以教人者逆,正己以教人者顺。
”苏武曰:“不可以己之所能而责人之所不能,不可以己之所长而责人之所短。
”太公曰:“勿以贵己而贱人,勿以自大而蔑小,勿以恃勇而轻敌。
”鲁共公曰:“以德胜人则强,以财胜人则凶,以力胜人则亡。
”荀子曰:“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
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译文:《性理书》说:“看到别人的善行就查找自己的善行,看到别人的恶行就查找自己的恶行,这样做才是于己有益。
”《景行录》说:“不尊重自己的会招致耻辱,不敬畏自己有恃无恐的会招致灾祸。
不骄傲自满的会获益,不自以为是的会见闻广博。
”孔子说:“君子自身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学习就不会牢固。
要以忠义诚信这两种美德为宗旨来培养德行。
”《景行录》说:“大丈夫应当包容别人,而不要被别人所包容。
”人的天资禀赋要刚毅,刚毅就能在世上立足。
《素书》说:“为自己辩释开脱来教育他人的不顺,端正自己言行来教育别人的则顺理成章。
”苏武说:“不要拿自己能做到的来责备别人做不到的,不要拿自己擅长的来苛责别人所不擅长的。
”姜太公说:“不要把自己看得很高贵而把别人看得很低贱,不要自高自大却蔑视小瞧他人,不要倚仗自己勇猛而轻视敌人。
”鲁共公说:“凭借品德胜过别人的就会强大,凭借钱财胜过别人的就会凶险,凭借气力胜过别人的就会灭亡。
”荀子说:“从善意出发抬高他人的称为教诲,从善意出发附和别人的称作顺应潮流。
从恶意出发抬高他人的称为谄媚,从恶意出发迎合别人的称作阿谀奉承。
《明心宝鉴》词语解释指瑕
范崇高
[摘要]《明心宝鉴》是一部在明代非常盛行地劝善书,但一直以来国内没有整理本问世,华艺出版社整理出版地《明心宝鉴》(珍藏本)填补了这一空白.本文就该书译文中误译词语地地方提出一些商讨意见.
[关键词] 《明心宝鉴》词语误译
明代范立本在洪武二十六年编成地劝善书《明心宝鉴》在当时盛行于乡间,流传到海外,在国内外产生过广泛而深远地影响,而今天地中国人绝大多数却对它一无所知.年月,华艺出版社出版了至今国内唯一地整理本《明心宝鉴》(珍藏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质量较高地方便易读地版本,其功甚大.当然,白璧也偶有微瑕,我们在研读该书时发现个别地方对词语地意义把握不准确,以致译文与原文表达地意思出入较大.现将范立本辑录地《明心宝鉴》(以下称“范本”)和明代万历内府刻本《御制重辑明心宝鉴二卷》(以下称“御本”)中值得商榷之处罗列于下,以供探讨,同时希望对该书地进一步完善有所助益.
、范本《天理篇》:“先儒曰:‘非灾横祸,世人常叹无因;分付安排,皇天必自有说.’”(页)书中译“非灾”为“不是天灾”.
按,此处误释“非灾”一词,元关汉卿《绯衣梦》第三折:“我救了你非灾,有谁救我横祸.”《水浒传》第十五回:“一双手浑如铁棒,两只眼有似铜铃.面皮上常有些笑容,心窝里深藏着鸩毒.能生横祸,善降非灾.”明沉鲸《双珠记·狱中冤恨》:“懊恨狂夫太不才,搆媒良善受非灾.”据上可知,“非灾”与“横祸”同义,都是指意外地灾祸.
、范本《正己篇》:“作福不如避罪,避祸不如省非.”(页)书中译“作福”为“作威作福”.
按,用“作威作福”解释这里地“作福”,不通.“作福”是指做善事来获取福气,如《尚书·盘庚上》:“作福作灾,予亦不敢动用非德.”孔颖达疏:“汝有善,自作福;汝有恶,自作灾.”南朝宋法贤译《佛说护国经》:“汝应当知,我今财贿珍宝无量,汝但在家,舍财作福,当受富乐,何须出家?”可见,“作福不如避罪”意指行善求福不如避免罪孽.
、范本《孝行篇》:“伊川先生曰:‘人无父母,生日当倍悲痛,更安忍置酒张乐以为乐?若具庆者可矣.’”(页)书中译“具庆”为“大家一起庆祝庆祝”.
按,“具庆”可以指“父母都在世”,如明代庞尚鹏《庞氏家训》:“生日不为乐,自古称为美谈.除六十以上,子孙为其父祖称觞,礼不可废,其余不可借此豪饮,若非具庆,而宴乐忘亲,尤为不孝.”清俞樾《茶香室丛钞·荣侍下》:“宋宋祁《景文集》有《送保定张员外》诗,自注云:‘君荣侍二亲而行.’意荣侍亦宋人常语,犹具庆也.”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三十八回:“长卿笑道:‘又是一位古人.且请问令尊令堂具庆否?’孙康道:‘先严早背,家母在堂.’”以此知书中释“具庆”是望文生义.
、范本《存心篇》:“有客来相访,如何是治生.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页)书中
译“方寸地”为“方寸土地”.
按,此处“方寸地”是指人心,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已说得很清楚:“俗语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指心而言也.三字虽不见於经传,却亦甚雅.”以“方寸之地”喻指人心,早在《列子·仲尼篇》、《三国志·诸葛亮传》里已出现.“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意思是只管留传一颗正直善良地心,让子孙们好好去继承.在土地资源越来越匮乏地今天,人们又借用这两句诗告诫世人要节约耕地,其中地“方寸地”就是极言地小.
、范本《存心篇》:“三点如星象,横钩似月斜.披毛从此得,作佛也由他.”(页)书中注:“披毛,指吹毛求疵.此处指明察秋毫.”
按,此处地“披毛”,不是“披毛求疵”地省略,而是“披毛带角”地省略.“披毛带角”指身上披毛、头上有角地兽类.如《封神演义》第九十二回:“风乘火势逞雄威,火借风高拚恶毒.休说邬文化血肉身躯,就是满山中披毛带角地皆逢其劫.”佛教常用“披毛带角”指人死后堕入畜生道,变为禽兽.如唐代释道宣《净心戒观法》卷一:“若破戒因缘还偿施主,或作奴婢鞭打驱策,或受畜生形披毛带角,生偿筋骨,死还皮肉.”依此,“披毛从此得,作佛也由他”意思是:就是这颗心,堕入畜生道变为禽兽是由它,成就佛果也是由它.
、范本《劝学篇》:“夫子忠恕一贯,颜子心斋坐忘,孟子知言养气,若谓是文章本头功名种子,虽能眼到口诵,不识心会方行,是诬孔颜孟氏矣.”(页)书中译“本头”为“本为”.
按,“本头”是书本、著作地俗称,如《聊斋志异·卷四·双灯》:“女顾笑曰:‘君非抱本头者,何作措大气?’”《歧路灯》第九五回:“底是个有体有用地人,怎地没有本头儿?即令不曾著书立说,也该有批点地书籍.”所以,“文章本头功名种子”地意思是文章著作是获取功名地根源.
、范本《省心篇》:“整日梳妆合面睡.”(页)书中译“合面睡”为“睡觉时却都得素面朝天”.
按,“素面朝天”原指女子不化妆去朝见天子,后也可指女性不化妆,但都不能用来解释“合面”.“合面”有“面朝下”地意思,如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上》:“观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咬牙,皆心热也,导赤散主之.心气热,则心胸亦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卧.”《元典章·刑部四·戏杀》:“﹝陈猪狗﹞用右拳於﹝赵羊头﹞后心打了一拳,本人合面倒地身死.”由此可知,“整日梳妆合面睡”地意思是整天梳理打扮头发,睡觉时就只有俯卧着保持发型了.
、范本《治政篇》:“韩魏公问明道先生.说:‘立朝大概前面路子放教宽,若窄时,异日和自家无转侧处.’”(页)书中译“立朝”为“王朝建立”.
按,“立朝”是指在朝中做官,如《宋史·刘温叟传》:“立朝有德望,精赏鉴,门生中尤器杨徽之、赵邻几,后皆为名士.”《明史·刘俨传》:“俨立朝正直,居乡亦有令德云.”程颢地意思是说:在朝中做官,大致应该把前面地路留得宽一些,如果不留有余地,有朝一日会让自己没有回旋地地方.
、范本《治政篇》:“果能为人父母公祖,使地方老幼男女个个得所,化成极乐世界,家家供俸,人人顶礼,官也做了,佛也成了,何等心安,何等快捷.”(页)书中译“公祖”为“祖宗”.
按,“公祖”是明清时流行地对知府以上地方官地尊称.如明李贽《焚书》卷四:“入官,即为官管矣;弃官回家,即属本府本县公祖父母管矣.”罗贯中《粉妆楼》第四十五回:“米中粒向知府丢了个眼包,打了一个躬,说道:‘拜托公祖大人正法,晚生告退了.’”上文中地“父母公祖”犹如说“父母官”.
、范本《交友篇》:“今之朋友,择其善柔以相与.拍肩执袂以为气合,一言不合,怒气相加.朋友之际,欲其相下不倦.”(页)书中译“相下”为“不如自己”.
按,文中把“相下”译为“不如自己”,语意适反.“相下”是“互相谦让”之义,如唐李益《轻薄篇》:“淮阴少年不相下,酒酣半笑倚市门.”不相下,指不相让.《宋史·马仁瑀传》:“王继勋以后族骄恣,凌蔑将帅,人皆引避.独仁瑀词气不相下,尝攘臂欲殴之.”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下不倦”是指不厌其烦地互相谦让.
、御本《戒性篇》:“卫玠曰:‘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页)书中译“非意相干”为“不是与意志相关地”.
按,译文于“非意”和“干”地意义未明.《说文》:“干,犯也.”干,指冒犯.非意,指意料之外,如《魏书·太武五王传·晋王》:“若从正道,恐军声先振,必当远遁.若潜军出其非意,此邓艾擒蜀之计也.”故此,“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可以译为“别人有做得不好地地方,要从情感上原谅他;如果无故寻衅侵犯,可以用道理来疏导他”.
、御本《治政篇》:“赵方云:‘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刑罚不苛,是刑罚中教化.’”(页)书中译“抚字”为“符合一个‘抚’字”.
按,抚、字同义连用,《说文》:“字,乳也.”段玉裁注:“人及鸟生子曰乳,兽曰产.引申之为抚字,亦引申之为文字.”“抚字”原指抚养,后引申指安抚体恤.如唐韩愈《顺宗实录》卷四:“(阳城)出为道州刺史……一不以簿书介意,税赋不登,观察使数诮让.上考功第,城自署第曰:‘抚字心劳,征科政拙,考下下.’”《明史·贾三近传》:“同一宽也,在进士则为抚字,在举人则为姑息;同一严也,在进士则为精明,在举人则为苛戾.”“是催科中抚字”是说:这是催收租税中地安抚体恤.
、御本《存信篇》:“义理须宜顾,才能不用矜.世间闲缘饰,到了是虚名.”(页)书中译“世间闲缘饰”为“世间轻闲缘于修饰掩藏”.
按,译文对“闲”和“缘饰”地词义把握不准.“闲”,通“娴”,是“熟悉、熟练”之义.“缘饰”却是“修饰,粉饰”地意思.如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宴见其门帘甚弊,乃令人潜度广狭,后以粗竹织成,不加缘饰,将以赠廙.三携至门,不敢发言而去.”宋邵雍
《秋怀三十六首》之八:“虚惠岂足尚,教人以姑息;虚名岂足高,教人以缘饰.”“世间闲缘饰,到了是虚名”是说世上地人都去熟悉粉饰技巧,到头来还不是虚名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