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数字表示法

文言数字表示法

文言数字表示法
文言数字表示法

文言数字表示法,古今大不同

一、零数表示法:

整数与零数之间加上“有”(读yòu,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又”字)字,连接整数与零数。

例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可译为:船从头到尾大约八分多长。

例2、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记》)可译为: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

二、概数表示法:

概数表示与实际数目接近的数目。文言文中表示约数的方法有多种:

可以在基数词后加“所”“许”“余”等表示,可以在基数词前加“且、将、约、几、盖、可、数”等表示。

例3、每字有二十余印。(《活板》)可译为: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

例4、高可二黍许。(《核舟记》)可译为:高约二分上下。

例5、见宫殿数十所。(《山市》)可译为:看见几十座宫殿。

可以用两个邻近的数字表示。

例6、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可译为: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例7、以亿万计。(《山市》)可译为:得用成千上万来计数。即:数也数不过来。

三、分数表示法:

与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有用“几分之几”表示分数。如:“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但并不局限于此种形式,也有与现代汉语中表示分数不同的。

例8、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此处“十九”即“十分之九”,省去“分”与“之”,翻译时应补上。

四、虚数表示法:

虚数是指不实在的数字,一般用来突出数量的“少”或“多”,与实际数目关系不大,有的甚至全无关系。常用“三、九、十二、百、千、万”及其倍数作虚数,一般表示“多”。

例9、赏赐百千强。(《木兰诗》)可译为:木兰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以上。

但并非上述数词都表虚数,要根据上下文内容辨其虚、实。如“船头坐三人”。(《核舟记》)此处“三”即为实数。可译为:船头坐着三个人。

五、序数表示法:

1.在基数前加“第”。这种情况较少见。

例10、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活板》)

2.不用“第”而直接用数字表示。这种情况较常见。

例1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六、两数相乘表示法:

有时两个数字相连,表示两者相乘。

例1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农历每月十五)《项脊轩志》

例13、一个女子,年约二八。(十六岁)《灌园叟晚逢仙女》

文言文中数字的理解和翻译

一、数词后面带量词,和现代汉语一样不必翻译。

1.二壶酒 2.三年释其政。

二、有些加上适当的量词就行了。

1.女子十七不嫁。(十七岁)2.一犬。(一条)3.百二十城(一百二十座)

4.箱奁六七十(六七十只)

三、有些词语虽含有数词,但已成为一个整体概念,翻译时就是一个名词了。

1.乃号令三军。(三军:军队)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宗庙)

3.然后以六合为家。(六合:天下)

四、表约数,与现代汉语一样。

1.择其一二扣之。(一两块石头)

2.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二三里路)

五、“一”字翻译。

1.数词:(一个)

2.意动用法: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成一样)

3.名词:(一体)

4.动词:(统一)

5.形容词:上下天光(满、全)

六、两数相乘。

1.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

2.二八芳龄。(十六岁)

七、数字连用,表示分数。

1.盖余所至,(十分之一)

2.借第令毋斩,(十分之六七)

3.近塞上之人,(十分之九)

4.脱逃者未及百一。(百分之一)

5.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十分之一二)

八、前后数字相加是十的,多数表示“几成”。

(三成米糠七成碎米)

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十、表示长度、重量

古代表示长度、重量的数词,如跬(半步,跨出一只脚)、舍(三十里)、锱(六铢,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等。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跬,半步)

2.退避三舍。(三舍,九十里)

3.奈何取之尽锱铢,(锱铢,形容极其细小)

十一、概数、虚数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北山愚公者

3.用“三”“九”“十”“百”“千”“万”等表示。

①绕树三匝②③九死一生④

分数的表示法

“分数的表示法”数学史料 峨眉二小杨明才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103页“你知道吗?” 二、教学建议:在学生学习了几分之几后,介绍分数的表示法,了解分数的表示法的演变,拓宽学生的视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价值界定:这是学生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当然对于分数其实学生并不陌生,但对于分数表示法的演变学生并不太了解。在教学了认识几分之几后进学生介绍这个史料,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案例改编: 1、学习书第94页例1: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2份是它的(2/4), 3份是它的(3/4),4份是它的(4/4),也就是“1”。 2、学习书第94页例2:把1分米长的一条彩纸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1/10),3份是它的(3/10),7份是它的(7/10)。 3、像2/4,3/4,3/10,7/10这样的数,也都是分数。 4、自己给同桌举出一个分数,检验并汇报。 5、其实分数的表示法也经过一系列的演变。请同学们来看“分数的表示法”的史料:实际生活中,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了适应这种实际的需要,于是人们就发明创造了分数。分数就是这样产生的。最早使用分数的是我国,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分数的记载。如:在《左传》一书中记载,春秋时代,诸侯的城池,最大不超过周国的1/3,中等的不超过1/5,小的不得超过1/9;秦始皇时期,拟定了一年的天数为365又1/4天;《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的一本专著,其中第一章《方田》里就讲了分数四则算法。古代分数用“1/111”表示1/3。 分数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开始人们只使用简单的分数,如一半,一半的一半等,后来才逐渐出现了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等简单的分数。大约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已经开始用分子和分母表示分数。分数在我国很早就有了,它是在用算筹做除法运算的基础上产生的。当除不尽时,把余数作为分子,除数作为分母,就产生了一个分子在上,分母在下的分数筹算形式。继中国的筹算分数之后,又过了五六百年的时间,印度才出现了有关分数理论的论述。印度人记录分数的形式与我国古代的筹算分数是一样的,只不过使用的是阿拉伯数字。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 6、课堂练习:你说一个分数,同学们写出来。 五、参考资料: 实际生活中,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了适应这种实际的需要,于是人们就发明创造了分数。分数就是这样产生的。最早使用分数的是我国,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分数的记载。如:在《左传》一书中记载,春秋时代,诸侯的城池,最大不超过周国的1/3,中等的不超过1/5,小的不得超过1/9;秦始皇时期,拟定了一年的天数为365又1/4天;《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的一本专著,其中第一章《方田》里就讲了分数四则算法。古代分数用“1/111”表示1/3。 分数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开始人们只使用简单的分数,如一半,一半的一半等,后来才逐渐出现了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等简单的分数。大约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已经开始用分子和分母表示分数。分数在我国很早就有了,它是在用算筹做除法运算的基础上产生的。当除不尽时,把余数作为分子,除数作为分母,就产生了一个分子在上,分母在下的分数筹算形式。继中国的筹算分数之后,又过了五六百年的时间,印度才出现了有关分数理论的论述。印度人记录分数的形式与我国古代的筹算分数是一样的,只不过使用的是阿拉伯数字。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分母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分子表示取了其中的几份。 1 →分子—→分数线2 →分母分数中间

最新分数表示法

分数表示法 (1) 较小分数的一般读写方法。如: 1/3 one-third 2/3 two-thirds 3/5 three-fifths (2) 较复杂分数的简明读写方法。如: 22/9 twenty-two over nine a/b a over b 或 a divided by b 43/97 forty-three over ninety-seven (3) 整数与分数之间须用and连接。如: four and a half nine and two fifths (4) 分数用作前置定语时,分母要用单数形式。注意下列写法与读法。如: a one-third mile 1/3英里 a three-quarter majority 3/4的多数 分数(fraction) 英语中的分数和汉语中的分数表示法及读法没有很强的对应性,需要认真记忆。一般情况下,表示分数时,分子要用基数词,分母用序数词(first, second, third ...)。如果分子大于1,分母必须用复数形式。 1. "1/2"或"一半"的表示方法,用one half或a half表示。例如: 半英里one (a) half mile或half one (a) mile 一个半小时an hour and a half或one and a half hours (hour要用复数形式) 2. "1/4"的表示方法,用one (a) quarter表示。如果分子大于1, quarter用复数形式。例如: 1/4 one (a) quarter 3/4three quarters

3. 如果分子大于1,分母要用序数词的复数形式。如果分数大于1,要用整数部分+ and + 分数表示,例如: 1/3 one third或a third 5/6 five sixths 8 3/5 eight and three fifths 4. 比较复杂的分数用over表示。分子(基数词)+ over + 分母(基数词)。注意这里分子、分母全用基数词表示。例如: 51/80 fifty-one over eighty 77/232 seventy-seven over two hundred and thirty-two 5. 用"分子(基数词)+ (out) of + every + 分母(基数词)"表示。这里分子、分母也全用基数词表示。例如: 1/7one of every seven 5/9five out of every nine eg: An investigation showes that about two of every three students in this university are from China.一项调查表明这所大学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来自中国。 6. 用"分子(基数词)+ in + 分母(基数词)"表示。这里分子、分母也全用基数词表示。例如: 1/3 one in three 5/6 five in six eg: Only about one in five books was written for children ranged from seven to ten years old.只有大约五分之一的书是为七到十岁的儿童写的。 7. 用"表示减少意义的动词或词组+ 倍数"表示减少了n-1/n。例如: eg: The time for the whole journey is shortened 3 times. 整个行程的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二(或缩短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8. 当分数后面接名词时,如果分数表示的值大于1,名词用复数;如果小于1,名词用单数。 3 3/5 kilograms 三又五分之三千克(读作three and three fifths kilograms) 4/5 meter 五分之四米(读作four fifths meter) 5/6 inch 六分之五英寸(读作five sixths inch)

古文中之字作为动词的用法

古文中之字作为动词的用法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古文中之字作为代词的用法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古文中之字作为助词的用法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完整版)英语中各种数字的表达法和读法

英语中各种数字的表达法和读法 (1)基数词的读法 我们先从基数词人手。首先掌握三位以内数字的读法,因为它是多位数字的基础,一旦熟练掌握,再借助一个逗号,便可轻松应付四位以上任何庞大的数字。我们可以通过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①3—5位数的读法 202读作:two hundred(and)two 234读作:two hundred(and)thirty-four 1, 234读作:one thousand two hundred(and)thirtyfour 但是在读法上须注意以下几点: a.在英式英语中,一个数的最后两位(十位和个位)得用“and\'’,但美式英语中则不用。如:3,077读作:U.S:three thousand seventy—seven. b.不定冠词“a”只在数的开头才和hundred,thousand等连用。试比较: 146读作:ahundred(and)forty-six 2,146读作:twothousand,one hundred(and)fortysix c.1,000这个整数我们说athousand,在and前我们也说a thousand,但是在一个有百位数的数目前就得说one thousand试比较: 1,031读作:a thousand,(and)thirty-one, 1,150读作:one thousand,one hundred(and)fifty d.hundred,thousand和million这几个词的单数可以和:“a”者“one”连用,但是不能单独使用。在非正式文体中“a”比较常见;当我们说话比较准确的时候就用“one”试比较: I Want to live for a hundred years. The journey took exactly one hundred days. e.我们常常说eleven hundred(1,100),twelve hundred(1,200)等,而不说one thous and one hundred.从1,100到1,900之间的整数,这种说法最常见。 5位以上数字的读法 11,234读作:eleven thousand two hundred(and),thirty—four 155,721读作:one hundred(and)fifly-fivethous and seven hundred(and)twenty-one 6,155,702读作:six million one hundred(and)fifly-five thous and seven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 “之”的用法,总结起来不外乎作代词、助词、动词。 一、“之”作代词用,用在动词的后面。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夏蚊成雷……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2、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童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4、择其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分析以上例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物”、“趣”、“洲”、“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童趣》)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则》)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这种情况下,“之”一般用在时间副词的后面。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三、“之”作动词用,“往、前往”的意思。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发现“之”的后面都跟了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常用数字的表达方法

常用数字的表达方法 1.整数 123 one hundred and twenty-three 1,500 fifteen hundred; one thousand five hundred 3,405 three thousand four hundred and five 45,000 forty-five thousand 56,789 fifty-six thousand seven hundred and eighty—nine 600,000 six hundred thousand 6,124,012 six million one hundred twenty-four thousand and twelve 700,000,000 seven hundred million 1,070,000,000 one billion and seventy million 2.小数 6.268 six point two six eight 3.04 three point nought four; three point 0 four 45.008 forty-five point nought nought eight 0.23 point two three 3.分数 1/2 one-half, a half 1/3 one-third 3/4 three-fourths 5/7 five-sevens 1/10 one-tenth; a tenth

2% two per cent 4 {2/3} four and two third 4.年月日 1801 年 eighteen 0 one 1989 年 nineteen eighty-nine 2003 年 two thousand and three 7月3日 July (the) third; the third of July 5.电话号码 137 one three seven 150 one five oh 4557 four double five seven 6846923 six eight four six nine two three 6.金额 $32.48 thirty-two dollars (and) forty-eight cents £4,23.15 four thousand two hundred and three pounds fifteen pence 7.算式 3+5=8 Three plus five equals eight./Three mad five is (equal to) eight. 8-5=3 Eight minus five equals three./Five from eight leaves three. 4×6=24 Four times six is twenty-four. 24÷6=4 Twenty-four divided by six equals four.

英语分数的表示法

英语分数的表示法: 一、用“基数词+序数词”表示 分数在英语中通常是借助于基数词和序数词来共同表达的。其中基数词表示分子,序数词表示分母。 如: 1.The centimeter is one-tenth of the decimeter or one-hundredth of the meter.厘米是分米的十分之一,或者说是米的百分之一。 2.However,the number of boys will bea third or less than the girls in the class.但是,班里男生的人数将比女生少三分之一或更少。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分子除用one外,也可用a;如果分子大于1,分母要用复数形式。但是,1/2不能说a(one)second,而要说a(one)half。例如: 3.The sum of one half,one third and one fourth of a certain number is 13.某数的1/2,1/3和1/4的和是13。 1/4和3/4可以说a(one)fourth和three fourths,但常用a quarter和three quarters表示。应该注意的是,分数修饰名词时,若该名词是不可数名词只能用单数;若是可数名词,用单数或复数均可。但是,若它们在句子中作主语,则谓语动词是用单数还是复数取决于名词,即与分数所修饰的名词保持一致。例如: 4.Only one-fifth of air consists of oxygen.氧气只占空气的1/5。 5.About two thirds of the students attendthe meeting.大约2/3的学生都参加了会议。 带分数也是常见的英语数词表达。所谓带分数,实际上是“整数+分数”,表达时分而述之,只是整数部分与分数部分要用连词 and连接。当带分数修饰名词时,该名词通常是复数,但若名词置于整数one或a 之后,则用单数。“带分数+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根据临近原则要用复数。例如: 6.You should finish the work within one and a fourth hours.你应在1.25小时内完成工作。 7.The atom breaks up in a minute and a quarter.原子在1.25分钟内裂变。 二、用per cent等表示 表示百分之一可以说one(a)hundredth,但更常用one percent或per cent,即用百分数表示法来表达。例如: 8.Our bodies are 65percent water.我们人体含65%水分。 9.Seventy-five percent of the earth'ssur- face is covered by water.地球表面的75%被水覆盖着。 10.Eighty-five percent of the students in English department are girls.英语系85%的学生是女生。 三、用part表示 名词part有“……分之一”的意思,分子大于1时,part用复数。表示分数的结构一般有以下三种:(1)“基数词(或a)+序数词+part(s)” a hundred part百分之一

文言文中 所以 的用法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唐韩愈《李花》诗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红娘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愿闻所以。?”《儒林外史》第一回:“问其所以,都是黄河沿上的州县,被河水决了,田庐房舍,尽行漂没。” 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史记?卫康叔世家》:“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 3.用以,用来。《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史记?孟尝君列传》:“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宋苏洵《几策?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红楼梦》第六二回:“他和林妹妹是一日,他所以记得。”赵树理《三里湾?放假》:“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一个先到的,所以对这房子里边的情况很熟悉。” 5.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记?魏公子列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异日,种谏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罢若身疾作者,但为吴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远来者,正要相公游此间耳。”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李自成之所以敢于向东奔窜,是因为他联络罗汝才到潼关接应。” 6.连词。表示因果关系。上半句用“因”或“缘”,下半句用“所以”。后来发展为“因为……所以……”的句式。唐刘肃《大唐新语?谐谑》:“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前蜀贯休《蜀王入大慈寺听讲》诗:“只缘支遁谈经妙,所以许询都讲来。”《老残游记》第一回:“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老舍《黑白李》:“黑李是我的好友,因为常到他家去,所以对白李的事儿也略知一二。” 7.可以。《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庄子?知北游》:“人伦虽难,所以相齿。”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九:“言可以相齿也。”《文子?上仁》:“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 8.所作,所为。《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康有为注:“以,为也。” “所”和“以”结合,构成“所以”这样一个粘连较紧的名词性短语,表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或行为赖以实现的手段和对象。后来成为文言文中经常运用的一个词。它的具体意义和用法要看“以”应该表示什么意思,如果“以”当“因”讲,“所以”就表示“……的缘故”或“……的原因”;如果“以”当“依靠”、“凭借”讲,“所以”就表示“用来……”、“用……的方法”;如果“以”当“依靠”、“凭借”讲,“所以”就表示“用来……的人”、“……的根据”,等等。在文言文中应视具体语言环境

熟记---数字表示法

熟记---数字表示法 数词 数词主要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两类。 一、数词的分类 1. 基数词 表示数目的词称为基数词。其形式如下: A.从1——10 one,two,three,four,five,six,seven,eight,nine,ten.B.从11——19 eleven,twelve,thirteen,fourteen,fifteen,sixteen,seventeen,eighteen,nineteen. 这里除eleven,twelve,thirteen,fifteen,eighteen为特殊形式外,fourteen,sixteen,seventeen,nineteen 都是由其个位数形式后添加后缀-teen构成。 C.从21——99 整数几十中除twenty,thirty, forty,fifty,eighty为特殊形式外,sixty,seventy,ninety都是其个位数形式后添加后缀-ty构成。 表示几十几时,在几十和个位基数词形式之间添加连字符“-” 21 twenty-one 76 seventy-six D.百位数 个数基数词形式加“hundred”,表示几百,在几十几与百位间加上and. 101 a hundred and one 320 three hundred and twenty 648 six hundred and forty-eight E.千位数以上 从数字的右端向左端数起,每三位数加一个逗号“,”。从右开始,第一个“,”前的数字后添加thousand,第二个“,” 前面的数字后添加million,第三个“,”前的数字后添加billion。然后一节一节分别表示,两个逗号之间最大的数为百位数形式。 2,648 two thousand six hundred and forty-eight 16,250,064 sixteen million two hundred and fifty thousand sixty-four 5,237,166,234 five billion,two hundred and thirty-seven million,one hundred and sixty-six thousand,two hundred and thirty-four F.基数词在表示确切的数字时,不能使用百、千、百万、十亿的复数形式;但是,当基数词表示不确切数字,如成百、成千上万 ,三三两两时,基数词则以复数形式出现。

英语中分数的表示方法

英语中分数的表示方法: 一、用“基数词+序数词”表示 分数在英语中通常是借助于表达的。其中基数词表示分子,序数词表示分母。 如: 1.The centimeter is one-tenth of the decimeter or one-hundredth of the meter.厘米是分米的十分之一,或者说是米的百分之一。 2.However,the number of boys will bea third or less than the girls in the class.但是,班里男生的人数将比女生少三分之一或更少。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分子除用one外,也可用a;如果分子大于1,分母要用复数形式。但是,1/2不能说a(one)second,而要说a(one)half。例如: 3.The sum of one half,one third and number is 13.某数的1/2,1/3和1/4的和是13。 1/4和3/4可以说a(one)fourth和three fourths,但常用a quarter和three quarters表示。应该注意的是,分数修饰名词时,若该名词是不可数名词只能用单数;若是可数名词,用单数或复数均可。但是,若它们在句子中作主语,则谓语动词是用单数还是复数取决于名词,即与分数所修饰的名词保持一致。例如:4.Only one-fifth of air consists of oxygen.氧气只占空气的1/5。 5.About two thirds of the students attendthe meeting.大约2/3的学生都参加了会议。

文言文中_以_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 以字的用法 !霍延滨 以字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且用法颇为灵活:它既可以作介词用,又可以作连词用,还可以作动词、副词,用法较为复杂。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用法。 一、用作介词时主要有以下情况: 1、译为 把、 用、 拿。例如: 以头抢地耳(?唐雎不辱使命#);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以钱覆其口(?卖油翁#); ? ?9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为学#); 投以骨(?狼#); 以刀劈狼首(?狼#); 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 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此句中可把 以%%为%% 可以作为一个固定结构来理解,意为 把%%看作%% ;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以为即 以之为的省略。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比较普遍,如:以少胜多、赠以鲜花、以毒攻毒等。 2、译为 凭借、 靠。例如 何以战(?曹刿论战#); 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意为 凭借%%的经验; 生以乡人子谒余(?送东阳马生序#),意为 凭借%%的身份。 3、译为 由于。例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译为 用%%来。例如 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中的 以字即此用法。 5、译为 给、 向。例如: 禀食以数百人(?滥竽充数#)。 二、用作连词时主要有以下情况: 1、相当于 而,可译为 (用)%%来、 用来。例如: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五柳先生传#); 终夜不寝,以思(?&论语?十则#); 以污其行乎(?乐羊子妻#); 盖以诱敌(?狼#);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表目的; 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连接两个动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前一个 以是连词,后一个 以是介词; 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连接状语和动? 10 ?

数字单位表达法

数字单位表达法 1、234,567,890 (左边起)第一逗号B=billion,第二逗号M=million,第三逗号T=thousand BMT(别摸它) 练一练 112,234,56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4,5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字写法 一到十二样各异,一个一个单独记。 后加-teen变十几,thirteen,fifteen看仔细。 十八需要看准确,词中只有一个t。 二十到九十后加-ty,twenty不同重点记。 forty挖去字母u,thirty,fifty,eighty更出奇。 十位数后加个位数,表示数字几十几。 几十几时需牢记,连字符号莫丢弃。 写到几百几十几,and把百与十联系。 百数即使超过一,hundred后也不加-s。 练一练: 1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 15_____________ 30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 16_____________ 40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 17_____________ 50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 18_____________ 60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 19_____________ 70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 13_____________ 20_____________ 80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 14_____________ 21_____________ 90_____________

(完整版)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 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 人,作宾语。)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 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 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 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 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 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 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 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 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孤之 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五)音节助词。用在形 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

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 [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 一. 作代词 1. 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 2. 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3. 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 4. 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 二. 作助词 1. 定语的标志.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定语[百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表示限制的偏正关系.此句可译为[代管百 官的职事呢?".<过秦论>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别连结形 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表示修饰的偏正关系. 2. 补语的标志.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作[得".表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 3.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 4.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 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 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6. 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 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 7. 衬音助词(不译).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 实际意义.只是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如<劝学>中的[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嵌在时间词[须臾"的后面.协调音节.作词缀.此句译作[比不上片刻学到的东西多".<谏 逐客书>中的[由此观之".这里的[之"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 8. 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介之推不 言禄".[宫之奇谏假道"中的[佚之狐".[烛之武".[介之推".[宫之奇". 9. 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如<病梅馆记>中的[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前一个[之"用在[病梅馆"这个专用名词中.不译. 三. 作动词 用在处所句词前.可译作[到.往.去".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之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 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 王纳谏》 一、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二、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六、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七、介词,译为“按照”。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时间小数分数百分数英语表示法大全

1. 年代:年代前用in. ( in ) 897 读作(in) eight hundred and ninety-seven ( in ) 1961 读作(in) nineteen sixty-one (或in nineteen hundred and sixty-one) ( in ) 1905 读作(in) nineteen and five ( in ) 1800 读作(in) eighteen hundred 2. 月份:月份开头第一个字母须大写,表示“在某月”时,月份前面用in. 下面月份后附有缩写式。 ( in ) January Jan. ( in )?March Mar. ( in )?December Dec. 3. 日期:用序数词(前需要加the)表示“在某日”,前面用介词on. ( on )?the first ( on )?the eighteenth ( on )?the thirty-second 4. 某年某月某日: in Sep.1954 on May 17,1960 on Oct.1,1949 ( 读作on October the first,nineteen forty-nine ) 注:当年月日完全用数字表示时,美国人把月放在日前。8,6,79 在英国表示June the eighth (79年6月8日),但是在美国却表示August the sixth (79年8月6日)。 1. 英语通常用at所引导的表示时刻。如: ( at ) six or six o‘clock ( at ) eight or eight o‘clock 2. 如说几点几分,用下面的方法: ①表示几点过几分,用介词past,但分数须在半小时以内包括半小时。如:eleven past seven a quarter past eight half past nine ②表示几点差几分,用介词to,但分数需要在半小时以上不包括半小时。如:two to seven

文言文中数字的用法

一、零数表示法:用“有(又)”字,连接整数与零数。 1、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记》)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二、分数表示法 1、“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 省去“分”与“之”: 2、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3、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4、脱逃者未及百一。(百分之一) 三、虚数表示法 虚数是指不实在的数字,一般用来突出数量的少或多。 1、用数词“一”表示“少”:若九牛亡一毛。(《报任少卿书》) 2、用“三、九、十二、百、千、万”及倍数表示“多”。 ①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 ②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③策勋十二卷,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④将军百战,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四、概数表示法 概数表示与实际数目接近的数目。 1、用“十”“百”“千”“万”等整数表示约数。 ①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石钟山记》) ②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2、用两个邻近的数字表示。 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 ②择其一二扣之。(一两块石头) ③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伤仲永》 3、在基数词前加“且、将、约、几、盖、可”等表示。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4、在基数词后加“所”“许”“余””、“有余”、“有奇yòujī”等表示。 ①一车炭,千余斤。(《卖炭翁》) ②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西门豹治邺》 ③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④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序数表示法 1、在基数前加“第”。这种情况较少见。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活板》) 2、不用“第”而直接用数字表示。这种情况较常见。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